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了境本寂,識自無生,則入平等真空,方稱究竟見性耳。故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前麵徹底告訴我們“不從生因之所生,皆從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徹底地“了”了,了怎麽了?無法解釋,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來清淨,換句話說,我們對境起念的這個本身也本來清淨。我們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淨,所以古人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意指一切法本來都是清淨的。鬧就是亂,一切的亂象都是人為的。因此了境本來就是清淨,不要你去空它,認識了自己起心動念一切處本自無生,生而不生。
舉個例子來說:自從母胎出生以來,我們思想感情的念頭生生滅滅不知有多少次,其實生過了就消失,本自無生。幾十年如一日,我們盡管長大了,變老了,但是和當年孩提時的童心是一樣的。隻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飾,反而使生活變得更複雜、更麻煩。體會了我們生命各種情緒的生滅變化,用過了就沒有,生而不生,本來如此。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了境本寂,識自無生”,這八個字是學佛法的要點,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養的功夫能切實進入這個情況,在佛經的學理上稱之為“平等真空”。“方稱究竟見性”,可以說是明心見性了,見了佛性。雖然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發狂,還是生生不已,還在生滅中,那就不是本來清淨,本自無生了。
“故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這是引用《楞嚴經》的原文,佛告阿難:所以說能見之性無所不在,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間圓通千萬門
聞性者,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豈假功成,本來如是。首楞嚴經偈雲: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這一節引用了《楞嚴經》上說明修行“官印閥門”的殊勝處。“聞性者”,前麵從眼根下手,這裏則從耳根入門。“即今聞性具三真實”,耳朵能聽聲音的功能具備了三種真實法門。“文殊簡出,現證可知”,楞嚴會上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文殊菩薩一一做了評判,特別推薦最適合這個世界眾生的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觀音入門,圓通立驗”,觀音菩薩從耳根來修持的法門,很容易進入圓滿而無所不通達的自性境界。“非從行得,不墮有為”,此法門不同於一般靠點點滴滴的善行,積功累德而成的有為法,它乃是清淨無為之道。“豈假功成,本來如是”假就是藉的意思,此“官印閥門”不但不是靠有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現成,個個都能修到。
“首楞嚴經偈雲”,這裏引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稱讚“官印閥門”的偈頌。“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例如一個人很寧靜地待在某一處,此時十方八麵一起敲鼓的話,他能同時聽到這些鼓聲,這證明了我們聽聞的能力是圓滿而真實的。“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我們的眼睛隻有正前方的東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兩側麵就不太清楚了,至於背後根本不知道有什麽東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礙物就看不過去,不能看到障礙物後麵的東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樣,受到許多的限製。“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身體要接觸到才有感覺,有距離就不行。至於我們的思想心猿意馬,把握不住。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雖然隔著一道牆,遠近的聲音依然聽得到。其它眼、鼻、舌、身、意五根,則各有缺陷。隻有耳根最好,不會受到阻隔及距離的限製,所以是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聲響叫動,無聲響叫靜。相對於能聞的功能而言,聽到聲響稱為有,聽不到聲響稱為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雖然有時聽不到聲響,然而能聞的本性卻永遠存在。“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有聽到是生,沒有聽到是滅。換句話說,有聽到是動相,沒有聽到是靜相,把動靜二相拿開了,能聞的本性還是擺在那裏,它永遠不變,所以叫常真實。上麵引用《楞嚴經》的原文說明聞性具有圓、通、常三真實性。
釋曰:此是直說,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一圓真實者,以聞性遍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非待證聖,方有斯事。故法華經偈雲: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又雲: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釋曰”,從這裏開始是永明壽禪師說明“官印閥門”的殊勝。“此是直說”,觀音菩薩用耳根聞、思、修而證果,隻有這個法門是直截了當的。“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誰不用到耳朵。現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別多,是噪音的圓真實、通真實、常真實。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寧。如果真懂了“官印閥門”的修持要領,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響,耳朵不會聾;第二,無論是如何恐怖的聲音都不會怕;第三,就是整個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會動。
“一圓真實者,以聞性遍一切處”,所謂圓真實者,因為我們能聞之性無處不在。“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十方八麵的音聲一響,立刻同時聽到。“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離水”,能聽聞十方有聲響,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變的,所以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由此可知,聲音來它完全聽得到,除了能聽的聞性之外沒有第二個東西了。“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以人來講,能聞之性的本身具備了圓通的功能。“非待證聖,方有斯事”,並不是要等做功夫證到聖人的果位了才有這個本事。
“故法華經偈雲: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佛在法華會上說,父母所生給我們的耳朵,自性生來本自清淨而沒有雜質。“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如果人的心能夠寧靜下來,所能定力功夫訓練好了,就憑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聽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音聲。
“又雲: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真依《法華經》來修持佛法而進入法華境界的人,雖然尚未得到天耳通,就憑我們現有的耳朵就有那麽大的功力,可以聽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音聲。換句話說,可見我們的生命原本具有這個功能。但是這個生命無限的功能一輩子都沒有發起來過,隻有靠修佛、打坐靜定到極點的境界,與生俱來的功能才會複活起來。
二通真實者,且眼根見性雖即洞然,能觀前而不觀後。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緣不定,念念遷移,故五根所不齊,唯耳根圓通無礙。聽響之際,任隔礙而遠近俱聞。妙應之時,無揀擇而大小鹹備。故高城和尚歌雲:應耳時,若幽穀,大小音聲無不足,十方鍾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則處凡身而不減,居聖體而非增。常現常通,塵勞不能匿其神彩;非間非斷,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壞緣生之耳根,圓具一靈之妙性。
這一段是永明壽禪師說明耳根聞性具通真實的部分,內容大部分我們在前頭已解說了,就不再贅述,請大家自己看。至於高城和尚則是宋代以前的禪師。
萬法如穀響
三常真實者,音聲性動靜者,動靜是音聲之體,性於聞中似有似無。若無聲時號無聞,非實聞無性。以聞性常在,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故知聲塵自無,聞性非滅。聲塵自有,聞性非生。又非唯聞性無生。返觀聲塵,亦無生滅。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如華嚴論雲:一切諸法,猶如穀響。
我們選重要部分再做一次說明。“以聞性常在”,耳朵聽到外來的聲響時叫動,沒有聽到時叫靜。無論是否聽到外來的聲響,聞性的功能常在。“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假如我們認為外來的聲響沒有了,耳朵聽聞的功能也就消失了。那麽在前麵聲響消失後,我們就不應該會聽到後來的聲響。這就說明了我們耳朵聽覺的功能是永恒的存在。“故知聲塵自無,聞性非滅”,由此,我們應該能了解,聲音來了耳朵反應就聽見了;聲音沒有了,耳朵還是聽見了,聽見沒有聲音的境界。所以聲塵本身沒有自性,而我們能聽聲音的功能——聞性,並沒有隨著聲音的生滅而起變化。“聲塵自有,聞性非生”,聲音的本身沒有自性,生是自有,滅是自滅;而耳朵能聽的功能則生而不生,應而不應。
“又非唯聞性無生”,再說並非能聽的聞性本身不起作用。“返觀聲塵,亦無生滅。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我們進一步地來觀察聲音的本身,聲音從有到無本身並無生滅,隻是能量的轉換而已。這個原理現代的物理科學探討得很清楚。聲音的產生是由因緣和合而有,因此它沒有裨的本體存在宇宙間。“如華嚴論雲:一切諸法,猶如穀響”,由音聲的道理推而廣之,來看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的產生都和聲音一樣。好像深山的幽穀中循環振蕩而起的回音,雖然有現象,有作用,但是卻沒有真實的本體存在。
<font color="#ff0080"></font>
前麵徹底告訴我們“不從生因之所生,皆從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徹底地“了”了,了怎麽了?無法解釋,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來清淨,換句話說,我們對境起念的這個本身也本來清淨。我們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淨,所以古人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意指一切法本來都是清淨的。鬧就是亂,一切的亂象都是人為的。因此了境本來就是清淨,不要你去空它,認識了自己起心動念一切處本自無生,生而不生。
舉個例子來說:自從母胎出生以來,我們思想感情的念頭生生滅滅不知有多少次,其實生過了就消失,本自無生。幾十年如一日,我們盡管長大了,變老了,但是和當年孩提時的童心是一樣的。隻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飾,反而使生活變得更複雜、更麻煩。體會了我們生命各種情緒的生滅變化,用過了就沒有,生而不生,本來如此。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了境本寂,識自無生”,這八個字是學佛法的要點,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養的功夫能切實進入這個情況,在佛經的學理上稱之為“平等真空”。“方稱究竟見性”,可以說是明心見性了,見了佛性。雖然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發狂,還是生生不已,還在生滅中,那就不是本來清淨,本自無生了。
“故雲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這是引用《楞嚴經》的原文,佛告阿難:所以說能見之性無所不在,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間圓通千萬門
聞性者,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豈假功成,本來如是。首楞嚴經偈雲: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這一節引用了《楞嚴經》上說明修行“官印閥門”的殊勝處。“聞性者”,前麵從眼根下手,這裏則從耳根入門。“即今聞性具三真實”,耳朵能聽聲音的功能具備了三種真實法門。“文殊簡出,現證可知”,楞嚴會上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文殊菩薩一一做了評判,特別推薦最適合這個世界眾生的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觀音入門,圓通立驗”,觀音菩薩從耳根來修持的法門,很容易進入圓滿而無所不通達的自性境界。“非從行得,不墮有為”,此法門不同於一般靠點點滴滴的善行,積功累德而成的有為法,它乃是清淨無為之道。“豈假功成,本來如是”假就是藉的意思,此“官印閥門”不但不是靠有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現成,個個都能修到。
“首楞嚴經偈雲”,這裏引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稱讚“官印閥門”的偈頌。“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例如一個人很寧靜地待在某一處,此時十方八麵一起敲鼓的話,他能同時聽到這些鼓聲,這證明了我們聽聞的能力是圓滿而真實的。“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我們的眼睛隻有正前方的東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兩側麵就不太清楚了,至於背後根本不知道有什麽東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礙物就看不過去,不能看到障礙物後麵的東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樣,受到許多的限製。“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身體要接觸到才有感覺,有距離就不行。至於我們的思想心猿意馬,把握不住。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雖然隔著一道牆,遠近的聲音依然聽得到。其它眼、鼻、舌、身、意五根,則各有缺陷。隻有耳根最好,不會受到阻隔及距離的限製,所以是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聲響叫動,無聲響叫靜。相對於能聞的功能而言,聽到聲響稱為有,聽不到聲響稱為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雖然有時聽不到聲響,然而能聞的本性卻永遠存在。“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有聽到是生,沒有聽到是滅。換句話說,有聽到是動相,沒有聽到是靜相,把動靜二相拿開了,能聞的本性還是擺在那裏,它永遠不變,所以叫常真實。上麵引用《楞嚴經》的原文說明聞性具有圓、通、常三真實性。
釋曰:此是直說,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一圓真實者,以聞性遍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非待證聖,方有斯事。故法華經偈雲: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又雲: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釋曰”,從這裏開始是永明壽禪師說明“官印閥門”的殊勝。“此是直說”,觀音菩薩用耳根聞、思、修而證果,隻有這個法門是直截了當的。“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誰不用到耳朵。現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別多,是噪音的圓真實、通真實、常真實。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寧。如果真懂了“官印閥門”的修持要領,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響,耳朵不會聾;第二,無論是如何恐怖的聲音都不會怕;第三,就是整個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會動。
“一圓真實者,以聞性遍一切處”,所謂圓真實者,因為我們能聞之性無處不在。“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十方八麵的音聲一響,立刻同時聽到。“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離水”,能聽聞十方有聲響,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變的,所以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由此可知,聲音來它完全聽得到,除了能聽的聞性之外沒有第二個東西了。“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以人來講,能聞之性的本身具備了圓通的功能。“非待證聖,方有斯事”,並不是要等做功夫證到聖人的果位了才有這個本事。
“故法華經偈雲: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佛在法華會上說,父母所生給我們的耳朵,自性生來本自清淨而沒有雜質。“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如果人的心能夠寧靜下來,所能定力功夫訓練好了,就憑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聽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音聲。
“又雲: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真依《法華經》來修持佛法而進入法華境界的人,雖然尚未得到天耳通,就憑我們現有的耳朵就有那麽大的功力,可以聽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音聲。換句話說,可見我們的生命原本具有這個功能。但是這個生命無限的功能一輩子都沒有發起來過,隻有靠修佛、打坐靜定到極點的境界,與生俱來的功能才會複活起來。
二通真實者,且眼根見性雖即洞然,能觀前而不觀後。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緣不定,念念遷移,故五根所不齊,唯耳根圓通無礙。聽響之際,任隔礙而遠近俱聞。妙應之時,無揀擇而大小鹹備。故高城和尚歌雲:應耳時,若幽穀,大小音聲無不足,十方鍾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則處凡身而不減,居聖體而非增。常現常通,塵勞不能匿其神彩;非間非斷,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壞緣生之耳根,圓具一靈之妙性。
這一段是永明壽禪師說明耳根聞性具通真實的部分,內容大部分我們在前頭已解說了,就不再贅述,請大家自己看。至於高城和尚則是宋代以前的禪師。
萬法如穀響
三常真實者,音聲性動靜者,動靜是音聲之體,性於聞中似有似無。若無聲時號無聞,非實聞無性。以聞性常在,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故知聲塵自無,聞性非滅。聲塵自有,聞性非生。又非唯聞性無生。返觀聲塵,亦無生滅。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如華嚴論雲:一切諸法,猶如穀響。
我們選重要部分再做一次說明。“以聞性常在”,耳朵聽到外來的聲響時叫動,沒有聽到時叫靜。無論是否聽到外來的聲響,聞性的功能常在。“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假如我們認為外來的聲響沒有了,耳朵聽聞的功能也就消失了。那麽在前麵聲響消失後,我們就不應該會聽到後來的聲響。這就說明了我們耳朵聽覺的功能是永恒的存在。“故知聲塵自無,聞性非滅”,由此,我們應該能了解,聲音來了耳朵反應就聽見了;聲音沒有了,耳朵還是聽見了,聽見沒有聲音的境界。所以聲塵本身沒有自性,而我們能聽聲音的功能——聞性,並沒有隨著聲音的生滅而起變化。“聲塵自有,聞性非生”,聲音的本身沒有自性,生是自有,滅是自滅;而耳朵能聽的功能則生而不生,應而不應。
“又非唯聞性無生”,再說並非能聽的聞性本身不起作用。“返觀聲塵,亦無生滅。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我們進一步地來觀察聲音的本身,聲音從有到無本身並無生滅,隻是能量的轉換而已。這個原理現代的物理科學探討得很清楚。聲音的產生是由因緣和合而有,因此它沒有裨的本體存在宇宙間。“如華嚴論雲:一切諸法,猶如穀響”,由音聲的道理推而廣之,來看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的產生都和聲音一樣。好像深山的幽穀中循環振蕩而起的回音,雖然有現象,有作用,但是卻沒有真實的本體存在。
<font color="#ff0080"></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