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留在此處繼續修行,也可以回返本籍。修行在心,隻要心存上清教法在哪裏修行都是一樣的。”青陽子答道。
“我們沒有道號,彼此之間如何稱呼?”有人問道。
“你們七人同門修行,可以按照年歲大小,平輩論交。”青陽子回答。
“請問道長,我們的輩分怎麽定?”那人又問。
“你們現在雖然在無量山修行,卻是上清準徒,輩分很難論定,若強行論定,應該與門派前輩齊平,換言之就是與我和古陽子同輩。”青陽子開口笑道。
“道長,不會再出什麽題目考我們了?”有人心存餘悸。
“不會的,先前的那些題目都是祖師神諭,掌教轉達,並不是我和師兄想出來的題目。”青陽子笑看著發問的那個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先前要“跑”的那個劉少卿。
“晚輩有一事不明,一直困擾於心,請道長解惑。”莫問插嘴說道。
“但說無妨。”青陽子說道。
“先前六關考核都是用的窺斑知豹之法,年輕人難免一時糊塗,很多人隻因為一念之差就慘遭舍棄,聖人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道長先前的甄選隻是在選成形之才,但凡需要雕琢的盡皆舍棄了,這種篩選方法是否過於嚴苛?”莫問問道。
“你們都已經成年,心中想法和行事風格已經固化成形,很難再度加以修正,江山易改本xing難移,哪怕改的了習慣也改不了本xing,遲早會故態複萌。以先前與你爭辯那人為例,它對富人的偏見已深,認為富人滿身銅臭,他隻看到了富人承蒙祖蔭錦衣玉食,卻沒想過富人的銀錢大多是其節衣縮食多年積攢下來的。不過你們也要看到並非所有窮人有可恨之處,大部分的窮人勤勞耕種隻為溫飽,過的清苦是因世道不好而不是自身懶惰。道士者,行大道之人也。何為大道?不虧不盈才為大道,凡事要yin陽雙分,左右兼顧,不能偏激執拗。”青陽子借機衝眾人宣講道義。
“我等謹記道長教誨。”眾人齊聲應是。
“晚輩心中也有一事不明,隻是不知當說不當說?”一黑臉少年懦懦開口。
“何事?”青陽子被眾人追問也不煩惱,極具耐心。
“今天清晨,古陽子前輩好似是故意攆走他派弟子和佛門僧人的,此舉考驗忠心卻也不假,隻不過有失寬厚,晚輩沒有非議前輩之意,隻是感覺似乎不必如此嚴厲。”黑臉少年小心翼翼的說道。
黑臉少年問完,青陽子皺起了眉頭,良久未曾開口。
“晚輩是不是說錯話了?”黑臉少年緊張的問道,七人此刻都是驚弓之鳥,唯恐一不小心會被攆走。
“有些事情早晚也要跟你們說,此時說了也不打緊。我問你們,當下道家與佛家哪個昌盛?”青陽子皺眉開口。
眾人聞言盡皆閉嘴,因為事實很明顯,佛家更加昌盛,南方的晉國以及北方趙國和涼國大部分民眾都信奉佛教,道家已然勢微。
“你們可知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土的?”青陽子再問。
“漢朝。”有人回答。
“對,佛教自傳入中土至今不足三百年,傳入之初他們隻有經文教義,少有修行法門,我道教洪荒時期便有雛形,到得漢代已經門庭眾多,佛家修行法門大多取自我道家,做醮法事也借鑒道家,初時作法僧道同場,以我道人為主,僧人隻是旁為輔弼,後來他們學得我們的修行法門和諸多法事才被世人所識。”青陽子麵se凝重。
眾人聞言並未感覺驚愕,因為佛家的做醮的確與道家極為相似,禮儀也參照道家,但凡對史籍有所了解而不閉目自障者都知道這一點。此外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有些佛門高僧jing通相人之術,佛教起源身毒,蠻邦之人的麵相與中華人士不同,身毒根本就沒有相人之術,故此隻能是借鑒於道家。
“你們可知為何佛教越傳越盛而我道教的信徒越來越少?”青陽子苦笑發問。
眾人聞言盡皆搖頭,眾人所學大多為儒家典籍,儒家推崇道家,並不記錄佛家之事,故此眾人對佛家教義了解不多。
“原因甚多,顯者有二,一者,我道家認為人分貴賤,而佛教宣講眾生平等。世間貧苦人多,仇富者更甚,無人願意承認自己低人一等,故此紛紛信佛,求得心中平和。可是貴賤之分確實有之,駿馬ri行千裏,黃牛ri行數十,此乃父母所給,天生差距,由不得你閉目不見。好在yin陽均衡,互為轉化,黃牛若是自知不如駿馬,當以數倍之功以勤補拙。不過若它認為自身與駿馬平等,駿馬行一ri它也行一ri,它將永世不得超前。可憐世人愚昧,自閉其目,不肯麵對。”青陽子搖頭長歎。
青陽子的一番話令莫問收獲良多,世人都不願承認自己不如他人,由此固步自封,不知以後天之勤補先天之拙。隻有正視差距,才能奮蹄直追,與他人並肩甚至是超越他人。
“二者,仙道貴生,修道之人喜生惡死,追求今世永生。而佛家倡導世人寄希望於來世,今生逆來順受,如此一來便為官家所喜,並大為宣揚,更有迎風文人,杜撰妄語,世人聽得妄語便會安分守己,哪怕受苦挨餓也不討要公平。”青陽子搖頭之後再度開口,“道人為得長生,需采藥煉丹,服氣打坐,學習符咒,驅邪積德,這些事情堅持下來好生辛苦,常人無法耐受。而佛家不用這般,隻需居家念佛,來世就能享受富貴,如此簡單,哪個百姓會不喜歡。殊不知有幾人能有來世,有誰見過西方淨土,又有誰能不勞而獲。”
“道長所言極是,不過晚輩曾親眼見過高僧舍利。”黑臉少年心中還有疑問。
“很快你等便要學習服氣之法,若體內靈氣聚集,火化之後便有靈晶。我道門弟子若不是看重遺蛻入土存留,火化之後可靈晶遍地。”青陽子平靜的說道。
“忠臣不事二主,貞妻不侍二夫,世間諸事,法理相通,你等既入我上清一派,萬不可三心二意,騎牆隨風勢必左右不得。”青陽子再道。
眾人聞言齊聲應是。
“敢問道長,ri後若是遇到佛門僧人,我等該如何自處?”莫問抬手問道。
“一視同仁,切莫心存敵意,尋釁刁難。隻是我上清法術萬萬不可再讓他們學了去,三清之中隻有上清一派的法術他們不曾學得。”青陽子緩緩搖頭。
莫問聞言連連點頭,先前那年輕的僧人曾經救過他,若是見麵就動手實在說不過去。
“你們的道衣早已準備妥當,今ri先行穿戴,演練禮儀,免得明ri手忙腳亂,衣衫不整。”青陽子帶著眾人離開東殿向外走去……
.
.陳氏青年 生ri加更
第十九章換上道袍
出得殿門,隻見大殿外已經站立了六男一女七位道童,年紀都在十三四歲上下,個個手托木盤,木盤上整齊疊放著嶄新的道士穿戴以及鞋冠,見到這些眾人盡皆麵露喜se。
“各自回房更衣,他們會告訴你們如何穿戴。”青陽子衝眾人擺了擺手。
眾人答應一聲轉身回房,七位道童分別跟隨。
“小道長,為什麽我們的衣服顏se與你們的不同?”莫問接過道童遞過來的袍子,這件袍子為淺藍se,斜襟布扣,用料考究,背部繡有黑白太極,前擺彩刺五行八卦,肅穆之中盡顯飄逸,莊重之下暗蘊玄風。
“我穿的這是入門的海青,您這件是正式的道袍。”小道童出言解釋,臉上羨慕之意明顯。
莫問聞言點了點頭,他們是經過嚴苛的篩選作為上清準徒留下來的,身份的特殊令他們可以直接穿戴道人的道袍。
道童服侍莫問更衣,與此同時向莫問講解衣帶的捆紮方法。隨後便是換鞋整冠,鞋子為黑底布鞋,輕便跟腳,道人隻在正規場合佩戴冠帽,平ri隻戴頭巾,由於次ri要進行入門禮儀,無量山為眾人準備的是正規的黃冠,這是道人最常用的一種道冠,之所以稱之為黃冠並不是因為道冠本身為黃se,而是黃老之冠的簡稱,將頭發盤挽之後戴上道冠,整裝才算結束。
佛家弟子並不認同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一說,他們對身體並不看重,故此佛門寺院一鏡也無,但道家受儒家影響深重,重儀重表,故此道觀之中多有銅鏡,穿著妥當之後道童取過銅鏡為莫問映照,看著鏡子裏的自己,莫問感覺有幾分陌生,先前他讀書學文為的是爭取功名,從未想過有朝一ri會穿上道袍成為道士,短短的數月時間由學子成了道人,這種巨大的轉變令他感到如同做夢。
“道友,道袍尺寸鞋子大小可還合適?”道童放下銅鏡開口問道。
“很好,多謝小道長。”莫問拱手說道。由於他們輩分不定,故此並不能按照無量山的輩分與人稱呼。
“入了道門就不能拱手了,要稽首,這個明天你一定會用到……”
“我們沒有道號,彼此之間如何稱呼?”有人問道。
“你們七人同門修行,可以按照年歲大小,平輩論交。”青陽子回答。
“請問道長,我們的輩分怎麽定?”那人又問。
“你們現在雖然在無量山修行,卻是上清準徒,輩分很難論定,若強行論定,應該與門派前輩齊平,換言之就是與我和古陽子同輩。”青陽子開口笑道。
“道長,不會再出什麽題目考我們了?”有人心存餘悸。
“不會的,先前的那些題目都是祖師神諭,掌教轉達,並不是我和師兄想出來的題目。”青陽子笑看著發問的那個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先前要“跑”的那個劉少卿。
“晚輩有一事不明,一直困擾於心,請道長解惑。”莫問插嘴說道。
“但說無妨。”青陽子說道。
“先前六關考核都是用的窺斑知豹之法,年輕人難免一時糊塗,很多人隻因為一念之差就慘遭舍棄,聖人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道長先前的甄選隻是在選成形之才,但凡需要雕琢的盡皆舍棄了,這種篩選方法是否過於嚴苛?”莫問問道。
“你們都已經成年,心中想法和行事風格已經固化成形,很難再度加以修正,江山易改本xing難移,哪怕改的了習慣也改不了本xing,遲早會故態複萌。以先前與你爭辯那人為例,它對富人的偏見已深,認為富人滿身銅臭,他隻看到了富人承蒙祖蔭錦衣玉食,卻沒想過富人的銀錢大多是其節衣縮食多年積攢下來的。不過你們也要看到並非所有窮人有可恨之處,大部分的窮人勤勞耕種隻為溫飽,過的清苦是因世道不好而不是自身懶惰。道士者,行大道之人也。何為大道?不虧不盈才為大道,凡事要yin陽雙分,左右兼顧,不能偏激執拗。”青陽子借機衝眾人宣講道義。
“我等謹記道長教誨。”眾人齊聲應是。
“晚輩心中也有一事不明,隻是不知當說不當說?”一黑臉少年懦懦開口。
“何事?”青陽子被眾人追問也不煩惱,極具耐心。
“今天清晨,古陽子前輩好似是故意攆走他派弟子和佛門僧人的,此舉考驗忠心卻也不假,隻不過有失寬厚,晚輩沒有非議前輩之意,隻是感覺似乎不必如此嚴厲。”黑臉少年小心翼翼的說道。
黑臉少年問完,青陽子皺起了眉頭,良久未曾開口。
“晚輩是不是說錯話了?”黑臉少年緊張的問道,七人此刻都是驚弓之鳥,唯恐一不小心會被攆走。
“有些事情早晚也要跟你們說,此時說了也不打緊。我問你們,當下道家與佛家哪個昌盛?”青陽子皺眉開口。
眾人聞言盡皆閉嘴,因為事實很明顯,佛家更加昌盛,南方的晉國以及北方趙國和涼國大部分民眾都信奉佛教,道家已然勢微。
“你們可知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土的?”青陽子再問。
“漢朝。”有人回答。
“對,佛教自傳入中土至今不足三百年,傳入之初他們隻有經文教義,少有修行法門,我道教洪荒時期便有雛形,到得漢代已經門庭眾多,佛家修行法門大多取自我道家,做醮法事也借鑒道家,初時作法僧道同場,以我道人為主,僧人隻是旁為輔弼,後來他們學得我們的修行法門和諸多法事才被世人所識。”青陽子麵se凝重。
眾人聞言並未感覺驚愕,因為佛家的做醮的確與道家極為相似,禮儀也參照道家,但凡對史籍有所了解而不閉目自障者都知道這一點。此外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有些佛門高僧jing通相人之術,佛教起源身毒,蠻邦之人的麵相與中華人士不同,身毒根本就沒有相人之術,故此隻能是借鑒於道家。
“你們可知為何佛教越傳越盛而我道教的信徒越來越少?”青陽子苦笑發問。
眾人聞言盡皆搖頭,眾人所學大多為儒家典籍,儒家推崇道家,並不記錄佛家之事,故此眾人對佛家教義了解不多。
“原因甚多,顯者有二,一者,我道家認為人分貴賤,而佛教宣講眾生平等。世間貧苦人多,仇富者更甚,無人願意承認自己低人一等,故此紛紛信佛,求得心中平和。可是貴賤之分確實有之,駿馬ri行千裏,黃牛ri行數十,此乃父母所給,天生差距,由不得你閉目不見。好在yin陽均衡,互為轉化,黃牛若是自知不如駿馬,當以數倍之功以勤補拙。不過若它認為自身與駿馬平等,駿馬行一ri它也行一ri,它將永世不得超前。可憐世人愚昧,自閉其目,不肯麵對。”青陽子搖頭長歎。
青陽子的一番話令莫問收獲良多,世人都不願承認自己不如他人,由此固步自封,不知以後天之勤補先天之拙。隻有正視差距,才能奮蹄直追,與他人並肩甚至是超越他人。
“二者,仙道貴生,修道之人喜生惡死,追求今世永生。而佛家倡導世人寄希望於來世,今生逆來順受,如此一來便為官家所喜,並大為宣揚,更有迎風文人,杜撰妄語,世人聽得妄語便會安分守己,哪怕受苦挨餓也不討要公平。”青陽子搖頭之後再度開口,“道人為得長生,需采藥煉丹,服氣打坐,學習符咒,驅邪積德,這些事情堅持下來好生辛苦,常人無法耐受。而佛家不用這般,隻需居家念佛,來世就能享受富貴,如此簡單,哪個百姓會不喜歡。殊不知有幾人能有來世,有誰見過西方淨土,又有誰能不勞而獲。”
“道長所言極是,不過晚輩曾親眼見過高僧舍利。”黑臉少年心中還有疑問。
“很快你等便要學習服氣之法,若體內靈氣聚集,火化之後便有靈晶。我道門弟子若不是看重遺蛻入土存留,火化之後可靈晶遍地。”青陽子平靜的說道。
“忠臣不事二主,貞妻不侍二夫,世間諸事,法理相通,你等既入我上清一派,萬不可三心二意,騎牆隨風勢必左右不得。”青陽子再道。
眾人聞言齊聲應是。
“敢問道長,ri後若是遇到佛門僧人,我等該如何自處?”莫問抬手問道。
“一視同仁,切莫心存敵意,尋釁刁難。隻是我上清法術萬萬不可再讓他們學了去,三清之中隻有上清一派的法術他們不曾學得。”青陽子緩緩搖頭。
莫問聞言連連點頭,先前那年輕的僧人曾經救過他,若是見麵就動手實在說不過去。
“你們的道衣早已準備妥當,今ri先行穿戴,演練禮儀,免得明ri手忙腳亂,衣衫不整。”青陽子帶著眾人離開東殿向外走去……
.
.陳氏青年 生ri加更
第十九章換上道袍
出得殿門,隻見大殿外已經站立了六男一女七位道童,年紀都在十三四歲上下,個個手托木盤,木盤上整齊疊放著嶄新的道士穿戴以及鞋冠,見到這些眾人盡皆麵露喜se。
“各自回房更衣,他們會告訴你們如何穿戴。”青陽子衝眾人擺了擺手。
眾人答應一聲轉身回房,七位道童分別跟隨。
“小道長,為什麽我們的衣服顏se與你們的不同?”莫問接過道童遞過來的袍子,這件袍子為淺藍se,斜襟布扣,用料考究,背部繡有黑白太極,前擺彩刺五行八卦,肅穆之中盡顯飄逸,莊重之下暗蘊玄風。
“我穿的這是入門的海青,您這件是正式的道袍。”小道童出言解釋,臉上羨慕之意明顯。
莫問聞言點了點頭,他們是經過嚴苛的篩選作為上清準徒留下來的,身份的特殊令他們可以直接穿戴道人的道袍。
道童服侍莫問更衣,與此同時向莫問講解衣帶的捆紮方法。隨後便是換鞋整冠,鞋子為黑底布鞋,輕便跟腳,道人隻在正規場合佩戴冠帽,平ri隻戴頭巾,由於次ri要進行入門禮儀,無量山為眾人準備的是正規的黃冠,這是道人最常用的一種道冠,之所以稱之為黃冠並不是因為道冠本身為黃se,而是黃老之冠的簡稱,將頭發盤挽之後戴上道冠,整裝才算結束。
佛家弟子並不認同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一說,他們對身體並不看重,故此佛門寺院一鏡也無,但道家受儒家影響深重,重儀重表,故此道觀之中多有銅鏡,穿著妥當之後道童取過銅鏡為莫問映照,看著鏡子裏的自己,莫問感覺有幾分陌生,先前他讀書學文為的是爭取功名,從未想過有朝一ri會穿上道袍成為道士,短短的數月時間由學子成了道人,這種巨大的轉變令他感到如同做夢。
“道友,道袍尺寸鞋子大小可還合適?”道童放下銅鏡開口問道。
“很好,多謝小道長。”莫問拱手說道。由於他們輩分不定,故此並不能按照無量山的輩分與人稱呼。
“入了道門就不能拱手了,要稽首,這個明天你一定會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