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挫折往前走


    1998年11月,馬化騰和張誌東“合資”注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係統有限公司,並且是拿母親的退休證注冊的(當時創辦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須是待業或者退休身份,所以馬化騰隻好請來了“母親大人”)。


    對於創業,馬化騰說要感謝家裏人的支持,其中主要是父親馬陳術的支持,而當時馬化騰的母親黃惠卿其實不同意,不曾想最後卻陰差陽錯地成了騰訊的“董事長”。隻是,這位法人代表很少上公司來。不過身為母親,黃惠卿還是會很負責任地幫馬化騰整理財務報表。後來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的都是家裏人,因為公司要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才行。


    和黃惠卿相比,馬陳術給兒子的幫助顯得更大一些。當時,他幫助馬化騰做賬。後來有風險投資進入騰訊的時候,財務工作人員不是在騰訊公司談事,而是跑到馬化騰父母家裏跟老兩口直接對賬,因為馬陳術和黃惠卿都是學會計的。有二位老人掌舵把關,馬化騰的賬本一向都是認認真真的,從來沒有做過半點欺詐的事情。後來公司狀況比較好的時候,馬陳術也始終不忘記提醒兒子要避免因為公司發展過快帶來的資金和合作中的問題。


    父母的諄諄教導讓馬化騰在創業之初奠定了小心行事、謹慎發展的原則,他始終相信:很多意外往往都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發生的,所以一定要戒驕戒躁。


    至於為什麽將公司取名叫“騰訊”,一方麵,馬化騰的名字有個“騰”字,另一方麵,“騰”也有騰飛發達的意思;而“訊”字更多是因為原公司潤迅對馬化騰的影響。


    在馬化騰和張誌東聯手成立騰訊之後不久,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三個人正式加入。這五個騰訊創始人的qq號,是從10001到10005。


    為了各司其職,馬化騰在創立騰訊之初就和四個小夥伴劃分好“勢力範圍”:馬化騰是ceo(首席執行官),張誌東是cto(首席技術官),許晨曄是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曾李青是coo(首席運營官)。


    這五個創始人的股份構成是:馬化騰出資23.75萬元,占有47.5%的股份;張誌東出資10萬元,占20%;曾李青出資6.25萬元,占12.5%的股份;陳一丹和許晨曄各自出資5萬元,各占10%的股份。


    盡管在五個創始人中,馬化騰出的資金最多,不過他卻要求將自己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這才成了47.5%的占股。對此,馬化騰的解釋是:“要他們的總和比我多一點點,不要形成一種壟斷、獨裁的局麵。”另一方麵,馬化騰卻堅持自己拿出主要的資金,占大股,因為他不想讓股權過於分散,導致在關鍵問題上沒有人能“一錘定音”。


    那時候騰訊公司規模很小,幾個創始股東們都擠在了深圳賽格科技園4樓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廠房裏。由於條件艱苦,馬化騰和他的團隊成員過著非常“it”的生活方式——餓了吃盒飯,困了睡沙發。


    騰訊在創立初期,幾乎沒有什麽業務。馬化騰和他的創業團隊們也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他們時而困惑時而感慨,困惑的是他們還沒有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出路,感慨的是創業的日子真的讓人備受折磨。


    在那段困難的日子裏,馬化騰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周末。因為公司的辦公場地是租用的房子,需要繳納水電費,如果周日加班,機房就必須時刻運轉,相應地就要消耗一定量的用電。這些在當時看來“龐大”的開支,幾個創始人還是想能省則省的。


    正是這個在當時看來不值一提的小公司,在創業之後的第十個年頭即2008年,向世人展示出了一組“恐怖”的數據:qq用戶總數達到8.562億,其中活躍用戶達到3.551億,最高在線用戶數達到4530萬;互聯網增值服務付費包月用戶數為3030萬,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付費包月用戶數為1480萬;騰訊第三季度收入高達20.245億元,比同期的阿裏巴巴、百度加起來還多5億多元,而阿裏巴巴和百度分別是中國第二大、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騰訊的啟動資金是50萬,在當時,50萬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不過對於比較燒錢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如果找不到實力更雄厚的投資方,找不到盈利點,多龐大的啟動資金都會有花完的那一天。


    那麽,騰訊到底要做什麽樣的業務呢?


    當時馬化騰的野心還十分有限,並沒有後來那種“指點江山,誰與爭鋒”的霸氣。他無非是想將互聯網跟傳呼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做出一個無線網絡傳呼係統。所以,騰訊最開始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傳呼台做項目。而馬化騰最感興趣的im軟件開發暫且是一個可做可不做的副產品。


    為什麽是可做可不做呢?


    答案和馬化騰在潤迅提出建議時被高層否定的原因一樣:大家還看不到這種即時通訊軟件的盈利點究竟在哪兒。當然存在區別的是,馬化騰深知它是一個有著發展前景的新生事物,但對於創業伊始的騰訊來說,一上來就投入資金開發真是有些吃不消,所以隻好暫且將其擱置了。


    當時很多有誌於創業的it界人士都會選擇一個比較受大眾網民歡迎的軟件,然後對這些軟件進行漢化,因為大多數的軟件都是從國外傳過來的,這也是整個中國it業的一種潮流走向。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硬件產品“漢卡”,軟件產品中比較有名的是漢化的中文平台,還有當時丁磊的個人主頁服務以及虛擬社區,都是經過漢化而完成的產品,另外當時最為盛行的免費電子郵箱係統等產品,大部分也都是經過漢化的,其基本的思路和hotmail別無二致,區別就是漢化者用自己編寫的代碼重新構造了內核。


    馬化騰他們剛開始並不懂得市場營銷,也不懂如何才能有效地運作自己的產品,隻是從一個技術員的角度出發把東西做好,剩下的事情全憑運氣。他們拿著自己的產品向運營商推銷,卻常常吃到閉門羹,甚至有些運營商一聽說是“騰訊”的,連見麵的興趣都沒有了。


    麵對產品推銷的不順,馬化騰確實感到了一種挫敗感,這和過去給潤迅打工完全不同,過去是給公司給老板幹,很多事情會有人想辦法拿主意乃至補窟窿,現在情況不同了,馬化騰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要頂住壓力繼續幹下去。


    騰訊的五位創始人沒有被市場開拓時期的種種不順所擊垮,反而在每一次失敗之後,都會積極地互相鼓勵:不斷嚐試之後,總會有用戶願意接受我們。


    1999年2月11日淩晨,騰訊終於開發出來一個中文的icq軟件——oicq正式上線,它成為了騰訊由低穀走向輝煌的重要關鍵點。


    這個oicq和今天的qq差距還是很大的,準確地說,它隻是一個icq的中文版而已,沒有添加什麽特別的創意,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後來給騰訊扣上了“抄襲”的帽子。


    事實上,在中國早期的互聯網領域中,類似oicq這一類複製國外軟件和網站模式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也是很多互聯網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這種必然不是一種主觀意願上的“樂於抄襲”,而是客觀條件製約下的“不得不抄襲”,或者更精確地講,是一種“學習加上抄襲”的套路。


    試想一下,當時騰訊隻有區區十幾個員工,資金不過百萬元,他們也想自主研發屬於自己的軟件,但是受製於技術和資金,隻好奉行了“拿來主義”。不過,也正因為當初的騰訊還是這樣的小公司,有著“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也不易引起別人的關注。所以在oicq推出之後,icq的東家美國在線沒有發現在遙遠的中國還有這麽一個“孿生兄弟”。


    在創業的道路上,怎樣選對一條有發展前景的路至關重要,因為很多新生事物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誰也無法事先預料結局。而複製和學習的好處就是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其實在馬化騰開發oicq的時候,中國市場上早就有其他版本的漢化icq了,然而馬化騰還是要堅持做下去,這是因為當時電信部門比較重視增值服務,而廣州電信在這一塊還有特別的預算,所以有不少做即時通訊產品的企業都對這塊肥肉虎視眈眈。


    oicq出來了,馬化騰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個軟件變成錢。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合適的買家。當時,國內的一些郵局和銀行係統,經常會拿出一兩千萬去做一些項目,對騰訊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絕對是很好的商機,馬化騰等人積極聯係了一些公司和單位,向他們推介oicq這個項目,報價是30多萬。


    這一次投標馬化騰沒有成功,輸給了有廣州電信背景的飛華公司。


    騰訊競標失敗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從現在來看,這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如果騰訊競標成功,那麽oicq的專利權就會流落到他人之手,從此將和他們徹底無緣了。


    後來,當馬化騰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感到非常慶幸,他知道,如果當時有人反對繼續做oicq的話,他們也許就會和這個軟件說“拜拜”了。


    在馬化騰看來,所有的困難和壓力都隻是暫時的,隻要堅定地做好當下的事,轉機和時運遲早都會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化騰:先人一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冷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冷湖並收藏馬化騰:先人一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