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將近五十年前這場發生在金三角的大規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總數接近十萬人,這是迄今為止整個金三角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激戰,可謂驚天地動鬼神。戰爭主戰場在猛薩以西的拉牛山口,我曾親臨此地考察戰役全過程,采訪各方人士。我得出一個結論是,這場戰爭造就了一個全盛的國民黨金三角帝國,同時也直接導致這個帝國的沒落。
對於獨立僅數年的南亞小國緬甸來說,國民黨殘軍日益成為國內局勢動蕩不寧的根源。一位曆史學家吳貌貌在報紙上撰文呼籲:“漢人軍隊已經嚴重威脅緬甸的國家獨立和自由精神,並有重新引發國內戰爭和分裂的危險……他們占領了大半個撣邦(金三角),征收稅賦,參與走私鴉片、販賣軍火武器等等。他們的頭子是李彌將軍。有種種跡象表明,某個西方大國在暗地裏支持他的行動。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我要指出的是,漢人軍隊的存在不僅使緬甸主權受到侵害,而且鼓動了那些從事分裂的民族主義分子向國家權威挑戰。”
一本倫敦出版的外交雜誌披露說:“緬甸政府默認國民黨軍隊在其領土的存在並經常騷擾鄰國邊境,這種曖昧態度激怒了北京共產黨政府。北京政府多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交涉,敦促仰光政府采取強硬立場,驅逐國民黨軍隊直至完全解決中緬邊境安全問題……”
我認為西方觀察家的判斷並不準確。仰光政府是最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作為友好鄰邦,國民黨殘軍把金三角作為反攻大陸的軍事基地是不能被容忍的。問題在於,仰光政府決不是不想把侵略者趕走,以保持領土的統一和完整,而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
國家問題,歸根結底是實力問題。實力不如人,正義也好,譴責也好,遊行示威也好,統統不管用。第一次圍剿國民黨殘軍,本該趁他們立足未穩,一舉將其殲滅或者驅逐,沒想到卻大敗而歸。仰光政府痛下決心,撥巨款購買武器,增加飛機數量,加強政府軍作戰訓練,針對國民黨殘軍有備而戰。
李彌在金三角大肆招兵買馬,修建機場,繳稅納糧,以及反攻大陸的種種活動引起仰光政府嚴重不安。他們擔心國民黨殘軍羽翼豐滿,將金三角變成國中之國,那時候誰也奈何他們不得。有最新情報稱,李彌派人到處煽動少數民族頭領叛亂,聯合對抗政府。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國中之國就是一個火藥桶,必將引爆一連串危機。
國民黨殘軍一再竄犯邊境,北京政府決不會坐視不管,一旦解放軍越境清剿,吃虧的自然還是緬甸人。三百多年前,滿清軍隊追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從雲南追進緬甸就不走,這個曆史教訓使緬甸人牢記了幾百年。大國打仗,小國遭殃。所以與其讓別人來打,不如自己動手摘除這個心腹大患。
2
(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國民黨殘軍經過浴血奮戰,再一次打垮緬甸政府軍及其招聘的精銳雇傭軍,鞏固了自己的地盤。
戰爭後,後來舉世聞名的大毒梟坤沙嶄露頭角,從普通士兵中脫穎而出。)
3
李彌在曼穀大酒店接受西方記者采訪。
美國記者:“請問李將軍,貴軍再次打敗緬甸政府軍,您能談談經過嗎?”
李彌避而不談:“我反共救國軍乃國軍精銳,以反攻大陸為宗旨,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我軍官兵均有豐富作戰經驗,他們日夜操練軍事技術,學習政治理論,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服從命令,光複我中華神州。”
法國記者緊追不舍:“貴軍已經兩次在緬甸境內與政府軍作戰,您能說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嗎?”
李彌正色道:“我堂堂中華國軍,初到金三角隻是暫時過路,借土養命。如果緬甸政府欺人太甚,我軍奉行的原則是:‘人不犯我,和平共處;人若犯我,我必痛擊’。”
英國記者:“請問李將軍,您所說‘暫時過路’,大約還要多少時間?”
李彌義正辭嚴地回答:“這要視形勢和需要而定。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曆史知識,金三角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地區,曆史上一直屬中國所有,清朝末年永昌府(保山)和騰衝府還派有中國官員管轄。我反共救國軍想在那裏住多久就住多久,這不過是我們繼續行使曾經中斷的領土權利。”
記者們飛快記了一陣,有人抬起頭提問:“請問,貴軍現在實際控製區有多大麵積?”
李彌:“即我剛才指出的上述地區,它的麵積為台灣數倍。”
記者:“貴軍有多少部隊?計劃發展多少兵力?”
李彌:“對不起,那是軍事秘密,無可奉告。”
一個香港記者問:“外麵有消息說,某個西方大國在秘密地援助貴軍,李將軍能予以證實嗎?”
李彌麵不改色地說:“請注意,這是不負責任的謠傳。我反共救國軍本來就是有建製的正規軍,裝備精良,英勇善戰,並且廣泛地贏得反共誌士和廣大華僑的支持,根本就不存在什麽西方大國的援助之類。”
英國記者追問:“貴軍番號是‘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遊擊總指揮部’,那麽是否可以理解為,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地區都屬於雲南省範疇?”
李彌謹慎回答:“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有曆史和現實的諸多方麵原因,我暫時不願對此加以評論。”
一個澳洲女記者:“李主席先生,您是雲南省主席,外麵稱您為雲南王,您打算什麽時候返回省會昆明?”
李彌大笑,如同被人搔到癢處。他厲聲說道:“實話告訴你們,我李彌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關鍵看我想不想做。”
一時語驚四座,會場嘩然。消息傳到仰光,緬甸輿論為之大嘩!
關於將近五十年前這場發生在金三角的大規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總數接近十萬人,這是迄今為止整個金三角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激戰,可謂驚天地動鬼神。戰爭主戰場在猛薩以西的拉牛山口,我曾親臨此地考察戰役全過程,采訪各方人士。我得出一個結論是,這場戰爭造就了一個全盛的國民黨金三角帝國,同時也直接導致這個帝國的沒落。
對於獨立僅數年的南亞小國緬甸來說,國民黨殘軍日益成為國內局勢動蕩不寧的根源。一位曆史學家吳貌貌在報紙上撰文呼籲:“漢人軍隊已經嚴重威脅緬甸的國家獨立和自由精神,並有重新引發國內戰爭和分裂的危險……他們占領了大半個撣邦(金三角),征收稅賦,參與走私鴉片、販賣軍火武器等等。他們的頭子是李彌將軍。有種種跡象表明,某個西方大國在暗地裏支持他的行動。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我要指出的是,漢人軍隊的存在不僅使緬甸主權受到侵害,而且鼓動了那些從事分裂的民族主義分子向國家權威挑戰。”
一本倫敦出版的外交雜誌披露說:“緬甸政府默認國民黨軍隊在其領土的存在並經常騷擾鄰國邊境,這種曖昧態度激怒了北京共產黨政府。北京政府多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交涉,敦促仰光政府采取強硬立場,驅逐國民黨軍隊直至完全解決中緬邊境安全問題……”
我認為西方觀察家的判斷並不準確。仰光政府是最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作為友好鄰邦,國民黨殘軍把金三角作為反攻大陸的軍事基地是不能被容忍的。問題在於,仰光政府決不是不想把侵略者趕走,以保持領土的統一和完整,而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
國家問題,歸根結底是實力問題。實力不如人,正義也好,譴責也好,遊行示威也好,統統不管用。第一次圍剿國民黨殘軍,本該趁他們立足未穩,一舉將其殲滅或者驅逐,沒想到卻大敗而歸。仰光政府痛下決心,撥巨款購買武器,增加飛機數量,加強政府軍作戰訓練,針對國民黨殘軍有備而戰。
李彌在金三角大肆招兵買馬,修建機場,繳稅納糧,以及反攻大陸的種種活動引起仰光政府嚴重不安。他們擔心國民黨殘軍羽翼豐滿,將金三角變成國中之國,那時候誰也奈何他們不得。有最新情報稱,李彌派人到處煽動少數民族頭領叛亂,聯合對抗政府。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國中之國就是一個火藥桶,必將引爆一連串危機。
國民黨殘軍一再竄犯邊境,北京政府決不會坐視不管,一旦解放軍越境清剿,吃虧的自然還是緬甸人。三百多年前,滿清軍隊追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從雲南追進緬甸就不走,這個曆史教訓使緬甸人牢記了幾百年。大國打仗,小國遭殃。所以與其讓別人來打,不如自己動手摘除這個心腹大患。
2
(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國民黨殘軍經過浴血奮戰,再一次打垮緬甸政府軍及其招聘的精銳雇傭軍,鞏固了自己的地盤。
戰爭後,後來舉世聞名的大毒梟坤沙嶄露頭角,從普通士兵中脫穎而出。)
3
李彌在曼穀大酒店接受西方記者采訪。
美國記者:“請問李將軍,貴軍再次打敗緬甸政府軍,您能談談經過嗎?”
李彌避而不談:“我反共救國軍乃國軍精銳,以反攻大陸為宗旨,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我軍官兵均有豐富作戰經驗,他們日夜操練軍事技術,學習政治理論,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服從命令,光複我中華神州。”
法國記者緊追不舍:“貴軍已經兩次在緬甸境內與政府軍作戰,您能說不以緬甸政府為敵手嗎?”
李彌正色道:“我堂堂中華國軍,初到金三角隻是暫時過路,借土養命。如果緬甸政府欺人太甚,我軍奉行的原則是:‘人不犯我,和平共處;人若犯我,我必痛擊’。”
英國記者:“請問李將軍,您所說‘暫時過路’,大約還要多少時間?”
李彌義正辭嚴地回答:“這要視形勢和需要而定。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曆史知識,金三角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地區,曆史上一直屬中國所有,清朝末年永昌府(保山)和騰衝府還派有中國官員管轄。我反共救國軍想在那裏住多久就住多久,這不過是我們繼續行使曾經中斷的領土權利。”
記者們飛快記了一陣,有人抬起頭提問:“請問,貴軍現在實際控製區有多大麵積?”
李彌:“即我剛才指出的上述地區,它的麵積為台灣數倍。”
記者:“貴軍有多少部隊?計劃發展多少兵力?”
李彌:“對不起,那是軍事秘密,無可奉告。”
一個香港記者問:“外麵有消息說,某個西方大國在秘密地援助貴軍,李將軍能予以證實嗎?”
李彌麵不改色地說:“請注意,這是不負責任的謠傳。我反共救國軍本來就是有建製的正規軍,裝備精良,英勇善戰,並且廣泛地贏得反共誌士和廣大華僑的支持,根本就不存在什麽西方大國的援助之類。”
英國記者追問:“貴軍番號是‘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遊擊總指揮部’,那麽是否可以理解為,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地區都屬於雲南省範疇?”
李彌謹慎回答:“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有曆史和現實的諸多方麵原因,我暫時不願對此加以評論。”
一個澳洲女記者:“李主席先生,您是雲南省主席,外麵稱您為雲南王,您打算什麽時候返回省會昆明?”
李彌大笑,如同被人搔到癢處。他厲聲說道:“實話告訴你們,我李彌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關鍵看我想不想做。”
一時語驚四座,會場嘩然。消息傳到仰光,緬甸輿論為之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