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會記得的日子,在這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這場舉世皆知的投降背後,還有一些小細節值得一說。  1


    1945年8月9日上午,日本戰爭最高指導會議,在一個東京的防空洞內舉行。


    參會的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感到空前的憤怒。


    他憤怒的原因,是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內閣,提議日本無條件投降。


    阿南惟幾不是不知道,大日本帝國的命運之燭,此時已到了熄滅的邊緣。


    在對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日本已經被對手榨幹了最後一滴油,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日本本土已被強大的美國海空軍全麵包圍。而且,就在3天前的8月6日,美國人剛剛在廣島投放了一顆前所未聞的炸彈,一座城市瞬間灰飛煙滅。  <h5>描述日本投降儀式的油畫</h5><h5>美軍在日本廣島投放的原子彈大大加速了戰爭進程</h5>


    在對中國的大陸戰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盡管在1944年末依然出現類似“豫湘桂大潰敗”這樣的慘敗,但八年來的態度始終如一:打不過,但堅決不投降!牢牢把150萬日本陸軍拖在中國戰場。


    在對蘇聯的東北戰場,就在8月9日這天淩晨,160萬剛剛經過對德國戰爭洗禮的蘇聯軍隊,向駐紮在中國東北的70萬日本關東軍發動摧枯拉朽的攻勢,早就把精銳抽調入關對付中國軍隊的關東軍,毫無抵抗之力。


    但以阿南惟幾為代表的軍方,從來沒想過投降。


    軍方認為,日本此時尚有一戰之力:本土還有52個師團,陸海空軍共計370萬人(雖然武器嚴重不足,兵員素質也極度低下),5200架作戰飛機(大多數為簡陋的自殺攻擊機)。但大和民族是團結的!必須“本土決戰”!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榮譽,必須“玉碎”!  <h5>日本的自殺式飛機</h5>


    但以日本首相為代表的內閣,認為已經到了必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時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現在如果繼續死扛,可能後麵連哀求投降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這場爭吵一直持續到中午,直到外麵有人進來報信:長崎又被扔了一顆原子彈。  <h5>日本裕仁天皇</h5>


    整個房間鴉雀無聲。


    沒人再願意賭,美國是不是還有第三顆,乃至更多的原子彈。“該不該投降”的議題,迅速切換到“該如何投降”。


    但爭吵還在繼續。阿南惟幾依舊堅持,必須“有條件投降”,其中包括“日本戰犯由日本自己處理”“盟軍不能進入日本本土”,等等。


    在日本內閣的眼中,軍方的這種要求簡直是癡人說夢。你們還有什麽籌碼去討價還價?


    這場爭執一直持續到8月10日,也就是第二天的淩晨,最終,雙方決定請天皇決定。


    裕仁天皇於是被請了出來。


    天皇說了一長段所謂不忍看到百姓受苦的話後,明確表態:無條件投降!


    當時的房間裏,傳來一片哭泣之聲。  <h5>阿南惟幾。他的第六子阿南惟茂,後來成為日本駐華大使,主張“中日友好”。不過四子阿南惟正作為日本鋼鐵公司副總裁,依然參拜靖國神社</h5>


    1945年8月15日淩晨1點30分,阿南惟幾在自己宅內,麵對天皇的皇宮方向,切腹自殺。  2


    1945年8月14日,離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還有一天。


    作為當時中國最高領袖的蔣介石,內心激動,卻也有痛苦。因為就在這一天,國民黨政府與蘇聯達成了一份協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這份條約除了一些場麵上的“互相支持”等空話之外,最核心的內容隻有一個:中國允許外蒙古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獨立。這其實等於把外蒙古割裂了出去。  <h5>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規定,蘇聯承認“滿洲國”,日本承認“蒙古國”。蔣介石拒絕承認這一條約</h5>


    1945年10月20日,在外蒙古當局與蘇聯的監視和控製下,外蒙古進行了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讚成外蒙古獨立。


    近15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自這一天開始,從中國的疆土中割裂了出去。


    當時參與談判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世傑一度不敢簽字——割讓那麽大一片國土出去,以後就是曆史的罪人。


    蔣介石又何嚐不是這樣想?但斯大林傳來的一句提醒,戳到了蔣介石最痛的地方:若不盡快達成協議,共產黨的武裝,就快進入東北了。這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最頭痛的問題。


    在中國戰場的第一線,國民黨軍隊一度是抗戰的主力。但在廣袤的淪陷區,國民黨軍隊早已撤退,一直都是共產黨的武裝在扛起抗日的大旗。日本投降,主力都在中國西南部的國民黨軍隊,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到淪陷區去受降。而共產黨軍隊在淪陷區艱苦奮戰了那麽久,怎麽肯原地不動,放棄接受日本投降的權力?  <h5>準備投降的日本軍隊</h5>


    70萬外強中幹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扛不住如狼似虎的160萬蘇軍,蘇聯事實上已經完全掌控了中國東北。蘇聯不怕美國,他想把東北給誰,就給誰。


    當時的東北,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掐住整個中國的工業乃至經濟命脈。


    考慮再三,標準民族主義者蔣介石,痛苦地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來換取蘇聯撤出東北,最重要的,是不支持共產黨軍隊。


    然後,後來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蔣介石也知道了。


    1953年2月25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然而,外蒙古獨立早成既定事實,早已敗退台灣的國民黨喊出來的話,又有誰聽?


    1953年,國民黨的中央會議上,蔣介石說:“承認外蒙獨立的決策,我本人願負其全責。這是我個人的決策,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3


    1945年8月30日下午2點5分,美國五星上將、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的座機“巴丹”號降落在橫濱以西的厚木機場。


    即便到了跨出機艙門時,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麥克阿瑟,內心依舊有一絲不安——盡管這是他堅持要求飛到這裏來的。


    早在一周前,麥克阿瑟就應該降落到這裏,處理受降事宜了。但日本人警告他說,厚木機場停著數不清的“自殺式”飛機,數不清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已經表態:渴望與這位“沾滿大日本皇軍鮮血的劊子手”同歸於盡!


    於是,在命令厚木機場的所有日本飛機拆除螺旋槳後,麥克阿瑟的座機才敢降落到這裏。


    從機場到橫濱市區,有13公裏路程。一路上,麥克阿瑟發現,道路兩旁,站立著3萬日本士兵。這些士兵,都是背對著道路站立的。


    麥克阿瑟更不安了。


    雖然他很得意自己這次的冒險行為——在日本本土,尚有300多萬日本士兵,他卻帶著很少的人登陸日本來接受投降。麥克阿瑟一生都喜歡冒險,一直冒險到朝鮮戰場上的仁川登陸,之後黯然退出曆史舞台。


    身邊有人向他解釋,日本士兵背對道路的這種姿態,是在保衛他們的天皇陛下。


    “天皇”,是麥克阿瑟進入日本前,研究最多的詞之一。在進入日本之前,美軍給日本人翻譯草擬的天皇投降詔書,第一句是:“我,天皇裕仁……”麥克阿瑟發現,這句很平常的話,卻讓在場的日本人都麵露慍色。有人悄悄告訴他:天皇從來不用“我”,用“朕”。


    麥克阿瑟後來告誡所有部下:“不要不尊敬天皇,這樣會惹怒瘋狂的日本軍人。”


    但進入日本後,麥克阿瑟做了一個超出軍人智慧的決定。他並沒有如外界所呼籲那樣的,懲戒日本天皇並廢除天皇製度,而是保留了天皇製度,隻是讓天皇發布了一個《人間宣言》:天皇宣布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  <h5>麥克阿瑟和日本裕仁天皇</h5>


    美國人既降低了天皇的威信,又保留了日本人的顏麵。


    之後,麥克阿瑟作為一個駐日本盟軍最高司令,實際上的日本“太上皇”,做出了一係列讓很多經濟學家和政客都豎起大拇指的治理日本方案:釋放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各類政治犯(麥克阿瑟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修訂日本的民主憲法,分配給日本農民土地,瓦解財閥的壟斷,甚至給日本女性投票權——麥克阿瑟透露過自己這樣做的目的:進一步讓日本男人的威信掃地。


    日本居然在這樣一個軍人的治理下,迅速擺脫了戰後陰霾,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h5>麥克阿瑟在“密蘇裏”艦上代表盟軍簽字</h5>


    在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裏”艦上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後,當時主持儀式的麥克阿瑟,特意安排了一個環節:400架b–29轟炸機在1500架美國海軍艦載機的護航下,集體掠過“密蘇裏”艦上空。


    那種整個海洋為之震顫的感覺,是麥克阿瑟希望日本人感受到的:不是要“玉碎”嗎?自己掂量下,有機會嗎?  <h5>麥克阿瑟</h5>


    但那個時候,麥克阿瑟還是有一些不安的,因為接下來作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長官,他將決定日本未來的發展走向。


    所以,在1951年4月,美國承諾將政權歸還日本政府的前夕,麥克阿瑟離開日本,看到上百萬日本人夾道歡送他,高呼“大元帥”的時候,他心底裏的那絲不安,才徹底消除。


    那一刻,倔強的五星上將,熱淚盈眶。  4


    1945年9月9日上午8時52分,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開始。


    麵對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解下了佩刀,凝視投降書,最後,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但即便在那一刻,岡村寧次都未必解開了心中的那團疑惑。


    1945年8月11日,岡村寧次聽到歐洲各國電台播放的“日本即將無條件投降”的播音時,他是不以為然的。他給大本營拍去的電報是:“而今百萬精銳仍在,竟向重慶的殘兵敗將投降,這是奇恥大辱。”  <h5>岡村寧次簽署投降書</h5>


    當時,他和他的幕僚做過最壞打算:把所有駐中國部隊集結在山東半島,建立一個獨立的“占領區”。


    然後,8月15日中午,他親耳聽到了天皇宣布投降的廣播。他下令,要求全體官兵“謹遵聖意”。接下去,就該考慮自己的命運了。  <h5>岡村寧次</h5>


    自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開始,日本軍方1名元帥、4名大將、6名中將相繼自殺。包括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鬆井石根等7名惡貫滿盈的戰犯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無論絞刑、無期徒刑還是有期徒刑,數千名被起訴的日本戰犯名單裏,沒有岡村寧次的名字。


    岡村寧次1941年擔任侵華日軍華北方麵軍總司令,1944年升任整個侵華日軍的總司令,曾在華北占領區殘酷殺害抗日軍民,以及實行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


    作為侵華日軍最高領導者,岡村寧次人間蒸發?並沒有。


    岡村寧次隻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接到了蔣介石的電報:“應對本委員長指定之部隊投降,如對非指定之部隊而擅自向其投降或讓防,……直接予以處置。”


    所謂“非經政府指定之受降部隊”,就是指共產黨的武裝。換句話說,日本軍隊隻能向國民黨軍隊投降,不能向共產黨軍隊投降。


    岡村寧次堅決予以執行。他可能不知道,這救了他自己的命。


    1945年9月12日至1948年3月底,岡村寧次被“軟禁”在中國南京,名義上是軟禁,但實際上,是充當國民黨的秘密軍事顧問,協助國民黨與共產黨軍隊作戰。


    1948年,岡村寧次終於被正式送進上海戰犯監獄,但不久就以“保外就醫”的名義出獄。


    1949年1月26日,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對岡村寧次的審判,但中華民國軍事法庭的審判結果是:“無罪”。


    共產黨方麵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重新逮捕岡村寧次。當時的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為了能和共產黨和談,下令重新逮捕岡村寧次,但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湯恩伯堅決不放人(蔣介石那時雖下野,但仍有實權)。當天,岡村寧次乘坐美國輪船返回日本。


    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台北市陽明山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岡村寧次被聘任到台灣,擔任高級顧問,負責訓練國民黨軍隊。  <h5>蔣介石到台灣後聘任的日本顧問團</h5>


    1966年2月,岡村寧次因心髒病,病逝於東京,終年82歲。這名侵華日軍最高長官,最終還是逃過了懲罰。


    饅頭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