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從古典時代到基督教文化
全球通史(上):從史前史到21世紀 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在奧古斯都的統治下日益繁榮昌盛,而遠東中國的漢代王朝也正蓬勃興旺,此時,西亞地區興起了一個全新的宗教。雖然當時的奧古斯都和漢朝皇帝都對新宗教未有耳聞,但它的出現注定要橫掃古希臘羅馬的文明,並迅速傳播到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後來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重大影響。
這個新宗教就是基督教,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在四個世紀之內,基督教已經成為羅馬帝國最盛行的宗教。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製度和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基督教文化與羅馬古典文明相融合,產生了半基督教半羅馬的新型文化。
然後,基督教在羅馬的地位確立不久,帝國以外的蠻族部落一波接著一波入侵而來,擊垮了龐大帝國,也幾乎摧毀了它深厚悠久的文明。羅馬帝國的工業和商業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城市被徹底毀滅,文學藝術日漸衰落。總之,在這些蠻族接受並信奉基督教之前,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呈現出文明倒退的趨勢,幾乎退到未開化前的景況,歐洲文化遭遇了慘淡陰沉的“黑暗時代”。
但是,盡管經曆了“黑暗時代”,西歐仍然在緩慢建立著嶄新而光輝的新文明,並為此開辟著燦爛的發展途徑。同時,拜占庭帝國作為昔日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它在近東地區,尤其是在堅固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中,仍然保留著富有勃勃生機的古典文明。 <h2></h2> <h2>第13章 曆史文明的回顧</h2> 一、古代世界的偉大文明
本書的前12章描述了人類最悠久的一段曆史。在舊石器時代,捕獵凶猛野獸的獵人們不斷改進技藝,逐漸步入文明時代的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獵人們的後裔已經開始建立村莊,並馴養捕捉到的野獸,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生活有價值的發明創造。到了銅器時代,一些強大的部落王國逐漸得到開化並迅速崛起。到了鐵器馬匹時代,全世界範圍內有更多的先進文明不斷發展,各大帝國此興彼衰,權力更迭,生生不息。
前麵的描述並未囊括世界上所有的部落和民族,很多有趣的文明曆史都未涉及,比如北歐各類小民族的文明、墨西哥北部的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非洲的黑人文明等,這些文明與那些影響力巨大的帝國和民族相比,顯得有些薄弱落後,因此前文沒有提及。
古代的偉大文明?近東有埃及、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克裏特和愛琴文明、敘利亞和波斯文明;遠東有中國和印度文明;遠西有瑪雅文明;地中海沿岸有羅馬文明,其中包括迦太基的西方文明和希臘化的東方文明。這些發達文明在上古曆史占據著顯要地位,從政治上來說有輝煌的大帝國,在工業經濟、商業貿易、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方麵也都有顯著的貢獻,因而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古代文明的弱點和缺失
奴隸製和農奴製?古典文明在文學藝術和哲學宗教等方麵取得輝煌卓絕的成就,但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卻是不健全的,普通民眾的地位極其低下,而且生活過於勞累。當時的製造工藝全靠手工操作,農業生產工具也極為笨重,耕種方法落後,奴隸和農民的生活十分艱難。古代帝國國民大多數是普通人,必須每日辛苦勞動,以獲取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時又要供養上層貴族階級奢侈糜爛的生活。因此,奴隸製或農奴製是多數古代文明的典型特點。
上層社會的腐化生活?地主和大貴族通常擁有大量的奴隸或農奴,強迫奴隸勞動並不能顯出主人的尊貴,從窮人手中掠奪財富也沒有令他們變得高雅。當上層統治階級剝削勞苦大眾的時候,往往暴露出他們的奢靡、揮霍、貪婪和無恥。羅馬帝國就有這樣一群不道德的上層貴族,當羅馬成為世界級大帝國的時候,統治階層橫征暴斂的巨大財富誘發了貴族們虛榮驕縱的惡習。甚至可以說,貴族們麵對這些巨量財富和強大權力時,都不知道該怎樣揮霍了,而原本進步的羅馬貴族政體就這樣逐漸停滯了。
帝國的衰敗?古代帝國的第三個弱點是政治獨裁,專製統治和一人政府是極其危險的。古代帝國大多都采取獨裁專製統治,整個帝國完全在君主個人的掌控之下,如果統治者都像阿育王、奧古斯都或哈德良那樣富有才幹和睿智,獨裁可能會產生好政府,促進帝國進步。獨裁者如果都像圖拉真、居魯士、圖特摩斯或漢武帝這樣精於征戰,諳熟軍事,那麽帝國的征服侵略戰爭也都能取得勝利。然而,如果獨裁統治者是一個無能奸邪的昏君,就會導致暴政和民不聊生,必然引起國家的動蕩和混亂,而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一般來說,獨裁統治者牢牢掌控大權,不可能建立聯邦政府,也不會把權力下放到地方。因此,大帝國各行省郡縣的管理實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統治者的意誌就代表國家法律,獨裁者和他任命的代理人都必須具有超強的聰明才智。
此外,獨裁政府還暗藏著很多奪權的隱患,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和手握軍權的將領,時不時想要陰謀篡位,因而發生動亂。而在一個民主國家或共和國國家,權力掌握在廣大民眾手中,任何個人無論多麽聰明能幹,也很難從大眾和團體手中奪取獨裁大權。當國家大權掌控在一個人手中,而此人又是無能之輩,那麽國家統治就會因為君王昏庸及暴政失去人心,最終導致亡國的下場。在羅馬帝國的曆史上,陰謀、暗殺、篡權等宮廷內戰不斷發生,將帝國輝煌塗抹得汙跡斑斑。而在埃及、亞述、波斯、中國和印度等帝國,獨裁政權的叛亂和篡位也屢有發生。總而言之,古代專製帝國無法解決獨裁統治的問題,也不知道該采取何種方式選出一個卓越的人才成為國家統治者。
在雅典和早期的羅馬城邦曾出現過民主政府,但這些引人注目的偉大嚐試最終失敗,其原因在於帝國的權力擴張和對外戰爭。當一片新領土被征服時,當地的民眾多淪為農奴或奴隸,軍事統治戰勝一切,民主權利蕩然無存。因此,在一個充滿戰爭和侵略征服的世界裏,民主政治幾乎無法存在。
外敵?對於虎視眈眈的外敵而言,那些擁有廣袤肥沃土地和富庶城市的國家都是極其誘人的肥肉,這正是眾多宏偉帝國最終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帝國周邊有大量的蠻族時刻準備入侵,如喀西特人、匈奴人、日耳曼人等,他們總是對大帝國的繁榮文化垂涎三尺。但是,外敵入侵隻是帝國衰敗的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往往是統治階級的奢侈腐敗。
剛強勇敢和愛國主義的喪失?有一件事情很令人驚奇,許多驍勇善戰的古代部落民族逐漸在文明發展中喪失了以往的活力,變得無法自衛,不能抗擊外敵。如埃及帝國,相繼成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戰利品。而曾經無比強大的亞述帝國竟然在落後的波斯人麵前崩潰,而蒸蒸日上的波斯帝國又屈服於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橫跨歐亞大陸的羅馬超級帝國則被日耳曼侵略者肆意蹂躪,擁有悠久文明的強大中國也曾被蒙古蠻夷征服,而印度帝國被蒙古人征服之後,又被阿拉伯人占領。
顯而易見,享受財富的奢侈風氣消磨了上層統治者的銳氣和勇氣,也腐蝕了國家統治,宮廷政變迭出,更導致了統治階級的懦弱無能。與此同時,飽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痛恨統治者,沒興趣犧牲自我去保衛這些無能無恥的主子們。在羅馬、迦太基、埃及等國家,統治者長期奴役或雇傭民眾為他們打仗,貴族們的身體都羸弱不能自衛。羅馬帝國就是一個典型,各省的百姓長期負擔沉重的賦稅和兵役,他們甚至渴望有外族入侵,希望侵略者消滅羅馬統治階級,結束羅馬貴族對他們的壓迫統治。事實上,如果統治階級都喪失了剛勇氣概,那麽奴隸和農奴缺乏愛國主義精神也就不足為奇。
婦女地位低下?導致古代帝國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婦女地位問題。早期羅馬的傳說故事中有一些動人故事,女子們聰慧能幹,鼓勵並輔佐丈夫和兒子的事業。婦女有時也會成為統治者,在埃及和中國都曾出現女王(或女皇),在許多家庭中,妻子和母親受到愛護和尊敬。但是一般來說,古代婦女的地位低下,無法跟如今的女子地位相提並論。
當某個民族被侵略征服,部落中的婦女通常淪為奴隸,被任意販賣、贈送,成為富貴男人的私有財產。在古希臘、埃及以及其他的亞洲國家,君主和男性貴族們擁有數量極多的妃嬪妻妾,她們被關入後宮,沒有人身自由,也不能在普通民眾麵前現身,更沒有正常的社會交際生活。對於獨裁統治而言,多妃多妾製是導致帝國衰弱的重要根源。許多曆史文獻記載,皇帝們忙於調節妃嬪之間的矛盾關係,整日疲於奔命。曆史上妃嬪妻妾之間的爭寵傾軋,相互謀害也常常發生,每個妃嬪都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登上王位。在廣大的普通家庭中也是如此,婦女地位低下,家庭力量必然衰弱,而家庭是基本的社會組織結構,家庭的不穩定也導致了國家的衰弱。
崇古的束縛?大多數古代帝國文明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崇古複古。在社會文明進步初期,湧現大量的文學藝術傑作,統治管理方法得到改進,工業生產不斷發展前進。但之後,多是休養生息,甚至安於享樂,總是回顧悠久的文明曆史,因而國家逐漸失去了創新的力量,阻礙前進的步伐。
比如在埃及,早期的雕刻藝術精湛,但後人無休止地模仿,使藝術變得低劣無味。羅馬帝國也是如此,奧古斯都時期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藝術家們隻想重複模仿已故大師們的風格。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當“古典作品”被盲目崇拜並過度模仿,創新發明就會淪為犧牲品,當前的社會發展必然被崇古思想束縛。
舊信仰的解體?古代各類原始宗教並沒有為帝國文明奠定堅實的信仰基礎,而後來新興的哲學宗教,如斯多噶哲學和佛教等,也沒有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饑渴和願望。隨著對神靈信仰的喪失,人性也逐漸墮落,最終被日常惡習所腐化。
羅馬帝國後期,舊神信仰的影響力逐漸轉弱,受過良好教育的上流社會群體被斯多噶哲學吸引,廣泛信奉外來宗教,或者變成什麽也不相信的無神論者。喬達摩在印度傳播“八正道”,但它歸根結底隻是一種避世之道,號召人們摒棄七情六欲,逃避生活苦難。中國孔子的道德箴言成為人們倫理生活的標準指南,但無法從根本上鼓勵人們積極麵對生活。斯多噶派、佛陀和孔子等大哲的訓導,對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廣大民眾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統治者廣建廟宇和寶塔,百姓為神靈偶像燒香上供,並借助各種巫術和神秘儀式,希望滿足內心的宗教本能追求,但是依然無法得到道德指導和精神力量,更無法達到人類不斷進步所渴慕追求的境界。 三、文明中的新生力量
各種原始宗教最終都衰弱了,舊神的信仰係統喪失了以往的威信。人們失去信仰的同時也失去了力量和勇氣。如果希臘羅馬始終信奉異教偶像,那麽可以斷言,世界遺產不會得到很好的保護。歐洲曆史可能會成為亞洲曆史的翻版,而歐洲祖先的故事也會跟中國人、印度人沒有多大差別。
在近東地區,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宗教力量,從亞洲傳向歐洲,又從歐洲渡過廣闊的海洋,帶給全世界曆史一種新活力和新方向。這股新興力量使世界文明發展史出現深刻而奇妙的變化,當它進入人類生活時,便成為古代文明的終結和新世界開始的標誌,開啟了新時代的紀元。
這個新生力量就是基督教。 <h2></h2> <h2>第14章 北方的蠻夷部族</h2> 一、日耳曼部族
在公元400年前,羅馬帝國的北部以萊茵河和多瑙河為界,這兩條大河的上遊區域相隔不遠,都是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坡,朝著相反的方向流淌而下,萊茵河流向北海,而多瑙河注入黑海。兩條大河對岸居住著許多部族,他們的語言多樣混雜,有日耳曼語、斯拉夫語、芬蘭語和凱爾特語。這些部族都被希臘羅馬人稱作“蠻族”,其中日耳曼人(條頓人)數量最多,他們文化落後,不懂得文字讀寫,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歐洲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落和酋長?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不一樣,他們在政治上沒有統一政權,相反,他們的情況類似北美印第安人,長期分裂為多個部落,彼此之間經常發動戰爭,其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抵抗凱爾特人、斯拉夫人或羅馬人的入侵。日耳曼的每個部落都有一名酋長,酋長由部落中的戰士們推選。另外,部落中還有一個最高會議,由酋長、祭司和預言師組成。日耳曼戰士身穿曳地的長袍和獸皮,日常事務就是打仗和打獵,而普通的體力勞動則由婦女和俘虜的奴隸承擔。
住所和法律?隨著部落的發展,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他們逐漸有了固定的居所,掌握了一些農業技術。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城市,隻是分散住在村莊或農場的茅草屋裏。日耳曼的土地歸每個部落共有,依照需求分配給各個家庭。日耳曼人日常的禮尚往來遵循一套嚴格的風俗習慣,部落成員都受這些常規風俗習慣的約束。風俗習慣的各項規定極為煩瑣,雖然沒有形成固定文字,但都被匯集起來世代口耳相傳,通常稱為“日耳曼法”。
日曆?日耳曼人掌握了一種劃分年月和計算時辰的日曆。有趣的是,在我們今天日曆的星期裏,有四天的名稱來源於古老的日耳曼神祇:星期二(tuesday)來自提烏神(tiu),星期三(wednesday)來自沃登神(woden),星期四(thursday)來自托爾神(thor),星期五(friday)來自弗萊雅神(fria)。這些神祇的名詞拚寫幾乎與星期名詞相合,其中沃登神意為“眾神和人類之父”,托爾神力大無窮,用擲錘的方法創造出雷電,他是戰爭之神,是日耳曼人的主神。日耳曼人有許多宗教節日,並在叢林裏設立了很多拜祭神靈的神聖場所。
渡河?長久以來,日耳曼人想方設法試圖渡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從公元1世紀到4世紀,他們頻繁渡河,進入羅馬帝國的人數不斷增加,有些人以和平的方式渡河,有些人則是入侵者和偷襲者,還有的人是被羅馬人俘虜的奴隸。日耳曼人常年生活在河岸或海岸,已經學會了造船和駕船技能,隻要他們躲過羅馬的邊防衛兵,想要渡河並非難事。在酋長的率領之下,勇猛的日耳曼戰士渡河衝破守衛,襲擊對岸的農場和城市,劫走牲畜、糧食和農具,並向城市勒索金錢、珠寶和武器。日耳曼人的入侵騷擾導致許多羅馬人遭到殺害、綁架、俘虜,大批羅馬公民被勒索贖金,但羅馬衛兵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搶劫的日耳曼人再次渡河而去。
也有些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永久居住下來,他們通常是以和平方式渡河的商人。這些商人有時會販賣奴隸——有些是日耳曼窮人,有些是戰爭中俘虜的其他部落的人。另外,日耳曼人在與羅馬人的戰爭中,也有些人被俘虜,在羅馬的大莊園裏做奴隸,從事苦役。隨著羅馬城市化的發達,大批羅馬農民和勞動者紛紛湧入城市,羅馬大莊園嚴重缺少勞動力,因此日耳曼俘虜就成了莊園的勞動力補充來源。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日耳曼和羅馬各省之間的奴隸貿易非常興盛。
日耳曼士兵?有的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之後便在軍隊中服役,有些人是被迫入伍,也有些人出於自願。很多日耳曼人成為羅馬的雇傭軍,後來在人數上甚至超過了羅馬本地的士兵。這些來自蠻族部落的日耳曼人多次參與羅馬內戰,尤其在爭奪皇位的戰役中表現積極突出,受到羅馬貴族們的重視。大多數日耳曼戰士遵照羅馬人的傳統,對羅馬帝國非常尊敬。到了4世紀時,許多日耳曼人已經成為正式的羅馬公民,而4世紀和5世紀的幾位羅馬皇帝甚至有日耳曼血統。
入侵與征服?此後,日耳曼人渡河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從4世紀末到5世紀,許多日耳曼部落的所有人員渡過大河進入羅馬帝國,他們入侵沿岸農莊,征服當地的羅馬人,占領羅馬土地並且定居下來。公元9年,在條頓堡山林戰役中,日耳曼人摧毀了一支強大的羅馬軍隊,這場悲劇預告著日耳曼人的大規模入侵從此開始。他們逐漸占領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並建立若幹日耳曼部族的王國。近代西歐各國的半日耳曼半羅馬的血統,都源自4世紀以來日耳曼人的入侵、同化和融合。雖然日耳曼人以殘酷的戰爭手段占據了羅馬帝國的西部,但他們與許多蠻族一樣,對羅馬文化極其尊重仰慕,從有教養的羅馬人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
各主要部落?各部落加緊步伐渡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從北海到黑海長達2000英裏的海岸沿線上,依次成為各部落的駐紮地。沿萊茵河靠近北海的區域,有一些結成聯盟的部落,統稱為法蘭克人,他們對高盧北部虎視眈眈。法蘭克人以北有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他們終日策劃試圖橫渡北海,侵占不列顛地區。在美因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德國南部地區,有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在多瑙河上遊北部,沿著奧得河一帶直到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平原地區,有汪達爾人。在汪達爾人部落之後有蘇維匯人、蘭哥巴德人和倫巴底人。在多瑙河下遊北部,即今天的羅馬尼亞,有西哥特人,而黑海北部則有一些分布很廣的部落,稱為東哥特人。
所有的蠻族部落都熱切地關注著羅馬帝國,因為這裏擁有富庶的城市和肥沃的土地,羅馬帝國的確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肥肉。
匈奴人?日耳曼人的前方是富庶的羅馬帝國,吸引著他們不斷入侵強占,而後方則是更為凶暴殘酷的野蠻民族,驅使著日耳曼人不斷逃離原住地。這些野蠻民族來自亞洲的遊牧部落,主要是凶猛的匈奴人和阿蘭人。他們不斷地襲擊並攻占一個又一個的日耳曼部落,征服占領大麵積的土地,大規模製造恐慌和不安。
東哥特人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被匈奴人和阿蘭人猛烈攻擊,有些人投降了侵略者,有些人則向南向西逃竄,進入親族部落西哥特人的領地,並強占土地駐紮下來。西哥特人無法趕走東哥特人,隻得轉向西部攻擊附近的日耳曼部落,同時又向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尋求幫助,請求羅馬人允許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的境內,以尋求土地和保護。西哥特人得到庇護之後,匈奴人的進攻有增無減,恐懼四處蔓延,傳到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的部落,這些日耳曼部落隻有一個目標——躲避遊牧蠻族,進入羅馬境內定居。這樣,大規模入侵羅馬的戰役由此開始。
西哥特人獲得羅馬瓦倫斯皇帝的批準,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並定居在羅馬境內。然而,羅馬貴族對西哥特人采取殘暴的統治和虐待,西哥特人被迫進行武裝反抗,並在公元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中擊潰了羅馬軍隊,殺死了羅馬皇帝瓦倫斯。瓦倫斯的繼任者狄奧多西大帝割讓下默西亞省的土地,作為議和條件,但西哥特人並不滿足。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駕崩,雙方再次開戰,西哥特人的青年酋長阿裏西科在戰役中表現出卓絕的能力,成為西哥特人曆史上著名的領袖。
四處受敵的羅馬帝國?如果將這些大規模的入侵依次敘述出來,情況顯然會更明晰一些,但這些侵略戰爭幾乎同時發生,令羅馬人措手不及,疲於奔命。如果日耳曼各部落不在同一時間進攻,而是一個一個單獨開戰,也許會受到羅馬人堅決的抵禦,或者被羅馬帝國接納吸收,總之不會嚴重威脅到羅馬的存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羅馬人要同時防禦長達2000英裏的北部疆域,並在各個部落的入侵地設立據點,這項龐大而艱巨的任務是任何一個羅馬皇帝都無法承擔的。 二、羅馬領地上的日耳曼王國
西哥特人?西哥特的首領阿拉裏克並不想滅掉羅馬帝國,隻是想為西哥特人民掠奪更多更好的耕地,並為自己在羅馬政府中謀得高級官爵。但是他的要求遭到羅馬當局的拒絕,於是他對君士坦丁堡開戰。對於西哥特人來說,君士坦丁堡堅固無比,他們在希臘地逡巡了兩年,依靠劫掠搶奪,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此後,阿拉裏克三次率領大軍從伊利裏亞出發遠征意大利半島,第二次遠征時,西哥特人從羅馬政府榨取了巨額贖金。公元410年的第三次遠征,西哥特人占領了羅馬,整座城市除了公共建築和基督教堂之外,全部被洗劫一空。西哥特人在意大利半島肆虐前後共十餘年,他們劫掠羅馬城之後不久,阿拉裏克便死在羅馬。公元412年,西哥特人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對高盧南部發起猛攻。最後他們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了一個半獨立王國,並暫時與羅馬帝國結成聯盟。
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最初,汪達爾人和蘇維匯人遭到來自亞洲的阿蘭人入侵,離開了位於北方的家鄉。後來阿蘭人逐漸與他們通婚融合,到了公元406年,三個民族的部落強渡萊茵河,肆意蹂躪高盧的領地,入侵意大利半島北部。公元409年,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入侵西班牙。羅馬皇帝很快妥協,不得不與這些野蠻部落議和,於是西班牙北部被割讓給蘇維匯人,葡萄牙和西班牙中部割讓給阿蘭人,而西班牙南部則給了汪達爾人。不久,蘇維匯人和阿蘭人被西哥特人征服,加入了西哥特王國,而汪達爾人則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地區。
汪達爾人在非洲?汪達爾人的部落中出現了一位能幹的領袖,名叫蓋塞裏克,也稱為根賽力克。公元439年,蓋塞裏克占領了迦太基,將其改建為汪達爾王國的首都。此後的一個世紀,迦太基再次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的中心。蓋塞裏克壽命很長,一生以殘暴破壞和精於建設聞名於世,他除了建立王國以外,還創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海洋艦隊,憑借天賦和才能敢於同羅馬皇帝交鋒。蓋塞裏克率領的海上遠征軍劫掠了西西裏和意大利半島,並於公元455年占領了羅馬城。士兵們大肆搶劫羅馬,他們把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劫掠剩下的財寶物品搜刮得一幹二淨。蓋塞裏克俘虜了皇後和公主,並強迫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公元477年蓋塞裏克去世,他用一生的努力終結了羅馬帝國在地中海西部的統治地位。
高盧和不列顛的日耳曼人?幾乎在同一時期,高盧的北部、中部以及不列顛的北部也都遭受日耳曼部落的侵略。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斯特拉斯堡以及萊茵河的上遊,勃艮第人則是繞過阿勒曼尼人的領地入侵了羅訥河流域,而大大小小的法蘭克部落則侵占了高盧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同時或可能是稍晚的時期,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渡過北海,侵占了不列顛島靠近歐洲大陸的部分地區。(大約)從407年起,羅馬帝國對不列顛的掌控權消失殆盡,羅馬在高盧地區的勢力也迅速衰落。
東哥特人?東哥特人在多瑙河以北的地區生活了很多年。在這裏,他們曾經驅逐了西哥特人。公元380年,他們獲得羅馬皇帝的許可渡過多瑙河,並在潘諾尼亞和上默西亞地區定居下來。整整一個世紀,這些政權獨立的部落有時跟羅馬帝國聯盟,有時則偷襲搶劫羅馬帝國各省。部落的酋長狄奧多裏克曾經在君士坦丁堡受過高等教育,也曾經在羅馬軍隊中擔任指揮官。公元488年,羅馬皇帝派遣他去攻打日耳曼酋長奧多瓦克爾,因為近幾年來奧多瓦克爾在意大利作威作福,因此必須將他驅逐出意大利半島。狄奧多裏克率領東哥特軍隊擊敗並殺死了奧多瓦克爾,此後他將東哥特人遷到意大利,並永遠定居在那裏。到公元526年去世為止,狄奧多裏克一直都是意大利半島的實權統治者。
蠻族入侵的後果?到公元5世紀末,在意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表麵上仍是羅馬帝國統治,但實際上由日耳曼部落掌控。羅馬皇帝的權力範圍隻限於地中海東部。此後,君士坦丁堡取代了羅馬城,一躍而為帝國的統治中心。日耳曼人滲透入侵之後,殘餘的羅馬帝國慢慢變為一個僅在東部發展的希臘國家,而西部地區則形成了幾個日耳曼王國,並在羅馬基督教影響之下逐漸壯大。
日耳曼統治下的羅馬?除了在不列顛島以外,所有的日耳曼王國都沒有驅逐羅馬本土的土著居民,也沒有刻意更改或廢除羅馬法律和風俗習慣。除了不列顛和萊茵河流域以外,日耳曼王國首領一般都允許當地居民保留原來的地方官員、羅馬法律和部分土地,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都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些蠻族首領重視的是,如何讓日耳曼民族在政治和經濟上始終占有優勢。大多數日耳曼人都繼續遵循他們以前的部落法律,而他們的首領則變成了新興貴族,雖然在初期不允許和羅馬人通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族互相通婚已經成為勢不可當的風氣。
羅馬文化的影響?在日耳曼部落的新興王國中,很多人向羅馬學習了不少文化知識,包括拉丁語、服飾和建築樣式、習俗風尚等。日耳曼人很快采納了羅馬人的土地私有製度,在學習拉丁語的過程中,日耳曼人一邊學習一邊創新,並將拉丁語與本族語言結合起來。因此可以料想,歐洲北部各王國的混合語言主要是日耳曼語,而南部地區主要使用拉丁語。
不列顛的特殊之處?遭受日耳曼人侵略統治迫害最深重的地方,就是不列顛島。它的地理位置距離羅馬最遠(位於西部),羅馬化程度最弱。由於屢遭日耳曼人侵略,受日耳曼文化影響最深。在入侵不列顛之前,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不在羅馬勢力範圍之內,幾乎沒受到羅馬文化的輻射和影響。他們和羅馬化的凱爾特人展開激烈而殘酷的戰爭,二者之間的混戰長達兩個世紀之久。此後,日耳曼(盎格魯-撒克遜)語言及法律在不列顛逐漸形成,並融合為英格蘭文化。與此同時,凱爾特語言和法律進入北部蘇格蘭高地和西部威爾士山區,並越過狹窄的海峽,形成愛爾蘭文化。當然,羅馬化的凱爾特人並未在英格蘭遭到全部屠殺或驅逐,有一些婦女兒童獲救並留下來。因此,近代英國人雖然繼承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血統,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血脈。
然而,日耳曼人征服不列顛的情況極為特殊,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與歐洲大陸上的日耳曼同族不一樣,他們並沒有采用被征服地區的語言和法律。
戰爭不斷?所有的日耳曼王國,無論是在歐洲大陸還是在英格蘭,都幾乎馬不停蹄地參與戰爭。他們如果不跟羅馬人或凱爾特人打仗,就彼此之間互相爭鬥,企圖以武力征服對方。到了公元525年,最主要的日耳曼王國有: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和北非的汪達爾王國。
羅馬複興?羅馬的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在位)與東方波斯人、西方日耳曼人展開戰爭並取得多次勝利。羅馬皇帝攻占了迦太基,從此宣告汪達爾王國滅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整個北非幾乎再次成為羅馬帝國的領土,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地區,也重新劃歸到羅馬帝國。
不列顛島仍然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高盧也仍然被法蘭克人控製,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則仍由西哥特人掌權。6世紀後半期,另一支日耳曼部族倫巴底人自北方來到意大利,公然與羅馬帝國為敵,建立起一個日耳曼王國。到了7世紀,非洲輕而易舉地被攻陷,並成為阿拉伯人的戰利品。後麵的內容將予以詳述。 三、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日耳曼部落侵入羅馬帝國,原因之一是由於對匈奴人和阿蘭人的懼怕。凶猛的匈奴人不僅將日耳曼人驅進羅馬帝國,自己也踏足於羅馬的領土之上。
匈奴人?4世紀後半期,在西伯利亞南部有匈奴人、阿蘭人以及其他眾多不知其名的部落。他們組成了一群蒙古遊牧部落,通常都稱他們為匈奴人。由於資源的短缺,他們的牛羊群缺乏水草供給,匈奴人轉向西行,途中猛烈進攻了多瑙河與萊茵河以北的東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把他們驅進了羅馬帝國。此後,匈奴人便在匈牙利平原定居,並以此為中心,對整個中歐地區進行侵占掠奪。
阿提拉?5世紀前半期,匈奴人的領袖阿提拉,有著典型的匈奴人外貌。頭大、鼻扁,矮矮胖胖,雙肩顯得比一般人寬些;一雙銳利的黑眼,眼間距離很闊;黑色毛發,頭發粗硬,胡須稀疏,麵目可憎。阿提拉個性大膽,在戰爭與外交方麵表現都十分突出,但其為人狡猾、貪婪;自負又迷信,注定是一位殘暴的征服者。他長時間控製著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就連羅馬帝國也要向他納貢,以保全領土免遭蹂躪。阿提拉並不容易滿足,總會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次,為向希臘勒索額外的賠款,他侵入溫泉關和色雷斯,長驅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阿提拉和他的鐵騎因其劫掠破壞的可怖暴行,使得日耳曼和羅馬人一致給他起了“上帝之鞭”的稱號。
沙隆戰役?公元451年,由於羅馬皇帝拒絕繼續納貢,阿提拉發動了約五十萬人的軍隊四處掠奪,其中包括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組成的部隊。軍隊從匈牙利出發,渡過萊茵河,侵入高盧。但在馬恩河畔沙隆附近,軍隊遭到了挫敗。當時,他們麵對的是由羅馬將領埃提烏斯率領的聯軍,聯軍由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組成。經過激烈戰鬥,雙方都損失慘重,羅馬聯軍頑強抗爭,打垮了阿提拉的勢力,阿提拉不得已從高盧撤退。沙隆戰役把西歐從匈奴人的手上解救出來。
阿提拉在意大利?公元452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之時,到處進行焚殺。當他走進羅馬,羅馬教皇利奧一世挺身而出向他懇求。深受感動的阿提拉退回到匈牙利,保存了這座“永久之城”。
公元453年,在一場與日耳曼少女的婚禮上,阿提拉意外死亡。
匈奴人的解體?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互相爭奪遺產,開始了內戰。各派的黨羽自相殘殺,死者數以千計。不久,匈奴人的遊牧部落便解體了。剩下的匈奴人逐漸定居,與多瑙河下遊及俄羅斯南部的其他民族融合,開始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中歐東部,尤其是在今波蘭的東部地區,曾一度從西麵和南麵遭受日耳曼人的攻擊。和日耳曼人、羅馬人一樣,斯拉夫人也受到了匈奴人的影響。當曆史的簾幕升起時,經曆了日耳曼人遷移、匈奴人瓦解後,斯拉夫人也開始向西、向南麵擴張,尤其是到達了日耳曼人所退出的多瑙河一帶,並且接收了一部分匈奴人。
巴爾幹島的斯拉夫人?野蠻的斯拉夫人到達多瑙河畔後,立刻對羅馬帝國東部的各省進行猛烈進攻。從6世紀開始,他們侵入馬其頓,威脅到給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以及當地人民。查士丁尼不得已和他們開戰。公元565年,查士丁尼逝世。不久,斯拉夫人的鐵蹄踐踏了整個希臘。在7世紀,斯拉夫人逐漸永久定居於巴爾幹半島,成為羅馬帝國東歐各省的居民。
部分斯拉夫人(例如在希臘的斯拉夫人)如西方許多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言一樣,采用希臘語言;其他斯拉夫人(特別是塞爾維亞人),則和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日耳曼人一樣,仍然保留他們原來的語言。
令人感興趣的是,7世紀時,斯拉夫人被一個凶猛的蒙古族遊牧部落——保加利亞人征服了。和2世紀前的匈奴人一樣,保加利亞人沿著裏海和黑海向西橫掃,在多瑙河下遊的南部定居,即羅馬的默西亞行省。不久,保加利亞人便與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合起來,並且采用他們的語言。但是,和高盧的法蘭克人一樣,這些征服者以他們的名字來稱呼被征服的土地及其人民。
斯拉夫人和奴隸製度?在拉丁文和英文中的“奴隸”一詞,都來源於斯拉夫人這一名稱。在匈奴人趕走日耳曼人前,日耳曼人俘虜了許多斯拉夫人,並把他們賣給羅馬人做奴隸。因此v(斯拉夫)這個詞逐漸變為ve(奴隸)的意思。但“奴隸製度”這個詞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使用,並不是斯拉夫人的意願。 四、基督教在蠻族中獲得勝利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侵略羅馬以前,就已經在羅馬帝國廣泛傳播,並成為羅馬帝國範圍內最有勢力的宗教。基督教信仰,對於入侵羅馬的日耳曼人來說,是一種新的信仰,它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它能夠持久地發展下去嗎?它是否能贏得這些蠻族皈依信仰呢?
日耳曼人後來之所以改信基督教,主要是因為基督教的傳教士。傳教的工作通常由在教會生活的修士來承擔,修士屬於持守正規信仰的教士,他們將生命和工作精力全都奉獻給教會。修士的人數眾多,分別隸屬各地的教會或教團。各地的教會名稱不同,但是教士的生活全都嚴格依照教規,並受到教規的管製。
修士和教規?教會的成長壯大,教規的製定完善,理所當然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最初,修道院,也就是修士們居住的地方,完全是因為偶然的發展逐漸建立起來的。無論是外部建築,還是內部管理和教規,都沒有兩所一模一樣的修道院。也正是因為如此,修道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和弊端。於是慢慢地,教會開始監督控製修道院,並製定了嚴格的紀律。某位著名的修士或某一團體的領袖,製定出教規之後,便在所在的修道院裏實施,然後逐漸將這些教規推廣到其他修道院,讓他們也采用。例如著名的巴希爾教規,4世紀後半期,一名修士巴希爾製定了這個教規。他本來是住在小亞細亞的,後來教規傳到羅馬帝國東部各地,那裏絕大多數修道院都逐漸采用此教規。與此同時,在西方,大多數修道院以及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篤會規,而這一會規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修士本篤製定的。女修道院是眾婦女之家,她們將一生都奉獻給教會,專門為教會服務工作。
巴希爾教規規定:修士們必須一同居住,一同吃喝,而且共同祈禱;教士們必須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幫助弱勢的同胞,例如要撫養孤兒,照顧窮人和病人;還要教導人自立自強,努力工作,他們也建立學校並加以管理。本篤會規與巴希爾教規相似。本篤不僅關注人們的宗教信仰,也非常重視讀書寫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作。另外,他特別強調農業勞動,認為它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但他的教會卻強調修士們應該選擇最有用的工作,無論是什麽工作,隻要能提供更多的服務,教士們都應該去做。因而從一開始,本篤的一部分修士就在教會學校任教,教男童們學習知識。
修士們的工作?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以及意大利、高盧地區,大多數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篤會規。隨後幾個世紀,本篤會的修士們為傳播基督教做了很多效果顯著的工作和貢獻。他們向日耳曼人傳教,成為傳教工作的先鋒隊和主力軍,逐漸使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並使他們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他們既口頭傳教講道,也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無論是井然有序的傳教工作,還是農忙勞動,或者是經營各種手工業,這些修士都能以基督徒的道德標準為世人樹立榜樣。他們在經商貿易方麵同樣誠實,童叟無欺,過著和平有秩序的教徒生活,他們凡事以身作則,為傳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基督徒在蠻族部落和國家裏建立學校,並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們也抄寫翻譯拉丁文著作,並仔細保存這些經典作品。
阿裏烏斯派的活動?讓日耳曼人改信基督教並不容易,從傳教到接受信仰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傳教的方式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勸人皈依宗教的方法也多種多樣。許多日耳曼人在入侵羅馬以前就來到羅馬帝國,與基督徒交往的過程中深受影響,慢慢就改變了信仰,皈依基督教。另外,因後來的戰爭侵略才大批地進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之後才改信基督教。也有一些日耳曼人雖然沒有進入羅馬,但他們接受了傳教士的傳教,成批地皈依基督教。阿裏烏斯派的教徒是第一批去日耳曼部落中傳教的人,當時日耳曼人都不在羅馬居住,但已經有機會聽到基督福音。
烏爾菲拉和哥特人?烏爾菲拉(311—383)是傳教士的先驅。他向日耳曼人傳教,並做了突出的貢獻。他年幼的時候被西哥特人俘虜,從小亞細亞帶到多瑙河以北,生活在西哥特人的居住地。烏爾菲拉自幼跟西哥特人生活在一起,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西哥特人。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祖父母曾經住在小亞細亞,他們原本都是基督徒。烏爾菲拉長大之後,被西哥特人派遣出使羅馬,並在君士坦丁堡當人質,在那裏居住了一段時間。他在君士坦丁堡認真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並且皈依基督教,接受了阿裏烏斯教派。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非常支持這一教派,因此阿裏烏斯教派的發展極為迅猛。烏爾菲拉三十歲的時候,被教皇授任為主教,此後的四十年裏,他將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宗教信仰,全身心投入到勸化哥特人的傳教工作中。他最開始來到多瑙河以北,在西哥特人的部落中傳講福音,整整花了七年時間,收獲頗豐。一名部落酋長製止他的傳教,對他十分敵視,迫使他離開西哥特人的部落。後來他率領信徒們渡過多瑙河,得到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的許可之後,定居在默西亞,避免他的信徒們遭受迫害。雖然已經在默西亞定居,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為西哥特人傳教,他多次派遣傳教士渡過多瑙河,到西哥特人的部落傳教。到了公元376年,當西哥特人得以進入羅馬帝國時,大多數人都已經是阿裏烏斯派的基督徒。這就可以解釋當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擊並搶劫羅馬時,他們對宗教建築加以保護,沒有毀壞任何一座教堂。
烏爾菲拉的一生擁有很多偉大的成就,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他親自將《聖經》翻譯成哥特文。這樣,譯本《聖經》就成為曆史上第一部日耳曼文書籍。烏爾菲拉翻譯《聖經》時,他特意刪除了《列王紀》和《撒母耳記》,因為這裏麵記載了很多殘酷的戰爭,哥特人天性好鬥,尤其酷愛打仗,喜歡鬥爭和戰爭的故事。烏爾菲拉不想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故事內容,擔心哥特人受到好戰的刺激,引發更多的戰爭情緒。
烏爾菲拉這個名字,也就是“小狼”的意思。
日耳曼人中的阿利烏斯派?阿利烏斯派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4世紀的時候,隨著西哥特人的加入,阿利烏斯派的勢力迅速在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底人以及其他日耳曼部落中發展壯大。但是,阿利烏派斯遭到狄奧多西克及其繼承者的嚴厲禁止,因而在羅馬帝國逐漸消亡。然而到了5世紀,西班牙、非洲和意大利等地的日耳曼王國的國王和統治階級幾乎都是阿利烏派的基督徒。然而與統治階層不同,羅馬公民絕大多數都是天主教基督徒。宗教方麵的信仰差異造成了各方麵的分歧,雙方矛盾超過了一個世紀之久。
查士丁尼開始以新的方式占領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單是為了政治目的,也是為了宗教原因。他占領這些地區之後,非洲和意大利的天主教基督徒獲得暫時休養生息的機會。但倫巴底人迅速在意大利建立新的日耳曼王國,倫巴底人跟西哥特人一樣,都是阿利烏斯派教徒。
法蘭克人不跟從阿利烏斯派?當時西方基督教本篤會的教徒們得到了很多天主教主教們的支持,尤其是羅馬主教們的援助,他們不斷規勸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等信奉天主教。第一個法蘭克基督徒國王是克洛維,從公元481年—511年之間,克洛維是征服和勸化異教徒的主要領頭人物。他的基督教信仰受到妻子的影響,妻子是勃艮第公主,是一個早已信奉天主教的虔誠基督徒。在公元496年的聖誕節,克洛維和他的三千名戰士一同在蘭斯教堂接受了洗禮。法蘭克(法蘭西)占領了高盧地區,並成為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羅馬教皇們賦予法蘭西極大的讚譽,稱它為西方天主教教會的嫡長女。在各個還沒有信奉天主教的蠻族王國中,法蘭西的確是領軍者。
西班牙和英格蘭緊隨其後,第二個皈依天主教的國家是西班牙。公元587年,西班牙處於西哥特王國的統治之下,當時的統治者放棄了信仰阿利烏斯派教,接受了天主教。緊接著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就是不列顛—盎格魯蘭(英格蘭)。
奧古斯丁在英格蘭?有一天,一個名叫格裏高利的本篤會修士出門,在羅馬廣場看見一群頭發金黃麵色紅潤的日耳曼孩童。他上前問道:“你們都是什麽人?”其中一個小孩兒說:“我們是盎格魯人”。格裏高利搖搖頭,微笑說道:“你們不是盎格魯人,你們都是安琪兒(天使)”。當時格裏高利就打定主意“到盎格魯蘭(不列顛)做一名傳教士”。但是他的決定受到了阻礙,他當時沒辦法去不列顛。然而不久之後,他就當上了教皇,因此他有權力派遣其他教士去不列顛傳教。
在公元596—604年,格裏高利擔任教皇期間,他以“格裏高利大教皇”享譽世界。他決定派遣奧古斯丁帶領一群傳教士到不列顛去。公元597年,奧古斯丁帶領三四十名教士助手,從法蘭斯渡海,進入了不列顛島。肯特的國王埃塞爾伯特,允許他們居住在坎特伯裏。埃塞爾伯特迅速接受了洗禮,坎特伯裏成了英格蘭基督教化的重要中心。埃塞爾伯特的妻子是一個名叫貝爾塔的法蘭克公主,基督教能在英格蘭成功地傳播,她的功勞不可磨滅。
奧古斯丁在曆史上被稱為“坎特伯裏的奧古斯丁”,以此來區別於那位“希波的奧古斯丁”。
惠特比的宗教會議?早在不列顛還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候,基督教已經在不列顛傳播。但是由於非基督徒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不斷入侵,在公元449年以後,不列顛東南部各地的基督教紛紛遭到攻擊。但在西部各地,還殘存著基督教勢力。在不列顛西部地區,蘇格蘭和愛爾蘭之間,有一個名叫艾歐納的小島,凱爾特傳教士們從這裏重返英格蘭,他們大多到英格蘭的北部各地傳教。他們傳教的時間比奧古斯丁在公元597年到達坎特伯裏更早。
可以想象得到,這些凱爾特傳教士與奧古斯丁及其後來者不同,他們在布道和實踐方式上存在著一些差異。公元664年,在英格蘭北部惠特比召開了一次重大會議,該會議通過決定,英格蘭全體基督徒應該遵從奧古斯丁的教導,並以從羅馬來的傳教士的宗教實踐為準則。由於這個決議的執行,英倫三島的所有基督徒都統一起來,和羅馬教會之間有了親密的聯係。
倫巴底人的皈依?7世紀,在幾任教皇和意大利本篤會修士們的種種努力下,倫巴底人終於也改信了天主教。這是最後一批阿利烏斯派教徒改信天主教。 小結
到了700年,基督教已經在西方,即當時日耳曼人占領的西方世界,獲得了雙倍的勝利。日耳曼人已經信奉了基督教,並且起初是阿利烏斯派教徒的人也逐漸改信天主教。在曾經的帝國邊境之外,愛爾蘭和蘇格蘭也已經被基督教信仰覆蓋,並向萊茵河以北迅速傳播。
然而在東方,基督教正麵臨失敗,一種全新的宗教,即穆罕默德或稱伊斯蘭教,正在迅速席卷亞洲和非洲。 <h2></h2> <h2>第15章 來自東方的侵略者</h2> 一、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公元5—7世紀,羅馬帝國受到三國的同時進攻,北方的日耳曼人、西方的匈奴人和西南方的斯拉夫人都參與了進攻與蹂躪。與此同時,羅馬皇帝率領的羅馬軍隊卻在東方和東南方與波斯人抗衡。
波斯人?幾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和美尼亞的東羅馬行省長期以來困擾不安。原因是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的紛爭不斷,戰爭連連。波斯人不像蒙古遊牧民族那樣野蠻無理,也不像日耳曼人或斯拉夫人那樣沒有開化,回溯起來,他們的曆史和文明比羅馬人還要早。凡是與羅馬人有密切接觸的國家大多都被吞並,但波斯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其中唯一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
在很久以前,波斯帝國曾被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他的希臘繼承者也曾在公元前323—前170年統治波斯。但是,大約在公元前170年,波斯掙脫希臘的統治,獲得解放,並保持政治獨立,成立了帕提亞帝國。後來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波斯帝國。波斯在經曆漫長朝代統治的過程中,抵禦了許多來自東方亞洲遊牧民族的進攻和來自西方羅馬帝國的侵略。
波斯和羅馬?自蘇拉和龐培時期以來,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抗衡已久。到了公元5—6世紀,由於兩個民族宗教方麵尖銳敵對,矛盾更加升級了。波斯的薩珊國王們對於支持波斯古代宗教一向很熱心,尤其是瑣羅亞斯德教,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它奉為國教,並用國庫公款來支持廟宇和祭司,並要求所有波斯人都信奉瑣羅亞斯德教。而在羅馬帝國,基督教已成為國教,5—6世紀,皇帝們都迫切希望所有的臣民通通成為基督徒。因此,原本就為爭奪領土和商業而征戰不斷的兩國,因為宗教矛盾,戰爭變得更加頻繁,愈演愈烈。
很不幸的是,查士丁尼和其他羅馬皇帝發現,他們不但需要擊退來自北方的各族侵略,還不得不跟東邊的波斯人打仗。羅馬皇帝們認為,如果東邊的仗打得少些,也許在西邊會更容易得手。但當下和波斯的戰爭卻持續不斷。於是他們以錄用的方法來奉承一些斯拉夫的“國王”,並且試圖征用一些斯拉夫戰士來増強他們的軍團。
科斯洛埃斯的征服?7世紀初,羅馬帝國在西歐受到日耳曼人的進攻,在東歐受到斯拉夫人和匈奴人的強力攻打。波斯國王科斯洛埃斯二世得知消息後,率領所有的武裝部隊趁機和羅馬帝國作戰,贏得了一係列的輝煌戰果。他的軍隊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進而開到敘利亞境內,並占領了安條克和大馬士革。公元614年,他們圍困了耶路撒冷,隨後破城。第二年他們進攻小亞細亞,在君士坦丁堡的對麵駐紮下來。隨後科斯洛埃斯將戰爭推進埃及,並迅速占領了亞曆山大城。
科斯洛埃斯的敗退?此時在君士坦丁堡執政的羅馬皇帝是希拉克略,他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對戰爭非常有經驗。但此時就連他也動搖了,甚至十分絕望,建議人們放棄君士坦丁堡,逃到迦太基去避難。可是他的主教,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大教長,態度誠摯地懇求他不要放棄,於是希拉克略恢複勇氣,決定應戰敵軍。他先從教會借了一筆錢,又從斯拉夫人和匈奴人中招募了一批戰士,這些財力和人力能夠幫助他與波斯人上場交戰。緊接著,結果出乎意料——他不僅成功收複了小亞細亞,深入到亞美尼亞內地,還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戰役中獲得一次巨大的勝利。正在這個緊要關頭,波斯國內發生了革命,科斯洛埃斯的王位被廢黜,波斯的新統治者立刻同希拉克略議和。於是兩國恢複了舊的疆界和以往的關係,而羅馬帝國重新收複了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的幾個行省。
和波斯戰爭的後果?由於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的戰爭頻繁,每一場戰爭都具有破壞性,因此兩敗俱傷,國力衰退。希拉克略和科斯洛埃斯之間最後的這次戰爭殺傷力極大,持續時間久,雙方互有勝負。不但消耗了兩國大量的財富,還讓成千上萬人喪失了性命。這些結果已然是一個悲劇,但很快又出現足以在曆史上產生更大影響的新事件。波斯和羅馬帝國都變得不堪一擊,以致數年之後兩國都未能抵禦另一個民族的侵略,也就是文化較不發達的阿拉伯人。最終,波斯的全部領土和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阿拉伯人手裏。 二、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穆罕默德的生平,與阿拉伯人征服了遼闊的地域,以及新的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傳播,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偉大的穆罕默德,作為阿拉伯人的先知,創造了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接受了伊斯蘭教之後,又憑借對外界的征服傳播伊斯蘭教,使之可以與基督教相匹敵。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成了一種特殊文化的基礎,這種特殊文化不僅控製了近東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還對西歐的部分地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阿拉伯人?阿拉伯從古至今所使用的語言都是一種閃米特語(亦稱塞姆語),這種語言與希伯來語屬於同一種語係。從太古以來,地域寬廣的阿拉伯半島就一直是阿拉伯人的本土,在這片土地上,有廣袤的沙漠和狹窄但肥沃的沿海地帶。由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氣候,在阿拉伯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貝都因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四處遊蕩,以畜牧和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在這些方麵,貝都因阿拉伯人與以土耳其斯坦為代表的亞洲部分地區的蒙古遊牧民是相似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是遊牧民。在紅海的東岸以及波斯灣沿岸的一些城鎮和村子,阿拉伯人從很早以前就在這裏從事農業,並且同那些居住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同樣說著閃米特語的其他民族進行商業上的來往。在公元初的幾個世紀,世代居住於此的阿拉伯人的文化還沒有較大的發展。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學,在藝術和學術上的成就也很少,他們撰寫的一些文字也隻是以為商業服務為目的。
阿拉伯人的遷徙?貝都因阿拉伯人和蒙古遊牧民不僅在生活方式上幾乎一致,他們所麵臨的問題也是相同的,對於與他們相鄰的其他國家來說有著相同的威脅。為了增加畜群收入,貝都因的營地或者氏族需要劫掠周邊農場,伏擊商隊,以及為貪婪的商人和野心勃勃的首領們在戰場上服務來獲取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平與秩序在這裏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再加上接二連三地迎來幾個荒蕪的季節,牧草和糧食作物都歉收,那凶殘的饑民就會遷移到敘利亞、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
阿拉伯人早期的侵襲?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阿拉伯人曾經多次入侵羅馬帝國東南部的幾個行省。但當時,他們對羅馬帝國造成的破壞遠沒有蒙古人在北方和東方造成的影響惡劣。阿拉伯的人口數量少,對物資的需求也不那麽迫切,而且他們幾乎不能進行團隊協作,也不能形成一整股力量向羅馬帝國發起進攻。因而羅馬東南部行省的人民能夠通過攔截或者安撫來打亂來自阿拉伯的襲擊者們的隊伍,使他們避免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的統一?直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才從伊斯蘭教中找到宗教紐帶,使他們在信仰和軍事方麵達成前所未有的統一。從此以後,阿拉伯人的征戰出現了以遠方為目標的趨勢。阿拉伯人不僅占領了羅馬的大部分領土,還建立了一個政教統一的大國。
穆罕默德的生平?伊斯蘭教又稱穆罕默德教,創始人是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公元570年前後,穆罕默德出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他出生在當地一個富有的阿拉伯家庭,但穆罕默德是遺腹子,被伯父撫養長大。他的成長環境是阿拉伯人信仰的原始宗教。這種宗教祭祀供奉著以真主安拉為主神的多位神靈。來自阿拉伯全境的人們都會來到位於麥加的一座聖堂朝拜。信徒們朝拜的主要對象是一塊被放置在一座方形的由石頭建成的屋子裏的小黑石。穆罕默德的信徒們接手這塊被異教徒尊敬供奉的聖地以後,那個被稱為克爾白的石屋,到至今仍受到許多來此朝聖的信徒膜拜。
穆罕默德曾經結過婚,他所從事的職業可能是農業和商業。他是一個不會看書寫字的文盲,關於他在許多地方的旅行經曆也令人懷疑。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他一定是不熟悉的。關於穆罕默德是如何對宗教產生興趣的,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在他的居住地,不僅有來巡禮的異教徒、經常往來的猶太人,而且基督教也開始滲入。因此,他之所以下定決心成為一個立法者和宗教使者,可能就是源於與本地宗教對立的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討論。不管怎樣,在他中年的時候,他終於說服了他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相信他就是神派來宣傳上帝旨意的使者。穆罕默德從來沒有稱自己是一個神,他一直都堅持說自己是神派來的,通過他與世人進行對話的最大的也是最後的一個使者。
《可蘭經》?穆罕默德直到公元632年逝世之前,一直都在公開傳教。他在傳教過程中,曾多次產生神思恍惚或見到幻象的現象。每當出現這種情況,他感覺自己像是受到神的啟示一樣,從而說出關於許多事物的神秘話語。他的朋友們記錄下來這些被假設為神的啟示。在他逝世以後,人們把這些記錄匯集起來並印成一本叫《可蘭經》的書。《可蘭經》同時也標誌著阿拉伯文學的開端。它是采用神自己對話的形式所寫,就像《聖經》之於基督徒一樣,它就是穆斯林(穆罕默德教徒)的《聖經》,是一本極為神聖的書。
穆罕默德的教義?據《可蘭經》所載,穆罕默德的宗教訓示主要分為以下幾項:
1、一神教。他們堅持嚴格的一神論,沒有像異教徒所說的許多神;也沒有像基督徒所說的三位一體的神。他們隻有一位神,也就是唯一的神安拉。安拉是全智全能以及大慈大悲的,他最早是通過猶太人的先知,然後通過耶穌,最後通過穆罕默德來啟示世人。
2、來世。靈魂的不死讓人們享有來世。不忠實和作惡的人,等待他們的是永遠的處罰和火刑的痛苦,而無窮的快樂則賜予忠義正直的人。盡管穆罕默德抄襲了猶太人教的一神主義,又似乎從基督教派生出關於來世的說法,但仍有一點不同:在他的天堂裏,快樂主要包含肉體享樂。
3、道德。這是備受重視的一項教義,即便耶穌是對猶太人說教,穆罕默德是對阿拉伯人說教,但兩人都提出了一些道德戒律能夠適用於全人類。由此可知,穆罕默德和在他之前的耶穌一樣,是為整個世界的宗教提供了倫理上的典範,而不單單隻是為了一個部落服務。穆罕默德的倫理典範也涵蓋了猶太教的“十誡”,但在某些方麵,它又與基督教的倫理觀點相似,尤其是它強調應該寬恕有罪者,並教導人們不要選擇報複。同時,它還特別申明禁止飲酒。
因為穆罕默德的教規允許多妻製,從而使婦女無法受到尊重。伊斯蘭教與信奉昔日的阿拉伯異教,都不能使婦女的地位有所改變。另一方麵,承認奴隸製度,以及奉命以武力傳教的伊斯蘭教,都體現了穆罕默德的教規在許多方麵不如基督教的高尚。
4、禮拜。要按規定遵循某些禮拜的儀式。例如:背誦“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一信條;每個人每天要做五次祈禱,每星期五舉行一次公共祈禱;每年需要持齋一個月,這一個月內每天都需要在日出和日落的期間禁食並且要施舍貧病,趕赴麥加朝聖。麥加朝聖以對克爾白中的黑石接吻而宣告結束,這顯然是從阿拉伯異教借來的儀式。
總之,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是少而簡的。它從來沒有發展出一種繁複的禮儀,或者是一種高度組織的聖職製度。
5、出逃。穆斯林最初是一批人數極少的秘密團體,參加者僅僅是穆罕默德的親戚和朋友。後來他們也逐漸地勸說別人信奉了伊斯蘭教,於是穆罕默德不再保密,開始公開敦促他的鄉人放棄偶像崇拜轉而接受伊斯蘭教。但他並沒有立刻獲得成功,麥加城的大多數居民皆起而反之。於是在公元622年他和門徒從麥加逃向另一個阿拉伯城麥地那避難。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曆史的轉折點便是這次出逃(hegira)。麥地那的人民開始接受了新宗教,並將穆罕默德奉為他們的宗教領袖和地方長官。於是以麥地那為中心,伊斯蘭教開始向外傳播。穆斯林紀元的第一年便從麥加逃亡到麥地那的一年算起,即公元622年。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在麥地那,穆罕默德首先利用他的宗教勢力建立了一個強大穩固的政府。之後他頒布了法律,這些法律被說成是由神而來。緊接著他以同樣的神權創建了一支熱忱甚至狂熱的軍隊,同時執行法律裁判。他利用這支軍隊來壓製在麥地那的猶太僑民反對者,維持本城的秩序。他們不但擊退了來襲的貝都因人,甚至還攻擊和搶劫了麥地那附近路過的商隊。
對商隊的襲擊直接產生了兩種結果:一方麵,打劫使穆斯林變得富足,另一方麵卻又使整個阿拉伯都對他充滿了敬畏,穆罕默德一時聲名遠揚。公元630年,穆斯林軍隊的進攻使得麥加城的人民投降,伊斯蘭教被麥加人民接受。兩年後穆罕默德逝世,這時他的宗教不僅很快推廣到了阿拉伯人的各部落,也在貝都因人中間傳播。 三、阿拉伯帝國
東方與西方?穆斯林從波斯往東侵吞著他國領土。公元732年,穆罕默德逝世一百周年,穆斯林帝國的疆域,以西歐的比利牛斯山脈為起點,經西班牙橫跨北非、敘利亞、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中亞,直到印度和中國的邊界才終止。
穆斯林帝國是一個以阿拉伯穆斯林為凝聚點,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帝國。不管是疆域的遼闊,還是多民族的融合,穆斯林帝國在世界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當他們最初的領土還在阿拉伯半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已經在軍隊中四處散布消息,要將哈裏發的統治伸向亞洲以及非洲。當然,隻有軍人是不行的,穩固的統治更多的是依靠遷居到被征服土地的阿拉伯人。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土著人仍然在說類似閃米特語的語言時,成千上萬的阿拉伯人以近乎病態的適應環境的天賦並帶著他們的信仰來到這裏,他們在這個強大的帝國中扮演了農民、商人、官員的角色,為帝國的穩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從麥地那遷都大馬士革?公元661年,哈裏發第四代繼承者在世時,阿拉伯人很明白,阿拉伯的政治核心從來不是麥地那、麥加和阿拉伯的本土,它們隻是統治下的邊緣地區,穆斯林帝國的政治核心是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第四代哈裏發對美索不達米亞非常鍾愛,但第五代哈裏發——倭馬亞王朝的開國王者,堅決果斷地從麥地那遷都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從此,倭馬亞王朝的各任哈裏發從公元661年到公元749年,一直在大馬士革統治帝國。
穆斯林的寬容政策?無論麥地那的哈裏發統治者還是大馬士革的哈裏發統治者,從來沒想過去破壞原有的文明與當地快要絕滅的宗教。在很多方麵,他們從當地人身上得到的東西,遠遠比給予的多。他們隻是把宗教、政治、語言放在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文明上。在宗教的處理上,他們出乎人們意料地寬容,他們沒有逼迫著統治下的人民去信仰伊斯蘭教。事實上,他們反而保護其他所謂的宗教異端,讓他們可以不受正統教派的迫害。
伊斯蘭教的皈依者?即使這樣,阿拉伯帝國建立以後,伊斯蘭教依然獲得了非常多的皈依者。敘利亞和北非的很多人民,停止信仰基督教選擇皈依伊斯蘭教。於是,伊斯蘭教從一個單一的阿拉伯部族的信仰,逐漸成為世界範圍的宗教。
皈依者的改變出於種種原因。一部分人對基督教創始人究竟是有一個本性還是兩個本性,一個意誌還是兩個意誌這個問題進行著恒久的爭論,而感到厭倦。伊斯蘭教的教義簡潔明了,更貼合他們的本心。一部分人認為穆罕默德的道德勸誡比耶穌更加實質。另一部分人覺得伊斯蘭教義比基督教義在對人這一方麵更加寬宏大量。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皈依伊斯蘭教是因為他們想討好那些穆斯林統治者。
另外,阿拉伯統治者在包容基督教的同時,還對於那些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的人給予了實質性的獎賞。例如:隻有穆斯林能擔任重要職位,不是穆斯林則須納稅。更通俗地說,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就不用納稅,而且還有資格擔任國家的職務。據說,大馬士革的哈裏發甚至為大批的基督徒簇擁加入伊斯蘭教感到恐懼,因為這項規定極大降低著穆斯林帝國的稅收,帝國的財政麵臨著巨大危機。
堅守信仰的基督徒?在阿拉伯帝國,一部分基督教教區被保留下來。除了亞美尼亞人一直信仰基督教,沒有皈依伊斯蘭教的想法。西班牙的羅馬人和西哥特人很大一部分還是基督徒,一直信奉著天主教。其實在埃及、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存在著大批的基督教信徒。除此之外,其餘信奉基督教的人民都皈依了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波斯?前麵說到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有一些原因,瑣羅亞斯德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大多也是這些緣故。在波斯至今還有有一部分瑣羅亞斯德教徒,另一大部分人遷徙到印度,他們的後裔(稱為“帕西人”)至今還存在。沒多久,波斯人幾乎都成為了穆斯林。伊斯蘭教在波斯的傳播取得勝利,但也有弊端。因為從此之後,創建了穆斯林帝國的阿拉伯人必須與波斯人共同掌管這個國家。後麵將會講述,由於波斯人皈依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沒過多久就分崩離析了。 四、穆斯林文明?
阿拉伯人征服並統治著東西方眾多國家,他們在新家鄉敘利亞定居並接受了新的文明。阿拉伯人把從更文明的基督徒和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徒那裏學來的藝術和科學,與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宗教與熱忱融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阿拉伯人懷著無比的熱情和古舊的異教文明及新近基督教文明碰撞出文明的火花,他們才建立了強大的阿拉伯文明。
蓬勃發展的阿拉伯文明漸漸影響著穆斯林的世界,他們在西方基督教區、遠東的印度和中國之間,建立了一個近東與中東共同的文明交流區。在發源地敘利亞,無數華麗的宗教建築拔地而起。如耶路撒冷的奧馬爾清真寺和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阿拉伯文學,特別是詩歌,在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哈裏發高大絢麗的皇宮中慢慢發展起來。阿拉伯科學也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 小結
7世紀,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波斯人不斷入侵龐大的羅馬帝國,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已經被異族侵擾了三個世紀,而阿拉伯人的侵略與遷徙使侵略達到了頂峰。在7世紀,日耳曼人在意大利、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瓦解了羅馬的統治,而阿拉伯人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埃及和非洲等地讓羅馬的統治徹底崩潰。
侵略進行得如火如荼。羅馬帝國的人民從信仰希臘的異教皈依為基督教時,地中海中各地區信仰異教的人民也緊隨羅馬帝國的腳步皈依了基督教。當侵略達到頂點,基督教逐漸取代歐洲的日耳曼異教,將基督教文明發展到柯爾特人、日耳曼人、匈奴人和斯拉夫人中間,基督教在亞洲和非洲的傳播卻停滯不前,逐漸被伊斯蘭教所取代。於是一種全新的穆斯林文明在昔日的羅馬帝國東部各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傳播,基督教正逐漸被一種新的穆斯林文明——伊斯蘭教取代。
地中海世界曾經獲得統一,最初由異教的羅馬帝國控製,後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統治。而到了這一時期,統一的地中海重新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另一個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東方世界。如果曾經的阿拉伯人因循守舊,依靠他們自身固有的水平而不接受其他文明,沒有從被征服的文明那裏學習他們的藝術、科學與工業,就沒有文明高度發展的可能,那麽伊斯蘭教的東方世界也不會成為擁有偉大文明的國度。 <h2></h2> <h2>第16章 黑暗時期</h2>
4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羅馬帝國的西部各行省遭到蠻族的入侵,戰爭此起彼伏,這標誌著基督教文明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而這一時期相當漫長,一直延續到11世紀。
頻繁的戰爭對羅馬帝國造成巨大破壞,幾乎將財力消耗殆盡,同時摧毀了農業和手工製造業,妨礙了貿易的發展,造成大量生命的喪失,民眾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失去了保障。各大城市很快就變得殘破不堪,寬闊的街道上長滿了雜草。羅馬的公共學校全部關閉,而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也受到戰爭的影響,作品和成果少得可憐。在藝術方麵幾乎沒出現任何傑作,隻在建築上有緩慢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內,各方麵的文化都趨於衰落倒退,而不是向前進步。
然而,黑暗時期也不是徹底黑暗,它也有光明的時刻。這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城市,也是羅馬文化的偉大中心。無論在羅馬西部還是東部,基督教的主教們,還有本篤會的修士們,都極力保存了大量傳統舊文獻,這些古老的宗教文獻引發了新的興趣點,如同一盞明亮的燈光,指引著更多人繼續研究基督教文化。另外,幾乎每個修道院都開設了學校,隨處都有教師和學者會集的學術場所。這些地方通常都隸屬於宮廷,由那些偉大的君王貢獻。或許可以說,在黑暗時期,古希臘羅馬的傳統舊文化已經被摧毀,日益沒落破碎,但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卻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新文化在羅馬帝國不斷融合,並逐漸成長壯大起來。 一、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
在黑暗時期出現了兩位偉大人物,他們是兩位國王:一個是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後的法蘭克人查理大帝,另一個是生活在公元900年左右的英格蘭撒克遜人艾爾弗雷德大王。
祖父和父親?查理的祖父是查理·馬特,他的父親是丕平,這兩個人都是法蘭克(也就是今天的法國)的曆史締造人。日耳曼各部落多定居在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其中以法蘭克人勢力最為強大。我們應該不會忘記,法蘭克人的第一個基督徒國王是克洛維。
公元732年,當時的查理·馬特還不是國王,隻是輔佐國王的“宮相”,他率領軍隊在圖爾襲擊了穆斯林軍隊。事實上許久以來,法蘭克的宮相地位尊貴,有時甚至比國王更有權勢。馬特的兒子丕平也是先做宮相,他有一個綽號叫作“矮子丕平”,後來他做了法蘭克的國王。成為國王之後,丕平在法蘭西建立了一個曆史上著名的王朝,也就是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的名字來自於丕平的兒子查理大帝,因為查理的拉丁文名字是加洛盧,所以他的父親將王朝稱為“加洛林王朝”。丕平在位時間不長,從公元751年到公元768年。
查理大帝?查理·馬特和他的兒子丕平都是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但相比之下,在公元768年到公元814年之間任國王的查理更了不起,他是丕平的兒子,曆史上稱他為“查理大帝”或者“查理曼大帝”。愛因哈德曾經為他寫過傳記,詳細描述了他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慣,查理大帝身高將近七英尺,身材非常魁梧,雙眼大而明亮,鼻子略長,麵色透出健康的紅潤,常常滿麵笑容。在私生活上,查理大帝有一些放縱,但他非常重視宗教信仰,堅決遵守宗教儀式,他對教會事業十分熱心,常常支持教會傳教,並關心教會學校的發展。雖然查理大帝從沒學習過文章寫作,但他諳熟日耳曼文字和拉丁文,而且能聽懂希臘語,隻是說得不太好。查理大帝十分仰慕有學問的人,他做了很多工作支持並鼓勵學術研究。因此可以說,查理大帝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和政治家,同時也是學術研究與宗教機構的讚助者和支持者。
查理稱帝?查理大帝不斷采用軍事征服、政治聯盟、締結婚姻等手段,將自己的權力慢慢擴張,直到將西歐大部分地區都納入法蘭克版圖。此後,查理大帝將法蘭克王國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帝國。由於他對基督教會十分忠誠熱心,教皇利奧三世決定為他加冕,並承認他擁有皇帝的尊號。這就是說,教會將查理大帝認定為舊羅馬皇帝體係中的繼承人和延續者。公元800年,查理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繼承帝位,跪在教皇利奧三世麵前接受加冕,正式成為皇帝。
另外,查理的父親丕平也曾經是教會的忠實擁戴者,多次資助並扶持教會的發展。為了防止倫巴底人的入侵和襲擊,丕平曾經親自上陣守護羅馬城。在公元756年,丕平曾經全力維護教皇,並擁戴教皇成為羅馬城及周圍大片區域的領導人和統治者。這一大片地區從此成為一個享有權力的教皇國。從公元756年到1870年,教皇一直統治這片區域,並在這裏擁有絕對至高的行政權力。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稱帝以後,又過了若幹世紀。在基督教教區出現了兩個帝國,一個在羅馬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稱為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另一個則位於羅馬西部,以埃克斯為首都,稱為西羅馬帝國。查理大帝的勢力範圍主要在羅馬西部。因此,後來的君士坦丁堡羅馬皇帝都不願意承認查理大帝,經過很久才勉強接受他作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事實。
傳播文化的查理大帝?查理大帝一生的時間主要用於打仗,但這對於傳播基督教和羅馬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將帝國文明傳入西歐的日耳曼人當中。查理大帝酷愛曆史,喜歡天文地理,他曾親自去課堂上聆聽教師講授文法課程。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奧古斯丁撰寫的基督教書籍《上帝之城》,他還在宮廷裏設立了一所學校,四方的學者都慕名而來,聚集在學校裏討論各種學術,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跟富人的孩子一樣,在學校裏接受教育。查理大帝還在圖爾建立了一所規模龐大的學校,這所學校遠近聞名,成為帝國各大學校的榜樣和典範。查理大帝喜歡搜集圖書,他建立了許多修道院,同時又扶植資助教會,並幫助教會培訓教士。
帝國的分裂?查理曼帝國與亞曆山大帝國的下場幾乎一樣。在查理大帝死後不久,帝國就被分割成三部分。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協議,決定將帝國進行分割。其中一個人得到了帝國西部,即今天的法國,另一個人得到了帝國的東部,即今天的德意誌,最後一個人得到了帝國南部,即今天的意大利,以及阿爾卑斯山脈以下到達萊茵河流域的楔形地帶。此後,法蘭西和德意誌經常產生矛盾,它們爭執的地方常常是這一片沿著萊茵河的楔形地帶。
在9世紀的時候,查理大帝統治的帝國就這樣消失了。可是在西方的大部分地方,這個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概念,並沒有滅亡。這個概念依然存在,並且一直存在了許多世紀,曆史上曾經有過幾次想要重建帝國的嚐試,並且多少獲得了一點成功。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在整個中世紀的西歐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體製,盡管它一直都不能與古代羅馬帝國相提並論,而且也不如查理大帝的帝國那麽寬廣遼闊。
艾爾弗雷德大王?艾爾弗雷德大王的崛起,是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後的幾乎整整一個世紀後,他在英格蘭所引起的變化,與查理大帝在歐洲產生的變化是很相似的。
在這一段時期,無論是英倫三島還是西班牙,都不屬於任何一個羅馬帝國。此時西班牙的大部分領土,仍然掌握在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的穆斯林征服者的手中。英倫三島的人都信奉基督教,而且此時他們正派遣許多傳教士到大陸,給大陸上的日耳曼人傳教。大約在公元830年,西撒克遜王愛格伯已經統領了所有不列顛的撒克遜王國,為英格蘭的聯合王國打下了基礎,但是丹麥人很長時間內一直侵擾英格蘭。從公元871年到公元901年,做了三十年撒克遜人之王的艾爾弗雷德,雖然在與丹麥人進行的多次戰爭中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愛國的心,為他的國家做出了偉大的奉獻,付出了不少努力。
艾爾弗雷德收集整理了各類法律條文,編寫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字;在他的要求下,法院也得到了改進;在他的倡導下,英格蘭人逐漸恢複了對於教育的興趣,開展了學習的風潮。艾爾弗雷德跟查理大帝一樣,也建了一所宮廷學校,他的周圍也有許多學者,其中很多人是他從大陸聘請過來的。他鍾愛有學問和善良的人。他還把拉丁文的書籍翻譯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文,並派人為撒克遜編纂了一部偉大的史書,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部書是早期英國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另外,他還著力加強了英格蘭基督教教會的工作,並讓它與大陸上的其他教會開展交流,使其和大陸上的諸教會產生了更為密切的聯係。
查理大帝從他的父親和祖父那裏受到了很多教育,實現了個人的良好的發展。不過據說,艾爾弗雷德則更多地受益於他的母親,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和時間來教育他。他是英國唯一的一位被眾人尊稱為“大王”的國王。 二、拜占庭帝國
從公元330年到1453年的一千一百多年來,由君士坦丁大帝在舊拜占庭建立的新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漫長的羅馬帝國的都城,也是一座用來抵抗蠻族侵略的重要堡壘。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等都曾試圖攻占君士坦丁堡。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自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延續。不過事實也正是如此。從奧古斯都·愷撒的時候起,經過君士坦丁、狄奧多西烏斯、查士丁尼以及赫拉克利烏斯的幾個時代,一直都是一個皇帝接著一個皇帝,直到後來的幾個世紀才有所改變。君士坦丁堡仍然遵守羅馬以前的法律和習俗,隻不過由於社會產生了一些逐漸緩慢的發展,舊時的法律和習俗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動。
拜占庭帝國和西方的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等帝國,在這些方麵有極其相反的差別。拜占庭帝國是舊帝國的延續;而查理大帝等帝國則是嶄新並間歇發展的。也許査理大帝的國家,或者某個能幹的繼承者統治的國家,被教皇和日耳曼人稱呼為羅馬帝國,但是穆斯林、希臘人以及斯拉夫人直到現在還總是認為“羅馬”(或如他們所稱的“魯姆”)和“拜占庭”是一樣的。在東歐人和亞洲人的觀念裏,拜占庭帝國是獨一無二的羅馬帝國。不過拜占庭帝國也有著諸多不足,它缺乏早期羅馬帝國那種兼收並蓄的特征,在赫拉克利烏斯當政以後更為突出。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包括許多種族、語言和宗教的帝國,而主要是一個說希臘語的國家。
拜占庭文化?從6世紀到11世紀的這幾個世紀,對西歐來說可以算是黑暗時代,但在拜占庭帝國就截然不同。在拜占庭帝國,希臘語依然是文化方麵的通用語言,各地的圖書館裏都收藏著許多新舊希臘文獻。而在5世紀時,建立了一座大型的宮廷學校,到了9世紀又重新改組整合。大部分地區講授法律和醫藥的知識,普通教育也在加快推廣當中。美術和建築都達到了一個高度優美的水平。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宮殿裏閃耀著珍貴的大理石、發光的鑲嵌品以及美麗的金銀色彩的圖案。而那座華麗的聖索非亞大教堂,至今仍被稱為拜占庭藝術的傑作。
這個新宗教就是基督教,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在四個世紀之內,基督教已經成為羅馬帝國最盛行的宗教。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製度和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基督教文化與羅馬古典文明相融合,產生了半基督教半羅馬的新型文化。
然後,基督教在羅馬的地位確立不久,帝國以外的蠻族部落一波接著一波入侵而來,擊垮了龐大帝國,也幾乎摧毀了它深厚悠久的文明。羅馬帝國的工業和商業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城市被徹底毀滅,文學藝術日漸衰落。總之,在這些蠻族接受並信奉基督教之前,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呈現出文明倒退的趨勢,幾乎退到未開化前的景況,歐洲文化遭遇了慘淡陰沉的“黑暗時代”。
但是,盡管經曆了“黑暗時代”,西歐仍然在緩慢建立著嶄新而光輝的新文明,並為此開辟著燦爛的發展途徑。同時,拜占庭帝國作為昔日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它在近東地區,尤其是在堅固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中,仍然保留著富有勃勃生機的古典文明。 <h2></h2> <h2>第13章 曆史文明的回顧</h2> 一、古代世界的偉大文明
本書的前12章描述了人類最悠久的一段曆史。在舊石器時代,捕獵凶猛野獸的獵人們不斷改進技藝,逐漸步入文明時代的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獵人們的後裔已經開始建立村莊,並馴養捕捉到的野獸,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生活有價值的發明創造。到了銅器時代,一些強大的部落王國逐漸得到開化並迅速崛起。到了鐵器馬匹時代,全世界範圍內有更多的先進文明不斷發展,各大帝國此興彼衰,權力更迭,生生不息。
前麵的描述並未囊括世界上所有的部落和民族,很多有趣的文明曆史都未涉及,比如北歐各類小民族的文明、墨西哥北部的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非洲的黑人文明等,這些文明與那些影響力巨大的帝國和民族相比,顯得有些薄弱落後,因此前文沒有提及。
古代的偉大文明?近東有埃及、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克裏特和愛琴文明、敘利亞和波斯文明;遠東有中國和印度文明;遠西有瑪雅文明;地中海沿岸有羅馬文明,其中包括迦太基的西方文明和希臘化的東方文明。這些發達文明在上古曆史占據著顯要地位,從政治上來說有輝煌的大帝國,在工業經濟、商業貿易、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方麵也都有顯著的貢獻,因而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古代文明的弱點和缺失
奴隸製和農奴製?古典文明在文學藝術和哲學宗教等方麵取得輝煌卓絕的成就,但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卻是不健全的,普通民眾的地位極其低下,而且生活過於勞累。當時的製造工藝全靠手工操作,農業生產工具也極為笨重,耕種方法落後,奴隸和農民的生活十分艱難。古代帝國國民大多數是普通人,必須每日辛苦勞動,以獲取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時又要供養上層貴族階級奢侈糜爛的生活。因此,奴隸製或農奴製是多數古代文明的典型特點。
上層社會的腐化生活?地主和大貴族通常擁有大量的奴隸或農奴,強迫奴隸勞動並不能顯出主人的尊貴,從窮人手中掠奪財富也沒有令他們變得高雅。當上層統治階級剝削勞苦大眾的時候,往往暴露出他們的奢靡、揮霍、貪婪和無恥。羅馬帝國就有這樣一群不道德的上層貴族,當羅馬成為世界級大帝國的時候,統治階層橫征暴斂的巨大財富誘發了貴族們虛榮驕縱的惡習。甚至可以說,貴族們麵對這些巨量財富和強大權力時,都不知道該怎樣揮霍了,而原本進步的羅馬貴族政體就這樣逐漸停滯了。
帝國的衰敗?古代帝國的第三個弱點是政治獨裁,專製統治和一人政府是極其危險的。古代帝國大多都采取獨裁專製統治,整個帝國完全在君主個人的掌控之下,如果統治者都像阿育王、奧古斯都或哈德良那樣富有才幹和睿智,獨裁可能會產生好政府,促進帝國進步。獨裁者如果都像圖拉真、居魯士、圖特摩斯或漢武帝這樣精於征戰,諳熟軍事,那麽帝國的征服侵略戰爭也都能取得勝利。然而,如果獨裁統治者是一個無能奸邪的昏君,就會導致暴政和民不聊生,必然引起國家的動蕩和混亂,而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一般來說,獨裁統治者牢牢掌控大權,不可能建立聯邦政府,也不會把權力下放到地方。因此,大帝國各行省郡縣的管理實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統治者的意誌就代表國家法律,獨裁者和他任命的代理人都必須具有超強的聰明才智。
此外,獨裁政府還暗藏著很多奪權的隱患,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和手握軍權的將領,時不時想要陰謀篡位,因而發生動亂。而在一個民主國家或共和國國家,權力掌握在廣大民眾手中,任何個人無論多麽聰明能幹,也很難從大眾和團體手中奪取獨裁大權。當國家大權掌控在一個人手中,而此人又是無能之輩,那麽國家統治就會因為君王昏庸及暴政失去人心,最終導致亡國的下場。在羅馬帝國的曆史上,陰謀、暗殺、篡權等宮廷內戰不斷發生,將帝國輝煌塗抹得汙跡斑斑。而在埃及、亞述、波斯、中國和印度等帝國,獨裁政權的叛亂和篡位也屢有發生。總而言之,古代專製帝國無法解決獨裁統治的問題,也不知道該采取何種方式選出一個卓越的人才成為國家統治者。
在雅典和早期的羅馬城邦曾出現過民主政府,但這些引人注目的偉大嚐試最終失敗,其原因在於帝國的權力擴張和對外戰爭。當一片新領土被征服時,當地的民眾多淪為農奴或奴隸,軍事統治戰勝一切,民主權利蕩然無存。因此,在一個充滿戰爭和侵略征服的世界裏,民主政治幾乎無法存在。
外敵?對於虎視眈眈的外敵而言,那些擁有廣袤肥沃土地和富庶城市的國家都是極其誘人的肥肉,這正是眾多宏偉帝國最終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帝國周邊有大量的蠻族時刻準備入侵,如喀西特人、匈奴人、日耳曼人等,他們總是對大帝國的繁榮文化垂涎三尺。但是,外敵入侵隻是帝國衰敗的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往往是統治階級的奢侈腐敗。
剛強勇敢和愛國主義的喪失?有一件事情很令人驚奇,許多驍勇善戰的古代部落民族逐漸在文明發展中喪失了以往的活力,變得無法自衛,不能抗擊外敵。如埃及帝國,相繼成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戰利品。而曾經無比強大的亞述帝國竟然在落後的波斯人麵前崩潰,而蒸蒸日上的波斯帝國又屈服於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橫跨歐亞大陸的羅馬超級帝國則被日耳曼侵略者肆意蹂躪,擁有悠久文明的強大中國也曾被蒙古蠻夷征服,而印度帝國被蒙古人征服之後,又被阿拉伯人占領。
顯而易見,享受財富的奢侈風氣消磨了上層統治者的銳氣和勇氣,也腐蝕了國家統治,宮廷政變迭出,更導致了統治階級的懦弱無能。與此同時,飽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痛恨統治者,沒興趣犧牲自我去保衛這些無能無恥的主子們。在羅馬、迦太基、埃及等國家,統治者長期奴役或雇傭民眾為他們打仗,貴族們的身體都羸弱不能自衛。羅馬帝國就是一個典型,各省的百姓長期負擔沉重的賦稅和兵役,他們甚至渴望有外族入侵,希望侵略者消滅羅馬統治階級,結束羅馬貴族對他們的壓迫統治。事實上,如果統治階級都喪失了剛勇氣概,那麽奴隸和農奴缺乏愛國主義精神也就不足為奇。
婦女地位低下?導致古代帝國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婦女地位問題。早期羅馬的傳說故事中有一些動人故事,女子們聰慧能幹,鼓勵並輔佐丈夫和兒子的事業。婦女有時也會成為統治者,在埃及和中國都曾出現女王(或女皇),在許多家庭中,妻子和母親受到愛護和尊敬。但是一般來說,古代婦女的地位低下,無法跟如今的女子地位相提並論。
當某個民族被侵略征服,部落中的婦女通常淪為奴隸,被任意販賣、贈送,成為富貴男人的私有財產。在古希臘、埃及以及其他的亞洲國家,君主和男性貴族們擁有數量極多的妃嬪妻妾,她們被關入後宮,沒有人身自由,也不能在普通民眾麵前現身,更沒有正常的社會交際生活。對於獨裁統治而言,多妃多妾製是導致帝國衰弱的重要根源。許多曆史文獻記載,皇帝們忙於調節妃嬪之間的矛盾關係,整日疲於奔命。曆史上妃嬪妻妾之間的爭寵傾軋,相互謀害也常常發生,每個妃嬪都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登上王位。在廣大的普通家庭中也是如此,婦女地位低下,家庭力量必然衰弱,而家庭是基本的社會組織結構,家庭的不穩定也導致了國家的衰弱。
崇古的束縛?大多數古代帝國文明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崇古複古。在社會文明進步初期,湧現大量的文學藝術傑作,統治管理方法得到改進,工業生產不斷發展前進。但之後,多是休養生息,甚至安於享樂,總是回顧悠久的文明曆史,因而國家逐漸失去了創新的力量,阻礙前進的步伐。
比如在埃及,早期的雕刻藝術精湛,但後人無休止地模仿,使藝術變得低劣無味。羅馬帝國也是如此,奧古斯都時期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藝術家們隻想重複模仿已故大師們的風格。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當“古典作品”被盲目崇拜並過度模仿,創新發明就會淪為犧牲品,當前的社會發展必然被崇古思想束縛。
舊信仰的解體?古代各類原始宗教並沒有為帝國文明奠定堅實的信仰基礎,而後來新興的哲學宗教,如斯多噶哲學和佛教等,也沒有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饑渴和願望。隨著對神靈信仰的喪失,人性也逐漸墮落,最終被日常惡習所腐化。
羅馬帝國後期,舊神信仰的影響力逐漸轉弱,受過良好教育的上流社會群體被斯多噶哲學吸引,廣泛信奉外來宗教,或者變成什麽也不相信的無神論者。喬達摩在印度傳播“八正道”,但它歸根結底隻是一種避世之道,號召人們摒棄七情六欲,逃避生活苦難。中國孔子的道德箴言成為人們倫理生活的標準指南,但無法從根本上鼓勵人們積極麵對生活。斯多噶派、佛陀和孔子等大哲的訓導,對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廣大民眾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統治者廣建廟宇和寶塔,百姓為神靈偶像燒香上供,並借助各種巫術和神秘儀式,希望滿足內心的宗教本能追求,但是依然無法得到道德指導和精神力量,更無法達到人類不斷進步所渴慕追求的境界。 三、文明中的新生力量
各種原始宗教最終都衰弱了,舊神的信仰係統喪失了以往的威信。人們失去信仰的同時也失去了力量和勇氣。如果希臘羅馬始終信奉異教偶像,那麽可以斷言,世界遺產不會得到很好的保護。歐洲曆史可能會成為亞洲曆史的翻版,而歐洲祖先的故事也會跟中國人、印度人沒有多大差別。
在近東地區,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宗教力量,從亞洲傳向歐洲,又從歐洲渡過廣闊的海洋,帶給全世界曆史一種新活力和新方向。這股新興力量使世界文明發展史出現深刻而奇妙的變化,當它進入人類生活時,便成為古代文明的終結和新世界開始的標誌,開啟了新時代的紀元。
這個新生力量就是基督教。 <h2></h2> <h2>第14章 北方的蠻夷部族</h2> 一、日耳曼部族
在公元400年前,羅馬帝國的北部以萊茵河和多瑙河為界,這兩條大河的上遊區域相隔不遠,都是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坡,朝著相反的方向流淌而下,萊茵河流向北海,而多瑙河注入黑海。兩條大河對岸居住著許多部族,他們的語言多樣混雜,有日耳曼語、斯拉夫語、芬蘭語和凱爾特語。這些部族都被希臘羅馬人稱作“蠻族”,其中日耳曼人(條頓人)數量最多,他們文化落後,不懂得文字讀寫,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歐洲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落和酋長?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不一樣,他們在政治上沒有統一政權,相反,他們的情況類似北美印第安人,長期分裂為多個部落,彼此之間經常發動戰爭,其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抵抗凱爾特人、斯拉夫人或羅馬人的入侵。日耳曼的每個部落都有一名酋長,酋長由部落中的戰士們推選。另外,部落中還有一個最高會議,由酋長、祭司和預言師組成。日耳曼戰士身穿曳地的長袍和獸皮,日常事務就是打仗和打獵,而普通的體力勞動則由婦女和俘虜的奴隸承擔。
住所和法律?隨著部落的發展,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他們逐漸有了固定的居所,掌握了一些農業技術。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城市,隻是分散住在村莊或農場的茅草屋裏。日耳曼的土地歸每個部落共有,依照需求分配給各個家庭。日耳曼人日常的禮尚往來遵循一套嚴格的風俗習慣,部落成員都受這些常規風俗習慣的約束。風俗習慣的各項規定極為煩瑣,雖然沒有形成固定文字,但都被匯集起來世代口耳相傳,通常稱為“日耳曼法”。
日曆?日耳曼人掌握了一種劃分年月和計算時辰的日曆。有趣的是,在我們今天日曆的星期裏,有四天的名稱來源於古老的日耳曼神祇:星期二(tuesday)來自提烏神(tiu),星期三(wednesday)來自沃登神(woden),星期四(thursday)來自托爾神(thor),星期五(friday)來自弗萊雅神(fria)。這些神祇的名詞拚寫幾乎與星期名詞相合,其中沃登神意為“眾神和人類之父”,托爾神力大無窮,用擲錘的方法創造出雷電,他是戰爭之神,是日耳曼人的主神。日耳曼人有許多宗教節日,並在叢林裏設立了很多拜祭神靈的神聖場所。
渡河?長久以來,日耳曼人想方設法試圖渡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從公元1世紀到4世紀,他們頻繁渡河,進入羅馬帝國的人數不斷增加,有些人以和平的方式渡河,有些人則是入侵者和偷襲者,還有的人是被羅馬人俘虜的奴隸。日耳曼人常年生活在河岸或海岸,已經學會了造船和駕船技能,隻要他們躲過羅馬的邊防衛兵,想要渡河並非難事。在酋長的率領之下,勇猛的日耳曼戰士渡河衝破守衛,襲擊對岸的農場和城市,劫走牲畜、糧食和農具,並向城市勒索金錢、珠寶和武器。日耳曼人的入侵騷擾導致許多羅馬人遭到殺害、綁架、俘虜,大批羅馬公民被勒索贖金,但羅馬衛兵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搶劫的日耳曼人再次渡河而去。
也有些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永久居住下來,他們通常是以和平方式渡河的商人。這些商人有時會販賣奴隸——有些是日耳曼窮人,有些是戰爭中俘虜的其他部落的人。另外,日耳曼人在與羅馬人的戰爭中,也有些人被俘虜,在羅馬的大莊園裏做奴隸,從事苦役。隨著羅馬城市化的發達,大批羅馬農民和勞動者紛紛湧入城市,羅馬大莊園嚴重缺少勞動力,因此日耳曼俘虜就成了莊園的勞動力補充來源。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日耳曼和羅馬各省之間的奴隸貿易非常興盛。
日耳曼士兵?有的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之後便在軍隊中服役,有些人是被迫入伍,也有些人出於自願。很多日耳曼人成為羅馬的雇傭軍,後來在人數上甚至超過了羅馬本地的士兵。這些來自蠻族部落的日耳曼人多次參與羅馬內戰,尤其在爭奪皇位的戰役中表現積極突出,受到羅馬貴族們的重視。大多數日耳曼戰士遵照羅馬人的傳統,對羅馬帝國非常尊敬。到了4世紀時,許多日耳曼人已經成為正式的羅馬公民,而4世紀和5世紀的幾位羅馬皇帝甚至有日耳曼血統。
入侵與征服?此後,日耳曼人渡河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從4世紀末到5世紀,許多日耳曼部落的所有人員渡過大河進入羅馬帝國,他們入侵沿岸農莊,征服當地的羅馬人,占領羅馬土地並且定居下來。公元9年,在條頓堡山林戰役中,日耳曼人摧毀了一支強大的羅馬軍隊,這場悲劇預告著日耳曼人的大規模入侵從此開始。他們逐漸占領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並建立若幹日耳曼部族的王國。近代西歐各國的半日耳曼半羅馬的血統,都源自4世紀以來日耳曼人的入侵、同化和融合。雖然日耳曼人以殘酷的戰爭手段占據了羅馬帝國的西部,但他們與許多蠻族一樣,對羅馬文化極其尊重仰慕,從有教養的羅馬人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
各主要部落?各部落加緊步伐渡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從北海到黑海長達2000英裏的海岸沿線上,依次成為各部落的駐紮地。沿萊茵河靠近北海的區域,有一些結成聯盟的部落,統稱為法蘭克人,他們對高盧北部虎視眈眈。法蘭克人以北有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他們終日策劃試圖橫渡北海,侵占不列顛地區。在美因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德國南部地區,有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在多瑙河上遊北部,沿著奧得河一帶直到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平原地區,有汪達爾人。在汪達爾人部落之後有蘇維匯人、蘭哥巴德人和倫巴底人。在多瑙河下遊北部,即今天的羅馬尼亞,有西哥特人,而黑海北部則有一些分布很廣的部落,稱為東哥特人。
所有的蠻族部落都熱切地關注著羅馬帝國,因為這裏擁有富庶的城市和肥沃的土地,羅馬帝國的確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肥肉。
匈奴人?日耳曼人的前方是富庶的羅馬帝國,吸引著他們不斷入侵強占,而後方則是更為凶暴殘酷的野蠻民族,驅使著日耳曼人不斷逃離原住地。這些野蠻民族來自亞洲的遊牧部落,主要是凶猛的匈奴人和阿蘭人。他們不斷地襲擊並攻占一個又一個的日耳曼部落,征服占領大麵積的土地,大規模製造恐慌和不安。
東哥特人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被匈奴人和阿蘭人猛烈攻擊,有些人投降了侵略者,有些人則向南向西逃竄,進入親族部落西哥特人的領地,並強占土地駐紮下來。西哥特人無法趕走東哥特人,隻得轉向西部攻擊附近的日耳曼部落,同時又向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尋求幫助,請求羅馬人允許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的境內,以尋求土地和保護。西哥特人得到庇護之後,匈奴人的進攻有增無減,恐懼四處蔓延,傳到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的部落,這些日耳曼部落隻有一個目標——躲避遊牧蠻族,進入羅馬境內定居。這樣,大規模入侵羅馬的戰役由此開始。
西哥特人獲得羅馬瓦倫斯皇帝的批準,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並定居在羅馬境內。然而,羅馬貴族對西哥特人采取殘暴的統治和虐待,西哥特人被迫進行武裝反抗,並在公元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中擊潰了羅馬軍隊,殺死了羅馬皇帝瓦倫斯。瓦倫斯的繼任者狄奧多西大帝割讓下默西亞省的土地,作為議和條件,但西哥特人並不滿足。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駕崩,雙方再次開戰,西哥特人的青年酋長阿裏西科在戰役中表現出卓絕的能力,成為西哥特人曆史上著名的領袖。
四處受敵的羅馬帝國?如果將這些大規模的入侵依次敘述出來,情況顯然會更明晰一些,但這些侵略戰爭幾乎同時發生,令羅馬人措手不及,疲於奔命。如果日耳曼各部落不在同一時間進攻,而是一個一個單獨開戰,也許會受到羅馬人堅決的抵禦,或者被羅馬帝國接納吸收,總之不會嚴重威脅到羅馬的存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羅馬人要同時防禦長達2000英裏的北部疆域,並在各個部落的入侵地設立據點,這項龐大而艱巨的任務是任何一個羅馬皇帝都無法承擔的。 二、羅馬領地上的日耳曼王國
西哥特人?西哥特的首領阿拉裏克並不想滅掉羅馬帝國,隻是想為西哥特人民掠奪更多更好的耕地,並為自己在羅馬政府中謀得高級官爵。但是他的要求遭到羅馬當局的拒絕,於是他對君士坦丁堡開戰。對於西哥特人來說,君士坦丁堡堅固無比,他們在希臘地逡巡了兩年,依靠劫掠搶奪,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此後,阿拉裏克三次率領大軍從伊利裏亞出發遠征意大利半島,第二次遠征時,西哥特人從羅馬政府榨取了巨額贖金。公元410年的第三次遠征,西哥特人占領了羅馬,整座城市除了公共建築和基督教堂之外,全部被洗劫一空。西哥特人在意大利半島肆虐前後共十餘年,他們劫掠羅馬城之後不久,阿拉裏克便死在羅馬。公元412年,西哥特人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對高盧南部發起猛攻。最後他們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了一個半獨立王國,並暫時與羅馬帝國結成聯盟。
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最初,汪達爾人和蘇維匯人遭到來自亞洲的阿蘭人入侵,離開了位於北方的家鄉。後來阿蘭人逐漸與他們通婚融合,到了公元406年,三個民族的部落強渡萊茵河,肆意蹂躪高盧的領地,入侵意大利半島北部。公元409年,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入侵西班牙。羅馬皇帝很快妥協,不得不與這些野蠻部落議和,於是西班牙北部被割讓給蘇維匯人,葡萄牙和西班牙中部割讓給阿蘭人,而西班牙南部則給了汪達爾人。不久,蘇維匯人和阿蘭人被西哥特人征服,加入了西哥特王國,而汪達爾人則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地區。
汪達爾人在非洲?汪達爾人的部落中出現了一位能幹的領袖,名叫蓋塞裏克,也稱為根賽力克。公元439年,蓋塞裏克占領了迦太基,將其改建為汪達爾王國的首都。此後的一個世紀,迦太基再次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的中心。蓋塞裏克壽命很長,一生以殘暴破壞和精於建設聞名於世,他除了建立王國以外,還創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海洋艦隊,憑借天賦和才能敢於同羅馬皇帝交鋒。蓋塞裏克率領的海上遠征軍劫掠了西西裏和意大利半島,並於公元455年占領了羅馬城。士兵們大肆搶劫羅馬,他們把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劫掠剩下的財寶物品搜刮得一幹二淨。蓋塞裏克俘虜了皇後和公主,並強迫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公元477年蓋塞裏克去世,他用一生的努力終結了羅馬帝國在地中海西部的統治地位。
高盧和不列顛的日耳曼人?幾乎在同一時期,高盧的北部、中部以及不列顛的北部也都遭受日耳曼部落的侵略。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斯特拉斯堡以及萊茵河的上遊,勃艮第人則是繞過阿勒曼尼人的領地入侵了羅訥河流域,而大大小小的法蘭克部落則侵占了高盧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同時或可能是稍晚的時期,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渡過北海,侵占了不列顛島靠近歐洲大陸的部分地區。(大約)從407年起,羅馬帝國對不列顛的掌控權消失殆盡,羅馬在高盧地區的勢力也迅速衰落。
東哥特人?東哥特人在多瑙河以北的地區生活了很多年。在這裏,他們曾經驅逐了西哥特人。公元380年,他們獲得羅馬皇帝的許可渡過多瑙河,並在潘諾尼亞和上默西亞地區定居下來。整整一個世紀,這些政權獨立的部落有時跟羅馬帝國聯盟,有時則偷襲搶劫羅馬帝國各省。部落的酋長狄奧多裏克曾經在君士坦丁堡受過高等教育,也曾經在羅馬軍隊中擔任指揮官。公元488年,羅馬皇帝派遣他去攻打日耳曼酋長奧多瓦克爾,因為近幾年來奧多瓦克爾在意大利作威作福,因此必須將他驅逐出意大利半島。狄奧多裏克率領東哥特軍隊擊敗並殺死了奧多瓦克爾,此後他將東哥特人遷到意大利,並永遠定居在那裏。到公元526年去世為止,狄奧多裏克一直都是意大利半島的實權統治者。
蠻族入侵的後果?到公元5世紀末,在意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表麵上仍是羅馬帝國統治,但實際上由日耳曼部落掌控。羅馬皇帝的權力範圍隻限於地中海東部。此後,君士坦丁堡取代了羅馬城,一躍而為帝國的統治中心。日耳曼人滲透入侵之後,殘餘的羅馬帝國慢慢變為一個僅在東部發展的希臘國家,而西部地區則形成了幾個日耳曼王國,並在羅馬基督教影響之下逐漸壯大。
日耳曼統治下的羅馬?除了在不列顛島以外,所有的日耳曼王國都沒有驅逐羅馬本土的土著居民,也沒有刻意更改或廢除羅馬法律和風俗習慣。除了不列顛和萊茵河流域以外,日耳曼王國首領一般都允許當地居民保留原來的地方官員、羅馬法律和部分土地,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都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些蠻族首領重視的是,如何讓日耳曼民族在政治和經濟上始終占有優勢。大多數日耳曼人都繼續遵循他們以前的部落法律,而他們的首領則變成了新興貴族,雖然在初期不允許和羅馬人通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族互相通婚已經成為勢不可當的風氣。
羅馬文化的影響?在日耳曼部落的新興王國中,很多人向羅馬學習了不少文化知識,包括拉丁語、服飾和建築樣式、習俗風尚等。日耳曼人很快采納了羅馬人的土地私有製度,在學習拉丁語的過程中,日耳曼人一邊學習一邊創新,並將拉丁語與本族語言結合起來。因此可以料想,歐洲北部各王國的混合語言主要是日耳曼語,而南部地區主要使用拉丁語。
不列顛的特殊之處?遭受日耳曼人侵略統治迫害最深重的地方,就是不列顛島。它的地理位置距離羅馬最遠(位於西部),羅馬化程度最弱。由於屢遭日耳曼人侵略,受日耳曼文化影響最深。在入侵不列顛之前,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不在羅馬勢力範圍之內,幾乎沒受到羅馬文化的輻射和影響。他們和羅馬化的凱爾特人展開激烈而殘酷的戰爭,二者之間的混戰長達兩個世紀之久。此後,日耳曼(盎格魯-撒克遜)語言及法律在不列顛逐漸形成,並融合為英格蘭文化。與此同時,凱爾特語言和法律進入北部蘇格蘭高地和西部威爾士山區,並越過狹窄的海峽,形成愛爾蘭文化。當然,羅馬化的凱爾特人並未在英格蘭遭到全部屠殺或驅逐,有一些婦女兒童獲救並留下來。因此,近代英國人雖然繼承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血統,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血脈。
然而,日耳曼人征服不列顛的情況極為特殊,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與歐洲大陸上的日耳曼同族不一樣,他們並沒有采用被征服地區的語言和法律。
戰爭不斷?所有的日耳曼王國,無論是在歐洲大陸還是在英格蘭,都幾乎馬不停蹄地參與戰爭。他們如果不跟羅馬人或凱爾特人打仗,就彼此之間互相爭鬥,企圖以武力征服對方。到了公元525年,最主要的日耳曼王國有: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和北非的汪達爾王國。
羅馬複興?羅馬的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在位)與東方波斯人、西方日耳曼人展開戰爭並取得多次勝利。羅馬皇帝攻占了迦太基,從此宣告汪達爾王國滅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整個北非幾乎再次成為羅馬帝國的領土,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地區,也重新劃歸到羅馬帝國。
不列顛島仍然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高盧也仍然被法蘭克人控製,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則仍由西哥特人掌權。6世紀後半期,另一支日耳曼部族倫巴底人自北方來到意大利,公然與羅馬帝國為敵,建立起一個日耳曼王國。到了7世紀,非洲輕而易舉地被攻陷,並成為阿拉伯人的戰利品。後麵的內容將予以詳述。 三、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日耳曼部落侵入羅馬帝國,原因之一是由於對匈奴人和阿蘭人的懼怕。凶猛的匈奴人不僅將日耳曼人驅進羅馬帝國,自己也踏足於羅馬的領土之上。
匈奴人?4世紀後半期,在西伯利亞南部有匈奴人、阿蘭人以及其他眾多不知其名的部落。他們組成了一群蒙古遊牧部落,通常都稱他們為匈奴人。由於資源的短缺,他們的牛羊群缺乏水草供給,匈奴人轉向西行,途中猛烈進攻了多瑙河與萊茵河以北的東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把他們驅進了羅馬帝國。此後,匈奴人便在匈牙利平原定居,並以此為中心,對整個中歐地區進行侵占掠奪。
阿提拉?5世紀前半期,匈奴人的領袖阿提拉,有著典型的匈奴人外貌。頭大、鼻扁,矮矮胖胖,雙肩顯得比一般人寬些;一雙銳利的黑眼,眼間距離很闊;黑色毛發,頭發粗硬,胡須稀疏,麵目可憎。阿提拉個性大膽,在戰爭與外交方麵表現都十分突出,但其為人狡猾、貪婪;自負又迷信,注定是一位殘暴的征服者。他長時間控製著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就連羅馬帝國也要向他納貢,以保全領土免遭蹂躪。阿提拉並不容易滿足,總會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次,為向希臘勒索額外的賠款,他侵入溫泉關和色雷斯,長驅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阿提拉和他的鐵騎因其劫掠破壞的可怖暴行,使得日耳曼和羅馬人一致給他起了“上帝之鞭”的稱號。
沙隆戰役?公元451年,由於羅馬皇帝拒絕繼續納貢,阿提拉發動了約五十萬人的軍隊四處掠奪,其中包括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組成的部隊。軍隊從匈牙利出發,渡過萊茵河,侵入高盧。但在馬恩河畔沙隆附近,軍隊遭到了挫敗。當時,他們麵對的是由羅馬將領埃提烏斯率領的聯軍,聯軍由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組成。經過激烈戰鬥,雙方都損失慘重,羅馬聯軍頑強抗爭,打垮了阿提拉的勢力,阿提拉不得已從高盧撤退。沙隆戰役把西歐從匈奴人的手上解救出來。
阿提拉在意大利?公元452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之時,到處進行焚殺。當他走進羅馬,羅馬教皇利奧一世挺身而出向他懇求。深受感動的阿提拉退回到匈牙利,保存了這座“永久之城”。
公元453年,在一場與日耳曼少女的婚禮上,阿提拉意外死亡。
匈奴人的解體?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互相爭奪遺產,開始了內戰。各派的黨羽自相殘殺,死者數以千計。不久,匈奴人的遊牧部落便解體了。剩下的匈奴人逐漸定居,與多瑙河下遊及俄羅斯南部的其他民族融合,開始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中歐東部,尤其是在今波蘭的東部地區,曾一度從西麵和南麵遭受日耳曼人的攻擊。和日耳曼人、羅馬人一樣,斯拉夫人也受到了匈奴人的影響。當曆史的簾幕升起時,經曆了日耳曼人遷移、匈奴人瓦解後,斯拉夫人也開始向西、向南麵擴張,尤其是到達了日耳曼人所退出的多瑙河一帶,並且接收了一部分匈奴人。
巴爾幹島的斯拉夫人?野蠻的斯拉夫人到達多瑙河畔後,立刻對羅馬帝國東部的各省進行猛烈進攻。從6世紀開始,他們侵入馬其頓,威脅到給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以及當地人民。查士丁尼不得已和他們開戰。公元565年,查士丁尼逝世。不久,斯拉夫人的鐵蹄踐踏了整個希臘。在7世紀,斯拉夫人逐漸永久定居於巴爾幹半島,成為羅馬帝國東歐各省的居民。
部分斯拉夫人(例如在希臘的斯拉夫人)如西方許多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言一樣,采用希臘語言;其他斯拉夫人(特別是塞爾維亞人),則和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日耳曼人一樣,仍然保留他們原來的語言。
令人感興趣的是,7世紀時,斯拉夫人被一個凶猛的蒙古族遊牧部落——保加利亞人征服了。和2世紀前的匈奴人一樣,保加利亞人沿著裏海和黑海向西橫掃,在多瑙河下遊的南部定居,即羅馬的默西亞行省。不久,保加利亞人便與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合起來,並且采用他們的語言。但是,和高盧的法蘭克人一樣,這些征服者以他們的名字來稱呼被征服的土地及其人民。
斯拉夫人和奴隸製度?在拉丁文和英文中的“奴隸”一詞,都來源於斯拉夫人這一名稱。在匈奴人趕走日耳曼人前,日耳曼人俘虜了許多斯拉夫人,並把他們賣給羅馬人做奴隸。因此v(斯拉夫)這個詞逐漸變為ve(奴隸)的意思。但“奴隸製度”這個詞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使用,並不是斯拉夫人的意願。 四、基督教在蠻族中獲得勝利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侵略羅馬以前,就已經在羅馬帝國廣泛傳播,並成為羅馬帝國範圍內最有勢力的宗教。基督教信仰,對於入侵羅馬的日耳曼人來說,是一種新的信仰,它將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它能夠持久地發展下去嗎?它是否能贏得這些蠻族皈依信仰呢?
日耳曼人後來之所以改信基督教,主要是因為基督教的傳教士。傳教的工作通常由在教會生活的修士來承擔,修士屬於持守正規信仰的教士,他們將生命和工作精力全都奉獻給教會。修士的人數眾多,分別隸屬各地的教會或教團。各地的教會名稱不同,但是教士的生活全都嚴格依照教規,並受到教規的管製。
修士和教規?教會的成長壯大,教規的製定完善,理所當然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最初,修道院,也就是修士們居住的地方,完全是因為偶然的發展逐漸建立起來的。無論是外部建築,還是內部管理和教規,都沒有兩所一模一樣的修道院。也正是因為如此,修道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和弊端。於是慢慢地,教會開始監督控製修道院,並製定了嚴格的紀律。某位著名的修士或某一團體的領袖,製定出教規之後,便在所在的修道院裏實施,然後逐漸將這些教規推廣到其他修道院,讓他們也采用。例如著名的巴希爾教規,4世紀後半期,一名修士巴希爾製定了這個教規。他本來是住在小亞細亞的,後來教規傳到羅馬帝國東部各地,那裏絕大多數修道院都逐漸采用此教規。與此同時,在西方,大多數修道院以及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篤會規,而這一會規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修士本篤製定的。女修道院是眾婦女之家,她們將一生都奉獻給教會,專門為教會服務工作。
巴希爾教規規定:修士們必須一同居住,一同吃喝,而且共同祈禱;教士們必須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幫助弱勢的同胞,例如要撫養孤兒,照顧窮人和病人;還要教導人自立自強,努力工作,他們也建立學校並加以管理。本篤會規與巴希爾教規相似。本篤不僅關注人們的宗教信仰,也非常重視讀書寫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作。另外,他特別強調農業勞動,認為它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但他的教會卻強調修士們應該選擇最有用的工作,無論是什麽工作,隻要能提供更多的服務,教士們都應該去做。因而從一開始,本篤的一部分修士就在教會學校任教,教男童們學習知識。
修士們的工作?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以及意大利、高盧地區,大多數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篤會規。隨後幾個世紀,本篤會的修士們為傳播基督教做了很多效果顯著的工作和貢獻。他們向日耳曼人傳教,成為傳教工作的先鋒隊和主力軍,逐漸使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並使他們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他們既口頭傳教講道,也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無論是井然有序的傳教工作,還是農忙勞動,或者是經營各種手工業,這些修士都能以基督徒的道德標準為世人樹立榜樣。他們在經商貿易方麵同樣誠實,童叟無欺,過著和平有秩序的教徒生活,他們凡事以身作則,為傳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基督徒在蠻族部落和國家裏建立學校,並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們也抄寫翻譯拉丁文著作,並仔細保存這些經典作品。
阿裏烏斯派的活動?讓日耳曼人改信基督教並不容易,從傳教到接受信仰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傳教的方式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勸人皈依宗教的方法也多種多樣。許多日耳曼人在入侵羅馬以前就來到羅馬帝國,與基督徒交往的過程中深受影響,慢慢就改變了信仰,皈依基督教。另外,因後來的戰爭侵略才大批地進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之後才改信基督教。也有一些日耳曼人雖然沒有進入羅馬,但他們接受了傳教士的傳教,成批地皈依基督教。阿裏烏斯派的教徒是第一批去日耳曼部落中傳教的人,當時日耳曼人都不在羅馬居住,但已經有機會聽到基督福音。
烏爾菲拉和哥特人?烏爾菲拉(311—383)是傳教士的先驅。他向日耳曼人傳教,並做了突出的貢獻。他年幼的時候被西哥特人俘虜,從小亞細亞帶到多瑙河以北,生活在西哥特人的居住地。烏爾菲拉自幼跟西哥特人生活在一起,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西哥特人。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祖父母曾經住在小亞細亞,他們原本都是基督徒。烏爾菲拉長大之後,被西哥特人派遣出使羅馬,並在君士坦丁堡當人質,在那裏居住了一段時間。他在君士坦丁堡認真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並且皈依基督教,接受了阿裏烏斯教派。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非常支持這一教派,因此阿裏烏斯教派的發展極為迅猛。烏爾菲拉三十歲的時候,被教皇授任為主教,此後的四十年裏,他將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宗教信仰,全身心投入到勸化哥特人的傳教工作中。他最開始來到多瑙河以北,在西哥特人的部落中傳講福音,整整花了七年時間,收獲頗豐。一名部落酋長製止他的傳教,對他十分敵視,迫使他離開西哥特人的部落。後來他率領信徒們渡過多瑙河,得到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的許可之後,定居在默西亞,避免他的信徒們遭受迫害。雖然已經在默西亞定居,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為西哥特人傳教,他多次派遣傳教士渡過多瑙河,到西哥特人的部落傳教。到了公元376年,當西哥特人得以進入羅馬帝國時,大多數人都已經是阿裏烏斯派的基督徒。這就可以解釋當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擊並搶劫羅馬時,他們對宗教建築加以保護,沒有毀壞任何一座教堂。
烏爾菲拉的一生擁有很多偉大的成就,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他親自將《聖經》翻譯成哥特文。這樣,譯本《聖經》就成為曆史上第一部日耳曼文書籍。烏爾菲拉翻譯《聖經》時,他特意刪除了《列王紀》和《撒母耳記》,因為這裏麵記載了很多殘酷的戰爭,哥特人天性好鬥,尤其酷愛打仗,喜歡鬥爭和戰爭的故事。烏爾菲拉不想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故事內容,擔心哥特人受到好戰的刺激,引發更多的戰爭情緒。
烏爾菲拉這個名字,也就是“小狼”的意思。
日耳曼人中的阿利烏斯派?阿利烏斯派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4世紀的時候,隨著西哥特人的加入,阿利烏斯派的勢力迅速在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底人以及其他日耳曼部落中發展壯大。但是,阿利烏派斯遭到狄奧多西克及其繼承者的嚴厲禁止,因而在羅馬帝國逐漸消亡。然而到了5世紀,西班牙、非洲和意大利等地的日耳曼王國的國王和統治階級幾乎都是阿利烏派的基督徒。然而與統治階層不同,羅馬公民絕大多數都是天主教基督徒。宗教方麵的信仰差異造成了各方麵的分歧,雙方矛盾超過了一個世紀之久。
查士丁尼開始以新的方式占領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單是為了政治目的,也是為了宗教原因。他占領這些地區之後,非洲和意大利的天主教基督徒獲得暫時休養生息的機會。但倫巴底人迅速在意大利建立新的日耳曼王國,倫巴底人跟西哥特人一樣,都是阿利烏斯派教徒。
法蘭克人不跟從阿利烏斯派?當時西方基督教本篤會的教徒們得到了很多天主教主教們的支持,尤其是羅馬主教們的援助,他們不斷規勸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等信奉天主教。第一個法蘭克基督徒國王是克洛維,從公元481年—511年之間,克洛維是征服和勸化異教徒的主要領頭人物。他的基督教信仰受到妻子的影響,妻子是勃艮第公主,是一個早已信奉天主教的虔誠基督徒。在公元496年的聖誕節,克洛維和他的三千名戰士一同在蘭斯教堂接受了洗禮。法蘭克(法蘭西)占領了高盧地區,並成為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羅馬教皇們賦予法蘭西極大的讚譽,稱它為西方天主教教會的嫡長女。在各個還沒有信奉天主教的蠻族王國中,法蘭西的確是領軍者。
西班牙和英格蘭緊隨其後,第二個皈依天主教的國家是西班牙。公元587年,西班牙處於西哥特王國的統治之下,當時的統治者放棄了信仰阿利烏斯派教,接受了天主教。緊接著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就是不列顛—盎格魯蘭(英格蘭)。
奧古斯丁在英格蘭?有一天,一個名叫格裏高利的本篤會修士出門,在羅馬廣場看見一群頭發金黃麵色紅潤的日耳曼孩童。他上前問道:“你們都是什麽人?”其中一個小孩兒說:“我們是盎格魯人”。格裏高利搖搖頭,微笑說道:“你們不是盎格魯人,你們都是安琪兒(天使)”。當時格裏高利就打定主意“到盎格魯蘭(不列顛)做一名傳教士”。但是他的決定受到了阻礙,他當時沒辦法去不列顛。然而不久之後,他就當上了教皇,因此他有權力派遣其他教士去不列顛傳教。
在公元596—604年,格裏高利擔任教皇期間,他以“格裏高利大教皇”享譽世界。他決定派遣奧古斯丁帶領一群傳教士到不列顛去。公元597年,奧古斯丁帶領三四十名教士助手,從法蘭斯渡海,進入了不列顛島。肯特的國王埃塞爾伯特,允許他們居住在坎特伯裏。埃塞爾伯特迅速接受了洗禮,坎特伯裏成了英格蘭基督教化的重要中心。埃塞爾伯特的妻子是一個名叫貝爾塔的法蘭克公主,基督教能在英格蘭成功地傳播,她的功勞不可磨滅。
奧古斯丁在曆史上被稱為“坎特伯裏的奧古斯丁”,以此來區別於那位“希波的奧古斯丁”。
惠特比的宗教會議?早在不列顛還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候,基督教已經在不列顛傳播。但是由於非基督徒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不斷入侵,在公元449年以後,不列顛東南部各地的基督教紛紛遭到攻擊。但在西部各地,還殘存著基督教勢力。在不列顛西部地區,蘇格蘭和愛爾蘭之間,有一個名叫艾歐納的小島,凱爾特傳教士們從這裏重返英格蘭,他們大多到英格蘭的北部各地傳教。他們傳教的時間比奧古斯丁在公元597年到達坎特伯裏更早。
可以想象得到,這些凱爾特傳教士與奧古斯丁及其後來者不同,他們在布道和實踐方式上存在著一些差異。公元664年,在英格蘭北部惠特比召開了一次重大會議,該會議通過決定,英格蘭全體基督徒應該遵從奧古斯丁的教導,並以從羅馬來的傳教士的宗教實踐為準則。由於這個決議的執行,英倫三島的所有基督徒都統一起來,和羅馬教會之間有了親密的聯係。
倫巴底人的皈依?7世紀,在幾任教皇和意大利本篤會修士們的種種努力下,倫巴底人終於也改信了天主教。這是最後一批阿利烏斯派教徒改信天主教。 小結
到了700年,基督教已經在西方,即當時日耳曼人占領的西方世界,獲得了雙倍的勝利。日耳曼人已經信奉了基督教,並且起初是阿利烏斯派教徒的人也逐漸改信天主教。在曾經的帝國邊境之外,愛爾蘭和蘇格蘭也已經被基督教信仰覆蓋,並向萊茵河以北迅速傳播。
然而在東方,基督教正麵臨失敗,一種全新的宗教,即穆罕默德或稱伊斯蘭教,正在迅速席卷亞洲和非洲。 <h2></h2> <h2>第15章 來自東方的侵略者</h2> 一、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公元5—7世紀,羅馬帝國受到三國的同時進攻,北方的日耳曼人、西方的匈奴人和西南方的斯拉夫人都參與了進攻與蹂躪。與此同時,羅馬皇帝率領的羅馬軍隊卻在東方和東南方與波斯人抗衡。
波斯人?幾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和美尼亞的東羅馬行省長期以來困擾不安。原因是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的紛爭不斷,戰爭連連。波斯人不像蒙古遊牧民族那樣野蠻無理,也不像日耳曼人或斯拉夫人那樣沒有開化,回溯起來,他們的曆史和文明比羅馬人還要早。凡是與羅馬人有密切接觸的國家大多都被吞並,但波斯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其中唯一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
在很久以前,波斯帝國曾被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他的希臘繼承者也曾在公元前323—前170年統治波斯。但是,大約在公元前170年,波斯掙脫希臘的統治,獲得解放,並保持政治獨立,成立了帕提亞帝國。後來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波斯帝國。波斯在經曆漫長朝代統治的過程中,抵禦了許多來自東方亞洲遊牧民族的進攻和來自西方羅馬帝國的侵略。
波斯和羅馬?自蘇拉和龐培時期以來,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抗衡已久。到了公元5—6世紀,由於兩個民族宗教方麵尖銳敵對,矛盾更加升級了。波斯的薩珊國王們對於支持波斯古代宗教一向很熱心,尤其是瑣羅亞斯德教,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它奉為國教,並用國庫公款來支持廟宇和祭司,並要求所有波斯人都信奉瑣羅亞斯德教。而在羅馬帝國,基督教已成為國教,5—6世紀,皇帝們都迫切希望所有的臣民通通成為基督徒。因此,原本就為爭奪領土和商業而征戰不斷的兩國,因為宗教矛盾,戰爭變得更加頻繁,愈演愈烈。
很不幸的是,查士丁尼和其他羅馬皇帝發現,他們不但需要擊退來自北方的各族侵略,還不得不跟東邊的波斯人打仗。羅馬皇帝們認為,如果東邊的仗打得少些,也許在西邊會更容易得手。但當下和波斯的戰爭卻持續不斷。於是他們以錄用的方法來奉承一些斯拉夫的“國王”,並且試圖征用一些斯拉夫戰士來増強他們的軍團。
科斯洛埃斯的征服?7世紀初,羅馬帝國在西歐受到日耳曼人的進攻,在東歐受到斯拉夫人和匈奴人的強力攻打。波斯國王科斯洛埃斯二世得知消息後,率領所有的武裝部隊趁機和羅馬帝國作戰,贏得了一係列的輝煌戰果。他的軍隊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進而開到敘利亞境內,並占領了安條克和大馬士革。公元614年,他們圍困了耶路撒冷,隨後破城。第二年他們進攻小亞細亞,在君士坦丁堡的對麵駐紮下來。隨後科斯洛埃斯將戰爭推進埃及,並迅速占領了亞曆山大城。
科斯洛埃斯的敗退?此時在君士坦丁堡執政的羅馬皇帝是希拉克略,他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對戰爭非常有經驗。但此時就連他也動搖了,甚至十分絕望,建議人們放棄君士坦丁堡,逃到迦太基去避難。可是他的主教,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大教長,態度誠摯地懇求他不要放棄,於是希拉克略恢複勇氣,決定應戰敵軍。他先從教會借了一筆錢,又從斯拉夫人和匈奴人中招募了一批戰士,這些財力和人力能夠幫助他與波斯人上場交戰。緊接著,結果出乎意料——他不僅成功收複了小亞細亞,深入到亞美尼亞內地,還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戰役中獲得一次巨大的勝利。正在這個緊要關頭,波斯國內發生了革命,科斯洛埃斯的王位被廢黜,波斯的新統治者立刻同希拉克略議和。於是兩國恢複了舊的疆界和以往的關係,而羅馬帝國重新收複了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的幾個行省。
和波斯戰爭的後果?由於羅馬人和波斯人之間的戰爭頻繁,每一場戰爭都具有破壞性,因此兩敗俱傷,國力衰退。希拉克略和科斯洛埃斯之間最後的這次戰爭殺傷力極大,持續時間久,雙方互有勝負。不但消耗了兩國大量的財富,還讓成千上萬人喪失了性命。這些結果已然是一個悲劇,但很快又出現足以在曆史上產生更大影響的新事件。波斯和羅馬帝國都變得不堪一擊,以致數年之後兩國都未能抵禦另一個民族的侵略,也就是文化較不發達的阿拉伯人。最終,波斯的全部領土和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阿拉伯人手裏。 二、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穆罕默德的生平,與阿拉伯人征服了遼闊的地域,以及新的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傳播,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偉大的穆罕默德,作為阿拉伯人的先知,創造了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接受了伊斯蘭教之後,又憑借對外界的征服傳播伊斯蘭教,使之可以與基督教相匹敵。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成了一種特殊文化的基礎,這種特殊文化不僅控製了近東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還對西歐的部分地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阿拉伯人?阿拉伯從古至今所使用的語言都是一種閃米特語(亦稱塞姆語),這種語言與希伯來語屬於同一種語係。從太古以來,地域寬廣的阿拉伯半島就一直是阿拉伯人的本土,在這片土地上,有廣袤的沙漠和狹窄但肥沃的沿海地帶。由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氣候,在阿拉伯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貝都因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四處遊蕩,以畜牧和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在這些方麵,貝都因阿拉伯人與以土耳其斯坦為代表的亞洲部分地區的蒙古遊牧民是相似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是遊牧民。在紅海的東岸以及波斯灣沿岸的一些城鎮和村子,阿拉伯人從很早以前就在這裏從事農業,並且同那些居住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同樣說著閃米特語的其他民族進行商業上的來往。在公元初的幾個世紀,世代居住於此的阿拉伯人的文化還沒有較大的發展。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學,在藝術和學術上的成就也很少,他們撰寫的一些文字也隻是以為商業服務為目的。
阿拉伯人的遷徙?貝都因阿拉伯人和蒙古遊牧民不僅在生活方式上幾乎一致,他們所麵臨的問題也是相同的,對於與他們相鄰的其他國家來說有著相同的威脅。為了增加畜群收入,貝都因的營地或者氏族需要劫掠周邊農場,伏擊商隊,以及為貪婪的商人和野心勃勃的首領們在戰場上服務來獲取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平與秩序在這裏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再加上接二連三地迎來幾個荒蕪的季節,牧草和糧食作物都歉收,那凶殘的饑民就會遷移到敘利亞、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
阿拉伯人早期的侵襲?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阿拉伯人曾經多次入侵羅馬帝國東南部的幾個行省。但當時,他們對羅馬帝國造成的破壞遠沒有蒙古人在北方和東方造成的影響惡劣。阿拉伯的人口數量少,對物資的需求也不那麽迫切,而且他們幾乎不能進行團隊協作,也不能形成一整股力量向羅馬帝國發起進攻。因而羅馬東南部行省的人民能夠通過攔截或者安撫來打亂來自阿拉伯的襲擊者們的隊伍,使他們避免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的統一?直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才從伊斯蘭教中找到宗教紐帶,使他們在信仰和軍事方麵達成前所未有的統一。從此以後,阿拉伯人的征戰出現了以遠方為目標的趨勢。阿拉伯人不僅占領了羅馬的大部分領土,還建立了一個政教統一的大國。
穆罕默德的生平?伊斯蘭教又稱穆罕默德教,創始人是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公元570年前後,穆罕默德出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他出生在當地一個富有的阿拉伯家庭,但穆罕默德是遺腹子,被伯父撫養長大。他的成長環境是阿拉伯人信仰的原始宗教。這種宗教祭祀供奉著以真主安拉為主神的多位神靈。來自阿拉伯全境的人們都會來到位於麥加的一座聖堂朝拜。信徒們朝拜的主要對象是一塊被放置在一座方形的由石頭建成的屋子裏的小黑石。穆罕默德的信徒們接手這塊被異教徒尊敬供奉的聖地以後,那個被稱為克爾白的石屋,到至今仍受到許多來此朝聖的信徒膜拜。
穆罕默德曾經結過婚,他所從事的職業可能是農業和商業。他是一個不會看書寫字的文盲,關於他在許多地方的旅行經曆也令人懷疑。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他一定是不熟悉的。關於穆罕默德是如何對宗教產生興趣的,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在他的居住地,不僅有來巡禮的異教徒、經常往來的猶太人,而且基督教也開始滲入。因此,他之所以下定決心成為一個立法者和宗教使者,可能就是源於與本地宗教對立的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討論。不管怎樣,在他中年的時候,他終於說服了他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相信他就是神派來宣傳上帝旨意的使者。穆罕默德從來沒有稱自己是一個神,他一直都堅持說自己是神派來的,通過他與世人進行對話的最大的也是最後的一個使者。
《可蘭經》?穆罕默德直到公元632年逝世之前,一直都在公開傳教。他在傳教過程中,曾多次產生神思恍惚或見到幻象的現象。每當出現這種情況,他感覺自己像是受到神的啟示一樣,從而說出關於許多事物的神秘話語。他的朋友們記錄下來這些被假設為神的啟示。在他逝世以後,人們把這些記錄匯集起來並印成一本叫《可蘭經》的書。《可蘭經》同時也標誌著阿拉伯文學的開端。它是采用神自己對話的形式所寫,就像《聖經》之於基督徒一樣,它就是穆斯林(穆罕默德教徒)的《聖經》,是一本極為神聖的書。
穆罕默德的教義?據《可蘭經》所載,穆罕默德的宗教訓示主要分為以下幾項:
1、一神教。他們堅持嚴格的一神論,沒有像異教徒所說的許多神;也沒有像基督徒所說的三位一體的神。他們隻有一位神,也就是唯一的神安拉。安拉是全智全能以及大慈大悲的,他最早是通過猶太人的先知,然後通過耶穌,最後通過穆罕默德來啟示世人。
2、來世。靈魂的不死讓人們享有來世。不忠實和作惡的人,等待他們的是永遠的處罰和火刑的痛苦,而無窮的快樂則賜予忠義正直的人。盡管穆罕默德抄襲了猶太人教的一神主義,又似乎從基督教派生出關於來世的說法,但仍有一點不同:在他的天堂裏,快樂主要包含肉體享樂。
3、道德。這是備受重視的一項教義,即便耶穌是對猶太人說教,穆罕默德是對阿拉伯人說教,但兩人都提出了一些道德戒律能夠適用於全人類。由此可知,穆罕默德和在他之前的耶穌一樣,是為整個世界的宗教提供了倫理上的典範,而不單單隻是為了一個部落服務。穆罕默德的倫理典範也涵蓋了猶太教的“十誡”,但在某些方麵,它又與基督教的倫理觀點相似,尤其是它強調應該寬恕有罪者,並教導人們不要選擇報複。同時,它還特別申明禁止飲酒。
因為穆罕默德的教規允許多妻製,從而使婦女無法受到尊重。伊斯蘭教與信奉昔日的阿拉伯異教,都不能使婦女的地位有所改變。另一方麵,承認奴隸製度,以及奉命以武力傳教的伊斯蘭教,都體現了穆罕默德的教規在許多方麵不如基督教的高尚。
4、禮拜。要按規定遵循某些禮拜的儀式。例如:背誦“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一信條;每個人每天要做五次祈禱,每星期五舉行一次公共祈禱;每年需要持齋一個月,這一個月內每天都需要在日出和日落的期間禁食並且要施舍貧病,趕赴麥加朝聖。麥加朝聖以對克爾白中的黑石接吻而宣告結束,這顯然是從阿拉伯異教借來的儀式。
總之,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是少而簡的。它從來沒有發展出一種繁複的禮儀,或者是一種高度組織的聖職製度。
5、出逃。穆斯林最初是一批人數極少的秘密團體,參加者僅僅是穆罕默德的親戚和朋友。後來他們也逐漸地勸說別人信奉了伊斯蘭教,於是穆罕默德不再保密,開始公開敦促他的鄉人放棄偶像崇拜轉而接受伊斯蘭教。但他並沒有立刻獲得成功,麥加城的大多數居民皆起而反之。於是在公元622年他和門徒從麥加逃向另一個阿拉伯城麥地那避難。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曆史的轉折點便是這次出逃(hegira)。麥地那的人民開始接受了新宗教,並將穆罕默德奉為他們的宗教領袖和地方長官。於是以麥地那為中心,伊斯蘭教開始向外傳播。穆斯林紀元的第一年便從麥加逃亡到麥地那的一年算起,即公元622年。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在麥地那,穆罕默德首先利用他的宗教勢力建立了一個強大穩固的政府。之後他頒布了法律,這些法律被說成是由神而來。緊接著他以同樣的神權創建了一支熱忱甚至狂熱的軍隊,同時執行法律裁判。他利用這支軍隊來壓製在麥地那的猶太僑民反對者,維持本城的秩序。他們不但擊退了來襲的貝都因人,甚至還攻擊和搶劫了麥地那附近路過的商隊。
對商隊的襲擊直接產生了兩種結果:一方麵,打劫使穆斯林變得富足,另一方麵卻又使整個阿拉伯都對他充滿了敬畏,穆罕默德一時聲名遠揚。公元630年,穆斯林軍隊的進攻使得麥加城的人民投降,伊斯蘭教被麥加人民接受。兩年後穆罕默德逝世,這時他的宗教不僅很快推廣到了阿拉伯人的各部落,也在貝都因人中間傳播。 三、阿拉伯帝國
東方與西方?穆斯林從波斯往東侵吞著他國領土。公元732年,穆罕默德逝世一百周年,穆斯林帝國的疆域,以西歐的比利牛斯山脈為起點,經西班牙橫跨北非、敘利亞、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中亞,直到印度和中國的邊界才終止。
穆斯林帝國是一個以阿拉伯穆斯林為凝聚點,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帝國。不管是疆域的遼闊,還是多民族的融合,穆斯林帝國在世界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當他們最初的領土還在阿拉伯半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已經在軍隊中四處散布消息,要將哈裏發的統治伸向亞洲以及非洲。當然,隻有軍人是不行的,穩固的統治更多的是依靠遷居到被征服土地的阿拉伯人。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土著人仍然在說類似閃米特語的語言時,成千上萬的阿拉伯人以近乎病態的適應環境的天賦並帶著他們的信仰來到這裏,他們在這個強大的帝國中扮演了農民、商人、官員的角色,為帝國的穩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從麥地那遷都大馬士革?公元661年,哈裏發第四代繼承者在世時,阿拉伯人很明白,阿拉伯的政治核心從來不是麥地那、麥加和阿拉伯的本土,它們隻是統治下的邊緣地區,穆斯林帝國的政治核心是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第四代哈裏發對美索不達米亞非常鍾愛,但第五代哈裏發——倭馬亞王朝的開國王者,堅決果斷地從麥地那遷都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從此,倭馬亞王朝的各任哈裏發從公元661年到公元749年,一直在大馬士革統治帝國。
穆斯林的寬容政策?無論麥地那的哈裏發統治者還是大馬士革的哈裏發統治者,從來沒想過去破壞原有的文明與當地快要絕滅的宗教。在很多方麵,他們從當地人身上得到的東西,遠遠比給予的多。他們隻是把宗教、政治、語言放在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文明上。在宗教的處理上,他們出乎人們意料地寬容,他們沒有逼迫著統治下的人民去信仰伊斯蘭教。事實上,他們反而保護其他所謂的宗教異端,讓他們可以不受正統教派的迫害。
伊斯蘭教的皈依者?即使這樣,阿拉伯帝國建立以後,伊斯蘭教依然獲得了非常多的皈依者。敘利亞和北非的很多人民,停止信仰基督教選擇皈依伊斯蘭教。於是,伊斯蘭教從一個單一的阿拉伯部族的信仰,逐漸成為世界範圍的宗教。
皈依者的改變出於種種原因。一部分人對基督教創始人究竟是有一個本性還是兩個本性,一個意誌還是兩個意誌這個問題進行著恒久的爭論,而感到厭倦。伊斯蘭教的教義簡潔明了,更貼合他們的本心。一部分人認為穆罕默德的道德勸誡比耶穌更加實質。另一部分人覺得伊斯蘭教義比基督教義在對人這一方麵更加寬宏大量。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皈依伊斯蘭教是因為他們想討好那些穆斯林統治者。
另外,阿拉伯統治者在包容基督教的同時,還對於那些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的人給予了實質性的獎賞。例如:隻有穆斯林能擔任重要職位,不是穆斯林則須納稅。更通俗地說,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就不用納稅,而且還有資格擔任國家的職務。據說,大馬士革的哈裏發甚至為大批的基督徒簇擁加入伊斯蘭教感到恐懼,因為這項規定極大降低著穆斯林帝國的稅收,帝國的財政麵臨著巨大危機。
堅守信仰的基督徒?在阿拉伯帝國,一部分基督教教區被保留下來。除了亞美尼亞人一直信仰基督教,沒有皈依伊斯蘭教的想法。西班牙的羅馬人和西哥特人很大一部分還是基督徒,一直信奉著天主教。其實在埃及、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存在著大批的基督教信徒。除此之外,其餘信奉基督教的人民都皈依了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波斯?前麵說到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有一些原因,瑣羅亞斯德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大多也是這些緣故。在波斯至今還有有一部分瑣羅亞斯德教徒,另一大部分人遷徙到印度,他們的後裔(稱為“帕西人”)至今還存在。沒多久,波斯人幾乎都成為了穆斯林。伊斯蘭教在波斯的傳播取得勝利,但也有弊端。因為從此之後,創建了穆斯林帝國的阿拉伯人必須與波斯人共同掌管這個國家。後麵將會講述,由於波斯人皈依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沒過多久就分崩離析了。 四、穆斯林文明?
阿拉伯人征服並統治著東西方眾多國家,他們在新家鄉敘利亞定居並接受了新的文明。阿拉伯人把從更文明的基督徒和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徒那裏學來的藝術和科學,與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宗教與熱忱融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阿拉伯人懷著無比的熱情和古舊的異教文明及新近基督教文明碰撞出文明的火花,他們才建立了強大的阿拉伯文明。
蓬勃發展的阿拉伯文明漸漸影響著穆斯林的世界,他們在西方基督教區、遠東的印度和中國之間,建立了一個近東與中東共同的文明交流區。在發源地敘利亞,無數華麗的宗教建築拔地而起。如耶路撒冷的奧馬爾清真寺和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阿拉伯文學,特別是詩歌,在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哈裏發高大絢麗的皇宮中慢慢發展起來。阿拉伯科學也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 小結
7世紀,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波斯人不斷入侵龐大的羅馬帝國,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已經被異族侵擾了三個世紀,而阿拉伯人的侵略與遷徙使侵略達到了頂峰。在7世紀,日耳曼人在意大利、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瓦解了羅馬的統治,而阿拉伯人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埃及和非洲等地讓羅馬的統治徹底崩潰。
侵略進行得如火如荼。羅馬帝國的人民從信仰希臘的異教皈依為基督教時,地中海中各地區信仰異教的人民也緊隨羅馬帝國的腳步皈依了基督教。當侵略達到頂點,基督教逐漸取代歐洲的日耳曼異教,將基督教文明發展到柯爾特人、日耳曼人、匈奴人和斯拉夫人中間,基督教在亞洲和非洲的傳播卻停滯不前,逐漸被伊斯蘭教所取代。於是一種全新的穆斯林文明在昔日的羅馬帝國東部各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傳播,基督教正逐漸被一種新的穆斯林文明——伊斯蘭教取代。
地中海世界曾經獲得統一,最初由異教的羅馬帝國控製,後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統治。而到了這一時期,統一的地中海重新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另一個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東方世界。如果曾經的阿拉伯人因循守舊,依靠他們自身固有的水平而不接受其他文明,沒有從被征服的文明那裏學習他們的藝術、科學與工業,就沒有文明高度發展的可能,那麽伊斯蘭教的東方世界也不會成為擁有偉大文明的國度。 <h2></h2> <h2>第16章 黑暗時期</h2>
4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羅馬帝國的西部各行省遭到蠻族的入侵,戰爭此起彼伏,這標誌著基督教文明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而這一時期相當漫長,一直延續到11世紀。
頻繁的戰爭對羅馬帝國造成巨大破壞,幾乎將財力消耗殆盡,同時摧毀了農業和手工製造業,妨礙了貿易的發展,造成大量生命的喪失,民眾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失去了保障。各大城市很快就變得殘破不堪,寬闊的街道上長滿了雜草。羅馬的公共學校全部關閉,而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也受到戰爭的影響,作品和成果少得可憐。在藝術方麵幾乎沒出現任何傑作,隻在建築上有緩慢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內,各方麵的文化都趨於衰落倒退,而不是向前進步。
然而,黑暗時期也不是徹底黑暗,它也有光明的時刻。這一時期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城市,也是羅馬文化的偉大中心。無論在羅馬西部還是東部,基督教的主教們,還有本篤會的修士們,都極力保存了大量傳統舊文獻,這些古老的宗教文獻引發了新的興趣點,如同一盞明亮的燈光,指引著更多人繼續研究基督教文化。另外,幾乎每個修道院都開設了學校,隨處都有教師和學者會集的學術場所。這些地方通常都隸屬於宮廷,由那些偉大的君王貢獻。或許可以說,在黑暗時期,古希臘羅馬的傳統舊文化已經被摧毀,日益沒落破碎,但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卻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新文化在羅馬帝國不斷融合,並逐漸成長壯大起來。 一、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
在黑暗時期出現了兩位偉大人物,他們是兩位國王:一個是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後的法蘭克人查理大帝,另一個是生活在公元900年左右的英格蘭撒克遜人艾爾弗雷德大王。
祖父和父親?查理的祖父是查理·馬特,他的父親是丕平,這兩個人都是法蘭克(也就是今天的法國)的曆史締造人。日耳曼各部落多定居在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其中以法蘭克人勢力最為強大。我們應該不會忘記,法蘭克人的第一個基督徒國王是克洛維。
公元732年,當時的查理·馬特還不是國王,隻是輔佐國王的“宮相”,他率領軍隊在圖爾襲擊了穆斯林軍隊。事實上許久以來,法蘭克的宮相地位尊貴,有時甚至比國王更有權勢。馬特的兒子丕平也是先做宮相,他有一個綽號叫作“矮子丕平”,後來他做了法蘭克的國王。成為國王之後,丕平在法蘭西建立了一個曆史上著名的王朝,也就是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的名字來自於丕平的兒子查理大帝,因為查理的拉丁文名字是加洛盧,所以他的父親將王朝稱為“加洛林王朝”。丕平在位時間不長,從公元751年到公元768年。
查理大帝?查理·馬特和他的兒子丕平都是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但相比之下,在公元768年到公元814年之間任國王的查理更了不起,他是丕平的兒子,曆史上稱他為“查理大帝”或者“查理曼大帝”。愛因哈德曾經為他寫過傳記,詳細描述了他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慣,查理大帝身高將近七英尺,身材非常魁梧,雙眼大而明亮,鼻子略長,麵色透出健康的紅潤,常常滿麵笑容。在私生活上,查理大帝有一些放縱,但他非常重視宗教信仰,堅決遵守宗教儀式,他對教會事業十分熱心,常常支持教會傳教,並關心教會學校的發展。雖然查理大帝從沒學習過文章寫作,但他諳熟日耳曼文字和拉丁文,而且能聽懂希臘語,隻是說得不太好。查理大帝十分仰慕有學問的人,他做了很多工作支持並鼓勵學術研究。因此可以說,查理大帝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和政治家,同時也是學術研究與宗教機構的讚助者和支持者。
查理稱帝?查理大帝不斷采用軍事征服、政治聯盟、締結婚姻等手段,將自己的權力慢慢擴張,直到將西歐大部分地區都納入法蘭克版圖。此後,查理大帝將法蘭克王國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帝國。由於他對基督教會十分忠誠熱心,教皇利奧三世決定為他加冕,並承認他擁有皇帝的尊號。這就是說,教會將查理大帝認定為舊羅馬皇帝體係中的繼承人和延續者。公元800年,查理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繼承帝位,跪在教皇利奧三世麵前接受加冕,正式成為皇帝。
另外,查理的父親丕平也曾經是教會的忠實擁戴者,多次資助並扶持教會的發展。為了防止倫巴底人的入侵和襲擊,丕平曾經親自上陣守護羅馬城。在公元756年,丕平曾經全力維護教皇,並擁戴教皇成為羅馬城及周圍大片區域的領導人和統治者。這一大片地區從此成為一個享有權力的教皇國。從公元756年到1870年,教皇一直統治這片區域,並在這裏擁有絕對至高的行政權力。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稱帝以後,又過了若幹世紀。在基督教教區出現了兩個帝國,一個在羅馬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稱為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另一個則位於羅馬西部,以埃克斯為首都,稱為西羅馬帝國。查理大帝的勢力範圍主要在羅馬西部。因此,後來的君士坦丁堡羅馬皇帝都不願意承認查理大帝,經過很久才勉強接受他作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事實。
傳播文化的查理大帝?查理大帝一生的時間主要用於打仗,但這對於傳播基督教和羅馬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將帝國文明傳入西歐的日耳曼人當中。查理大帝酷愛曆史,喜歡天文地理,他曾親自去課堂上聆聽教師講授文法課程。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奧古斯丁撰寫的基督教書籍《上帝之城》,他還在宮廷裏設立了一所學校,四方的學者都慕名而來,聚集在學校裏討論各種學術,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跟富人的孩子一樣,在學校裏接受教育。查理大帝還在圖爾建立了一所規模龐大的學校,這所學校遠近聞名,成為帝國各大學校的榜樣和典範。查理大帝喜歡搜集圖書,他建立了許多修道院,同時又扶植資助教會,並幫助教會培訓教士。
帝國的分裂?查理曼帝國與亞曆山大帝國的下場幾乎一樣。在查理大帝死後不久,帝國就被分割成三部分。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協議,決定將帝國進行分割。其中一個人得到了帝國西部,即今天的法國,另一個人得到了帝國的東部,即今天的德意誌,最後一個人得到了帝國南部,即今天的意大利,以及阿爾卑斯山脈以下到達萊茵河流域的楔形地帶。此後,法蘭西和德意誌經常產生矛盾,它們爭執的地方常常是這一片沿著萊茵河的楔形地帶。
在9世紀的時候,查理大帝統治的帝國就這樣消失了。可是在西方的大部分地方,這個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概念,並沒有滅亡。這個概念依然存在,並且一直存在了許多世紀,曆史上曾經有過幾次想要重建帝國的嚐試,並且多少獲得了一點成功。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在整個中世紀的西歐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體製,盡管它一直都不能與古代羅馬帝國相提並論,而且也不如查理大帝的帝國那麽寬廣遼闊。
艾爾弗雷德大王?艾爾弗雷德大王的崛起,是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後的幾乎整整一個世紀後,他在英格蘭所引起的變化,與查理大帝在歐洲產生的變化是很相似的。
在這一段時期,無論是英倫三島還是西班牙,都不屬於任何一個羅馬帝國。此時西班牙的大部分領土,仍然掌握在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的穆斯林征服者的手中。英倫三島的人都信奉基督教,而且此時他們正派遣許多傳教士到大陸,給大陸上的日耳曼人傳教。大約在公元830年,西撒克遜王愛格伯已經統領了所有不列顛的撒克遜王國,為英格蘭的聯合王國打下了基礎,但是丹麥人很長時間內一直侵擾英格蘭。從公元871年到公元901年,做了三十年撒克遜人之王的艾爾弗雷德,雖然在與丹麥人進行的多次戰爭中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愛國的心,為他的國家做出了偉大的奉獻,付出了不少努力。
艾爾弗雷德收集整理了各類法律條文,編寫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字;在他的要求下,法院也得到了改進;在他的倡導下,英格蘭人逐漸恢複了對於教育的興趣,開展了學習的風潮。艾爾弗雷德跟查理大帝一樣,也建了一所宮廷學校,他的周圍也有許多學者,其中很多人是他從大陸聘請過來的。他鍾愛有學問和善良的人。他還把拉丁文的書籍翻譯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文,並派人為撒克遜編纂了一部偉大的史書,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部書是早期英國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另外,他還著力加強了英格蘭基督教教會的工作,並讓它與大陸上的其他教會開展交流,使其和大陸上的諸教會產生了更為密切的聯係。
查理大帝從他的父親和祖父那裏受到了很多教育,實現了個人的良好的發展。不過據說,艾爾弗雷德則更多地受益於他的母親,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和時間來教育他。他是英國唯一的一位被眾人尊稱為“大王”的國王。 二、拜占庭帝國
從公元330年到1453年的一千一百多年來,由君士坦丁大帝在舊拜占庭建立的新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漫長的羅馬帝國的都城,也是一座用來抵抗蠻族侵略的重要堡壘。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等都曾試圖攻占君士坦丁堡。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自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延續。不過事實也正是如此。從奧古斯都·愷撒的時候起,經過君士坦丁、狄奧多西烏斯、查士丁尼以及赫拉克利烏斯的幾個時代,一直都是一個皇帝接著一個皇帝,直到後來的幾個世紀才有所改變。君士坦丁堡仍然遵守羅馬以前的法律和習俗,隻不過由於社會產生了一些逐漸緩慢的發展,舊時的法律和習俗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動。
拜占庭帝國和西方的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等帝國,在這些方麵有極其相反的差別。拜占庭帝國是舊帝國的延續;而查理大帝等帝國則是嶄新並間歇發展的。也許査理大帝的國家,或者某個能幹的繼承者統治的國家,被教皇和日耳曼人稱呼為羅馬帝國,但是穆斯林、希臘人以及斯拉夫人直到現在還總是認為“羅馬”(或如他們所稱的“魯姆”)和“拜占庭”是一樣的。在東歐人和亞洲人的觀念裏,拜占庭帝國是獨一無二的羅馬帝國。不過拜占庭帝國也有著諸多不足,它缺乏早期羅馬帝國那種兼收並蓄的特征,在赫拉克利烏斯當政以後更為突出。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包括許多種族、語言和宗教的帝國,而主要是一個說希臘語的國家。
拜占庭文化?從6世紀到11世紀的這幾個世紀,對西歐來說可以算是黑暗時代,但在拜占庭帝國就截然不同。在拜占庭帝國,希臘語依然是文化方麵的通用語言,各地的圖書館裏都收藏著許多新舊希臘文獻。而在5世紀時,建立了一座大型的宮廷學校,到了9世紀又重新改組整合。大部分地區講授法律和醫藥的知識,普通教育也在加快推廣當中。美術和建築都達到了一個高度優美的水平。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宮殿裏閃耀著珍貴的大理石、發光的鑲嵌品以及美麗的金銀色彩的圖案。而那座華麗的聖索非亞大教堂,至今仍被稱為拜占庭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