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抱在懷裏,滿滿堂堂?不如就此罷休、放下。鋒芒畢露,尖銳刺人?不可能長久保持銳利的。金玉滿堂,光芒四射?你守護得住嗎(總要慢慢地走失嘛)?財大氣粗,由於富貴榮華而傲氣衝天,你這是自找毛病,自找倒黴。


    事情做成了,成功了,也就該急流勇退了,這才合乎天道呀。


    第九章的中心是講物極必反,毋為己甚,急流勇退,見好就收。這樣的道理在我國已經成為常識,各種說法很多,但是做到的卻很少很少。


    這一章應該說是最少爭議的。傳說孔子撰述的《尚書》中已經提出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濟世良言。直至社會主義的中國,毛澤東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孔子、孟子都用水作正麵的形象說事。而盈、銳、滿、驕,也不見有人不承認它們是四害。


    《紅樓夢》裏秦可卿臨死前給王熙鳳托夢,就講了一番這樣的道理:


    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


    又說:


    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


    早在老子的時代,春秋後期或者戰國早期,老子已經看夠了多少盈、銳、滿、驕的個人或者勢力,包括政權“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就是說一個王朝有時起得也快,垮得也快。而垮的原因,恰恰就埋伏在它起時興盛時看好時的盈、銳、滿、驕之中。


    《史記》裏記述了太多的盈、銳、滿、驕直至滅亡的故事。眾所周知的項羽、韓信不說了,《範雎蔡澤列傳》中的蔡澤,司馬遷其實沒有怎麽寫他的豐功偉績,而是專門寫了一段他怎麽樣說服範雎功遂身退。蔡澤是這樣說的:


    今主之親忠臣不忘舊故不若孝公、悼王、句踐,而君之功績愛信親幸又不若商君、吳起、大夫種,然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於三子,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不取也。


    多麽有趣,日中則移,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雖然具體說法略有不同,其基本精神卻是從謀臣蔡澤到老子,再到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寧國府的美人秦可卿少奶奶的共識。而功遂身退,或者用一個更加通俗的說法叫做急流勇退,更是為人所稱道。蘇軾有《贈善相程傑》詩曰:


    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不退,老在火上騰騰騰,好嗎?


    而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的說法是:


    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


    著名的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就是專門寫“卸職入深山,悶來時撫琴飲酒”之樂的。都愛聽,都不愛這樣做。


    那麽許多人為什麽有此認識卻無此行動,即做不到急流勇退,直至自取滅亡呢?蔡澤也有個說法:


    且夫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餌也。蘇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貪利不止也。是以聖人製禮節欲,取於民有度,使之以時,用之有止,故誌不溢,行不驕,常與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絕。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遂以殺身亡國??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處儉約之患也。


    他講得好,是貪欲和誘餌使人類或鳥類退不下來,是至盛的處境使人熱昏,拒絕退下。蔡澤的論述洋洋灑灑,旁征博引,高屋建瓴,後邊還舉了商鞅、白起、吳起、大夫種的例子,都是該退不退,終至殺身之禍。其實這更像是司馬遷的議論——借題發揮,而不大可能完全是蔡澤的原話。


    《史記》通過蔡澤之口,從理論上論道:


    易曰“亢龍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原來這裏已經提出了能上能下的富有當代性的命題。而蔡澤的整個的“上而能下、信而能詘、往而能返”的主張,頗似來自老子的真傳。


    當然客觀分析起來,當退不退的原因也與體製有關,與選擇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有關,並與人的結構素質有關。一個人如果除了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種語言以外其他什麽都不懂,他還能退個什麽勁呢?我就聽到一位參加革命多年的老朋友退休(離休)前的講話,他說,我自少年時代參加革命,從來沒有離開過革命的隊伍呀??他已經聲淚俱下了。


    或有學者討論,功遂而身退中的退字,並不意味著退休退出,而叫做避位而去,而是指的斂藏、不張揚膨脹。這樣的解釋雖然靈活,卻可能為戀棧者留下了借口。什麽叫身退,一般人都掰扯得分明,不再深入討論,不受學問的迷惑也許更好。


    這裏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功遂身退是天道。這也可以用蔡澤的話來說明,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都是天象天道。類似的事例多了去了:夏盡秋來,夜長破曉,鬥轉星移,陰晴寒暑,無不一一向著對立的方麵轉化。嗚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縱使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退步抽身的道理講了幾千年,又有幾個做到了呢?


    同時,世界上的道理、大道並非隻有一個方麵,隻有一種言說表述的方式,並非沒有悖


    論至少是與之相反相成互悖互補的論存在,就是說也有堂堂正正的“反身退”的道理:其中一個說法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有其感人處。雖然感人,卻未必明智。你是死而後了,盡了瘁了與“已”了,事業呢?國家呢?百姓呢?對他們是有好處還是沒有好處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老子的幫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蒙並收藏老子的幫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