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大司農到王母處辭行。王母又殷勤的說道:“尊使歸去,總請聖天子勿憂。時機到了,我一定遣人來幫助。”大司農唯唯道謝。王母又取出許多蟠桃、黃中李來贈別;另外又贈沙棠果十大簍,說道:“這項帶回去,不要吃,將來有用。”大司農不解所謂,隻得重重拜謝了。
回到寓所收拾行李,三青鳥使亦各有所贈,最有用的是一種薑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吃了之後能治勞倦。其餘玗琪、文玉之類,大司農卻不在意。臨行時,那隻三足鳥倏又飛來,大鵹將所有行李叫三足鳥件件銜到三危山等候。三足鳥果然一件件銜去,極小之鳥,銜極大之物,淩空迅速,真是奇極。
當下大司農隨了三青鳥使,仍循原路下山。路上又遇到一種異獸,其狀如羊而四角,名叫土螻。它的角非常銳利,觸物即死,並能噬人,是個猛獸。
一日,又走到那株琅玕樹地方,忽見有一個三頭人在那裏將樹修治,且在地上收拾琅玕樹所結之子。原來那琅玕樹高約一百二十仞,大約三十圍,所結之子圓而似珠,名叫琅玕。據少鵹說:“這個三頭人,是專門伺候琅玕的。”
一日,已到山下海邊,隻見東方遠遠一座大山,山上麵其光熊熊,仿佛火燒。大駕道:“這是炎火之山,晝夜在那裏焚燒,雖暴風猛雨,其火不滅。據說這種炎火山所以能永遠不滅,因為山中都生一種不燼之木的原故。還有一種大鼠,生約百斤,毛長二尺餘,其細如絲,顏色純白,時時跑到山外。拿了水趕去澆它,它立刻就死;取了它的毛織成布匹,可做衣服。汙穢之後,隻須用火焚燒,立刻光潔如新,所以叫作火浣布。某等所穿的是鳥羽,最怕是火,不曾到那邊去過,究竟有沒有這種白鼠,不敢確定,不過傳聞而已。”
當下大眾仍上皮船,大司農看那弱水,清而且淺,不相信它無力不能負芥之說。手內剛有一塊已破之巾,抽了兩縷投下去,果然立刻就沉到底,方知此說可信。那皮船這時已是開行,大鵹問大司農道:“現在貴使者還想到玉山去遊玩嗎?”大司農道:“某離都已久,恐天子懸念,急於歸去複命,不到玉山去了。異日有便,再來奉訪,同遊玉山吧。”大鵹道:“那玉山山上,百物皆有,珍奇亦多。雖則亦是仙山,但比到昆侖山,竟有天淵之別。即如敝主人所住的,卻是一間土窟。”
大司農聽到此處,又複詫異,忙問什麽原故。大鵹道:“昆侖山的玉宇瓊樓,旋宮傾室,是敝主人已成神仙後所享受的。
玉山的土窟是敝主人未成神仙時所居住的。君子不忘其初,所以敝主人年年總來玉山居住幾時。”大司農聽了,慨然佩服。
大鵹道:“那玉山上有兩種異物:一種是獸,名字叫狡,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現則其國年歲大有,是個祥瑞之物。還有一種是鳥,名字叫勝,其狀如文雉而赤色,其音如鹿,專喜食魚,現則其國大水,是個不祥之物。近兒年來,這兩種異物一齊出現,所以下界年年大熟,而又到處鬧水,就是這個原故。”
這次大司農奉使出遊,早預備一冊日記,凡沿途所見所聞的都記在上麵,當下聽大鵹所說,又立刻記上。大靛遙指道:“前麵已是三危山了。”大司農訝異道:“何以這樣快?”大鵹道:“舟行純是仙法,可以日行兒萬吧。至於陸行,因為貴使者還是凡骨,某等無法使快,所以遲緩。其實昆侖東岸到此地之路,比從昆侖東岸到西北隅之路,不知道要遠幾百倍呢。”說時,舟已攏岸,三足鳥所銜來之行李,統統都堆在岸邊。
前日大司農所雇的船,已由從人等雇好。
大司農登岸之後,再三向三青鳥使道謝,歸心似箭,不再擔擱,即叫眾從人將行李搬入雇船之中。三青鳥送大司農上船之後,說聲:“再會。”轉眼之間,化為三青鳥,翩然而逝,那隻皮船也不知去向。眾人至此,無不稱羨仙家妙術。於是啟碇,徑到西海,由西海登岸,再歸平陽。
且說這年已是帝堯的二十五載。前一年亦出外巡守一次,但無事可記。回都之後,五日不盼望大司農歸來,但是音信全無,死生莫卜,屈指計算,已有幾年了,不覺於憂民之外,又添了一重心事。湊巧毫邑的玄元有奏報到來,內中大意說:“臣訪得臣傅驩兜與其子三苗,朋比為奸。自司衡被害後,彼等就酌酒稱慶,又聯合育唐國,有密謀憑陵上國之意。臣已搜到確據,本應即將驩兜正法,念其為先朝舊臣,從寬拘禁,加以閉錮。不料彼等黨羽甚多,竟被其破壁逸去,現已逃往南方,與其子三苗會合。陰謀既已顯露,難保其不倒行逆施,請帝作速預備”等語。帝堯看了,更為心焦,忙與群臣商議,秘密防禦。
過了兩月,大司農回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宣召入朝。大司農見帝,行過禮後,便將奉使情形詳細的說了一遍。帝堯見西王母不允立即援助,不免失望,然亦無可如何。談了一會,便和大司農說道:“汝風塵勞苦,可以歸家稍息,一切政治,明日再談吧。”大司農就將西王母所贈的各物獻上,帝堯除取幾個桃李之類,命大司農、大司徒分獻薑嫄、簡狄外,其餘都頒賜群臣。隻有沙棠果,依著西王母之言,特別存儲,概不分賜。
到了次日,帝堯視朝,大司農奏道:“臣昨聞三苗國謀叛,勢力北侵,不知帝何以禦之?”帝堯道:“朕對於用兵,本來甚不讚成。況現在老將既亡,逢蒙亦死,就使要用兵,亦苦無人統率。隻好密令鄰近各國,嚴加守備而已。”大司農道:“以臣愚見,驩兜父子謀亂已久,遲早必有發作之一日。但是遲則醞釀深而為禍大,不如趁此刻已有亂萌,從速討伐。雖則不能絕其本根,亦可加以懲創,使有戒懼,以戢其凶暴之心。老將雖亡,臣知所有六師都係老將多年所訓練,其間智謀之人及忠勇之士均不少,未始不可以一戰。所以依臣愚見,是宜討伐。”帝堯道:“汝之所見,朕非不知。不過古人有言‘兵者凶器,戰者危事’。就使戰勝,但是那些戰地的百姓,愁苦損失,何可勝言!所以朕不願的。”
正在討論時,忽見玄元又有奏報到來,說道:“驩兜、三苗,業經出兵北犯,現在已過雲夢大澤,將及漢水之濱。窺揣他的計劃,不是攻豫州,就是攻雍州,請帝作速下令討伐。”
帝堯看了之後,知道這次戰事已不能免,遂叫大司農兼大司馬之職,統率師旅,前往征討。羲仲、和仲兄弟四人副之,大司徒在內籌劃軍餉。大司農等皆頓首受命,一齊退朝,到司馬府中商議出兵之法,一麵又發兵符,召集師旅。
過了多日,一切預備妥貼,正要誓師出發,忽然伊邑侯又有奏報到來,大致說:“驩兜之兵已到丹水,不日就要逼近伊水,請帝速遣六師救援。”帝堯看了,歎口氣道:“既然如此,朕親征吧。”於是郊圻六師,第一師歸大司馬統帶,第二師歸羲仲統帶,第三師歸羲叔統帶,第四師歸和仲統帶,第五師歸和叔統帶,第六師留守京畿,歸大司徒節製。一隊一隊的次第出發,真個是旌旗蔽日,兵甲連雲,浩浩蕩蕩,直向豫州而來。
路過王屋山,尹壽正值有病,帝堯往問之。尹壽道:“帝此行出師必捷,可惜我病不能從行。弟子篯鏗頗有才略,可參軍事,請帝錄用。”帝堯應諾,稍談片時,即便興辭。那時篯鏗已二十餘歲,既奉師命來佐帝堯,帝堯遂委以參謀之職。那玄元聞帝親征,亦來迎接。帝堯問起前方之事,玄元道:“臣探得驩兜現分兩路進兵,一路由白河向北,直攻外方山,以窺汝、潁,是個正兵。一路連合育唐國之兵,溯丹水直攻華山,以窺雷首,是個奇兵,大概作為兩路包抄之勢。現在正兵已到方城山,奇兵到何處,尚未探悉。”帝堯聽了,遂開軍事會議,商量應付。議了一會,決定以第一師、第三師合玄元之兵,以當驩兜之正兵。以第二師、第四師直趨丹水,以當他的奇兵。
尚餘第五師,居中往來策應。於是各師分頭預備臨敵,暫且不提。
且說驩兜父子為什麽要弄兵呢?原來他們兩個真個蓄誌已久了。從前所忌憚的隻有一個羿,所以帝堯南巡的時候,百計千方,陰謀毒害。當老將羿受毒最甚之時,三苗等非常歡喜,以為必定死了。哪知後來三人之病竟漸漸全愈,狐功等非常疑惑,不解其故,疑心赤將子輿不食五穀,或是有道術的,因此救了他們。三苗主張趁他們病未全愈之時,舉兵去攻打,狐功道:“不可,我們這番設計,是謀暗殺,不謀明攻。況且他手下尚有三千兵士,萬一攻他不下,或從他方逃去,豈不是弄巧反成拙嗎?就使殺死了這三個人,但是弑君之名我們已加在身上了。他朝中還有棄、契兩兄弟,都是有才智得民心的。又有逢蒙,他的本領不下於羿。到那時起了傾國之兵來攻我們,臣報君仇,兄報弟仇,弟報師仇,名正言順,我們恐怕擋不住呢!”
三苗聽了,狐疑未決。後來叫了巫先來,請他作法,問之於神,果然不吉,三苗聽了,方才罷休。後來遇到十日並出之災,他國內設備本不完全,元氣損傷了不少,一時不能恢複,那並吞天下的陰謀,隻能暫時停頓。又聽得九個太陽是羿射下的,大家都嚇得咋舌,說道:“這老不死的,竟有這樣大本領,幸虧得當時沒有去惹他。”自此以後,亦常常進貢於帝堯,不敢有異誌了。
一日,有人來報,說道:“老將被人殺死,逢蒙亦不知去向,大司農又到西方去了。”狐功拍案大喜,急向三苗賀喜,說道:“時機到了,不可失去,請小主人作速預備出兵吧。”
三苗問他:“為什麽原故?”狐功道:“現在平陽有才智的人,隻剩了一個契了。其餘都是白麵書生,不足怕懼,豈不是千載一時之機會嗎?”說著,便催三苗寫信給驩兜,叫他說動玄元,起兵作前驅,事成之後,封他一個大國。一麵自己去搜集軍馬,簡練兵士,期以三個月完畢,即便起兵。三苗問他:“為什麽如此性急?”狐功道:“小主人有所不知,這個就是兵法所謂‘守如處女,動如脫兔’,趁他不備,愈速愈妙。從亳邑到平陽,至多不過半月路程,帝堯可擒矣!”
三苗聽了,就依言去做。淮知玄元雖則自幼由驩兜等輔導,但是他長大之後,知道從前父親為三凶所誤的曆史,深不滿意於驩兜等。後來又經帝堯的訓勉,頗能向學,人又聰明,覺得驩兜、三苗鬼鬼祟祟的時常通信,頗可疑心,恐怕他們不利於己,所以一方麵竭力敷衍優容,一方麵亦暗暗防備。
這日箍兜接到三苗的信,暗想:“玄元是我自幼輔導起來的,平日待我亦很恭敬,想來容易說動。”於是就來和玄元閑談,要想用言語打動他。誰知被玄元覺察子,卻不露聲色,順水推舟,滿口答應。到得驩兜退出,玄元立刻帶了數百個自己親信之人,直入驩兜家中,搜出了三苗種種逆信,就將驩兜拘押起來,擬即監送平陽,請帝堯治罪。
哪知驩兜在亳年久,權勢既重,死黨遂多。這日晚間,就將箍兜劫奪而去,又來攻玄元宮殿。幸而玄元平日甚得民心,群起相助,驩兜等見勢不敵,才率領黨羽竄回三苗國而去。如此一來,狐功的計劃遂打破了。
事情既已敗露,隻得立刻變計,分兩路急急進兵,要想趁帝堯兵未發動之前,一直攻到平陽。不料一支兵剛過方山,一支兵剛到丹水,卻好與帝堯之師相遇,於是就開仗了。三苗之兵非常勇猛,而且箭頭上都敷以毒藥,中人即死。所以他自出兵以來,所到之處,無堅不摧,竟有迅如破竹之勢。
哪知帝堯之兵,個個都佩有避箭藥在身上,一到陣上,三苗之兵箭如蝗的射來,才到帝堯兵麵前,都已紛紛落地,三苗兵都看得呆了。帝堯之兵膽氣愈壯,萬矢齊發,回射過去。這種箭法都是羿和逢蒙教授的,又遠又準。那三苗兵中傷身死者不計其數,一時無敢抵禦,大喊一聲,向後便逃,這裏帝堯兵乘勝追逐過去。這是起初兩路兵接仗,大略相同的情形。
到了後來,外方山一路的三苗兵盡數退去,隻有丹水一路的三苗兵兀自頑固抵抗。他們先將水中所有船隻一齊毀去,扼水而守。帝堯五師兵到此都已會合,但竟不能過去,隻得就近安營。一麵斬伐山林,製造木排船隻,以期應用。哪知一到夜間,就有無數苗兵渡過水來攻打,雖則不為大患,然而不免有所損失,且徹夜不安。一到天明,他們已不知去向了。大司馬等甚為疑心,看看那丹水,闊而且深,別無船隻,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隻得下令嚴防。然而每到深夜,總來騷擾,足足相持了十多日。
那時木排有好許多造成了,下水試試,哪知水底忽有百十支矛戟向木排底戳上來,兵上等不留意,受傷者不少,有幾個站腳不穩,紛紛溺水而死。有些忙逃上岸,那木排亦隨水衝動,向下流而去。大司馬等看了,更為詫異,說道:“那苗兵莫非住在水底嗎?”正自不解,忽見對岸有大隊苗兵,一手持盾,一手持刀,都從水麵上飛奔而來。帝堯兵看得非常奇怪,以為是神兵,忘記了射箭抵禦。那苗兵走到岸上,東衝西突,舍死忘生。帝堯兵驚疑之餘,不覺擾亂,遂至大敗,死傷無數。幸得第二師、第五師之兵從旁斜出救援,苗兵不敢深入,方才漸退,仍從水麵上步行回去。
當下帝堯收拾敗潰之兵,再開軍事會議,說:“苗兵竟有如此魔術,非常可怪。”篯鏗道:“臣聞龍巢山下丹水之中,有一種魚,名叫丹魚。每年在夏至前十日夜間,它總要浮到水麵上來的,浮起的時候,赤光如火,倘若在此時網而取之,割它的血塗在人腳上,就可以步行水麵,或長居淵中。臣想苗民到丹水的時候,正在夏至之前,恐怕他們亦知道這個方法,所以能如此,並不是魔術呢?”帝堯道:“那麽如之奈何?”篯鏗道:“臣思得二物,或者可用,不過很難得。一種是履水珠,其色純黑如墨,大如雞卵,其上鱗皺,其中有竅,人拿來掛在身上,可以履水如平地,但是恐無處去尋,且二三粒亦不濟事。
還有一種是沙棠,出在昆侖山上,服之可以治水,使人不溺。”帝堯、大司馬等不待他說完,齊聲說道:“是了,是了,原來是這個用處。”於是一麵趕快叫人到平陽去取那十大簍沙棠,一麵又將西王母贈給的話告訴篯鏗。篯鏗道:“既有此物,破敵必矣。”
過了多日,沙棠取到,打開一看,足足有四、五千枚。大司馬頒給軍士,每人兩枚,總共二千餘人。吃了之後,先教他們到水裏試試,果然在水中能行動自如,不沉不溺。帝堯大喜。
大司馬遂發命令,將前日所造船隻悉數陳列在岸邊,裝出一種欲渡過去的形狀,將那潛伏水底的苗兵統統誘到他這麵。然後再叫那吃過沙棠的兵士,每人備二十支箭,從上流十幾裏遠的地方浮水渡過去。果然苗兵中計,隻向有船的地方視察,而不防到後麵,二千多帝堯之兵,早已渡水了。
那苗兵一則持久而惰,二則乘勝而驕,以為帝堯兵決不能渡水的,霎時之間,不及防禦,大敗而去。那潛伏水底的苗兵,沒有了食物的接濟,逃上岸來,都被生擒。於是大兵就坐了船,安穩的渡過丹水去,先將育唐國的兵盡數解決了,然後一路窮追到漢水地方,又大打一仗,苗兵又大敗。這時驩兜等知道不能抵抗了,隻得遣人來求降。帝堯又開會議,應否允許。大家一致說:“非滅去他不可。驩兜父子蓄叛誌已久,此次竟敢稱兵犯順,若不誅之,何以威四方而警其餘。況且他國內所行的政治,又都是愚民害民虐民的政治,帝此次出師,為救民起見,尤宜徹底解決,庶幾百姓可以出水火而登衽席,望帝切勿受他的投降。”
帝堯歎道:“汝等之議,確係不錯。但是,朕終覺戰爭是不祥之事。自兵興以來,已曆半年。但看那百姓之逃避遷徙,恐慌已極,這種形狀,已覺可憐;還有些人家產因之而蕩盡;有些人性命因之而不保。百姓橫罹鋒鏑,其罪安在?朕的主張固然是救民,但是未曾救民先擾民,這又何苦來!況且三苗之地,險阻深遠,三苗之兵,勁悍能戰。前日大戰,朕的將士死傷亦不少,朕甚憫之。假使不受他的降,萬一他負固頑抗起來,勞師久頓,擾民更甚,豈不是反失救民的本意嗎!迸人說:‘叛而伐之,服而赦之,德刑成矣。’朕的意思,還是赦了他吧。”眾臣道:“伐叛赦服,固然是帝寬大之恩,但是臣等觀察驩兜、三苗之為人,恐怕不是能改過的。萬一將來他休養生息,又乘機蠢動起來,豈不是又要勞師動眾,煩擾百姓嗎?與其將來第二次煩擾,還不如趁此解決,一勞永逸之為愈呢?”帝堯道:“汝等的話亦不錯,但是朕的意思,總主張以德服人,不主張以力服人。古人說:‘信孚豚魚化及禽獸。’禽獸豚魚,尚且可以感格,何況苗民等究竟是人。他們雖有不軌之心,想來亦總因朕德薄之故,朕總罪己罷了。”
眾臣見帝堯說到如此,不能再說,於是決定受降。當下開了幾個條件,交來使帶去。第一條,須將種種虐政除去。第二條,不得效法玄都九黎氏,以神道愚民。第三條,須尊崇古聖禮教。第四條,從前所兼並各國的土地,一概歸還。第五條,此刻驩兜親來謝罪,以後三年一貢,五年一朝。
驩兜、三苗接到五項條件之後,大家商量,頗有為難。狐功道:“不如依他吧,且待將來再說。橫豎我們的內政他未必能來幹涉的,如果能來幹涉,現在亦不受降了。”驩兜道:“我現在去見他,沒有危險嗎?”狐功道:“決無危險。唐堯素以仁義自命,這點信用他一定顧到的。”於是,驩兜就來帝堯行營,朝見謝罪。
帝堯切實責備了他一番。他將一切行政設施及毒害帝堯之事,並此次作亂之事,統統歸咎於其子苗民,願以後改過。帝堯亦不深究,不過訓勉了他一番。驩兜歸去之後,帝堯亦班師振旅。走到半路,因為玄元首發奸謀,不避危險,這次又率師從征,其功甚大,遂封玄元為路中侯,仍令居毫,以守帝摯宗廟。其餘將士,待回京後再論功行賞。
回到寓所收拾行李,三青鳥使亦各有所贈,最有用的是一種薑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吃了之後能治勞倦。其餘玗琪、文玉之類,大司農卻不在意。臨行時,那隻三足鳥倏又飛來,大鵹將所有行李叫三足鳥件件銜到三危山等候。三足鳥果然一件件銜去,極小之鳥,銜極大之物,淩空迅速,真是奇極。
當下大司農隨了三青鳥使,仍循原路下山。路上又遇到一種異獸,其狀如羊而四角,名叫土螻。它的角非常銳利,觸物即死,並能噬人,是個猛獸。
一日,又走到那株琅玕樹地方,忽見有一個三頭人在那裏將樹修治,且在地上收拾琅玕樹所結之子。原來那琅玕樹高約一百二十仞,大約三十圍,所結之子圓而似珠,名叫琅玕。據少鵹說:“這個三頭人,是專門伺候琅玕的。”
一日,已到山下海邊,隻見東方遠遠一座大山,山上麵其光熊熊,仿佛火燒。大駕道:“這是炎火之山,晝夜在那裏焚燒,雖暴風猛雨,其火不滅。據說這種炎火山所以能永遠不滅,因為山中都生一種不燼之木的原故。還有一種大鼠,生約百斤,毛長二尺餘,其細如絲,顏色純白,時時跑到山外。拿了水趕去澆它,它立刻就死;取了它的毛織成布匹,可做衣服。汙穢之後,隻須用火焚燒,立刻光潔如新,所以叫作火浣布。某等所穿的是鳥羽,最怕是火,不曾到那邊去過,究竟有沒有這種白鼠,不敢確定,不過傳聞而已。”
當下大眾仍上皮船,大司農看那弱水,清而且淺,不相信它無力不能負芥之說。手內剛有一塊已破之巾,抽了兩縷投下去,果然立刻就沉到底,方知此說可信。那皮船這時已是開行,大鵹問大司農道:“現在貴使者還想到玉山去遊玩嗎?”大司農道:“某離都已久,恐天子懸念,急於歸去複命,不到玉山去了。異日有便,再來奉訪,同遊玉山吧。”大鵹道:“那玉山山上,百物皆有,珍奇亦多。雖則亦是仙山,但比到昆侖山,竟有天淵之別。即如敝主人所住的,卻是一間土窟。”
大司農聽到此處,又複詫異,忙問什麽原故。大鵹道:“昆侖山的玉宇瓊樓,旋宮傾室,是敝主人已成神仙後所享受的。
玉山的土窟是敝主人未成神仙時所居住的。君子不忘其初,所以敝主人年年總來玉山居住幾時。”大司農聽了,慨然佩服。
大鵹道:“那玉山上有兩種異物:一種是獸,名字叫狡,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現則其國年歲大有,是個祥瑞之物。還有一種是鳥,名字叫勝,其狀如文雉而赤色,其音如鹿,專喜食魚,現則其國大水,是個不祥之物。近兒年來,這兩種異物一齊出現,所以下界年年大熟,而又到處鬧水,就是這個原故。”
這次大司農奉使出遊,早預備一冊日記,凡沿途所見所聞的都記在上麵,當下聽大鵹所說,又立刻記上。大靛遙指道:“前麵已是三危山了。”大司農訝異道:“何以這樣快?”大鵹道:“舟行純是仙法,可以日行兒萬吧。至於陸行,因為貴使者還是凡骨,某等無法使快,所以遲緩。其實昆侖東岸到此地之路,比從昆侖東岸到西北隅之路,不知道要遠幾百倍呢。”說時,舟已攏岸,三足鳥所銜來之行李,統統都堆在岸邊。
前日大司農所雇的船,已由從人等雇好。
大司農登岸之後,再三向三青鳥使道謝,歸心似箭,不再擔擱,即叫眾從人將行李搬入雇船之中。三青鳥送大司農上船之後,說聲:“再會。”轉眼之間,化為三青鳥,翩然而逝,那隻皮船也不知去向。眾人至此,無不稱羨仙家妙術。於是啟碇,徑到西海,由西海登岸,再歸平陽。
且說這年已是帝堯的二十五載。前一年亦出外巡守一次,但無事可記。回都之後,五日不盼望大司農歸來,但是音信全無,死生莫卜,屈指計算,已有幾年了,不覺於憂民之外,又添了一重心事。湊巧毫邑的玄元有奏報到來,內中大意說:“臣訪得臣傅驩兜與其子三苗,朋比為奸。自司衡被害後,彼等就酌酒稱慶,又聯合育唐國,有密謀憑陵上國之意。臣已搜到確據,本應即將驩兜正法,念其為先朝舊臣,從寬拘禁,加以閉錮。不料彼等黨羽甚多,竟被其破壁逸去,現已逃往南方,與其子三苗會合。陰謀既已顯露,難保其不倒行逆施,請帝作速預備”等語。帝堯看了,更為心焦,忙與群臣商議,秘密防禦。
過了兩月,大司農回來了,帝堯大喜,即忙宣召入朝。大司農見帝,行過禮後,便將奉使情形詳細的說了一遍。帝堯見西王母不允立即援助,不免失望,然亦無可如何。談了一會,便和大司農說道:“汝風塵勞苦,可以歸家稍息,一切政治,明日再談吧。”大司農就將西王母所贈的各物獻上,帝堯除取幾個桃李之類,命大司農、大司徒分獻薑嫄、簡狄外,其餘都頒賜群臣。隻有沙棠果,依著西王母之言,特別存儲,概不分賜。
到了次日,帝堯視朝,大司農奏道:“臣昨聞三苗國謀叛,勢力北侵,不知帝何以禦之?”帝堯道:“朕對於用兵,本來甚不讚成。況現在老將既亡,逢蒙亦死,就使要用兵,亦苦無人統率。隻好密令鄰近各國,嚴加守備而已。”大司農道:“以臣愚見,驩兜父子謀亂已久,遲早必有發作之一日。但是遲則醞釀深而為禍大,不如趁此刻已有亂萌,從速討伐。雖則不能絕其本根,亦可加以懲創,使有戒懼,以戢其凶暴之心。老將雖亡,臣知所有六師都係老將多年所訓練,其間智謀之人及忠勇之士均不少,未始不可以一戰。所以依臣愚見,是宜討伐。”帝堯道:“汝之所見,朕非不知。不過古人有言‘兵者凶器,戰者危事’。就使戰勝,但是那些戰地的百姓,愁苦損失,何可勝言!所以朕不願的。”
正在討論時,忽見玄元又有奏報到來,說道:“驩兜、三苗,業經出兵北犯,現在已過雲夢大澤,將及漢水之濱。窺揣他的計劃,不是攻豫州,就是攻雍州,請帝作速下令討伐。”
帝堯看了之後,知道這次戰事已不能免,遂叫大司農兼大司馬之職,統率師旅,前往征討。羲仲、和仲兄弟四人副之,大司徒在內籌劃軍餉。大司農等皆頓首受命,一齊退朝,到司馬府中商議出兵之法,一麵又發兵符,召集師旅。
過了多日,一切預備妥貼,正要誓師出發,忽然伊邑侯又有奏報到來,大致說:“驩兜之兵已到丹水,不日就要逼近伊水,請帝速遣六師救援。”帝堯看了,歎口氣道:“既然如此,朕親征吧。”於是郊圻六師,第一師歸大司馬統帶,第二師歸羲仲統帶,第三師歸羲叔統帶,第四師歸和仲統帶,第五師歸和叔統帶,第六師留守京畿,歸大司徒節製。一隊一隊的次第出發,真個是旌旗蔽日,兵甲連雲,浩浩蕩蕩,直向豫州而來。
路過王屋山,尹壽正值有病,帝堯往問之。尹壽道:“帝此行出師必捷,可惜我病不能從行。弟子篯鏗頗有才略,可參軍事,請帝錄用。”帝堯應諾,稍談片時,即便興辭。那時篯鏗已二十餘歲,既奉師命來佐帝堯,帝堯遂委以參謀之職。那玄元聞帝親征,亦來迎接。帝堯問起前方之事,玄元道:“臣探得驩兜現分兩路進兵,一路由白河向北,直攻外方山,以窺汝、潁,是個正兵。一路連合育唐國之兵,溯丹水直攻華山,以窺雷首,是個奇兵,大概作為兩路包抄之勢。現在正兵已到方城山,奇兵到何處,尚未探悉。”帝堯聽了,遂開軍事會議,商量應付。議了一會,決定以第一師、第三師合玄元之兵,以當驩兜之正兵。以第二師、第四師直趨丹水,以當他的奇兵。
尚餘第五師,居中往來策應。於是各師分頭預備臨敵,暫且不提。
且說驩兜父子為什麽要弄兵呢?原來他們兩個真個蓄誌已久了。從前所忌憚的隻有一個羿,所以帝堯南巡的時候,百計千方,陰謀毒害。當老將羿受毒最甚之時,三苗等非常歡喜,以為必定死了。哪知後來三人之病竟漸漸全愈,狐功等非常疑惑,不解其故,疑心赤將子輿不食五穀,或是有道術的,因此救了他們。三苗主張趁他們病未全愈之時,舉兵去攻打,狐功道:“不可,我們這番設計,是謀暗殺,不謀明攻。況且他手下尚有三千兵士,萬一攻他不下,或從他方逃去,豈不是弄巧反成拙嗎?就使殺死了這三個人,但是弑君之名我們已加在身上了。他朝中還有棄、契兩兄弟,都是有才智得民心的。又有逢蒙,他的本領不下於羿。到那時起了傾國之兵來攻我們,臣報君仇,兄報弟仇,弟報師仇,名正言順,我們恐怕擋不住呢!”
三苗聽了,狐疑未決。後來叫了巫先來,請他作法,問之於神,果然不吉,三苗聽了,方才罷休。後來遇到十日並出之災,他國內設備本不完全,元氣損傷了不少,一時不能恢複,那並吞天下的陰謀,隻能暫時停頓。又聽得九個太陽是羿射下的,大家都嚇得咋舌,說道:“這老不死的,竟有這樣大本領,幸虧得當時沒有去惹他。”自此以後,亦常常進貢於帝堯,不敢有異誌了。
一日,有人來報,說道:“老將被人殺死,逢蒙亦不知去向,大司農又到西方去了。”狐功拍案大喜,急向三苗賀喜,說道:“時機到了,不可失去,請小主人作速預備出兵吧。”
三苗問他:“為什麽原故?”狐功道:“現在平陽有才智的人,隻剩了一個契了。其餘都是白麵書生,不足怕懼,豈不是千載一時之機會嗎?”說著,便催三苗寫信給驩兜,叫他說動玄元,起兵作前驅,事成之後,封他一個大國。一麵自己去搜集軍馬,簡練兵士,期以三個月完畢,即便起兵。三苗問他:“為什麽如此性急?”狐功道:“小主人有所不知,這個就是兵法所謂‘守如處女,動如脫兔’,趁他不備,愈速愈妙。從亳邑到平陽,至多不過半月路程,帝堯可擒矣!”
三苗聽了,就依言去做。淮知玄元雖則自幼由驩兜等輔導,但是他長大之後,知道從前父親為三凶所誤的曆史,深不滿意於驩兜等。後來又經帝堯的訓勉,頗能向學,人又聰明,覺得驩兜、三苗鬼鬼祟祟的時常通信,頗可疑心,恐怕他們不利於己,所以一方麵竭力敷衍優容,一方麵亦暗暗防備。
這日箍兜接到三苗的信,暗想:“玄元是我自幼輔導起來的,平日待我亦很恭敬,想來容易說動。”於是就來和玄元閑談,要想用言語打動他。誰知被玄元覺察子,卻不露聲色,順水推舟,滿口答應。到得驩兜退出,玄元立刻帶了數百個自己親信之人,直入驩兜家中,搜出了三苗種種逆信,就將驩兜拘押起來,擬即監送平陽,請帝堯治罪。
哪知驩兜在亳年久,權勢既重,死黨遂多。這日晚間,就將箍兜劫奪而去,又來攻玄元宮殿。幸而玄元平日甚得民心,群起相助,驩兜等見勢不敵,才率領黨羽竄回三苗國而去。如此一來,狐功的計劃遂打破了。
事情既已敗露,隻得立刻變計,分兩路急急進兵,要想趁帝堯兵未發動之前,一直攻到平陽。不料一支兵剛過方山,一支兵剛到丹水,卻好與帝堯之師相遇,於是就開仗了。三苗之兵非常勇猛,而且箭頭上都敷以毒藥,中人即死。所以他自出兵以來,所到之處,無堅不摧,竟有迅如破竹之勢。
哪知帝堯之兵,個個都佩有避箭藥在身上,一到陣上,三苗之兵箭如蝗的射來,才到帝堯兵麵前,都已紛紛落地,三苗兵都看得呆了。帝堯之兵膽氣愈壯,萬矢齊發,回射過去。這種箭法都是羿和逢蒙教授的,又遠又準。那三苗兵中傷身死者不計其數,一時無敢抵禦,大喊一聲,向後便逃,這裏帝堯兵乘勝追逐過去。這是起初兩路兵接仗,大略相同的情形。
到了後來,外方山一路的三苗兵盡數退去,隻有丹水一路的三苗兵兀自頑固抵抗。他們先將水中所有船隻一齊毀去,扼水而守。帝堯五師兵到此都已會合,但竟不能過去,隻得就近安營。一麵斬伐山林,製造木排船隻,以期應用。哪知一到夜間,就有無數苗兵渡過水來攻打,雖則不為大患,然而不免有所損失,且徹夜不安。一到天明,他們已不知去向了。大司馬等甚為疑心,看看那丹水,闊而且深,別無船隻,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隻得下令嚴防。然而每到深夜,總來騷擾,足足相持了十多日。
那時木排有好許多造成了,下水試試,哪知水底忽有百十支矛戟向木排底戳上來,兵上等不留意,受傷者不少,有幾個站腳不穩,紛紛溺水而死。有些忙逃上岸,那木排亦隨水衝動,向下流而去。大司馬等看了,更為詫異,說道:“那苗兵莫非住在水底嗎?”正自不解,忽見對岸有大隊苗兵,一手持盾,一手持刀,都從水麵上飛奔而來。帝堯兵看得非常奇怪,以為是神兵,忘記了射箭抵禦。那苗兵走到岸上,東衝西突,舍死忘生。帝堯兵驚疑之餘,不覺擾亂,遂至大敗,死傷無數。幸得第二師、第五師之兵從旁斜出救援,苗兵不敢深入,方才漸退,仍從水麵上步行回去。
當下帝堯收拾敗潰之兵,再開軍事會議,說:“苗兵竟有如此魔術,非常可怪。”篯鏗道:“臣聞龍巢山下丹水之中,有一種魚,名叫丹魚。每年在夏至前十日夜間,它總要浮到水麵上來的,浮起的時候,赤光如火,倘若在此時網而取之,割它的血塗在人腳上,就可以步行水麵,或長居淵中。臣想苗民到丹水的時候,正在夏至之前,恐怕他們亦知道這個方法,所以能如此,並不是魔術呢?”帝堯道:“那麽如之奈何?”篯鏗道:“臣思得二物,或者可用,不過很難得。一種是履水珠,其色純黑如墨,大如雞卵,其上鱗皺,其中有竅,人拿來掛在身上,可以履水如平地,但是恐無處去尋,且二三粒亦不濟事。
還有一種是沙棠,出在昆侖山上,服之可以治水,使人不溺。”帝堯、大司馬等不待他說完,齊聲說道:“是了,是了,原來是這個用處。”於是一麵趕快叫人到平陽去取那十大簍沙棠,一麵又將西王母贈給的話告訴篯鏗。篯鏗道:“既有此物,破敵必矣。”
過了多日,沙棠取到,打開一看,足足有四、五千枚。大司馬頒給軍士,每人兩枚,總共二千餘人。吃了之後,先教他們到水裏試試,果然在水中能行動自如,不沉不溺。帝堯大喜。
大司馬遂發命令,將前日所造船隻悉數陳列在岸邊,裝出一種欲渡過去的形狀,將那潛伏水底的苗兵統統誘到他這麵。然後再叫那吃過沙棠的兵士,每人備二十支箭,從上流十幾裏遠的地方浮水渡過去。果然苗兵中計,隻向有船的地方視察,而不防到後麵,二千多帝堯之兵,早已渡水了。
那苗兵一則持久而惰,二則乘勝而驕,以為帝堯兵決不能渡水的,霎時之間,不及防禦,大敗而去。那潛伏水底的苗兵,沒有了食物的接濟,逃上岸來,都被生擒。於是大兵就坐了船,安穩的渡過丹水去,先將育唐國的兵盡數解決了,然後一路窮追到漢水地方,又大打一仗,苗兵又大敗。這時驩兜等知道不能抵抗了,隻得遣人來求降。帝堯又開會議,應否允許。大家一致說:“非滅去他不可。驩兜父子蓄叛誌已久,此次竟敢稱兵犯順,若不誅之,何以威四方而警其餘。況且他國內所行的政治,又都是愚民害民虐民的政治,帝此次出師,為救民起見,尤宜徹底解決,庶幾百姓可以出水火而登衽席,望帝切勿受他的投降。”
帝堯歎道:“汝等之議,確係不錯。但是,朕終覺戰爭是不祥之事。自兵興以來,已曆半年。但看那百姓之逃避遷徙,恐慌已極,這種形狀,已覺可憐;還有些人家產因之而蕩盡;有些人性命因之而不保。百姓橫罹鋒鏑,其罪安在?朕的主張固然是救民,但是未曾救民先擾民,這又何苦來!況且三苗之地,險阻深遠,三苗之兵,勁悍能戰。前日大戰,朕的將士死傷亦不少,朕甚憫之。假使不受他的降,萬一他負固頑抗起來,勞師久頓,擾民更甚,豈不是反失救民的本意嗎!迸人說:‘叛而伐之,服而赦之,德刑成矣。’朕的意思,還是赦了他吧。”眾臣道:“伐叛赦服,固然是帝寬大之恩,但是臣等觀察驩兜、三苗之為人,恐怕不是能改過的。萬一將來他休養生息,又乘機蠢動起來,豈不是又要勞師動眾,煩擾百姓嗎?與其將來第二次煩擾,還不如趁此解決,一勞永逸之為愈呢?”帝堯道:“汝等的話亦不錯,但是朕的意思,總主張以德服人,不主張以力服人。古人說:‘信孚豚魚化及禽獸。’禽獸豚魚,尚且可以感格,何況苗民等究竟是人。他們雖有不軌之心,想來亦總因朕德薄之故,朕總罪己罷了。”
眾臣見帝堯說到如此,不能再說,於是決定受降。當下開了幾個條件,交來使帶去。第一條,須將種種虐政除去。第二條,不得效法玄都九黎氏,以神道愚民。第三條,須尊崇古聖禮教。第四條,從前所兼並各國的土地,一概歸還。第五條,此刻驩兜親來謝罪,以後三年一貢,五年一朝。
驩兜、三苗接到五項條件之後,大家商量,頗有為難。狐功道:“不如依他吧,且待將來再說。橫豎我們的內政他未必能來幹涉的,如果能來幹涉,現在亦不受降了。”驩兜道:“我現在去見他,沒有危險嗎?”狐功道:“決無危險。唐堯素以仁義自命,這點信用他一定顧到的。”於是,驩兜就來帝堯行營,朝見謝罪。
帝堯切實責備了他一番。他將一切行政設施及毒害帝堯之事,並此次作亂之事,統統歸咎於其子苗民,願以後改過。帝堯亦不深究,不過訓勉了他一番。驩兜歸去之後,帝堯亦班師振旅。走到半路,因為玄元首發奸謀,不避危險,這次又率師從征,其功甚大,遂封玄元為路中侯,仍令居毫,以守帝摯宗廟。其餘將士,待回京後再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