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之製,文武同流,禮製軍製,初不能分。[13]貴族傳統及其“榮譽、責任、信仰”,互為表裏。禮崩樂壞,自軍製始,次第牽動全民。


    管子變法,“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國語·齊語》)。


    繆公伐晉,“野人之嚐食馬肉於岐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呂氏春秋·愛士》)。


    趙簡子伐範氏、中行氏,“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平民得為士。


    此皆封建將崩而未壞、世運將轉、平民將興、新舊雜陳、鼓蕩相激之兆。伯裏克利時代—文藝複興時代皆有貴族解體背景在,文明青春黃金期幻覺之一,即在自信精力無窮、盛世秘訣已在掌中,不知己身有賴於若幹曆史既成前提,非可久存,無從複製,人智難及。


    此刻戎務,尚守禮製,競技為先,仁義是尚,不以成敗為核心價值。是以宋襄微弱,仍居五霸,褒其義重於生,究係禮樂幹城。秦繆功德巍巍,以殉三良故,幹“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大忌,受極惡之“繆”諡號,彰其遺惡甚於淫昏之靈、隱。此儒道之萬古江河,當時之“普世”“底線”論。楚莊複蔡社稷,不愛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已得禮樂之精——懷百工、來遠人、興滅國、繼絕世。[14]故列強不複夷狄視之,莊王由此始能與諸夏之君並列,否則其功業豈足比肩成王、繆王。


    戎以求榮,守《司馬法》,不禽二毛、不重傷。[15]千乘之國為大。大役“三軍盡沒”,不過數千。三鼓成列,及暮勝負已分。尚有嫌其遷延,乃欲“滅此朝食”者。《左傳》時代之戎務,大略類此。故而當時社會視從戎為貴族特權及榮譽,平民有賢者得入戎行,皆以為榮,不以為累。


    名法之士大用,李克入衛、吳起在楚、商君相秦,“理性建構主義”洪水滔天。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不容禮義廁足其間。上古以德,中世用賢,今世爭力,“專製平等主義”進入曆史,以“軍功麵前授爵平等”為突破口,曆史怒馬狂奔,“千乘之國”未嚐於“萬乘之國”稍息片刻,直入長平式“舉國總體戰”,所賭者非一將一軍,而係一國丁男之全。軍役之榮耀一變為血貢之恐怖,是以“卒之母”聞大將與卒同甘苦即知卒必死。“任賢”“無類”之“啟蒙主義平等”理想落實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孟子·梁惠王上》)、“殺人盈野”、“率獸食人”。“現實政治”之於“普遍價值”,已有不能兩立之勢。儒者以“螳臂當車”自況、“寧蹈東海”自任,已開“節烈論”之漸,實有壯懷,非如後世末流“僅責幼弱”。


    六王畢,四海一,始皇“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徑以文法吏治黔首,沒路王孫滿市曹,貴族平民界線化為烏有。


    於是有“百姓初帶劍”,新新人類誕生。


    韓信帶劍,受“王孫”之稱而居之不疑,不受決鬥挑戰,不守貴族榮譽法典、效子路結纓而死,竟至甘居胯下,一時淪為當時之“韓跑跑”。以舊貴族心理自屬荒謬絕倫,然以平民“成功學”心理,個人(“為天下者不顧家”)發跡變泰(混跡於政治階級)為根本目的,餘者不過手段而已,謀大者不計小,目的豈為手段設?


    此類思路,稍進半步,即入流氓無產者馬基雅維利主義,“分我一杯羹”。漢家賴此而得鹿。


    韓侯一流人物能以正麵形象進入民間俗文化,列國鮮見,折射平民化、同質化早熟,寒門心態主流化之“中國特色”。


    舊貴族項氏、田氏身即政治階級,與國同戚,無所謀於“發跡變泰”“成功學”,起兵為楚、齊曆史光榮,豈在大者王、小者侯?以彼心理,目的、手段原為一物,舉義原為鋤秦政,複齊桓、晉文之世,若必以秦政為法、“棄禮義而上首功”始得求勝,真所謂“帝秦何必又亡秦”也。成安君自居儒者,拒兵家詭謀,亦同此心。於己“求仁得仁”,於敵“授柄與人”。


    以義帝繼周天子,複列國之局,非項氏私誌,實關東舉義共同綱領最大公約數,所爭者僅在“誰有資格繼承桓文”。“西楚霸王”之霸,即“五霸”之霸。漢王即位垓下,亦出諸侯推戴。就法理而言,同於五霸、霸王。


    “天下一人”(秦政),抑或“諸侯之首”(周政),即楚漢間憲法問題之首。


    漢高權謀政客,富於現實感,但求得尺則尺,得寸則寸,絕不為抽象理論以現實利益為賭注。“垓下綱領”乃眾霸君相互承認既得利益,為喘息、固位之急,位固而後由近及遠,徐圖進取。


    秦政周政下一回合,乃在貫高之謀。漢王辱趙,非張王有罪[16],殆欲發動葛蘭西“文化革命”“陣地之戰”,確立“天下一人,諸侯不過順民之受寵者”意識,粉碎“諸侯有國,天子乃國際聯盟榮譽主席”舊觀念。張王吾家賢婿,自當配合表演,否則以韓侯勒兵求王且能忍,何至不容恭謹事漢之趙?無奈趙王知趣,趙國公卿偏泥於故事,以為漢之待趙,當如齊桓禮魯、晉文存蔡。於是,大獄生焉。


    漢家全勝於近畿,漸及於遠邦,乃有吳楚七國之亂、淮南衡山之獄,衡其地望,皆楚地也。秦楚世仇、三戶亡秦、楚漢鴻溝之餘燼複燃。吳王詔“孤王六十許、幼孫十四皆從軍,少於餘、壯於孫者當從”,即秦昭襄王長平總動員令(丁男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悉赴軍前)翻版,“全民總體戰”[17]告別演出。前此之封建戰爭不與野人,後此之帝位戰爭不與順民。舍法國大革命至兩次世界大戰二百年外,人類無此傾國之戰。[18]


    曆史終結後,“末人”甚少能維持曆史理解力。清聖祖不信有長平事,清儒尤有“早摧函穀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之自作聰明,皆視周秦之變為後世尋常改朝換代,爭位固位之技術高低而已。設若有朝一日,西歐文人高論“丘翁戴帥不知劫盟軍,據柏林總理府,自為全歐領袖,劃英法為行省,執著於衣錦還鄉何為”,吾輩即知“曆史終結”業已實現於全球。


    曆史之人視史後之人,如人視群蟻,輕蔑摻雜羨慕。生於遊戲規則既定之世,舍個人時運窮通外,不知有他,腹未必實而心常虛,頗有混沌之福,畢生不解自由、抉擇、責任之無限痛苦、無限孤獨,其命運於出生之先,已由曆史之人預斷,雖有賢聖深謀,不過修正曆史細節而已,遠不及曆史之人縱屬無心過客,亦可以其“初始條件敏感性”“路徑依賴”盡翻全棋。


    吳楚拒漢,兵車之外,亦有思想之戰。法出三晉,儒出鄒魯,道出南國,墨出殷宋,鄉風宗風,百年不易。長安朝廷意識形態,以名法為內核,至武宣不改,相繼以黃老、儒術、陰陽為緣飾。《淮南王書》則以道家為主,稍取儒墨為補綴,流衍之餘,乃有末流拔宅升仙之說。


    “清君側”實質含義,即長安朝廷周天子化,複諸侯戰國式自由,其時關東諸侯召遊士、養遊俠,原係小戰國殘餘。“大決戰”、“中國之命運”後衛戰塵埃落定,此後雖有親藩之亂,皆個人或集團爭位,無涉“體製問題”,曆史步入終結。[19]


    秦政或“專製平等主義”可以廢貴族,而不能無權貴。貴族者,以曆史資源先於絕對君主製而存者,君主依賴性低於文人士大夫,可以殺專製之勢。權貴者,宮廷恩幸,舍君恩無所恃,君主依賴性高於文人士大夫,天然傾向於以“君權原教旨主義”破壞文人士大夫“可持續君權節製主義”,國破家亡出此輩者十居七八。前現代國家,曆史貴族早衰者,無不流於東方專製主義陷阱。華夏距此,通常不過半步之遙,而此半步端賴“無恒產者”儒生一再以“精神貴族”自任。


    秦政夷有原則有形態之貴族反對者,實有利於無原則無形態流氓無產者。順民免於列國諸侯征伐之苦,必受率土王臣“無所逃也”之苦。曆史似有能量守恒定理,不容免費午餐存乎其間。


    封建已廢,以順民專製主義為國本,流氓無產者與士大夫爭國運,即“曆史的選擇”“曆史必然性”化身。直至全球大春秋時代挾外力降臨,始有重新選擇機會。“我們通過選擇我們的神明,來選擇我們的命運。”


    骰子尚未落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華夏到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仲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仲敬並收藏從華夏到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