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者,出於民間票據,其“非國家化”原係自然。私幣維持信用,嚴於刻己,有命長於皇室者,不贅述。可留意者,鈔法甫入官府,即財政擴張主義—官商經濟學—黷武主義—惡性通貨膨脹固結不解,橫亙宋、金、元、明四朝,遺一超早熟之自我毀滅紀錄於國史。為行文便利計,泛稱“寶鈔體製”(下同)。


    四朝度支,鹽、鈔聯用,以其皆有國家社會主義性質,便於中樞以意為輕重,較之田賦正供零星散碎,定額難增,非與地方利益做複雜迂曲妥協,汲取不易,未可同日而語。鹽引、寶鈔,操之在我,乃經濟中央集權、經濟政治化關鍵步驟,並非“萌芽論”“東方中心論”幻想中之近代化,而係秦政—政治中央集權之越界擴張。行此道者,當時及後世皆視為商君、弘羊傳人,明史臣春秋筆法所定之“言利之臣”。


    皇室之欲食免費午餐者,代不乏人,然於實物或金屬貨幣時代,其道易窮。沈郎(沈充)之青錢、馬氏(馬殷)之鉛鐵錢、蔡相(蔡京)之當十大錢,枉負罵名,技止此耳。真能廓清曆史絆腳石,預演金元劵救國策,仍有待於異族王朝。


    言利之臣在宋,不過兩黨之一,王、蔡、秦、賈(王安石、蔡京、秦檜、賈似道)皆困於儒家保守主義及農村—地方利益集團,不得暢行其誌。金元改製,以削台諫為急,以為宋製錯亂,監察行政犬牙交製,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大損行政效能。“宋人議論未定,金人兵已過河”,亡國之由也。台諫失柄,即儒學“輿論指導政治”核心價值觀慘遭痛擊,亦農業利益集團邊緣化。楚材之主中書,品階始終次於馬合木、鎮海。元人立製出此,言利之臣淩駕儒臣,兩黨形勢聲價,恰與宋代相反。


    金、元初入中原,雜封建、郡縣用之,分種人於基層,構築農村秩序中心,思路無異北朝府兵。然外環境已變,軍人樂於受薪逸樂,不樂受田世代勞碌。皇室以餉製軍吏,遠較以授田製府兵更為如意。代價在於,以鈔法養兵,可以實質增稅至於無窮,大異租調實物有天然上限,無形中保護小農。宣宗(完顏珣)徙汴,盡召兩河種人從駕,軍戶集而民戶散,三司妙計,僅餘鈔法,乃有通貨膨脹千倍之說。


    就政治代價而論,魏周幾無貨幣概念,國用不出穀帛,除徹底皈依農政,已無選擇,北朝君臣模古稱周,自居正統儒者,不能與此無關。種人紮根於地方,世代仰仗農業收入,無論出身夷夏,必有自居地方—農業代言人,抗拒中央集權—官商剝奪之傾向。北朝隋唐之門第、豪傑若是,樂天(白居易)“平地無銅山”論為主流,敵視鹽鐵官商間接稅;愛爾蘭新教托利黨地主亦如此,斯威夫特《布商的書信》抵製漢諾威輝格黨君臣之通貨膨脹計劃,保護天主教農村利益;拉美天主教—印第安—農村聯盟尤為如此。


    然則殘金以鹽(間接稅)、鈔(通貨膨脹)養遊手軍戶,軍戶非但不能為農業利益代言人,反為農戶直接寄生者、掠奪者,幾於千夫所指,故而國亡之際,至於“睚眥種人期必殺而後已”婦孺不免。而府兵漸廢,五胡異種,無非混同漢民。種族出身宗教文化,遠不及階級形勢為要。


    元據兩河,王公采邑、朝廷郡縣兩製並存,是以忽必烈有不臣之心,能以封邑為據點,積累實力。及其謀叛,有王文統輩精於鹽法鈔法者為“經濟獨裁者”,諸邑宗王在華者無不受金鈔巨萬而倒戈。阿裏不哥、海都走避,草原騎士、封建土俗敗於漢土金帛、官商經濟動員體係,等於成就夾穀清臣未盡之業。


    宗王自此奪實邑,行省一統長城內外,名義封邑以朝廷金鈔贖買,即大都朝廷以經濟利益換取政治集權。《元史·世祖本紀》幾為發寶鈔若幹賜宗王、諸軍、降將、新附民、災民之流水賬簿,所涉金額之巨,於宋世百倍不止。不取江南稅源,寶鈔體製必有內潰之虞,無異殘金。雖取江南,亦必與阿合馬、桑哥輩“國家壟斷經濟學家”共治,用之而後殺之以平民憤。開國之君窘困若此,為曆代所鮮見。即令權變至此,不過補綴二紀而已。成宗即位,公私困弊,危重難言,計無所出。


    武宗二年(1309),三寶奴[113]奏:“尚書省立,更新庶政,變易鈔法。”後“製可。詔天下,敢有沮撓尚書省事者,罪之”。頒行“至大銀鈔”,詔曰:“昔我世祖皇帝既登大寶,始造中統交鈔,以便民用,歲久法,亦即更張,印造至元寶鈔。逮今又複二十三年,物重鈔輕,不能無弊。乃循舊典,改造至大銀鈔,頒行天下。”(《元史·武宗本紀》)


    熟於金哀宗賈少師財政學、金元劵銀元劵沿革、戒煙丸戒鴉片故實者,不難推知結局。紙質寶鈔、鹽引與無限皇權結合,有元一代,鹽價永遠上揚,鈔值永遠跌落。及其亡,民變之有組織者,唯有教派及鹽梟。


    至正垂亡之際,兩浙士論久已切齒於“言利之臣”。劉誠意[114]集中,念念不忘烹弘羊、繼周道二事,亦一時輿論氣候反應,未必皆獨得之見。彼從石抹宜孫父子,誌在勤王,無奈順帝君臣不能為文宗、恭王,自然不得為曾左[115],竟以“長毛狀元”、紅巾軍師了此一生。牧齋(錢謙益)詫其未遇時心氣發揚,仕明為公卿反而鬱鬱悲回,實於反動階級敵視流氓無產者之本能心理估計不清。


    明祖父子於重農反本、滅絕言利之臣,與諸儒立場一致;然而稍有“國家理由”,立刻不能自製。《洪武實錄》用寶鈔如用沈家聚寶盆,免費午餐之樂,躍然紙上。成祖數絕大漠,六出西洋,望其能護財政保守主義,實難愜情。據“反鄭派”劉大夏高見:留都匠戶、軍戶有幸辦皇差,為鄭和下西洋出力者,等於賣炭翁“半尺紅綃(寶鈔)”加古拉格式“政治任務提前獻禮”,注定家破人亡。鄭太監雄風所欠良民血債,不下萬戶。洪、宣主弱臣強,儒生用事,大興“右傾翻案風”,四朝言利之臣,一概打入曆史編纂學地獄,鄭公公忝陪末座,無人稱冤。至於後人妒視西洋航海家,以移情作用翻案,固非明人所能料。


    右傾翻案,即行仁政之義。仁、宣二宗既廢乃祖乃父恐怖政策,自然無術強使商民接受信用破產之寶鈔,於是有馬尼拉白銀船填補真空,“晚明貿易中心論”實為(人類最早)紙幣受(人類最早)惡性通脹連累而破產之間接後果。


    附注一:


    周秦之儒,以周政貴族主義反對秦政平等主義。六朝之儒,以門第文治主義反對寒、人蠻族(內外無產者)軍事統治。宋明之儒,以農本—地方視角反對官商—集權視角。謂其永遠慢曆史半拍,永遠保守反動,毫無過當。然觀其所保所守者,有二恒德在焉:其一,以民間視角,堅持於政統之外必須保留某種社會組織核心,其為貴族、門第、紳士等等,尚屬次要;其二,堅持民族共同體有代際契約性質,維係契約之民德民俗不在政爭範圍內,不得以政統革易而動搖之。二者皆有至意在焉。


    附注二:


    政製所計,多在橫向博弈;實則人類生存蕃茂,多係於縱向遊戲規則。後者多賴宗教、傳統、民風維係,多出無文默喻,不在典冊。革新一事,多有實為破產賴債術者、異化少數派文人政客施專政於無文大多數。細民犧牲最重,反而偏於保守。革新之成果,往有賴於消費民族共同體擬為子孫代代相傳之公產,遺憂患於未來者。最能計遠者,多為農業貴族,工商精英已有流沙性質,群眾政治古今皆以愚蠢近視聞,流氓無產者政治則永為上帝之蛆,所以結束文明而召喚“上帝之鞭”。故而政製平民化而文化宗教缺乏保守核心者,多有民族自殺傾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華夏到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仲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仲敬並收藏從華夏到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