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成浚北上後,果然不費什麽力氣就說服了閻錫山。1927年6月上旬,閻錫山聲明服從“三民主義”,在山西全境懸掛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隨後他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所部也全部改稱國民革命軍。何成浚接著又造訪張學良,並通過張學良等人向張作霖提出“南北議和”的條件:張作霖要和閻錫山一樣,宣布信奉“三民主義”,同時將安國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由此便可委任他為“東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繼續維持東北。
閻錫山受蔣介石之托,也派代表到北京,以奉方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旗為條件,斡旋成立“奉、寧、晉三角同盟”。
在當時東北軍連吃敗仗的情況下,張作霖認為“南北議和”可以,但雙方地位應該對等,而蔣、閻這些條件卻是要迫使自己屈從於南方,是他絕不甘心也無法接受的。
6月11日,張作霖在順承王府召開奉係將領會議,討論與南方的和戰問題。所有高級將領裏麵,唯張學良早有向南方完全妥協的想法,但他和韓麟春尚遠在新鄉,而且在新鄉計劃的部分內容泄露後,張作霖非常警覺,對他的相關意見也采取了堅決拒絕的態度。其他人都視蔣介石的條件為投降,誰都不願意就此向南方稱臣,隻是他們又分成兩派。一派以張作相、吳俊升為代表,對打下去無信心,主張退守關外。另一派以孫傳芳、張宗昌為代表,這兩人都是比較能打的戰將,聲言就算打到最後一人也不輕退。
兩派各執己見,吵到不可開交。楊宇霆見狀,怕引起奉係內部新的分裂,趕緊說“北方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抵禦南方”,他建議將各省軍隊的名稱統一起來,全部改用安國軍旗幟,一致服從安國軍總司令也就是張作霖的命令。孫傳芳一聽立刻補充道:“不僅軍事上要服從,政治上也要服從。”
經楊宇霆、孫傳芳的提議,會議話題被引到了如何在政治上對北方進行統一。原先一直被擱置的張作霖“稱帝”被順理成章地放到了桌麵之上,楊宇霆也不再對此表示反對。討論時,有人主張擁戴張作霖為臨時總統,有人主張沿用段祺瑞臨時執政的名義,最後決定仿照孫中山的先例稱“大元帥”。
意識到終於可以“登基”了,本來已經被戰事弄得有些沮喪的張作霖雄心頓起,他望了孫傳芳一眼,問道:“馨帥(孫傳芳字馨遠)還有多少兵?”孫傳芳回答:“還有十三萬人。隻要雨帥接濟軍餉子彈,繼續作戰毫無問題。”
張作霖當即答應撥給孫傳芳軍餉五十萬,子彈可就近向山東領取。接著他又回頭問張宗昌、褚玉璞:“你們兩位守得住山東、直隸否?”張、褚齊聲答道:“進取不足,退守有餘。”
聽到這裏,張作霖十分高興地說:“好極了,你們要怎麽辦,我都依從你們便是。”
當天,按照楊宇霆的建議,北方鎮威軍(即東北軍主力的名號)、直魯軍、東南五省聯軍一律統稱“安國軍”,安國軍共分七個軍團,囊括了以上全部軍隊。
1927年6月18日,在眾將的擁戴下,張作霖正式就任海陸軍大元帥,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就職典禮在懷仁堂舉行,張作相、吳俊升、楊宇霆、孫傳芳等人一直都在張作霖身邊隨侍,然而張作霖堅持要等到張學良、韓麟春從前線趕到方肯就職——舐犢之情,人皆有之,何況是非常看重父子倫理關係的東方社會。張作霖時年已經五十二歲,即便他對兒子再不滿意,也隻能把未來希望寄托於這位“太子”的身上。
由於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登基”,各國對張作霖政權都表現得很冷淡,沒有一國肯以國家的名義表示祝賀,這是曆屆北京政府都沒有遇到過的。時隔一周,張作霖來到天壇,祭告中華列祖列宗。正當他捧爵而祭,喃喃祈禱時,一不小心竟將金爵摔落在地,在場眾人看到後都認為此乃凶兆。
盡管場麵冷清還被說成有凶兆,但仍蓋不住張作霖親政的熱情。在懷仁堂,他召集大家訓話,態度非常率真老實:“一個人活在世上,總不過是為名為利。我現在錢同產業很多了,可以說我的子孫也用不完。這一次來北京就大元帥職,是為求名而來。能為老百姓做一點好事,就是有名了,我總盡我的力量去幹。”
閻錫山受蔣介石之托,也派代表到北京,以奉方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旗為條件,斡旋成立“奉、寧、晉三角同盟”。
在當時東北軍連吃敗仗的情況下,張作霖認為“南北議和”可以,但雙方地位應該對等,而蔣、閻這些條件卻是要迫使自己屈從於南方,是他絕不甘心也無法接受的。
6月11日,張作霖在順承王府召開奉係將領會議,討論與南方的和戰問題。所有高級將領裏麵,唯張學良早有向南方完全妥協的想法,但他和韓麟春尚遠在新鄉,而且在新鄉計劃的部分內容泄露後,張作霖非常警覺,對他的相關意見也采取了堅決拒絕的態度。其他人都視蔣介石的條件為投降,誰都不願意就此向南方稱臣,隻是他們又分成兩派。一派以張作相、吳俊升為代表,對打下去無信心,主張退守關外。另一派以孫傳芳、張宗昌為代表,這兩人都是比較能打的戰將,聲言就算打到最後一人也不輕退。
兩派各執己見,吵到不可開交。楊宇霆見狀,怕引起奉係內部新的分裂,趕緊說“北方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抵禦南方”,他建議將各省軍隊的名稱統一起來,全部改用安國軍旗幟,一致服從安國軍總司令也就是張作霖的命令。孫傳芳一聽立刻補充道:“不僅軍事上要服從,政治上也要服從。”
經楊宇霆、孫傳芳的提議,會議話題被引到了如何在政治上對北方進行統一。原先一直被擱置的張作霖“稱帝”被順理成章地放到了桌麵之上,楊宇霆也不再對此表示反對。討論時,有人主張擁戴張作霖為臨時總統,有人主張沿用段祺瑞臨時執政的名義,最後決定仿照孫中山的先例稱“大元帥”。
意識到終於可以“登基”了,本來已經被戰事弄得有些沮喪的張作霖雄心頓起,他望了孫傳芳一眼,問道:“馨帥(孫傳芳字馨遠)還有多少兵?”孫傳芳回答:“還有十三萬人。隻要雨帥接濟軍餉子彈,繼續作戰毫無問題。”
張作霖當即答應撥給孫傳芳軍餉五十萬,子彈可就近向山東領取。接著他又回頭問張宗昌、褚玉璞:“你們兩位守得住山東、直隸否?”張、褚齊聲答道:“進取不足,退守有餘。”
聽到這裏,張作霖十分高興地說:“好極了,你們要怎麽辦,我都依從你們便是。”
當天,按照楊宇霆的建議,北方鎮威軍(即東北軍主力的名號)、直魯軍、東南五省聯軍一律統稱“安國軍”,安國軍共分七個軍團,囊括了以上全部軍隊。
1927年6月18日,在眾將的擁戴下,張作霖正式就任海陸軍大元帥,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就職典禮在懷仁堂舉行,張作相、吳俊升、楊宇霆、孫傳芳等人一直都在張作霖身邊隨侍,然而張作霖堅持要等到張學良、韓麟春從前線趕到方肯就職——舐犢之情,人皆有之,何況是非常看重父子倫理關係的東方社會。張作霖時年已經五十二歲,即便他對兒子再不滿意,也隻能把未來希望寄托於這位“太子”的身上。
由於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登基”,各國對張作霖政權都表現得很冷淡,沒有一國肯以國家的名義表示祝賀,這是曆屆北京政府都沒有遇到過的。時隔一周,張作霖來到天壇,祭告中華列祖列宗。正當他捧爵而祭,喃喃祈禱時,一不小心竟將金爵摔落在地,在場眾人看到後都認為此乃凶兆。
盡管場麵冷清還被說成有凶兆,但仍蓋不住張作霖親政的熱情。在懷仁堂,他召集大家訓話,態度非常率真老實:“一個人活在世上,總不過是為名為利。我現在錢同產業很多了,可以說我的子孫也用不完。這一次來北京就大元帥職,是為求名而來。能為老百姓做一點好事,就是有名了,我總盡我的力量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