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洞庭湖邊屈原問天,金字塔下泰氏說地
——世界是什麽?大約公元前四世紀的時候,我國南方的楚國是一塊美麗富饒、文化發達的地方。源遠流長的湘江碧波粼粼,漁夫們長篙扁舟,在撒網垂釣。高高的巫山,竹木青青,雲靄漫漫,山寨中的人們穿著鮮麗的衣服,扮著各種神鬼,載歌載舞。我們的祖先,從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裏走出來已四十多萬年了,他們對當時那個世界已經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知識。
這天湘江邊走來一個人,他瘦長的個子,清瞿的臉龐,眼神裏現出一種莊嚴的沉思。他腰佩長劍,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齊腳的長袍。這個人穿過齊腰深的白艾,踏著岸邊的蘭草。他那明亮的目光掃過天邊的白雲,掃過江麵遠處的煙波,邊走邊吟誦起來: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係,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於湯穀,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夜光所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
九州安錯,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
這歌的大意是:
那遠古渺茫的情形啊,
是誰來將它傳道?
那時天地本沒有成形啊,
又是誰將它查考?
渾渾沌沌啊,晝夜不分,
可怎去將它的根由尋找?
一團熱氣啊,籠罩四方,
又怎去將它的麵目研討?
天明天黑啊,暮來朝去,
為甚麽這樣交換,沒完沒了?
陰陽二氣啊,攙合無窮,
那是源頭?那是末梢?
圓圓的天啊,高達九層,
是誰來設計,誰來畫稿?
何等雄偉啊,這樣的工程,
是誰來修建,誰來督造?
鬥轉星移啊,是甚麽將它們係住?
天的軸心啊,怎樣來將它安牢?
八根巨柱啊,怎樣撐起這麵天空?
東南方向啊,卻為甚麽向下傾倒?
天上九個廣闊的區域啊,
它們伸向何方,在哪兒終了?
各個區域裏無數的角落,
到底多少,我該向誰去請教?
這天穹怎麽會合成一個整塊啊,
黃道十二區,是誰劃分得這樣巧?
這日月怎麽會懸在半空?
星羅棋布,是誰安排得這樣好?
太陽啊,早晨從東方的湯穀起身,
晚上到遙遠的蒙水邊歇腳。
就這樣從天亮走到天黑,
這一天的行程有多少裏之遙?
月亮啊,有甚麽奇怪的本領?
月初昏黑,月中又容光閃耀?
它要幹甚麽啊,這樣好笑:
將一隻兔子在懷中緊緊地摟抱?
……
大地啊,誰將你這樣安放,
河穀啊,為什麽深深池陷落?
百川啊,日夜東流不肯停歇,
大海啊,你怎麽總是喝不飽?
……
這人就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以上吟的就是他的《天問》。他在這篇名著中一口氣提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一千多年以後,我國中唐時期又一位大詩人柳宗元與屈原的思想發生共鳴,相似的遭遇驅使他揮筆寫出《天對》,探討了宇宙的起源和構成,有力地批駁了神靈創世說,成為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兩顆啟明星,這是後話。
就在屈原歎問蒼天前不久,地中海的兩岸又是另一番景象。那裏有一個和我國一樣古老的國家——埃及。碧藍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黃的沙漠,尼羅河浩浩蕩蕩地向北流去,兩岸留下厚厚的淤泥。幾座由大石條疊成的金字塔,矗立在沙漠中直接雲霄。大地啊,是這樣的平坦,人們的思想也在馳騁翱翔。這時在金字塔下有一小群人,他們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小圓圈,幾把陶壺,一些碎肉。人們手裏拿著樹枝折成的小棍在地上劃著,嘴裏吃著,說著。他們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群科學家,其中不少人是從希臘來到這裏的,經常這樣談天說地,討論問題。這時一個叫泰勒斯(約公元前624-547)的人站起來說:“我認為這地就像一個菜碟子一樣,平平的,圓圓的,整年整月地在空中轉著,太陽、月亮、星星都在圍著它動。”這時,另一個叫亞諾芝曼德的人立即反對:“不,大地是一個長筒子,筒底的直徑是筒高的三分之一,筒的四周空氣有相等的壓力,所以它總是懸在空中。太陽一曬,地上的泥水就起泡,泡裏出來魚,魚又變成人。”他還沒說完,又有人發言:“我認為一切都是氣組成的,我們手摸著的是氣,吸的是氣,人心也是空氣一團。”“……不對,不對,世界是水組成的,你看,尼羅河裏不能沒有水,莊稼少不了水,人更要喝水……。”他們就是這樣爭著,吵著,提出許多問題,想出許多解釋,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真的,那高高的天空,茫茫的星漢,無邊的大地,到底有多少奧秘?這世界上萬物的變化有沒有個規律?人們既然提出了問題,自然會找見答案的。且聽我們將這些故事一個個地慢慢說來。
——世界是什麽?大約公元前四世紀的時候,我國南方的楚國是一塊美麗富饒、文化發達的地方。源遠流長的湘江碧波粼粼,漁夫們長篙扁舟,在撒網垂釣。高高的巫山,竹木青青,雲靄漫漫,山寨中的人們穿著鮮麗的衣服,扮著各種神鬼,載歌載舞。我們的祖先,從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裏走出來已四十多萬年了,他們對當時那個世界已經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知識。
這天湘江邊走來一個人,他瘦長的個子,清瞿的臉龐,眼神裏現出一種莊嚴的沉思。他腰佩長劍,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齊腳的長袍。這個人穿過齊腰深的白艾,踏著岸邊的蘭草。他那明亮的目光掃過天邊的白雲,掃過江麵遠處的煙波,邊走邊吟誦起來: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係,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於湯穀,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夜光所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
九州安錯,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
這歌的大意是:
那遠古渺茫的情形啊,
是誰來將它傳道?
那時天地本沒有成形啊,
又是誰將它查考?
渾渾沌沌啊,晝夜不分,
可怎去將它的根由尋找?
一團熱氣啊,籠罩四方,
又怎去將它的麵目研討?
天明天黑啊,暮來朝去,
為甚麽這樣交換,沒完沒了?
陰陽二氣啊,攙合無窮,
那是源頭?那是末梢?
圓圓的天啊,高達九層,
是誰來設計,誰來畫稿?
何等雄偉啊,這樣的工程,
是誰來修建,誰來督造?
鬥轉星移啊,是甚麽將它們係住?
天的軸心啊,怎樣來將它安牢?
八根巨柱啊,怎樣撐起這麵天空?
東南方向啊,卻為甚麽向下傾倒?
天上九個廣闊的區域啊,
它們伸向何方,在哪兒終了?
各個區域裏無數的角落,
到底多少,我該向誰去請教?
這天穹怎麽會合成一個整塊啊,
黃道十二區,是誰劃分得這樣巧?
這日月怎麽會懸在半空?
星羅棋布,是誰安排得這樣好?
太陽啊,早晨從東方的湯穀起身,
晚上到遙遠的蒙水邊歇腳。
就這樣從天亮走到天黑,
這一天的行程有多少裏之遙?
月亮啊,有甚麽奇怪的本領?
月初昏黑,月中又容光閃耀?
它要幹甚麽啊,這樣好笑:
將一隻兔子在懷中緊緊地摟抱?
……
大地啊,誰將你這樣安放,
河穀啊,為什麽深深池陷落?
百川啊,日夜東流不肯停歇,
大海啊,你怎麽總是喝不飽?
……
這人就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以上吟的就是他的《天問》。他在這篇名著中一口氣提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一千多年以後,我國中唐時期又一位大詩人柳宗元與屈原的思想發生共鳴,相似的遭遇驅使他揮筆寫出《天對》,探討了宇宙的起源和構成,有力地批駁了神靈創世說,成為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兩顆啟明星,這是後話。
就在屈原歎問蒼天前不久,地中海的兩岸又是另一番景象。那裏有一個和我國一樣古老的國家——埃及。碧藍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黃的沙漠,尼羅河浩浩蕩蕩地向北流去,兩岸留下厚厚的淤泥。幾座由大石條疊成的金字塔,矗立在沙漠中直接雲霄。大地啊,是這樣的平坦,人們的思想也在馳騁翱翔。這時在金字塔下有一小群人,他們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小圓圈,幾把陶壺,一些碎肉。人們手裏拿著樹枝折成的小棍在地上劃著,嘴裏吃著,說著。他們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群科學家,其中不少人是從希臘來到這裏的,經常這樣談天說地,討論問題。這時一個叫泰勒斯(約公元前624-547)的人站起來說:“我認為這地就像一個菜碟子一樣,平平的,圓圓的,整年整月地在空中轉著,太陽、月亮、星星都在圍著它動。”這時,另一個叫亞諾芝曼德的人立即反對:“不,大地是一個長筒子,筒底的直徑是筒高的三分之一,筒的四周空氣有相等的壓力,所以它總是懸在空中。太陽一曬,地上的泥水就起泡,泡裏出來魚,魚又變成人。”他還沒說完,又有人發言:“我認為一切都是氣組成的,我們手摸著的是氣,吸的是氣,人心也是空氣一團。”“……不對,不對,世界是水組成的,你看,尼羅河裏不能沒有水,莊稼少不了水,人更要喝水……。”他們就是這樣爭著,吵著,提出許多問題,想出許多解釋,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真的,那高高的天空,茫茫的星漢,無邊的大地,到底有多少奧秘?這世界上萬物的變化有沒有個規律?人們既然提出了問題,自然會找見答案的。且聽我們將這些故事一個個地慢慢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