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回憶,二十多年前……
那年林新26歲,新秋科技公司剛剛成立三年,步入正軌,逐漸在市場中站穩腳。
這天回公司的路上,前麵發生堵塞。
很多圍觀群眾,還有消防車,救護車,警察車。
林新的車被堵塞在車流中,看到了血淋淋的一幕人間悲劇:
一家早餐鋪,灶台下的兩個煤氣罐發生爆炸。
廚房裏的一對夫妻被炸的麵目全非,當場死亡。
在外廳擦桌子的老太太也被崩成重傷,渾身是血。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時間已近中午,沒有人來吃早餐,所以沒有牽連到顧客受傷。
可是這一家三口,一對夫妻加一位老母親都是不治身亡。
這樣的人間慘案,引發了社會關注……
巧了,這間早餐鋪離新秋集團很近,就在對麵的胡同裏。
公司裏的很多員工都去那買過早餐,都感慨議論。
後來報紙上也登了,向社會發起求助。因為這家人爸爸、媽媽、奶奶都死光了,留下唯一幸存者,是正在上高一的孩子。
林新看到報紙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政府機構。他願意資助這個孩子,直到大學畢業。
好人好事,立刻在社會上引發了轟動,大肆讚揚。
這樣一來,林新的目的就達到了。
林新非常聰明,經商的奇才。
他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就是抓住機會給新秋集團造聲勢,營造良好口碑。
每月1500塊的生活費,比起廣告來說還便宜著呢!
他狡猾,卻不卑鄙奸詐,因為他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即使後來這個新聞過氣了,沒有利用價值了。他仍然一絲不苟的供給這個孩子讀書,直至大學畢業。
這孩子是誰呢?
她就是江瑩!
唉……
一個善意的開始,卻是一段錯誤的起源,一生不得饒恕!
.
那年的江瑩隻有15歲,父母死了,奶奶也死了。剩下的親戚都很疏遠,誰能撫養她?
好在學校減免了她的學費,還有一位好心的林先生一直在幫助她。
江瑩還沒怎麽懂事,就飽嚐了人間極痛的悲哀。
父母的橫死慘不忍睹。
早晨,她還吃過媽媽包的包子,爸爸炸的油條,在門前跟奶奶揮手告別。
可是下午,她站在太平間裏。不敢相信那白布下,蓋著的是她的父母和奶奶。
她不相信,她要掀開那白布看一看。
可是好多好多的人攔著她,告訴她父母已經麵目全非,不要再看了。
她不聽,一直在哭喊著,後來他們將奶奶的白布掀開……
那是奶奶嗎?她不相信,她隻看到了血爛一片,半邊身子都沒有皮。
就這樣,她沒能再看父母一眼。
父母也沒有跟她告別一句,就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不會回來。
化作三個骨灰盒。
.
江瑩的家裏一貧如洗,隻在農村有一套平房,現在住的房子也是租的,可是父母都不在了,還能回那個房子嗎?
學校給辦理了住校,她夜夜摟著父母的照片痛哭流淚。
可是痛苦過後呢?
她必須自強自立,必須麵對孤苦的人生。
.
十七歲那年,江瑩又得了一場急性流感。
區別於普通感冒,她是高熱不退,全身指標衰退,急需住院搶救。
江瑩從未見過林新,都是一個男秘書每月給她送去生活費。
於是在病痛焦急的時候,她撥通了那個秘書的電話,向林先生求助。
秘書聽完電話,來到辦公室。
“林總,您資助的那個女孩她生病了。說是急性流感,高熱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林新從一堆文件中抬起頭,皺了皺眉。
秘書還沒有得到明確指示,試探著問:“她剛才打來電話求助,您看……”
林新略有不耐煩,思慮了兩秒,“你去辦吧,給她治病。”
這就是林新的回答。
他的本質並不壞,甚至還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很有才華,很有人格魅力,他身上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別忘了,餘秋和他是從校服走到婚紗,相識多年的老同學。
如果林新人品差,猥瑣惡劣,餘秋會和他結婚嗎?
難道餘秋的眼睛是瞎的嗎?餘秋父母的眼睛都瞎了嗎?
那你會說,他為什麽出軌?
人性深處的東西誰能知道?未來的變化莫測誰能預料到?
從一個大學生,到知名企業家。
從一個青年,變成N億富豪。
年齡在長,身價在長,他的心態也會改變……
漫漫人生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盡的。
是非罪惡,我們繼續向下看。
江瑩這個躺在醫院裏的17歲女孩,再一次被林新所救。
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她康複如初,展開了花一樣的年紀。
.
出院後,她親筆寫了一封感謝信,貼上郵票寄往新秋集團。
之後每個月,她都會給林新寫一封信。
但是餘秋並不知道此事,因為林新也根本沒當回事。他根本沒看過那些信,都是秘書處理的。
他每天忙的應酬和文件都看不過來,他怎麽可能去看一個比自己小11歲的孩子,寫來的幼稚東西。
但是江瑩從不間斷,持之以恒,每月一封信寫給林先生。
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講述這一個月內她發生的事:
她參加考試了,考了第幾名。
班級換了新生物老師,是男是女,嚴不嚴厲。
冬天連日下雨,她感冒了,吃了什麽藥,咳嗽了幾天。
班級裏有個男同學總是纏著她,讓她很困擾。有的時候傳紙條,有的時候還踢她的凳子。後來沒辦法,她跟老師說了,老師找了那個男同學的家長之後,他老實了。
等等等,就是這種小事……
每月一封信,有去無回,都是石沉大海。
其實江瑩知道,林先生可能根本都沒看過,可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執著。
她沒有家人,她非常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她就把對林新的這份感恩,化作神聖的膜拜。
她是虔誠的教徒,最聽話的教徒。每月一封信就如同每月一次的“教堂禱告”。
.
幾年之間,電子科技騰飛。
那年林新26歲,新秋科技公司剛剛成立三年,步入正軌,逐漸在市場中站穩腳。
這天回公司的路上,前麵發生堵塞。
很多圍觀群眾,還有消防車,救護車,警察車。
林新的車被堵塞在車流中,看到了血淋淋的一幕人間悲劇:
一家早餐鋪,灶台下的兩個煤氣罐發生爆炸。
廚房裏的一對夫妻被炸的麵目全非,當場死亡。
在外廳擦桌子的老太太也被崩成重傷,渾身是血。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時間已近中午,沒有人來吃早餐,所以沒有牽連到顧客受傷。
可是這一家三口,一對夫妻加一位老母親都是不治身亡。
這樣的人間慘案,引發了社會關注……
巧了,這間早餐鋪離新秋集團很近,就在對麵的胡同裏。
公司裏的很多員工都去那買過早餐,都感慨議論。
後來報紙上也登了,向社會發起求助。因為這家人爸爸、媽媽、奶奶都死光了,留下唯一幸存者,是正在上高一的孩子。
林新看到報紙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政府機構。他願意資助這個孩子,直到大學畢業。
好人好事,立刻在社會上引發了轟動,大肆讚揚。
這樣一來,林新的目的就達到了。
林新非常聰明,經商的奇才。
他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就是抓住機會給新秋集團造聲勢,營造良好口碑。
每月1500塊的生活費,比起廣告來說還便宜著呢!
他狡猾,卻不卑鄙奸詐,因為他一諾千金,言出必行。
即使後來這個新聞過氣了,沒有利用價值了。他仍然一絲不苟的供給這個孩子讀書,直至大學畢業。
這孩子是誰呢?
她就是江瑩!
唉……
一個善意的開始,卻是一段錯誤的起源,一生不得饒恕!
.
那年的江瑩隻有15歲,父母死了,奶奶也死了。剩下的親戚都很疏遠,誰能撫養她?
好在學校減免了她的學費,還有一位好心的林先生一直在幫助她。
江瑩還沒怎麽懂事,就飽嚐了人間極痛的悲哀。
父母的橫死慘不忍睹。
早晨,她還吃過媽媽包的包子,爸爸炸的油條,在門前跟奶奶揮手告別。
可是下午,她站在太平間裏。不敢相信那白布下,蓋著的是她的父母和奶奶。
她不相信,她要掀開那白布看一看。
可是好多好多的人攔著她,告訴她父母已經麵目全非,不要再看了。
她不聽,一直在哭喊著,後來他們將奶奶的白布掀開……
那是奶奶嗎?她不相信,她隻看到了血爛一片,半邊身子都沒有皮。
就這樣,她沒能再看父母一眼。
父母也沒有跟她告別一句,就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不會回來。
化作三個骨灰盒。
.
江瑩的家裏一貧如洗,隻在農村有一套平房,現在住的房子也是租的,可是父母都不在了,還能回那個房子嗎?
學校給辦理了住校,她夜夜摟著父母的照片痛哭流淚。
可是痛苦過後呢?
她必須自強自立,必須麵對孤苦的人生。
.
十七歲那年,江瑩又得了一場急性流感。
區別於普通感冒,她是高熱不退,全身指標衰退,急需住院搶救。
江瑩從未見過林新,都是一個男秘書每月給她送去生活費。
於是在病痛焦急的時候,她撥通了那個秘書的電話,向林先生求助。
秘書聽完電話,來到辦公室。
“林總,您資助的那個女孩她生病了。說是急性流感,高熱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林新從一堆文件中抬起頭,皺了皺眉。
秘書還沒有得到明確指示,試探著問:“她剛才打來電話求助,您看……”
林新略有不耐煩,思慮了兩秒,“你去辦吧,給她治病。”
這就是林新的回答。
他的本質並不壞,甚至還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很有才華,很有人格魅力,他身上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別忘了,餘秋和他是從校服走到婚紗,相識多年的老同學。
如果林新人品差,猥瑣惡劣,餘秋會和他結婚嗎?
難道餘秋的眼睛是瞎的嗎?餘秋父母的眼睛都瞎了嗎?
那你會說,他為什麽出軌?
人性深處的東西誰能知道?未來的變化莫測誰能預料到?
從一個大學生,到知名企業家。
從一個青年,變成N億富豪。
年齡在長,身價在長,他的心態也會改變……
漫漫人生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盡的。
是非罪惡,我們繼續向下看。
江瑩這個躺在醫院裏的17歲女孩,再一次被林新所救。
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她康複如初,展開了花一樣的年紀。
.
出院後,她親筆寫了一封感謝信,貼上郵票寄往新秋集團。
之後每個月,她都會給林新寫一封信。
但是餘秋並不知道此事,因為林新也根本沒當回事。他根本沒看過那些信,都是秘書處理的。
他每天忙的應酬和文件都看不過來,他怎麽可能去看一個比自己小11歲的孩子,寫來的幼稚東西。
但是江瑩從不間斷,持之以恒,每月一封信寫給林先生。
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講述這一個月內她發生的事:
她參加考試了,考了第幾名。
班級換了新生物老師,是男是女,嚴不嚴厲。
冬天連日下雨,她感冒了,吃了什麽藥,咳嗽了幾天。
班級裏有個男同學總是纏著她,讓她很困擾。有的時候傳紙條,有的時候還踢她的凳子。後來沒辦法,她跟老師說了,老師找了那個男同學的家長之後,他老實了。
等等等,就是這種小事……
每月一封信,有去無回,都是石沉大海。
其實江瑩知道,林先生可能根本都沒看過,可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執著。
她沒有家人,她非常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她就把對林新的這份感恩,化作神聖的膜拜。
她是虔誠的教徒,最聽話的教徒。每月一封信就如同每月一次的“教堂禱告”。
.
幾年之間,電子科技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