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原文</h5>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誌,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h5>立誌</h5>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誌矣。     <h5>勤學</h5>


    已立誌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誌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裏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h5>改過</h5>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凝沮,而甘心於汙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h5>責善</h5>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底,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h5>譯文</h5>


    諸位相聚於此(龍場驛)聽我講學,我很欣慰。但我擔心能力有限,無法幫助你們。有四件事,希望你們能做到,這也是我對你們的感謝之意吧。哪四件事呢?它們是:立誌、勤學、改過、責善。要嚴肅對待這四件事,不可疏忽!     <h5>立誌</h5>


    不樹立誌向,天下就沒有能成功的事。即使是各行各業的技藝工人,也都是立有誌向的人。現在的學者對學業曠廢懈怠,虛度光陰,而一無所成,都是因為沒有樹立誌向而已。我認為,立下成聖的誌向,就會成聖;立下成賢的誌向,就會成賢。誌向不立的人,就如沒有舵的船、沒有韁繩的馬,飄飄蕩蕩,漫無目標,最終要奔向何方呢?有人說過,如果立誌為善,而父母卻憤怒你、兄弟怨恨你、家鄉父老厭惡你,那麽,你就不必為善了;如果立誌為善,而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敬愛相信你,你何苦不為善,不當君子呢?


    如果你為惡,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相信你,那你為惡也未嚐不可;如果你為惡,父母憤怒你、兄弟怨恨你、父老鄉親厭棄你,你何苦必為惡而做小人呢?諸位知道了這些,就知道所立的誌向應該是什麽了。     <h5>勤學</h5>


    立下成為君子的誌向後,就該勤奮學習。凡是學習不勤奮的,肯定是其誌向不堅定。我很欣慰,跟隨我的弟子和朋友們都不以聰慧敏捷取勝,而以勤奮、堅定、謙虛為第一。諸位可以觀察下我弟子和跟我親近的朋友中,如果有“肚子裏明明空空的,卻假裝很充盈;明明是沒學問,卻假裝懂得很多”;隱藏自己的短處、妒忌別人的長處、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說大話來欺騙別人,這樣的人,就算天資很高超,同學們不會討厭他嗎?不會輕視他嗎?他就算用那種方式來欺騙別人,別人就真的會被他所欺騙嗎?會有人不在背後偷偷地嘲笑他嗎?如果有人謙虛低調又能控製自己的情緒,目標堅定、虛心做事、不恥下問,與人相處總是發現別人的優點,善於從自己身上尋找不足,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知曉自己的不足,忠誠守信而又樂觀豁達、表裏如一,縱然他的資質稟賦愚鈍不堪,同輩之中,有誰不稱讚羨慕他呢?那些原本沒有多大才能,卻又不求上進的人,人們當然認為他確實沒有才能,還有誰會尊敬他推崇他呢?各位同學看到這些,就知道,為了誌向必須要勤奮學習了。    <h5>改過</h5>


    過錯,大賢大能之人也有,無人可以免除,然而他們仍是大賢大能之人,就因為他們知錯能改。所以說,我們不應以不犯錯誤為貴,而應以善於改正錯誤為貴。諸位捫心自問,平日在廉恥忠信方麵有缺陷嗎?也有輕視孝順友愛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詐苟且刻薄的習氣嗎?我想,你們大概還不至於如此。如果真不幸有這類人,全是因為他不知天理而失足,平時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規勸告誡而造成的。諸位試著自我反省一下,萬一有和這種情況接近的,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應就此過於愧疚,導致在改正錯誤發揚從善方麵毫無勇氣。隻要有朝一日能改正過去的錯誤,即使過去是盜賊流寇,今後也可以成為彬彬君子。如果說我過去已經是這樣了,現在即使改正錯誤做好事了,萬一人們不相信我,而且不寬恕我之前的罪過,反而讓我懷著羞恥之心無顏見人,進而破罐子破摔,一錯再錯,對這種人,我非但無話可說,而且近乎絕望。     <h5>責善</h5>


    所謂責善,就是互相監督、提醒,從而讓對方的品格臻於美好,它是朋友之間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質,須真誠告誡並循循善誘講給朋友聽。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的關心愛護,采用委婉溫柔的表達方式,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發朋友過錯和缺點,極力斥責他的過錯,令他無地自容,他會羞愧難當並記恨在心,即使他口已服卻心不服,隻是因形勢所迫而暫時服從,這是刺激他繼續做壞事。所以但凡揭發別人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隱私,故作正直的舉止來謀取名譽的人,都不是用語言監督、提醒朋友,使朋友臻於美好的人。即使是這樣,讓我被別人以這種方式“責善”也不是不可以。他人用這種態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擊我過失的人,我都把他看成是我的老師,怎麽可以不快樂地接受並心存感激呢?我對於聖道沒有什麽心得,我的學問是粗淺的。錯誤地讓你們跟隨我在此學習,即使我日思夜想,罪過尚不能免除,何況過錯呢?人們說對待老師要不冒犯不規勸,並說在老師麵前不能提意見,這是大錯。在老師麵前提意見,直言相諫不能說是冒犯,即使婉言規勸也要讓他能意識到。讓我按正確的做,我才能得以明白正確之處;我做錯了,也能夠改正錯誤: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學生和老師互相學習而成長”。同學們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品格臻於美好,就從我開始。     <h5>評析</h5>


    《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王陽明初創心學,還未離開創建心學的聖地——貴州龍場驛站——時所製定的學生守則。


    它雖是王陽明讓弟子應遵守的規矩,但同樣適合他的家人,乃至天下所有有誌於學的人。立誌、勤學、改過、責善,可以看作是王門四規,凡是進王陽明門下學習的人,都要把這四件事銘記在心,並知行合一。


    “立誌”是王陽明常掛嘴邊的兩個字,自然也是王門第一誡。王陽明多次說過“立誌”的重要性,在這裏,它認為誌向就是船之舵,馬之韁繩。若沒有誌向,正如四處漂蕩的小舟和脫韁的野馬。


    在王陽明看來,“立誌”歸根結底是“成就自我”,即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成為聖賢。他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能成己,才能成人。”


    立誌神通廣大:立誌成聖,就成聖;立誌成賢,就成賢。


    無論是聖人還是賢人,按王陽明的看法就是善人。所謂善人就是“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敬愛相信你”的那種人。


    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父老鄉親敬愛你,僅憑你是個好人就足夠了嗎?


    不夠!王陽明所謂的立誌成善人,是站在萬物一體的世界觀角度而言的。所謂萬物一體,是把天地萬物當成自己身體、心靈的一部分,感同身受。可這天地萬物中如果有惡劣的東西呢?比如我身體長了個毒瘤,唯一的辦法就是,割掉它。


    所以,王陽明所謂的善人不是幫老太過馬路,也不是見到任何人就眉開眼笑,被人說“你人真老實”的善人,而是對是非好惡如冰炭般分明的善人。


    若想成為這種道德和智慧兼備的善人,必須要勤學。勤學學什麽?有人說,自然那是學習經典。學習經典隻是呼喚出我們固有的良知,並非是學習外在的知識。跳到陽明心學上來,我們要學習陽明心學,必須要讀以下經典:《大學問》,這是王陽明對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看法,也是致良知的簡單流程。《傳習錄》和《王陽明全集》,若想知某人的哲學,必須要了解此人的言論和事跡。這就是知行合一,不讀王陽明的生平,你不會太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簡易明快背後的深義。


    在王門四規中,王陽明所說的勤學,其實不是知識。因為良知具足,學外在的知識隻是驗證良知固有的知識而已,這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王陽明最關注的還是美好的品德,勤學就是學習那些或者說是呼喚良知固有的那些諸如勤奮、堅定、謙虛等美德。


    因為這些美德是人類良知所固有的,所以人人皆同。掌握了這些美德,你就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應,正如一麵明鏡,無論是什麽人,來到你這麵鏡子麵前,原形畢露。這也就是光明良知的手法。


    我們在勤學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於是就有了改過。勤學是王陽明方法論“事上練”的理論依據。如果我們不去事上練,心失去了存在意義。但我們事上練時,常會有錯誤,這緣於我們良知的光明程度不夠。認識到錯誤後,立即把它改正,在這過程中,我們的良知就被光明了一些。


    王陽明說,眼睛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看五光十色,眼睛就是無用的;耳朵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聽萬籟之音,耳朵就是無用的;鼻子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聞雜陳五味,鼻子就是無用的。


    你說你有眼睛,但視而不見;你說你有耳朵,但充耳不聞;你說你有鼻子,但聞而不知香臭。這不能說你有眼睛、耳朵和鼻子。


    正如你說你有良知,可從未做過任何善事,怎麽能說你有良知?


    所以,必須要事上練,事上練的過程中出了錯,立即改正,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人皆有良知,所以人人都知道過錯,但是否有勇氣去改,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及時地改正錯誤,才是聖人之道。


    雖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但外在的監督、提醒也不可缺少。它們就如同製度。在好的製度下,壞人也能變好人;在壞的製度下,好人也能變壞。而我們必須要去親近那些好的製度,凡是好的製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在我們的人生中,必須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邊,大家互相砥礪、互相糾錯,從而成就彼此。這就是責善。


    把王門四規放到家庭中,它同樣適用。正如王陽明在立誌一節中所說的那樣,父母如果喜歡你為善,你為何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所學校,長輩、平輩和晚輩都須勤學,成為好人,人人也都有犯錯的時候,要勇於改正。大家互相監督、磨礪,最終成己成人。


    其實,陽明心學概念、理論、條條框框紛繁複雜,若想進王門,路徑之一就是這王門四規。看似毫不出奇的八個字,寄托了王陽明對世人的良苦用心。而在他看來,隻要真的做到這八個字,那成聖成賢,隨你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度陰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度陰山並收藏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