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議曰:世有行善而反亡者。)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又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何以征其然耶?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火不熄則謂水不勝火,此又與不仁之甚者也。又,五穀種之美者,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熟,成也。)。”《屍子》曰:“食所以為肥也,一飯而問人曰:‘奚若?’則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譬今人皆以一飯而問人‘奚若’者也。”


    (議曰:此善少不足以成名也。惡亦如之。何以明其然耶?《書》曰:“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餘弗順天,厥罪惟均。”由是觀之,夫罪未盈,假令中有罪惡,未滅也。今人見惡即未滅,以為惡不足懼,是以亡滅者繼踵於世。故曰:“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此聖人之誡。)


    由是觀之,故知善也者,在積而已。今人見徐偃亡國,謂仁義不足杖也;見承桑失統,謂文德不足恃也(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也。)。是猶杯水救火、一飯問肥之說,惑亦甚矣。


    【譯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盡做好事,反而不得好報,有的甚至短命,這是怎麽回事呢?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然會有善報。”又說:“不積善就不能成名。”怎麽能證明這種說法呢?孟子說:“仁者戰勝不仁者、就象水能滅火一樣。似是如今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滅一車幹柴燃起的烈火,火不滅就說水不能滅火。這和用一點仁愛之心去消除不仁到極點的社會現象是同樣的道理。又如五穀的品種再好,假如沒有成熟,那還不如稗的種子。所以,仁愛也在於是否成熟啊!”屍佼說:“吃飯是為了長得肥胖,假如隻吃一頓飯,就問別人說:‘怎麽樣,我胖了嗎?’那麽大家都會恥笑他。而治理天下,是最大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成效的,現在人們往往急功近利,就象吃了一頓飯就問別人‘我胖了嗎?’一樣。”[這是善德太少,還達不到成名的程度啊。惡也是這樣。怎麽能說明這道理呢? 《尚書》上說:“商紂王已是惡貫滿盈了,所以上天受命武王誅滅他。其餘不順天命的人,隻看他罪惡的輕重如何。”由此看來,隻是罪惡未滿盈而已。假如有罪惡卻未滅亡,就認為有罪惡也不值得懼怕,這就是世上滅亡者一個接一個的原因啊。


    所以說:“罪惡不積累到一定程度,暫時是不會滅亡的。”這是聖人的告誡啊。]


    由此看來,善德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有人看到曆史上徐偃王講仁義卻亡了國,就認為仁義不值得依恃;看到古代承桑國國君講文德而國家滅亡,就認為文德不值得依恃[承桑氏的君主遵循文德,罷廢武功,後來導致國家滅亡。],這就象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頓飯就問人“我胖了嗎”一樣糊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反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蕤並收藏反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