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普通地圖冊中的地圖或者地理手冊所示,阿拉伯是亞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一位不了解我們地球人的曆史的火星上的來客,就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認為那片著名的內夫得沙漠,不過就是撒哈拉沙漠的延續,隻是有一條微不足道的印度洋淺灣——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紅海——將兩者阻隔。
紅海的長度幾乎是其寬度的6倍,其中暗礁密布。它的平均深度約300英尋,但是在與印度洋上的亞丁灣相接的地方,深度隻有2—16英尋。所以,這片到處是火山島的紅海很可能在波斯灣形成之前隻是一個內陸湖,就像直到英吉利海峽形成之後,北海才可以稱得上是海一樣。
至於阿拉伯人自己,他們既不想屬於亞洲也不想屬於非洲,他們稱自己的家鄉為“阿拉伯島”。那是一個麵積比德國大6倍的國家,但是它的人口與麵積卻不相稱,這裏的人口隻有700萬,尚不及英國的大倫敦區的人口。然而,這700萬現代阿拉伯人的祖先卻具有強健的體魄與頑強的精神,他們非凡的表現曾在全世界人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且他們沒有得助於造物主的絲毫恩惠,就獲得了世界霸權。
首先,他們生活的這一地區的氣候條件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這裏不僅和撒哈拉沙漠一樣,沒有什麽河流,而且還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方之一。隻有最南端和最東端的沿海地區潮濕多雨,但由於過分潮濕,歐洲人還是無法適應那裏的環境。在半島的中部和西南部山區,海拔高達6000英尺以上,溫差很大,隻要太陽一下山,溫度立刻下降,不到半小時,溫度計的水銀柱就從原來的80華氏度降到20華氏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和動物都無法適應。
如果沒有地下水,這個國家整個內陸就不能住人,而沿海地區也隻有亞丁灣英國移民居住區以北還比較富庶。
雖然在商業地位方麵,整個半島尚不及曼哈頓南部一塊低地地區,但在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方麵,它卻遠遠超過了曼哈頓。
有趣的是,阿拉伯半島從來沒有像法國或者瑞典那樣出現一個完整的國家。大戰期間,由於缺乏人力的協約國向周圍每一個人亂許願,結果戰後從波斯灣到亞喀巴灣,一連串出現了13個所謂的獨立國家。甚至北方的約旦河兩岸也出現了一個獨立國家,由一位聽命於耶路撒冷的埃米爾(即穆斯林國家的酋長、高級官員——譯者注)進行統治。這個國家橫亙在巴勒斯坦與敘利亞沙漠之間。這些獨立國家大多數空有其名,不過就是波斯灣沿岸的哈薩(今沙特阿拉伯東部省份——譯者注)、阿曼,南部的哈德拉毛(今也門共和國東南部地區——譯者注),紅海岸邊的也門和阿西爾(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省份——譯者注)以及漢誌(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省份——譯者注)。其中隻有漢誌還算得上比較重要,因為這個地區不僅有自己的鐵路(巴格達鐵路線的終點已通到麥地那,今後還要延至麥加),還掌握著伊斯蘭世界的兩座聖城,這就是穆罕默德的誕生地麥加以及穆罕默德的安息地麥地那。
這兩座沙漠綠洲城市在7世紀初期還默默無聞,給它們帶來巨大聲譽的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大約出生在公元567年或569年。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幾個月就已去世,繈褓中的他又很快失去了母親,他是由貧窮的祖父撫養成人的。穆罕默德小小年紀就開始為別人趕駱駝,跟隨著雇傭他的商隊走遍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他還曾渡過紅海到達非洲,甚至還去過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舊稱——譯者注)。當時,阿比西尼亞正企圖將阿拉伯半島變成它的一塊殖民地(當時是個絕佳時機,因為素來不合的沙漠部落那會兒正打得不可開交,根本不會一致對外)。
後來,穆罕默德娶了一位寡婦,由於女方的家境還算富裕,他的財產漸漸增多,於是他不再四處奔波,而是留在家鄉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商店,專門經營糧食和駱駝飼料。後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開始了嚴肅認真的傳教生涯。
我不想詳細介紹穆罕默德的教義,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買一本《古蘭經》試著讀一讀。可以說,是穆罕默德的努力,使阿拉伯沙漠中一直鉤心鬥角的閃米特部落突然團結起來,他們意識到要完成一項使命。不到一個世紀,他們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得到了非洲北部沿海地區和西班牙。一直到18世紀末,這些穆斯林們已經對歐洲的安全構成長久威脅。
一個能在極短時間內獲得這樣成就的民族,他們的人民一定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體魄。據那些和他們打過交道的人講(包括拿破侖,別看他對女人毫無品味,卻對優秀的戰士獨具慧眼),阿拉伯人是令人生畏的戰士,可怕的對手。阿拉伯人在中世紀的大學足以證明這個民族他們對學術和科學的重視,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凋零衰敗了。這是為什麽?我無從知曉。津津樂道於地理因素對民族性格的影響倒是容易,並且可以順理成章地證明沙漠民族一向是偉大的征服者,世界的霸主。但是,也有許多沙漠民族始終湮沒無聞,就像許多山地民族成就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業,但還有許多山地民族卻是好吃懶做之徒,一直在無所事事中蹉跎。我實在無法從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中總結出一條基本規律。
然而,曆史往往會重演。18世紀中葉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伊斯蘭教擺脫了一切繁複的禮儀和偶像崇拜,清教徒式艱苦樸素的瓦哈比派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樸素而簡單。這次改頭換麵也許有可能把阿拉伯人再次推上戰爭之路。如果歐洲繼續讓他們的精力耗費在內戰之中,那麽這些穆斯林會和1200年前一樣,對歐洲人構成威脅。他們這個可怕的半島儲藏著一個難對付的民族。這些人不苟言笑、清心寡欲,他們總是威嚴地板著臉,任何物質財富都不會使他們動心,因為他們的生活需求本就十分簡樸,他們從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麽。
這樣的民族從來就是巨大的潛在威脅,特別是當他們有正當理由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在阿拉伯、亞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些地方,白人至上的觀點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毫不動搖。
紅海的長度幾乎是其寬度的6倍,其中暗礁密布。它的平均深度約300英尋,但是在與印度洋上的亞丁灣相接的地方,深度隻有2—16英尋。所以,這片到處是火山島的紅海很可能在波斯灣形成之前隻是一個內陸湖,就像直到英吉利海峽形成之後,北海才可以稱得上是海一樣。
至於阿拉伯人自己,他們既不想屬於亞洲也不想屬於非洲,他們稱自己的家鄉為“阿拉伯島”。那是一個麵積比德國大6倍的國家,但是它的人口與麵積卻不相稱,這裏的人口隻有700萬,尚不及英國的大倫敦區的人口。然而,這700萬現代阿拉伯人的祖先卻具有強健的體魄與頑強的精神,他們非凡的表現曾在全世界人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且他們沒有得助於造物主的絲毫恩惠,就獲得了世界霸權。
首先,他們生活的這一地區的氣候條件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這裏不僅和撒哈拉沙漠一樣,沒有什麽河流,而且還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方之一。隻有最南端和最東端的沿海地區潮濕多雨,但由於過分潮濕,歐洲人還是無法適應那裏的環境。在半島的中部和西南部山區,海拔高達6000英尺以上,溫差很大,隻要太陽一下山,溫度立刻下降,不到半小時,溫度計的水銀柱就從原來的80華氏度降到20華氏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和動物都無法適應。
如果沒有地下水,這個國家整個內陸就不能住人,而沿海地區也隻有亞丁灣英國移民居住區以北還比較富庶。
雖然在商業地位方麵,整個半島尚不及曼哈頓南部一塊低地地區,但在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方麵,它卻遠遠超過了曼哈頓。
有趣的是,阿拉伯半島從來沒有像法國或者瑞典那樣出現一個完整的國家。大戰期間,由於缺乏人力的協約國向周圍每一個人亂許願,結果戰後從波斯灣到亞喀巴灣,一連串出現了13個所謂的獨立國家。甚至北方的約旦河兩岸也出現了一個獨立國家,由一位聽命於耶路撒冷的埃米爾(即穆斯林國家的酋長、高級官員——譯者注)進行統治。這個國家橫亙在巴勒斯坦與敘利亞沙漠之間。這些獨立國家大多數空有其名,不過就是波斯灣沿岸的哈薩(今沙特阿拉伯東部省份——譯者注)、阿曼,南部的哈德拉毛(今也門共和國東南部地區——譯者注),紅海岸邊的也門和阿西爾(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省份——譯者注)以及漢誌(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省份——譯者注)。其中隻有漢誌還算得上比較重要,因為這個地區不僅有自己的鐵路(巴格達鐵路線的終點已通到麥地那,今後還要延至麥加),還掌握著伊斯蘭世界的兩座聖城,這就是穆罕默德的誕生地麥加以及穆罕默德的安息地麥地那。
這兩座沙漠綠洲城市在7世紀初期還默默無聞,給它們帶來巨大聲譽的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大約出生在公元567年或569年。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幾個月就已去世,繈褓中的他又很快失去了母親,他是由貧窮的祖父撫養成人的。穆罕默德小小年紀就開始為別人趕駱駝,跟隨著雇傭他的商隊走遍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他還曾渡過紅海到達非洲,甚至還去過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舊稱——譯者注)。當時,阿比西尼亞正企圖將阿拉伯半島變成它的一塊殖民地(當時是個絕佳時機,因為素來不合的沙漠部落那會兒正打得不可開交,根本不會一致對外)。
後來,穆罕默德娶了一位寡婦,由於女方的家境還算富裕,他的財產漸漸增多,於是他不再四處奔波,而是留在家鄉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商店,專門經營糧食和駱駝飼料。後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開始了嚴肅認真的傳教生涯。
我不想詳細介紹穆罕默德的教義,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買一本《古蘭經》試著讀一讀。可以說,是穆罕默德的努力,使阿拉伯沙漠中一直鉤心鬥角的閃米特部落突然團結起來,他們意識到要完成一項使命。不到一個世紀,他們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占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得到了非洲北部沿海地區和西班牙。一直到18世紀末,這些穆斯林們已經對歐洲的安全構成長久威脅。
一個能在極短時間內獲得這樣成就的民族,他們的人民一定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體魄。據那些和他們打過交道的人講(包括拿破侖,別看他對女人毫無品味,卻對優秀的戰士獨具慧眼),阿拉伯人是令人生畏的戰士,可怕的對手。阿拉伯人在中世紀的大學足以證明這個民族他們對學術和科學的重視,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凋零衰敗了。這是為什麽?我無從知曉。津津樂道於地理因素對民族性格的影響倒是容易,並且可以順理成章地證明沙漠民族一向是偉大的征服者,世界的霸主。但是,也有許多沙漠民族始終湮沒無聞,就像許多山地民族成就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業,但還有許多山地民族卻是好吃懶做之徒,一直在無所事事中蹉跎。我實在無法從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中總結出一條基本規律。
然而,曆史往往會重演。18世紀中葉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伊斯蘭教擺脫了一切繁複的禮儀和偶像崇拜,清教徒式艱苦樸素的瓦哈比派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樸素而簡單。這次改頭換麵也許有可能把阿拉伯人再次推上戰爭之路。如果歐洲繼續讓他們的精力耗費在內戰之中,那麽這些穆斯林會和1200年前一樣,對歐洲人構成威脅。他們這個可怕的半島儲藏著一個難對付的民族。這些人不苟言笑、清心寡欲,他們總是威嚴地板著臉,任何物質財富都不會使他們動心,因為他們的生活需求本就十分簡樸,他們從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麽。
這樣的民族從來就是巨大的潛在威脅,特別是當他們有正當理由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在阿拉伯、亞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些地方,白人至上的觀點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毫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