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論二首 脈證十七條 方二首)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吐濁涕。


    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目閏,兩脅痛,行帶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脈經、千金》雲,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複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族複花湯方;皆同)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麵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目閏 目閏 而短氣。


    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臣億等:詳五藏各有中風中寒,今脾隻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它可以補綴也)。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漸加,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術湯主之。


    甘草幹薑茯苓白術湯方


    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幹薑四兩 茯苓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加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製,不須治,久則愈。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馨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馨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複發,為馨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匱要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景並收藏金匱要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