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賢劫定意經》雲:指長吉祥,見者悅然,無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報。又雲: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所安隱,是一心報。又雲: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
永明壽禪師引用佛經說明,大藏經有一本經叫《賢劫定意經》。我們這個劫數叫聖賢劫,有一千位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彌勒佛第五位,下一次算不定你們哪一位是第六位。《賢劫定意經》裏說:“指長吉祥”,成了佛的人功德圓滿當教主,有三十二種與常人不同的相,有八十種隨行好。佛的手指特別長,指頭均勻非常漂亮,當然不是長臂羅漢,長臂羅漢是異相,也不是瘦子的手指象筷子不好看。為什麽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畫的如蓮花?姿態很美,圓滿吉祥,指頭放光,使人看見其指而生歡喜心。見到佛的相,心中安祥得大吉利。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相?皆是前生心地果報來的。
我們這個身體叫報身,這一生為什麽多災多難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業,今生受此報。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讓人一看就喜歡,也講不出來為什麽喜歡他。他口袋有兩毛錢你喜歡?不是的。有些人對人特別好,怎麽好都令人討厭,都想躲開他,不願意親近他。這都是前生多劫之報,心地法門的報應。
我們有很多同學一天到晚吊著臉,好像可以吊十八個夜壺,這樣一來搞得來生豬看到你都要躲掉,何況人!我經常叫他們多笑一點,多點笑容多好呢!雖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個臉吊下來很難受啊!所以為了修行必須買麵鏡子。
佛的“指長吉祥”,見者“無不吉利”,為什麽得如此果報?“皆是一心之報。”經典又說“其演光明”,身體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煩惱的一念他,心裏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見到他,痛苦放下了,“是一心報。”也是他過去對人的心地果報。
拿西方文化講,愛心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也同中國人講仁慈的道理一樣。許多搞佛學的人沒有文化基礎,找佛經辯駁西方人講受心是不對的,說愛是業,打擊愛心的不對。佛教刊物有很多這種幼稚的東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講的愛心雖然名稱不同,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講到“慈悲”,隻好用“愛心”來表達,你另創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夠,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類文化演變,這麽寫文章豈不是防礙了慧命?
佛經又說“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年輕時看佛經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無見頂相”,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頭頂,一定跟水桶一樣,你說好看嗎?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隻要三十一相,這一相我不要(眾笑)。
實則,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譯成“無見頂相”,有人想不通!那樣佛像頭成了什麽樣呢?“無見頂相”,仰之彌高,一看肅然起敬,也是一心之報。
這是永明壽禪師引用佛經說相好的果報、現象的果報、生命的果報,都是自己前生行為的因果來的。
接著繼續四十二卷,正式討論因果問題。上次未加分段,現在補充說明。從開頭到“悉昧般若無生之旨”,是一個大段落。從“今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為因,還用實相為果”開始,則講唯心因果。“指長吉祥,見者悅然,無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報。”又雲“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所安隱,是一心報。”這段就是說成就佛果的報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見一切。這是什麽果報呢?就是心地永遠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報。又雲:“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其意同前。現在繼續講《華手經》的經偈。
夢幻非無
《華手經》偈雲: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能得大報。
嚴重的問題來了,這可以說是因果報應的哲學問題。真正的佛法講一切果報是唯心所造,無主宰、非自然,每一位眾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華手經》偈首先指出我們思想、感覺、知覺的心念是生滅的心,象電一樣,它一下一下跳動,跳動以後沒有了。
譬如,我們都能體會到自己,從早到晚的思想、念頭,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滅不停,象海上的波浪,象電光、象風吹,隨生隨滅。它是如幻的,佛經就常用“如夢如幻”來形容。幻就象幻燈一樣,如同電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學看到“如夢如幻”很容易犯一個錯誤的觀念,把“如夢如幻”當成沒有。“如夢如幻”並非沒有,幻象來時,或當人在夢境中時,的確是有,不過,不是永恒不變的存在。
譬如,中國文學受佛學影響,經常用一句話:“人生如夢”。不錯,人生是如夢,但是夢也是人生。我們在刹那之間做一個夢,有時幾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夢中。象有名的“黃梁夢”,是中國佛道兩家的名人呂純陽得道以前做的夢,他夢到自己考功名、中狀元、出將入相,四十年功名寶貴、家庭兒女樣樣圓滿,最後犯罪被殺頭,頭一砍醒了。醒後看到旁邊有個老頭在煮飯,飯還沒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頓飯還沒熟,形容人生的短暫。因此呂純陽到這個就修道去了。
實際上一個夢幾十年在一頓飯裏還太長,真正的夢再長沒有超過五分鍾的。有些夢從年輕夢到老,經曆很多事,其實沒有超過五分鍾。夢中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是相對的,證明一切時間都是唯心相對。人生如夢,夢也是人生。活到八十歲的人回頭看過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經常說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麵還有那麽遠,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很短,人生就是這麽一回事。
生滅當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這個地方要細細地體會。念念是生滅,但是能夠使你的念頭發動、跳動的那個東西,它不生不滅。因此,我們曉得“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它本來是空的,“而能得大報”,為什麽最後要受大果報?不要認為念頭空,無所謂,想一想沒有關係。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單獨一個人坐在房間,或坐在高山頂上四顧無人,一個念頭都不敢亂想亂動,一想,因果曆然。
所以中國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學》講“慎獨”,單獨一個人要小心謹慎,連念頭都不敢隨便,乃至曾子引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有這樣嚴重,所謂“戒慎恐懼”也是同樣的道理。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講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這樣厲害。從現代科學的層麵來說,如果這個理論成立,並且能夠證明心力之強,那麽,把心力用到善業上,或用到其它方麵,它有無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經看到生滅法、如夢如幻,馬上把它們打入空的觀念是錯誤的。生滅法,如夢如幻。將來或可證明心的功能有無比強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後人類的文化會慢慢向這個方向去摸索,其實,現在已經在開始探索了。
唯心緣起
這是《宗鏡錄》引用佛經的話。接著又續引《華手經》的偈子:
又偈雲: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緣,什麽緣?老子有句名言講的很對:“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一個人沒有看到過那個東西,沒有習慣,心裏不會亂。物質文明愈發達,人類的欲望愈高。換句話說,物質文明愈發達,犯罪的行為愈複雜,犯罪的因果也越來越錯綜複雜,這是當然的,因為是外緣所引起的。老子這種思想說明外緣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樣,曾子也知道外緣的可怕,所以有“慎獨”的說法。
我們的心本來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們當年晚看書是點一盞青油灑,後來用洋油為已經相當奢華了,現在離開電燈不能過活了。當年出門走路、坐牛車也很好,拿把草扇扇涼,涼風習習,無比的舒服,現在好像離開冷氣不能生活。這些心理狀況的變化,都是外緣所引起的。但是,當外緣引起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並不在上緣的上麵,而是內在的、唯心的,所以說“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
簡單地說,外境可以影響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緣很難說一定屬於哪一方麵。所以此心與因緣的關係不能說沒有,是有。當你被外緣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當這個緣過了,好像沒有,實際上還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過就忘了,尤其年紀大的人,幾十前做過的事自己想不起來,沒有了?不會的。我告訴你,到了什麽時候想起來?快死的時候。為什麽?因為心理的反應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幾十年前的事象放電影一樣,很快回轉來,都會再想起來。
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的變形
《顯揚論》頌雲: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滅,後變異可得,念念滅應知。
心理的狀況,一生一滅一生一滅地跳動,這是心的功能所顯出來的成果,即所謂過去生種子識所帶來心的果,後天的教育隻能稍稍影響它一點,很難有大的變化。“心果”,隻管這個階段,“生已”,便自然滅去了。生出來又變滅,滅去並不是沒有,那個功能、那個影響還是在,當然現代科學還很難證明。
有一點大家要小心,雖然現在科學知識進步到這個程度,有許多足以被我們證明是不錯的,但如果認為科學是定論,常常會鬧笑話。所以大家研究佛學著作,盡量少引用科學,非常重要,因為一引用科學,很可能三年以後,定理整個被推翻,你那篇論文因引用錯誤而整個失去價值。
如拿光學來說明,譬如人在這裏,兩個鍾頭以後離開,在七小時以內照相,每個座位都可以照出每個人的影子。也就是說,生滅早過去了,人也早離開了,那個影像的功能都還在。現在科學隻能到這個程度。如果拿哲學、佛學道理講,這個影像不隻七天,一直還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則隨時間而不停在變異,早已不是你原來的那個形態,由你原來那個功能發出來的形態,變異、變去了,變去了不是沒有,而是變另一個形態,所以說“後變異可得”。
所以,盡管我們隨便一個思想、行為生滅馬上過去了,它的後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滅上,我們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思想、起心動念要特別注意關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們常常在現實生活看到,一個人動了殺機想害人殺人,立刻氣色就變了,如果當時把血抽出來驗,血液變藍,有毒。當然太高興,血液的糖份就特別多,也是有問題,過份的都不對。所以心性修養與生理的關係有這樣複雜的關係。這些都是借用現代科學上、醫學上一點點道理說明這個東西。現在再說《顯揚論》。
論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當知諸行皆刹那滅。
這道理怎麽說呢?我們一切行為,佛法說的“行”字,在五陰中是行陰,陰也有翻成五蘊皆空的蘊,不管是陰或蘊,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遠在動,象地球物理一樣,永遠轉動。等於大家靜坐,想一下把心念靜下來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著急,因為心理與生理功能這個機器永遠在動,要慢慢地沉靜下來,這就叫工夫,所謂工夫是時間的累積。此外,我們心理的思想活動也是一咱行。
前幾天跟女同學講笑話,我說:“你們女同學真是討厭,手始終要動。”女孩子打電話,手喜歡摸電話線,再不然,一邊講話一邊這裏摸摸,那裏動動的,不然無意地摸摸衣服、扯扯頭發,象這些無意的動作就是行陰。當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這樣,也有很莊重的。象這樣習慣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業力來的。有些同學沒有這個動作,有些就特別厲害,叫她不要動了,講著講著又摸起來了,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就屬於行陰,是前生心理習慣帶來的果報,當然它是生滅的。
無明緣行
“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譬如動一個東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沒有了,念頭又跳動過去了。再舉一個明顯的道理,有人講話喜歡摸衣服,有人喜歡摳鼻子,有人喜歡摸頭發,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講話就摳,你問他怎麽了?他摳大指頭,問他為什麽摳?他說沒有啊!等於罵人罵慣了,問他為什麽罵人?他又一聲:“他媽的!我沒有啊!”象這些地方,就是“離滅因緣”,他不知道自己當下言行是怎麽回事。注意啊!這個行陰就是業果。
所以業果在什麽地方看出來?就在這些中間,隻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態自然會向這裏走。譬如有人講話、動作特別囉嗦,叫他簡化一點,是是,然後又講一大堆。叫他說結論,是是,就是結不了論,真是沒辦法。行陰、業力的果報,在這個地方就是始終轉不過來。真正學佛修行是要注意這些地方,千萬不要認為盤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來念佛時很好,下坐以後,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好討厭……阿彌陀佛……”象這樣念佛,你念再多也沒有用。沒有把那個東西轉過來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個行陰沒有改正方向,加強動力,就象要開車往西方,結果卻向東方走,乃至於向下方走。向東方走還好,有個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確實反省的是行陰,結果我們硬是轉不過來。我經常笑自己,人家講不對了,我眼睛一瞪:“你幹什麽的?”真對不起,習慣動輒訓人,那個就來了,毛病大這是行陰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離滅因緣”,看起來才生起,自然滅了,過去了、沒有了。但是要注意後麵一句:“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它是變異的,怎麽說?比方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有時習慣講人不對了,頭腦就煩起來了:“怎麽那麽討厭,那麽笨呢?”這也是行陰的毛病!對不起。
“當知諸行皆刹那滅”。佛學中對刹那有兩種說法,有說這麽一彈指有二十個刹那,有說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們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動,現在是刹那生滅、生滅,那個能夠生滅的功能,就象流水一樣永遠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陰。一條河流前一個浪頭早過去了,後一個浪頭接上來,中間在生滅,可見它這股力量是一條河流,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我們曉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麽樣可以知道呢?剛才我表達得不好,但是我也隻有這麽大的本事,把行陰說明到這個程度。這個行陰為什麽都是心的果呢?
“頌曰”這是永明壽禪師摘錄《顯揚論》中的原文。他說我們討論心的行陰、心的果,這其中與唯識有關。我們的心是熏習的增上。“心熏習增上”這句話討論起來真要命,佛學最難懂的是“業”,業很難解釋,翻成中文是孤臥孽子、冤孽的“孽”。善、惡、無記都是這個業,拿現在的術語講是一種力量,無形的一條繩子,一個動力、功能。業也翻成“習氣”,習氣是中國文化的講法,我們習慣性構成一個氣,這個氣當然不是呼吸的氣,也不是空氣的氣。氣是一股力量。比方剛才有些人許多無意的動作:抓抓頭、摸摸鼻子,打電話摸電線、拿東西,這是習慣,習慣形成力量,很難把它轉變過來。人有許多生來的習慣很難改變,有些同學說笑話,某某同學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動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學前生是男人,好多動作男性化。這個笑話說明什麽呢?業力、種子,過去帶來的習慣甚難調伏。(這裏所說的過去是講前生,看不見的那一生。)
“熏”,熏臘肉,熏魚一樣,香煙抽久了指頭發黃,熏出來的。佛像前點香,熏久了變黑。菩薩不好做,做菩薩一臉都被熏黑。熏習這個名詞有二個說明:慢慢熏變成了習慣,過去的種子熏習慣了變異成現在的行為,變中有異,與過去生不一樣。講過去世、現在世太難啦!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個對象來研究。小時候在一起都曉得他的習慣,長大了,有些大學畢業、有些當博士、乃至在社會有事業成就,他童年的習慣還在,因為他那個種子熏習變成現行。現行呢?變了一個樣子還是那個習慣,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這是熏習來的。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教育的環境。很多青年人到國外待久了回來,講話“耶、耶!”我說:“耶個什麽?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嗎?他是無意的,習慣了,這也是熏習來的。外文搞好了,三言兩語夾兩句外文並不稀奇,講慣了。
所以,說種子熏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習要以增加。要什麽時候轉變呢?大家學佛打坐修定,隻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轉得了這個習氣,才能把這個熏習轉了,定到最高處才得自在,象觀自在菩薩一樣,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學佛的人,他已熏習的壞習慣,久了以後,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愛怎麽樣就怎麽樣,“你要我轉變辦不到,我習慣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凡夫的自在。你說:“你改一改好不好?”“好。”過一會兒一忘記,老毛病又犯了。菩薩自在,凡夫也自在,兩種自在方向不同。凡夫變成定業,修道的人變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樣,一個是向造業的路上走,一個是向升華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確定、固定、變不了謂之定。
所以學佛為什麽叫你念佛、打坐?搞修養的人總有種好的方法讓你練習。天天念佛打坐不過在熏習而已!以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還差遠了。大家都在熏習,向好的路上慢慢練習久了變成定心,固定那個形態,把變異變成不變異,不追隨外境轉,那才能轉變,“定轉變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訴我:“某人學佛那麽多年,年紀又大,脾氣還是一樣壞噢!”我說:“他佛也念得好,脾氣也發得大,對啊!同我一樣。”這有什麽用?沒有用。修持盡管修,壞的業力同你並駕齊驅,念佛這一念的定有沒有轉變熏習的習氣,我告訴你,據我所知沒有用,當然還有許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這個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習增上,你可以自我檢查,“定轉變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麽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過去的因果所發生的一個影像而已。以這個道理來講,我們今天活著,幾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麽樣長大、怎麽樣受教育、怎麽樣成家,這些不過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過去力量帶來的影像。懂了這個影像,在這個中間要找出那個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現實人生中,透過這個現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種聖教,聖教就是佛的遺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種,下麵是解釋這些道理的。“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業果的綱要。
論曰:由道理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善法,熏習於心,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麵“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唯心業果的原理,然後還要去求證知。用什麽玉證?上麵一句話“定轉變自在”,靠定心去求“證知諸行是心果性”,定這裏麵也已包含了戒。諸行,指我們一切心念思想習慣,乃至一切行為的習慣,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帶來的種子、成果,所呈現的性格。所以每個人個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麽親近,彼此個性卻絕對不同。一個喜歡玩弄聰明的人,你叫他規矩一點,做不到;一個笨的人,叫他稍稍學聰明一點,不行;有些講話慢的,快一點好不好,改變不了,有些講話快的慢不了,沒有辦法改變。
現代人喜歡講禪宗,禪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開悟了,不是那麽容易啊!真的禪宗是轉變你的心性。所以黃檗禪師說,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曉得:“不異舊時人,隻異舊時行履處。”
人還是這個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曉得突然轉變。一個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一個講話囉嗦的人變得簡單扼要。如果這些動作都沒有運氣,你說悟了,那是“誤”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一點理悟到沒有用,要心性的轉變,這是禪宗的真義。所以達摩祖師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聰明一點的人理都會到。
什麽叫“道理”?簡單地說,善,不善(就是惡),兩者對立,中間不善不惡叫無記,我們心理的行為經常在這三種狀態。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壞的想,你說什麽都不想,象有些人站在那裏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無記。無記是什麽?你看嘛!有兩個朋友,一個牛、一個豬,就經常在這裏頭享受--無記。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經常把在無記中當成定了。所以要特別小心,不要把無記狀態當成入定,那是很嚴重的事,千萬小心!
道理就是這三樣:善、不善、不善也不惡(停留在呆呆的狀態)。換言之,從這裏你要知道,心理的行為是兩個相對的狀態,沒有中間,不善就是惡,中間那個不善不惡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狀態。一清醒的狀態,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惡,那不善不惡是一段無明狀態,佛學名詞叫無明,禪宗叫黑漆桶。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我們要注意這個。
所以,熏習由心理作用而來。我們這一生帶來過去生的個性,加上現在的環境--“習氣增上力故”。所以生命這個“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遠不會斷絕,心理的作用也永遠不會停止。大家打坐學佛那麽久,為什麽心念不能得清淨呢?行陰不能斷。你說我想去妄想,怎麽去得了?有意地控製妄想不起,正是行陰的功能,正是大妄想,這個理要通,我經常告訴大家,學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徹沒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裏消耗光陰,莊子所謂“不亡以待盡”,坐在那裏看起來沒有事,其實在等死!
<font color="#ff0080"></font>
永明壽禪師引用佛經說明,大藏經有一本經叫《賢劫定意經》。我們這個劫數叫聖賢劫,有一千位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彌勒佛第五位,下一次算不定你們哪一位是第六位。《賢劫定意經》裏說:“指長吉祥”,成了佛的人功德圓滿當教主,有三十二種與常人不同的相,有八十種隨行好。佛的手指特別長,指頭均勻非常漂亮,當然不是長臂羅漢,長臂羅漢是異相,也不是瘦子的手指象筷子不好看。為什麽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畫的如蓮花?姿態很美,圓滿吉祥,指頭放光,使人看見其指而生歡喜心。見到佛的相,心中安祥得大吉利。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相?皆是前生心地果報來的。
我們這個身體叫報身,這一生為什麽多災多難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業,今生受此報。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讓人一看就喜歡,也講不出來為什麽喜歡他。他口袋有兩毛錢你喜歡?不是的。有些人對人特別好,怎麽好都令人討厭,都想躲開他,不願意親近他。這都是前生多劫之報,心地法門的報應。
我們有很多同學一天到晚吊著臉,好像可以吊十八個夜壺,這樣一來搞得來生豬看到你都要躲掉,何況人!我經常叫他們多笑一點,多點笑容多好呢!雖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個臉吊下來很難受啊!所以為了修行必須買麵鏡子。
佛的“指長吉祥”,見者“無不吉利”,為什麽得如此果報?“皆是一心之報。”經典又說“其演光明”,身體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煩惱的一念他,心裏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見到他,痛苦放下了,“是一心報。”也是他過去對人的心地果報。
拿西方文化講,愛心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也同中國人講仁慈的道理一樣。許多搞佛學的人沒有文化基礎,找佛經辯駁西方人講受心是不對的,說愛是業,打擊愛心的不對。佛教刊物有很多這種幼稚的東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講的愛心雖然名稱不同,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講到“慈悲”,隻好用“愛心”來表達,你另創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夠,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類文化演變,這麽寫文章豈不是防礙了慧命?
佛經又說“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年輕時看佛經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無見頂相”,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頭頂,一定跟水桶一樣,你說好看嗎?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隻要三十一相,這一相我不要(眾笑)。
實則,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譯成“無見頂相”,有人想不通!那樣佛像頭成了什麽樣呢?“無見頂相”,仰之彌高,一看肅然起敬,也是一心之報。
這是永明壽禪師引用佛經說相好的果報、現象的果報、生命的果報,都是自己前生行為的因果來的。
接著繼續四十二卷,正式討論因果問題。上次未加分段,現在補充說明。從開頭到“悉昧般若無生之旨”,是一個大段落。從“今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為因,還用實相為果”開始,則講唯心因果。“指長吉祥,見者悅然,無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報。”又雲“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所安隱,是一心報。”這段就是說成就佛果的報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見一切。這是什麽果報呢?就是心地永遠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報。又雲:“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其意同前。現在繼續講《華手經》的經偈。
夢幻非無
《華手經》偈雲: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能得大報。
嚴重的問題來了,這可以說是因果報應的哲學問題。真正的佛法講一切果報是唯心所造,無主宰、非自然,每一位眾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華手經》偈首先指出我們思想、感覺、知覺的心念是生滅的心,象電一樣,它一下一下跳動,跳動以後沒有了。
譬如,我們都能體會到自己,從早到晚的思想、念頭,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滅不停,象海上的波浪,象電光、象風吹,隨生隨滅。它是如幻的,佛經就常用“如夢如幻”來形容。幻就象幻燈一樣,如同電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學看到“如夢如幻”很容易犯一個錯誤的觀念,把“如夢如幻”當成沒有。“如夢如幻”並非沒有,幻象來時,或當人在夢境中時,的確是有,不過,不是永恒不變的存在。
譬如,中國文學受佛學影響,經常用一句話:“人生如夢”。不錯,人生是如夢,但是夢也是人生。我們在刹那之間做一個夢,有時幾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夢中。象有名的“黃梁夢”,是中國佛道兩家的名人呂純陽得道以前做的夢,他夢到自己考功名、中狀元、出將入相,四十年功名寶貴、家庭兒女樣樣圓滿,最後犯罪被殺頭,頭一砍醒了。醒後看到旁邊有個老頭在煮飯,飯還沒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頓飯還沒熟,形容人生的短暫。因此呂純陽到這個就修道去了。
實際上一個夢幾十年在一頓飯裏還太長,真正的夢再長沒有超過五分鍾的。有些夢從年輕夢到老,經曆很多事,其實沒有超過五分鍾。夢中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是相對的,證明一切時間都是唯心相對。人生如夢,夢也是人生。活到八十歲的人回頭看過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經常說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麵還有那麽遠,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很短,人生就是這麽一回事。
生滅當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這個地方要細細地體會。念念是生滅,但是能夠使你的念頭發動、跳動的那個東西,它不生不滅。因此,我們曉得“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它本來是空的,“而能得大報”,為什麽最後要受大果報?不要認為念頭空,無所謂,想一想沒有關係。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單獨一個人坐在房間,或坐在高山頂上四顧無人,一個念頭都不敢亂想亂動,一想,因果曆然。
所以中國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學》講“慎獨”,單獨一個人要小心謹慎,連念頭都不敢隨便,乃至曾子引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有這樣嚴重,所謂“戒慎恐懼”也是同樣的道理。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講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這樣厲害。從現代科學的層麵來說,如果這個理論成立,並且能夠證明心力之強,那麽,把心力用到善業上,或用到其它方麵,它有無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經看到生滅法、如夢如幻,馬上把它們打入空的觀念是錯誤的。生滅法,如夢如幻。將來或可證明心的功能有無比強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後人類的文化會慢慢向這個方向去摸索,其實,現在已經在開始探索了。
唯心緣起
這是《宗鏡錄》引用佛經的話。接著又續引《華手經》的偈子:
又偈雲: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緣,什麽緣?老子有句名言講的很對:“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一個人沒有看到過那個東西,沒有習慣,心裏不會亂。物質文明愈發達,人類的欲望愈高。換句話說,物質文明愈發達,犯罪的行為愈複雜,犯罪的因果也越來越錯綜複雜,這是當然的,因為是外緣所引起的。老子這種思想說明外緣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樣,曾子也知道外緣的可怕,所以有“慎獨”的說法。
我們的心本來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們當年晚看書是點一盞青油灑,後來用洋油為已經相當奢華了,現在離開電燈不能過活了。當年出門走路、坐牛車也很好,拿把草扇扇涼,涼風習習,無比的舒服,現在好像離開冷氣不能生活。這些心理狀況的變化,都是外緣所引起的。但是,當外緣引起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並不在上緣的上麵,而是內在的、唯心的,所以說“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
簡單地說,外境可以影響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緣很難說一定屬於哪一方麵。所以此心與因緣的關係不能說沒有,是有。當你被外緣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當這個緣過了,好像沒有,實際上還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過就忘了,尤其年紀大的人,幾十前做過的事自己想不起來,沒有了?不會的。我告訴你,到了什麽時候想起來?快死的時候。為什麽?因為心理的反應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幾十年前的事象放電影一樣,很快回轉來,都會再想起來。
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的變形
《顯揚論》頌雲: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滅,後變異可得,念念滅應知。
心理的狀況,一生一滅一生一滅地跳動,這是心的功能所顯出來的成果,即所謂過去生種子識所帶來心的果,後天的教育隻能稍稍影響它一點,很難有大的變化。“心果”,隻管這個階段,“生已”,便自然滅去了。生出來又變滅,滅去並不是沒有,那個功能、那個影響還是在,當然現代科學還很難證明。
有一點大家要小心,雖然現在科學知識進步到這個程度,有許多足以被我們證明是不錯的,但如果認為科學是定論,常常會鬧笑話。所以大家研究佛學著作,盡量少引用科學,非常重要,因為一引用科學,很可能三年以後,定理整個被推翻,你那篇論文因引用錯誤而整個失去價值。
如拿光學來說明,譬如人在這裏,兩個鍾頭以後離開,在七小時以內照相,每個座位都可以照出每個人的影子。也就是說,生滅早過去了,人也早離開了,那個影像的功能都還在。現在科學隻能到這個程度。如果拿哲學、佛學道理講,這個影像不隻七天,一直還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則隨時間而不停在變異,早已不是你原來的那個形態,由你原來那個功能發出來的形態,變異、變去了,變去了不是沒有,而是變另一個形態,所以說“後變異可得”。
所以,盡管我們隨便一個思想、行為生滅馬上過去了,它的後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滅上,我們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思想、起心動念要特別注意關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們常常在現實生活看到,一個人動了殺機想害人殺人,立刻氣色就變了,如果當時把血抽出來驗,血液變藍,有毒。當然太高興,血液的糖份就特別多,也是有問題,過份的都不對。所以心性修養與生理的關係有這樣複雜的關係。這些都是借用現代科學上、醫學上一點點道理說明這個東西。現在再說《顯揚論》。
論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當知諸行皆刹那滅。
這道理怎麽說呢?我們一切行為,佛法說的“行”字,在五陰中是行陰,陰也有翻成五蘊皆空的蘊,不管是陰或蘊,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遠在動,象地球物理一樣,永遠轉動。等於大家靜坐,想一下把心念靜下來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著急,因為心理與生理功能這個機器永遠在動,要慢慢地沉靜下來,這就叫工夫,所謂工夫是時間的累積。此外,我們心理的思想活動也是一咱行。
前幾天跟女同學講笑話,我說:“你們女同學真是討厭,手始終要動。”女孩子打電話,手喜歡摸電話線,再不然,一邊講話一邊這裏摸摸,那裏動動的,不然無意地摸摸衣服、扯扯頭發,象這些無意的動作就是行陰。當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這樣,也有很莊重的。象這樣習慣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業力來的。有些同學沒有這個動作,有些就特別厲害,叫她不要動了,講著講著又摸起來了,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就屬於行陰,是前生心理習慣帶來的果報,當然它是生滅的。
無明緣行
“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譬如動一個東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沒有了,念頭又跳動過去了。再舉一個明顯的道理,有人講話喜歡摸衣服,有人喜歡摳鼻子,有人喜歡摸頭發,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講話就摳,你問他怎麽了?他摳大指頭,問他為什麽摳?他說沒有啊!等於罵人罵慣了,問他為什麽罵人?他又一聲:“他媽的!我沒有啊!”象這些地方,就是“離滅因緣”,他不知道自己當下言行是怎麽回事。注意啊!這個行陰就是業果。
所以業果在什麽地方看出來?就在這些中間,隻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態自然會向這裏走。譬如有人講話、動作特別囉嗦,叫他簡化一點,是是,然後又講一大堆。叫他說結論,是是,就是結不了論,真是沒辦法。行陰、業力的果報,在這個地方就是始終轉不過來。真正學佛修行是要注意這些地方,千萬不要認為盤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來念佛時很好,下坐以後,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好討厭……阿彌陀佛……”象這樣念佛,你念再多也沒有用。沒有把那個東西轉過來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個行陰沒有改正方向,加強動力,就象要開車往西方,結果卻向東方走,乃至於向下方走。向東方走還好,有個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確實反省的是行陰,結果我們硬是轉不過來。我經常笑自己,人家講不對了,我眼睛一瞪:“你幹什麽的?”真對不起,習慣動輒訓人,那個就來了,毛病大這是行陰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離滅因緣”,看起來才生起,自然滅了,過去了、沒有了。但是要注意後麵一句:“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它是變異的,怎麽說?比方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有時習慣講人不對了,頭腦就煩起來了:“怎麽那麽討厭,那麽笨呢?”這也是行陰的毛病!對不起。
“當知諸行皆刹那滅”。佛學中對刹那有兩種說法,有說這麽一彈指有二十個刹那,有說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們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動,現在是刹那生滅、生滅,那個能夠生滅的功能,就象流水一樣永遠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陰。一條河流前一個浪頭早過去了,後一個浪頭接上來,中間在生滅,可見它這股力量是一條河流,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我們曉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麽樣可以知道呢?剛才我表達得不好,但是我也隻有這麽大的本事,把行陰說明到這個程度。這個行陰為什麽都是心的果呢?
“頌曰”這是永明壽禪師摘錄《顯揚論》中的原文。他說我們討論心的行陰、心的果,這其中與唯識有關。我們的心是熏習的增上。“心熏習增上”這句話討論起來真要命,佛學最難懂的是“業”,業很難解釋,翻成中文是孤臥孽子、冤孽的“孽”。善、惡、無記都是這個業,拿現在的術語講是一種力量,無形的一條繩子,一個動力、功能。業也翻成“習氣”,習氣是中國文化的講法,我們習慣性構成一個氣,這個氣當然不是呼吸的氣,也不是空氣的氣。氣是一股力量。比方剛才有些人許多無意的動作:抓抓頭、摸摸鼻子,打電話摸電線、拿東西,這是習慣,習慣形成力量,很難把它轉變過來。人有許多生來的習慣很難改變,有些同學說笑話,某某同學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動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學前生是男人,好多動作男性化。這個笑話說明什麽呢?業力、種子,過去帶來的習慣甚難調伏。(這裏所說的過去是講前生,看不見的那一生。)
“熏”,熏臘肉,熏魚一樣,香煙抽久了指頭發黃,熏出來的。佛像前點香,熏久了變黑。菩薩不好做,做菩薩一臉都被熏黑。熏習這個名詞有二個說明:慢慢熏變成了習慣,過去的種子熏習慣了變異成現在的行為,變中有異,與過去生不一樣。講過去世、現在世太難啦!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個對象來研究。小時候在一起都曉得他的習慣,長大了,有些大學畢業、有些當博士、乃至在社會有事業成就,他童年的習慣還在,因為他那個種子熏習變成現行。現行呢?變了一個樣子還是那個習慣,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這是熏習來的。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教育的環境。很多青年人到國外待久了回來,講話“耶、耶!”我說:“耶個什麽?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嗎?他是無意的,習慣了,這也是熏習來的。外文搞好了,三言兩語夾兩句外文並不稀奇,講慣了。
所以,說種子熏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習要以增加。要什麽時候轉變呢?大家學佛打坐修定,隻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轉得了這個習氣,才能把這個熏習轉了,定到最高處才得自在,象觀自在菩薩一樣,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學佛的人,他已熏習的壞習慣,久了以後,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愛怎麽樣就怎麽樣,“你要我轉變辦不到,我習慣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凡夫的自在。你說:“你改一改好不好?”“好。”過一會兒一忘記,老毛病又犯了。菩薩自在,凡夫也自在,兩種自在方向不同。凡夫變成定業,修道的人變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樣,一個是向造業的路上走,一個是向升華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確定、固定、變不了謂之定。
所以學佛為什麽叫你念佛、打坐?搞修養的人總有種好的方法讓你練習。天天念佛打坐不過在熏習而已!以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還差遠了。大家都在熏習,向好的路上慢慢練習久了變成定心,固定那個形態,把變異變成不變異,不追隨外境轉,那才能轉變,“定轉變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訴我:“某人學佛那麽多年,年紀又大,脾氣還是一樣壞噢!”我說:“他佛也念得好,脾氣也發得大,對啊!同我一樣。”這有什麽用?沒有用。修持盡管修,壞的業力同你並駕齊驅,念佛這一念的定有沒有轉變熏習的習氣,我告訴你,據我所知沒有用,當然還有許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這個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習增上,你可以自我檢查,“定轉變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麽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過去的因果所發生的一個影像而已。以這個道理來講,我們今天活著,幾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麽樣長大、怎麽樣受教育、怎麽樣成家,這些不過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過去力量帶來的影像。懂了這個影像,在這個中間要找出那個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現實人生中,透過這個現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種聖教,聖教就是佛的遺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種,下麵是解釋這些道理的。“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業果的綱要。
論曰:由道理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善法,熏習於心,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麵“影像生道理,及三種聖教”,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唯心業果的原理,然後還要去求證知。用什麽玉證?上麵一句話“定轉變自在”,靠定心去求“證知諸行是心果性”,定這裏麵也已包含了戒。諸行,指我們一切心念思想習慣,乃至一切行為的習慣,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帶來的種子、成果,所呈現的性格。所以每個人個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麽親近,彼此個性卻絕對不同。一個喜歡玩弄聰明的人,你叫他規矩一點,做不到;一個笨的人,叫他稍稍學聰明一點,不行;有些講話慢的,快一點好不好,改變不了,有些講話快的慢不了,沒有辦法改變。
現代人喜歡講禪宗,禪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開悟了,不是那麽容易啊!真的禪宗是轉變你的心性。所以黃檗禪師說,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曉得:“不異舊時人,隻異舊時行履處。”
人還是這個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曉得突然轉變。一個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一個講話囉嗦的人變得簡單扼要。如果這些動作都沒有運氣,你說悟了,那是“誤”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一點理悟到沒有用,要心性的轉變,這是禪宗的真義。所以達摩祖師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聰明一點的人理都會到。
什麽叫“道理”?簡單地說,善,不善(就是惡),兩者對立,中間不善不惡叫無記,我們心理的行為經常在這三種狀態。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壞的想,你說什麽都不想,象有些人站在那裏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無記。無記是什麽?你看嘛!有兩個朋友,一個牛、一個豬,就經常在這裏頭享受--無記。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經常把在無記中當成定了。所以要特別小心,不要把無記狀態當成入定,那是很嚴重的事,千萬小心!
道理就是這三樣:善、不善、不善也不惡(停留在呆呆的狀態)。換言之,從這裏你要知道,心理的行為是兩個相對的狀態,沒有中間,不善就是惡,中間那個不善不惡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狀態。一清醒的狀態,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惡,那不善不惡是一段無明狀態,佛學名詞叫無明,禪宗叫黑漆桶。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我們要注意這個。
所以,熏習由心理作用而來。我們這一生帶來過去生的個性,加上現在的環境--“習氣增上力故”。所以生命這個“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遠不會斷絕,心理的作用也永遠不會停止。大家打坐學佛那麽久,為什麽心念不能得清淨呢?行陰不能斷。你說我想去妄想,怎麽去得了?有意地控製妄想不起,正是行陰的功能,正是大妄想,這個理要通,我經常告訴大家,學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徹沒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裏消耗光陰,莊子所謂“不亡以待盡”,坐在那裏看起來沒有事,其實在等死!
<font color="#ff0080"></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