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進入、自行運轉、左右與帶動世上最堅硬強固的東西。沒有存在的痕跡,無形無聲的東西,能夠進入細密無間、絕無空隙的東西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無為的作用與好處,不說話不立言的作用與好處,真是別的一切實有的東西所難以比擬的呀。
這一章非常有名,其中關於無有入無間的說法,會立刻讓人想到原子、分子、粒子、中子、質子、電子、誇克、放射線、同位素、電磁波、b超、ct??想到高能物理、微觀世界,想到發電、無線電、核能、信息、納米等工業技術。雖然,我們知道《老子》中的科學幻想因素絕無僅有,但是老子的想象力與這種想象力暗合物理世界的結構與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這一章也許還能令人想起著名的港片《無間道》。無間是一個有魅力的哲學——佛學——帶有神秘色彩的名詞,它是老子最先使用的。佛學裏的無間,則不僅講空間上的沒有間隙,更強調時間上的沒有間斷,沒有間歇。佛學上講無間還是地獄的別名。老子這裏則隻是講沒有間隙,沒有間隙卻仍然能打進去、走進去、影響進去,靠的是無有,因為沒有間隙,任何有是進不去的。
在這裏無其實是一種有的形式,它可以無影無形無聲無重量,然而正因如此它才能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無不可入。這像是講神力,然而老子與孔子一樣是不講什麽怪力亂神的,後麵(第六十章)有一處講到的是其鬼不神,以不神為好事。
那麽老子是講熱能、電能、中子、核子嗎?老子那時肯定沒有這樣的知識與想象,然而他相信世上有一種叫做無有之有,可以入無間。其實按現代物理學講,所有的物質都有間隙。
老子的設想不是物理學的而是哲學的,哲學可以超前地向物理學的新發現新理論靠攏。老子有一種想象,有一種理念,叫做以弱勝強、以虛勝實、以無勝有、以智勝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克敵於無形、勝敵於不知不覺中、不戰而勝。這是在中國非常流行的想法,我覺得這與中國的弱者太多有關。它雖然未必很有操作性,未必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作佐證,但很美好,很理想,也很哲學。太極拳的思路可能與此有關,內功、氣功的思路也與此有關。
我們設想的最高級的打鬥功夫是一個瘦弱的老頭,在那兒半臥半坐,眼皮也不抬,不動聲色,基本不動或微微一動,來攻的敵人就趴下了,被製伏了,被滅掉了。
這類想法帶有一種絕妙性、神奇性乃至是神秘性,卻確有幾分天真,用老子的褒揚之語說,這是一種嬰兒式的美麗幻想。用今天的不敬之語說,就是有點小兒科。在這種小兒科式的幻想中,出現過迷信與愚昧,例如義和團的以功夫勝洋人的空想。
當然它也有某些道理:柔而勝堅,弱而勝強,小而勝大,無而勝有,這樣的絕妙事例並非不存在,問題在於,這並不是常規常道。
這樣的模式我們可以設想或聯想一下以下幾種比較好的情況:一個是希圖以我們的精神文化戰勝西洋的堅船利炮,以中華的精神文明戰勝西洋的物質文明。這在清末與民初,曾經被一些人所幻想。然而,失敗了。
一個是以全新意識形態,戰勝已顯古老與庸俗的西洋的意識形態。毛澤東在解放初期就曾經論述,一個中國的普通工人農民,由於掌握了全新的意識形態,在認識世界與曆史方麵,遠比一個西方大人物高明。後來,中國還有所謂“精神原子彈”的說法。“文革”則更將意識形態的作用誇張到了極高境地。
現在也仍然有這種至柔勝至堅、無有入無間的東方式遐想、烏托邦,如某個時期的特異功能熱、氣功熱等。
我們現在喜歡講的“軟實力”,到了國人眼裏,也會與老子的哲學聯係起來。言語、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都是天下之至柔,都是上善若水,都是潤物細無聲的,也都是軟實力。
同時我認為,是不是軟實力、是不是有實力,關鍵在於文化的有效性,即一種文化能不能提高它所覆蓋的群體的生活質量,能不能有利於它覆蓋的群體的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進步。
如果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無為當然比有為強得多優越得多,不言當然比有言多言強得多優越得多。至少,無為與不言,為今後的有為與立言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無為是保持在欲發未發狀態;是一切進入準備,隻等一聲發令槍響的狀態;是微微一笑將言未言的狀態;是重心完全沉穩牢實,平衡完全得當,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的狀態。即使你因為實在需要,“為”了一兩下,就像運動員為了回球,不能不移動、閃身、突然發力了,也必須立
即無間斷無間歇地回到無為狀態、準備狀態,掌握好重心,做好應對下一個突襲的準備,以迎接下一個挑戰。
無有入無間的想法出類拔萃、超凡入聖。我們以著名的法國馬其諾防線為例:一戰後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可以說是“無間”的典範,它的防禦既沒有空隙也沒有間歇。但一九四〇年五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這條防線,很快占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無間是可能的,無邊無端無終結是不可能的。二戰開始,德軍的無有就是壓根沒有去進攻去突破馬其諾防線。再如我國改造戰爭罪犯的例子:開始,罪犯的頑強完全“無間”,具有完全的不可入性。這時用暴力或訓話是毫無用處的,倒是在其他的不相幹的事情上,管教人員的模範的行為可能給罪犯以感動,以無有入了無間。
雖然不無幻想,麵對強力,麵對無間,知識分子還是願意相信無有入無間的。知識分子有的其實是無有,即非財產、非權力、非大棒,然而如果你確實接近了大道——真理,你就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那個無間的力量,如果脫離了大道——真理,就可能最終垮台或變異。
換一個角度想,知識分子不應該滿足於自己的無有,他們也應該有一點、多有一點實績與影響。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進入、自行運轉、左右與帶動世上最堅硬強固的東西。沒有存在的痕跡,無形無聲的東西,能夠進入細密無間、絕無空隙的東西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無為的作用與好處,不說話不立言的作用與好處,真是別的一切實有的東西所難以比擬的呀。
這一章非常有名,其中關於無有入無間的說法,會立刻讓人想到原子、分子、粒子、中子、質子、電子、誇克、放射線、同位素、電磁波、b超、ct??想到高能物理、微觀世界,想到發電、無線電、核能、信息、納米等工業技術。雖然,我們知道《老子》中的科學幻想因素絕無僅有,但是老子的想象力與這種想象力暗合物理世界的結構與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這一章也許還能令人想起著名的港片《無間道》。無間是一個有魅力的哲學——佛學——帶有神秘色彩的名詞,它是老子最先使用的。佛學裏的無間,則不僅講空間上的沒有間隙,更強調時間上的沒有間斷,沒有間歇。佛學上講無間還是地獄的別名。老子這裏則隻是講沒有間隙,沒有間隙卻仍然能打進去、走進去、影響進去,靠的是無有,因為沒有間隙,任何有是進不去的。
在這裏無其實是一種有的形式,它可以無影無形無聲無重量,然而正因如此它才能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無不可入。這像是講神力,然而老子與孔子一樣是不講什麽怪力亂神的,後麵(第六十章)有一處講到的是其鬼不神,以不神為好事。
那麽老子是講熱能、電能、中子、核子嗎?老子那時肯定沒有這樣的知識與想象,然而他相信世上有一種叫做無有之有,可以入無間。其實按現代物理學講,所有的物質都有間隙。
老子的設想不是物理學的而是哲學的,哲學可以超前地向物理學的新發現新理論靠攏。老子有一種想象,有一種理念,叫做以弱勝強、以虛勝實、以無勝有、以智勝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克敵於無形、勝敵於不知不覺中、不戰而勝。這是在中國非常流行的想法,我覺得這與中國的弱者太多有關。它雖然未必很有操作性,未必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作佐證,但很美好,很理想,也很哲學。太極拳的思路可能與此有關,內功、氣功的思路也與此有關。
我們設想的最高級的打鬥功夫是一個瘦弱的老頭,在那兒半臥半坐,眼皮也不抬,不動聲色,基本不動或微微一動,來攻的敵人就趴下了,被製伏了,被滅掉了。
這類想法帶有一種絕妙性、神奇性乃至是神秘性,卻確有幾分天真,用老子的褒揚之語說,這是一種嬰兒式的美麗幻想。用今天的不敬之語說,就是有點小兒科。在這種小兒科式的幻想中,出現過迷信與愚昧,例如義和團的以功夫勝洋人的空想。
當然它也有某些道理:柔而勝堅,弱而勝強,小而勝大,無而勝有,這樣的絕妙事例並非不存在,問題在於,這並不是常規常道。
這樣的模式我們可以設想或聯想一下以下幾種比較好的情況:一個是希圖以我們的精神文化戰勝西洋的堅船利炮,以中華的精神文明戰勝西洋的物質文明。這在清末與民初,曾經被一些人所幻想。然而,失敗了。
一個是以全新意識形態,戰勝已顯古老與庸俗的西洋的意識形態。毛澤東在解放初期就曾經論述,一個中國的普通工人農民,由於掌握了全新的意識形態,在認識世界與曆史方麵,遠比一個西方大人物高明。後來,中國還有所謂“精神原子彈”的說法。“文革”則更將意識形態的作用誇張到了極高境地。
現在也仍然有這種至柔勝至堅、無有入無間的東方式遐想、烏托邦,如某個時期的特異功能熱、氣功熱等。
我們現在喜歡講的“軟實力”,到了國人眼裏,也會與老子的哲學聯係起來。言語、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都是天下之至柔,都是上善若水,都是潤物細無聲的,也都是軟實力。
同時我認為,是不是軟實力、是不是有實力,關鍵在於文化的有效性,即一種文化能不能提高它所覆蓋的群體的生活質量,能不能有利於它覆蓋的群體的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進步。
如果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無為當然比有為強得多優越得多,不言當然比有言多言強得多優越得多。至少,無為與不言,為今後的有為與立言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無為是保持在欲發未發狀態;是一切進入準備,隻等一聲發令槍響的狀態;是微微一笑將言未言的狀態;是重心完全沉穩牢實,平衡完全得當,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的狀態。即使你因為實在需要,“為”了一兩下,就像運動員為了回球,不能不移動、閃身、突然發力了,也必須立
即無間斷無間歇地回到無為狀態、準備狀態,掌握好重心,做好應對下一個突襲的準備,以迎接下一個挑戰。
無有入無間的想法出類拔萃、超凡入聖。我們以著名的法國馬其諾防線為例:一戰後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可以說是“無間”的典範,它的防禦既沒有空隙也沒有間歇。但一九四〇年五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這條防線,很快占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無間是可能的,無邊無端無終結是不可能的。二戰開始,德軍的無有就是壓根沒有去進攻去突破馬其諾防線。再如我國改造戰爭罪犯的例子:開始,罪犯的頑強完全“無間”,具有完全的不可入性。這時用暴力或訓話是毫無用處的,倒是在其他的不相幹的事情上,管教人員的模範的行為可能給罪犯以感動,以無有入了無間。
雖然不無幻想,麵對強力,麵對無間,知識分子還是願意相信無有入無間的。知識分子有的其實是無有,即非財產、非權力、非大棒,然而如果你確實接近了大道——真理,你就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那個無間的力量,如果脫離了大道——真理,就可能最終垮台或變異。
換一個角度想,知識分子不應該滿足於自己的無有,他們也應該有一點、多有一點實績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