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民國時期若隱若現的人。他叫蔡鍔,你肯定知道他的名字,卻又未必知道他具體幹了什麽。更多人知道他和一位風塵女子的愛情故事,卻未必知道,他是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1


    1915年11月18日這一天,是日本客輪“山東丸”號開船的日子。


    這艘往返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客輪,今天將於天津碼頭起航。這一天,船上多了一名特別的旅客。


    說是特別,這位旅客30歲出頭的樣子,其實和一般人也沒什麽太大的區別。他去日本的目的,也並非驚天動地,也就是去“養病”而已。


    但這確實是一位特別的旅客。當他離開北京前往天津的時候,袁世凱的“首席謀士”楊度就趕緊提醒:“此人一去,無異縱虎歸山,放魚歸海,從此我華無寧日矣!”


    此人,就是蔡鍔。  <h5>蔡鍔</h5>2


    蔡鍔,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人。從小聰慧的蔡鍔,12歲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在那裏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梁啟超。很多人知道蔡鍔是一名軍人,卻未必知道他是梁啟超的弟子。


    蔡鍔從上海的南洋公學(現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畢業後,17歲赴日本讀書。就和那個年代無數的青年學子一樣,蔡鍔發現,讀書改變不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於是在學成回國之後,於1902年二赴日本,就讀於一所孕育出一批改變中國國家命運人士的日本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雖然蔡鍔和同學蔣百裏等名列畢業生前三名的故事無從考證,但他、蔣百裏和張孝準被稱為“士官三傑”卻是公認的。(蔣百裏的故事參見《為什麽他沒打過一場仗,卻是陸軍上將?》)


    蔡鍔後來說,自己去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目的,是覺得那時的中國,不缺少知識分子,但缺少優秀的軍人。於是,他就要去做一個能拯救中國的優秀軍人。  3


    蔡鍔這輩子,一共做過兩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在雲南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


    1904年,蔡鍔從日本學成歸國之後,立刻成為各省爭搶的對象——各省都需要能訓練新軍的人才,更何況是留日學生中的佼佼者。


    蔡鍔先是在廣西幹了5年,做了不少軍校的校長,其中包括廣西陸軍小學堂。這個學堂第二期有一個學生,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鍾,蔡鍔堅決不允許他入學。這個學生隻能來年再考,考上了第三期。  <h5>蔡鍔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照</h5>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的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指揮著名的台兒莊戰役的桂係首領李宗仁。李宗仁後來回憶起蔡鍔時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1911年初的時候,29歲的蔡鍔已經做到了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的協統(旅長)。蔡鍔沒有參加同盟會,但一直和同盟會暗中聯係,並明確表態: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參見《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蔡鍔隨即踐行諾言,於10月30日在雲南發動起義,推翻了當地政府。不要小看蔡鍔當時這個“協統”。武昌起義,其實是一群班長、排長和連長搞起來的,搞成功後,大家請出黎元洪做都督,黎元洪當時也就是個協統。


    革命成功後,蔡鍔把當初請他到雲南做軍務的雲貴總督李經羲禮送出境,然後自己就職雲南都督,開始大展拳腳。蔡鍔上台後,換掉了一批光說不做的人,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


    蔡鍔在擔任雲南都督期間,兩次帶頭減薪,月俸由600元減到60元,隻相當於一個營長的月薪,當時在全國聞所未聞。蔡鍔的弟弟從湖南來投奔他,想謀得一個職位,蔡鍔認為這樣不好,給了弟弟20元旅費,讓他自己回家。


    一時間,雲南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後,就驚動了一個人。  4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蔡鍔擅長下圍棋,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最精彩的博弈,是與袁世凱的真人對決。


    根據《蔡鍔年譜》,蔡鍔和袁世凱認識,是在1906年,也就是蔡鍔從日本留學回來之後。但根據蔡鍔的老師梁啟超透露,蔡鍔當年想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湖南的親戚隻出得起2毛錢,蔡鍔去漢口的親戚那裏借到了6元錢,直到到了北京,才借到了1000元錢,而給他這個錢的人,就是袁世凱。


    梁啟超說,這是蔡鍔在東京親口告訴他的,想來應該不假。由此可見,袁世凱應該是蔡鍔的“恩公”。


    蔡鍔一度還是敬佩袁世凱的——這也很正常,放眼當時的中國,無論資源還是能力,無人能出袁世凱之右。1912年1月,蔡鍔曾在電文中稱讚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


    而袁世凱也相當看好蔡鍔。他曾這樣評價當時的幾位最傑出人物:“孫氏(孫中山)誌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請注意,袁世凱用的是“精”和“悍”兩個字。後來蔡鍔對袁世凱的行為也基本上沒有脫離這兩個字。袁世凱識人,不可謂不準。


    1913年10月,袁世凱調蔡鍔赴京。


    按照目前的說法,袁世凱不放心蔡鍔擁兵遠在雲南,所以調入北京“軟禁”。


    蔡鍔在北京的兩年,袁世凱表麵上對他禮遇有加,先後給了他一連串的官銜,如政治會議委員、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全國經界局督辦等;還幾乎每天召見,說是磋商政要,其實是防他有變。袁曾對親信曹汝霖說過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其中就有“檻虎於柙”之意。


    這固然是袁世凱調蔡鍔到身邊的一大目的,但從袁世凱對蔡鍔的賞識來看,並非是完全不想用他的。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裏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鬆坡(鬆坡為蔡鍔的字)為最適宜”。


    而蔡鍔之所以肯離開自己的基地雲南赴京,還是懷著一腔熱血的——用梁啟超後來的話說,蔡鍔有點“抱有幻想”。蔡鍔並不是沒有認識到袁世凱的私心,但還是,希望借袁世凱之手,建立起中國現代化的國防。


    但是,袁世凱還是讓蔡鍔失望了。


    如果說袁世凱對蔡鍔的種種建議置之不理隻是讓蔡鍔失望的話,那麽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就超出了蔡鍔對袁世凱的認知底線。


    更讓蔡鍔沒想到的是,袁世凱居然準備開曆史的倒車——自己當皇帝了。  5


    袁世凱稱帝時蔡鍔的態度,一直是一個爭議的熱點。


    1915年8月,袁世凱稱帝之前的準備運動已經到達最高潮,全國各省的督軍簽名“勸進”,在那份勸進表後麵,當時被袁世凱封為“昭威將軍”的蔡鍔,是第一個簽名的。


    蔡鍔為什麽要簽名,後來又為什麽反對袁世凱稱帝呢?  <h5>當時的勸進表(部分)</h5>


    有人曾說,蔡鍔出爾反爾,是在“投機”。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擁有全國最高統治權力的北洋係,並沒有公開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音(雖然段祺瑞、馮國璋等私下裏是反對的),而蔡鍔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冒有極大風險,而蔡鍔反袁時又不是牆倒眾人推,有何“機”可投?


    那他當時為什麽要簽名呢?


    還是要設身處地去想,從蔡鍔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看。作為袁世凱身邊被牢牢看管的人,堅決不在一份明顯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試態度的表格上簽字,後果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關鍵的細節。勸進表的簽字,發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鍔搭乘火車,從北京前往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密謀了一整夜。  <h5>梁啟超故居陳列館,梁啟超與蔡鍔密謀反袁的蠟像</h5>


    如果真心準備簽名,蔡鍔為何要緊急前往天津,去找堅決反對帝製的老師梁啟超?梁啟超在1922年的《護國之役回顧談》中,透露了當夜密談的結果,蔡鍔認為:“若不把討賊的責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華民國從此就完了。”


    由此可見,在勸進表上簽字,應該是蔡鍔麻痹袁世凱的第一步。  6


    說到蔡鍔與袁世凱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鳳仙。


    在民間傳說中,蔡鍔與小鳳仙的纏綿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寫成小說,拍成電影,口口相傳。


    遺憾的是,蔡鍔與小鳳仙認識是真,但真說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據小鳳仙1951年拜見京劇大師梅蘭芳時做的自我介紹可知,她當年遇見蔡鍔時,隻有16歲。一個胸懷大誌的將軍,與一位16歲的少女一起共謀大事,想來也不太現實。


    蔡鍔在袁世凱稱帝之後,確實開始流連於煙花柳巷,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小鳳仙。有人說,蔡鍔這樣做為的是麻痹袁世凱。但袁世凱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會相信素來嚴於律己的蔡鍔,突然開始聲色犬馬?那樣未免也太低估袁世凱了。  <h5>小鳳仙</h5>


    所以,蔡鍔去青樓不假,但主要是用來表態的:你稱帝便是了,我不管,總行了吧?對袁世凱,做戲不能做得太過,這點蔡鍔很清楚。所以要說他和小鳳仙有真正的靈魂契合,並不見得。


    據蔡鍔長子蔡端後來回憶,他的母親潘夫人(蔡鍔的小妾)給他講過,有一次蔡鍔陪家眷去看戲,開場前指著包廂裏一年輕女子對潘夫人說:“她就是小鳳仙。”這個回憶至少說明兩點:蔡鍔是和家人一起看戲的,以及,蔡鍔和小鳳仙交往並不背著家人。


    至於蔡鍔脫離袁世凱的控製,被傳是小鳳仙鼎力策劃協助,這恐怕又高估小鳳仙的能耐了。事實上,蔡鍔的脫逃是一步步精心計劃過的:先是離開北京到天津,然後從天津想辦法去日本,然後從日本去上海,取道香港去越南的河內,然後再返回自己的基地雲南。  <h5>蔡鍔夫人潘蕙英</h5>


    繞這麽一個大圈,需要精密的計劃和接應,小鳳仙恐怕是無能為力的。


    1915年11月18日,也就是本文開頭的那一幕,是蔡鍔逃脫袁世凱控製的最關鍵一步,那就是離開中國本土,取道日本再回雲南。


    先是離開北京,然後再離開天津,然後再繞回雲南,蔡鍔就這樣一步步,讓袁世凱親手放走了自己。


    說蔡鍔“精”,一點不假。  7


    然後,就是蔡鍔的“悍”了。


    1915年12月19日,曆盡艱辛,蔡鍔終於抵達昆明,開始做他人生中第二件大事:起兵反袁。


    現在我們之所以記住“蔡鍔”這個名字,是因為曆史教科書告訴我們,蔡鍔是起兵討伐袁世凱的第一人。


    一句簡單的話,背後其實是極大的分量。


    蔡鍔起兵之時,是袁世凱正式稱帝的兩周後。當時雖然全國罵聲一片,但多半都隻敢在肚子裏罵——袁世凱掌握著全國的軍權,手下的北洋係悍將如雲。當時的情景,有點像是一群半大不小的少年,圍著一個膀大腰圓的壯漢,少年們聒噪:揍他!揍他!可誰也不敢先動手。


    蔡鍔是第一個挺身而出的人。


    1915年12月22日晚,蔡鍔和另外37人歃血為盟,立下誓言:“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戚。萬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2月25日,蔡鍔和雲南督軍、他的學弟唐繼堯一起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表示“擁護共和,反對帝製”。誓師之時,蔡鍔稱:“吾儕今日不得已而有此義舉,非敢雲必能救亡,庶幾為我國民爭回一人格而已。”


    而袁世凱根本不敢相信,世間怎會有蔡鍔這樣的人,不為自己的私利和地盤,居然是“要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


    於是兩軍開戰。


    按照事先計劃,1916年1月,蔡鍔率領的滇軍第一軍開始進攻四川。這是蔡鍔第一次領兵作戰,卻也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天賦。在後方唐繼堯不發餉、不增援的情況下,麵對近10萬北洋軍,蔡鍔不足萬人的部隊從1月打到3月,基本殲滅了北洋軍主力第七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場關鍵的納溪戰役中,蔡鍔護國軍麾下的第三梯團第六支隊長勇猛異常,率兵拿下了這場關鍵戰役。那個支隊長,叫朱德。


    朱德後來回憶當時看到蔡鍔時的情景:“我大吃一驚,說不出話來,他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隻有兩眼還閃閃發光。”


    當時的蔡鍔,因為患有肺結核,又加上長期勞累,其實已經病入膏肓。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以當時國內的形勢,蔡鍔和他的部隊其實已經是一麵旗幟,隻要旗幟不倒,那些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人,就敢站出來。


    1916年1月27日,在蔡鍔的護國軍與北洋軍鏖戰的時候,貴州響應,宣布獨立。3月15日,廣西響應,宣布獨立。蔡鍔趁機大舉反攻,連戰連捷。北洋軍最終隻能簽訂停戰協議。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帝製。6月6日去世。  8


    早在護國戰爭期間,蔡鍔就表示:一旦戰爭勝利,自己將辭去一切職務。


    他也正是這樣做的。袁世凱去世後,繼任總統的黎元洪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不久後蔡鍔即辭去了所有職務。從這個角度看,說蔡鍔反袁是“投機”,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蔡鍔沒有圖謀任何利益。


    不過,那個時候,蔡鍔的身體也確實承受不住了。1916年9月,蔡鍔的肺結核已感染到喉部,話都不能說了,隻能東渡日本治療。隻是蔡鍔病入膏肓,日本的醫生也無能為力。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鍔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1917年4月12日,蔡鍔遺體榮歸故裏,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


    蔡鍔,成為民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國葬的人。  <h5>1917年,蔡鍔將軍的靈柩從日本運抵中國上海的碼頭</h5>


    饅頭說  <blockquote>


    曾有人說,蔡鍔很“善變”。


    比如他對袁世凱。1912年1月12日,蔡鍔在給黎元洪的電文中讚揚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但兩周之後,因為袁世凱試圖召開“國民會議”商討有無君主體製可能的時候,蔡鍔又稱他為“袁賊”,準備興兵討伐。但等到袁世凱逼退清帝,承認中華民國,蔡鍔又發電祝賀他“群望所歸”。當然,更不要說他之後的反袁了。


    還有對國民黨。蔡鍔一直拒絕加入同盟會,但在辛亥革命期間,堅決支持同盟會,並且自己投身革命,促成雲南獨立。然而,在袁世凱被懷疑暗殺宋教仁之後,蔡鍔卻又堅決阻止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用兵,認為應該遵守《臨時約法》,由參議院彈劾,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武力解決。更不要說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蔡鍔其實是持反對意見的,認為這樣隻會導致國家支離破碎,生靈塗炭。所以在江西、廣東各省宣布獨立後,雲南都督蔡鍔反而宣布中立。


    是蔡鍔善變嗎?恐怕不是。他的種種“變”的背後,其實是有一個核心的“不變”,那就是:對這個國家有利的,我都讚成;對這個國家不利的,我都反對。


    縱觀民國曆史,像蔡鍔這樣不黨不群、不要地盤不拉軍隊的將軍,真的找不到第二個。而偏偏就是這個隻念國家、不念私人的將軍,對中國的進程產生了影響。


    據說,蔡鍔在日本醫院臨終時,看到了窗外日本剛配備的飛機的訓練,深受刺激。他對身邊的蔣百裏說:“我早晚就要和你分手了。我們建設國防尚未著手,而現代戰爭已由平麵而轉立體,我國又不知道落後了多少年。”


    而他對自己即將麵臨的死亡也深感遺憾:“我不死於對外作戰,不死於疆場馬革裹屍,而死於病室,不能為國家做更大貢獻,自覺死有餘憾。”


    據身邊人回憶,蔡鍔的遺囑是口述的,全是關於國家大事,沒有一句涉及家裏。


    2016年,是蔡鍔逝世100周年。


    有時會想:將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後來又會怎樣?  </blockquote>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