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如此輩出啊,但是不知你劉風雲感覺,我們顯王村這個地方怎麽樣呢?尤其我們這些坐在這個地方的老不死什麽感覺呢?是不是你剛才口中的那些人呢?”這話一出來,整個祠堂的氣氛都壓抑住了,因為這已經是明擺的打擂台了。
“嗬嗬,幾位爺爺都是德高望重之輩,怎麽會是我這個後生說的那種人呢?況且這裏也沒有什麽君君臣臣不是?”劉風雲笑嗬嗬的想要將這個問題淡化掉,因為這個地方不適合說那些話。
況且他劉風雲什麽資本都沒有,要是說那樣的話,不是自己找死?
“哦,這個地方的確沒有什麽君君臣臣,但是還是有父父子子不是我記得儒家可是有很多的話說的是那樣的哦,老子的話兒子要絕對的聽,這樣有錯嗎?要是我們打自己的孩子,那孩子不能反抗不是?要是我們的話,那孩子也不該反對不是?”
那個老家夥也知道再說下去不行了,人家劉風雲都那樣避讓了,你也不能硬是逼死人家不是?你要學會從多方位逼死人家才是王道。
“嗬嗬,不知道這位爺爺在哪裏看見的那話呢?我似乎不知道有這樣的理解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沒有錯,但是那不是說什麽絕對的控製什麽的吧?”劉風雲的話很謙虛,真的沒有帶一點鋒芒的,但是人家竟然也不領情啊!
“劉風雲,你這樣的話可是錯了吧?人家孟子不是說了嗎?還有很多人都說了啊?”老家夥也不知道是裝傻扮懵,還是什麽真的不知道。
“哦,那後生就獻醜一回了。”劉風雲文縐縐的,那個老家夥也是文縐縐的,讓這屋子裏的人都聽的十分別扭,不過他劉風雲倒是有些真才實學。
這不,他下麵就說出來了。
《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隻從前半句去理解,還可以理解為專製暴力下的無奈,但是有了後半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不是暴力下的無奈而是絕對道德律令了。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劉風雲甚至還列出了別的例子。
《孔子家語`六本》篇裏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
曾子蘇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
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
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
《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回答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後生可畏啊,劉風雲啊,你不該來這個地方啊,要是你去學術界,你最起碼也能夠混個大師不是?”那個老家夥被劉風雲這樣一番話說下去,啞口無言,最後忍不住稱讚道,然後他看著其他的家夥說道:“我是無話可說了,以後我劉家全力支持他。”
隨後他也不管其他人的什麽心思,自顧自的朝外麵走出去了,一下子,這個地方就剩下了十五個人,就是劉風雲他自己都沒有反應過來,竟然那麽容易就過了一個人的那個關卡了,這算什麽呢?
不過他也知道,這些事情並不是那麽容易過的,要知道,現在還有十五個人啊!
就不說還有多少人了,剛才他過的也是純屬僥幸,要不是華子義告訴他有什麽事情,那他也不會一下子想起什麽,緊接著將那個話語權給控製住不是?
“咳咳,既然老劉走了,那我來掂量掂量你的斤兩吧,要知道,這個地方就我們三個人是讀書人啊,你劉風雲也算走運了。”靠著那個走掉的那個劉姓大爺坐的一個老家夥笑著開口說道。
劉風雲一愣,不知道他這是什麽意思,但是總之來說,人家這算是善意不是?
“我是一個讀書人,一直都感覺我華夏文學那麽多年,被他們給修改的越來越離譜了,也越來越遠了,根本和我們沒有辦法接近,甚至還有一些是被人給洗了一般,那不知道你是怎麽看的呢?就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來說吧,你給我們說說看看怎麽樣?而我這個老家夥也有一句話就是,顯王村之內,所到之處,盡是族土,這話怎麽樣?”
雖然這個老家夥很客氣的說,但是劉風雲卻是眉頭緊皺,他娘的,即使是曆史係教授也沒有多少個能夠啃下來吧?
術業有專攻,他劉風雲能夠攻下多少呢?不過他劉風雲也不是什麽蠢人不是?
人家既然這樣說,那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有問題了,況且後麵還帶上了一句不倫不類的話,那最後一句才是最危險的不是?
那用心也可以說是險惡啊!
難怪說文人不殺人,殺人不用刀啊!
“後生見識有限,要是說錯了,請那麽多的長輩指點一下。”劉風雲先拋出這樣的一句話了,雖然這在別人眼中是謙虛的說法,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說法,那就是自己說錯了也不奇怪不是?人家想要看見的是他對這樣的事情的看法。
“這是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製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華夏封建社會專製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
“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司馬相如寫《難蜀父老》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穀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鑒論》)。”
“就像現在那些專家學者說的話,很多都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同,但是他們卻能夠登上主流報紙這樣的版麵,那是多少利益集團在背後推動呢?而現在這樣的話語也是一樣,都是被人給肆意的推動了。”
劉風雲的話不是很有條理,但是他們卻能夠聽懂了,也就是劉風雲說,那些都是被人給惡意篡改的了。
當然,那個人後麵的話,他是沒有說的,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要慎重,這一刻的意見就是以後他們拿來對抗他劉風雲的意見了,要是他劉風雲自己都不慎言,那到時候出了事情,人家一句,你劉風雲自己都那樣說的,我們隻是按照你說的做,那他劉風雲也沒有辦法不是?
“而我顯王村之地,不是位於華夏內?舉目四望,盡是國土,這樣的話沒有錯吧?至於是個人的還是私人的,那就看法律的手段了不是?”劉風雲最後慎言,還是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他知道,要是自己什麽都不說,那別說過多少關了,就是這一關就能夠讓他劉風雲倒下了。
“才敏思,行擔當,我徐家立頂讓劉風雲到底。”那個人歎息一聲站了起來,隨後掃視了周圍一眼,走到那個祠堂前的那神位前點燃了一根香,“列位先輩,我徐成福執掌徐家那麽多年,
一沒有讓他變成最大的家族,二沒有讓族人富裕起來,我無能,當日我害怕自己的權勢不再,所以我行那滅絕之事,今日,即使徐家覆滅,我也要抓住這一次機會。”
三炷香,三個響頭,人走出去了。
那些老人怎麽也沒有想到徐成福今日竟然會這樣選擇他徐家的路子,現在已經有兩個人力挺他劉風雲了。
劉風雲看著剩下的人,他想要知道待會是誰來“照顧”自己呢?
要是就直接接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吧?
但是要是不是這樣,那是什麽呢?
劉風雲就那樣的靜靜的看著那些人。(未完待續)
“嗬嗬,幾位爺爺都是德高望重之輩,怎麽會是我這個後生說的那種人呢?況且這裏也沒有什麽君君臣臣不是?”劉風雲笑嗬嗬的想要將這個問題淡化掉,因為這個地方不適合說那些話。
況且他劉風雲什麽資本都沒有,要是說那樣的話,不是自己找死?
“哦,這個地方的確沒有什麽君君臣臣,但是還是有父父子子不是我記得儒家可是有很多的話說的是那樣的哦,老子的話兒子要絕對的聽,這樣有錯嗎?要是我們打自己的孩子,那孩子不能反抗不是?要是我們的話,那孩子也不該反對不是?”
那個老家夥也知道再說下去不行了,人家劉風雲都那樣避讓了,你也不能硬是逼死人家不是?你要學會從多方位逼死人家才是王道。
“嗬嗬,不知道這位爺爺在哪裏看見的那話呢?我似乎不知道有這樣的理解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沒有錯,但是那不是說什麽絕對的控製什麽的吧?”劉風雲的話很謙虛,真的沒有帶一點鋒芒的,但是人家竟然也不領情啊!
“劉風雲,你這樣的話可是錯了吧?人家孟子不是說了嗎?還有很多人都說了啊?”老家夥也不知道是裝傻扮懵,還是什麽真的不知道。
“哦,那後生就獻醜一回了。”劉風雲文縐縐的,那個老家夥也是文縐縐的,讓這屋子裏的人都聽的十分別扭,不過他劉風雲倒是有些真才實學。
這不,他下麵就說出來了。
《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隻從前半句去理解,還可以理解為專製暴力下的無奈,但是有了後半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不是暴力下的無奈而是絕對道德律令了。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劉風雲甚至還列出了別的例子。
《孔子家語`六本》篇裏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
曾子蘇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
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
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
《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回答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後生可畏啊,劉風雲啊,你不該來這個地方啊,要是你去學術界,你最起碼也能夠混個大師不是?”那個老家夥被劉風雲這樣一番話說下去,啞口無言,最後忍不住稱讚道,然後他看著其他的家夥說道:“我是無話可說了,以後我劉家全力支持他。”
隨後他也不管其他人的什麽心思,自顧自的朝外麵走出去了,一下子,這個地方就剩下了十五個人,就是劉風雲他自己都沒有反應過來,竟然那麽容易就過了一個人的那個關卡了,這算什麽呢?
不過他也知道,這些事情並不是那麽容易過的,要知道,現在還有十五個人啊!
就不說還有多少人了,剛才他過的也是純屬僥幸,要不是華子義告訴他有什麽事情,那他也不會一下子想起什麽,緊接著將那個話語權給控製住不是?
“咳咳,既然老劉走了,那我來掂量掂量你的斤兩吧,要知道,這個地方就我們三個人是讀書人啊,你劉風雲也算走運了。”靠著那個走掉的那個劉姓大爺坐的一個老家夥笑著開口說道。
劉風雲一愣,不知道他這是什麽意思,但是總之來說,人家這算是善意不是?
“我是一個讀書人,一直都感覺我華夏文學那麽多年,被他們給修改的越來越離譜了,也越來越遠了,根本和我們沒有辦法接近,甚至還有一些是被人給洗了一般,那不知道你是怎麽看的呢?就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來說吧,你給我們說說看看怎麽樣?而我這個老家夥也有一句話就是,顯王村之內,所到之處,盡是族土,這話怎麽樣?”
雖然這個老家夥很客氣的說,但是劉風雲卻是眉頭緊皺,他娘的,即使是曆史係教授也沒有多少個能夠啃下來吧?
術業有專攻,他劉風雲能夠攻下多少呢?不過他劉風雲也不是什麽蠢人不是?
人家既然這樣說,那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有問題了,況且後麵還帶上了一句不倫不類的話,那最後一句才是最危險的不是?
那用心也可以說是險惡啊!
難怪說文人不殺人,殺人不用刀啊!
“後生見識有限,要是說錯了,請那麽多的長輩指點一下。”劉風雲先拋出這樣的一句話了,雖然這在別人眼中是謙虛的說法,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說法,那就是自己說錯了也不奇怪不是?人家想要看見的是他對這樣的事情的看法。
“這是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製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華夏封建社會專製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
“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司馬相如寫《難蜀父老》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穀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鑒論》)。”
“就像現在那些專家學者說的話,很多都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同,但是他們卻能夠登上主流報紙這樣的版麵,那是多少利益集團在背後推動呢?而現在這樣的話語也是一樣,都是被人給肆意的推動了。”
劉風雲的話不是很有條理,但是他們卻能夠聽懂了,也就是劉風雲說,那些都是被人給惡意篡改的了。
當然,那個人後麵的話,他是沒有說的,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要慎重,這一刻的意見就是以後他們拿來對抗他劉風雲的意見了,要是他劉風雲自己都不慎言,那到時候出了事情,人家一句,你劉風雲自己都那樣說的,我們隻是按照你說的做,那他劉風雲也沒有辦法不是?
“而我顯王村之地,不是位於華夏內?舉目四望,盡是國土,這樣的話沒有錯吧?至於是個人的還是私人的,那就看法律的手段了不是?”劉風雲最後慎言,還是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他知道,要是自己什麽都不說,那別說過多少關了,就是這一關就能夠讓他劉風雲倒下了。
“才敏思,行擔當,我徐家立頂讓劉風雲到底。”那個人歎息一聲站了起來,隨後掃視了周圍一眼,走到那個祠堂前的那神位前點燃了一根香,“列位先輩,我徐成福執掌徐家那麽多年,
一沒有讓他變成最大的家族,二沒有讓族人富裕起來,我無能,當日我害怕自己的權勢不再,所以我行那滅絕之事,今日,即使徐家覆滅,我也要抓住這一次機會。”
三炷香,三個響頭,人走出去了。
那些老人怎麽也沒有想到徐成福今日竟然會這樣選擇他徐家的路子,現在已經有兩個人力挺他劉風雲了。
劉風雲看著剩下的人,他想要知道待會是誰來“照顧”自己呢?
要是就直接接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吧?
但是要是不是這樣,那是什麽呢?
劉風雲就那樣的靜靜的看著那些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