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原文</h2>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h2>【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麵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麵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淒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隻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歎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麽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strong>注釋</strong>
1瀟瀟:風雨之聲。
2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淒清的秋天。
3霜風淒緊:秋風淒涼緊迫。霜風,秋風。淒緊,一作“淒慘”。
4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到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語出李商隱《贈荷花》詩:“翠減紅衰愁殺人。”
5苒(rǎn)苒:漸漸。
6渺邈:遙遠。
7淹留:久留。
8顒(yong)望:抬頭遠望。
9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
10爭:怎。
11恁(nèn):如此。凝愁:憂愁凝結不解。
<h2>【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賞析</h2>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後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裏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複經雨滌,於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淒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淒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複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雲“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於詞人善於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遊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幹”,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歎”,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於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淒涼傷感之柔情,下片於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後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於“依欄杆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筆法之高妙,於此可見,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誌。因天性浪漫和有音樂才能,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首都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初入世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誌。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誌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這首詞大約作於柳永遊宦江浙之時。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h2>【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麵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麵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淒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隻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歎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麽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strong>注釋</strong>
1瀟瀟:風雨之聲。
2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淒清的秋天。
3霜風淒緊:秋風淒涼緊迫。霜風,秋風。淒緊,一作“淒慘”。
4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到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語出李商隱《贈荷花》詩:“翠減紅衰愁殺人。”
5苒(rǎn)苒:漸漸。
6渺邈:遙遠。
7淹留:久留。
8顒(yong)望:抬頭遠望。
9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
10爭:怎。
11恁(nèn):如此。凝愁:憂愁凝結不解。
<h2>【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賞析</h2>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後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裏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複經雨滌,於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淒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淒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複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雲“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於詞人善於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遊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幹”,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歎”,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於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淒涼傷感之柔情,下片於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後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於“依欄杆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筆法之高妙,於此可見,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誌。因天性浪漫和有音樂才能,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首都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初入世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誌。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誌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這首詞大約作於柳永遊宦江浙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