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光輝的人生遠景
破除了種種妄執以後,緣起哲學使人建立健全美善的心理。俗語說:“有破壞才有建設。”佛法正是如此,它是“破立同時”的。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心靈工程學,世尊的種種言說,其目的都是在為眾生破除顛倒妄想,建設廣大圓滿的心靈。
世人皆知,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起勁。佛教的人生目標是修成一位人格圓滿的大覺者——“佛”。“人人皆可成佛,眾生皆可成佛”,在佛教中是一個共識與共信。但這個觀念必須有它的真理作基礎,這個真理即是緣起性空的哲學。緣起論者覺悟到沒有絕對獨立固定的人性“我”。在三世流轉的生命曆程中,“我”是無自性的,因此,也是不斷亦不常的。“不斷”就是繼續存在,“不常”就是刹那變異。因為“我”是如此地存在,所以“我”是可以改造的。換言之,愚癡的“我”,並非永遠愚癡,暴燥的“我”,也非永遠暴燥;愚癡可以轉化為智慧,暴燥可以轉化為柔和,於是成佛才成為可能。另一方麵,緣起論者覺悟到萬事萬物的空無自性,認識事物的可變性、靈動性、可析性,於是對於改造環境,改變現實、深具信心。古德所謂“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度如幻眾生,成夢裏菩提”,便是性空哲學的具體表現。
佛經說,從初地菩薩修到成佛,須曆經三大阿僧⒔俚男扌小3煞鸕穆肥僑緔艘T抖漫長,但基於因緣果的法則,種佛因,植佛緣,是必然結佛果的。因此,覺悟緣起性空的人,內心必然對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他們了解,隻要我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優於今日之我。對於他人亦然,性空論者相信,再壞的人也可以感化、改善。
總之,性空論者絕不會放棄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美好期望。致廣大——無差別“空智”的開顯性空哲學由於破去種種顛倒妄執,所以解脫了許多心靈的束縛,使心靈恢複其原有的光明、開闊、坦蕩。這可以從古代許多禪宗大師的悟道偈得到證明。如茶陵和尚雲: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
如今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寒山詩亦雲: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化
教我如何說”
禪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而明見心性須先體悟緣起性空,解粘去縛,始克有成。凡人因種種妄執,內心不斷向外馳求,雜念紛飛,精神疲勞,不得休息。如明鏡蒙塵,失其照物之用,一旦體悟性空之後,破去迷執,回光返照性靈本體,真積力久,心光日益升騰輝耀,層層穿透五陰魔境,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雙亡,境智兩忘,離言絕待,頓現佛性法身,這叫做無差別般若空智的開顯。這般若空智又叫做“根本智”。因為這時隻是看見心靈的本來麵目罷了,尚不能無所不知。若欲增進各種智慧,尚須以“根本智”為基礎,運用心光,觀察照了世間萬事萬物的“外相”、“性質”、“本體”、“能力”、“作用”、“主因”、“助緣”、“結果”、“影響”等等。以成就“後得智”。為什麽叫“後得智”呢?因為這些智慧是成就“根本智”之“後”才“得”到的。根本智可比鏡子的光明,“後得智”中比鏡中的影像。鏡子蒙塵即失去光明,不能照物,人無根本智,則心光亦不完全開顯,自不能徹了事理。可見根本智是智慧的根本。
根本智其實就是實相般若。實相即宇宙人生的真相、本體。般若為梵語,意即妙智慧。實相般若即證悟宇宙人生本體的妙智慧。此本體不可言說,超越一切對待,乃人生最後的歸根處,亦即是菩提大道的起點。而這個妙智慧,這個本體、真相、歸根處與起點,與緣起性空哲學是密不可分,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換言之,解空、證空,即得實相般若、根本智,見佛性、法身,入涅*1。佛性不生不滅,法身不生不滅,濕*1境界不生不滅,“空”亦不生不滅。而佛家的根本目標,就在了解、語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理體。
破除了種種妄執以後,緣起哲學使人建立健全美善的心理。俗語說:“有破壞才有建設。”佛法正是如此,它是“破立同時”的。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心靈工程學,世尊的種種言說,其目的都是在為眾生破除顛倒妄想,建設廣大圓滿的心靈。
世人皆知,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起勁。佛教的人生目標是修成一位人格圓滿的大覺者——“佛”。“人人皆可成佛,眾生皆可成佛”,在佛教中是一個共識與共信。但這個觀念必須有它的真理作基礎,這個真理即是緣起性空的哲學。緣起論者覺悟到沒有絕對獨立固定的人性“我”。在三世流轉的生命曆程中,“我”是無自性的,因此,也是不斷亦不常的。“不斷”就是繼續存在,“不常”就是刹那變異。因為“我”是如此地存在,所以“我”是可以改造的。換言之,愚癡的“我”,並非永遠愚癡,暴燥的“我”,也非永遠暴燥;愚癡可以轉化為智慧,暴燥可以轉化為柔和,於是成佛才成為可能。另一方麵,緣起論者覺悟到萬事萬物的空無自性,認識事物的可變性、靈動性、可析性,於是對於改造環境,改變現實、深具信心。古德所謂“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度如幻眾生,成夢裏菩提”,便是性空哲學的具體表現。
佛經說,從初地菩薩修到成佛,須曆經三大阿僧⒔俚男扌小3煞鸕穆肥僑緔艘T抖漫長,但基於因緣果的法則,種佛因,植佛緣,是必然結佛果的。因此,覺悟緣起性空的人,內心必然對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他們了解,隻要我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優於今日之我。對於他人亦然,性空論者相信,再壞的人也可以感化、改善。
總之,性空論者絕不會放棄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美好期望。致廣大——無差別“空智”的開顯性空哲學由於破去種種顛倒妄執,所以解脫了許多心靈的束縛,使心靈恢複其原有的光明、開闊、坦蕩。這可以從古代許多禪宗大師的悟道偈得到證明。如茶陵和尚雲: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
如今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寒山詩亦雲: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化
教我如何說”
禪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而明見心性須先體悟緣起性空,解粘去縛,始克有成。凡人因種種妄執,內心不斷向外馳求,雜念紛飛,精神疲勞,不得休息。如明鏡蒙塵,失其照物之用,一旦體悟性空之後,破去迷執,回光返照性靈本體,真積力久,心光日益升騰輝耀,層層穿透五陰魔境,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雙亡,境智兩忘,離言絕待,頓現佛性法身,這叫做無差別般若空智的開顯。這般若空智又叫做“根本智”。因為這時隻是看見心靈的本來麵目罷了,尚不能無所不知。若欲增進各種智慧,尚須以“根本智”為基礎,運用心光,觀察照了世間萬事萬物的“外相”、“性質”、“本體”、“能力”、“作用”、“主因”、“助緣”、“結果”、“影響”等等。以成就“後得智”。為什麽叫“後得智”呢?因為這些智慧是成就“根本智”之“後”才“得”到的。根本智可比鏡子的光明,“後得智”中比鏡中的影像。鏡子蒙塵即失去光明,不能照物,人無根本智,則心光亦不完全開顯,自不能徹了事理。可見根本智是智慧的根本。
根本智其實就是實相般若。實相即宇宙人生的真相、本體。般若為梵語,意即妙智慧。實相般若即證悟宇宙人生本體的妙智慧。此本體不可言說,超越一切對待,乃人生最後的歸根處,亦即是菩提大道的起點。而這個妙智慧,這個本體、真相、歸根處與起點,與緣起性空哲學是密不可分,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換言之,解空、證空,即得實相般若、根本智,見佛性、法身,入涅*1。佛性不生不滅,法身不生不滅,濕*1境界不生不滅,“空”亦不生不滅。而佛家的根本目標,就在了解、語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