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的最早設想倒是擁孫,他倒戈時在北京與之裏應外合的黃郛是早期革命黨人、蔣介石的結義兄弟。在黃郛的引導下,據說馮玉祥已讀過三民主義的有關書籍,而且很感興趣,對孫中山也不止一次表示過敬仰。他們進行倒戈,其名義之一就是發動“首都革命”,迎接孫中山來京執政。


    不過馮玉祥又不像張作霖那樣鐵定擁孫,他雖敬孫,但亦不惡段。換言之,擁孫擁段都行,若孫、段能合作入主中央,那是更好了。當然孫、段的政治主張和世界觀也是南轅北轍,根本不可能合作,既然如此,張擁段,長江各省實力派也一致擁段,馮玉祥便隨風轉舵,跟著捧起了段。


    受張作霖委派,日籍顧問町野前去為段祺瑞就執政之位鋪平道路。臨走前,張作霖除了交給他一百萬元作為活動費用外,其他什麽也沒說。町野的事情辦得很順利,但到段祺瑞這一關時反而變得麻煩起來,段祺瑞周圍一幫謀士幕僚,全都是在政壇上混的聰明人,所謂安福係政客。他們強調必須十八省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要合法等,囉裏囉唆一大堆,町野聽得頭疼,於是便來了句狠的:“吳佩孚還在渤海,我們還是請曹錕繼續做大總統好了。”這句話一拋出,誰也不言語了,事情就此定了下來。


    張作霖向來不用人做事則已,一用就信任不渝,而且對於所委派的事情,一般都隻聽結論,不聽過程和經過,即便對於日籍顧問如町野之類也是如此。町野回去複命時向張作霖隻說了一句“事辦好了”,張作霖也隻說“好”,而根本沒問經過,更不問錢的用途。


    1924年11月15日,張作霖、馮玉祥等人根據天津會晤的結果,發出聯合通電,一致推舉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這些人從商議到最後做出決定,都撇開了他們的盟友、那位被他們認為“書生不知兵”的黨人領袖。孫中山自11月13日動身北上,路上就已經得知了段祺瑞出線的消息,也就不再緊趕慢趕了。11月17日,他抵達上海,隨後轉道日本,一路宣傳自己的政見,希望能獲取更多的支持。


    12月4日,孫中山一行輾轉抵達天津,與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等人進行會晤。這時段祺瑞已在北京宣誓就職並組織了內閣,會晤過程中,孫中山提出召開國民會議以及“拒絕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段祺瑞和張作霖都認為很難答應。


    自己的要求被拒絕後,已經一再碰壁的孫中山顯然極受打擊,談話過程中就臉色鐵青。他與張作霖等人會談的當天,外麵天很冷,但屋裏又很熱,孫中山原來身體就不好,從此就病倒了。


    此後張作霖曾去探病,醫囑不能多談,因此孫、張所談隻是寒暄問病,並未再涉及政治雲雲。然而孫中山有病固是事實,其左右不是還有汪精衛等人可以全權代表嗎?明眼人都能看出,“醫囑”不過用於掩飾,之所以不談政治,實在還是雙方之間已沒有什麽可談了。


    1925年3月,孫中山因肝病在京逝世,曾經的“三角同盟”就此壽終正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關河五十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關河五十州並收藏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