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
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作者:張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京申辦過奧運會嗎?當然,不申辦,怎麽舉辦?
但北京申辦過兩次奧運會,那個第一次申辦失敗的故事,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1
1993年9月23日(北京時間24日淩晨兩點27分),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路易二世體育場。
在國際奧委會的101次全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了一個信封。
這是一個決定2000年奧運會最後由哪個城市主辦的信封。
在最後一輪角逐中,有兩座城市,已經將其他競選城市遠遠甩在身後——最後的主辦城市,將在這兩座城市中產生。
一座城市是悉尼,還有一座城市,是北京。
“悉尼!”當這個單詞從薩馬蘭奇口中被讀出的時候,現場的中國代表團一陣寂靜。
薩馬蘭奇
在此之前,北京的票數是一路領先的。
在新千年的交匯之際,北京與期盼已久的奧運會就這樣擦肩而過。
在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這段曆史可能已被不少人忘記,而很多的年輕人,甚至已不知道這個故事。
但在當時,這個消息確實震動了中國。 2
申辦2000年的奧運會,當時中國是誌在必得的。
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曆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從綜合國力上說,已經具備了承辦一屆奧運會的條件。而且單從舉辦體育運動會上看,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1990年亞運會,無論從體育設施還是賽事承辦,也展現了成熟的能力。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申請,隨後在1991年12月向國際奧委會和有關的國際體育組織通報了北京的申請。
1991年5月13日,北京惠僑飯店舉行了“北京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委員會”掛牌揭幕儀式,標誌著北京奧申委正式成立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刊登了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
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口號
同時還有其他輔助的口號:“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曆史名城,時代盛會”,以及在2008年被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都熟悉的一句口號:“北京歡迎你。”
當時,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這場申奧的活動中,神州大地,各路人士,各種活動,緊扣的都是一個主題:申奧。
當年的申奧著名歌曲之一,歌名叫《奧林匹克風》。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歌手的著裝都好老土,歌曲曲風也顯得過時。但當時,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幾乎人人會哼(我還是覺得很好聽,歌詞也很好)。而這首集合了蘇芮、解曉東、毛阿敏、齊秦、張雨生、那英等當時大腕(也是實力唱將)的歌,也是最早的“群星版”之一了。
當時的明信片
當時發行的紀念幣
可能也因為是信心十足,所以國家的各類媒體也樂於放大大家申奧的熱情,以及對舉辦奧運的期盼——這確實是當時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聲音。
1993年夏,10萬麵宣傳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彩旗飄揚在北京的主要街道上
所有的申奧造勢活動,在1993年9月達到了頂峰。然後,就迎來了9月23日決定北京命運的投票之夜。
9月23日的投票,是國際奧委會91名委員,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第一輪投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被淘汰。第二輪投票,德國的柏林被淘汰。第三輪投票,英國的曼徹斯特被淘汰。
還剩下北京和悉尼。
前三輪,北京的票數都是一直領先的。
但最終決定命運的第四輪,悉尼勝出,北京被淘汰。
公布結果那一刹那的澳大利亞申奧代表團
當時失望的中國助威團 3
北京申奧失敗。
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很多國人都不相信:怎麽可能?假消息吧!但這是事實。
關於北京申奧為什麽會失敗的各種說法,由此開始在街頭巷尾流傳。
當初最流行的一個版本,是北京最終在第四輪以1票之差輸給了悉尼。
其實在第三輪曼徹斯特被淘汰後,北京的敗局已經確定——投給曼徹斯特選票的奧委會委員,在第四輪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票投給悉尼。
但最後這一票究竟差在哪裏呢?當時很多人相信,是因為朝鮮在最後“背叛”了我們,把自己的那一票投給了悉尼。
事實上,每個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票投給誰,都是全程保密的,所以關於“朝鮮背叛”的說法,隻是基於猜測。但為什麽會有很多人傾向於相信?是因為當時的國際背景,似乎很有說服力。
1992年8月24日,中國和韓國正式建交,這對中國而言是對外交往的重要一步,但對朝鮮而言,卻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在中韓建交前,朝鮮采取了各種反對措施,但最終沒有阻止中國走出這一步。
隨著中韓建交,中朝關係開始迅速變冷。很多人猜測,作為報複,朝鮮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悉尼,而不是和自己曾經有“牢不可破友誼”的中國。
但這一切都隻是猜測而已。而且,後麵的投票結果顯示,北京是以43比45票輸給了悉尼,北京其實是輸了兩票(可以有棄權票),也就是說,就算是朝鮮不投給悉尼投給北京,最多也是打平。
於是,又有不少人猜測,還有哪個應該投給中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最終沒有投票給北京。
很多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台灣。 4
持這個觀點的代表,是台灣的李敖。
李敖認為,當時台灣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沒有把關鍵的一票投給北京,理由是台灣當局在9月初做出公開聲明:“北京申辦奧運會,台當局立場認為其所具備的條件並不成熟,可是投票是由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個人決定,當局會尊重他的權利與決定。”
真的是吳經國沒有投北京一票嗎?吳經國在他2005年10月出版的《奧林匹克中華情》一書中,透露了幕後的故事。
在前往國際奧委會開會投票前,吳經國當時做出的表態是:“我這一票的考量有兩大因素,第一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二是為了奧林匹克發展的利益。”
他對自己當時說這話的解釋是:“環顧當時島內政治環境的敏感、複雜,如果直接道出我所支持的對象,實非明智之舉,而客觀地提出我投出這一票的前提條件,自認不失為處理這個棘手問題的好辦法。”
吳經國還回憶自己在出發前,父母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次投票,你一定要記得你是中國人。’他們並未明說要我支持北京,但他們眼中的期待,我了然於胸。”
最後,作為最有力的證據,吳經國當時把自己所寫的選票用照相機拍成了照片。上麵寫著:“bei jing”。 5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北京最後以兩票之差敗北呢?
當時的中國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也是中國申奧代表團副團長的何振梁這樣分析:
第一,當時埃及的奧委會委員和中國關係很好,雖然年紀很大,但表示坐著輪椅也要來投票支持中國。但臨行前身體實在不允許,最終沒有成行。
第二,保加利亞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是保加利亞共產黨書記的女婿,表示一定要投票給北京。但投票前,保加利亞政局發生了變化,這位委員受到牽連,也沒能參加投票。
第三,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約翰·考茲在1999年時自己承認,當時作為澳大利亞奧申委的成員,他在9月22日投票選舉的前夜,塞給了肯尼亞和烏幹達的兩位國際奧委會委員每人3.5萬美元現金(據新華社1999年1月22電)。而非洲的這兩票,原本被北京認為是“鐵票”。
1993年10月1日,鄧小平對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說:“申辦不成,沒有關係,總結經驗,但要警惕有人搗鬼。”他說:“西方什麽允諾都靠不住,這個道理要管好多年,不要輕易相信許諾,拿到東西才算數,沒有拿到的就不要信。”
但北京最終沒有成功申辦,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止這些。
1993年6月10日,在投票表決前3個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人權小組委員會通過決議案,反對在北京或在中國其他地方舉辦2000年奧運會,要求國際奧委會美國委員投票反對北京。接著,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表示了同樣的意思。
9月17日,投票表決前5天,幾家國際通訊社分別發出消息說,北京奧申委一位領導人(指的是申奧代表團副團長張百發,當時他是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在8月31日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視台采訪時表示:“如果因美國國會的阻撓而使北京申辦失敗,我國會加以報複,抵製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一時之間,國際輿論大嘩。但事實是,張百發當時的原話是:“我們完全有理由對美國進行報複,但我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們一貫支持奧林匹克運動。”
但是,澳大利亞電視台卻把後麵半段給掐掉了(後來薩馬蘭奇專門請何振梁開了新聞發布會澄清此事)。
霍英東的兒子霍震霆當時作為北京奧申委代表團的一員奔赴蒙特卡洛,他後來回憶,外國記者向北京奧申委提的問題,多是政治性的,與體育無關,攻擊性很強。
這就是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
這也可能是北京當時沒有圓夢的最主要原因。 6
何振梁曾回憶起當時那一夜,自己的內心感受。當薩馬蘭奇宣布獲勝城市是悉尼的時候,他看到了台下北京申奧代表團同誌們凝固的表情,他說他當時心裏特別難受。
但他的第一反應,必須是先向身邊的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高斯珀表示祝賀。
大會結束後,他告訴自己絕不能垮,一路上對向他表示安慰的委員們表示感謝。回到代表團駐地,他先向代表團成員介紹了整個投票的經過,然後回到了房間。
回到房間後,他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女兒說她哭著看完了電視轉播的全過程,她難以接受這個結果,說爸爸媽媽多保重,我愛你們。那一刻,何振梁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
申辦結果公布時的中央電視台轉播中心現場
饅頭說
我清楚地記得,1993年9月24日的那個淩晨。
那一夜,才上初中的我,調好鬧鍾,準時把自己鬧醒,打開電視收看最後的申奧投票結果(可見後來我為何畢業就做了體育記者)。
我當時特地撥開窗簾看了看外麵:很多家的窗戶都透著亮光。
我也清楚地記得,當薩馬蘭奇用英語念到“北京”的時候,小區裏頓時就響起了鞭炮聲——放鞭炮的人肯定以為,薩馬蘭奇宣布北京贏了。但其實,薩馬蘭奇隻是先用英語在介紹參加本次申辦的城市的名字。
當薩馬蘭奇說出最後獲勝的是“悉尼”的時候,我感覺世界一下子就凝固了。當時我就愣在了電視機屏幕前。
真的,當時誰都沒想到。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我們真的是太自信了。當時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隻要能萬眾一心幹一件事,就不可能幹不成!
但1993年的申奧失利,恰恰給國人的那種自信降了溫。從這個角度說,當年的申奧失利,也有積極的一麵:讓我們進一步認清了自己,以及當時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從那時起,如何在國際上展示自身形象,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開始被重視起來。
一方麵,我們開始認清一點: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崛起或複興的道路上,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異樣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對待,關鍵是自己如何麵對,以後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麵,我們也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在我們自己的眼裏是一個樣子,但在別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種樣子——別人的一些批評固然是有失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評,也值得我們自己自省和重視。
2008年,北京“鳥巢”上空綻放的漫天煙火,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完全有能力奉獻出一屆出色的奧運盛會——那一刻在現場的我,腦海中真的浮現出了當年那個在電視機屏幕前呆若木雞的自己。
24年過去了,時間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複興征程。
這個征程絕非坦途,甚至荊棘重生,但隻要正視自己的弊端,堅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實事,少走彎路,我們終會迎來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道阻且長,但終點可期。
讀者評論
一枚生活:1993年的今天,我大學畢業剛剛去北京工作。家鄉的大嫂的預產期就是這一天,爸爸寫信給我說,如果申奧成功了,就給孩子取名申奧。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們的申奧卻失敗了。聽到悉尼獲勝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還記得。當年的小baby今天24歲了。當年給我寫信的爸爸,過兩周也八十大壽了。老爸當了一輩子的老師,喜歡讀曆史題材的書,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國內的朋友幫我買了一本《曆史的溫度》寄給他。兩天前跟家裏視頻,老爸說很喜歡,準備讀完後再讀一遍。
lt:我跟大師年紀差不多,至今還記得那一夜。後來工作後參加培訓,學習溝通這個詞的真正含義,1.我說;2.我說的你懂;3.根據你的反饋不斷調整我說的話。當年的我們一直有點自說自話,集中精力我們想幹什麽就一定能幹成,客觀地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麽形象,這個教訓無疑是深刻的,當年對全國人民的打擊也是巨大的,不過重要的是吸取教訓從頭來。8年之後我們成功了,這8年國家做了很多marketing promotion(營銷推廣),在國家層麵上,除了展示實力,還有柔性的一麵。2008年3月我去法國出差,當時正是火炬傳遞過程中出了好多不好的新聞的時候,西部的幾個省也出了亂子,有法國同事認真地問我關於西藏的問題,可惜當時自己英語不好,真的無法從政治經濟曆史各方麵給他們解釋,也深深意識到了,即使拿下主辦權,路也還遠,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太多,需要很長時間。
ann:1993年的9月我在重慶,大四剛開學。那天晚上學校的階梯教室擠滿了興奮的人群,隻聽到一串英文中夾了一個北京,都以為是我們贏了,歡呼聲響徹了偌大的教室。可是過了一會兒周圍有同學在說,錯了錯了,是悉尼贏了,北京沒得!我想,那種從雲端跌落到深穀的失落感,在場的每一個同學永遠都忘不了。如今24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恰同學少年散落在天涯海角,饅頭的這一篇文章讓我憶起了24年前的青春年華。親愛的同學,遊曆半生歸來,願你仍是少年!
sherry:那一夜我也徹夜無眠,至今還能找到當年的日記裏記錄的宣布結果的那一瞬間和痛苦難受的一夜。隨後幾年沒想到我竟和澳大利亞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傳遞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們也都積極地去堪培拉守護我們的火炬傳遞,與“藏獨”分子抗爭。時過境遷,不變的是西方對我們的一直以來的敵意,而我們早已一日千裏,把它們遠遠甩在身後了,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再辦奧運了,國力的提升,人民素質的提高,不需要用奧運會來證明自己了!
但北京申辦過兩次奧運會,那個第一次申辦失敗的故事,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1
1993年9月23日(北京時間24日淩晨兩點27分),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路易二世體育場。
在國際奧委會的101次全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了一個信封。
這是一個決定2000年奧運會最後由哪個城市主辦的信封。
在最後一輪角逐中,有兩座城市,已經將其他競選城市遠遠甩在身後——最後的主辦城市,將在這兩座城市中產生。
一座城市是悉尼,還有一座城市,是北京。
“悉尼!”當這個單詞從薩馬蘭奇口中被讀出的時候,現場的中國代表團一陣寂靜。
薩馬蘭奇
在此之前,北京的票數是一路領先的。
在新千年的交匯之際,北京與期盼已久的奧運會就這樣擦肩而過。
在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這段曆史可能已被不少人忘記,而很多的年輕人,甚至已不知道這個故事。
但在當時,這個消息確實震動了中國。 2
申辦2000年的奧運會,當時中國是誌在必得的。
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曆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從綜合國力上說,已經具備了承辦一屆奧運會的條件。而且單從舉辦體育運動會上看,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1990年亞運會,無論從體育設施還是賽事承辦,也展現了成熟的能力。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申請,隨後在1991年12月向國際奧委會和有關的國際體育組織通報了北京的申請。
1991年5月13日,北京惠僑飯店舉行了“北京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委員會”掛牌揭幕儀式,標誌著北京奧申委正式成立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刊登了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
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口號
同時還有其他輔助的口號:“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曆史名城,時代盛會”,以及在2008年被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都熟悉的一句口號:“北京歡迎你。”
當時,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這場申奧的活動中,神州大地,各路人士,各種活動,緊扣的都是一個主題:申奧。
當年的申奧著名歌曲之一,歌名叫《奧林匹克風》。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歌手的著裝都好老土,歌曲曲風也顯得過時。但當時,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幾乎人人會哼(我還是覺得很好聽,歌詞也很好)。而這首集合了蘇芮、解曉東、毛阿敏、齊秦、張雨生、那英等當時大腕(也是實力唱將)的歌,也是最早的“群星版”之一了。
當時的明信片
當時發行的紀念幣
可能也因為是信心十足,所以國家的各類媒體也樂於放大大家申奧的熱情,以及對舉辦奧運的期盼——這確實是當時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聲音。
1993年夏,10萬麵宣傳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彩旗飄揚在北京的主要街道上
所有的申奧造勢活動,在1993年9月達到了頂峰。然後,就迎來了9月23日決定北京命運的投票之夜。
9月23日的投票,是國際奧委會91名委員,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第一輪投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被淘汰。第二輪投票,德國的柏林被淘汰。第三輪投票,英國的曼徹斯特被淘汰。
還剩下北京和悉尼。
前三輪,北京的票數都是一直領先的。
但最終決定命運的第四輪,悉尼勝出,北京被淘汰。
公布結果那一刹那的澳大利亞申奧代表團
當時失望的中國助威團 3
北京申奧失敗。
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很多國人都不相信:怎麽可能?假消息吧!但這是事實。
關於北京申奧為什麽會失敗的各種說法,由此開始在街頭巷尾流傳。
當初最流行的一個版本,是北京最終在第四輪以1票之差輸給了悉尼。
其實在第三輪曼徹斯特被淘汰後,北京的敗局已經確定——投給曼徹斯特選票的奧委會委員,在第四輪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票投給悉尼。
但最後這一票究竟差在哪裏呢?當時很多人相信,是因為朝鮮在最後“背叛”了我們,把自己的那一票投給了悉尼。
事實上,每個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票投給誰,都是全程保密的,所以關於“朝鮮背叛”的說法,隻是基於猜測。但為什麽會有很多人傾向於相信?是因為當時的國際背景,似乎很有說服力。
1992年8月24日,中國和韓國正式建交,這對中國而言是對外交往的重要一步,但對朝鮮而言,卻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在中韓建交前,朝鮮采取了各種反對措施,但最終沒有阻止中國走出這一步。
隨著中韓建交,中朝關係開始迅速變冷。很多人猜測,作為報複,朝鮮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悉尼,而不是和自己曾經有“牢不可破友誼”的中國。
但這一切都隻是猜測而已。而且,後麵的投票結果顯示,北京是以43比45票輸給了悉尼,北京其實是輸了兩票(可以有棄權票),也就是說,就算是朝鮮不投給悉尼投給北京,最多也是打平。
於是,又有不少人猜測,還有哪個應該投給中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最終沒有投票給北京。
很多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台灣。 4
持這個觀點的代表,是台灣的李敖。
李敖認為,當時台灣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沒有把關鍵的一票投給北京,理由是台灣當局在9月初做出公開聲明:“北京申辦奧運會,台當局立場認為其所具備的條件並不成熟,可是投票是由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個人決定,當局會尊重他的權利與決定。”
真的是吳經國沒有投北京一票嗎?吳經國在他2005年10月出版的《奧林匹克中華情》一書中,透露了幕後的故事。
在前往國際奧委會開會投票前,吳經國當時做出的表態是:“我這一票的考量有兩大因素,第一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二是為了奧林匹克發展的利益。”
他對自己當時說這話的解釋是:“環顧當時島內政治環境的敏感、複雜,如果直接道出我所支持的對象,實非明智之舉,而客觀地提出我投出這一票的前提條件,自認不失為處理這個棘手問題的好辦法。”
吳經國還回憶自己在出發前,父母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次投票,你一定要記得你是中國人。’他們並未明說要我支持北京,但他們眼中的期待,我了然於胸。”
最後,作為最有力的證據,吳經國當時把自己所寫的選票用照相機拍成了照片。上麵寫著:“bei jing”。 5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北京最後以兩票之差敗北呢?
當時的中國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也是中國申奧代表團副團長的何振梁這樣分析:
第一,當時埃及的奧委會委員和中國關係很好,雖然年紀很大,但表示坐著輪椅也要來投票支持中國。但臨行前身體實在不允許,最終沒有成行。
第二,保加利亞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是保加利亞共產黨書記的女婿,表示一定要投票給北京。但投票前,保加利亞政局發生了變化,這位委員受到牽連,也沒能參加投票。
第三,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約翰·考茲在1999年時自己承認,當時作為澳大利亞奧申委的成員,他在9月22日投票選舉的前夜,塞給了肯尼亞和烏幹達的兩位國際奧委會委員每人3.5萬美元現金(據新華社1999年1月22電)。而非洲的這兩票,原本被北京認為是“鐵票”。
1993年10月1日,鄧小平對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說:“申辦不成,沒有關係,總結經驗,但要警惕有人搗鬼。”他說:“西方什麽允諾都靠不住,這個道理要管好多年,不要輕易相信許諾,拿到東西才算數,沒有拿到的就不要信。”
但北京最終沒有成功申辦,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止這些。
1993年6月10日,在投票表決前3個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人權小組委員會通過決議案,反對在北京或在中國其他地方舉辦2000年奧運會,要求國際奧委會美國委員投票反對北京。接著,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表示了同樣的意思。
9月17日,投票表決前5天,幾家國際通訊社分別發出消息說,北京奧申委一位領導人(指的是申奧代表團副團長張百發,當時他是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在8月31日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視台采訪時表示:“如果因美國國會的阻撓而使北京申辦失敗,我國會加以報複,抵製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一時之間,國際輿論大嘩。但事實是,張百發當時的原話是:“我們完全有理由對美國進行報複,但我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們一貫支持奧林匹克運動。”
但是,澳大利亞電視台卻把後麵半段給掐掉了(後來薩馬蘭奇專門請何振梁開了新聞發布會澄清此事)。
霍英東的兒子霍震霆當時作為北京奧申委代表團的一員奔赴蒙特卡洛,他後來回憶,外國記者向北京奧申委提的問題,多是政治性的,與體育無關,攻擊性很強。
這就是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
這也可能是北京當時沒有圓夢的最主要原因。 6
何振梁曾回憶起當時那一夜,自己的內心感受。當薩馬蘭奇宣布獲勝城市是悉尼的時候,他看到了台下北京申奧代表團同誌們凝固的表情,他說他當時心裏特別難受。
但他的第一反應,必須是先向身邊的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高斯珀表示祝賀。
大會結束後,他告訴自己絕不能垮,一路上對向他表示安慰的委員們表示感謝。回到代表團駐地,他先向代表團成員介紹了整個投票的經過,然後回到了房間。
回到房間後,他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女兒說她哭著看完了電視轉播的全過程,她難以接受這個結果,說爸爸媽媽多保重,我愛你們。那一刻,何振梁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
申辦結果公布時的中央電視台轉播中心現場
饅頭說
我清楚地記得,1993年9月24日的那個淩晨。
那一夜,才上初中的我,調好鬧鍾,準時把自己鬧醒,打開電視收看最後的申奧投票結果(可見後來我為何畢業就做了體育記者)。
我當時特地撥開窗簾看了看外麵:很多家的窗戶都透著亮光。
我也清楚地記得,當薩馬蘭奇用英語念到“北京”的時候,小區裏頓時就響起了鞭炮聲——放鞭炮的人肯定以為,薩馬蘭奇宣布北京贏了。但其實,薩馬蘭奇隻是先用英語在介紹參加本次申辦的城市的名字。
當薩馬蘭奇說出最後獲勝的是“悉尼”的時候,我感覺世界一下子就凝固了。當時我就愣在了電視機屏幕前。
真的,當時誰都沒想到。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我們真的是太自信了。當時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隻要能萬眾一心幹一件事,就不可能幹不成!
但1993年的申奧失利,恰恰給國人的那種自信降了溫。從這個角度說,當年的申奧失利,也有積極的一麵:讓我們進一步認清了自己,以及當時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從那時起,如何在國際上展示自身形象,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開始被重視起來。
一方麵,我們開始認清一點: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崛起或複興的道路上,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異樣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對待,關鍵是自己如何麵對,以後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麵,我們也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在我們自己的眼裏是一個樣子,但在別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種樣子——別人的一些批評固然是有失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評,也值得我們自己自省和重視。
2008年,北京“鳥巢”上空綻放的漫天煙火,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完全有能力奉獻出一屆出色的奧運盛會——那一刻在現場的我,腦海中真的浮現出了當年那個在電視機屏幕前呆若木雞的自己。
24年過去了,時間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複興征程。
這個征程絕非坦途,甚至荊棘重生,但隻要正視自己的弊端,堅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實事,少走彎路,我們終會迎來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道阻且長,但終點可期。
讀者評論
一枚生活:1993年的今天,我大學畢業剛剛去北京工作。家鄉的大嫂的預產期就是這一天,爸爸寫信給我說,如果申奧成功了,就給孩子取名申奧。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們的申奧卻失敗了。聽到悉尼獲勝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還記得。當年的小baby今天24歲了。當年給我寫信的爸爸,過兩周也八十大壽了。老爸當了一輩子的老師,喜歡讀曆史題材的書,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國內的朋友幫我買了一本《曆史的溫度》寄給他。兩天前跟家裏視頻,老爸說很喜歡,準備讀完後再讀一遍。
lt:我跟大師年紀差不多,至今還記得那一夜。後來工作後參加培訓,學習溝通這個詞的真正含義,1.我說;2.我說的你懂;3.根據你的反饋不斷調整我說的話。當年的我們一直有點自說自話,集中精力我們想幹什麽就一定能幹成,客觀地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麽形象,這個教訓無疑是深刻的,當年對全國人民的打擊也是巨大的,不過重要的是吸取教訓從頭來。8年之後我們成功了,這8年國家做了很多marketing promotion(營銷推廣),在國家層麵上,除了展示實力,還有柔性的一麵。2008年3月我去法國出差,當時正是火炬傳遞過程中出了好多不好的新聞的時候,西部的幾個省也出了亂子,有法國同事認真地問我關於西藏的問題,可惜當時自己英語不好,真的無法從政治經濟曆史各方麵給他們解釋,也深深意識到了,即使拿下主辦權,路也還遠,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太多,需要很長時間。
ann:1993年的9月我在重慶,大四剛開學。那天晚上學校的階梯教室擠滿了興奮的人群,隻聽到一串英文中夾了一個北京,都以為是我們贏了,歡呼聲響徹了偌大的教室。可是過了一會兒周圍有同學在說,錯了錯了,是悉尼贏了,北京沒得!我想,那種從雲端跌落到深穀的失落感,在場的每一個同學永遠都忘不了。如今24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恰同學少年散落在天涯海角,饅頭的這一篇文章讓我憶起了24年前的青春年華。親愛的同學,遊曆半生歸來,願你仍是少年!
sherry:那一夜我也徹夜無眠,至今還能找到當年的日記裏記錄的宣布結果的那一瞬間和痛苦難受的一夜。隨後幾年沒想到我竟和澳大利亞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傳遞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們也都積極地去堪培拉守護我們的火炬傳遞,與“藏獨”分子抗爭。時過境遷,不變的是西方對我們的一直以來的敵意,而我們早已一日千裏,把它們遠遠甩在身後了,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再辦奧運了,國力的提升,人民素質的提高,不需要用奧運會來證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