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譯文】
我以為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倉促間內尋求到辨證治療的要領,是不容易做到的,故重新收集各種可與不可的診治原則和方法,整理成可與不可諸篇。這與三陰、三陽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時,還有三陰、三陽篇中沒有的內容,也補充在可與不可各篇中。
【評析】
本條說明重集可與不可與諸篇的動機和目的。
本條主要說明重新收集整理,編寫可與不可與各篇的目的意義,旨在便於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從而有助於提高辨證論治水平,同時並補充了六經病篇沒有涉及的部分內容,更有利於解決倉促尋按,要者難得的困難。
【原文】
脈濡1而弱2,弱反在關,濡反在巔3,微反在上4,澀反在下5。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6,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注釋】
1濡(ru):脈搏浮而無力。
2弱:脈搏沉而無力。
3巔:這裏是指關脈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巔”。
4上:寸脈的部位。
5下:尺脈的部位。
6無血:陰虛血不足,不是謂沒有血。
【譯文】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微主陽氣不足,澀主陰血虧虛。陽氣虛弱而又陰虧,則易出現中風多汗、煩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虛發汗,就會引起亡陽,出現煩躁、不得安眠的變症。
【評析】
本條說明脈見濡弱微澀,不可發汗。
脈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內經》“脈有胃氣”,但必須寸、關、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為無玻今濡弱僅見於關部,不能上及於寸,下至於尺,是為胃氣不足,所以說“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寸脈在上主陽,寸脈微為陽氣不足;尺脈在下主陰,尺脈澀是陰血虛少。陽氣不足則衛虛不固,是以中風多汗,汗出則陰陽更虛,遂致躁煩。血少不能榮於四肢,於是肢厥且寒。陽氣已虛,再誤用發汗,必致陽氣更虛,所以躁擾不得安眠。
【原文】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譯文】
臍左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則會引起頭暈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動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肝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左,是為肝氣虛,故不可發汗。肝為風木之髒,藏血而主筋。誤用發汗,必致肝氣更虛,虛風上擾,則頭暈目眩,即《內經》所說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汗出不止則陰液陽氣俱傷,筋脈與肌肉得不到溫煦和濡養,則發生筋惕肉。
【原文】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譯文】
動氣在臍的上部,不可發汗。誤汗就會發生氣上攻衝,正當心端。
【評析】
心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上,乃心氣虛弱,心陽不振,所以不可發汗。誤用發汗則心陽更虛,勢必導致下焦水寒之氣,上逆淩心,故氣向上衝而直抵心端。
【原文】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譯文】
臍下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腎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則會出現汗閉不出、心中煩躁厲害、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怕冷、進食即吐、食物不能進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腎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臍之下,是腎氣虛,故不可發汗。腎主水,為閉蟄封藏之本,雖用發汗方藥,亦不得汗出,反致腎氣愈虛,腎水不能上交於心,而心火無製,因而心中大煩;腎主骨,腎虛寒滯,故骨節苦疼;骨之精為瞳子,腎虛而精不榮於目,故目運眩;腎虛火衰,故惡寒;火衰無以生土,則食人反吐而不得下行。
【原文】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譯文】
咽中閉塞不利,不可發汗。誤汗會發生吐血,氣微欲絕,手足厥冷,喜歡蜷臥,不能自動回複溫暖。
【評析】
本條講咽中閉塞誤汗的變症。
少陰之脈循喉嚨,係舌本。咽中閉塞,是少陰之氣不能上通,所以不可發汗。如誤用發汗,就會損傷陽絡,隨虛陽浮越而吐血。少陰之根本被奪,則氣微欲絕。手足為諸陽之本,少陰之陽大虛,故手足厥冷,欲得蜷臥而不能自溫。
【原文】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幹,(一雲小便難胞中幹)胃躁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譯文】
凡是見到動數微弱脈象的,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腸胃幹燥,出現大便難以解出、心煩不安等變症。其表現雖然相似於陽明腑實症,但病源卻有本質的區別。
【評析】
本條講陽盛陰虛誤汗的變症。
脈數動而按之微弱,多屬於陽盛陰虛,或表實裏虛,因此不可發汗。假使隻據數動,認為邪勢盛實於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裏虛病機,而誤用發汗之法,必致津液更傷,腸幹胃燥,發生大便難、躁煩等變症。
【原文】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幹,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複堅。
【譯文】
咳嗽劇烈,頻頻吐出涎沫,咽喉幹燥,小便不通暢,腹中感覺饑餓,心中煩躁不安,一晝夜一發,似瘧疾,但隻有畏寒甚至寒戰而並不發熱,這是肺虛寒飲內停所致。若把咳嗽當做表寒而發汗,就會出現身體蜷曲而臥、胸中滿悶、腹中堅硬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寒飲劇咳誤汗的變症。
寒飲所致的咳嗽,當咳劇時,多頻頻吐出涎沫,由於津液停聚為飲,不得輸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幹,小便不利。寒飲阻於胸膈,胸陽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饑嘈繁雜。同時為氣血流注大會於肺的時刻,與停飲相搏,故晬時而發,好像瘧疾的定時發作。不過,是寒飲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無熱,寒飲既停,陽必不足,所以虛而寒栗。這種劇咳,自然不可發汗,不可發而誤發,勢必陽氣更虛,不能外溫肢體,則身體蜷曲;寒飲凝聚更甚,則胸中苦滿而腹中脹硬。
【原文】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1,舌萎2,聲不得前。
【注釋】
1聲亂咽嘶:語聲散亂,咽喉嘶啞。
2舌萎:舌體萎軟無力。
【譯文】
手足厥而脈緊,不可用發汗法。誤用發汗,就會語聲散亂,咽喉嘶啞,舌體萎軟無力,聲音不能發出。
【評析】
本條講寒盛陽虛誤汗的變症。
手足厥冷,脈緊,症屬陰盛陽虛,自當禁用發汗。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手少陰之脈,從心係上挾咽,舌為心苗,言為心言,不應汗而誤發其汗,則心腎之氣大傷,因而咽喉嘶啞,舌萎無力而聲難外發。
【原文】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一雲譫言目眩睛亂者)死命將難全。
【譯文】
各種四肢厥冷症,不能發汗。若誤發其汗,病變輕的,不易治愈;病加重的,就會導致神昏語言錯亂、目眩等變症,難以保全其性命。
【評析】
本條講陰盛陽衰厥逆誤汗的變症。
諸逆,應是指各種厥逆,一般都不可發汗,而陰盛陽衰的厥逆,尤其不可發汗。如果誤用發汗,輕者,陽氣更虛,比較難治;重者,陽氣外越,精氣衰竭,出現語亂目眩,成為死候。即使暫時未死,命亦終難保全。
【原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譯文】
咳嗽而小便多,或小便失禁的,不可用發汗方藥。如誤用發汗而汗出,就會發生四肢厥逆。
【評析】
本條講陽虛咳嗽,誤汗的變症。
咳為肺氣失於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理應小便少而不利。今咳而小便自利,或咳時小便失禁,乃因下焦陽虛,膀胱不能約束所致。治當溫下焦之陽為主,而嚴禁發汗。倘使誤汗,則下焦之陽虛更甚,不能溫煦肢體,四肢失溫,必致手足厥冷。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譯文】
我以為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倉促間內尋求到辨證治療的要領,是不容易做到的,故重新收集各種可與不可的診治原則和方法,整理成可與不可諸篇。這與三陰、三陽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時,還有三陰、三陽篇中沒有的內容,也補充在可與不可各篇中。
【評析】
本條說明重集可與不可與諸篇的動機和目的。
本條主要說明重新收集整理,編寫可與不可與各篇的目的意義,旨在便於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從而有助於提高辨證論治水平,同時並補充了六經病篇沒有涉及的部分內容,更有利於解決倉促尋按,要者難得的困難。
【原文】
脈濡1而弱2,弱反在關,濡反在巔3,微反在上4,澀反在下5。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6,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注釋】
1濡(ru):脈搏浮而無力。
2弱:脈搏沉而無力。
3巔:這裏是指關脈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巔”。
4上:寸脈的部位。
5下:尺脈的部位。
6無血:陰虛血不足,不是謂沒有血。
【譯文】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微主陽氣不足,澀主陰血虧虛。陽氣虛弱而又陰虧,則易出現中風多汗、煩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虛發汗,就會引起亡陽,出現煩躁、不得安眠的變症。
【評析】
本條說明脈見濡弱微澀,不可發汗。
脈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內經》“脈有胃氣”,但必須寸、關、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為無玻今濡弱僅見於關部,不能上及於寸,下至於尺,是為胃氣不足,所以說“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寸脈在上主陽,寸脈微為陽氣不足;尺脈在下主陰,尺脈澀是陰血虛少。陽氣不足則衛虛不固,是以中風多汗,汗出則陰陽更虛,遂致躁煩。血少不能榮於四肢,於是肢厥且寒。陽氣已虛,再誤用發汗,必致陽氣更虛,所以躁擾不得安眠。
【原文】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譯文】
臍左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則會引起頭暈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動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肝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左,是為肝氣虛,故不可發汗。肝為風木之髒,藏血而主筋。誤用發汗,必致肝氣更虛,虛風上擾,則頭暈目眩,即《內經》所說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汗出不止則陰液陽氣俱傷,筋脈與肌肉得不到溫煦和濡養,則發生筋惕肉。
【原文】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譯文】
動氣在臍的上部,不可發汗。誤汗就會發生氣上攻衝,正當心端。
【評析】
心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上,乃心氣虛弱,心陽不振,所以不可發汗。誤用發汗則心陽更虛,勢必導致下焦水寒之氣,上逆淩心,故氣向上衝而直抵心端。
【原文】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譯文】
臍下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腎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則會出現汗閉不出、心中煩躁厲害、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怕冷、進食即吐、食物不能進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腎氣虛誤汗的變症。
動氣在臍之下,是腎氣虛,故不可發汗。腎主水,為閉蟄封藏之本,雖用發汗方藥,亦不得汗出,反致腎氣愈虛,腎水不能上交於心,而心火無製,因而心中大煩;腎主骨,腎虛寒滯,故骨節苦疼;骨之精為瞳子,腎虛而精不榮於目,故目運眩;腎虛火衰,故惡寒;火衰無以生土,則食人反吐而不得下行。
【原文】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譯文】
咽中閉塞不利,不可發汗。誤汗會發生吐血,氣微欲絕,手足厥冷,喜歡蜷臥,不能自動回複溫暖。
【評析】
本條講咽中閉塞誤汗的變症。
少陰之脈循喉嚨,係舌本。咽中閉塞,是少陰之氣不能上通,所以不可發汗。如誤用發汗,就會損傷陽絡,隨虛陽浮越而吐血。少陰之根本被奪,則氣微欲絕。手足為諸陽之本,少陰之陽大虛,故手足厥冷,欲得蜷臥而不能自溫。
【原文】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幹,(一雲小便難胞中幹)胃躁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譯文】
凡是見到動數微弱脈象的,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腸胃幹燥,出現大便難以解出、心煩不安等變症。其表現雖然相似於陽明腑實症,但病源卻有本質的區別。
【評析】
本條講陽盛陰虛誤汗的變症。
脈數動而按之微弱,多屬於陽盛陰虛,或表實裏虛,因此不可發汗。假使隻據數動,認為邪勢盛實於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裏虛病機,而誤用發汗之法,必致津液更傷,腸幹胃燥,發生大便難、躁煩等變症。
【原文】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幹,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複堅。
【譯文】
咳嗽劇烈,頻頻吐出涎沫,咽喉幹燥,小便不通暢,腹中感覺饑餓,心中煩躁不安,一晝夜一發,似瘧疾,但隻有畏寒甚至寒戰而並不發熱,這是肺虛寒飲內停所致。若把咳嗽當做表寒而發汗,就會出現身體蜷曲而臥、胸中滿悶、腹中堅硬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寒飲劇咳誤汗的變症。
寒飲所致的咳嗽,當咳劇時,多頻頻吐出涎沫,由於津液停聚為飲,不得輸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幹,小便不利。寒飲阻於胸膈,胸陽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饑嘈繁雜。同時為氣血流注大會於肺的時刻,與停飲相搏,故晬時而發,好像瘧疾的定時發作。不過,是寒飲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無熱,寒飲既停,陽必不足,所以虛而寒栗。這種劇咳,自然不可發汗,不可發而誤發,勢必陽氣更虛,不能外溫肢體,則身體蜷曲;寒飲凝聚更甚,則胸中苦滿而腹中脹硬。
【原文】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1,舌萎2,聲不得前。
【注釋】
1聲亂咽嘶:語聲散亂,咽喉嘶啞。
2舌萎:舌體萎軟無力。
【譯文】
手足厥而脈緊,不可用發汗法。誤用發汗,就會語聲散亂,咽喉嘶啞,舌體萎軟無力,聲音不能發出。
【評析】
本條講寒盛陽虛誤汗的變症。
手足厥冷,脈緊,症屬陰盛陽虛,自當禁用發汗。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手少陰之脈,從心係上挾咽,舌為心苗,言為心言,不應汗而誤發其汗,則心腎之氣大傷,因而咽喉嘶啞,舌萎無力而聲難外發。
【原文】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一雲譫言目眩睛亂者)死命將難全。
【譯文】
各種四肢厥冷症,不能發汗。若誤發其汗,病變輕的,不易治愈;病加重的,就會導致神昏語言錯亂、目眩等變症,難以保全其性命。
【評析】
本條講陰盛陽衰厥逆誤汗的變症。
諸逆,應是指各種厥逆,一般都不可發汗,而陰盛陽衰的厥逆,尤其不可發汗。如果誤用發汗,輕者,陽氣更虛,比較難治;重者,陽氣外越,精氣衰竭,出現語亂目眩,成為死候。即使暫時未死,命亦終難保全。
【原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譯文】
咳嗽而小便多,或小便失禁的,不可用發汗方藥。如誤用發汗而汗出,就會發生四肢厥逆。
【評析】
本條講陽虛咳嗽,誤汗的變症。
咳為肺氣失於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理應小便少而不利。今咳而小便自利,或咳時小便失禁,乃因下焦陽虛,膀胱不能約束所致。治當溫下焦之陽為主,而嚴禁發汗。倘使誤汗,則下焦之陽虛更甚,不能溫煦肢體,四肢失溫,必致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