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馬隊的鐵蹄蹂躪了沙州,殺了河西節度使曹賢順,消滅了長期占據這塊土地的漢人勢力,因此控製了河西全境。除了以前已有的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外,這次又吞並了靈、甘、涼、肅、瓜、沙等州,西夏現在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西邊於闐的回教徒停止東移,也是西夏在這次戰役中取勝的一個幸運原因。回教徒始終未進入沙州境界。


    李元昊攻下沙州後立即將他的部隊分成左右兩軍,設立十二個監軍司,分別負責加強各地的守備。元昊正式命國號為大夏,立興慶為國都,自稱皇帝,改年寶元元年(即1038年)。元昊派使臣給宋朝送去一封書信,聲稱若不應允,就與宋朝斷絕國交。翌年,大宋朝廷削去元昊的賜姓官爵,下詔懸賞元昊的首級,並任命夏竦、範雍二將為西夏經略。元昊立國不久,就從保安郡開始,大舉侵犯宋朝邊關,其來勢甚猛,三番五次地攻入關中一帶。


    朝中大臣因在抵抗西夏的對策上持不同意見,人事不和,故而一再更替。夏竦、範雍之後換了韓琦、範仲淹,而後又換成陳執中、王沿和龍籍。盡管如此,還是未能阻擋元昊的攻勢。康定二年(即1041年)元昊大舉入侵,直抵渭川。西夏馬隊在陝西、渭北一帶縱橫馳騁,涇、汾以東的宋軍隻能閉關自守,並不敢出城迎戰。


    西夏在甘州和瓜州屯集了大量的部隊,並設置了監軍司。河西走廊以西再無敵手,所以西夏可以將傾國之軍都投入到與宋朝的戰爭中來,而在這種時候對居住在西夏的其它民族則采取了極其嚴厲的統治手段,尤其是對漢人,就像對待犯人一樣。沙州的漢人在吐蕃統治時曾被迫穿著吐蕃的衣服,現在又被迫穿上西夏的服裝,在外麵走路時還要卑躬曲膝。


    節度使曹氏家族的人全都下落不明。隻知道曹賢順已經戰死,其他的人像是從這塊土地上消失了一樣,杳無音信。


    有人說,曹家的一部分人逃到高昌或者於闐去了,但也並不確切。高昌和於闐的商人還是到河西來做生意,可從他們那裏也打聽不到任何消息。


    沙州陷落後的第四年,在街頭巷尾人們紛紛議論,說是賢順的大舅子被抓到後殺了頭,也不知是真還是假。無論如何,總算是有了一些關於曹氏家族的消息。


    在西夏人的統治下,千佛洞長期廢置。雖然元昊本人篤信佛教,西夏人中也頗多信佛者,但與宋朝之間的戰爭長年不止,所以也就無暇顧及佛事。


    正當民間盛傳賢順的大舅子被捕殺頭之時,一天,一個有著一百多頭駱駝的商隊,也不知從那裏來到了鳴沙山大斜坡下的千佛洞。商隊一到,就搭起了十幾個帳篷。最大的一個帳篷的頂上還插著帶有鼠將軍標誌的一杆旗幟。時近黃昏,沙漠中起了一陣強風,大旗在風中忽忽作響。入夜時又下起了雨,不久就成了滂沱之勢。


    深夜,商隊冒著傾盆大雨,收拾起帳篷,向鳴沙山腳下挖了無數石窟的一麵斷崖方向走去。人和駱駝被雨淋得渾身濕透。


    在隊長的命令下,這一行人在三界寺旁邊的一塊平地上停下來,將駱駝安置好後,駝夫們繼續向前走。這時,在大雨中天空中響起了滾滾雷聲,一時間,閃電照亮了鳴沙山山崖上大大小小的洞穴,洞口處發出陣陣青光。雨水從山崖上流下來,那些比較淺顯的洞穴中的佛像在閃電的照耀下活靈活現,似乎呼之欲出。駝夫的隊伍向千佛洞的北麵走去,在巨大的山丘下人顯得像螞蟻一樣渺小。


    再一次閃電時,這三四十個人正排成一列,在一個三層洞穴前的山坡上攀登。


    又過了好一陣子,第三次閃電時,他們已經到達三層石窟中最下麵的一個洞穴口前。他們有的人手裏拿著鍬,有的人手裏拿著錘子,還有些人扛著圓木。


    “開始!”


    黑暗中一聲令下,但是就在這一瞬間,空中響起了一個驚天動地的霹靂,電光剌破了四周的黑暗。有幾個人嚇得趕緊跪倒在地,還有一些人驚慌四散。隻有一個人兩手朝天,身體轉了一圈,倒在石窟洞口前麵。過了一會兒,這一切重又被黑暗吞沒。


    鳴沙山的這場大雨下了一整夜,直到黎明時分才停下來。數名駝夫在石窟前被雷霆擊斃,而離石窟洞口最近處的那個人穿的衣服與別人有所不同。也許他是個隊長吧,但從他焦黑的屍體上也無法分辨了。一個月後,從一位幸存的駝夫口中得知,他生前自稱是尉遲王朝的後裔。


    慶曆三年(即1043年)正月,西夏與宋之間總算達成一時的和議。這時沙州已被西夏霸占六年之久了。宋與西夏交戰多年,各自損兵折將,國帑空虛,百業凋敝,所以不得不罷兵媾和。這次媾和也經過了許多周折。元昊要求保持王號,而宋不肯答應。宋要求元昊稱臣,對待宋朝的使節要用契丹國那樣的禮儀,這樣宋朝每年可以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經過多次談判,最後元昊表示願意向宋朝稱臣,條件是將歲賜的數目翻一番。元昊終究是個不圖虛名,但求實利的人。


    無論如何,既然已經達成媾和,雙方也就暫時收兵休戰。一旦停止了戰爭,恢複了太平,元昊就想起了弘揚釋祖,大興佛教這個還未完了的夙願。他下令保護佛寺和僧侶,從各地的寺廟中尋找各類經典,集中到興慶收藏。沙州一帶每天都有十幾頭駱駝,駝著經書向東行走。就在達成媾和的那一年的夏天,三界寺又得以複興,住進了很多僧人。千佛洞的修複工程也開始了。


    住在三界寺裏的僧侶中有漢人也有西夏人。五年後的秋天,千佛洞的修複工程完工,在千佛洞最大的一個洞穴裏建成了一座大雄寶殿,並舉行了盛大的佛祖金身供奉開光典禮。在這次盛典上,聚集了沙州十七寺的數百名比丘僧與比丘尼,還有為了親臨這一空前盛況,從河西各地趕來的百姓,當時真可謂人山人海,萬眾齊聲讚頌我佛無量功德。


    為了這次開光典禮,從興慶派來一名官員範某,他看到北麵的幾個佛窟尚未修好,於是責成當地有關人員完成此事。


    工程馬上開始。這時從沙州城裏來了一個和尚,他遞交了一份文書,申請讓他完成其中一個佛窟的修繕,有關費用可以收集民間布施,人力也可由他提供。他的申請最終得以批準,委托他負責一個佛窟的修繕工作。


    三界寺的文檔中記下了這位僧人的法名、所修洞窟的名字以及他請願發心的原旨。當初,西夏入侵沙州,他與另外兩個和尚曾在這個石窟裏躲避一時,後來那兩個和尚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而自己活到今天,所以想用這種方式來祭奠早年同甘共苦的朋友。


    宋慶曆八年(即1048年),元昊因奪太子妃而遭太子嫉恨,終被太子刺死,時年四十五歲。這一年正是他征服河西後的第十二年,也就是與宋之間媾和後的第六年。元昊直至死前,一直在國內稱王。


    西夏與宋之間的關係再次破裂。元昊死後二十年,宋朝進入神宗的年代。繼仁宗、英宗之後,年少氣盛的神宗即位之始就立誌收複被西夏占領的失地。


    河西持續了近三十年的太平之夢終於驚醒,再次進入戰亂時代。就在這時,從於闐到沙州來了一個商人,他聲稱受於闐舊王族家人之托,給三界寺帶來了捐贈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於闐玉石和織綿之類,頗具價值。於闐王李聖天曾經在千佛洞開過佛窟,聽說已荒廢多年,所以他們還想托寺廟代為修葺。


    同時,三界寺裏的還有一個使役,也是受人之托,拿來了一件與於闐王族不同的東西。這是一個小包裹,打開一看才知道是一本書卷和一封信。信中寫道:


    “……緣分所至,在下因人之托,得獲沙州節度使曹氏家譜一卷。日後一旦有便,萬望後來之人將此家譜捐贈寺廟之中,並為曹氏一族祈禱冥福。曹氏在河西世代為官,慮及當局忌諱,此事不便張揚,而在李聖天所開佛窟中祭祀即可。李聖天之女乃曹家兒媳,多少也算有些親情也……”


    信上所言之事是用漢文、西夏文和左書的回鶻文寫成的,筆力遒勁,字跡工整。從用三種文字書寫這封信來看,可以肯定不是西夏占領沙州以後的事,寫信人是考慮到這封信將來不管落到誰的手中,都可以被人看懂。他在信尾處的落款是“大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


    三界寺依照於闐舊王族的拜托,盡快地修複了李聖天當年開挖的佛洞,並依照另外一位委托人的請求,在洞中設壇,將一卷曹氏家譜供奉其上,享受祭祀。正如趙行德在信中所囑,寺廟未敢公開設壇祭祀曹氏家族。因此除了三界寺的住職僧之外,無人知曉壇上供奉的是曹氏家譜,也不知為何人祈禱。


    曹氏家譜自一世祖曹議金開始,一共記錄了曹氏八代宗主的姓名,以下分別是元德、元深、元忠、延敬、延祿、宗壽、賢順,並且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生辰八字以及畢生的業績。最後一代宗主曹賢順為了抵抗西夏入侵,戰死疆場,他的忌日是景佑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與其他宗主有所不同,在卷末還記下了賢順之弟延惠的生平,“生前篤信佛教,西夏入侵之時,恥於逃避,遂獨自留守城中,於大火中自焚身亡……方丈室內化盡十方,一窟之中宛然三界。簷飛五采,動戶迎風……”後麵的這一段文字讀起來頗似祭誄。他的忌日也是景佑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與其兄相同。


    曹氏家譜僅在洞中供奉一日,第二天就轉移到廟裏的藏經閣中去了,從此不得再見天日。


    光陰荏苒,時代變遷,曆史的長河流逝了幾百年,沙州在這漫長的曆史變遷中數易其名。宋時被西夏占領,失去了州名;爾後,在元代又再度稱作沙州;至明代則為沙州衛;清朝乾隆年間改為敦煌縣。所謂“敦煌”,是宏大昌盛之意。昔日兩漢、隋唐年代,此地作為西域文化傳入東方的必經之地,曾經一度燦爛輝煌,故而得此地名,兩千年後這個值得炫耀的地名又得以恢複。


    乾隆以後,隨著敦煌這個地名的恢複,鳴沙山千佛洞也被改稱為敦煌石窟。但是敦煌石窟並沒有因為有了一個新的稱呼而興盛起來。敦煌縣附近雖然有些人知道這些石窟,稍稍再遠一點,就完全無人知曉了。這些石窟群就這樣在曆史的長河中默默無聞地湮沒於沙漠之中。


    本世紀初,有一位名叫王圓祿的窮道士來到鳴沙山,發現了埋沒在沙塵中的石窟群,於是他就在把一個石窟打掃幹淨,並住了進去。自西夏入侵此地,到這時候已經過去了八百五十多年了。王道士躬腰駝背,全無一點風采,加上滿臉的晦氣,一副窮極潦倒的模樣。一日,他在一個石窟中清掃浮塵時,偶然間在北麵的洞壁上發現有一處地方比四周更加突出。他用一根木棍將突出處的泥土搗下來,卻發現這一處壁麵發出異樣的聲響。王道士又找來一根更粗的木棍,朝著那個地方用力地敲擊。敲了兩三下後竟將壁麵敲破,原來是個洞穴。他向裏麵看了一眼,一片漆黑,什麽也看不見。但他發現泥土落向裏麵,可知這個洞是空的。


    王道士又拿來了一把鐵鍬,花了半天功夫,總算是把洞口的泥土都挖開了,但還是看不清洞內到底有些什麽東西。他回到自己的洞窟,又拿來了蠟燭,借著燭光再朝洞中張望,他終於發現了洞中的秘密,這個洞裏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經卷。


    王道士趕緊將此事稟報敦煌縣衙,但是等候多日,仍不見有任何回音。王道士沒有辦法,隻好再次去縣衙打聽,敦煌縣卻隻是讓他代為妥善保管。


    王道士看到有遊客來參觀千佛洞,於是他就將這些遊客引到自己發現的洞中,向他們展示洞中大量的經卷,再添油加醋地向他們神吹一通自己發現這個藏經洞的過程,由此換得一點布施,倒也不愁溫飽。


    1907年3月,英國探險家斯泰因來到敦煌。他參觀了千佛洞,來到了王道士的洞窟。斯泰因將洞中的經卷一一拿出。王道士看到這個英國人居然敢於進入自己都不曾涉足的洞穴之中,甚感驚訝。


    斯泰因對這些經卷小心翼翼,逐一展開,仔細研讀。他將洞內將近三分之一的經卷都取了出來,所以費了不少時日。英國人與王道士商量,他願意給他一大筆錢來換取他的這些經卷。王道士這時才知道自己找到的這些經卷是古籍,他為這些書籍能夠換到如此之多的錢而感慨萬端。


    英國人想換取全部的經卷,但是王道士擔心官府日後追究,執意不肯依允。最後英國人隻買走了六千卷,但裝箱之後,雇了四十頭駱駝,才將這些經卷從千佛洞運走。


    1908年3月,又有一個外國人來到這個石窟,這次是法國人貝利奧。他想得到王道士洞中剩下的經卷。王道士見縣衙始終沒有回音,他左思右想,不知如何處置是好。最後他出於對當地官府的責任,還是不願意全部出讓。


    貝利奧將剩下的經卷的一半,大約有五千多本,買了下來,並於當年5月,雇了十輛車運走了。


    貝利奧走後,王道士也暫時離開了藏經洞。由於藏經的數量的減少,遊客也無心觀賞了,甚至有人對此事起了責難之意。


    以後的數年中,日本和俄國的探險家又來找過王道士。王道士對手中剩下的寶物越來越少深感惋惜,同時又迫於貧困,還是不得不拿它來換錢度日。他心裏一直在想,為什麽這些外國人都跑到這裏來買這些舊書呢?


    俄國人走了之後,又過了一年,從北京來了一些軍人。他們把洞裏剩下的經卷全都用馬馱走了。這些軍人來時王道士躲了起來。他打聽到這些軍人都走了時,又到藏經洞來了一趟,但是洞裏連一片紙都沒剩下,一空如洗。王道士點了一盞燈火,走進洞內。周圍的洞壁上隻在北麵畫有壁畫,這時也都可以看得到了。畫上畫的僧侶穿著朱色的衣服,站在他們對麵的女人的裙裾是青色的,王道士麵對這些精美的壁畫,看得目瞪口呆。


    王道士從洞裏出來,坐在石窟口前的一塊石頭上。千佛洞前茂盛的樹木在清風的吹拂中輕輕地搖動。柔和的陽光下,四周靜悄悄的。王道士懶洋洋地看著這些風景,心裏在想,這個洞裏藏的古籍還不知道是多麽貴重的物品呢?如果不是這樣,那為什麽那些老毛子會一個接一個地跑到這裏來買呢?自己眼拙,看不出其中的價值。報告給縣衙,他們也搞不清楚。看到外國人拿走了那麽多以後,連北京的軍爺也坐不住了。自己肯定幹了一件蠢事,與人家做了一樁最不劃算的買賣。王道士想到自己讓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從眼皮下白白溜了過去,沮喪得不得了,呆呆地坐在那裏不願起來。


    事實上,藏經洞裏的寶物比王道士想像的具有更加巨大的價值。這種巨大的價值就連將經卷運走後向學術界做了介紹的斯泰因和貝利奧在當時都並不了解。


    這些經書的種類繁多,全部共有四萬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紀時的貝葉梵文佛典,用古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寫成的佛經,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經文,甚至還有大藏經中都未曾收集到的佛典。出土的藏經中還有禪定傳燈史的貴重資料,各種極具價值的地方誌,摩尼教和景教的教義傳史書。特別是其中大量的梵文和藏文典籍等,對於當今古代語言文字的研究有著開創新紀元的重大作用。另外,其中包含的各類史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東洋史學和中國史學的研究。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敦煌石窟出土經卷不僅對東洋史學,對世界文化史上的所有領域而言,也都是燦爛輝煌的瑰寶。要想判明它們對這些領域的改變將起到的重大作用,還需要後人付出更多的時間。


    作者後記


    拙著於《群像》雜誌昭和三十四年一月至五月刊上分次連載。寫作過程中曾蒙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藤枝晃先生鼎力相助,深受教益。付梓在即,謹向先生深表謝意。


    乙亥年七月廿五日於武龍山精舍趙健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敦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井上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井上靖並收藏敦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