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期間的日本人,相信大家恨之入骨。但今天要說的這群日本人,可能和你原來知道的不太一樣,嚴格意義上說,他們應該是美國人……  1


    1941年12月7日,美國夏威夷珍珠港。


    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賭贏了人生下注最大的一把牌:這一天,日本海軍成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海軍駐紮的珍珠港,以損失29架飛機的微小代價,炸沉美國海軍4艘戰列艦(另有4艘被炸癱瘓)和其他18艘大型艦船,美軍官兵被炸死2403人,炸傷1178人。


    “偷襲珍珠港”,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當偷襲成功的消息傳到山本五十六的作戰指揮室時,其餘人都一片歡騰,隻有山本五十六神色冷淡,他說了一句:“我們隻是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而已。”  <h5>被關押的日裔美國人</h5><h5>日軍偷襲珍珠港</h5>


    應該說,山本五十六那時候可能已經想到了美國人之後殘酷的報複,以及日本的軍民將陷於無盡的戰火之中。


    但不知道那時候他是否會想到,有一群特殊的日本人,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命運。


    那是生活在美國本土的數十萬日本人,已經取得美國國籍的日裔美國公民。  2


    珍珠港被襲擊的第二天,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靠著太平洋)的日裔,就開始感受到明顯壓力。


    當時的加州州長卡伯特·奧爾森和州檢察長厄爾·沃倫,做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在美國的日本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全部被開除公職。不僅如此,他們的律師資格證和行醫證都被吊銷,以捕魚為生的漁民,被禁止出海。


    奇怪的是,在加州,日本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人口隻占州總人口的1%(大概10萬人左右),而在更前線的夏威夷,日裔人口占到當地人口的1/3(15萬),卻沒有遭到什麽衝擊。


    一開始,美國的民眾還是對日裔美國人抱有同情心理,《洛杉磯時報》當時發表的評論,將這些日裔公民的性格描述為“從出生接受的教育就是成為品行很好的美國人”。  <h5>“二戰”中的日裔美國人</h5>


    但一個月過去後,隨著日本在東南亞的節節勝利,在本國的太平洋艦隊依舊癱瘓的情況下,美國大陸開始恐慌起來。州檢察長沃倫致電華盛頓:“本州司法官員一致認為,美國出生的日本人比日本僑民更危險。”


    輿論也隨即開始轉向。


    當時西海岸有一家報紙的專欄這樣寫道:“為什麽要對日本佬這麽好?他們占了停車位,他們在郵局排隊時站在你前麵,他們在公交車和電車上有座位。讓他們受苦、挨餓吧!誰反抗就讓誰死!我憎恨日本人,恨所有日本人!”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保險公司取消了日裔美國人的保單,牛奶工拒絕給他們送牛奶,雜貨店拒絕賣給他們食物,加油站不給他們加油,銀行凍結了他們的資產。


    理發店的窗戶上寫著:“日本佬進來刮胡子,發生意外概不負責。”飯店窗戶上寫著:“本店會毒死老鼠和日本佬。”有些地方,日裔美國人甚至被拒絕進入公共廁所。


    政客也隨即加入了反日裔陣營。


    愛達荷州州長蔡斯說:“日本佬跟老鼠一樣生活,像老鼠一樣繁殖,像老鼠一樣活動。”


    阿肯色州州長霍爾姆說:“對於日本人的習俗,或者說是怪癖,我們的人民不習慣。”  <h5>這個雜貨店的日裔美國人老板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就貼出了這個標語:我是美國人。但之後他也被抓走關押了</h5>


    堪薩斯州州長佩恩說:“堪薩斯州不要日本佬,不歡迎日本佬。”他甚至讓州警察禁止日本人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


    越來越多的州開始抵觸日裔美國人,他們希望能夠將本州的日本人集中管理,而能讓這一願望實現的,隻有美國總統。  3


    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羅斯福,當時正在被對日作戰的各種情況搞得焦頭爛額,並沒有太多精力去處理國內的反日情緒。


    於是,羅斯福把這件事情交給了手下人去處理,在層層轉包後,美國西部防禦司令德威特中將成了實際的決定人。這位將軍是堅決主張將日本人集中關押管理的,“在美國,我不想有任何一個日裔人。他們是危險因素。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證明他們的忠誠”。  <h5>對於日裔公民的轉移通知</h5>


    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9066號行政令——作為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那絕不是羅斯福的光榮時刻。


    按照9066號法令規定,總統授權戰爭部建立“軍事區”,可以命令“任何人或所有人”撤離。


    這也就意味著,將日裔美國人驅逐並集中關押管理,成為合法行為。


    3月27日,是法令規定“自願遷移”的最後截止日期。3月30日,從黎明開始,強製撤離的“第20號平民禁令”開始貼到每一個日裔美國人家庭的家門上。被強製撤離的日裔美國人隻允許攜帶個人物品,刀片和白酒全部被沒收,投資和銀行存款也全部被沒收,所有的申訴和抗議全都無效。  <h5>日本人生活區張貼的“重新安置”命令</h5><h5>等待運送大巴的日本家庭,每個人身上都係著標簽防止走散</h5>


    運輸卡車停在日本家庭的門前,士兵在人行道上喊:“出來!日本佬!”這不由讓人想起了德國士兵在歐洲的命令:“走!猶太人!快走!”


    就這樣,日裔美國人拖家帶口,上了卡車,被送到了各個州設定的“戰時安置中心”,這些中心,全都設在整個國家最荒涼的土地上。  <h5>被安置的日本家庭的行李</h5>


    根據當時的統計,第一代日本移民,損失的農田和設備價值7000萬美元,水果蔬菜損失3500萬美元(當時加州一半的水果是日裔美國人出產的),年收入減少5億美元,其他存款、股票、債券不計其數。  4


    那些被安置的日本家庭,過的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一個六七口人的日本家庭,在安置中心裏大約能分到一間4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一個用油毛氈搭起來的小木屋。屋子裏有一個爐子(有的地方沒有爐子)、一盞吊燈,以及床,其他的家具基本要他們用廢木料自己動手做。  <h5>一個比較典型的安置中心日本家庭木屋</h5>


    房間裏沒有自來水,營房每個區共用一個洗衣房、食堂、廁所和露天淋浴室——婦女們不得不在站在高高崗哨上的看守注視下洗澡。當她們提出反對意見時,看守反問她們:“你們現在是美國人嗎?”  <h5>食堂吃飯</h5>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安置中心四周拉了鐵絲網並通了電,有全副武裝的士兵日夜巡邏,不準他們外出。晚上,強烈的探照燈燈光會照進每戶家庭的窗戶。


    這是安置中心嗎?並不是,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一個更合適的詞來形容那些地方——集中營。


    相比於納粹集中營,隻是食宿條件略好,沒有焚屍爐和虐待而已。


    在遭受了明顯不平等的待遇後,那些日裔美國人是怎樣反應的?


    他們沒有任何的反抗。事實上,所有的營地都沒有發生過一起暴動事件。不僅如此,就連營地看守都感到詫異的是,每天早上,日裔美國人都會集合升星條旗,在他們的童子軍(每個營地隻有一個)打鼓吹號伴奏下,敬禮。  <h5>加州安置中心的星條旗</h5>


    每個星期六晚上,營地裏的日裔美國人都會唱《美麗的美利堅》,在營地設置的課程裏,最受歡迎的課程是英語和美國曆史。


    在艱苦的環境裏,日裔美國人依然想表達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忠誠,而且,他們想做的事還不僅僅是在營地裏。  5


    1943年,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陷入死戰,同時開始在歐洲戰場派出登陸部隊,兵源嚴重吃緊。


    也就是在這時候,日裔美國人獲得了當兵參戰的機會。


    盡管日裔美國人的二代年輕移民都對自己家庭和父母輩遭遇的不公頗有微詞,但麵對當兵的機會,還是爭先恐後地報名——他們覺得,隻要自己在戰場上表現得好一點,自己在營地裏的親人就會被照顧得好一點。  <h5>1944年2月22日,來自科羅拉多州安置中心的48名日裔美國人在丹佛征兵站報名參軍,準備接受體檢</h5>


    一批日裔美國人進入了美軍情報係統,負責破譯日軍的密碼。1943年4月14日,美軍截獲了日軍一份機密電報,這份電報使用的是日軍當時認為“無法破譯”的新密碼,但美軍的日裔密碼專家組熟悉日文的語法習慣,僅僅用了6個小時就破譯了密碼。


    4月18日,發動“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視察日軍基地的飛行途中,被通過破譯密碼得知他行程的美軍戰鬥機埋伏,最終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被擊落在原始叢林中,機毀人亡。


    1944年7月,日裔情報員破譯了之前被標記為“無軍事價值”的日軍情報資料,找出了“大日本帝國”軍火庫存清單,使得之後美軍的b–29轟炸機有的放矢,一炸一個準,大大縮短了戰爭進程。


    更多的日裔美國人,直接投身到了一線戰場,他們被整編成了著名的美國陸軍第100營和第442團。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原本在美軍中服役的日裔美國人立刻就被隔離了出來。但讓美國軍方頭疼的是,這批訓練有素的官兵,既不放心讓他們參戰,也不放心把他們解除現役恢複平民身份。想來想去,決定把他們組成第100營,投入到歐洲戰場(之後又組建了442團)。


    日裔美軍參加的主要是歐洲戰場對意大利的作戰(對手主要是納粹德國)。當時這批部隊被美國人看不起,被叫作“土撥鼠部隊”[1] ,艾森豪威爾甚至拒絕接納他們。


    但抱著為家人必死一戰和證明自己忠誠想法的日裔部隊,很快就以不怕死的戰鬥姿態震驚了盟軍。麵對剽悍的納粹德國軍隊,100營和442團的日裔士兵仿佛不要命一般地拚死攻擊,打到激烈時,不少日裔美軍高喊著口號直接衝向德軍陣地做自殺式攻擊。


    這兩支清一色由日裔組成的美軍,轉戰意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參加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鬥。被稱為“土撥鼠營”的100營,後來被稱為“紫心營”,因為他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紫心勳章。  <h5>1945年4月,第442團受命進攻德軍防守的“哥特防線”,這條防線盟軍足足打了6個月沒有攻克,442團抵達後,僅一天攻擊就滲透了防線,三周之內把德軍趕到了波河流域,把美軍高層看得目瞪口呆</h5>


    442團的戰時傷亡率達到314%,陣亡人數達到了剛組建時的3倍,依靠不斷繼續補充日裔士兵才保持建製完整,成為“二戰”期間美軍傷亡率最高的步兵團,但也是整個美國陸軍曆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團級部隊。


    整個442團(後第100營並入,保留番號)有18 143人次獲頒各種勳章,榮譽包括7次總統集體嘉獎(美軍著名的101空降師隻獲得2次,陸戰1師僅獲得3次)、21枚榮譽勳章、52枚優異服役十字勳章、560枚銀星勳章、22枚軍團勳章、4000枚銅星勳章和9486枚紫心勳章等。


    據說“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檢閱一支戰爭中最出色的陸軍部隊,結果一查下來,是442團,考慮到多方麵因素(整個“二戰”的美軍,難道就日裔美國人打得最英勇?),最後換了支部隊。


    整個“二戰”期間,有17 600名日裔美國人參軍,應該說,他們還是憑借自己的表現贏得了尊重,但戰爭結束後,他們卻未必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  <h5>1945年5月10日,一個西雅圖的日本家庭從安置中心返回家裏,發現玻璃已全被敲碎,家裏被洗劫一空,還到處噴了反日標語</h5>


    這些日裔美軍士兵回到國內後,哪怕身穿製服,卻依然被飯店和理發店拒之門外,戰爭部試圖帶著日裔美軍軍官到西海岸巡講,告訴美國老百姓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但效果不是太理想。


    有一次,一個農民問一個日裔美軍中尉:“你們連裏死了多少日本佬?”


    中尉回答:“到戰爭結束時,我們排的日裔士兵隻活下來兩個。”


    那個農民回答:“太可惜了!居然還剩下兩個!”


    當時的會場聽眾都一言不發,並沒有人阻止。


    最讓這些軍人失望的是,他們父母輩當時的農場、家園、產業,大多數被白人占據了,並沒有歸還。  6


    但錯誤總有被糾正的一天。


    從1945年開始,陸續有日裔美國人就“二戰”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提起訴訟。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日裔美國人重新安置索賠法》(the japanese-american ims act)。不過,直到1962年,美國不過賠償了3600萬美元。


    1980年,迫於日裔美國人的壓力,卡特總統開始重新調查此事,並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在美國的日裔公民幾乎沒有任何不忠誠舉動,設置集中營不具備軍事必要性。1983年2月24日,美國國會正式承認“二戰”期間拘留日裔美國公民是一個錯誤,之後的索賠要求驟增。


    1988年,裏根總統簽署了公民權利法案,代表美國政府發表道歉,並向每個集中營幸存者提供2萬美元的賠償,最後總共賠償了16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33億美元左右)。


    饅頭說  <blockquote>


    看完上麵這篇,不知道你的心情是否有點複雜。


    似乎在這個故事裏,美國不是想象中的美國,而日本,也不是想象中的日本。


    說實話,我搜集第442團的照片時,看到那些穿著軍裝的日本人,也是有一種古怪的感覺:他們穿的是美軍的軍裝,拚死打的,是納粹德國。


    但這卻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一段曆史。


    而也正是這段曆史,才會讓我們看到,日本極右翼哪怕再瘋狂,但在日本國內,總有一批又一批的反戰人士,發自內心地抵製戰爭,祈求和平。


    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動,卷入的絕不僅僅是交戰的雙方軍隊,還有更多無辜的平民百姓,甚至是你自己預料不到的同胞手足。


    那些埋骨歐洲戰場的日裔官兵為之奮鬥的,是全人類都認可的光明。


    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blockquote>


    [1] 因為日裔美國人身材矮小,且善於偷襲,故有此稱。——編者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