且說皇太後正在一團高興,要辦萬壽之際。忽然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飛電到京奏道:“現在朝鮮國內,新舊兩黨相爭,舊黨尊王,新黨革命。舊黨傾向中國,與袁世凱接近,新黨傾向日本,與伊藤博文接近,袁世凱乃我國派往朝鮮駐紮之大臣,共有三營步隊迨新舊兩黨發生衝突,朝鮮國臣李寬,暗中引用日兵為後援,以除舊黨,攻打王宮,袁世凱以保護朝鮮國王為名,帶兵圍守王宮,並將李王隱藏於古寺之內,新黨力不能敵,乃求援於日本,拒我國之兵。日本久思並吞朝鮮,以此為千古難逢之機會。遂調步兵八千餘人,騎兵四千餘人,直入朝鮮京城,將我國之兵,逐出漢城以外,袁世凱僅以身免,乘商輪轉由煙台歸省,應如何對付之處,請奏定奪。
皇帝閱奏之後,因為這是一件重大的事,不便自行裁奪,將李鴻章的原摺,奏呈皇太後,太後正在想辦萬壽,忽然遇著這一件倒黴的事,心中好不難受,頓時大怒起來,就下了一道上諭,曆述日本犯邊之罪,派李鴻章督理水陸軍隊,限日往討,又派奉天將軍伊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馳赴平壤,收複漢城。這道上諭頒發之後,李鴻章明知日本蓄意要並吞朝鮮,已非一日,又知日本國內海陸軍皆從歐洲學來的新法,認真訓練,中國恐非敵手,但是上諭已下,又不敢不遵,隻好勉為其難。
在這時候,又發生了一種困難,若是與日本打起仗來,這一筆軍費,一定是極多的。從前恭親王所存的海軍費,又都被奕匡李蓮英二人,迎合太後之意,借用該款,修理頤和園軍費因此缺乏,軍械又更為腐舊,一定是不成的。果不出李鴻章所料,那奉天將軍伊克唐阿,會同吉林將軍長順,同時出兵,攻打漢城,在半路上已被日本人殺得大敗,李鴻章所派的提督左寶貴,亦在軍前陣亡,旅順守將龔兆嶼汝貴,皆棄城逃走。海軍提督丁汝昌,亦全軍盡沒於秦皇島。中國的兵隊,被日本殺得大敗
電報紛馳,都奏到朝中告急,皇太後直急得抓耳撓腮,心如火炙,不知怎樣是好,忙調動勤王的兵士,劉坤一等統兵北上,去助攻日本,也被日本殺得大敗而回,太後見戰事不利,朝野震驚,沒有法子可想,可得把做萬壽的心,也冷下來,就下了一道停止慶賀萬壽的上諭,其文雲: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慶辰,率土臚歡,同深忭祝,屆時皇上率中外臣工,詣萬壽山慶賀大禮,自大內至頤和園,沿途蹕路所經,臣民報效點綴景物,建設經壇,予因康熙隆年間,曆屆盛典崇隆,垂為成念,又值民康物埠,海宇又安不能過為矯情,特允皇帝之請,在頤和園受。詎意自六月後,倭人肇寡,侵我藩封,尋複毀我舟船,不得已與師致討,刻下幹戈未戰,片調頻仍,兩國生靈,均罹鋒鏑,每一念及,悼憫何窮,前因念士卒臨陣之苦,特頒內幣三百萬金。俾資飽勝,茲者慶辰將屆,予亦何心肆耳目之娛,受台萊之祝耶,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欽此。
騰欽際隨旨,孺懷實有未安,再三頻請,未蒙慈允,敬維盛德所關,不敢不仰遵慈意,特諭爾中外臣工,一體知之,欽此。上諭下來以後,慈禧太後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光緒皇帝便拿好話去安慰太後,奏道“戰事,雖然未曾解決,但是將來總要議和的,請太後額娘不必憂愁,等時局稍定,子臣一定,替太後額娘,效萊之歌,請額娘駕臨頤和園遊幸。”
親王等,雖然久已不問國家大事因時局如此,太後非常憂悶,亦時常入宮勸慰,太後心中稍寬,萬壽是暫時不做的了。隻有那李蓮英奕匡,得了許多的利益,又乘闃拆去沿途綴景之際,將那些木料和彩綢暗中沒收,變賣了不少的錢,又發了一大筆財。這且不談。
單說這時朝內朝外的臣民,都說李鴻章私通日本,按兵不鬥,就有一位禦史,名叫安維峻的,為人忠直,不怕權勢,他便遞上一封奏摺,參劾李鴻章,內中又牽動太後和李鴻章二人,其奏摺文雲:臣安維峻跪奏為,疆臣誤國,請旨明正其罪事,悉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今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財,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屬隱情,及詔旨嚴切主戰,大拂李鴻章之心,於是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煤米軍火,日夜候賊之來,以實其言。而於我軍前敵,繩餉火器,則故意勒扣之,有言宣戰者,動遭阿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淮軍將領聞風希旨,未見賊蹤,先行退避,偶遇賊影,即驚潰敗。鴻章之喪心病狂,九卿科道,已屬言之矣,臣不複贅陳,惟棄誌超,衛汝貴,均以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以督署為逋逃數,人言嘖嘖,恐非無因,而於拿問之。丁汝昌,竟敢代為乞恩,並謂美國人於霧氣者,必須丁汝昌駕馭,此等怪誕不經之談,竟敢直陳於君父之前,此其以朝廷為兒戲也。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爭諭者,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霧氣之說,久而俱故不覺其非耳。張蔭垣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尚未明奉諭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生死爭,複不能以利害爭,隻得為掩耳盜鈴之中,而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倭人與邵有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芳為全權大臣,外人幹我正權,尚複成何國體。風聞李經芳乃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已劾之矣,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適中倭人之計,倭之議和誘好也,彼既外強幹,我不能獎勵將士,決計一戰。而乃俯首聽命於倭人,然則此舉非議和,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乾,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列祖列宗,也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歟?豈敢幹政!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製,豈複可容耶?惟是朝廷受李鴻章恫嚇,不及詳審,而樞臣之中,如係私黨,甘心左袒。或恐李鴻章反叛,始事調停,而不知李鴻章,信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彼之淮軍將領,類皆貪利小人,絕無伎倆。其士卒橫被克扣,皆已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製李鴻章有餘,此其不反之實在情形也。若能反則早反矣。既皇太後,故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之首,以正妄言之罪。祖宗鑒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質,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皇帝看了安禦史這封奏摺,覺得所諭事實,雖不相符,而敢諫直言頗堪嘉許,本疑留中不發,又恐被太後知道,諸多不便。隻得將原摺送呈太後閱看。太後閱後大怒,李蓮英又在旁哭著奏道:“老佛父因為奴才,招得言官都說話了,奴才死有餘辜請老佛爺治奴才的罪吧?”
太後道:“您不要著急,我自有辦法,便寫了一道手諭,說安維峻荒謬絕倫,必須嚴辦派人連原摺一並送回。正是。”
曲護卉宦非福國直諫台臣幾殺身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皇帝閱奏之後,因為這是一件重大的事,不便自行裁奪,將李鴻章的原摺,奏呈皇太後,太後正在想辦萬壽,忽然遇著這一件倒黴的事,心中好不難受,頓時大怒起來,就下了一道上諭,曆述日本犯邊之罪,派李鴻章督理水陸軍隊,限日往討,又派奉天將軍伊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馳赴平壤,收複漢城。這道上諭頒發之後,李鴻章明知日本蓄意要並吞朝鮮,已非一日,又知日本國內海陸軍皆從歐洲學來的新法,認真訓練,中國恐非敵手,但是上諭已下,又不敢不遵,隻好勉為其難。
在這時候,又發生了一種困難,若是與日本打起仗來,這一筆軍費,一定是極多的。從前恭親王所存的海軍費,又都被奕匡李蓮英二人,迎合太後之意,借用該款,修理頤和園軍費因此缺乏,軍械又更為腐舊,一定是不成的。果不出李鴻章所料,那奉天將軍伊克唐阿,會同吉林將軍長順,同時出兵,攻打漢城,在半路上已被日本人殺得大敗,李鴻章所派的提督左寶貴,亦在軍前陣亡,旅順守將龔兆嶼汝貴,皆棄城逃走。海軍提督丁汝昌,亦全軍盡沒於秦皇島。中國的兵隊,被日本殺得大敗
電報紛馳,都奏到朝中告急,皇太後直急得抓耳撓腮,心如火炙,不知怎樣是好,忙調動勤王的兵士,劉坤一等統兵北上,去助攻日本,也被日本殺得大敗而回,太後見戰事不利,朝野震驚,沒有法子可想,可得把做萬壽的心,也冷下來,就下了一道停止慶賀萬壽的上諭,其文雲: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慶辰,率土臚歡,同深忭祝,屆時皇上率中外臣工,詣萬壽山慶賀大禮,自大內至頤和園,沿途蹕路所經,臣民報效點綴景物,建設經壇,予因康熙隆年間,曆屆盛典崇隆,垂為成念,又值民康物埠,海宇又安不能過為矯情,特允皇帝之請,在頤和園受。詎意自六月後,倭人肇寡,侵我藩封,尋複毀我舟船,不得已與師致討,刻下幹戈未戰,片調頻仍,兩國生靈,均罹鋒鏑,每一念及,悼憫何窮,前因念士卒臨陣之苦,特頒內幣三百萬金。俾資飽勝,茲者慶辰將屆,予亦何心肆耳目之娛,受台萊之祝耶,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欽此。
騰欽際隨旨,孺懷實有未安,再三頻請,未蒙慈允,敬維盛德所關,不敢不仰遵慈意,特諭爾中外臣工,一體知之,欽此。上諭下來以後,慈禧太後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光緒皇帝便拿好話去安慰太後,奏道“戰事,雖然未曾解決,但是將來總要議和的,請太後額娘不必憂愁,等時局稍定,子臣一定,替太後額娘,效萊之歌,請額娘駕臨頤和園遊幸。”
親王等,雖然久已不問國家大事因時局如此,太後非常憂悶,亦時常入宮勸慰,太後心中稍寬,萬壽是暫時不做的了。隻有那李蓮英奕匡,得了許多的利益,又乘闃拆去沿途綴景之際,將那些木料和彩綢暗中沒收,變賣了不少的錢,又發了一大筆財。這且不談。
單說這時朝內朝外的臣民,都說李鴻章私通日本,按兵不鬥,就有一位禦史,名叫安維峻的,為人忠直,不怕權勢,他便遞上一封奏摺,參劾李鴻章,內中又牽動太後和李鴻章二人,其奏摺文雲:臣安維峻跪奏為,疆臣誤國,請旨明正其罪事,悉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今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財,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屬隱情,及詔旨嚴切主戰,大拂李鴻章之心,於是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煤米軍火,日夜候賊之來,以實其言。而於我軍前敵,繩餉火器,則故意勒扣之,有言宣戰者,動遭阿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淮軍將領聞風希旨,未見賊蹤,先行退避,偶遇賊影,即驚潰敗。鴻章之喪心病狂,九卿科道,已屬言之矣,臣不複贅陳,惟棄誌超,衛汝貴,均以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以督署為逋逃數,人言嘖嘖,恐非無因,而於拿問之。丁汝昌,竟敢代為乞恩,並謂美國人於霧氣者,必須丁汝昌駕馭,此等怪誕不經之談,竟敢直陳於君父之前,此其以朝廷為兒戲也。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爭諭者,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霧氣之說,久而俱故不覺其非耳。張蔭垣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尚未明奉諭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生死爭,複不能以利害爭,隻得為掩耳盜鈴之中,而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倭人與邵有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芳為全權大臣,外人幹我正權,尚複成何國體。風聞李經芳乃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已劾之矣,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適中倭人之計,倭之議和誘好也,彼既外強幹,我不能獎勵將士,決計一戰。而乃俯首聽命於倭人,然則此舉非議和,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乾,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列祖列宗,也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歟?豈敢幹政!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製,豈複可容耶?惟是朝廷受李鴻章恫嚇,不及詳審,而樞臣之中,如係私黨,甘心左袒。或恐李鴻章反叛,始事調停,而不知李鴻章,信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彼之淮軍將領,類皆貪利小人,絕無伎倆。其士卒橫被克扣,皆已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製李鴻章有餘,此其不反之實在情形也。若能反則早反矣。既皇太後,故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之首,以正妄言之罪。祖宗鑒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質,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皇帝看了安禦史這封奏摺,覺得所諭事實,雖不相符,而敢諫直言頗堪嘉許,本疑留中不發,又恐被太後知道,諸多不便。隻得將原摺送呈太後閱看。太後閱後大怒,李蓮英又在旁哭著奏道:“老佛父因為奴才,招得言官都說話了,奴才死有餘辜請老佛爺治奴才的罪吧?”
太後道:“您不要著急,我自有辦法,便寫了一道手諭,說安維峻荒謬絕倫,必須嚴辦派人連原摺一並送回。正是。”
曲護卉宦非福國直諫台臣幾殺身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