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是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國慶後的秋意已經沁入骨子裏,趙剛坐在業務科的辦事大廳內,從容的處理業務。
業務科內終於接受了趙剛的身份,這和趙剛潛移默化的暗示,還有袁年軍明麵上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但公務員體製內的這種身份認同感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層單位。隻要趙剛在這個位置上不犯大錯誤,威信就會越來越重,等趙剛轉正後,馬平對他的提拔就會顯得水到渠成。
此時,趙剛正給工傷勞動者錄口供,仔細的詢問細節上的問題。本來這是吳俊峰的份內工作,但趙剛學習了三個多月後,也逐漸掌握了這套程序,現在趙剛在業務科內已經是多麵手的存在:精通業務、熟悉法律知識、能和工廠企業的辦事人員打成一片,這不僅是趙剛工作績效的一部分,對業務科的工作開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單就錄工傷口供而言,趙剛就比做了很多年的吳俊峰要仔細。吳俊峰錄口供時純粹按照流程來辦事,勞動局法規定的提問流程上的問題,他才會提問;如果工作流程上沒有的問題,他即使想到了也不會提問。
這就是工作態度的區別。
趙剛沒有全部按照工作流程來,他會在提問時,插兩句勞動工人的子女愛人情況,通過這些細節了解工人的家庭結構;還會問一問工人的收入情況,再結合已知信息判斷該工廠是否有拖欠工人收入的可能性;甚至還會旁敲側擊問一問工人的社交關係,來推測行業的潛力。
總之,趙剛錄口供時,以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流程為基礎,又加入了很多自己認為需要的補充,有些比較重要的細節,趙剛還會在口供記錄上備注出來。
比如趙剛常備注“該工人家庭關係複雜,勞動補償款需提早發放”,或者“該勞務者所在工廠已經欠薪一個半月,走訪時需要去了解一下情況”。這種細節記錄方法,不僅有利於趙剛錄口供時的氛圍,因為這些尋常的問題容易打消隔閡,受傷的工人在趙剛麵前更有傾訴和認同感。
吳俊峰照本宣科似的提問,得出來的也是機械化的答案,除了完成這份“錄入口供”的份內工作,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
不過趙剛不會專門和吳俊峰說這種事,更不會要求吳俊峰學習自己這種做法。原因一是趙剛在業務科內還需要穩固自己的位置,實在不宜因為這個事得罪吳俊峰;其次吳俊峰隻是工作態度不積極,卻沒有推諉工作,這種意識作風的問題,勞動局內除了馬平能夠“有的放矢”的針對性整改,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越權批評。
常務副局長紀立軍都不行,在公職單位內對作風、紀律、還有單位形象的整改建設是一把手的“武器”。在尋常手段收效甚微的情況下,一把手開啟這把武器,通常能對競爭對手進行有效的殺傷。
但在濱江區勞動局內,趙剛覺得馬平的地位是穩如泰山。馬平看上去是區長張茂林的人,但現任區委書記文建軍插手勞動局內部事務安排別人過來領空餉時,馬平又沒有自己出麵,反而交代給人事科科長廖海山去安排。
趙剛自然不會如小說寫的那樣,在內心中發誓要去報複哪一個領導,武俠小說的片段在現實主義的職場內是完全走不通的。
我們都知道“修煉”這種說法,放在現代社會就是對一個人自身經曆、社會資源、基本素質等等的綜合評價。如果拋開上級領導個人道德或者私德來分析,這些人能從一群人脫穎而出當上領導,總是有過人之處的。
趙剛做為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掌握的社會資源、本身的經驗積累都要弱於那些浸淫行業很多年的前輩領導。
如果趙剛這時候有報複的心思,就有三個問題:
一是容易把重心偏移,剛畢業的年輕人重心還是在工作和業務上,過多考慮人際關係的曲折,會分散自己的精力;
二是趙剛這個年紀的“修煉”比馬平低太多,再加上社會地位有差距,馬平看趙剛如果說100%能看透不太可能,但下屬某些心思70%猜透還是可能的,趙剛如有報複心思,看似藏在心裏,其實是寫在臉上的;
三是趙剛如果太刻意糾結過去的挫折,心胸和眼界都很容易被局限在一小塊地方,年輕人的目光還是要向前看,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正在發生的事。
所以趙剛心態很平和,不斷熟悉業務和基礎法律法規,在做事做人上也很勤快,在一次機會中脫穎而出,獲得馬平和張茂林的賞識。
但在業務科內,趙剛還是保持謙虛努力的心態,所以袁年軍不經意看到了趙剛做的這些工傷筆錄,真的是嚇了一跳,他早了解趙剛是個“大事不糊塗,小事也很謹慎”的人,但沒想到趙剛這種性格在日常工作上會更為顯著。
不過袁年軍不會主動誇獎趙剛了,現在如果在其他下屬麵前高姿態的誇獎趙剛,反而是對趙剛“江湖地位”的一種變形打壓,以袁年軍的情商自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不過趙剛這種口記錄,是有助於提升上級領導對業務科工作態度的認可,可以算是業務科的亮點之一了。
於是在每周日常的勞動局工作例會時,袁年軍不動聲色把趙剛的工傷記錄筆記一並帶走。袁年軍是知道馬平在勞動局內“施政綱要”的,就是和要普通勞動工人打成一片,這樣能減少基層一線的工作難度。
所以在馬平老生常談“公職人員要放下麵子,深入群眾中去”這個話題後,輪到業務科袁年軍敘述一周的工作總結時。袁年軍拿出趙剛的工傷記錄本,在勞動局例行工作會議上說道:“每次開完工作會議,我都會思考如何更好地貫徹馬局的指示,並且把這個觀念傳達給業務科每一個辦事人員,因為我們業務科是一線中的一線,基層中的基層。”
袁年軍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正在安靜聽講的馬平,然後說道:“後來,在我們科其他同誌錄入工傷口供時,我覺得錄這種口供應該更詳實,不能一味的按照流程來走,要在每一個細節中落實馬局的思想。於是我把這個想法和趙剛商量,並拿出一個落實剛要。我讓趙剛在錄入工傷口供時,就按照梗概剛要提問,我覺得這種提問改革,創新又很有人情味,現在我把趙剛錄入的工傷口供帶來了,請各位領導多批評指正。”
馬平點點頭,很有興致的笑笑說道:“小趙主筆的東西,拿來我看看。”
袁年軍恭敬的把材料遞上去,馬平也是個勞動局老機關,一看趙剛的這份記錄,就知道趙剛在平時工作中的用心程度。不僅有規定流程內的問題記錄,還有規定流程外的詢問,還其夾雜自己的分析,甚至可能要發生事情的警示。
馬平看完後就遞給紀立軍,紀立軍認真的看完後給劉力、朱明義全部看了一遍,然後剩下的幾個科室領導在互相傳閱。
馬平在他們看趙剛這份材料時略微嚴肅的說道:“看了小趙這份材料,我才覺得我們平時的工作做的還不夠仔細啊,甚至需要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提醒。我看現在整個勞動局,隻有年軍領導下的業務科,才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年軍要繼續堅持下去……”
袁年軍因為“9.18突發事件”為馬平和勞動局背鍋,公開做了檢討,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形式主義做給上麵的人看的,但袁年軍心裏還是比較在意這件事,迫切的想做出一點成績,讓別人的視線從那件事情中扭轉出來。
趙剛的這份詳實記錄正好給了袁年軍一個機會,雖然如果沒有這個東西,以袁年軍的手段和情商肯定也可以找到讓馬平公開誇獎的辦法,但綜合而言不一定有趙剛的這份詳實筆錄好使。
趙剛並不知道記錄本給袁年軍拿去做秀了,他知道這個事還是勞動局監察大隊大隊長林保軍給趙剛送“行政執法證和監察製服”時才知道的。
趙剛當時很客氣的和林保軍說:“勞煩林大隊親自跑一次,您給個電話我過去拿就好,”
林保軍開玩笑說道:“現在老板號召我們都學習你的作風呢,我親自送過來,顯得我學習的態度更迫切點。”
趙剛問起怎麽回事,林保軍才把例會上的事給趙剛說了一下。趙剛當然不會計較袁年軍拿自己的東西去挽回名聲,這是件雙贏的事。
何況不是這件事,趙剛垂涎已久的“行政執法證”和“勞動監察製服”也不會這麽快拿到手。
林保軍看著趙剛眼神滿足的摩挲著製服,心裏還暗暗在想“監察大隊還是勞動局最威風的部門,要不是袁胖子不會放人,我肯定會把趙剛要過來。”
最終事實是——趙剛也和袁年軍一樣,成為勞動局內為數不多、有行政執法證和監察製服的科室人員。(未完待續)
業務科內終於接受了趙剛的身份,這和趙剛潛移默化的暗示,還有袁年軍明麵上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但公務員體製內的這種身份認同感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層單位。隻要趙剛在這個位置上不犯大錯誤,威信就會越來越重,等趙剛轉正後,馬平對他的提拔就會顯得水到渠成。
此時,趙剛正給工傷勞動者錄口供,仔細的詢問細節上的問題。本來這是吳俊峰的份內工作,但趙剛學習了三個多月後,也逐漸掌握了這套程序,現在趙剛在業務科內已經是多麵手的存在:精通業務、熟悉法律知識、能和工廠企業的辦事人員打成一片,這不僅是趙剛工作績效的一部分,對業務科的工作開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單就錄工傷口供而言,趙剛就比做了很多年的吳俊峰要仔細。吳俊峰錄口供時純粹按照流程來辦事,勞動局法規定的提問流程上的問題,他才會提問;如果工作流程上沒有的問題,他即使想到了也不會提問。
這就是工作態度的區別。
趙剛沒有全部按照工作流程來,他會在提問時,插兩句勞動工人的子女愛人情況,通過這些細節了解工人的家庭結構;還會問一問工人的收入情況,再結合已知信息判斷該工廠是否有拖欠工人收入的可能性;甚至還會旁敲側擊問一問工人的社交關係,來推測行業的潛力。
總之,趙剛錄口供時,以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流程為基礎,又加入了很多自己認為需要的補充,有些比較重要的細節,趙剛還會在口供記錄上備注出來。
比如趙剛常備注“該工人家庭關係複雜,勞動補償款需提早發放”,或者“該勞務者所在工廠已經欠薪一個半月,走訪時需要去了解一下情況”。這種細節記錄方法,不僅有利於趙剛錄口供時的氛圍,因為這些尋常的問題容易打消隔閡,受傷的工人在趙剛麵前更有傾訴和認同感。
吳俊峰照本宣科似的提問,得出來的也是機械化的答案,除了完成這份“錄入口供”的份內工作,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
不過趙剛不會專門和吳俊峰說這種事,更不會要求吳俊峰學習自己這種做法。原因一是趙剛在業務科內還需要穩固自己的位置,實在不宜因為這個事得罪吳俊峰;其次吳俊峰隻是工作態度不積極,卻沒有推諉工作,這種意識作風的問題,勞動局內除了馬平能夠“有的放矢”的針對性整改,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越權批評。
常務副局長紀立軍都不行,在公職單位內對作風、紀律、還有單位形象的整改建設是一把手的“武器”。在尋常手段收效甚微的情況下,一把手開啟這把武器,通常能對競爭對手進行有效的殺傷。
但在濱江區勞動局內,趙剛覺得馬平的地位是穩如泰山。馬平看上去是區長張茂林的人,但現任區委書記文建軍插手勞動局內部事務安排別人過來領空餉時,馬平又沒有自己出麵,反而交代給人事科科長廖海山去安排。
趙剛自然不會如小說寫的那樣,在內心中發誓要去報複哪一個領導,武俠小說的片段在現實主義的職場內是完全走不通的。
我們都知道“修煉”這種說法,放在現代社會就是對一個人自身經曆、社會資源、基本素質等等的綜合評價。如果拋開上級領導個人道德或者私德來分析,這些人能從一群人脫穎而出當上領導,總是有過人之處的。
趙剛做為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掌握的社會資源、本身的經驗積累都要弱於那些浸淫行業很多年的前輩領導。
如果趙剛這時候有報複的心思,就有三個問題:
一是容易把重心偏移,剛畢業的年輕人重心還是在工作和業務上,過多考慮人際關係的曲折,會分散自己的精力;
二是趙剛這個年紀的“修煉”比馬平低太多,再加上社會地位有差距,馬平看趙剛如果說100%能看透不太可能,但下屬某些心思70%猜透還是可能的,趙剛如有報複心思,看似藏在心裏,其實是寫在臉上的;
三是趙剛如果太刻意糾結過去的挫折,心胸和眼界都很容易被局限在一小塊地方,年輕人的目光還是要向前看,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正在發生的事。
所以趙剛心態很平和,不斷熟悉業務和基礎法律法規,在做事做人上也很勤快,在一次機會中脫穎而出,獲得馬平和張茂林的賞識。
但在業務科內,趙剛還是保持謙虛努力的心態,所以袁年軍不經意看到了趙剛做的這些工傷筆錄,真的是嚇了一跳,他早了解趙剛是個“大事不糊塗,小事也很謹慎”的人,但沒想到趙剛這種性格在日常工作上會更為顯著。
不過袁年軍不會主動誇獎趙剛了,現在如果在其他下屬麵前高姿態的誇獎趙剛,反而是對趙剛“江湖地位”的一種變形打壓,以袁年軍的情商自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不過趙剛這種口記錄,是有助於提升上級領導對業務科工作態度的認可,可以算是業務科的亮點之一了。
於是在每周日常的勞動局工作例會時,袁年軍不動聲色把趙剛的工傷記錄筆記一並帶走。袁年軍是知道馬平在勞動局內“施政綱要”的,就是和要普通勞動工人打成一片,這樣能減少基層一線的工作難度。
所以在馬平老生常談“公職人員要放下麵子,深入群眾中去”這個話題後,輪到業務科袁年軍敘述一周的工作總結時。袁年軍拿出趙剛的工傷記錄本,在勞動局例行工作會議上說道:“每次開完工作會議,我都會思考如何更好地貫徹馬局的指示,並且把這個觀念傳達給業務科每一個辦事人員,因為我們業務科是一線中的一線,基層中的基層。”
袁年軍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正在安靜聽講的馬平,然後說道:“後來,在我們科其他同誌錄入工傷口供時,我覺得錄這種口供應該更詳實,不能一味的按照流程來走,要在每一個細節中落實馬局的思想。於是我把這個想法和趙剛商量,並拿出一個落實剛要。我讓趙剛在錄入工傷口供時,就按照梗概剛要提問,我覺得這種提問改革,創新又很有人情味,現在我把趙剛錄入的工傷口供帶來了,請各位領導多批評指正。”
馬平點點頭,很有興致的笑笑說道:“小趙主筆的東西,拿來我看看。”
袁年軍恭敬的把材料遞上去,馬平也是個勞動局老機關,一看趙剛的這份記錄,就知道趙剛在平時工作中的用心程度。不僅有規定流程內的問題記錄,還有規定流程外的詢問,還其夾雜自己的分析,甚至可能要發生事情的警示。
馬平看完後就遞給紀立軍,紀立軍認真的看完後給劉力、朱明義全部看了一遍,然後剩下的幾個科室領導在互相傳閱。
馬平在他們看趙剛這份材料時略微嚴肅的說道:“看了小趙這份材料,我才覺得我們平時的工作做的還不夠仔細啊,甚至需要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提醒。我看現在整個勞動局,隻有年軍領導下的業務科,才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年軍要繼續堅持下去……”
袁年軍因為“9.18突發事件”為馬平和勞動局背鍋,公開做了檢討,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形式主義做給上麵的人看的,但袁年軍心裏還是比較在意這件事,迫切的想做出一點成績,讓別人的視線從那件事情中扭轉出來。
趙剛的這份詳實記錄正好給了袁年軍一個機會,雖然如果沒有這個東西,以袁年軍的手段和情商肯定也可以找到讓馬平公開誇獎的辦法,但綜合而言不一定有趙剛的這份詳實筆錄好使。
趙剛並不知道記錄本給袁年軍拿去做秀了,他知道這個事還是勞動局監察大隊大隊長林保軍給趙剛送“行政執法證和監察製服”時才知道的。
趙剛當時很客氣的和林保軍說:“勞煩林大隊親自跑一次,您給個電話我過去拿就好,”
林保軍開玩笑說道:“現在老板號召我們都學習你的作風呢,我親自送過來,顯得我學習的態度更迫切點。”
趙剛問起怎麽回事,林保軍才把例會上的事給趙剛說了一下。趙剛當然不會計較袁年軍拿自己的東西去挽回名聲,這是件雙贏的事。
何況不是這件事,趙剛垂涎已久的“行政執法證”和“勞動監察製服”也不會這麽快拿到手。
林保軍看著趙剛眼神滿足的摩挲著製服,心裏還暗暗在想“監察大隊還是勞動局最威風的部門,要不是袁胖子不會放人,我肯定會把趙剛要過來。”
最終事實是——趙剛也和袁年軍一樣,成為勞動局內為數不多、有行政執法證和監察製服的科室人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