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於此,關弓而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雲:“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謹。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戚,近也。殊,謂異於疏者也。),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怎麽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盂子說:“何以見得?”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裏,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隻為他和我是親人。《小弁》這首詩裏的怨恨情緒,正是熱愛親人的表現。熱愛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於我軍,可鬥士卻比我們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麽?”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饑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杜鄴在遊說王音時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愛的人,要求也少。關係親近卻顯不出與關係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麽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麽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麽關係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於此,關弓而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雲:“師少於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謹。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戚,近也。殊,謂異於疏者也。),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怎麽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盂子說:“何以見得?”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裏,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隻為他和我是親人。《小弁》這首詩裏的怨恨情緒,正是熱愛親人的表現。熱愛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於我軍,可鬥士卻比我們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麽?”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饑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杜鄴在遊說王音時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愛的人,要求也少。關係親近卻顯不出與關係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麽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麽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麽關係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