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陸是所有大陸中最富有生機的一個。我之所以這樣說,既不是把它作為整個工業發展中的經濟因素,也不是把它當作各國政治體製的試驗田。這裏所講的美洲大陸,純粹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從地理角度看,美洲大陸幾乎是得天獨厚,應有盡有。


    北美大陸


    美洲是西半球唯一的大陸,所以這裏沒有其他大陸與之抗衡。它坐落於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大洋之間,在大西洋剛剛成為一個重要的文明中心時,白人就在此安居落戶了。


    美洲地域遼闊,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所以這裏分布著各種氣候帶。其中一些地區雖然橫跨赤道,但那一部分同時也是全洲地勢最高的地方,因而擁有較好的氣候,成為人類聚居之地。


    相對其他洲來說,美洲的沙漠麵積是很小的,而上天賜予的那些廣袤的平原又正好位於溫帶地區,所以這裏似乎注定成為世界的糧倉。


    美洲的海岸線既不平直,也不過於曲折,因而極適於深水海港的開發建設。


    美洲的主要山脈都是南北走向,因此這裏的動植物就得以避過了冰川時期的冰川襲擊,比起同樣在歐洲大陸的動植物群,它們享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


    美洲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銅及其他礦產資源,還有在大機器生產時代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原材料。


    在白人侵駐美洲大陸之前,這裏幾乎無人居住,整個大陸僅有100萬印第安人,因此土著人對白人的侵略無能為力,更無法阻止那些白人在這片土地上為所欲為,直至依照其意圖建立國家。除了存在自己一手釀成的一些不幸的種族問題,美洲不存在太嚴重的種族問題。


    這塊嶄新的處女地上孕育著許多機會,因而吸引了來自各個國家的精英們,他們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很快就適應了這片大陸新奇、獨特,卻又簡單的地理環境。一個多民族混居的獨特的美洲大陸出現了。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居住在今天的美洲的人們是沒有曆史的,他們不必被那些不可能回頭的過去所拖累。因此,他們不受曆史的束縛(在很多地方已經證明,曆史留給人們更多的是包袱),他們可以比其他民族前進得更快些,因為他們不必像其他地區的人們,無論到哪兒都要背負祖先留下的一切。


    南北兩個美洲的地理特征,不僅簡單而且相互對稱。它們各自的特點也是它們相同的地方,這樣我們可以把他們放在一起介紹,卻不會擔心讀者混淆。


    南北兩個美洲的形狀像兩個三角形。唯一不同的是,南美洲的三角比北美洲的三角略偏東一些,這一點證實了一個事實:南美洲比北美洲更早被人發現。當南美洲已為人們熟知的時候,大部分北美洲的地區仍屬於“未知的領域”。


    在南北美洲的西部是一係列貫穿南北的山脈,它約占全洲總麵積的三分之一;另外,東部三分之二的麵積包括中部廣闊的平原及東部的稍低一些的山脈,它們是:位於北美的拉布拉多山和阿巴拉契亞山、位於南美的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大陸東西兩邊的山脈將中部的平原與海洋隔開。


    至於河流的分布,南北美洲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河流向北流,而北美的聖勞倫斯河與南美的亞馬孫河的走向幾乎平行,南美的巴拉那河與巴拉圭河簡直是北美的密蘇裏河與密西西比河的複製品:兩河都是在中途交匯,分別流入亞馬孫河及聖勞倫斯河。


    紅杉——曆史的見證


    至於中美洲,那時是一塊由東至西的狹窄地方,從地理角度講,它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而在尼加拉瓜,景致和動植物群都出現明顯的差異。因此,從這裏開始就進入南美大陸。中美洲的其餘部分多為高山。由於這個原因,墨西哥雖與撒哈拉同樣位於赤道附近,卻氣候宜人,人口稠密。


    南美洲比北美洲更接近赤道,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亞馬孫河幾乎是沿著赤道線向東一路流向大西洋,這真是一個壯觀的行程。總體而言,這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範例,以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及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在這裏,大自然創造了兩個幾乎相同的環境:左邊是一堵高牆,右邊是通道。中間是一片開闊地,形成儲量相當豐厚的倉庫。然後,它把北部舞台交給了一群日耳曼流浪藝人,他們身份卑微,已經習慣到處流浪,喜歡在小鎮上的戲院裏演出,扮演普通的屠夫、麵包師和製作蠟燭台的手藝人等平淡的小角色。南部的舞台又租給了地中海的上等藝術學校裏的高貴顯赫的悲劇學員,他們隻習慣給王公貴族演出,他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以優美瀟灑的姿勢舞弄長劍。對於這種風度,他們北方的同行們卻一無所知,因為他們不得不在貧瘠的土地上辛苦勞作,常年使鏟弄斧的手臂已是僵直,而脊背也過早地彎曲了。


    大自然卻幾乎同時在幾個舞台上拉開了帷幕,並召集全世界觀賞他們的演出。瞧呀,第一幕還未進行到一半,兩個舞台上的演出看上去就已經十分不同。到了第二幕開始時,演員們表演的變化更是明顯,於是觀眾們開始竊竊私語:“這種事情可能嗎?”


    北歐海盜的大船看上去非常標致,但卻禁不住海上的滾滾風浪。因此,那些彪悍的古斯堪的納維亞人駕駛的航船總是偏離航道,因為他們那時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測程儀,那些裝備與古埃及的裝備一樣簡陋,不過當看到畫在莎草紙上的3000年前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埃及船隻及裝備時,你仍會讚歎不已。


    現在,請仔細看看地圖上有關墨西哥灣流(本書已多次提到過)漂流的軌跡,你會發現,墨西哥灣流從非洲穿過大西洋抵達美洲,然後又經過北大西洋的西南漂流到東北,將祝福賜給挪威海岸,然後一直漂流至北冰洋。墨西哥灣流在這一段漂流過程中,速度平緩。從北冰洋,經冰島和格陵蘭島向南返回時,墨西哥灣流降低了溫度,名字也隨之改變,先叫格陵蘭寒流,接著又稱為拉布拉多寒流,這一係列的寒流給整個大西洋北部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冰塊。


    正如我們的荷蘭祖先所描述的,挪威人憑著上帝的指引和自己的運氣,早在9世紀就已到達冰島。冰島和歐洲之間有了固定的航道,往來頻繁,發現格陵蘭和美洲就成了必然的事。正如中國或日本的船隊,如果偏離了航道,必然會被日本暖流帶到大洋的另一邊——英屬哥倫比亞或是加利福尼亞。同樣,當一個挪威人,因大霧迷失了方向(即使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儀器的今天,在有霧的天航行,仍是件可怕的事),被困於從特隆赫姆到冰島之間海域,他遲早會發現自己到了格陵蘭島的東海岸,或者如果霧天持續不散,而挪威人又有好的運氣,他們也許漂在被早期上島的人們叫做瓦恩蘭(音譯,原意是葡萄地——譯者注)的地方。此地種植的葡萄據說可以釀成非常好的酒。


    格陵蘭島


    我們應當記住,正是由於祖先對新大陸的不斷發現,人們的生存空間才越來越大。大部分船長們都不想被視為瘋子,因此他們不願在親友麵前講述那些誰也不會相信的傳奇故事。那些傳奇後來被證明是一個幻覺,也許是將低矮的雲層誤認為山脈;或許隻是一縷陽光,人們就將它當做是海岸線。早在阿貝爾·塔斯曼踏上澳洲的土地之前,法國和西班牙的水手們就已經在航海時看到過這片大陸。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島一次又一次地被發現,又被遺忘。反複幾次後,我們的教科書已經很難注明第一次發現它們的確切時間。毫無疑問,法國的漁民們早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幾個世紀就到過紐芬蘭的大淺灘,但他們隻是告訴鄰居在那裏捕魚很方便,新的土地對他們來說,隻是多了一塊捕魚的場所,而對其他卻不感興趣。法國的布列塔尼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地方,他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土地,為什麽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呢?


    正如在以前的章節中提到的,我一直堅持這樣的理論:先有了人性,然後才有民族性。我不會讓自己陷入那種慣常的激烈爭論中,比如有慶祝哥倫布日,或是萊夫日,或是紀念發現美洲的一些被曆史記錄遺漏的法國水手。我們隻要稍微列舉一些事實就能夠證明:古代挪威人11世紀的頭10年中曾經踏上美洲大陸;還有一些水手,以西班牙人為主,但也有其他民族的航海者們,在一名意大利船長的帶領下,於15世紀的最後10年中光顧過這裏,然而他們發現自己並不是最早到達新大陸的人,他們錯將當地的土著居民認作是亞洲後裔。如果一定要賦予誰以第一個踏上美洲大陸的殊榮,那麽蒙古人倒應該被刻在紀念碑上。


    我們有一座緬懷無名英雄的紀念碑。如果在美洲大陸再豎立石碑,以紀念那些無名的發現者們,也並不是不得體。然而,現在這些發現者的可憐的親屬因法律限製,不可能來到新大陸,恐怕我這項提議也不能實現了。


    紐芬蘭


    對那些來自遠東的第一批勇敢的開拓者,我們已了解得很多了。然而有一件令人感興趣的事,但直到今天或許永遠都是未解之謎,即這群亞洲人到底是如何進入美洲大陸的?難道他們是乘船橫渡狹窄的太平洋北部?或是步行穿過白令海峽的冰麵?或者,他們是在亞洲和美洲之間還有陸地相連時,就來到了美洲?我們對此無從知曉。我個人看來,這無關緊要。當白人來到新大陸後,他們開始與當地人接觸(少數偏遠的地區除外),發現他們還處於石器時代晚期剛剛結束的時代,人們還沒有從各種艱苦冗長的體力勞作中解脫出來;沒有足夠的家畜供人們食用或幫助人們幹活兒,他們不得不以捕魚打獵為生。這些有紅色膚色的土著人即使用盡所有武器,包括弓和箭,也無法與白人抗衡,因為白人可以用槍在很遠的地方將敵人殺死。


    紅皮膚的人們的主人地位已不複存在。雖然這種情況還會繼續存在若幹世紀,但是最終他們會被他們的敵人徹底同化。這真的很可悲,土著人在許多方麵都有其傑出的品質,無論是他們強壯的體魄還是聰明的腦子。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現在,讓我們最後一次看看地圖。


    美洲西海岸,從白令海峽到巴拿馬地峽,由一係列山脈將大陸與太平洋隔開,這組山脈全部是南北走向,有些地方因分布著幾座並列的高山,而比其他地方要寬一些。


    阿拉斯加的這組山脈很明顯是東亞山脈的延續,它被阿拉斯加最重要的河流——育空河一分為二。阿拉斯加過去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67年,美國以700萬美金買下了這片59萬平方英裏的土地。


    美洲三次被發現


    俄國對這筆買賣相當滿意,這是因為他們忽視了阿拉斯加的潛在能量。幾個小漁村,以及到處是厚厚積雪的山地換回700萬美金在當時還是很劃算的。但是,到了1896年,人們在克朗代克地區發現了金礦,阿拉斯加於是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人們從溫哥華到朱諾,然後經斯卡圭、赤庫特和赤卡特,最終到達道森——克朗代克的中心地區。這段行程長達1000多英裏,途中經過艱難的跋涉,但是人們隻要想到路的盡頭有金子等著他們,就會相信自己將是第一個到達終點的人。


    從那以後,人們發現阿拉斯加不僅有黃金,還蘊藏著大量的銅礦、銀礦和煤礦。阿拉斯加不再隻是一個獵取樹皮和捕魚的好地方。結果,在阿拉斯加成為美國領土後的最初40年裏,它創造的價值比從俄國人手裏買來時增加了20倍。


    就在阿拉斯加以南,山脈被分為兩部分。兩座山脈以北美最高的山峰麥金利山為界,東部一座是落基山脈,向內陸延伸,並最終與墨西哥高原融合;西部一座依舊與太平洋平行,向南起伏,直至它消失在墨西哥高原的懷抱當中。沿途因經過不同地區而有不同的名字,在加拿大,它叫做聖伊利山脈和海岸山脈,但經溫哥華島後,又分成兩部分,向西的一部分依然被稱為海岸山脈;向東的一部分在加利福尼亞則被稱為內華達山,在華盛頓和俄勒岡被稱為喀斯喀特山。山脈之間是寬闊的薩克拉門托河流域和聖華金河流域,兩條河在注入舊金山灣之前中途匯合。舊金山灣是世界上最寬、最深、性能最好的海港之一,通過金門與太平洋相連。


    當西班牙拓荒者來到這個河穀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荒原。如今,依靠灌溉,這裏已成為世界的水果之鄉,蘋果、桃子、李子、柑橘和杏等碩果累累,並因其廉價的勞動力,使得種植成本很低,在市場上也就能賣很好的價錢。


    對加利福尼亞來說,這個河穀真是上帝賜予的一塊寶地。當19世紀末淘金熱逐漸冷卻的時候,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的礦工發現,種植果樹一樣能使他們過上舒適的日子。在阿拉斯加和澳大利亞,一旦金礦枯竭,就沒法養活那麽多人,這些人們放棄村舍匆匆離去,留下空蕩蕩的城鎮和村莊。加利福尼亞與其他產金區不同的是,它沒有因金礦的枯竭而衰敗,相反它找到了其他致富的途徑。這段不尋常的發展曆史成為人類曆史上獨特的一筆。


    加利福尼亞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保障了該地區未來經濟的發展。不錯,該地區也有不穩定的因素,即加利福尼亞灣的缺口可能導致不同岩層的偶爾移動,這很危險(尤其是隨後引發大火),但地震造成的災難是暫時的不利,而宜人的氣候卻是永久的祝福。作為整個北美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加利福尼亞的發展剛剛起步。


    在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是一片三部分組成的寬廣的河穀,北部是哥倫比亞高原,斯內克河與哥倫比亞河由此向東注入太平洋;南部是渦薩奇山脈和科羅拉多高原,科羅拉多河就是穿越高原中形成的大峽穀;中部兩座高原之間是聞名的大盆地,從美國東部被趕走的摩門教徒選擇此地作為永久的居留地。盡管這裏的氣候較為幹燥(雖然大鹽湖水量豐富,但含鹽量相當高),但摩門教徒通過不到一個世紀的努力,使這裏成為富裕之鄉。


    整個這一地區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以前曾經發生過劇烈震動。這可以以下麵的事實為證:站在276英尺深的死亡穀穀底可以看到14496英尺高的惠特尼山峰的頂部——美國最高山峰。


    落基山脈向東是廣袤的大平原,北到北冰洋,南至墨西哥灣,向西延伸到拉布拉多的勞倫斯高地和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密蘇裏河、俄亥俄河、阿肯色河和紅河流經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由於這些河流的滋養,大平原成為世界性的大糧倉。馬肯茲河、阿薩巴斯卡河、薩斯科徹溫河這些河流,有的流入北冰洋,有的流入哈得孫河,因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結冰期,因此它們隻給當地帶來一些影響。發源於蒙大拿省黃石公園附近的密蘇裏河和發源於溫尼伯湖與蘇必利爾湖分界地的密西西比河,從源頭到其入海口的三角洲都適宜船隊航行。兩河流域如同中國東部的長江流域那樣富庶而人口稠密。


    作為哈得孫灣、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分水嶺的是一塊地勢稍低的平原,該地區有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伊利湖通過一條較短的河流與安大略湖相連,因為尼亞加拉大瀑布就在這條河上,所以這條河是不通航的。航船要通過韋蘭運河。連接休倫湖和蘇必利爾湖的也是一條運河,即蘇聖瑪麗運河,通過這條運河船閘的運輸總噸位比通過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基爾運河的總數還大。


    五大湖區的湖水,先通過聖勞倫斯河,經聖勞倫斯灣,然後注入大西洋。聖勞倫斯灣類似於內海,西麵是加拿大的高大山脈,東麵是紐芬蘭島(1479年由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伯特發現,1500年設葡萄牙總督),南麵是布雷頓角島和新斯科舍島和新不倫瑞克島。隔開紐芬蘭島和布雷頓角島是卡伯特海峽,它見證了一個事實:是意大利人第一次登上這片土地的。


    加拿大北部,也就是所謂的西北地區,嚴寒的氣候使白人望而生畏,白人無法適應這裏的氣候。我們對那一地區知道得不多,除了一些關於本地獨特的警察的傳說。這片湖泊眾多的土地原來大部分屬於哈得孫公司。這家公司創建於1670年,正是這片海灣的發現者,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英國人——哈得孫死後的第59年。組建這個公司的“英格蘭冒險家們”的確名不虛傳,隻是他們沒有遠見。如果再給他們半個世紀的時間,他們會殺光湖區兩岸及森林中的動物(即使在繁殖季節也照殺不誤),他們還無限製地向印第安人提供大量的酒,印第安人差點兒要在酒中毀滅自己。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插手兼並了哈得孫公司的大部分領地。哈得孫公司成為了一處曆史古董,盡管仍然在原來的地盤做生意,但與從前大不相同了,而是采用新的發展方式。


    尤塞米提國家公園


    拉布拉多半島位於哈得孫灣和聖勞倫斯河之間,因受格陵蘭島冰雪海岸的寒流影響,這裏氣候寒冷,沒有什麽利用價值,但是加拿大的自治才剛剛開始,對拉布拉多的開發抱有樂觀的態度。今天,這裏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嚴重不足。


    從政治上講,加拿大是昔日帝國夢想破滅以後的產物。當喬治·華盛頓出生時,北美大陸的大部分還是屬於法國和西班牙的,而英國的殖民地僅限於大西洋沿岸一小塊孤島,孤島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敵人。早在1608年,法國人就在聖勞倫斯河口居留。逐漸地,他們開始向內陸地區發展。首先到達休倫湖,慢慢地偵察了整個湖區;然後發現了密西西比河的上遊地區,占領了河穀地帶,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到了17世紀末,法國人搶占的土地已到了落基山脈腳下,比西班牙人搶占的領地還要大。阿勒格尼山脈成為分隔法國、西班牙、英國和丹麥各國殖民地的天然屏障。


    大平原的土壤


    如果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能夠對地理懂得稍微多一些,如果地圖對這兩個熱愛藝術的君主來說,比一幅工藝精致、色彩斑斕的雙麵掛毯更重要,那麽也許今天的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的人們應該說法語,而整個北美應該聽命於巴黎,但是這些決定歐洲命運的人並沒有意識到新大陸意味著什麽。由於他們的疏忽,加拿大人講起了英語,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不再是法國的城市。經曆了幾代人以後,新奧爾良及大西洋沿岸地區又賣給了從叛亂的英國小行省建立的合眾國——美利堅合眾國。即使是偉大的拿破侖,看到一些土地換取一些成堆的美元,也會覺得是劃算的生意。然而這片土地今天成為美國最富裕的地區。


    尤塞米提國家公園


    1819年,佛羅裏達劃入新領地,1848年,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和猶他相繼脫離墨西哥。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北美終於徹底易手了,並且成為歐洲平原的延伸。


    這個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地區,由於主人的冷漠,見識短淺,由於幾次戰爭,他們突然意外地被合並在一起了。隨後是驚人的發展,前所未有的繁榮,令世界矚目。隨著第一輛火車開通、第一艘汽船的通航,大量移民湧向了五大湖區,人們在這裏安家落戶,還種植了小麥,當時的芝加哥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貿易中心。


    在人們發現五大湖區、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環繞的三角地帶有大量的煤礦、石油和銅礦後,這裏很快又成為重要的工業區。世界各地的大批勞工紛紛來到匹茲堡、辛辛那提、聖路易斯、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加入開發各種礦藏財富的行列。當人們需要海港來出口他們的鋼鐵、石油和汽車時,大西洋沿岸的紐約、波士頓、費城和巴爾的摩相繼發展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並從此聲名大振。


    同時,南方各州終於從南北戰爭(比內戰還要痛苦)的創傷中恢複過來,廢除奴隸製後,他們積聚了足夠的資金,開始自己種植棉花。加爾維斯頓、薩凡納和新奧爾良又恢複了生機。鐵路和電報電話使整個國家變成一個有機的農場和工廠。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有6000萬歐洲人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加入到開發建設北美大陸的事業中,一個嶄新的世界就這樣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沒有哪個民族能像美國一樣享有這麽多的機遇:廣闊的平原、作為屏障的山脈、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同一個民族,用一種語言交流,沒有沉重的過去。


    繼續向南走,了解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後,我們就會發現美國擁有一個對民族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優勢。墨西哥除去瑪雅人居住過的尤卡坦半島,基本是個山地國家,從裏奧格蘭得山脈到馬德雷山脈,海拔逐漸增加,馬德雷高原平均海拔為4800~5200米。海拔更高的山峰,如波波卡特佩特山(5450米)和奧裏薩巴山(5549米)都是火山,而科利馬火山(3962米)卻是唯一的活火山。


    在朝向太平洋的一麵,馬德雷山脈山勢陡峭,但是朝向大西洋的一麵,山勢卻很平坦。對歐洲人來說,從東麵入侵墨西哥內陸就很容易了。16世紀的最初幾年裏西班牙人的先頭部隊開到墨西哥。這一時期對西班牙先遣隊卻是非常不幸的,發現熱那亞人被證明是個徹底的失敗,這裏沒有人們先前預想的金山銀海,有的卻是赤裸裸的野蠻人,一讓他們幹活兒就裝死,還有數不盡的蚊蟲。


    隨後,墨西哥全國流傳著,有一個靠近大陸叫阿茲台克的地方,那裏的居民都住在金子做的房子裏,人們用金子做的盤子吃飯,晚上躺在金子做的床上,所以1519年,費爾德南·科爾特茲就帶領他的3000人組成的部隊來到了墨西哥。憑12門火炮和13支老舊步槍,擊敗了蒙特朱馬對這個王國的統治。墨西哥曾經秩序井然、管理有方,但是,其統治者卻被人以哈布斯堡國王的名義絞死了。


    隨後的300年裏,墨西哥一直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由於擔心墨西哥種植的農產品衝擊本國市場,殖民者禁止墨西哥種植相關農作物。大多數財富匯入部分擁有大量土地的人手裏,也有的用來發展各種宗教,直到現在,這些宗教還在搶奪勢力範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人馬克西米利安企圖在法國人的幫助下成為蒙特朱馬第二,他又搞了一次冒險。不久,墨西哥被發現蘊藏大量的鐵礦和石油,並且儲量可能超出美國。那時墨西哥有1500萬人,五分之二的人擁有印第安血統,卻生活在極度貧困中。銀行界開始插手他們的事務中,組織革命,土著人則以反革命予以反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整個墨西哥似乎都在暗殺和殺戮之中。幸好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大金融機構資金緊缺(戰爭耗費極大),墨西哥人才得以存留。現在,人們正在努力消除300年來因為歧視、疾病和愚民等政策所造成的創傷,並且獲得了成功,這可以從韋拉克魯斯和坦皮科的出口數據看出來。而今,華盛頓和墨西哥已締結友好關係。


    巴拿馬運河


    南北美洲之間的中美洲地峽,土地肥沃,盛產咖啡、香蕉和甘蔗還有國外資本希望生產的經濟作物。白人不適應這裏天氣的酷熱,黑人又不願為白人工作。再加上活動頻繁的火山,無論對黑人還是白人都是一種威脅。對大多數人,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都隻是一些浪漫的名字(除非是收集郵票)。因為“國庫越空虛,郵票越精美”真的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巴拿馬共和國卻另有一番重要性,特別是對美國。


    中美地峽是一條狹窄的陸地。在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站立在達連的山峰上觀測兩大洋後,西班牙人就對地峽的地理位置有了清楚的認識。早在1551年,西班牙人就想過在這裏開鑿一條屬於他們的大運河。此後,每一代的人都在聽說關於開鑿運河的新計劃。科學界有點兒名氣的人物都至少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以解決不斷出現的難題。但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出一條30英裏長的運河確非易事。直到諾貝爾發明了炸藥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項發明的初衷是想幫助農民除去田地裏的樹樁或石頭,而不是用來自相殘殺。


    在後來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中,人們不再長途跋涉繞行合恩角,而是蜂擁到中美地峽地區,從這裏進入加利福尼亞。1855年,穿越地峽的火車通車了。15年後,蘇伊士運河開鑿成功,舉世皆知。這時,運河的設計者費迪南德·萊斯普斯決心修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但是他的公司因管理不善,一片混亂:工程師在設計時錯誤百出,工人也身患瘧疾和黃熱病而大量死亡。經過8年與大自然的搏鬥,以及在巴黎交易所上更為殘酷的交鋒,這家法國公司再也無力支撐局麵,最終倒閉了。


    這之後的12年中,一切工作似乎都停止了。萊斯普斯遺留下的火車頭上,煙囪裏都長出了棕櫚樹。直到1902年,美國政府購買了這家破產的法國公司的所有權。這以後,哥倫比亞共和國與美國又開始為一塊可供開鑿運河的土地討價還價。最後是西奧多·羅斯福對這次談判失去了耐心,決定扭轉這個局麵。他在這個地方策劃了一個小小的政變,並在不到24小時裏承認了這個新誕生的偏僻角落的獨立政府。事情發生在1903年,自此,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工作納入正常的軌道,1914年開通。


    運河的開通,使加勒比海從一個內海變成連接亞歐的重要商道,位於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間的海上島嶼的價值也隨之提升。英國的巴哈馬和百慕大(位於紐約和佛羅裏達之間),還有古巴屬於遠離航道的島嶼,也是同樣的境遇;而牙買加(英屬領地)、海地和聖地亞哥(名義上都是獨立的國家,實際上,要聽命於華盛頓)地理位置較優越,從運河的開發中獲利更多些。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島及其東南的一係列島嶼都成為巴拿馬運河的受益者。


    在17世紀,對歐洲國家來說,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價值比美洲本土還要大。那裏的氣候炎熱濕潤,非常適宜種植甘蔗,而被運到島上的奴隸是無法逃離這裏的。如今這裏依然盛產甘蔗、可可和咖啡。小安的列斯群島包括:背風群島、聖托馬斯島、聖克魯斯群島、聖馬丁島、薩巴島、聖約翰島、聖尤斯塔蒂尤斯島(一個小礁島,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走私物品的集散地)、瓜達盧佩島、多米尼加島、馬提尼克島(火山活動頻繁,幾乎毀於1902年爆發的培雷火山)、聖盧西亞島、聖文森特島和巴巴多斯島。


    向風群島由布蘭基亞島(屬於委內瑞拉)、博奈爾島、庫拉索島和奧魯巴島(屬於荷蘭,與委內瑞拉海岸平行排列)組成。這些島嶼從前是一組山係的外延部分,這組山係曾經連接委內瑞拉的圭亞那高原和馬德雷山脈。後來,這組山係的框架部分消失,而山峰形成了現在的島嶼。


    從工業角度看,這些島嶼中沒有什麽比較發達的。奴隸製的廢除也帶走了從前的繁榮。如今這些島嶼是聞名世界的冬季旅遊勝地,也是石油和煤的集散地。隻有位於奧裏諾科河三角洲的特立尼達,因盛產瀝青而仍保持著昔日的繁榮。印度人來這裏謀生的非常多,取代了往年的奴隸,他們的人數約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


    世界大戰期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裏學到了很多的地理知識。年輕人很自然地放棄學習德語,轉而學習西班牙語。理由是“學會西班牙語,在南美洲的前景不可估量”,在戰爭尚未結束時,這種觀點還沒有體現出來。但事實上,那時世界與這片大陸的貿易往來出現了嚴重的衰退。


    究其原因,在秘魯、巴西、厄瓜多爾以及其他一些南美國家,對外貿易的具體細節都是由耐心細致的德國職員處理,德國人被認為是這類工作的行家。老板們沒有想到,這成為最不幸的事:當南美洲加入了協約國後,那些可憐的德國職員都被送往集中營,於是所有對外業務也就馬上中斷了,直到戰爭結束,集中營裏的德國職員們重新回來工作,一切才恢複正常。


    密西西比河


    漸漸地,我們明白了真相。雖然南美是個物產豐富的大陸,但是人口稀少,而在其他許多方麵又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所以至少需要經過50年的努力才能前進一小步,但對那裏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夠的。當然,這裏也有少數富有的人,但他們不是靠著整個大陸的發展而積聚財產的,或許是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攫取的,或許是在多變的政治格局中,以當權者親屬的名義趁機占有的。


    第一條鐵路


    如果我在本章對南美的情況講述不夠詳細,請不要懷疑我有反拉美情緒。相反,我作為一個北美洲人,我比南美洲人更加懂得欣賞他們的優秀品質。在本書一開始,我就告訴你們我要寫的是關於“人”的地理,並且始終堅信,地域的重要性完全取決於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各方麵的素質,比如科學、商業、宗教和藝術,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所作的貢獻的大小。從這個角度看,到目前為止,南美洲幾乎和蒙古一樣,在各方麵都是一無所有的。我總是反複強調這一點,或許這一切源於人口資源的極度缺乏。人口稀缺可能是因為:南美洲大部分位於赤道地帶,在許多地方白人不可能取代當地的土著人,諸多的混血(黑人和白人的、白人和印第安人的,還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難以施展他們在各方麵的潛能。


    最古老的山脈並不代表海拔最高


    很久以來,南美洲是各種政治的舞台。巴西帝國雖然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但還算一個較新穎的事物。還有巴拉圭的耶穌會,它在研究烏托邦的學術著作中占有一席之位。南美至少產生了一個偉大的人,那就是玻利瓦爾。像我們的華盛頓一樣,他解放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國家,整個南美大陸的革命運動的成功都是與他的名字緊緊相連的。我從不懷疑,在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曆史上還有許多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們並不揚名世界。在深入了解他們以後,我肯定他們能夠歸入世界名人之列。因此,這本書隻介紹高山、河流和國家就足夠了。


    落基山脈和墨西哥的馬德雷斯山脈在南美洲西海岸的延續部分被稱為安第斯山脈。“安第斯”是西班牙文的音譯,是西班牙占領者們對印第安人在山坡修建的用於灌溉的水渠的統稱。西班牙人通過破壞水渠和堤壩使土著人餓死,達到他們搶占土地掠奪財產的目的。西班牙人的這種掠奪行為隻是白人侵入新大陸以來眾多強盜行徑中的一種。


    安第斯山脈在接近南極時斷裂為許多小島,其中以火地島最為著名。在智利和火地島之間有一條海峽,是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航海家麥哲倫是第一個進行環球航海的白人。最南端是合恩角,這是以發現該島的人家鄉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保衛麥哲倫海峽作用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屬於英國領地。


    安第斯山脈同樣是多火山的山脈。厄瓜多爾的欽博拉索火山(現在熄滅了)高達20702英尺,阿根廷的阿空拉加瓜火山高22834英尺,而海拔為19550英尺的科托帕斯火山(也在厄瓜多爾),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位於南美的安第斯山脈,和在北美境內的姊妹山脈還有其他兩點相似之處:延綿的山脈環抱著寬闊的高原,並形成國家之間的天然屏障;另外,山勢險峻,沒有便利的通道。所以,唯一的一條橫穿安第斯山脈的鐵路,也就是智利—阿根廷鐵路,不得不依山勢爬行,其攀登的高度遠遠超過瑞士的聖伯納得山口和哥達山口。


    南美洲


    至於延伸至南美東海岸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由北部的圭亞那山脈和東部的巴西高原組成。圭亞那山脈和巴西高原之間是亞馬孫河,它雖然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卻是擁有最大流量的河流。亞馬孫河有數百條支流,其中至少15條支流與萊茵河一樣長,而馬代拉河和塔帕若斯河,則比萊茵河還要長一些。


    圭亞那山脈的北部是奧裏諾科河。它實際上是通過內格羅河與亞馬孫河連接的,但它比亞馬孫河更適於航船,因為在入海之前沒有任何山巒阻隔,而在入海口的地方可達20英裏寬;而且,它的流量相當大,在內地時其水深達到300英尺,因此說奧裏諾科河非常適合遠洋航運發展。


    穿越安第斯山脈的鐵路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它在途中匯集了巴拉圭和烏拉圭的一些河流,形成拉普拉塔河。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就坐落在這條河的流域上。與奧裏諾科河一樣,巴拉那河也是一條適於內陸航運的河流。


    委內瑞拉平原


    除了歐洲,南美比大多數大陸都占優勢,它是沙漠麵積最少的大陸。智利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充足,亞馬孫河流域及巴西東海岸地區地處赤道附近,受熱帶雨林氣候影響,熱帶雨林比剛果的還要茂盛。由於這裏氣候濕潤,其他地區,特別是離赤道稍遠一些的南部地區,極適宜發展農業生產。阿根廷大草原、奧裏諾斯河流域和巴西大草原可與北美大平原相媲美。


    南美許多國家的形成,並不能稱作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通過不斷的戰爭與變革造成的偶然結果。臨近赤道的委內瑞拉共和國,人口3216萬,其北部的馬拉開波湖已探明有著豐富的石油,現在已成為委內瑞拉最重要的港口,漸漸取代了離海較遠且交通不是很方便的首都加拉加斯的地位。


    哥倫比亞位於委內瑞拉共和國的西麵,它的首都是波哥大,地處內陸,交通極其不便,直到有了通往這裏的飛機,人們才有可能與馬格達萊亞河口的巴蘭基亞自由往來。哥倫比亞東西部與美國一樣,臨近大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是在開發其自然資源之前,還需要大量的北歐移民。


    厄瓜多爾是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國家。自巴拿馬運河開通以來,首都基爾的瓜亞基爾灣港有了很大的發展。該國曾經出口大量的奎寧,現在出口最多的是可可。


    秘魯位於太平洋沿岸較南端的地方。當西班牙人最初到達新大陸的時候,這裏是印第安人勢力最強大的地方。由貴族,即太陽的子孫印加人統治,他們享有國王專製的特權。或許是由於統治的封建性,印加文明較阿茲台克文明更高級,更富有人性。


    當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到這片土地時,印加帝國已存在了400年之久,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當時的印加帝國存在許多政治派別,貴族之間鬥爭十分激烈。皮薩羅用挑撥離間的方式在1531年統治了整個印加帝國。他囚禁印加人,把所有印第安人變成奴隸,把所有能偷來搶來的東西都運回了西班牙。古印加帝國的遺跡,包括廢棄的道路,位於安第斯山脈的喀喀湖(海拔1246英尺,麵積為3300平方英裏)附近城堡的殘垣斷壁,以及無數的陶罐及其他一些藝術品,向人們展示了這個民族曾經有過多麽輝煌的曆史,而如今,它的後代一夜之間淪為痛苦麻木的土著人,要麽在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特的大街小巷上漫無目的地閑逛,要麽參加革命。


    利馬是個現代化的城市,秘魯的首都。在這裏,已探明有著銀、銅和石油的豐富儲量,這是秘魯的未來之所在。除非共和國的總統和他的外國銀行家將這筆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礦藏轉走,並把所得存入法國銀行。這類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玻利維亞是個內陸國,但它的首都拉巴斯曾經與海直接相通。在1870年至1892年發生的秘魯與智利為爭奪阿裏卡地區的戰爭中,玻利維亞愚蠢地站在了秘魯一方,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結束,玻利維亞從此喪失了沿海地區。玻利維亞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這裏是世界上第三大產錫國。玻利維亞人口稀少,每平方英裏的土地平均不到5人,人口共計300萬,而且大多數是在印加王國被毀滅時逃亡至此的印第安人。


    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大陸最南端的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美洲大陸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們地處溫帶地區,良好的地理位置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裏很少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似乎更適宜在熱帶地區生活),吸引了大量層次較高的移民。


    相比較而言,智利的自然資源要比阿根廷豐富。智利的阿裏卡(從這裏可以坐火車到玻利維亞)、安托法加斯塔、伊基克和瓦爾帕萊索是南美大陸西海岸的最重要的四個海港,首都聖地亞哥是整個南美最大的城市。智利南部以牧業為主,主要是養牛。大批的牛在這裏被宰殺,後經冰凍處理,經由麥哲倫海峽的蓬塔阿爾納斯運往歐洲。


    阿根廷是南美洲最重要的養牛大國。幾乎有歐洲麵積的三分之一的巴拉那河流域是南美大陸最富有的地區,這裏的牛肉、羊毛、皮革和黃油的大量出口,致使其他地區同樣產品的出口要以降低價格為代價。在過去10年中,源源不斷地來自意大利的移民不僅給阿根廷提供了勞動力,而且帶來了技術,使這裏成為西半球最重要的穀物和亞麻生產國之一。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牧羊業規模相當大,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牧羊業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坐落在拉普拉塔河流之上,與它隔河相望的就是烏拉圭的首都蒙得維利亞。烏拉圭的土壤與氣候都與阿根廷完全相同。這裏印第安人已經消失了。烏拉圭人隻是采取了一些小小的措施,就成功地發展了經濟。阿根廷人雖然發展規模很大,卻因投機和混亂的財政管理常常陷入危機。


    廢棄的礦井


    巴拉圭是位於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第三個國家,它實際上具備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許多優越條件。如果不是1864年至1870年的那場戰爭,它的經濟狀況會相當好。可憐的印第安人在前任統治者(1769年把國家讓給了西班牙王國)的軍隊裏受訓,後來又不得不聽命於一個十分瘋狂的總統而征戰南北。這位不自量力的總統,平白無故地向他強大的三位鄰居挑釁,連年的征戰,使該國的男人所剩無幾。戰爭結束時,麵對這殘酷的事實,巴拉圭人不得不恢複一夫多妻製,以使全國人口有所增長。然而恐怕還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巴拉圭才能真正從那場災難中恢複過來。


    我們還需要介紹的國家就剩下巴西了。作為一個殖民地國家,它受盡了歧視。巴西是屬荷蘭領地,後來又由葡萄牙人霸占。葡萄牙人禁止土著人和移民與他人進行商貿往來,除非是在裏斯本的那些被授權的商人。於是,葡萄牙人管理下的巴西一直處於被奴役的狀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07年,這一年,葡萄牙的皇室為躲避拿破侖逃亡到裏約熱內盧,這以後的12年中,乾坤扭轉,受人歧視的殖民地竟成了葡萄牙的政治中心。1821年,葡萄牙國王返回到裏斯本時,將自己的兒子唐佩德羅留在裏約熱內盧作自己的代表。一年後,唐佩德羅宣稱自己為獨立的巴西帝王。這位帝王給予巴西一個開明的政府,即布拉幹薩政府。這是其他南美國家所不曾有過的。從那以後,葡萄牙語成為連接今天的巴西與葡萄牙的唯一紐帶。布拉幹薩政府由於1889年發生的軍事政變,它的末代帝王不得不退位逃亡到巴黎,並死在那裏。


    巴西的領土麵積為327.5萬平方英裏,與美國的麵積相當,約占南美大陸的一半。巴西是赤道以南所有國家中最富有的。全國可分為三部分:亞馬孫河流域、大西洋海岸和巴西高原地區。在桑托斯,咖啡的日生產量幾乎可提供全世界需求量的一半。除咖啡以外,巴西還盛產橡膠,位於亞馬孫河河口的帕拉和貝倫地區,及裏奧內格羅河與亞馬孫河交匯處的馬瑙斯都是種植橡膠的地方。此外,東海岸的巴伊亞出產煙草和可可,馬托格羅索高原以發達的畜牧業而聞名,另外,內地還儲藏有大量珍貴的寶石,因為開采難度大,直到今天這些礦藏尚未被完全地開發。鐵礦和其他一些金屬礦的開發麵臨同樣的境況,要依靠鐵路事業才能發展。


    最後是三塊依然為歐洲殖民地的地方,它們是17世紀和18世紀舊殖民地的產物。它們是英國的圭亞那,或叫做德梅拉拉;荷蘭的圭亞那,或叫做蘇裏南(荷蘭人以安的列斯和新阿姆斯特丹城作交換得來的);法國的圭亞那,或叫做卡宴。若不是法國仍將卡宴當作他們胡作非為的殖民地,如果不是從那個是非之地傳出的種種醜聞,我們恐怕早已忘記圭亞那的存在。當然,它畢竟對人類的發展沒有什麽貢獻,但它提醒人們回憶起從前,並告訴遠道而來的探訪者,南美大陸曾是一個可以隨意掠奪的富庶倉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的家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房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房龍並收藏人類的家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