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4。
【注釋】
1自利:不因攻下而自瀉利。
2胸下結硬:胃脘部痞結脹硬。
【譯文】
太陰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進飲食,腹瀉特別厲害,腹部時時疼痛。若誤用攻下,則會導致胃脘部痞結脹硬。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虛寒症的典型症候與誤下後果。
太陰與陽明同主胃腸疾患,但臨床表現卻有所不同,陽明病多為裏實熱症,太陰病多為裏虛寒症,所以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的說法。陽明和太陰為表裏,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轉化,陽明可轉入太陰,太陰可轉屬陽明。
【原文】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1而長者,為欲愈。
【注釋】
1陽微陰澀:此處陰陽作浮沉釋,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澀。
【譯文】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而煩擾無措,脈搏由微澀而轉變為長脈的,這是將要向愈的征象。
【評析】
本條講太陰中風的主症及欲愈的脈症。
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感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脈浮取而微,是風邪不盛,沉取而澀,為裏虛濕滯,此為邪入太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之病脈。陽微雖為邪微,但陰澀為裏不足,無力驅邪外出,則欲解而不得。欲愈關鍵全在由微澀脈轉為長脈,澀脈轉長為正氣來複之征,正氣複就有力驅邪外出,所以知為欲愈。假使脈但微澀而不長,就不會是欲愈了。
【原文】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1。
【注釋】
1從亥至醜上:夜晚十時至深夜二時。
【譯文】
太陰病即將解除的時間,大多在二十二時至深夜二時之間。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好轉的大概時間。
《內經》:“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主旺於亥、子、醜三時,子時正值夜半,為陰極陽還之時。太陰病多為脾虛中寒症,得此時陰消陽長,陽從內生之助,有利於消除中寒,所以太陰病將愈也在其本經當旺的時間。
【原文】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譯文】
太陰病,如果見到表症而脈浮的,可用桂枝湯解肌發汗。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條僅舉出脈浮,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太陰病本屬裏症,以理推測當為沉脈,今脈不沉而見浮象,提示當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罷,故仍以桂枝湯解表。本條乃舉脈略症,不應理解為單純據脈定症,然而太陰病兼表,何以不先裏後表,卻先治表,必然是太陰裏虛寒尚不甚,若裏虛寒較甚,則雖有表症,亦不可先治其表,而宜先溫其裏,後和其表,或溫裏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參湯即是其例。“陽明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可與本條互參。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湯治療,那麽以藥測症,自當有頭痛、發熱、惡風等見症,否則僅據脈浮即用桂枝湯,那是不夠妥切的。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1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
【注釋】
1髒有寒:太陰脾髒虛寒。
2四逆輩:四逆湯一類的方藥,應包括理中湯在內。
【譯文】
腹瀉而口不渴的,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脾髒虛寒的緣故,應當以溫裏法進行治療,宜服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藥。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的主症、病機和治則。
自利不渴是太陰病虛寒下利的特點。因太陰脾陽虛弱,病則從寒濕而化,寒濕之氣彌漫所以不渴,但也不是絕對如此,如果腹瀉日久或腹瀉很是嚴重,津液外泄過甚,亦會產生口渴,不過渴並不甚,或渴喜熱飲,所謂自利不渴,是指太陰初病,瀉下程度並不嚴重而言。另太陽陽明合病而下利的葛根湯症,口亦不渴,因此僅據下利不渴,不能即指為太陰病,還須從其他方麵加以辨證。仲景提出“藏有寒故也”一句,很有意義,凡是瀉下清稀,舌苔白膩,脈形遲軟等,都可從髒有寒施治,與葛根湯症下利不渴屬於表邪不解而裏氣不和者,自是不同。
【原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係在太陰1;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2,腐穢3當去故也。
【注釋】
1係在太陰:屬於太陰。
2脾家實:此處“實”字非指邪實,乃是脾陽恢複的意思。
3腐穢:腸中腐敗穢濁的物質。
【譯文】
外感病,脈象浮而緩,手足自然溫暖的,是病屬太陰。太陰寒濕內鬱,全身應顯發黃,若小便通暢的,則濕能下泄,不會形成發黃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現心煩、一日腹瀉十多次,故其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脾陽恢複,胃腸機能恢複正常,推蕩腐穢積滯之物從下而去所致。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轉愈的臨床表現及其機製。
本條自“傷寒脈浮而緩”至“係在太陰”,是對太陽中風和太陰症的辨證鑒別。太陽中風脈浮緩,必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表症。今脈浮緩而手足自溫,則知身體並不發熱,當然亦無其他表症,所以脈浮緩為病不在太陽而在太陰,這是兩者的區別。
【原文】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譯文】
本是太陽病,醫生反用攻下藥,因而引起腹中脹滿,並時時腹痛的,這是因誤下邪陷太陰,當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假使腸中有積滯而大實痛的,當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評析】
本條講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的症治。
太陽病誤下傷脾,邪陷太陰,脾傷氣滯絡淤,以致發生腹滿疼痛等症,基於症情有輕重之別,論治又略有不同,輕者僅腹滿時痛,治宜溫陽和絡,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重者則腹部大實痛,僅用溫陽和絡法,力難勝任,還當兼用瀉實導滯,宜桂枝加大黃湯。本症腹滿時痛與太陰病提綱條所述的“腹滿時痛”,其性質並不全相同。提綱症不但腹滿時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屬太陰虛寒,故治以溫脾祛寒,可用理中湯。本症不兼自利,因為脾傷氣滯絡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藥湯溫陽和絡。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1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注釋】
1行:此處作“用”字解。
【譯文】
太陰病,脈象弱,病人雖暫時沒有腹瀉,其後一定續發腹瀉。對於此類患者,若應當使用大黃、芍藥的,也應當減量使用。這是病人脾胃之氣虛弱,容易受到損傷的緣故。
【評析】
本條舉例說明中氣虛弱之人用攻伐藥必須注意用量。
本條舉例說明臨床用藥,必須注意患者體質,體質弱的,攻伐藥應慎用,或減輕用量。太陰病,脈弱,為中氣虛弱的現象,其人續自便利,是推測之詞,因脾虛氣陷而清陽不升,最易發生腹瀉,暫時雖然便硬,其後大多會續自發生腹瀉。凡是寒性攻伐之藥,均宜慎重使用,即使有腹滿時痛或大實痛而需要使用大黃、芍藥者,亦必須減輕其用量,因中氣虛弱,則易致下利,否則必致更虛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藥湯主治不同於一般虛症,桂枝加大黃湯主治也不同於陽明實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4。
【注釋】
1自利:不因攻下而自瀉利。
2胸下結硬:胃脘部痞結脹硬。
【譯文】
太陰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進飲食,腹瀉特別厲害,腹部時時疼痛。若誤用攻下,則會導致胃脘部痞結脹硬。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虛寒症的典型症候與誤下後果。
太陰與陽明同主胃腸疾患,但臨床表現卻有所不同,陽明病多為裏實熱症,太陰病多為裏虛寒症,所以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的說法。陽明和太陰為表裏,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轉化,陽明可轉入太陰,太陰可轉屬陽明。
【原文】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1而長者,為欲愈。
【注釋】
1陽微陰澀:此處陰陽作浮沉釋,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澀。
【譯文】
太陰中風,四肢疼痛而煩擾無措,脈搏由微澀而轉變為長脈的,這是將要向愈的征象。
【評析】
本條講太陰中風的主症及欲愈的脈症。
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感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脈浮取而微,是風邪不盛,沉取而澀,為裏虛濕滯,此為邪入太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之病脈。陽微雖為邪微,但陰澀為裏不足,無力驅邪外出,則欲解而不得。欲愈關鍵全在由微澀脈轉為長脈,澀脈轉長為正氣來複之征,正氣複就有力驅邪外出,所以知為欲愈。假使脈但微澀而不長,就不會是欲愈了。
【原文】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1。
【注釋】
1從亥至醜上:夜晚十時至深夜二時。
【譯文】
太陰病即將解除的時間,大多在二十二時至深夜二時之間。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好轉的大概時間。
《內經》:“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主旺於亥、子、醜三時,子時正值夜半,為陰極陽還之時。太陰病多為脾虛中寒症,得此時陰消陽長,陽從內生之助,有利於消除中寒,所以太陰病將愈也在其本經當旺的時間。
【原文】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譯文】
太陰病,如果見到表症而脈浮的,可用桂枝湯解肌發汗。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條僅舉出脈浮,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太陰病本屬裏症,以理推測當為沉脈,今脈不沉而見浮象,提示當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罷,故仍以桂枝湯解表。本條乃舉脈略症,不應理解為單純據脈定症,然而太陰病兼表,何以不先裏後表,卻先治表,必然是太陰裏虛寒尚不甚,若裏虛寒較甚,則雖有表症,亦不可先治其表,而宜先溫其裏,後和其表,或溫裏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參湯即是其例。“陽明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可與本條互參。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湯治療,那麽以藥測症,自當有頭痛、發熱、惡風等見症,否則僅據脈浮即用桂枝湯,那是不夠妥切的。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1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
【注釋】
1髒有寒:太陰脾髒虛寒。
2四逆輩:四逆湯一類的方藥,應包括理中湯在內。
【譯文】
腹瀉而口不渴的,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脾髒虛寒的緣故,應當以溫裏法進行治療,宜服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藥。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的主症、病機和治則。
自利不渴是太陰病虛寒下利的特點。因太陰脾陽虛弱,病則從寒濕而化,寒濕之氣彌漫所以不渴,但也不是絕對如此,如果腹瀉日久或腹瀉很是嚴重,津液外泄過甚,亦會產生口渴,不過渴並不甚,或渴喜熱飲,所謂自利不渴,是指太陰初病,瀉下程度並不嚴重而言。另太陽陽明合病而下利的葛根湯症,口亦不渴,因此僅據下利不渴,不能即指為太陰病,還須從其他方麵加以辨證。仲景提出“藏有寒故也”一句,很有意義,凡是瀉下清稀,舌苔白膩,脈形遲軟等,都可從髒有寒施治,與葛根湯症下利不渴屬於表邪不解而裏氣不和者,自是不同。
【原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係在太陰1;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2,腐穢3當去故也。
【注釋】
1係在太陰:屬於太陰。
2脾家實:此處“實”字非指邪實,乃是脾陽恢複的意思。
3腐穢:腸中腐敗穢濁的物質。
【譯文】
外感病,脈象浮而緩,手足自然溫暖的,是病屬太陰。太陰寒濕內鬱,全身應顯發黃,若小便通暢的,則濕能下泄,不會形成發黃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現心煩、一日腹瀉十多次,故其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脾陽恢複,胃腸機能恢複正常,推蕩腐穢積滯之物從下而去所致。
【評析】
本條講太陰病轉愈的臨床表現及其機製。
本條自“傷寒脈浮而緩”至“係在太陰”,是對太陽中風和太陰症的辨證鑒別。太陽中風脈浮緩,必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表症。今脈浮緩而手足自溫,則知身體並不發熱,當然亦無其他表症,所以脈浮緩為病不在太陽而在太陰,這是兩者的區別。
【原文】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譯文】
本是太陽病,醫生反用攻下藥,因而引起腹中脹滿,並時時腹痛的,這是因誤下邪陷太陰,當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假使腸中有積滯而大實痛的,當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評析】
本條講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的症治。
太陽病誤下傷脾,邪陷太陰,脾傷氣滯絡淤,以致發生腹滿疼痛等症,基於症情有輕重之別,論治又略有不同,輕者僅腹滿時痛,治宜溫陽和絡,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重者則腹部大實痛,僅用溫陽和絡法,力難勝任,還當兼用瀉實導滯,宜桂枝加大黃湯。本症腹滿時痛與太陰病提綱條所述的“腹滿時痛”,其性質並不全相同。提綱症不但腹滿時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屬太陰虛寒,故治以溫脾祛寒,可用理中湯。本症不兼自利,因為脾傷氣滯絡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藥湯溫陽和絡。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1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注釋】
1行:此處作“用”字解。
【譯文】
太陰病,脈象弱,病人雖暫時沒有腹瀉,其後一定續發腹瀉。對於此類患者,若應當使用大黃、芍藥的,也應當減量使用。這是病人脾胃之氣虛弱,容易受到損傷的緣故。
【評析】
本條舉例說明中氣虛弱之人用攻伐藥必須注意用量。
本條舉例說明臨床用藥,必須注意患者體質,體質弱的,攻伐藥應慎用,或減輕用量。太陰病,脈弱,為中氣虛弱的現象,其人續自便利,是推測之詞,因脾虛氣陷而清陽不升,最易發生腹瀉,暫時雖然便硬,其後大多會續自發生腹瀉。凡是寒性攻伐之藥,均宜慎重使用,即使有腹滿時痛或大實痛而需要使用大黃、芍藥者,亦必須減輕其用量,因中氣虛弱,則易致下利,否則必致更虛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藥湯主治不同於一般虛症,桂枝加大黃湯主治也不同於陽明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