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密碼無政府狀態:加密永勝


    在蒂姆·梅的眼中,一盤數字帶作為武器的威力和破壞力,如同肩扛式毒刺導彈。梅四十幾歲,胡子整潔漂亮,是一名前物理學家。他手裏拿著一盤售價9.95美元的數字錄音磁帶(dat)。這種卡帶也就比普通的卡帶稍微厚一點,內裝與傳統數字唱片保真度相當的一盤莫紮特音樂。dat也能用來存儲文本,就像存儲音樂一樣容易。如果數據壓縮得好,在凱瑪特[1]買的一盤dat可以以數字形式存儲大概一萬本書。


    一盤dat還可以把一個小一點的信息庫完全隱藏在音樂當中。這些數據不僅能夠非常安全地被加密在數字帶中,而且,甚至連強大的計算機都察覺不到這段數據的存在。采用梅所提議的方式,在一盤普通的邁克爾·傑克遜《顫栗者》數字帶中可以藏下一個電腦硬盤中所有數據的編碼信息。


    隱藏方法如下:dat是以16位的二進製數字來存儲音樂的,但是,這個精度已經超過了人類感知的精度。所以,可以把所有音樂數據的第16位替換為很長的一段信息——比如一本圖冊,一堆電子表格(加密格式)。而不管是誰播放這盤數字帶,聽到的就還是邁克爾·傑克遜的淺吟低唱,其數字音效跟購買的《顫栗者》數字帶沒有任何差別。隻有在計算機上逐位匹配一盤沒做過手腳的數字帶和這盤加密的數字帶時才能發現其差異。即使這樣,因為差別看起來是隨機的,人們會認為是在用模擬cd播放器複製數字帶時(通常就是這麽做)產生的噪音。最終,隻有將這個“噪音”解密(這不太可能),才能證明它其實並非噪音。


    “這意味著,”梅說,“要阻止信息的越界流動是一件毫無希望的事情。因為任何隨身攜帶從店裏買來的音樂卡帶的人,都可能隨身攜帶隱形轟炸機的電腦文檔,而且,我們完完全全察覺不到。”這盤帶子裏麵是迪斯科音樂,另一盤帶子裏則是迪斯科和關鍵技術的核心藍圖。


    音樂不是隱藏數據的唯一途徑。“我也用過照片,”梅說:“我從網上找了一幅數字照片,把它下載到adobe photoshop裏,然後把一份加了密的消息分插到每個像素的最低位。當我重新把這幅圖貼到網上的時候,基本上跟原圖完全一樣。”


    另一件讓梅著迷的事是匿名交易。如果我們獲得軍方研發的加密算法,然後把它們移植到互聯網的廣闊天地中,那麽我們就能建立起一套非常強大、牢不可破的匿名交易技術。兩個陌生人可以彼此索要或提供信息,用錢完成交易,不會有被跟蹤的可能。這是目前電話和郵局也無法安全做到的事。


    關注此事的不隻是間諜和有組織的犯罪分子。有效的認證和驗證方法,比如智能卡、防篡改網絡和微型加密芯片,使加密的成本下降到消費者能夠承受的水平。現在每個人都能支付起加密技術。


    蒂姆認為,這一切產生的結果就是企業當前形式的終結,以及更加精密的逃稅黑市的興起。蒂姆管這種運動叫作“密碼無政府狀態”。“我必須告訴你,我認為兩股力量之間即將有一場戰爭,”蒂姆向我透露,“一股力量想要全麵公開化,結束所有的秘密交易——這一方是政府,想要追緝吸大麻者和控製有爭議的網上論壇。而另一股力量想要的卻是隱私權和公民自由。在這場戰爭中,加密肯定是贏家。除非政府能夠成功禁止加密,而這是不可能的,加密永勝。”


    幾年前,梅曾經寫過一個宣言,讓世界警惕廣泛加密的到來。在這份公布在網上的電子書中,他警告說,即將出現一種“密碼無政府狀態的幽靈”:    <blockquote>


    ……國家當然會試圖減慢或者終止這種技術的傳播,他們會說這是出於國家安全方麵的考慮,又或者毒販和逃稅者會使用這種技術,以及人們會擔心社會解體。這些考慮有很多都是有根據的;密碼無政府狀態會使國家機密或非法所得材料的自由交易成為可能。匿名的網絡市場中甚至可能存在無恥的暗殺和勒索交易。各種罪犯和海外勢力都會是密碼網絡的積極使用者。但是,這並不能中斷密碼無政府狀態的擴散。


    正如印刷術削弱了中世紀行會的權力,改變了社會權力結構,密碼術會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本質和政府幹涉經濟交易的本質。密碼無政府狀態和正在興起的信息市場聯合在一起,會為所有能放到文字和圖片中的材料創造一個流動市場。不僅如此,就像帶刺鐵絲網這種看起來完全不起眼的發明卻能把廣闊的牧場和農場與外部隔離,從而永遠改變了西部拓荒中的土地和財產權的概念一樣,某個數學神秘分支中產生的這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發現,必將成為拆除知識產權周圍的帶刺鐵絲網的斷線鉗。


    ……


    簽名:


    蒂姆 ·c.梅,密碼無政府狀態:加密,數字貨幣,匿名網絡,數字假名,零知識,信譽,信息市場,黑市,政府倒台    </blockquote>


    我曾經向蒂姆·梅這位英特爾公司退休的物理學家請教加密和現存社會瓦解間的聯係。梅解釋說:“中世紀的行會壟斷著信息。比如,有個人想要在行會之外做皮貨或者銀器,國王的人就會闖進來把它們打爛,因為行會是向國王交了稅的。打破這種壟斷的是印刷術;因為人們可以發表如何製革的論文。在印刷時代,產生了企業,以壟斷某些專門技術,比如槍械的製作,或者煉鋼。現在,加密會消除當前企業對專門技術以及專有知識的壟斷。企業無法對這些東西保密了,因為在互聯網上賣信息實在是太容易了。”


    按照梅的說法,密碼的無政府狀態之所以還沒有爆發,是因為現在加密的關鍵技術壟斷在軍方手裏——就像教會曾經試圖壟斷印刷術一樣。幾乎毫無例外,加密技術都是為了軍事目的由軍方研發的。說軍方對這種技術守口如瓶是一點也不為過。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使命就是研發密碼係統。不像其他軍工聯盟會產生民用的副產品技術,國家安全局研發的技術幾乎沒有轉為民用的。


    不過,到底誰需要加密技術呢?也許,隻有那些有東西要藏的人才需要:間諜、罪犯、還有不滿分子。而這些人對於加密術的需求,就該理直氣壯地、有效地、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攔。


    但是情況在20年前發生了變化。當信息時代來臨,情報成為企業最主要的財富時,它就不再是中央情報局的專利,而是首席執行官們研討的主題。所謂“諜報”,意味著刺探商業機密。非法傳遞企業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成為國家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不僅如此,在最近的十年中,計算機變得既快又便宜;加密不再需要超級計算機,也不再需要運轉這些大機器所需的超級預算了。隨便一台普通品牌的二手個人電腦就能應付專業加密方法所需進行的巨量計算。對於那些所有業務都在個人電腦上進行的小公司來說,加密就是他們最需要的硬盤工具。


    在過去幾年中,上千個電子網絡已經蓬勃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去中心化的網絡之網。所謂網絡,就是一個以分布式方式存在的東西,沒有控製中心,也幾乎沒有清晰的邊界。沒有邊界,如何保護?人們發現,某些特定類型的加密正是讓去中心化係統在保持其靈活性的同時又不失安全性的理想方法。事實上,如果網絡的大部分成員都使用點對點[2]加密術的話,這個網絡就可以容得下各種垃圾,而不用弄一個堅固的安全牆努力把麻煩都擋在牆外。


    突然之間,加密對那些除了隱私之外似乎沒什麽好隱藏的普通人來說竟然變得有用之極。根植於網絡中的點對點加密,同電子支付聯姻,與日常的商業交易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了像傳真機和信用卡一樣的工具。


    也是在突然之間,那些用自己的納稅錢資助了軍方研發加密技術的公民們想要收回對這項技術的所有權了。


    可是,政府(至少是美國政府)會以若幹不合時宜的理由而拒絕將該技術還給人民。所以在1992年夏天,一個由富有創意的數學黑客、公民自由主義者、自由市場的鼓吹者、天才程序員、改旗易幟的密碼學家以及其他各種前衛人士組成的鬆散聯盟開始創造、拚湊甚或是盜用加密技術,並將其植入網絡之中。他們管自己叫“密碼朋克”。


    1992年秋天的幾個周六,我參加了蒂姆·梅還有其他大概15個“密碼反叛者”在加州帕洛阿爾托舉行的"密碼朋克"月度會議。會議在一座毫不起眼的、擠滿了小型高科技創業公司的辦公樓裏舉行。這種辦公樓在矽穀到處都是。會議室內鋪著一體的灰色地毯,還有一個會議桌。黃發披肩的會議主持人埃裏克·休斯試圖平息大聲嘈雜的、固執己見的聲音。他抓起筆在白板上潦草地寫下了會議日程。他所寫的與蒂姆·梅的數字簽名遙相呼應:信譽,pgp加密[3],匿名郵件中繼服務器[4]的更新,還有迪菲-海爾曼關於密鑰交換的論文。


    閑談了一陣之後,這群人開始幹正事了。上課時間到了。成員迪安·特裏布爾站到前麵做對數字信譽研究的報告。如果你要跟某人做生意,可你僅僅知道他/她的電子郵件名稱,你怎麽能肯定它們是合法的?特裏布爾的建議是你可以從某種“信托代管”那裏購買信譽——這是一種公司,類似於資格或證券公司,可以為某人提供擔保,並為此收取費用。他闡釋了博弈論中有關循環式談判遊戲——譬如囚徒困境——的結論,以及由此得到的啟發:當遊戲參與者不是隻進行一次博弈,而是在同一局麵下反複博弈時,收益會有所變化;在反複博弈所形成的關係中,信譽至關重要。大家討論了在線買賣信譽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對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然後,特裏布爾坐下,另一個成員站起來做簡短發言。討論以這種方式順序進行。


    身穿黑色皮衣且上麵釘有各種飾釘的亞瑟·亞伯拉罕回顧了最近一些關於加密技術的論文。亞伯拉罕在投影儀上演示一疊畫著各種方程的幻燈片,帶著大家把數學證明過了一遍。很明顯,數學內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輕鬆。坐在桌子周圍的,是程序員(許多都是自學出來的)、工程師、谘詢顧問——全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但隻有一個人有數學背景。“你說的是什麽意思?”就在亞伯拉罕講話的時候,一個安靜的成員提問到。“哦,我明白了,你忘了係數了,”另一個家夥回應道,“到底是a對x的,還是a對y的?”這些業餘密碼學鑽研者們質疑著每一個論斷,要求講述者給予澄清,反複地琢磨,直到每個人都搞清楚。黑客的頭腦、程序員那種要把事情幹得最漂亮、找到最短路徑的衝動,衝擊著論文的學院做派。指著一個方程的一大片算式,迪安問到,“為什麽不直接把這些都扔掉?”。這時後麵傳過來一個聲音:“問的好。我想我知道為什麽。”接著這人解釋起來,迪安則邊聽邊點頭。此時亞瑟環顧四周,看看是不是每個人都聽懂了。然後他接著講下一行;而那些聽懂了的則給那些還沒明白的人解釋。很快屋子裏到處是這樣的聲音:“哦,這就是說你可以在網絡設置上提供這種功能!嘿,強!”就這樣,又一個分布式計算的工具誕生了;又一個組件從軍事機密的遮蔽下傳送到了互聯網這個開放的網絡;網絡文化的基座上又添上了一塊磚。


    小組是通過密碼朋克郵件列表這個虛擬網絡空間來推廣他們的努力的。來自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熱衷於加密技術的人每天通過互聯網上的“郵件列表”互動,為了以低成本來實現他們的想法(比如數字簽名),他們就在這個虛擬的空間發送那些還在編寫中的代碼,或是討論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政治和倫理含義。有個無名的小團體還發起了一個叫作信息解放陣線的活動。他們在價格昂貴(而且還特別難找)的期刊上搜尋有關密碼技術的學術論文,把它們用計算機掃描下來,然後再匿名貼到網上,通過這種方法把它們從版權限製中“解放”出來。


    在網上匿名發貼頗為困難: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說是要準確無誤地追蹤一切,然後不加區別地複製下來。理論上講,通過監控傳輸節點從而追溯消息來源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這樣一個從根本上講一切皆可知的大環境下,密碼反叛者們渴求的是真正的匿名。


    我曾經向蒂姆坦白我對匿名的潛在市場的擔憂:“匿名對贖金、恐嚇、綁架、賄賂、勒索、內部交易、恐怖主義來說恐怕是再好不過了。”“那麽,”蒂姆說,“出售諸如種植大麻、自助墮胎、人體冷凍等不那麽合法的信息又如何?舉報者、懺悔者以及約會的人所需要的匿名又怎麽辦?”


    密碼反叛者認為,數字匿名是必需的,因為匿名性是和合法身份同樣重要的公民工具。郵局提供了一種不錯的匿名:你不需要寫上回信地址,即使你寫了,郵局也不會去核實。大體上講,(不帶來電顯示的)電話和電報也是匿名的。最高法院讚成,人人擁有散發匿名傳單和小冊子的權利。在那些每天花好幾個小時進行網絡交流的人中,匿名掀起了熱潮。蘋果電腦的程序員泰德·開勒認為,“我們的社會正陷入隱私權危機中。”在他看來,加密是在像郵局那樣的全美機構上的擴展:“我們一直都看重郵件的隱私權。而現在,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不必隻是信任它,我們可以加強它。”身為“電子前沿基金會”的董事,約翰·吉爾摩是個密碼怪人,他說,“很明顯,在基本的通訊介質中,匿名是有著社會性需求的。”


    一個美好的社會所需要的不隻是匿名。在線文明要求在線匿名、在線身份、在線身份驗證、在線信譽、在線信托、在線簽名、在線隱私以及在線的訪問。所有這些對於一個開放的社會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密碼朋克的計劃,就是要開發一些工具,為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提供數字對等物;他們還要免費分發這些工具。等到這些都達成的時候,密碼朋克希望他們已經順理成章地發放了免費簽名以及在線匿名的機會。


    為了創造數字匿名,密碼朋克已經研發出大約15個匿名郵件中繼係統的原型版本,如果執行得力,該係統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即使在嚴密的通訊線路監控下,也無法確定電子郵件到底來自何處。這種郵件中繼係統,現在達到的是這樣一個階段:當你使用這個係統給艾利斯發郵件,她收到時,發件人顯示“無人”。搞清楚這封信到底來自哪裏對於任何一台能夠監控整個網絡的計算機來說都微不足道,但沒誰可以搞得到這樣的計算機。不過,要想達到數學上的不可追蹤,就至少有兩台郵件中繼係統來充當兩個中繼器(越多越好)——其中的一個把消息發到下一個係統,發送時消除消息的來源信息。


    埃裏克·休斯則看到了數字偽匿名(一些人知道你的身份,但其他人不知道)的應用。“你可以通過偽匿名來團購某些信息,從而成數量級地降低實際成本——直到幾乎免費。”事實上,數字合作社可以形成私人在線圖書館,可以團購數字電影、音樂專輯、軟件以及昂貴的信息簡報,大家都能通過網絡相互“借”閱這些東西。賣主絕對沒有辦法知道他到底是賣給了1個人還是500個人。在休斯看來,這些安排為富含信息的社會增添了佐料,也“擴展了窮人的生存空間”。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蒂姆說道,“長遠上,這東西會破壞稅收。”我冒昧地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認為這可能正是政府為什麽不把這種技術交還到百姓手裏的一個原因。我還猜想:可能會有一場與數字化國稅局之間逐步升級的軍備競賽。對數字化地下所發明的每一種隱藏交易記錄的方法,數字化國稅局都會用一種新的監控手段與之對抗。蒂姆對我的想法嗤之以鼻:“毫無疑問,這種東西是牢不可破的。加密永勝。”


    這很恐怖。因為大行其道的加密技術會使對經濟活動進行中央控製的任何冀望都化為烏有,而經濟活動則是驅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力量。加密技術加劇了失控狀態。  12.2 傳真機效應和收益遞增定律


    加密之所以永遠是贏家,是因為它符合互聯網的邏輯。給定一個加密公鑰,隻要時間足夠長,都能用超級計算機破解。那些不想讓自己的代碼被破解的人試圖通過增加密鑰的長度來應對超級計算機(密鑰越長,破解起來越困難),但代價卻是讓防護係統變得既笨拙又遲鈍。更何況,隻要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任何密碼都可以破解。就像埃裏克·休斯經常提醒他那些密碼朋克夥伴的:“加密技術是經濟學。加密始終是可能的,就是很貴。”為了破解一個120位的密鑰,阿迪·沙米爾在業餘時間用sun工作站的分布式網絡工作了一年。一個人確實可以用一個非常長的密碼——長到沒有一台超級計算機能在可見的未來把它破解開。但是這麽長的密鑰,在日常生活中用起來是非常不方便。今天,美國國家安全局特製的、占據了一整幢樓的超級計算機可能要用一天時間來破解一個140位的密碼。天哪,這可是這個龐然大物整整一天的時間啊,就為這麽一個破密碼!


    密碼朋克打算通過“傳真機效應”達成能夠與中央化計算機資源相抗衡的能力。如果隻有你有傳真機,那它就是廢物。但是,這個世界上每多一台傳真機,每個人手裏的傳真機就越有價值。這就是網絡的邏輯,也叫作“收益遞增定律”。這個定律和那些傳統的基於均衡交易的經濟學理論截然相反。按照那些理論,你是不能無中生有的。但是事實上,你可以做到這一點。(直到最近,才有幾位超前的經濟學教授在做把這個概念理論化的工作。)而黑客們、密碼朋克們以及很多高科技企業家其實已經知道了這一點。在網絡經濟中,多能帶來更多。這就是為什麽給予會如此頻繁地成為一種有效手段,以及這些密碼朋克們為什麽心甘情願地把他們開發的工具免費傳播出去的道理。這種行為,跟善心沒有什麽關係,它其實來源於一種清晰的直覺:網絡經濟獎勵那些“較多者”,而不是那些“較少者”——你可以通過免費傳播這些工具而從一開始就為這個“較多者”播撒下種子。(這些密碼朋克們也想把這種互聯網經濟學用到加密的反麵,也就是密碼破解。他們可以組建一台大眾超級計算機,也就是把上百萬台蘋果電腦聯結在一起,每台都運行超大的分布式解密程序中的一小部分。從理論上說,這種去中心化的並行計算機,其加總的結果會是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最強大的計算機——遠比國家安全局的中央化的計算機要強大。)


    這種螞蟻啃大象的想法,激發了這些密碼反叛者的想象力,他們中有一位弄出了一個免費軟件,實現一個得到高度認可的公鑰加密方案。這個軟件的名字叫作pgp,也就是prey good privacyy(蠻不錯的私密性)的首字母縮寫。這個軟件已經在網上免費流傳,也可以通過磁盤獲得。在互聯網的某些地方,看到用pgp加密過的消息已經習以為常,而這些信息也往往附帶有發送者的公鑰可以“通過索要獲得”的說明。


    pgp並不是唯一的免費加密軟件。在互聯網上,密碼朋克們也可以用ripem,這是一個用來加強郵件隱私保護的應用程序。無論是這款軟件還是pgp都是基於rsa開發的,rsa是一組加密算法,已取得了專利。不過,ripem是rsa公司自己公開發行的軟件,而pgp卻是一個叫作菲利普·齊默曼的密碼反叛者自己鼓搗出來的。因為pgp使用了rsa的專利數學知識,它實際上是一款非法軟件。


    rsa是在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來的。部分使用了聯邦基金,不過後來授權給了那些發明這個軟件的學術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在申請專利之前就把他們的加密方法發表了出來,因為他們擔心國家安全局會鎖住這些專利,甚至阻止該算法的民用。在美國,發明者在公布一項發明之後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申請專利。但是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專利申請必須在公開發表之前進行。因此,rsa隻能獲得美國的專利權。換句話說,pgp使用rsa的專利數學在海外是合法的。不過,pgp通常都是在互聯網這種誰的地盤都不是的地方傳播的,(哪個國家的司法權力能在網絡上普遍有效?)而在這個空間中,知識產權還是有點晦暗的,而且接近某種密碼無政府狀態的初始狀態。pgp處理這個棘手的法律問題的方法就是告知美國用戶,他們有責任從rsa那裏得到使用pgp基本算法的許可。(當然啦,這樣做就對了。)


    齊默曼聲稱,他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發布這個準合法的pgp軟件,是因為他擔心政府會收回所有的公鑰加密技術,包括rsa的。而rsa無法阻止pgp現有版本的流傳,因為互聯網就是這樣:一旦把某個東西傳上去,就再也收不回來了。很難說rsa有多大損失。無論是非法的pgp還是官方許可的ripem,都使互聯網產生傳真機效應。pgp鼓勵用戶使用加密技術——使用的人越多,對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就越有利。pgp是免費的,和絕大多數免費軟件一樣,使用者們遲早都會變成願意付費的用戶。到現在為止,隻有rsa提供許可。從經濟上來講,對於一個專利擁有者來說,這是一個再美妙不過的場景了:你什麽都不用做(因為盜版和傳播都有別人代勞了)就有上百萬人使用你的專利,討論學習產品的奧妙和優點,然後等到他們想要用最好的產品的時候,就來排隊買你的東西。


    傳真機效應,免費軟件的升級規則,還有分布式智能的力量,都是正在興起的網絡經濟的一部分。而網絡經濟中的政治肯定需要密碼朋克所耍弄的這種工具。格倫·特尼,年度黑客大會的主席,去年在加利福尼亞競選公職的時候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來打選戰的,從而對這種工具如何影響政治有了實在的了解。他注意到,電子民主需要能夠建立信任的數字工具。他在網上是這樣寫的:“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參議員回複一封電子郵件,結果這封信被什麽人改動了之後直接發送給了《紐約時報》會怎麽樣?認證、數字簽名等等東西對於保護各方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加密技術和數字簽名正是一種把信任動力學擴展到新領域的技術。菲利浦·齊默曼說,加密技術培育了“信任之網”,而這樣的網絡,正是任何社會或者人類網絡的核心。密碼朋克對加密技術的執迷可以總結成:蠻不錯的私密性就意味著蠻不錯的社會。


    由密碼和數字技術推動,網絡經濟學改變了我們所謂的“蠻不錯的私密性”。網絡把隱私從道德領域轉移到了市場領域——隱私成了一種商品。


    電話號碼簿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找某個特定的電話號碼省事了。電話剛出現的時候,把某個電話號碼列在號碼簿裏對編製者和所有電話用戶都是有價值的。但今天,在電話號碼唾手可得的世界裏,一個沒有列在號碼簿的號碼對於不想被列出的用戶(要付更多的錢)和電話公司(可以收到更多的錢)來說卻更有價值。隱私現在是一種定價銷售的商品。


    大部分隱私交易很快就會發生在市場而不是政府的辦公室裏。因為在一個分布式的、組織鬆散的網絡中,中央集權的政府失靈了,不再能保證事物之間的聯結或者隔離。成百上千的隱私賣主會按照市場率來銷售隱私。你出售名字時,雇“小兄弟公司”替你從垃圾郵件或者直銷商那裏爭取到最多的報酬,同時幫你監控這些信息在互聯網上的使用情況。而“小兄弟公司”則會代表你和其他隱私賣主就雇傭服務進行談判,比如個人加密裝置、絕對不會公開的號碼、黑名單過濾器(屏蔽來自不友好人士的信息)、陌生id篩選機(比如來電顯示,可以讓你隻接某些號碼),以及雇傭機械代理(叫作網絡知識機器人)來追蹤各種地址,同時還雇用“反-網絡知識機器人”消除你自己在網絡上活動的痕跡。


    隱私是與普通信息極性相反的信息,我把它想象成“反信息”。在係統內移除一點信息,就可以看作是這個係統重新生產了相應的反信息。在這樣一個信息之水滔滔不絕無限複製以至於要漲爆互聯網的世界裏,一點點信息的消失或者蒸發就變得非常有價值——如果能永遠消失,就更有價值了。在所有的東西都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世界,聯結、信息還有知識都非常便宜,貴重的反而是那些隔離、反信息和零知識。等到帶寬免費,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十億字節的信息交換的時候,不想通訊反到成了最困難的煩事。加密係統及其同類都是隔離的技術。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令網絡那種無差別的聯結和發送信息的固有傾向得到抑製。  12.3 超級傳播


    我們日常使用的水電都是按使用量收費的。但計量本身並非一件顯而易見和輕而易舉的事情。托馬斯·愛迪生發明的那些令人驚歎不已的電器也要等到工廠和家庭都通電了才能派上用場。因此,愛迪生在事業的頂峰時期將注意力從電子器件設計轉向了電力傳輸網絡。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像是如何發電(交流還是直流?),如何輸電,以及如何收費,等等。在收費上,愛迪生傾向於采用固定費用方式。這也是現在絕大多數信息提供商喜歡的方法。比如,不管讀多少,讀者都為一份報紙付同樣的價錢。有線電視、書或者計算機軟件都是如此。所有這些都按你能用到的全部內容收取固定費用。


    於是,愛迪生在用電上推行固定費用——隻要你通了電,就要交一筆固定費用,否則一分錢也不用交。在他看來,統計不同用電量的成本要高於用電量的不同所帶來的成本。不過,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於如何計量用電量。他在紐約的通用電氣照明公司在運行的頭六個月中向用戶收取的就是固定費用。但是,讓愛迪生懊惱的是,這種辦法在經濟上行不通。迫不得已,愛迪生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他的補救措施就是電表。但是他的電表既不穩定,也不實用。冬天會凍住,有時候還會往回走,用戶不會讀表(又不相信公司派來的讀表員)。直到市政電網投入使用十年後,才由另一位發明家搞出了一種可靠的電度表。今天,除了這種方式,我們幾乎不會考慮其他的買電方式了。


    一百年後,信息產業仍然缺少信息計量表。喬治·吉爾德,一位高科技的嗆聲者,這麽表述這個問題:“你不想每次渴的時候都必須為整個水庫付錢,而是希望隻為眼前這一杯水付錢。”


    確實,既然你要的就隻是一杯水(部分信息),為什麽要為整個海洋(所有信息)付錢呢?要是你有一個信息計量表,就完全沒理由這麽做。創業家彼得·斯普拉格認為他正好發明了這麽一個東西。“我們可以用加密技術來強製信息計量,”他說。這個“信息龍頭”實際上是一個微型芯片,可以從一大堆加密數據中少量發放一點信息。斯普拉格發明了一個加密設備,對於裝有十萬頁法律文檔的隻讀型光盤,不用整張賣2000美元,而是按每頁1美元的價格收費。這樣一來,用戶就隻要為她使用的部分付賬,而且也隻能使用她付過賬的那部分。


    斯普拉格的辦法是讓每一頁文檔必須在解密後才能閱讀。用戶可以從目錄中選擇瀏覽的信息範圍。她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讀摘要或者綜述。然後她選擇想要的全文,由“分發器”解密。每解密一次就收一小筆錢(也許50美分)。費用由分發器裏麵的計量芯片記錄,並從她的預付款裏扣除(這個預付款也是存在計量芯片裏的),就好像使用郵資咪表分發郵政資費條並自動扣錢一樣。當存款用完後,她可以給服務中心打電話,服務中心發送一條加密信息,通過調製解調器傳送到她的計算機的計量芯片中,從而給她的帳戶充值。分發器上現在有300美元,這300美元在購買信息的時候,可以按頁算,按段落算,或者按一條條的股票價格算,這要看信息賣主把信息切分到什麽樣的精細程度了。


    信息極其容易複製,而信息擁有者希望能夠將信息有選擇地斷開。斯普拉格的加密計量設備所做的,就是令這二者不相衝突。通過分塊計量信息,這個設備可以讓信息自由流動,而且無處不在——就好像城市水管裝置中的水一樣。計量讓信息成為水電一樣的公共供給。


    密碼朋克們指出,這種做法並不能阻止黑客免費截取信息。用來為衛星電視節目收費的視頻加密係統在投入運行之後的幾個星期之內就被破解了。盡管製造商聲稱這個加密-計量芯片是無法破解的,但那些發大財的破解產業利用了加密代碼周邊的漏洞(這些破解產業建立在印第安保留地裏麵,這事就說來話長了)。盜版者會先找到一個有效注冊的解碼器盒子——比如說,在酒店房間裏——然後把這個解碼器上的id克隆到別的芯片上。客戶可以把他的解碼器寄到保留地“維修”,新的解碼器寄回來的時候就克隆了酒店解碼器盒子上的id。電視節目所采用的廣播方式是無法察覺那些克隆出來的觀眾的。簡而言之,黑掉這個係統的方法不是解密,而是在密碼與其附屬的設備之間做了手腳。


    沒有不可破解的係統。但是破解一個加密係統需要技能和精力。信息計量表雖然攔不住賊偷或者黑客,卻可以消除那些坐享其成以及人類天生的分享欲望的影響。視頻加密衛星電視係統消除了大規模的用戶盜版行為——這種盜版行為在有加密之前令衛星電視大為困擾,現在也仍然折磨著軟件和複印這兩個領域。加密技術將盜版行為變成一件繁瑣的事,不像以前那樣隨便一個傻子拿張空盤就能幹。衛星加密技術總體來說是有效的,因為加密永勝。


    彼得·斯普拉格的密碼-計量表允許艾麗絲想複製多少加密的光盤都可以,反正她隻需為她要使用的內容付費。從根本上來說,密碼-計量表把付費過程和複製過程分離了。


    用加密技術強製實施信息計量的辦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並不限製信息的複製欲望。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那麽一小段信息會在可用的網絡中複製,直到充滿整個網絡。在活力的驅動下,每個事實都自然會盡可能多地擴散。事實越是能“適應”——越有趣或者越有用,傳播得就越廣。觀念或彌母(即文化基因)在人群中的傳播與基因在種群中的傳播非常相似。基因和“文化基因”都依賴於一個由複製機器組成的網絡——細胞、大腦或者電腦終端。這樣的網絡由一堆靈活地連接在一起的節點組成,每個節點都可以複製(或者完全相同或者有所變化)從另一個節點傳來的信息。蝴蝶種群和一批電子郵件信息有相同的訴求:要麽複製,要麽消亡。信息要的就是被複製。


    我們的數字社會建造了一個由無數的個人傳真機、圖書館影印機和電腦硬盤組成的超級拷貝網絡;我們的信息社會也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聚合形態的複印機。但我們卻不讓這個超級機器去複製。令所有人感到驚奇的是,在一個角落產生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傳播到其他角落。我們之前的經濟體係是建立在物品的稀缺性上的,所以我們迄今為止都在通過控製每一個複製活動來對抗信息天生的擴散性。我們擁有一個巨大的並行複製機,卻試圖扼殺絕大多數複製行為。和其他清教徒政體下的情形相同,這行不通。信息要的就是被複製。


    “讓信息自由流動!”蒂姆·梅大聲喊道。不過,這個“自由”,已經不是斯圖爾特·布蘭德那句經常被引用的格言“信息要免費”中的意思,而變成了某種更為微妙的含義:沒有枷鎖和束縛。信息想要的是自由地流動和複製。在一個由去中心化的節點組成的網絡世界中,成功屬於那些順應信息複製和流動主張的人。


    斯普拉格的加密計量表利用了付費和複製的區別。“計算一個軟件被調用的次數很容易,但是要統計它被複製過多少次就難了。”說這話的是軟件架構師布萊德·考克斯。他在一段發到網上的話中寫道:    <blockquote>


    軟件不同於有形物體的地方是從根本上無法監控其複製,但是卻能監控其使用。那麽,為什麽不圍繞著信息時代的物品和製造業時代的物品之間的差別來建設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呢?如果收費機製是以監控計算機裏麵軟件的使用為基礎的話,那麽賣主們就可以完全省去版權保護了。    </blockquote>


    考克斯是一個軟件開發人員,他的專長就是麵向對象編程。而麵向對象編程除了前麵提到過的可以減少漏洞這一優點之外,與傳統的軟件相比還有另外兩個重大改進。首先,麵向對象編程提供給用戶一種更靈活的、不同任務之間有更多協作的應用,這就好像是房子裏麵的家具都是活的,而不是固定的。其次,麵向對象編程可以讓開發人員重用軟件模塊,無論模塊是他自己寫的,還是從別人那裏買來的。要建一個數據庫,像考克斯這樣的麵向對象設計師就會用到排序算法、字段管理、表格生成以及圖標處理等,然後把它們組裝到一起,而不是完全重寫。考克斯編寫了一套非常酷的對象,把它賣給了斯蒂夫·喬布斯,用在next機[5]上,但是,作為固定業務,銷售代碼模塊太慢了。這就好像是沿街叫賣打油詩一樣。要想收回編寫代碼的成本,如果直接賣代碼的話就找不到幾個買主,如果賣拷貝的話又太難監控。但如果用戶每激活一次代碼就能產生收入的話,代碼的作者就可以靠寫代碼謀生了。


    在探討對象們“按使用”銷售的市場可能性的同時,考克斯發現了網絡化的信息的自然本質:讓拷貝流動起來,然後按照每一次使用收費。他說:“前提就是,複製保護對於像軟件這種無形的、容易複製的商品來說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因為你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讓信息時代的物品不管通過什麽渠道都能自由地分發、自由地獲取。鼓勵人們積極地從網絡上下載軟件,拷給朋友們,或者用垃圾郵件發給根本不認識的人。從衛星上傳播我的軟件吧!拜托!”


    考克斯還補充說(這是對彼得·斯普拉格的回應,但出人意料的,兩人並不熟悉對方的工作):“之所以可以如此慷慨大度,是因為這樣的軟件實際上是一種‘計量件’,它上麵仿佛係了線,可以讓銷售回款和軟件分發獨立進行。”


    “這個辦法就稱為超級分發,”考克斯說,他用了日本研究人員稱呼類似方法的一個詞。他們設計那個方法用來追蹤軟件在網絡中的流動。他接著說,“就象超導體,超級分發能讓信息自由流動,不再受複製保護或者盜版的阻礙。”


    由音樂和廣播業界設計出來的這個模型成功地平衡了版權和使用權。音樂人不僅可以把作品按“拷貝”賣錢,還可以賣給電台按每次“使用”收錢。免費的音樂拷貝,從音樂人的經紀人手裏以不受監控的洪水之勢流到電台。而電台則從中選擇,隻為他們播放的音樂支付版稅,對播放情況進行統計的則是代表音樂人的兩個機構“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scap)和廣播音樂公司(bmi)。


    日本的計算機製造商聯合會日本電子工業發展協會(jeida)開發了一種芯片和協議,它們可以讓網上的每一台蘋果電腦自由且免費地複製軟件,同時計量出使用權利。按照協會負責人森亮一的說法:“每台電腦都可看成一個廣播電台,廣播的不是軟件本身,而是對軟件的使用,‘聽眾’則隻有一個。”在上千個可自由獲得的軟件中,蘋果電腦每“運行”一次某個軟件或者軟件片段,就激發一次版稅。商業電台和電視台為超級分發係統提供了“存在性證明”。該係統自由分發拷貝,電台和電視台隻為它們使用的那些拷貝付錢。對於音樂人來說,如果電台製作了他們的音樂帶拷貝,分發給別的電台(“讓比特自由流動!”),他們會相當高興,因為這增加了電台使用他們音樂的機率。


    日本電子工業發展協會所設想的未來是,軟件應該不受各種對軟件版權或者移動性的限製而在網絡中無阻礙地滲透。和考克斯、斯普拉格還有密碼朋克們一樣,他們期望通過公鑰加密,使得在向信用卡中心傳輸計量信息時,能夠保持信息的私密性不受篡改。彼得·斯普拉格明確表示:“對於知識產權來說,加密計量就相當於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


    考克斯在互聯網上散發了一本關於超級分發的小冊子,其中恰到好處地總結了這些優點:    <blockquote>


    當前,軟件的易複製性是一種負擔,超級分發則讓它變成了一種資產;當前,軟件商必須花費重金讓用戶知曉自己的軟件,超級分發則將軟件扔進世界,自己給自己做廣告。    </blockquote>


    按次付費這個難題一直在糾纏著信息經濟。過去,很多公司嚐試按觀看或者使用次數銷售電影、數據庫或者音樂,都未能成功,還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代價。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問題是,人們不願意為他們還沒有看到的信息預先付錢,覺得這些信息未必對自己有用。同樣,人們也不願意在看完了這個東西之後付錢,因為這個時候往往直覺都會“應驗”:沒有這東西他們也能活下去。你能想象看完電影後被人要錢嗎?醫學知識是唯一一種在沒看到之前就收到錢的信息,因為購買者認為他沒有這種知識就活不下去了。


    通常,可以通過試用來解決這個問題。勾魂奪魄的預告片就能說服人們看電影之前先花錢買票。軟件,可以借朋友的試用;而書或者雜誌則可以在書店翻看。


    另外一個辦法是降低準入價格。報紙就很便宜,所以我們是先買後看。信息計量真正富於創造性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記錄數據使用量(流量),二是降低信息流的價格。加密-計量的方法是把價格昂貴的大塊數據分成便宜的小塊數據。而人們對於這種少量低價的信息,已經做好了預先支付的準備,尤其是以看不見的方式從戶頭裏扣除的時候。


    加密-計量方法的精細粒度讓斯普拉格非常興奮。我請他舉例說明這種方法到底能夠達到多麽精細的程度,他立刻就說出一個,很明顯他已經對這事琢磨一會兒了:“比如說,你在科羅拉多州特柳賴德市自己的家中,想寫葷段子。假設你一天可以寫一個,我們可能會在世界上找到1萬個人願意每天付10美分來看你寫的段子。這樣一來,我們一年就可以收上365000美元,其中給你12萬,你這輩子就夠花了。”一個不值錢的段子,不管寫得多淫蕩多巧妙,除了網絡,你找不到其他任何市場出售,不值得一賣。也許整本書有可能——也就是把葷段子匯編成集,但單獨一篇,不可能。但是在網絡市場,哪怕是一個段子——信息量也就跟一塊口香糖那麽多,也值得製作和銷售。


    斯普拉格還列舉了其他一些可以在市場中以細顆粒度交易的例子。有些東西他現在就願意付錢購買:“我願意每個月出25美分購買布拉格的天氣情況;我願意購買我的股票價格更新信息,每支股票50美分;我願意每周花12美元購買股評;因為我經常被堵在芝加哥,所以我需要不斷更新的奧黑爾機場擁擠報告,每個月1美元;另外,我願意每天花5美分買《恐怖的哈加》漫畫的更新。”所有這些東西,現在的狀態是要麽隨意亂發,要麽就是合起來高價賣出。而斯普雷格提出的網絡中介市場,可以對這些數據“分類定價”,然後以合理的價格精選一小段發送到桌麵終端或者掌上移動設備。加密技術會計量信息,防止你竊取那些在其他情況下(市場中)根本不值得保護或銷售的小片段數據。本質上,信息的海洋從你身邊流過,但你隻為你那所飲的那一瓢付錢就好了。


    此刻,這一特殊的信息隔離技術以價值95美元的電路板形式存在,它可以插到個人電腦上,連接到電話線。為了鼓勵像惠普這樣的大計算機製造商把此類硬件板裝到它流水線上的產品中,斯普拉格的公司wave inc.把加密係統收入的1%提供給製造商。第一個市場是律師群體,“這是因為,”他說,“律師們通常每個月會在信息搜索上花費400美元。”斯普拉格的下一個動作,是要把加密-計量集成電路和調製解調器壓縮到一塊價值20美元的微型芯片上,可以裝到傳呼機、錄像機、電話、收音機以及其他任何一種能分發信息的東西上。通常,這一遠大理想可能被看作是過分樂觀的菜鳥發明家的白日夢。不過彼得·斯普雷格可是世界主要的半導體生產商之一——國家半導體[6]的主席以及創始人。他在矽片行業裏的地位就如同亨利·福特在汽車行業中的地位。他可不是密碼朋克。如果說有人知道如何在針尖上發起革命性經濟的話,那這個人可能就是他了。  12.4 帶電荷的東西就可用於電子貨幣充值


    我們所期待的信息經濟和網絡文化還缺少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再一次需要加密技術使之成為可能的成分,這也是那些留長發的密碼反叛者正著手試驗的關鍵性要素:電子現金。


    我們已經有了電子貨幣。每天,從銀行金庫到銀行金庫,從經紀人到經紀人,從國家到國家,從雇主到雇員的銀行戶頭,到處都流動著看不見的電子貨幣。單單一個票據交換所的同業支付係統,每天通過電線和衛星流動的資金平均就有上萬億美元。


    不過,這條數字之河中湧動的,是機構的電子貨幣。它和電子現金的差別如同大型電腦主機和個人電腦之間的差別。當我們口袋裏的現金能夠數字化,像機構資金經曆的那樣,由實物轉變成為數據,我們就會體驗到信息經濟最為深刻的影響。就象計算機從機構走向個人之後才重塑了整個社會,電子經濟的全麵影響,也要等到個人的日常現金(以及支票)交易數字化之後才能顯現。


    我們可以從信用卡和atm機上看出一點數字現金的端倪。我和我這一代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從atm機中提取要用的小額現金,已經好多年都沒進過銀行了。平均下來,每個月我使用的現金更少了。高管們飛來飛去,在忙碌中消費——吃飯、住店、打車、買日用品和禮物,他們錢包裏的現金卻不超過50美元。對某些人來說,無現金的社會早已經成為現實了。


    在今天的美國,信用卡支付占到所有消費支付的十分之一。想到不久的將來,人們用信用卡支付所有交易將成為一種慣例,信用卡公司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visa在美國的部門正在快餐店和雜貨店試驗一種刷卡的電子貨幣終端(無需簽名)。自從1975年以來,visa已經發行了超過2000萬張借記卡。它實際上把atm機從銀行的牆上移到了商店的收銀台。


    銀行和大多數未來學家所吹捧的無現金貨幣,無非就是現有通用信用卡係統的進一步普及。艾麗絲有一個national trust me銀行的賬戶。銀行發給她某種便攜智能卡。她到atm機上給她那張錢包大小的借記卡充300美元,錢則從她常用賬戶上扣除。她持卡可以在任何一個有national trust me智能卡刷卡設備的商店、加油站、售票點、電話亭消費這300美元。


    這種圖景有什麽不對呢?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個係統強過帶著現金走來走去,也強過欠visa或萬事達的債。但是這個版本的無現金概念,忽視了用戶和商家的利益,結果多年來還停留在籌劃階段,而且很可能就止步於此。


    借記卡(或信用卡)的最大軟肋就在於它的壞毛病:記錄了艾麗絲從報亭到托兒所的所有購買曆史。若是單單記錄一個商店也還沒什麽可擔心的,但是通過她的銀行賬戶或者社會保險號能檢索到每個商店的消費記錄。這就使得她在每個店的消費曆史可以被用來構成一份精準且極具市場推廣價值的檔案。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必然會有人這麽做。這樣一份貨幣檔案包含著關於愛麗絲的重要信息(更別說她的隱私數據了),艾麗絲本人卻無法控製這些信息,而且從信息的泄露中也得不到任何補償。


    其次,這些智能卡是由銀行發放的。銀行可是傳說中的吝嗇鬼,所以,你也知道這筆費用最後會出在誰身上了吧,而且還要按照銀行比率付費。艾麗絲也必須為使用智能卡進行交易而產生的費用付錢給銀行。


    第三,不管什麽時候使用借記卡,商家都要付給係統一定比例的錢。而這讓他們本來就不多的利潤再次減少,從而打消了商販在進行小額交易時使用借記卡的念頭。


    第四,艾麗絲隻能在使用trust me專有技術的刷卡設備上才能用那些錢。這種硬件隔離已經成為(該)係統不會在未來出現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排除了個人對個人支付(除非你想帶著個刷卡機到處走讓別人來刷)的可能。還有,艾麗絲隻能在trust me官方的atm機上給卡充值(本質上是購買貨幣)。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使用接入所有銀行網絡的通用刷卡機構建銀行合作網絡來解決。這一網絡已經初見雛形。


    借記卡現金的替代方案是真正的數字現金。數字現金沒有借記卡或信用卡的缺點。真正的數字現金是真錢,具有現金的私密性和電子的靈活性。支付是“真金白銀”的,但沒有關聯性。這種現金不需要專屬的硬件或軟件。因此,錢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個人之間傳遞。作為收錢的一方,你不必是店家或機構用戶;任何接入係統的人都可以收錢。同時,任何擁有良好聲譽的公司,都可以提供電子貨幣的充值服務。這樣,費率就會由市場來決定。銀行隻是外圍參與者。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用數字現金訂比薩、付過橋費、還朋友錢、還按揭。它和舊式電子貨幣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不具名的,除了支付人之外,沒有人能夠追查到它。使這種體係得以運轉的就是加密技術。


    這種方法——技術上叫作“盲數字簽名”,是基於一種已經經過驗證的、稱為“公鑰加密”的技術變種。下麵是它在消費者層麵的工作方式。你用數字現金卡在“喬大叔肉店”購買精良烤肉。商家通過核查發行貨幣銀行的數字簽名來確認支付給他的錢之前確實沒有“花”過。不過,他看不到付錢人的記錄。交易完成之後,銀行就有驗證帳單,上麵顯示你花了7美元,而且隻花了一次,同時記錄“喬大叔肉店”確實收到了7美元。但是交易雙方沒有聯係,而且隻有支付方同意了,銀行才能重建這兩筆帳。乍一看,這種既要隱蔽性又要可驗證性的交易似乎不合邏輯,但要實現它們的“隔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除了扔鋼蹦之外,數字現金可以做到口袋裏的現金所能做到的任何事情。你會有關於你的支付情況的完整記錄,包括你是向誰支付的。而“他們”有的則是一個收錢的記錄,並不包括是誰付的錢。同時做到精確記賬和100%匿名,這在數學上是可以“無條件”實現的——絕無例外。


    數字現金所具有的私密性和靈活性來源於一種簡單而聰明的技術。我問一個做數字現金卡的創業家,能否看一張他生產的智能卡,他表示很抱歉,他以為放了一張在錢包裏,結果沒找到。他說,智能卡看起來就像一張普通的信用卡,說著就給我看他的幾張信用卡。它看起來就像……嘿,在這呢!他利落地掏出一張空白的、非常薄的、柔韌的卡片。這張長方形塑料存有數學上的錢。卡片的一角是拇指甲大小的金色方塊。這是一部計算機。這種cpu比一片泡發的玉米片大不了多少,內存有限數額的現金,比如,500美元或者100次交易。這種芯片由cylink[7]製造,內裝一個特別設計用來處理公鑰加密算法的協處理器。在那個微型計算機的金色方塊上有6個非常微小的表麵觸點,當卡插到刷卡器裏的時候它就會被連接到在線的計算機上。


    略微愚鈍一點的智能卡(沒有加密)已經在歐洲和日本大行其道了——使用量大約有1600萬張。在日本,預付款的電話磁卡非常流行,這其實是電子貨幣的一種原型。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迄今為止賣出了3.3億張磁卡(大約每個月1千萬張)。而在法國,有40%的法國人隨身攜帶電話智能卡。紐約市最近為它大約5.8萬個公用電話亭中的一部分引進了無現金電話卡。促使紐約市這麽做的不是未來主義,而是小偷。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每三分鍾就有一個小偷、破壞者或者其他的電話亭暴徒砸掉電話亭裏的錢箱或者弄斷聽筒線。此類事件一年會發生超過17.5萬起。”而紐約市每年為此花費的修理費則達到了1千萬美元。紐約所用的這種一次性電話卡並不特別高明,但足以滿足需要。它使用了紅外線光學記憶——這在歐洲的電話卡中非常普遍,很難少量偽造,但大批量生產時又非常便宜。


    在丹麥,智能卡取代了丹麥人從沒用過的信用卡。所以,人們在美國用信用卡,到了丹麥就得揣上一張智能借記卡。丹麥法律規定了如下兩個主要限製:(1)沒有最低消費;(2)不追加卡的使用費。其直接後果就是,在丹麥,智能卡開始在日常使用中取代現金,而且超過了美國支票和信用卡取代現金的程度。這些卡的普及為其自身種下了禍根,因為智能卡和低廉、無中心的電話卡不一樣,它依賴於和銀行之間的實時互動。它們使得丹麥的銀行係統過載,電話線路被霸占——因為哪怕是賣出一塊糖果都要將數據傳到中央銀行。係統被交易事務淹沒,造成的損失超出了其帶來的價值。


    現在居住在荷蘭的伯克利密碼學家大衛·喬姆對此有一套解決方案。喬姆是阿姆斯特丹數學與計算機中心密碼係統組的負責人,他為分布式的、真正的數字現金係統提供了數學編碼。按照這個解決方案,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裝有匿名現金的可充值智能卡。這種數字現金和來自家裏、公司或者政府的電子現金流暢往來。它離線工作,不會占用電話係統。


    喬姆看上去就像典型的伯克利人:灰胡子、一頭長發捆在腦後紮成標準的馬尾辮,身穿花呢夾克,腳穿便鞋。他在做研究生的時候就對電子投票的前景和問題發生了興趣。為了準備論文,他研究不能偽造的數字簽名,這是防欺詐的電子選舉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從那時開始,他的興趣逐漸轉向了計算機網絡通訊中的類似問題:怎麽能夠確信一個文檔確實來自於它所聲稱的地方?同時他想知道:如何保持某些信息的私密性,令其無法追蹤?這兩個方向——安全和私密——把他引向了密碼學,並使他獲得該學科的博士學位。


    1978年的某個時侯,喬姆說:“我當時靈光一閃,想到以這種方式構造一個人群的數據庫是可能的:你無法通過這個數據庫的信息把其中的人關聯起來,但能夠使用它證實對其中每個人的各種描述的正確性。當時,我正試圖說服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看到了可能的做法,然後我就想……嘖嘖……不過一直到1984還是1985年的時候,我才想清楚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它。”


    喬姆把他的發明叫作“絕對不可追蹤性”。當把這段代碼整合到具有“幾乎不可破解的安全性”的標準公鑰加密代碼中之後,組合的加密方案就能提供匿名電子貨幣以及其他的功能。喬姆的加密現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地方的任何係統是加密的)為基於智能卡的電子貨幣提供了多項重要的實用改進。


    首先,它提供了與實物現金同等的私密性。過去,如果你用一美元從商家那裏買一份煽動性的小冊子,商家就確實拿到了一美元,他可以把它支付給任何人;但是他沒有給他鈔票人的信息記錄,同時也沒有任何辦法重構這些信息。在喬姆的數字現金中,商家同樣收到從你的卡(或者在線賬戶)上轉過來的一數字美元,銀行則證明他確實收到一美元,不多不少,但是沒人(除了你,如果你願意)能夠證明這一美元到底是從哪來的。


    一個小告誡:按照迄今為止的實施情況,智能卡版的現金,如果被偷或者丟失的話,它跟實物現金一樣有相同的價值,也造成相同程度的損失。不過,如果用個人身份碼來加密的話,可以極大地增進安全性,雖然用起來會有些麻煩。喬姆預測,數字現金的用戶進行小額交易時會用較短的個人身份碼,或者完全不用密碼,而進行大額交易則會用較長的密碼。考慮了一會,喬姆又說:“為預防被強盜用槍逼著說出密碼,艾麗絲可以使用一種‘挾持密碼’,輸入後智能卡表麵上正常工作,實際上卻隱藏了那些更有價值的財產。”


    其次,喬姆的智能卡係統是離線工作的。它不要求像信用卡那樣通過電話線即時驗證。這樣一來,其成本就很低,而且非常適用於擁有大量小規模交易的場所,比如,在停車場、餐廳、公交車上消費或打電話、在雜貨店購物等。交易記錄每天一次成組傳送到中央記賬計算機。


    在這一天的延遲時間內,從理論上說,是可能作弊的。那些處理大額交易的電子貨幣係統是在線且近乎實時運行的,在收發的瞬間作弊的可能性很小,卻仍然存在。從理論上說破解數字現金的隱私信息(誰付給誰錢)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需要一小筆錢的話,可以用超級計算機破解數字現金的安全信息——這錢有沒有用過。破解了rsa的公鑰密碼,你就可以用密鑰消費不止一次,直到銀行收到數據,把你抓住。因為喬姆的數字現金有個非常有趣的怪癖:除非你想要作弊花錢超過一次,否則這錢是不可追查的。這樣的事情一發生,兩次花費所攜帶的額外信息就足以追蹤到付款人了。因此,電子貨幣跟實物現金一樣是匿名的——但作弊者除外!


    正是由於成本低廉,丹麥政府正計劃把“丹麥卡”換成“丹麥幣”——一種適合小額交易的離線係統。運轉這樣一個係統所需的計算資源是極小的。每一次加密交易隻占用智能卡上的64字節。一戶人家一年所有收入和開支的財政記錄,可以很輕鬆地存到一張高密軟盤中。喬姆計算過,現在的銀行主機處理數字現金的計算能力綽綽有餘。離線係統的加密保護,極大的消減了atm和信用卡通過電話線進行的交易計算量,這就可以使同樣的銀行主機能夠處理更多的電子現金。就算我們假設喬姆對更大規模係統的計算需求估計錯誤,比如,少算了一個量級,以目前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加速之迅猛,也隻會使銀行現有計算能力的可行性延期幾年而已。


    改變一下喬姆的基礎設計,人們就可以在家為計算機設備裝上數字現金軟件,通過電話線接收別人的付費,或者給別人付錢。這將是互聯網上的電子貨幣。你給你女兒發電子郵件,附件裏添加100美元的電子鈔票。而她則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用這筆錢買回家的機票。航空公司則把這筆錢傳給一位飛機餐的供應商。在喬姆的係統中,沒有人能夠追查到這筆錢的流動路徑。電子郵件和電子現金可以說是天作之合。數字現金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不成功,但在新興的網絡文化中卻會繁榮發展起來。


    我問喬姆,銀行對於數字現金有什麽看法。他的公司拜訪過大多數“大玩家”,也被他們拜訪過。他們說沒說過:哎呀,這種東西會威脅到我們的商業活動?或者,他們說沒說過,嗯,這加強了我們的業務能力,使我們更有效率了?喬姆說:“這個嘛,參差不齊。我發現那些身穿1000美元西裝在私人會所進餐的公司規劃者們,比那些相對來說層級較低的工作人員對這種東西更有興趣,因為前者的工作就是展望未來。銀行自己不開發這樣的東西,他們會讓自己的係統人員從開發商那裏購買。我的公司則是第一家提供電子貨幣的開發商。我在電子貨幣方麵有廣泛的一套專利組合,包括在美國、歐洲或者其他地方。”喬姆的一些密碼無政府主義的朋友們到現在仍然因為喬姆把他的技術申請了專利而不給喬姆好臉。喬姆為此辯護,對我說:“事實證明我進入這個領域時間很早,因此解決了所有的基本問題。現在的絕大多數新工作(關於加密的電子貨幣)都是在我做的基礎工作上擴展和應用。而問題在於,銀行不願意把錢投到未受保護的東西上。專利權對於讓電子貨幣成為現實非常有幫助。”


    喬姆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認為安全性和私密性是矛盾的兩麵。他的更大目標是為網絡世界的私密性提供工具,以使私密性和安全性達成平衡。在網絡經濟中,成本不成比例地依賴於用戶的數量。要達到傳真機效應,需要早期接受者達到臨界值。一旦數量超過了閾限,事情就無法停止了,因為它是自我加強的。各種跡象表明,與其他涉及數據私密性的應用相比,電子貨幣的臨界值更低。喬姆打賭說,電子郵件網絡內部的電子現金係統,或者為地方公共交通網絡服務的、基於智能卡的電子現金係統,都具有最低的臨界值。


    當前最想應用數字現金的人是歐洲的市政官員。他們把基於智能卡的數字現金看成是現在大多數城市公車或者地鐵部門普遍發行的“快速通過磁卡”的換代產品。裏麵充的錢是你乘公交需要的錢。不過,它還有其他好處:同樣一張卡,開車出行時可以用來付停車費,長途旅行時可以用來付火車票錢。


    城市規劃人員希望能夠在進城或者過橋的時候不用停車或者減速就可以自動繳費。條形碼激光器能識別在路上行駛的汽車,司機也會接受購買代金券。阻礙更精密的繳費係統實施的,是一種奧威爾式的恐懼:“他們會獲得一份關於我的車都去過哪兒的記錄。”不過,盡管有這種恐懼,記錄汽車身份的自動繳費係統已經在俄克拉荷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投入使用了。這三個州地處交通繁忙的東北部,同意安裝一個兼容係統,開始在曼哈頓/新澤西的兩座大橋上試驗。係統中,貼在汽車擋風玻璃上的卡片大小的無線電裝置發射信號給繳費閘門,然後閘門就會從你在這個閘門(而不是卡片)的帳戶上扣錢。類似的裝置也正在得克薩斯州的收費公路係統上使用,其可靠程度達到了99.99%。隻要人們願意,這些已經過驗證的繳費係統可以很容易地改造成喬姆的不可追蹤的加密支付係統和真正的電子現金。


    按照這種方式,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智能卡,也能用來支付私人交通。喬姆講述了他在歐洲城市的經曆,這種傳真機效應——在線的人越多,就越能刺激人們加入——一旦產生效應,很快會帶來其他用途。電話公司的官員聞聽到消息之後,就告訴大家他們會用這種卡片來擺脫讓公用電話陷入“硬幣”災難的麻煩;賣報紙的打電話詢問是否能用智能卡……很快網絡經濟就開始接管一切。


    無處不在的數字現金與大規模電子網絡配合默契。互聯網絕對會是第一個電子貨幣深入滲透的地方。貨幣是另一類信息,一種小型的控製方式。貨幣也會隨著互聯網延伸而擴展。信息流動到哪裏,貨幣肯定也會跟隨其後。由於其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本性,加密的電子貨幣肯定能改變經濟結構,就像個人電腦顛覆了管理和通訊結構一樣。最重要的是,在信息社會中,電子貨幣所需的私密性/安全性創新對於發展出更高層級的可適應的複雜性至關重要。我還要說:真正的數字現金,或者更準確地說,真正的數字現金所需要的經濟機製,將會重新構造我們的經濟、通訊以及知識。  12.5 點對點金融與超級小錢


    數字貨幣對於網絡經濟的蜂群思維的重要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我們預計有五方麵:


    ◎加速度。貨幣完全脫離物質實體後,流通速度就會加快。它將流通得更遠、更快。而貨幣流通速度增加的效果等同於貨幣流通量的增加。衛星上天,使全球證券交易能夠接近光速不分晝夜地運轉,從而使得全球貨幣量擴大了5%。大範圍地使用數字貨幣將會進一步加快貨幣流通的速度。


    ◎連續性。由黃金、珍貴原料或者紙組成的貨幣,以固定單位出現,並在固定時間支付。譬如,atm機吐出的是20美元鈔票,諸如此類。盡管你每天都要使用電話,但是一個月隻給電話公司付一次錢。這是一種“批量模式”的貨幣。電子貨幣是連續流。用阿爾文·托夫勒[8]的話來說,它允許以“點滴的方式從你的電子賬戶中分分秒秒地流出”,來支付重複發生的費用。隻要你掛上電話,電子貨幣賬戶就要為這一通話付費,或者這樣做怎麽樣?——在你通話的時候就付費。支付與使用同時發生。隨著流通速度的加快,連續電子貨幣就能接近即時支付。而這會妨礙銀行的發展,銀行現在的利潤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在途貨幣”[9],而即時性令其不複存在。


    ◎無限互換性。我們終於有了真正的可塑貨幣。一旦完全脫離了實體,數字貨幣就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傳遞形式,而是可以愉快地在任何一種最方便的介質中遷移。分立的賬單逐漸消失。賬目會與服務內容或者服務本身同時出現。錄像帶的賬單可以整合在錄像帶之中。發票就在條形碼中,用激光一掃就可付清。任何一種有電荷的東西,都可用來充值付費。兌換外幣變成了變換符號。貨幣跟數字信息一樣具有了可塑性。以前不曾屬於經濟活動的某些交換和交互可以更容易地使用貨幣進行。它為商業活動打開了通向互聯網之門。


    ◎可達性。迄今為止,對貨幣進行精密周全的操控一直是專業金融機構(金融神父)的私有領域。但是,正如百萬台蘋果機擊潰由高等祭司所衛護壟斷的主機電腦,電子貨幣也將打破金融婆羅門的壟斷。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圖標拖到電子票據上就可以收取(並且收到)你應得的利息;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在“應收利息”圖標上分解並且設定可變的利息,讓它隨時間的增加而增長。或者,如果你能夠提前發送款項,也許就能按分鍾收取利息。或者,在個人電腦上編個程序,讓它能夠按照銀行優惠貸款利率來區別付費——為業餘人士把貨幣交易寫成程序。或者可以讓電腦追蹤匯率,用當前最不值錢的貨幣支付賬單。一旦大眾可以和專業人士同飲一江——電子貨幣這條江——之水,所有這些智能金融工具,就立刻浮出水麵。現在,我們也許可以把金融也加入我們的鼓搗對象之中,我們正走向編碼資本主義。


    ◎私有化。電子貨幣在獲取、交付和產生方麵的便利性讓它成為私有貨幣的理想候選。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捆綁在電話卡上的那2140億日元,隻不過是私有貨幣的一種有限類型。互聯網的法則是:隻要計算機與電子貨幣連接,那麽誰擁有了計算機,他擁有的就不隻是印刷機,還有鑄幣廠。準貨幣會突然出現在有信用的任何地方(也會在那裏突然消失)。


    從曆史上看,絕大多數的現代實物交易網絡會迅速轉向使用貨幣交易;人們或許認為電子交易組織也會如此,但是,電子貨幣係統所具有的盲目性卻可能不會遵從這一趨勢。準貨幣網絡能否浮出水麵,是個涉及到3500億美金稅費的問題。


    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是政府僅存的尚未被私有部門侵占的少數功能之一。電子貨幣將削弱這難以克服的障礙。這麽做,會為私有統治體製提供強有力的工具。這些私有統治體製可能是由反叛民族的團體建立的,也可能是由世界大都市附近迅速增長的“邊緣城市”建立的。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機構電子貨幣進行洗錢已經超出了任何人的控製。  12.6 對隱密經濟的恐懼


    電子貨幣的本質——無形、快速傳播、廉價以及全球滲透,很可能會造就無法抹除的隱密經濟。這可比僅僅為販毒洗錢嚴重多了。網絡世界中,全球經濟植根於分散的知識和去中心化的控製方式之中,電子貨幣不是一種可選項,而是一種必需。當網絡文化繁盛起來的時候,準貨幣也會隨之繁榮。電子矩陣,注定是一塊堅硬的隱密經濟的內陸。互聯網絡對電子現金如此友好,使其一旦嵌入網絡的鏈接中,就很可能無法根除。


    事實上,匿名數字現金的合法性從一開始就就處於灰色地帶。在美國,對於公民所能使用的實物現金交易的數額是有嚴格規定的:你可以試試用一個背包裝1萬美金現鈔去銀行裏存款。而政府對匿名數字現金的額度限製又將會是多少呢?所有政府的傾向是要求充分公開金融交易(以保證他們那份稅錢)並且阻止非法交易(就像毒品之戰)。在由聯邦資助的網絡中允許不可追蹤的貿易繁榮發展,這樣一種前景,如果政府真動腦子去想一想的話,是會非常憂慮的。他們當然不會這麽做。一個無現金的社會,感覺就好像是老掉牙的科幻小說,而且這個觀念還會讓每一個身陷紙海的官僚想起那個未達成的無紙社會的預測。密碼朋克郵件列表的維護員埃裏克·休斯說:“真正的大問題是,在政府要求對每一筆小交易進行報告之前,貨幣在網絡上的流動到底能達到多大的程度?因為如果流通量足夠大,超過了某個臨界值,那麽匯聚起來的貨幣就有可能提供一種經濟動力,刺激跨國的貨幣發行服務,那時候一國的政府做些什麽就都無關緊要了。”


    休斯設想在全球網絡出現若幹電子貨幣機構。供應商們充當的就是旅行支票公司。他們為獲取比如1%的額外費用而發行電子貨幣。然後你就可以在任何接受此貨幣的地方使用互聯網快遞支票。不過,在全球互聯網的某處,隱密經濟很可能會迎來它的曙光,也許是由正在苦苦求存的發展中國家政府所資助。就像那些老式的瑞士銀行一樣,這些數字銀行業可以提供不被上報的交易。如果在網上進行交易的話,那麽即使你在康涅狄格的家裏用尼日利亞奈拉付賬,也不比你用美元付賬困難。休斯說道:“有趣的市場試驗是等到市場均衡之後,看看匿名貨幣的收費差別有多大。我猜測是它可能會高上1到3個百分點,上限是大約10個百分點。這個數字將是金融私密性價值的第一個真實測度。還有一種可能,匿名貨幣將成為唯一的貨幣。”


    草根階級突然接管原本神秘被禁止的密碼和代碼領域,產生的最重要的結果也許就是獲得了可用的電子貨幣。日常生活中的電子貨幣,是軍方加密技術中從沒出現過的新用途。一定還有許多潛在的加密技術應用,因為密碼朋克們自身的思想傾向而被視而不見,它們恐怕要等到加密技術進入主流之後才能被發現——而它肯定會進入主流。


    到今天為止,加密技術已經衍生出以下成果:數字簽名、盲證書(比如說,你有一張文憑,證書上說你是博士,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把這張證書跟其他一些上麵有你名字的證書,比如你從駕校獲得的證書聯係在一起)、匿名電子郵件,以及電子貨幣。這些“隔斷”技術,將會隨著網絡的興盛而興盛起來。


    加密勝出,因為它是必要的反作用力,防止互聯網不加節製地聯結。任由互聯網自行發展,它就會把所有人、所有東西都聯結在一起。互聯網說,“連接”;密碼則相反,說“斷開”。如果沒有一些隔斷的力量,整個世界就會凍結成一團超載的、由沒有私密性的聯結和沒有過濾的信息組成的亂麻。


    我之所以能聽得進去密碼朋克們的觀點,並不是因為我覺得無政府主義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而是因為在我看來,加密技術使網絡係統產生的鋪天蓋地的知識和數據變得文明一些。沒有這種馴服精神,互聯網絡就會變成扼住自身生命之網,它會因自己無限增多的聯結扼殺自己。網絡是陽,密碼分子就是陰,一種微小隱蔽的力量,能夠馴服去中心、分布式的係統引發的爆炸性的相互聯結。


    加密技術允許蜂巢文化所渴求的必要的失控,以在向不斷深化的纏結演變中保持靈活和敏捷。


    [1] 凱瑪特(k-mart):類似於沃爾瑪的一家連鎖超市,在與沃爾瑪的競爭中曾經落敗並破產重組。


    [2] 點對點(peer-to-peer,或p2p):泛指一種網絡技術或拓撲結構,它不同於傳統的服務器/客戶端結構,沒有中心服務器,網絡中的節點都是平等的同級節點,既充當服務器,又是客戶端。事實上,“點對點”的中文用法並不完全準確,計算機中真正的點對點是point-to-point。因此,peer-to-peer也時常被譯為“群對群”,或“對等”。


    [3] pgp加密:pgp是pretty good privacy的縮寫,中文譯為“蠻不錯的私密性”。該加密算法的主要開發者為菲利普·齊默曼(philip r.zimmermann),他在誌願者的幫助下,突破政府禁令,於1991年將算法在互聯網上免費發表。


    [4] 匿名郵件中繼服務器:是一種網絡服務器,它接收含有內嵌指令的信息——這些指令告訴服務器下一步將信息發往何處——並將信息按指令發送出去,而對於它從何處接收到的信息卻不做任何透露。


    [5] next機:喬布斯在被迫離開蘋果後,於1985年創辦了一家電腦公司,生產名為next的計算機。該款計算機在商業上並不成功,總銷量為5萬台左右。但它在麵向對象的操作係統以及開發環境方麵的創新性則影響深遠。


    [6] 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之一,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市。


    [7] cylink:一家專門從事軟、硬件安全性研發的公司,於2003年被saf收購。


    [8] 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


    [9] 在途貨幣(float):在銀行係統中,款項從付款方賬戶中劃出到劃入收款方賬戶中這段時間裏,稱為在途貨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凱文·凱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凱文·凱利並收藏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