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明白,日本戰敗已經進入了倒計時。1944年年底,華中局決定在堅守蘇中的同時,挺進江浙。
粟裕請命先遣。這已是他第三次擔任先鋒重任,第一次的抗日先遣隊是北上;第二次的先遣支隊是東進,這一次是南下。
4年前,粟裕北渡,那時隨其渡江的人員隻有2000,4年後重返故地,規模和氣象均大為不同。
粟裕把蘇中經營成了中央所希望的“漢高祖的關中”,所控製和儲備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華中均居首位。在第三旅主力南下先遣後,蘇中仍能留下足夠兵力,與此同時,軍工部還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趕造出500門迫擊炮、5000發迫擊炮彈,使得南下部隊從連到營到團,都得以配置了不同級別的迫擊炮。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近萬人馬,分兩路行動,出其不意地渡過長江。過江後,近萬人馬迅速穿過封鎖線,到達浙江長興,與蘇南的新四軍第十六旅合兵一處。
1945年1月13日,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東部隊。
抗戰前,江浙是國民黨統治中心,這時候又成了日偽的心腹區域,新四軍向江浙發展,便構成了三種力量對這一區域的激烈爭奪,爭奪焦點集中在杭州西北的天目山。
日軍日薄西山,雖仍占有城池,卻已無能力出來主動作戰,真正可以跟新四軍一爭的,是顧祝同的三戰區。
粟裕一入天目山,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馬上調集重兵,搶先對新四軍發動了進攻。
在抗戰大局已定的前提下,國共終究還是要一爭高下,這是曆史的宿命。 <h2>投石問路</h2>
南下之前,粟裕做了各種心理準備,但有一點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顧祝同在天目山集中兵力之強,超出了他先前的預計。除此之外,顧祝同還有眾多的後備部隊,而當時的粟裕立足未穩,且手中隻握有一、三兩個縱隊,處於明顯劣勢。
粟裕為“天目山計劃”設計了兩計策。
第一計策,直接進入天目山,優點是快,第一時間可達到目標,缺點是敵情不明,掰手腕時能不能一下子就扳倒顧祝同,心裏還沒底。
第二計策,暫時先進天目山的支脈莫幹山,缺點是慢,進占天目山還得等待時機,優點是比較穩妥,可以投石問路,弄清顧祝同的虛實。
粟裕最後決定先采用第二計策,他把兩個縱隊擺成掎角陣形,一縱隊在莫幹山內,三縱隊在莫幹山外。
第二計策其實也是在為第一計策做準備,不過需要顧祝同配合。粟裕相信,顧祝同一定會予以配合。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莫幹山就在天目山旁邊,站在三戰區的角度,又豈肯讓新四軍待在他們的“臥榻之側”?
顧祝同等人果然沒有逃過這個思維軌跡。查知蘇浙軍區一縱隊全部進入莫幹山,“浙蘇皖邊區挺進軍”副總司令陶廣下達了動員令:“迅將該匪殲滅,務使坐大。”
陶廣為湘軍老將,早年曾給蔡鍔做過參謀,其嫡係的第二十八軍為三戰區骨幹部隊,顧祝同即以陶廣為將,給新四軍下了戰書。
1945年2月12日,陶廣從第二十八軍等部中抽出5個團,突然向三縱的第七支隊發動進攻。
支隊相當於團,陶廣認為憑5∶1的數量優勢,可以輕而易舉地吃掉第七支隊,從而切斷一縱隊的後路,然而他其實並沒有把賬算清楚。
首先遭其攻擊的三縱,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編而成,第七支隊的主體即為“老虎團”第七團,要吃它豈是件容易的事。
從局部來看,雙方兵力之比確實是5∶1,但在整體上,粟裕擁有兩縱六個支隊,兵員數不比陶廣少。
很快,粟裕將三縱的其他部隊也投入正麵作戰,同時下令山裏的一縱隊越過莫幹山,由東向西切斷陶廣的退路。
1945年2月16日,三縱發起反擊,陶廣抵擋不住,又獲悉一縱從背後摸了過來,當即全線潰退。
打了勝仗的新四軍尚有追擊能力,不過粟裕適可而止,沒讓部隊繼續窮追下去。
逃敵是進天目山的,天目山易守難攻,國民黨部隊又有縱深配備,若是強攻,必會遭受較大傷亡。
粟裕不追,他在山外等著,並且預計顧祝同還會二度派兵來襲,因為此君在第一戰中受到的打擊並不是很大,傷不深就不會長記性。
如粟裕所料,顧祝同真的拿著舊船票,又登上了老客船。他沒敢再犯輕敵的毛病,這次集中12個團來攻。
數量上,顧祝同首次超過了粟裕,但打仗不能光看量,還得看質。
第一次天目山反擊戰對粟裕來說,是一次試探性作戰,通過此戰,粟裕基本摸清了三戰區幾支部隊的脾性和特點,他印象比較深的,是第二十八軍和忠救軍。
在國民黨各大戰區中,三戰區被稱為是雜牌軍的大本營,沒有多少純正的“中央軍”,但是雜牌裏麵也有能打仗的,比如陶廣的第二十八軍。
第二十八軍屬於湘軍,素來無湘不成軍,湘軍有霸蠻之氣,第二十八軍對新四軍不服,曾經說如果他們和新四軍交手,“兩天解決,綽綽有餘”。
三戰區還有一支特務部隊不能不提,它也參加了第一次天目山之戰,這就是“忠義救國軍”,簡稱忠救軍,其成員大多是江南本地人,有地利之便,動作靈活,慣於爬山,因此又稱“猴子軍”。
陳、粟在蘇南抗戰時,多次與忠救軍發生“摩擦”,雙方各有輸贏。在新四軍北渡後,忠救軍還曾試圖闖入蘇中,與新四軍進行爭奪,隻是當時粟裕已搶得先機,才不得不作罷。
天目山首次交鋒,第二十八軍所屬第六十二師出了3個團,忠救軍出了1個團,他們讓新四軍付出了不少代價。
此次顧祝同任命第二十八軍軍長,陶柳為前敵總指揮,兵分四路,但在粟裕的眼裏,隻有兩路值得他一看。首先,左中路最為矚目,包括第二十八軍所屬第五十二師和第一九二師各一團,其中第五十二師訓練有素,裝備也相對好一些,配備了蘇式輕重機槍,是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
粟裕初步估算了一下,第五十二師一個團的戰力,大致與他的一個支隊相等,當然還要是比較強一些的支隊才行。
其次,就要數左路的忠救軍了。忠救軍主要裝備輕武器,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不及第二十八軍,而且喜歡打滑頭仗,但是一旦得勢,也非常有攻擊力。
隻要狠打這兩路,其他幾路不難對付。 <h2>以戰教戰</h2>
與第一次相比,顧祝同增加了7個團,粟裕應戰,在原來的兩個縱隊之外,僅僅多了一個獨立第二團。
粟裕隻能挖掘現有部隊的潛力。
兩個縱隊中,一縱係由第十六旅改編而成,已在江南打了好幾年仗,對山地不陌生,唯有三縱來自蘇北,長期在平原和水網稻田地區生活作戰,絕大多數人過去從未爬過山,甚至有人在南下前還不知道山是什麽樣。
俗話說得好,“望山跑死馬”,因對地形不熟,官兵們看著山不遠,真走時要走好半天才能走到山腳下。另外,浙江的山雖普遍不高,但山勢陡峭,越往上爬越費力,有時爬了好一陣,以為到山頂了,其實才剛到半山腰。
第一次反擊戰臨近結束時,三縱因不擅爬山,又缺乏山地搜索經驗,使得敵軍大多在鑽入山林後奪路而逃。
粟裕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戰,完全是個山地戰的行家裏手。他“以戰教戰”,親自給三縱連以上幹部講授山地戰術,而且從最基本的爬山要領講起:“你們上山要用腳尖,下山側身用腳跟,這樣不但速度快,而且不會喘大氣。”
粟裕告訴眾人,山地戰跟平原戰不一樣,攻時,要特別注意左右兩麵的搜索,以防敵人打埋伏,守時,要把部隊放在半山腰,同時派戰鬥組在山下警戒。
1945年3月3日,陶柳率四路兵馬殺到,其間,戰鬥十分激烈,雙方圍繞山頭陣地反複爭奪。已經具備一定山地戰經驗的新四軍頂住了壓力,連以擅長山地戰著稱的“猴子軍”都沒能取得突破。
3月7日,粟裕下令一、三縱隊主力全線出擊,向左路忠救軍當頭打來。
忠救軍既是“猴子軍”,又是“滑頭軍”,勢頭好時,可以衝在最前麵,勢頭不好時,也會首先開溜。
忠救軍往旁邊一閃一逃,讓第五十二師和一九二師相繼失去了側翼掩護,結果被新四軍打個正著。
關鍵的兩路一失,其他幾路連上都不敢上,就回縮逃遁了。
粟裕大破陶柳四路兵馬,乘勝攻入並控製了天目山,第二計策完美地過渡到第一計策,“天目山計劃”實現了。
粟裕有的不光是喜悅,還有擔憂。
兩次天目山反擊戰,其實打得都很窘迫,戰果也不多,症結就在於兵力不足。
運動戰不是遊擊戰,沒有足夠的可用之兵,主帥連排兵布陣都會感到困難。實戰時粟裕沒有預備隊,隻能將兩個縱隊靠在一起,“一根扁擔挑兩頭”,把敵軍擊潰算數,也因此喪失了圍殲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手裏麵有三個縱隊,兩個正麵突擊,一個後麵堵截,大兵團的作戰效能就可以完全發揮出來。
粟裕的蘇浙軍區本有三個縱隊的編製,但二縱隊係浙東遊擊縱隊改編,一直孤懸於浙東,沒辦法過來。
經過粟裕的再三請求,一個月後,葉飛率第四縱隊渡過長江,南下天目山,使得粟裕的機動兵力達到了三個縱隊。
天目山是三戰區的門戶,這一重要戰略點的丟失,令國民黨陣營大為震動,不過蔣介石還不太相信新四軍已擁有如此強的作戰能力,他認為是很多人“誇大了中共力量”。
1945年5月23日,蔣介石下令給顧祝同,要他搶在盟軍登陸東南沿海之前,將江南新四軍予以全部肅清,時間限定為7月底之前。
顧祝同不敢怠慢,隨即任命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官雲相為總指揮,向江南新四軍發起大規模進攻。
上官雲相與葉挺是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但也正是他通過“皖南事變”,把自己的同學及其皖南新四軍主力推入了陷阱。
上官雲相參加過對蘇區的“圍剿”,又在“皖南事變”中親自指揮了對新四軍的圍攻,因此自認對新四軍的作戰特點有所了解。他曾經特地囑咐自己的幕僚說:“和共產黨軍隊打仗,做計劃,擬命令,不能完全照在軍校學的那一套。他們的很多慣用打法,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顧祝同再次以上官雲相為帥,當然有希望他借助以往的經驗和運氣,“再鑄輝煌”的意思。
上官雲相知道新四軍無論行動還是作戰,都非常靈動高效,因此主張“以快製快”,用他的話來說是,“判斷敵情就得當機立斷,下了決心立即行動”。
敵軍來勢很快,以至於粟裕一開始並沒有發覺,直到上官雲相設重兵於富春江一線,蘇浙軍區對他的具體進攻部署仍不十分清楚。 <h2>第四種可能</h2>
在富春江一線督戰的,是顧祝同任命的前敵總指揮、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李覺。
李覺是湘軍名將,軍界公認的山地戰專家,早在武漢會戰時即星光閃耀,他曾在金官橋防守戰中擋住日軍第一〇六師團的進攻,其構築的山地工事令日本工兵專家也驚歎不已。
李覺在短時間內便築成大批碉堡群,並切斷了浙東與浙西的樞紐。
這是一枚分量不輕的棋子,粟裕與二縱隊聯係的渠道也因此被斷開,粟裕急忙兵進富春江,一場激戰過後,兩軍傷亡都很大,一縱隊還戰死了一名支隊長,氣得一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嗷嗷直叫。
不過也正是在這一戰中,粟裕通過繳獲的文件和俘虜口供,掌握了對方的整個進攻部署:在切斷浙東、浙西的聯係後,占領天目山,直至將新四軍殲滅於江南或驅逐回江北。
上官雲相的兵力配備也水落石出,共有14個師,42個團,6萬多兵力,其中有許多是三戰區主力,除第五十二師外,還有第七十九師,這兩個師都是“皖南事變”中向新四軍進攻的主角,有一定戰鬥力。
為確保勝機,顧祝同此次還專門從江西調來了一支非常神秘的部隊——國際突擊縱隊(突擊縱隊),是上官雲相和李覺手中所掌握的最精銳武裝。
富春江一帶狹窄多山,又築有大量碉堡,加之上官雲相的兵力又如此雄厚,粟裕估計,如繼續在富春江與之作戰,至少還需付出2000人以上的傷亡,其中幹部傷亡將占很大比重,初次交鋒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最好的結果,能在富春江擊敗李覺,顧祝同、上官雲相必然還將組織規模更大的進攻,他們無所謂,有廣大後方,缺什麽補什麽,打多久都可以。新四軍則不行,天目山區產糧少,軍糧完全靠蘇南供應,兵越多,糧食越緊張,富春江前線的部隊已經連續兩天沒有吃上飯了,隻能靠竹筍、野菜充饑,不少人因為缺乏營養還患了夜盲症。
糧草不足,乃兵家之大忌,粟裕認識到不宜再在富春江戀戰,甚至於天目山也不能再死守下去。
1945年6月4日,新四軍撤出富春江沿線。6月15日,全部撤出天目山,向孝豐以北地區撤離。
與此同時,日偽軍突然在蘇南發動“掃蕩”,廣德、長興一線被封鎖,粟裕一下子被逼到了懸崖邊上:要麽被李覺追上,就地擊破,要麽退入蘇南,遭日偽軍消滅,再或者,前進不能,後退不得,被兩大敵人前後夾攻。
三種可能粟裕一個都不想要,他隻想要第四種可能:反擊李覺並取勝。
這是唯一的選擇,唯一的退路。
撤退部隊夜以繼日地從指揮所前經過,那是一座農家小屋,粟裕有時會到門口看看,路過的官兵也不時會向門內張望,不管認識不認識,彼此的眼神裏都充滿信任:哀兵必勝!
粟裕將可能集中到的機動兵力全部調動出來,兩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組成阻擊集團,守備孝豐,6個支隊組成突擊集團,隱蔽集結於孝豐西北地區。
粟裕準備了一隻口袋,但李覺不會那麽自覺自願地鑽進去。
即便在新四軍退出富春江沿線時,李覺仍表現得十分謹慎,他再三告誡各部:“不要受誘上當,叢林深穀,容易埋伏,務必嚴密搜索敵情。”
李覺再謹慎,擋不住新四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的報告接踵而至。
這些報告有的是實情,有的卻是粟裕故意在演戲,為的是示敵以弱,讓李覺相信,新四軍已無還手之力。
李覺還沒表態,他手下的將官已經按捺不住,接二連三地給李覺發電報,要求提前行動。
到最後,李覺終於也憋不住了,他向顧祝同報告:“18日止,東西天目山已無敵蹤,掃蕩之戰,於焉告終”。
李覺把部隊分成東、西兩個集團,分路撲向孝豐。他這一腳踏出去,踏向的卻是失敗:山地戰或許是他的強項,但運動戰是粟裕的強項。
國民黨各部隊的脾性都不太一樣,西集團的第五十二師性急,走得快;東集團則按部就班,步步為營,於是兩集團之間慢慢拉開了約40裏的距離,五十二師成了孤軍突進。
第五十二師在第二次反擊戰中吃了新四軍的虧,被打掉一個團,隻剩下兩個主力團。以6個團(支隊)圍殲兩個團,粟裕算了一下,兩天差不多了,而以東集團這樣的行軍速度,絕不可能在兩天內與五十二師會合。
五十二師求功心切,氣勢很盛,喊出的口號是“再打一個茂林”。
茂林是皖南新四軍遭覆滅的地方,你當著新四軍的麵,喊什麽口號都可以,不可以喊這個。粟裕也相應提出戰鬥口號:“殲滅五十二師,為“皖南事變”死難烈士複仇!”
圍殲五十二師是整場戰役的關鍵。粟裕親自在山頭進行指揮,通過望遠鏡,他忽然發現對麵山頭的敵軍正在組織炮擊,於是趕緊離開。跑出不遠,五十二師的炮彈就打了過來,正好落在他原來站立的地方。旁觀者後來回憶說:“這個驚險場麵,終生難忘。”
五十二師沒有能再打出一個“茂林”,它被新四軍整建製消滅了,比粟裕的原計劃少了一天。
一俟得手,粟裕馬上掉轉兵力,封住了東集團的退路。由於戰場局勢變化太快,李覺都不知道五十二師已經不存在,他錯誤地以為五十二師還在與新四軍激戰,遂電令東集團連夜向孝豐挺進,協同東集團夾擊新四軍。
西集團裏麵得力的是第五十二師,東集團裏麵耀眼的是突擊縱隊。
突擊縱隊是應赴緬抗戰需要建立起來的。緬甸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人就幫中國訓練了這樣一支精銳部隊。
突擊縱隊全部英式裝備,由英國教官負責訓練,下轄5個突擊隊,一個突擊隊相當於一個師,其戰力超過第五十二師,官兵臂上都佩戴有“奇兵”二字的臂章。
西集團共擁有兩個突擊隊,一前一後,突擊一隊率先進入孝豐城,馬上發現這是一座空城,急忙後撤,但已經來不及了。
新四軍與西集團形成了互相分割、互相包圍的混戰局麵,關鍵時候,粟裕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支隊從莫幹山調入戰場,從而把主動權握到了自己手裏。
1945年6月23日,新四軍發起總攻。一般情況下,新四軍都是利用晚上舉行總攻,這次粟裕一反常態,將夜晚改成了白天。
白天攻擊,一方麵可以出敵不意;另一方麵是為便於觀察,發揮“炮群”優勢——僅三縱南下時就帶來了超過500門的迫擊炮,數量上敵軍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經兩晝夜激戰,第七十九師、突擊縱隊第一、二隊大部被殲,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以李覺完敗而告終。
限於糧草短缺等原因,粟裕未再乘勝進入天目山,但是他卻憑這一戰在江南徹底站住了腳,現在誰也趕他不走了。
高手過招,往往幾秒之間就可以決定勝負。李覺被擊倒得如此之快,不僅出乎蔣介石、顧祝同的意料,連華中局、延安總部也沒想到,後者一直擔心江南部隊的處境,直到戰後收到粟裕的報告,他們才如釋重負。
當時中共正在召開七大,粟裕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毛澤東對粟裕的評價很高,他說:“粟裕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h2>圍三缺一</h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0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在這次談判中,中共做出重大讓步,主動提出從8個解放區撤出機關和部隊,浙江和蘇南就在這8個解放區內。
10月上旬,粟裕率部北撤。隨後,新四軍原第一師、四師、六師組成華中野戰軍(簡稱華野),由粟裕任司令員。
粟裕是職業軍人,平時總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開口就講打仗,華野組建不久,他就有仗可打了。
當時日軍在華中仍駐有部隊,即獨立混成第九十旅團。該旅團由野戰補充隊編成,共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裏麵全是缺乏訓練的新兵,盡管如此,這些鬼子的態度卻很高傲,華野要他們投降,他們說華野沒這個資格。與九十旅團駐在一處的偽軍也持相同態度,派人去做工作都不頂用。
日偽軍要等國民黨軍隊來受降,所謂“繳槍要繳給蔣委員長”。
對粟裕來說,槍還是其次,比槍更重要的是戰略格局。日偽軍占據著高郵、邵伯,這些地方皆為運河沿岸的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其中高郵最為顯要,一旦為“蔣委員長”所獲,已進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即可沿運河北上,對華中解放區形成分割,他們也由此認為:“運河是道門,高郵是門上的鎖,有了這把鎖,就可以把共軍鎖在籠子裏。有朝一日,開鎖進門,國軍便能長驅直入,直搗兩淮。”
好好講不聽,就隻有打了。
1945年12月19日,粟裕親自指揮攻打邵伯。
戰鬥尚在進行當中,他就帶著參謀直接進入了邵伯鎮,看到日軍困獸猶鬥,依托工事拚命固守,遂實行“圍三缺一”。
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的收尾戰中,後縮的國民黨軍隊聚集一處,數量遠遠多於進攻的新四軍,粟裕便采用了“圍三缺一”的打法,也就是圍住三麵,故意空出一麵,實際是便於部隊在運動中輕鬆殲敵。
這已是同一種戰法的第二次巧妙運用。日軍不知是計,趕緊沿空出來的一麵口子出逃。出逃日軍就從粟裕的指揮所門前經過,而粟裕始終守在屋子裏,不動聲色,等日軍離開工事,進入開闊地,他才發出攻擊令。
邵伯一戰,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其中有日軍150多人。邵伯位於高郵和揚州之間,邵伯一破,高郵與揚州的聯係就被截斷了。
此戰結束,粟裕即刻打馬前往高郵。
高郵城是全國最後一座還在日軍占領下的縣城,而高郵戰役也實際成為中國軍隊在本土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當粟裕到達高郵城下時,攻城部隊已掃清外圍,並將整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高郵城內駐有第九十旅團第六二六大隊及炮兵中隊等部1100餘人,偽軍5000餘人,總計6000餘日偽軍,由第六二六大隊長岩奇學大佐統一指揮。
高郵城牆高大,城內碉堡林立,加上又有這麽多的日偽軍,攻克不易。粟裕告訴前敵指揮員:別看鬼子還在頑抗,但他們的天皇都宣布投降了,僅僅這一消息,就可以讓“武士們”散勁。
從邵伯戰鬥的情況來看,日軍指揮官一定對日本投降的消息進行了嚴密封鎖,士兵還被蒙在鼓裏。
粟裕從華中軍區敵工部調來了一批敵工幹部和“反戰同盟”成員,專門製作油印傳單,對日偽軍展開攻心戰。
日偽軍縮在高郵城裏,華野又沒有飛機可用於撒傳單,怎麽讓城裏的人看到呢?
敵工部想了很多辦法。有人做了一把大弓箭,可以把傳單射到城裏,但城牆又高又厚,有時射不進去,即便射進去了也射不遠。
弓箭做不到的事,迫擊炮做得到,有人便用迫擊炮將成捆的宣傳單打進城裏。
人的聰明勁是可以不斷被激發出來的,弓箭、迫擊炮之後,自製飛機也被提了出來。
當然不可能是真飛機,隻會是“土飛機”,實際上是用厚牛皮紙糊成的一塊瓦式大風箏,有2米寬,4米長,往天上一放,4個人用粗麻繩也拉不住,隻好把風箏線繞在城外的大樹上。
風箏上麵捆著一包一包的傳單,每包傳單邊上有一根點燃的線香,線香有長有短,當風箏飛臨高郵城的上空時,這些線香會將捆傳單的繩子依次燒斷,然後傳單就會落到城裏的各個角落。
攻心戰起到了一定效果,特別是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日軍士兵的思想開始出現混亂。不久,兩個日本兵就利用晚上出城修理鐵絲網的機會,跑出來向華野投降。
可是有這樣溜出來機會的士兵畢竟不多,日軍內部等級森嚴,士兵普遍對軍官有畏懼心理,隻要指揮官握著刀站在那裏,他們還是會選擇繼續硬撐下去。
這時粟裕得知,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已向邵伯出發,並有至高郵受降的意圖。
沒有時間再耗下去了,必須立即發起總攻。 <h2>聲東擊西</h2>
總攻發起之前,粟裕重新視察了一遍地形,他關照各部:“力爭偷襲,準備強攻。偷襲不成,立即強攻。”
1945年12月25日晚,這是一個漆黑的雨夜。小雨像給大地抹上了一層油,地滑,梯滑,腳底更滑,按照常規來說,本不適合攻城,然而偷襲就是要打破常規。
粟裕下令對東門內進行集團射擊。東門內是日軍守城司令部所在地,身為高郵城防司令的岩奇學大佐就在那裏坐鎮指揮,炮擊讓他意識到攻堅戰已經打響,急忙調主力於東門防守。
這是粟裕希望岩奇學做的,因為他的主攻方向並不在東門,而在北門和南門。
千百年過去了,用於城池攻防的基本器械仍然沒變,還是和《三國演義》裏差不多:攻城的用雲梯,守城的用鉤鐮槍。
為了適應高郵城的高度,登城雲梯也有9米多高,人踩在上麵吱吱呀呀,搖搖晃晃,而鉤鐮槍的矛頭帶有彎鉤,能刺能推還能拉,隻要給它碰著一下,人就要從梯子上摔下去,縱使刺不到,還可以把竹梯推倒或拉歪。
但是粟裕的聲東擊西,令北門和南門的守敵措手不及,同時攻城突擊隊也太厲害:“老虎團”第七團。
鉤鐮槍尚未派上用場,手榴彈就雨點般飛了過來,日軍急忙閃避,突擊隊便躍上了城頭。
其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插曲,衝在最前麵的突擊班在城頭奪得了一塊小陣地,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自己處於日軍的東西兩麵夾擊之中,更困難的是,與後續部隊也失去了聯係,隻能孤零零地在城中作戰。
這個班的班長叫袁金生,全班11個人,在袁金生派一個人下城聯係後,還剩10個。
袁金生為了守住突破口,用機槍和手榴彈,頂住西麵日軍的反複衝擊。當東麵日軍衝過來時,已來不及發揮火力,他就帶領一眾好漢迅速回頭,直衝過去拚刺刀。
日軍沒想到對方的反應這麽猛、這麽快,一下子被刺倒了好幾個,餘下的人都稀裏嘩啦退了回去。
大部隊從突破口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內,日軍在城頭上的防線土崩瓦解。
第二天拂曉,粟裕也從突破口登上城頭,他讚揚七團:“不愧為老虎團”,對袁金生說:“好樣的,英雄啊!”戰後,袁金生被授予“華中軍區特級戰鬥英雄”稱號。
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岩奇學宣布無條件繳械投降,粟裕指定受降儀式由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主持。儀式進行時,粟裕一直在現場,但無論是岩奇學還是韓念龍,都沒有發現。
3天後,粟裕接見投降的日軍軍官,岩奇學才知此事,不由得驚訝異常,當即恭恭敬敬地將自己祖傳的紫雲刀奉上,以“獻給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國將軍”。
1946年1月11日,粟裕發起隴海線東段戰役,通過這一戰役,拔除了隴海線東段的日偽據點。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高郵邵伯戰役確保了華中不被分割,隴海線東段戰役則打通了華中與山東的交通線,兩大戰略區由此連成一片。
粟裕已經把大兵團作戰的戰場已經擺好了,他說:“如果敵人大舉進攻隴海線,我軍就可以一部正麵守備,主力擺在兩側。”
說到這裏,他兩手環抱,做了一個斬殺動作:“兩側出擊,消滅它!”
自1946年4月起,國內局勢轉入緊張。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的指揮下,蘇中南部集結了國民黨5個整編師,並計劃發起蘇皖會戰,其第一目標便是攻占蘇中、蘇北。
這些部隊沒有一個把粟裕放在眼裏。整編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拍著胸脯對李默庵說:“我的部隊沒有問題,一個團就可以同共軍幹一下。”
5個整編師多數沒有與“共軍”作戰的經曆,李天霞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他倒是與“共軍”交過手,但那是隨王耀武與北上抗日先遣隊作戰,他當然不會覺得粟裕有多厲害,過去的手下敗將嘛。
隻有他們的主帥還比較謹慎。
李天霞是黃埔三期,李默庵則是黃埔一期,也就是說李默庵顯山露水的時候,正是蘇區發展鼎盛時期,對方的作戰水平如何,他已經提前見識和領教過了。
李默庵告誡眾將:“共軍作戰一向靈活機動,江北粟裕又久據蘇中,熟悉地形,此次進攻,切切不可馬虎大意。”
話雖是這麽說,李默庵自己其實也有些盲目樂觀。
整編師加上其他配合部隊,他的總兵力達到12萬人,5個整編師又都是國民黨主力部隊,與過去的韓德勤、顧祝同部相比,可以說不在一個檔次。
這麽多人,這麽好的武器,這麽強的戰鬥力,對付“共軍”應該不成問題吧。
在沒有對粟裕部隊做深入偵察的情況下,李默庵就製訂了作戰計劃,並把進攻時間確定為7月13日。
讓李默庵沒想到的是,就在將要發起進攻的前一天,蔣介石親自給他打來電話,要他暫停進攻。
原因是,泄密了。 <h2>驕兵必敗</h2>
粟裕在華野司令部建有代號“四中隊”的技術偵察小組,這個小組掌握當時條件下的無線電高科技手段,能偵察和破譯敵方的各種重要密令。他們和地下黨一起,構成了一個高效而快捷的情報處理網絡,被粟裕稱為“千裏眼、順風耳”。
李默庵7月9日定下的時間和部署,粟裕第二天就知道了,第三天,美國特使馬歇爾也知道了。
馬歇爾正在為國共做調解,他馬上去見蔣介石:“我得知你們要進攻蘇中,有這件事嗎?”
蔣介石還裝傻,馬歇爾當場掏出了一份文件,蔣介石一看,竟然是李默庵的油印作戰計劃,立刻僵在那裏。
既然泄了密,李默庵就隻好暫時停下手來,另擇佳期,但粟裕不讓了。
粟裕以往的打法,一般都是後發製人或誘敵深入,然而這次他要反其道而行之,依據就是抓住了對手的致命弱點:“驕”。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部隊普遍都是一種表情,那就是“驕”。
雖然粟裕在天目山反擊戰中3次大獲全勝,使國民黨方麵受到震動,但他當時擊敗的畢竟是三戰區——抗戰時期的各大戰區中,三戰區實力僅為一般。
後來粟裕北渡長江,又被國民黨解讀為是支持不住及潰退的表現,他在大兵團作戰方麵的驚人潛力也由此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粟裕曾參加國共停戰談判,臨走時國民黨一批飛機降落在機場,聲音震耳欲聾,站在粟裕身邊的一位國民黨高官指著天空說:“現代空軍的威力真是偉大啊。”
粟裕微笑回答:“遺憾的是,天上的飛機還不能到地麵上來抓俘虜。”
粟裕不是輕視現代武器裝備,相反,他非常重視,組建軍工部並實施“炮群”攻擊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他不迷信武器,而且在那種場合下,也不能輕易示弱於人。
事實上,國民黨空軍的規模還很小,更不能形成強大戰鬥力,李默庵要指揮蘇皖會戰,空軍才配了一架小飛機供其使用,這種情況下,又談何“偉大的威力”?
國民黨的自大,隻是顯示出一種虛驕而已,明明身上沒多少肌肉,還非要給人擺造型。
所謂泄密事件,則是另外一種“驕”。事件發生後,李默庵始終沒有查清楚秘密是何人所泄,而他對此的解釋頗有些讓人哭笑不得:“抗戰勝利不久,各部隊指揮機關保密觀念很淡薄,泄密事件的發生,並不奇怪。”
世界上的事,成與不成,都在“認真”二字上,軍事作戰更是如此,因為許多個“並不奇怪”,國民黨方麵付出了他們難以想象的代價。
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時,粟裕曾經“哀兵必勝”,現在他要讓李默庵嚐一嚐“驕兵必敗”的滋味兒。
粟裕要打李默庵,而他首先出擊的部位,同樣令人感到驚訝:整八十三師。
整八十三師配備有半美式裝備,原番號為第一〇〇軍,抗戰後期曾作為遠征軍赴緬作戰,在5個整編師中,它武器最好,戰鬥力也最強。
“先打弱兵”曾是粟裕固守的一個基本用兵準則,那為什麽如今要反過來,先打“強兵”呢?
答案還是那句話,“兵無常形,亦無常理。”
整八十三師最強不差,但也最驕,在軍事要點宣家堡、泰興,李天霞真的隻各駐了一個團,而這兩個地方正是粟裕要攻襲的首取之地。
宣家堡的那個團比他們師長還狂,說:“如果共產黨打下宣家堡,那麽他們(指華野)可以倒扛著槍,一彈不發進南京了。”
如此入口的一道菜,不打它打誰?
李默庵有12萬人,粟裕隻有3萬,4打1,粟裕出其不意,各用6個團來打宣家堡、泰興(宣泰),就形成了6∶1的優勢,而且這6個團皆為華野主力,豈有不勝之理。
長途奔襲是粟裕的拿手好戲,當華野到達宣泰城下時,城內守敵還一無所知。
李默庵並非沒腦子,在黃埔一期生中,曾流傳一個說法,叫作“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因此也有人把李默庵列入國民黨黃埔三傑之一。
可是聰明的頭腦,恰恰在關鍵時候讓李默庵上了當。蘇中戰役打響時,他本應調駐南通的王鐵漢整編第四十九師北上增援,但因為不知華野虛實,又素知粟裕喜用聲東擊西之計,他怕粟裕乘機攻擊南通,就把王鐵漢縮了回來,後來發現粟裕的真實意圖時,時機已經錯過。
1946年7月15日,這是李默庵敲定的再次向蘇中進攻的時間,但就在這一天,華野攻下了宣家堡,整八十三師被打掉2個團加2個營。
這是蘇中戰役的首戰,也是首次殲滅國民黨美械部隊。
此前對能不能和美械軍一較高下,大家心裏都沒底,延安總部的原定方略,是依照過去在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跳出內線,到外線作戰”的經驗,讓華中野戰軍(華野)、山東野戰軍(山野)避開強敵,轉移到淮南作戰。
粟裕堅持在內線殲敵,而且殲滅的還是國民黨美械軍,讓很多人都想不到。此戰剛結束,毛澤東即親自來電向粟裕詢問:“打的是否是整編第八十三師?消滅了多少?尚存多少?”
李默庵吃了苦頭,但他經曆過風雨,這點苦頭還受得住。
抗戰中,李默庵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忻口戰役,在正麵戰場上與板垣師團一對一地格鬥,後來又在中條山打遊擊戰,在國民黨將領中,這樣正規戰能打、遊擊戰也會的人並不多見。
見粟裕先聲奪人,自己兵馬未動,卻已遭挫傷,李默庵急忙調整部署,他派李天霞整八十三師進攻華野主力,王鐵漢整四十九師攻向如皋。
李默庵的這一戰術非常刁鑽。李天霞看似是主打,其實是配角,僅僅起一個策應作用,王鐵漢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皋在宣泰以東,隻要華野仍在宣泰,王鐵漢一旦占領如皋,就等於截斷了華野東去之路。
這是李默庵借以翻盤的大好機會。 <h2>沒有秘密</h2>
王鐵漢率整四十九師晝夜疾進,向如皋開去,可是中途,意外發生了。
1946年7月18日,華野主力突然出現在整四十九師側後。
要知道原因嗎,當然是又泄密了。
得知李默庵的最新部署後,粟裕當即以變應變,除留下部分兵力,以造成主力仍在宣泰的假象外,其餘部隊全部掉轉方向,向如皋方向長途奔襲。
王鐵漢要斷華野的後路,他自己的後路反而被華野給切斷了。
粟裕要圍殲整四十九師。經過兩天兩夜的攻擊,該師所屬的一個旅防線遭突破,僅師長王鐵漢率少數直屬隊突出包圍。
可是在打另外一個旅時遇到了麻煩,對方隻剩一個團扼守,然而負責進攻的第六師怎麽攻都攻不過去。
這時李默庵已把李天霞等部調過來增援,整49師的後續部隊也接近如皋,粟裕覺得不能再僵持下去了,當天深夜,他悄然趕到了一線戰場。
仗沒打好,第六師的副師長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的臉都陰沉沉的,粟裕看在眼裏,但臉上仍然是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進入指揮所後,過了一會兒他才問:“對麵敵人是一個團?”
“一個加強團。”
粟裕點點頭:“打不下,就不要打了。”
一聽這話,王必成急了:“那怎麽行,可以打下來。”江渭清也說:“我們打算在拂曉前再組織一次攻勢。”
第六師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戰機一旦失去,就不能勉強,否則隻會打得更糟更壞。
粟裕輕輕地擺擺手:“你們怕是打紅眼了,通知陣地,停止攻擊。”
1946年7月23日拂曉,華野放棄攻擊,向如皋以北方向撤離,而整四十九師則乘勢進入如皋。
蘇中戰役的第二戰,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據華野統計,殲敵1萬餘人,中央軍委專門發來賀電:“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對李默庵來說,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他按計劃占領了如皋,就戰略角度而言,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
占據如皋後,李默庵即在城裏建立前沿指揮所,同時囤積糧食彈藥,以利再戰。
李默庵的下一個目標是如皋北麵的海安。
海安在曆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來北往的糧道都須在此通過,元末朱元璋與張士誠爭天下,張士誠守泰州,朱元璋便派常遇春在海安築城,絕其糧道,結果泰州成為孤城,不攻自破。
李默庵此舉,正是要進一步對泰州等地形成封鎖,以鞏固蘇中南部占領區,毫無疑問,這是一步好棋。
為攻下海安,李默庵集中了6個旅,計劃分兩路夾攻。
李默庵沒有秘密可言,因為都被粟裕掌握著。粟裕左想右想,覺得不能硬來,還是以主動撤出海安為妙。
一說這話,許多人都想不通:“敵人沒有什麽了不起,我們已經打了兩個勝仗,為什麽不敢在海安同敵人決戰?打了兩個勝仗還要放棄海安,那兩個勝仗不是白打了嗎?”
有時候真理隻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粟裕堅信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獨自做這麽重大的決定。當時華中局總部在淮安,隻有粟裕一個人在前線,電報上也講不清楚,他決定立即去一趟淮安。
粟裕喜歡掌握新技能,他不僅會騎馬,還會開汽車、摩托車、騎自行車、劃船,可以說那時候能接觸到的最新交通工具,他幾乎都學了個遍。
海安距淮安有300裏路程,粟裕帶著一名警衛員,輪番使用摩托車、自行車、船隻等交通工具,一天一夜趕到淮安,最終取得了上級的支持。
華野主力撤出海安後,粟裕依靠一個從地方上升為主力的第七縱隊,以海安為軸,實行運動防禦戰。
圍繞海安的戰鬥,雙方的統計口徑有很大差異,華野方麵認為重創敵軍,因此把這一戰列為蘇中戰役的第三捷,但據李默庵回憶:“似乎沒有花費什麽力氣,經過兩天時間,打了幾下,便占了海安和李堡。”
不管怎樣,李默庵起碼在戰略上又一次達到了目的。
自蘇中戰役開始以來,應該說,李默庵在大的計算上基本沒有什麽明顯漏洞,但他有一個環節一直非常糟糕,而正是這個環節著實害他不淺。 <h2>老馬熟路</h2>
這個環節是:信息。
粟裕有“四中隊”,有地下組織,有千裏眼,有順風耳,李默庵隻有泄密,不斷地泄密。
情報係統的不得力,與國民黨軍隊臃腫低效的體製也大有關聯。李默庵統領12萬人,但這些部隊沒有幾個是他帶出來的基本部隊,作為李默庵這樣級別的高級將領,他也很難做到親臨第一線。
蘇中戰役從始至終,李默庵一直在常州隔江遙控指揮,有什麽情況,隻能等下麵往上報。像粟裕那樣親自騎車趕300餘裏的事情,在國民黨將領中是不可能見到的。
信息已經極度不對稱了,李默庵的部下還接二連三地給他發來各種錯誤的信息。
華野主動撤出海安,基本沒有受到什麽損失,可是國民黨各部在所謂“捷報”上都無不大吹特吹,到李默庵統計時,殲滅華野總數竟然已達到兩三萬。
華野一共才3萬人,前麵又連打兩仗,還能剩下幾多?
李默庵由此做出了一個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裏的判斷:“蘇北共軍已經一敗塗地,主力第一師、第六師下海北逃。”
就算是粟裕緩過勁來,也不可能是一時半會的事吧,沿著泰州、海安、李堡,一直到海邊,李默庵安安心心地建起了防線。
他不知道,華野主力沒有下海,第一、第六師正在海安東北休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補給,有的部隊距海安僅一二十裏。
不知道也情有可原,蘇中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當地民兵可以嚴密封鎖消息,國民黨的諜報、特工人員根本滲透不進去,李默庵隻能可悲地淪為聾子和瞎子。
對李默庵來說,這當然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
1946年8月6日,李默庵電令新七旅從海安東進,以接替第一〇五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電報當即被“四中隊”所破譯。
拿到情報,粟裕十分興奮,幾天來,他一直在等著這樣一個戰機出現。
大兵團作戰必須掌握足夠兵力,華中三戰之後,粟裕已明顯感到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曾向山野司令員陳毅發出電報,提出將山野的第五旅調至蘇中參戰。
陳毅已執行中央關於“外線出擊”的計劃,率山野主力到達淮北,他回複粟裕,說山野兵力也不足,所以不能將第五旅調出,同時他讓粟裕也盡快向淮南轉移。
收到陳毅的回電,粟裕索性直陳中央,還是堅持要調第五旅。
戰爭年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下級向上級提建議,同樣的內容,隻準提3次。粟裕連續3次上書,最後一次,甚至用了“鬥膽直陳”的措辭。
現在戰機果然出現了,粟裕急電報告:“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
毛澤東隨即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指蘇中戰場)。”
陳毅複電同意,五旅由此東移,並暫歸粟裕指揮。
1946年8月10日,國民黨兩旅在李堡交防。經過充分休整,並增添了新生力量的華野如虎下山,突然向李堡發起猛襲。
敵軍猝不及防,一片混亂。新七旅是拚湊出來的地方部隊,不同於整八十三師那樣的精銳主力,本身就很不經打,而當時交防的電台、電話剛剛拆除,接防的電台、電話又沒架好,所以也沒法向李默庵告急求救。
奇襲李堡,是蘇中戰役的第四戰,在短短20小時之內,華野便取得殲敵一個半旅的戰績。中央軍委專門發來賀電:“慶祝你們第二次大勝利(第一次大勝利指的是在如皋發生的戰鬥)。”
有關華野西移的爭論,隨著這場戰鬥的結束暫告一段落,中央軍委決定讓華野繼續留在蘇中作戰。
李堡一戰,損耗了李默庵的機動兵力,也使他不得不暫時放棄在李堡一帶建立封鎖線的打算。李默庵重新調整兵力部署,退後一步,加強了對海安、泰州以南占領區的“清剿”和防禦。
這是一個新的封鎖圈,正麵兵力很強,弱點在其側翼,即南通和如皋,那裏兵力相對單薄。
這樣的弱點,當然逃不過粟裕的眼睛。李堡戰鬥時,第五旅和蘇中軍區特務團已經到達,華野兵力增強,完全可以再打一仗,正是見縫就鑽的時候。
1946年8月20日晚,粟裕率華野主力由北向南,悄悄向兩翼深入。
參與此次行動的計16個團,3萬多人,他們進入的雖是敵軍薄弱區域,但同時也是封鎖圈腹地,倘若稍有不慎,走漏風聲,以李默庵的精明,必然會立即抽調重兵包圍,到時就有可能是自投羅網了。
粟裕承認他走了一著險棋,說:“這個行動好比‘孫行者打鐵扇公主’的辦法,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帶有危險性。”
粟裕一向思維縝密,計算精準,如果他走的是險棋,恰恰說明很有把握。
所謂封鎖圈腹地,李默庵其實毫無根基,有根基的是粟裕和華野,經過長達6年的抗戰,這一帶早就成了華野的老根據地,不管去哪裏,都跟行走在自家院子裏一樣。
3萬多人夜間行軍,老馬熟路,沿途連犬吠之聲都聽不到,整個把國民黨軍隊當成了二傻子。
1946年8月21日晚,粟裕動用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三支主力,向丁堰、林梓殺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兩座集鎮,駐紮著交通警察總隊,正在公路沿線進行“清剿”,以“恢複交通”。
交通警察總隊由抗戰時期的忠救軍和上海稅警團改編而成,名義上歸屬交通部,裝備有卡賓槍等美械自動武器,號稱是“袖珍王牌軍”。
丁堰、林梓都各有一個總隊據守,當受到攻擊時,他們還依仗火力強,又有堅固工事,在電話中滿不在乎地對李默庵說:“不要緊,可能打上一兩個鍾頭就沒事了。”
“一兩個鍾頭”一直拖到第二天下午,陣地被突破了。
粟裕與忠救軍打交道不止一次,深知這種部隊的優劣所在。簡單來說,你讓他們去“清剿”或搞突襲,甚至打遊擊戰,都是再合適不過的,但他們沒有什麽重裝備,也缺乏正規作戰的經驗,碰上以打運動戰和陣地戰見長的野戰軍主力,就該吃不了兜著走了。
李默庵再打電話,電話不通,無線電呼叫,呼叫不靈。其實那時候兩個總隊都已被打垮,餘部正在敗退之中。
蘇中戰役第五戰收官,華野殲滅交通警察總隊5個大隊,部隊繳獲了卡賓槍等最新的美械裝備,自此以後蔣介石便被封為了“運輸大隊長”。
華野士氣高漲。粟裕問獲勝後的部下:“部隊情緒怎樣?”
回答是:“從幹部到戰士情緒好得很。”
粟裕的神情卻一點都不輕鬆:“我現在可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粟裕心事重重,是因為他知道李默庵絕不是一個低段棋手,並且一定能猜到自己下一步會在哪裏做局。 <h2>雷公打豆腐</h2>
粟裕和李默庵所追求的目標不同,戰略打法也相異,粟裕要的是殲敵,多吃掉對方一些棋子,以改變當時敵攻我守的整體格局,李默庵要的卻是占地,將華野從蘇中完全驅走,從而解除對南京政府的威脅,實際上,他就職時的主要使命就是這個。
兩人都堅定不移地奔著各自目標而去。交通警察總隊被粟裕橫掃一棍,李默庵不心疼嗎?當然心疼,但他更在意的是如皋。
丁堰、林梓一戰打斷了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線,使如皋處於三麵被圍之勢。駐守如皋的是王鐵漢整四十九師,該師在蘇中第二戰中已遭重創,兵力較弱,如果粟裕乘勝進攻,城池必定難守。
李默庵一邊讓王鐵漢加強城防,一邊急調駐黃橋的整編第九十九旅東進如皋。
整九十九旅是一支比較能打的部隊,為保萬無一失,李默庵又下令王鐵漢出兵三路前去接應。
在李默庵看來,這種部署真是穩得不能再穩,妥得不能再妥了,要是這樣還不行,難道他李默庵親自出馬,用八抬大轎把援兵抬到如皋去?
在增援如皋的同時,李默庵還布了另外一步棋,他把駐揚州的黃百韜整編第二十五師派出,沿運河北上,準備攻占邵伯。
這步棋有兩手妙用,攻占邵伯是第一手,第二手就是用“圍魏救趙”的辦法,間接為如皋解圍。
李默庵的設想是,黃百韜若攻占邵伯,將會威脅蘇中側翼和兩淮(淮安、淮陰),粟裕不能置之不顧,集結於如皋東南的華野主力隻能走人,於是如皋得救。
華野盡速西進,就一定能救得了邵伯嗎?也未必。
李默庵判斷華野不可能從兵力集中的正麵核心區走,隻能從北麵繞,而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有這些時間,黃百韜應該能攻下邵伯了。
可是他忘了,以粟裕所處段位,絕不可能被對手的思維軌跡所左右。
李默庵要救如皋,粟裕也要救邵伯,李默庵用“圍魏救趙”,粟裕的對策隻差一字:攻魏救趙。
具體來說,就是攻黃橋,救邵伯,兼打援,一舉三得。
打黃橋,其實為的是打黃橋後麵的泰州。泰州是整二十五師的後方,黃百韜傾巢去攻邵伯,泰州必定空虛,隻要一攻泰州,黃百韜前後受敵,就隻能回兵援救。
在黃百韜撤回泰州的路上,還可以再打援。
粟裕沒有繞路,而是直接插入了正麵核心區。
1946年8月23日夜,華野主力穿過如皋至黃橋的公路(即如黃路),正要向黃橋開去,粟裕突然下令停止前進。
李默庵增援如皋的電文被“四中隊”截獲了。
粟裕按照電文一算時間,華野與從黃橋出來的整九十九旅正好可以撞個滿懷。
打的就是你,你還出來了,不打何待?
1946年8月25日,整九十九旅剛剛進至黃橋東北的分界,就被華野第六師團團包圍,而王鐵漢從如皋派出的三路接應部隊,也在一個叫加力的地方,被華野第一師、第五旅堵截,相互聯絡因此中斷。
不過整九十九旅確實很能打,他們采取集團固守的戰法,使得第六師始終無法畢其功於一役。
同一時間,邵伯保衛戰也在激烈進行當中,黃百韜已突破外圍陣地,令粟裕備感焦灼。
假如還是不能在如黃路戰鬥中奠定勝局,邵伯守軍將繼續承擔壓力,而邵伯一旦失守,整個戰局就不一樣了。
大兵團作戰,勝算與否直接取決於集中兵力的多寡,但粟裕手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又無預備隊可用,這時他想到了唯一的辦法:轉用兵力。
粟裕從加力方向抽出一個旅給第六師,使分界方向的兵力形成了5∶1的絕對優勢,雷公打豆腐,兩個小時之內便打掉了整九十九旅。
分界戰鬥結束,粟裕馬上又把兵力全部調到加力方向,造成15∶1的更大優勢,加力之敵又被殲滅。
戰事進行過程中,李默庵曾令王鐵漢親自率部前去救援,但王鐵漢走到半途也被華野給堵住了,不僅無法幫別人,自己都成了下水的泥菩薩,李默庵深感不妙,急得直跺腳。
無奈之下,李默庵隻得讓黃百韜派一個旅乘汽車南下增援,未等援軍趕到,如黃路戰鬥已經收場。
得悉整九十九旅等部被殲,黃百韜部深受震動,軍心不安,李默庵見側背受到威脅,被迫下令黃百韜收兵撤回揚州。
蘇中戰役的第六、第七戰分別是指邵伯戰鬥和如黃路戰鬥。據華野方麵統計,其中僅如黃路戰鬥即消滅國民黨部隊兩個半旅,創下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性殲敵的紀錄。
蘇中戰役由此取得了著名的“七戰七捷”,不過也有人認為,其中的第三戰“海安防禦戰”、第六戰“邵伯保衛戰”都屬於防禦戰,並非殲滅戰,很難稱為勝仗,因此確切地說應該是“七戰五捷”。
七捷也好,五捷也罷,在國民黨軍隊尚處於進攻態勢的情況下,能有如此高的勝率,粟裕已足以當得起常勝將軍的名號,蘇中民間盛傳:“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消息傳到延安,朱德說了一句話:“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要多。”
粟裕請命先遣。這已是他第三次擔任先鋒重任,第一次的抗日先遣隊是北上;第二次的先遣支隊是東進,這一次是南下。
4年前,粟裕北渡,那時隨其渡江的人員隻有2000,4年後重返故地,規模和氣象均大為不同。
粟裕把蘇中經營成了中央所希望的“漢高祖的關中”,所控製和儲備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華中均居首位。在第三旅主力南下先遣後,蘇中仍能留下足夠兵力,與此同時,軍工部還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趕造出500門迫擊炮、5000發迫擊炮彈,使得南下部隊從連到營到團,都得以配置了不同級別的迫擊炮。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近萬人馬,分兩路行動,出其不意地渡過長江。過江後,近萬人馬迅速穿過封鎖線,到達浙江長興,與蘇南的新四軍第十六旅合兵一處。
1945年1月13日,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東部隊。
抗戰前,江浙是國民黨統治中心,這時候又成了日偽的心腹區域,新四軍向江浙發展,便構成了三種力量對這一區域的激烈爭奪,爭奪焦點集中在杭州西北的天目山。
日軍日薄西山,雖仍占有城池,卻已無能力出來主動作戰,真正可以跟新四軍一爭的,是顧祝同的三戰區。
粟裕一入天目山,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馬上調集重兵,搶先對新四軍發動了進攻。
在抗戰大局已定的前提下,國共終究還是要一爭高下,這是曆史的宿命。 <h2>投石問路</h2>
南下之前,粟裕做了各種心理準備,但有一點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顧祝同在天目山集中兵力之強,超出了他先前的預計。除此之外,顧祝同還有眾多的後備部隊,而當時的粟裕立足未穩,且手中隻握有一、三兩個縱隊,處於明顯劣勢。
粟裕為“天目山計劃”設計了兩計策。
第一計策,直接進入天目山,優點是快,第一時間可達到目標,缺點是敵情不明,掰手腕時能不能一下子就扳倒顧祝同,心裏還沒底。
第二計策,暫時先進天目山的支脈莫幹山,缺點是慢,進占天目山還得等待時機,優點是比較穩妥,可以投石問路,弄清顧祝同的虛實。
粟裕最後決定先采用第二計策,他把兩個縱隊擺成掎角陣形,一縱隊在莫幹山內,三縱隊在莫幹山外。
第二計策其實也是在為第一計策做準備,不過需要顧祝同配合。粟裕相信,顧祝同一定會予以配合。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莫幹山就在天目山旁邊,站在三戰區的角度,又豈肯讓新四軍待在他們的“臥榻之側”?
顧祝同等人果然沒有逃過這個思維軌跡。查知蘇浙軍區一縱隊全部進入莫幹山,“浙蘇皖邊區挺進軍”副總司令陶廣下達了動員令:“迅將該匪殲滅,務使坐大。”
陶廣為湘軍老將,早年曾給蔡鍔做過參謀,其嫡係的第二十八軍為三戰區骨幹部隊,顧祝同即以陶廣為將,給新四軍下了戰書。
1945年2月12日,陶廣從第二十八軍等部中抽出5個團,突然向三縱的第七支隊發動進攻。
支隊相當於團,陶廣認為憑5∶1的數量優勢,可以輕而易舉地吃掉第七支隊,從而切斷一縱隊的後路,然而他其實並沒有把賬算清楚。
首先遭其攻擊的三縱,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編而成,第七支隊的主體即為“老虎團”第七團,要吃它豈是件容易的事。
從局部來看,雙方兵力之比確實是5∶1,但在整體上,粟裕擁有兩縱六個支隊,兵員數不比陶廣少。
很快,粟裕將三縱的其他部隊也投入正麵作戰,同時下令山裏的一縱隊越過莫幹山,由東向西切斷陶廣的退路。
1945年2月16日,三縱發起反擊,陶廣抵擋不住,又獲悉一縱從背後摸了過來,當即全線潰退。
打了勝仗的新四軍尚有追擊能力,不過粟裕適可而止,沒讓部隊繼續窮追下去。
逃敵是進天目山的,天目山易守難攻,國民黨部隊又有縱深配備,若是強攻,必會遭受較大傷亡。
粟裕不追,他在山外等著,並且預計顧祝同還會二度派兵來襲,因為此君在第一戰中受到的打擊並不是很大,傷不深就不會長記性。
如粟裕所料,顧祝同真的拿著舊船票,又登上了老客船。他沒敢再犯輕敵的毛病,這次集中12個團來攻。
數量上,顧祝同首次超過了粟裕,但打仗不能光看量,還得看質。
第一次天目山反擊戰對粟裕來說,是一次試探性作戰,通過此戰,粟裕基本摸清了三戰區幾支部隊的脾性和特點,他印象比較深的,是第二十八軍和忠救軍。
在國民黨各大戰區中,三戰區被稱為是雜牌軍的大本營,沒有多少純正的“中央軍”,但是雜牌裏麵也有能打仗的,比如陶廣的第二十八軍。
第二十八軍屬於湘軍,素來無湘不成軍,湘軍有霸蠻之氣,第二十八軍對新四軍不服,曾經說如果他們和新四軍交手,“兩天解決,綽綽有餘”。
三戰區還有一支特務部隊不能不提,它也參加了第一次天目山之戰,這就是“忠義救國軍”,簡稱忠救軍,其成員大多是江南本地人,有地利之便,動作靈活,慣於爬山,因此又稱“猴子軍”。
陳、粟在蘇南抗戰時,多次與忠救軍發生“摩擦”,雙方各有輸贏。在新四軍北渡後,忠救軍還曾試圖闖入蘇中,與新四軍進行爭奪,隻是當時粟裕已搶得先機,才不得不作罷。
天目山首次交鋒,第二十八軍所屬第六十二師出了3個團,忠救軍出了1個團,他們讓新四軍付出了不少代價。
此次顧祝同任命第二十八軍軍長,陶柳為前敵總指揮,兵分四路,但在粟裕的眼裏,隻有兩路值得他一看。首先,左中路最為矚目,包括第二十八軍所屬第五十二師和第一九二師各一團,其中第五十二師訓練有素,裝備也相對好一些,配備了蘇式輕重機槍,是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
粟裕初步估算了一下,第五十二師一個團的戰力,大致與他的一個支隊相等,當然還要是比較強一些的支隊才行。
其次,就要數左路的忠救軍了。忠救軍主要裝備輕武器,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不及第二十八軍,而且喜歡打滑頭仗,但是一旦得勢,也非常有攻擊力。
隻要狠打這兩路,其他幾路不難對付。 <h2>以戰教戰</h2>
與第一次相比,顧祝同增加了7個團,粟裕應戰,在原來的兩個縱隊之外,僅僅多了一個獨立第二團。
粟裕隻能挖掘現有部隊的潛力。
兩個縱隊中,一縱係由第十六旅改編而成,已在江南打了好幾年仗,對山地不陌生,唯有三縱來自蘇北,長期在平原和水網稻田地區生活作戰,絕大多數人過去從未爬過山,甚至有人在南下前還不知道山是什麽樣。
俗話說得好,“望山跑死馬”,因對地形不熟,官兵們看著山不遠,真走時要走好半天才能走到山腳下。另外,浙江的山雖普遍不高,但山勢陡峭,越往上爬越費力,有時爬了好一陣,以為到山頂了,其實才剛到半山腰。
第一次反擊戰臨近結束時,三縱因不擅爬山,又缺乏山地搜索經驗,使得敵軍大多在鑽入山林後奪路而逃。
粟裕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戰,完全是個山地戰的行家裏手。他“以戰教戰”,親自給三縱連以上幹部講授山地戰術,而且從最基本的爬山要領講起:“你們上山要用腳尖,下山側身用腳跟,這樣不但速度快,而且不會喘大氣。”
粟裕告訴眾人,山地戰跟平原戰不一樣,攻時,要特別注意左右兩麵的搜索,以防敵人打埋伏,守時,要把部隊放在半山腰,同時派戰鬥組在山下警戒。
1945年3月3日,陶柳率四路兵馬殺到,其間,戰鬥十分激烈,雙方圍繞山頭陣地反複爭奪。已經具備一定山地戰經驗的新四軍頂住了壓力,連以擅長山地戰著稱的“猴子軍”都沒能取得突破。
3月7日,粟裕下令一、三縱隊主力全線出擊,向左路忠救軍當頭打來。
忠救軍既是“猴子軍”,又是“滑頭軍”,勢頭好時,可以衝在最前麵,勢頭不好時,也會首先開溜。
忠救軍往旁邊一閃一逃,讓第五十二師和一九二師相繼失去了側翼掩護,結果被新四軍打個正著。
關鍵的兩路一失,其他幾路連上都不敢上,就回縮逃遁了。
粟裕大破陶柳四路兵馬,乘勝攻入並控製了天目山,第二計策完美地過渡到第一計策,“天目山計劃”實現了。
粟裕有的不光是喜悅,還有擔憂。
兩次天目山反擊戰,其實打得都很窘迫,戰果也不多,症結就在於兵力不足。
運動戰不是遊擊戰,沒有足夠的可用之兵,主帥連排兵布陣都會感到困難。實戰時粟裕沒有預備隊,隻能將兩個縱隊靠在一起,“一根扁擔挑兩頭”,把敵軍擊潰算數,也因此喪失了圍殲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手裏麵有三個縱隊,兩個正麵突擊,一個後麵堵截,大兵團的作戰效能就可以完全發揮出來。
粟裕的蘇浙軍區本有三個縱隊的編製,但二縱隊係浙東遊擊縱隊改編,一直孤懸於浙東,沒辦法過來。
經過粟裕的再三請求,一個月後,葉飛率第四縱隊渡過長江,南下天目山,使得粟裕的機動兵力達到了三個縱隊。
天目山是三戰區的門戶,這一重要戰略點的丟失,令國民黨陣營大為震動,不過蔣介石還不太相信新四軍已擁有如此強的作戰能力,他認為是很多人“誇大了中共力量”。
1945年5月23日,蔣介石下令給顧祝同,要他搶在盟軍登陸東南沿海之前,將江南新四軍予以全部肅清,時間限定為7月底之前。
顧祝同不敢怠慢,隨即任命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官雲相為總指揮,向江南新四軍發起大規模進攻。
上官雲相與葉挺是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但也正是他通過“皖南事變”,把自己的同學及其皖南新四軍主力推入了陷阱。
上官雲相參加過對蘇區的“圍剿”,又在“皖南事變”中親自指揮了對新四軍的圍攻,因此自認對新四軍的作戰特點有所了解。他曾經特地囑咐自己的幕僚說:“和共產黨軍隊打仗,做計劃,擬命令,不能完全照在軍校學的那一套。他們的很多慣用打法,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顧祝同再次以上官雲相為帥,當然有希望他借助以往的經驗和運氣,“再鑄輝煌”的意思。
上官雲相知道新四軍無論行動還是作戰,都非常靈動高效,因此主張“以快製快”,用他的話來說是,“判斷敵情就得當機立斷,下了決心立即行動”。
敵軍來勢很快,以至於粟裕一開始並沒有發覺,直到上官雲相設重兵於富春江一線,蘇浙軍區對他的具體進攻部署仍不十分清楚。 <h2>第四種可能</h2>
在富春江一線督戰的,是顧祝同任命的前敵總指揮、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李覺。
李覺是湘軍名將,軍界公認的山地戰專家,早在武漢會戰時即星光閃耀,他曾在金官橋防守戰中擋住日軍第一〇六師團的進攻,其構築的山地工事令日本工兵專家也驚歎不已。
李覺在短時間內便築成大批碉堡群,並切斷了浙東與浙西的樞紐。
這是一枚分量不輕的棋子,粟裕與二縱隊聯係的渠道也因此被斷開,粟裕急忙兵進富春江,一場激戰過後,兩軍傷亡都很大,一縱隊還戰死了一名支隊長,氣得一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嗷嗷直叫。
不過也正是在這一戰中,粟裕通過繳獲的文件和俘虜口供,掌握了對方的整個進攻部署:在切斷浙東、浙西的聯係後,占領天目山,直至將新四軍殲滅於江南或驅逐回江北。
上官雲相的兵力配備也水落石出,共有14個師,42個團,6萬多兵力,其中有許多是三戰區主力,除第五十二師外,還有第七十九師,這兩個師都是“皖南事變”中向新四軍進攻的主角,有一定戰鬥力。
為確保勝機,顧祝同此次還專門從江西調來了一支非常神秘的部隊——國際突擊縱隊(突擊縱隊),是上官雲相和李覺手中所掌握的最精銳武裝。
富春江一帶狹窄多山,又築有大量碉堡,加之上官雲相的兵力又如此雄厚,粟裕估計,如繼續在富春江與之作戰,至少還需付出2000人以上的傷亡,其中幹部傷亡將占很大比重,初次交鋒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最好的結果,能在富春江擊敗李覺,顧祝同、上官雲相必然還將組織規模更大的進攻,他們無所謂,有廣大後方,缺什麽補什麽,打多久都可以。新四軍則不行,天目山區產糧少,軍糧完全靠蘇南供應,兵越多,糧食越緊張,富春江前線的部隊已經連續兩天沒有吃上飯了,隻能靠竹筍、野菜充饑,不少人因為缺乏營養還患了夜盲症。
糧草不足,乃兵家之大忌,粟裕認識到不宜再在富春江戀戰,甚至於天目山也不能再死守下去。
1945年6月4日,新四軍撤出富春江沿線。6月15日,全部撤出天目山,向孝豐以北地區撤離。
與此同時,日偽軍突然在蘇南發動“掃蕩”,廣德、長興一線被封鎖,粟裕一下子被逼到了懸崖邊上:要麽被李覺追上,就地擊破,要麽退入蘇南,遭日偽軍消滅,再或者,前進不能,後退不得,被兩大敵人前後夾攻。
三種可能粟裕一個都不想要,他隻想要第四種可能:反擊李覺並取勝。
這是唯一的選擇,唯一的退路。
撤退部隊夜以繼日地從指揮所前經過,那是一座農家小屋,粟裕有時會到門口看看,路過的官兵也不時會向門內張望,不管認識不認識,彼此的眼神裏都充滿信任:哀兵必勝!
粟裕將可能集中到的機動兵力全部調動出來,兩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組成阻擊集團,守備孝豐,6個支隊組成突擊集團,隱蔽集結於孝豐西北地區。
粟裕準備了一隻口袋,但李覺不會那麽自覺自願地鑽進去。
即便在新四軍退出富春江沿線時,李覺仍表現得十分謹慎,他再三告誡各部:“不要受誘上當,叢林深穀,容易埋伏,務必嚴密搜索敵情。”
李覺再謹慎,擋不住新四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的報告接踵而至。
這些報告有的是實情,有的卻是粟裕故意在演戲,為的是示敵以弱,讓李覺相信,新四軍已無還手之力。
李覺還沒表態,他手下的將官已經按捺不住,接二連三地給李覺發電報,要求提前行動。
到最後,李覺終於也憋不住了,他向顧祝同報告:“18日止,東西天目山已無敵蹤,掃蕩之戰,於焉告終”。
李覺把部隊分成東、西兩個集團,分路撲向孝豐。他這一腳踏出去,踏向的卻是失敗:山地戰或許是他的強項,但運動戰是粟裕的強項。
國民黨各部隊的脾性都不太一樣,西集團的第五十二師性急,走得快;東集團則按部就班,步步為營,於是兩集團之間慢慢拉開了約40裏的距離,五十二師成了孤軍突進。
第五十二師在第二次反擊戰中吃了新四軍的虧,被打掉一個團,隻剩下兩個主力團。以6個團(支隊)圍殲兩個團,粟裕算了一下,兩天差不多了,而以東集團這樣的行軍速度,絕不可能在兩天內與五十二師會合。
五十二師求功心切,氣勢很盛,喊出的口號是“再打一個茂林”。
茂林是皖南新四軍遭覆滅的地方,你當著新四軍的麵,喊什麽口號都可以,不可以喊這個。粟裕也相應提出戰鬥口號:“殲滅五十二師,為“皖南事變”死難烈士複仇!”
圍殲五十二師是整場戰役的關鍵。粟裕親自在山頭進行指揮,通過望遠鏡,他忽然發現對麵山頭的敵軍正在組織炮擊,於是趕緊離開。跑出不遠,五十二師的炮彈就打了過來,正好落在他原來站立的地方。旁觀者後來回憶說:“這個驚險場麵,終生難忘。”
五十二師沒有能再打出一個“茂林”,它被新四軍整建製消滅了,比粟裕的原計劃少了一天。
一俟得手,粟裕馬上掉轉兵力,封住了東集團的退路。由於戰場局勢變化太快,李覺都不知道五十二師已經不存在,他錯誤地以為五十二師還在與新四軍激戰,遂電令東集團連夜向孝豐挺進,協同東集團夾擊新四軍。
西集團裏麵得力的是第五十二師,東集團裏麵耀眼的是突擊縱隊。
突擊縱隊是應赴緬抗戰需要建立起來的。緬甸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人就幫中國訓練了這樣一支精銳部隊。
突擊縱隊全部英式裝備,由英國教官負責訓練,下轄5個突擊隊,一個突擊隊相當於一個師,其戰力超過第五十二師,官兵臂上都佩戴有“奇兵”二字的臂章。
西集團共擁有兩個突擊隊,一前一後,突擊一隊率先進入孝豐城,馬上發現這是一座空城,急忙後撤,但已經來不及了。
新四軍與西集團形成了互相分割、互相包圍的混戰局麵,關鍵時候,粟裕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個支隊從莫幹山調入戰場,從而把主動權握到了自己手裏。
1945年6月23日,新四軍發起總攻。一般情況下,新四軍都是利用晚上舉行總攻,這次粟裕一反常態,將夜晚改成了白天。
白天攻擊,一方麵可以出敵不意;另一方麵是為便於觀察,發揮“炮群”優勢——僅三縱南下時就帶來了超過500門的迫擊炮,數量上敵軍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經兩晝夜激戰,第七十九師、突擊縱隊第一、二隊大部被殲,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以李覺完敗而告終。
限於糧草短缺等原因,粟裕未再乘勝進入天目山,但是他卻憑這一戰在江南徹底站住了腳,現在誰也趕他不走了。
高手過招,往往幾秒之間就可以決定勝負。李覺被擊倒得如此之快,不僅出乎蔣介石、顧祝同的意料,連華中局、延安總部也沒想到,後者一直擔心江南部隊的處境,直到戰後收到粟裕的報告,他們才如釋重負。
當時中共正在召開七大,粟裕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毛澤東對粟裕的評價很高,他說:“粟裕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h2>圍三缺一</h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0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在這次談判中,中共做出重大讓步,主動提出從8個解放區撤出機關和部隊,浙江和蘇南就在這8個解放區內。
10月上旬,粟裕率部北撤。隨後,新四軍原第一師、四師、六師組成華中野戰軍(簡稱華野),由粟裕任司令員。
粟裕是職業軍人,平時總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開口就講打仗,華野組建不久,他就有仗可打了。
當時日軍在華中仍駐有部隊,即獨立混成第九十旅團。該旅團由野戰補充隊編成,共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裏麵全是缺乏訓練的新兵,盡管如此,這些鬼子的態度卻很高傲,華野要他們投降,他們說華野沒這個資格。與九十旅團駐在一處的偽軍也持相同態度,派人去做工作都不頂用。
日偽軍要等國民黨軍隊來受降,所謂“繳槍要繳給蔣委員長”。
對粟裕來說,槍還是其次,比槍更重要的是戰略格局。日偽軍占據著高郵、邵伯,這些地方皆為運河沿岸的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其中高郵最為顯要,一旦為“蔣委員長”所獲,已進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即可沿運河北上,對華中解放區形成分割,他們也由此認為:“運河是道門,高郵是門上的鎖,有了這把鎖,就可以把共軍鎖在籠子裏。有朝一日,開鎖進門,國軍便能長驅直入,直搗兩淮。”
好好講不聽,就隻有打了。
1945年12月19日,粟裕親自指揮攻打邵伯。
戰鬥尚在進行當中,他就帶著參謀直接進入了邵伯鎮,看到日軍困獸猶鬥,依托工事拚命固守,遂實行“圍三缺一”。
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的收尾戰中,後縮的國民黨軍隊聚集一處,數量遠遠多於進攻的新四軍,粟裕便采用了“圍三缺一”的打法,也就是圍住三麵,故意空出一麵,實際是便於部隊在運動中輕鬆殲敵。
這已是同一種戰法的第二次巧妙運用。日軍不知是計,趕緊沿空出來的一麵口子出逃。出逃日軍就從粟裕的指揮所門前經過,而粟裕始終守在屋子裏,不動聲色,等日軍離開工事,進入開闊地,他才發出攻擊令。
邵伯一戰,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其中有日軍150多人。邵伯位於高郵和揚州之間,邵伯一破,高郵與揚州的聯係就被截斷了。
此戰結束,粟裕即刻打馬前往高郵。
高郵城是全國最後一座還在日軍占領下的縣城,而高郵戰役也實際成為中國軍隊在本土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當粟裕到達高郵城下時,攻城部隊已掃清外圍,並將整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高郵城內駐有第九十旅團第六二六大隊及炮兵中隊等部1100餘人,偽軍5000餘人,總計6000餘日偽軍,由第六二六大隊長岩奇學大佐統一指揮。
高郵城牆高大,城內碉堡林立,加上又有這麽多的日偽軍,攻克不易。粟裕告訴前敵指揮員:別看鬼子還在頑抗,但他們的天皇都宣布投降了,僅僅這一消息,就可以讓“武士們”散勁。
從邵伯戰鬥的情況來看,日軍指揮官一定對日本投降的消息進行了嚴密封鎖,士兵還被蒙在鼓裏。
粟裕從華中軍區敵工部調來了一批敵工幹部和“反戰同盟”成員,專門製作油印傳單,對日偽軍展開攻心戰。
日偽軍縮在高郵城裏,華野又沒有飛機可用於撒傳單,怎麽讓城裏的人看到呢?
敵工部想了很多辦法。有人做了一把大弓箭,可以把傳單射到城裏,但城牆又高又厚,有時射不進去,即便射進去了也射不遠。
弓箭做不到的事,迫擊炮做得到,有人便用迫擊炮將成捆的宣傳單打進城裏。
人的聰明勁是可以不斷被激發出來的,弓箭、迫擊炮之後,自製飛機也被提了出來。
當然不可能是真飛機,隻會是“土飛機”,實際上是用厚牛皮紙糊成的一塊瓦式大風箏,有2米寬,4米長,往天上一放,4個人用粗麻繩也拉不住,隻好把風箏線繞在城外的大樹上。
風箏上麵捆著一包一包的傳單,每包傳單邊上有一根點燃的線香,線香有長有短,當風箏飛臨高郵城的上空時,這些線香會將捆傳單的繩子依次燒斷,然後傳單就會落到城裏的各個角落。
攻心戰起到了一定效果,特別是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日軍士兵的思想開始出現混亂。不久,兩個日本兵就利用晚上出城修理鐵絲網的機會,跑出來向華野投降。
可是有這樣溜出來機會的士兵畢竟不多,日軍內部等級森嚴,士兵普遍對軍官有畏懼心理,隻要指揮官握著刀站在那裏,他們還是會選擇繼續硬撐下去。
這時粟裕得知,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已向邵伯出發,並有至高郵受降的意圖。
沒有時間再耗下去了,必須立即發起總攻。 <h2>聲東擊西</h2>
總攻發起之前,粟裕重新視察了一遍地形,他關照各部:“力爭偷襲,準備強攻。偷襲不成,立即強攻。”
1945年12月25日晚,這是一個漆黑的雨夜。小雨像給大地抹上了一層油,地滑,梯滑,腳底更滑,按照常規來說,本不適合攻城,然而偷襲就是要打破常規。
粟裕下令對東門內進行集團射擊。東門內是日軍守城司令部所在地,身為高郵城防司令的岩奇學大佐就在那裏坐鎮指揮,炮擊讓他意識到攻堅戰已經打響,急忙調主力於東門防守。
這是粟裕希望岩奇學做的,因為他的主攻方向並不在東門,而在北門和南門。
千百年過去了,用於城池攻防的基本器械仍然沒變,還是和《三國演義》裏差不多:攻城的用雲梯,守城的用鉤鐮槍。
為了適應高郵城的高度,登城雲梯也有9米多高,人踩在上麵吱吱呀呀,搖搖晃晃,而鉤鐮槍的矛頭帶有彎鉤,能刺能推還能拉,隻要給它碰著一下,人就要從梯子上摔下去,縱使刺不到,還可以把竹梯推倒或拉歪。
但是粟裕的聲東擊西,令北門和南門的守敵措手不及,同時攻城突擊隊也太厲害:“老虎團”第七團。
鉤鐮槍尚未派上用場,手榴彈就雨點般飛了過來,日軍急忙閃避,突擊隊便躍上了城頭。
其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插曲,衝在最前麵的突擊班在城頭奪得了一塊小陣地,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自己處於日軍的東西兩麵夾擊之中,更困難的是,與後續部隊也失去了聯係,隻能孤零零地在城中作戰。
這個班的班長叫袁金生,全班11個人,在袁金生派一個人下城聯係後,還剩10個。
袁金生為了守住突破口,用機槍和手榴彈,頂住西麵日軍的反複衝擊。當東麵日軍衝過來時,已來不及發揮火力,他就帶領一眾好漢迅速回頭,直衝過去拚刺刀。
日軍沒想到對方的反應這麽猛、這麽快,一下子被刺倒了好幾個,餘下的人都稀裏嘩啦退了回去。
大部隊從突破口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內,日軍在城頭上的防線土崩瓦解。
第二天拂曉,粟裕也從突破口登上城頭,他讚揚七團:“不愧為老虎團”,對袁金生說:“好樣的,英雄啊!”戰後,袁金生被授予“華中軍區特級戰鬥英雄”稱號。
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岩奇學宣布無條件繳械投降,粟裕指定受降儀式由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主持。儀式進行時,粟裕一直在現場,但無論是岩奇學還是韓念龍,都沒有發現。
3天後,粟裕接見投降的日軍軍官,岩奇學才知此事,不由得驚訝異常,當即恭恭敬敬地將自己祖傳的紫雲刀奉上,以“獻給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國將軍”。
1946年1月11日,粟裕發起隴海線東段戰役,通過這一戰役,拔除了隴海線東段的日偽據點。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高郵邵伯戰役確保了華中不被分割,隴海線東段戰役則打通了華中與山東的交通線,兩大戰略區由此連成一片。
粟裕已經把大兵團作戰的戰場已經擺好了,他說:“如果敵人大舉進攻隴海線,我軍就可以一部正麵守備,主力擺在兩側。”
說到這裏,他兩手環抱,做了一個斬殺動作:“兩側出擊,消滅它!”
自1946年4月起,國內局勢轉入緊張。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的指揮下,蘇中南部集結了國民黨5個整編師,並計劃發起蘇皖會戰,其第一目標便是攻占蘇中、蘇北。
這些部隊沒有一個把粟裕放在眼裏。整編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拍著胸脯對李默庵說:“我的部隊沒有問題,一個團就可以同共軍幹一下。”
5個整編師多數沒有與“共軍”作戰的經曆,李天霞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他倒是與“共軍”交過手,但那是隨王耀武與北上抗日先遣隊作戰,他當然不會覺得粟裕有多厲害,過去的手下敗將嘛。
隻有他們的主帥還比較謹慎。
李天霞是黃埔三期,李默庵則是黃埔一期,也就是說李默庵顯山露水的時候,正是蘇區發展鼎盛時期,對方的作戰水平如何,他已經提前見識和領教過了。
李默庵告誡眾將:“共軍作戰一向靈活機動,江北粟裕又久據蘇中,熟悉地形,此次進攻,切切不可馬虎大意。”
話雖是這麽說,李默庵自己其實也有些盲目樂觀。
整編師加上其他配合部隊,他的總兵力達到12萬人,5個整編師又都是國民黨主力部隊,與過去的韓德勤、顧祝同部相比,可以說不在一個檔次。
這麽多人,這麽好的武器,這麽強的戰鬥力,對付“共軍”應該不成問題吧。
在沒有對粟裕部隊做深入偵察的情況下,李默庵就製訂了作戰計劃,並把進攻時間確定為7月13日。
讓李默庵沒想到的是,就在將要發起進攻的前一天,蔣介石親自給他打來電話,要他暫停進攻。
原因是,泄密了。 <h2>驕兵必敗</h2>
粟裕在華野司令部建有代號“四中隊”的技術偵察小組,這個小組掌握當時條件下的無線電高科技手段,能偵察和破譯敵方的各種重要密令。他們和地下黨一起,構成了一個高效而快捷的情報處理網絡,被粟裕稱為“千裏眼、順風耳”。
李默庵7月9日定下的時間和部署,粟裕第二天就知道了,第三天,美國特使馬歇爾也知道了。
馬歇爾正在為國共做調解,他馬上去見蔣介石:“我得知你們要進攻蘇中,有這件事嗎?”
蔣介石還裝傻,馬歇爾當場掏出了一份文件,蔣介石一看,竟然是李默庵的油印作戰計劃,立刻僵在那裏。
既然泄了密,李默庵就隻好暫時停下手來,另擇佳期,但粟裕不讓了。
粟裕以往的打法,一般都是後發製人或誘敵深入,然而這次他要反其道而行之,依據就是抓住了對手的致命弱點:“驕”。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部隊普遍都是一種表情,那就是“驕”。
雖然粟裕在天目山反擊戰中3次大獲全勝,使國民黨方麵受到震動,但他當時擊敗的畢竟是三戰區——抗戰時期的各大戰區中,三戰區實力僅為一般。
後來粟裕北渡長江,又被國民黨解讀為是支持不住及潰退的表現,他在大兵團作戰方麵的驚人潛力也由此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粟裕曾參加國共停戰談判,臨走時國民黨一批飛機降落在機場,聲音震耳欲聾,站在粟裕身邊的一位國民黨高官指著天空說:“現代空軍的威力真是偉大啊。”
粟裕微笑回答:“遺憾的是,天上的飛機還不能到地麵上來抓俘虜。”
粟裕不是輕視現代武器裝備,相反,他非常重視,組建軍工部並實施“炮群”攻擊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他不迷信武器,而且在那種場合下,也不能輕易示弱於人。
事實上,國民黨空軍的規模還很小,更不能形成強大戰鬥力,李默庵要指揮蘇皖會戰,空軍才配了一架小飛機供其使用,這種情況下,又談何“偉大的威力”?
國民黨的自大,隻是顯示出一種虛驕而已,明明身上沒多少肌肉,還非要給人擺造型。
所謂泄密事件,則是另外一種“驕”。事件發生後,李默庵始終沒有查清楚秘密是何人所泄,而他對此的解釋頗有些讓人哭笑不得:“抗戰勝利不久,各部隊指揮機關保密觀念很淡薄,泄密事件的發生,並不奇怪。”
世界上的事,成與不成,都在“認真”二字上,軍事作戰更是如此,因為許多個“並不奇怪”,國民黨方麵付出了他們難以想象的代價。
第三次天目山反擊戰時,粟裕曾經“哀兵必勝”,現在他要讓李默庵嚐一嚐“驕兵必敗”的滋味兒。
粟裕要打李默庵,而他首先出擊的部位,同樣令人感到驚訝:整八十三師。
整八十三師配備有半美式裝備,原番號為第一〇〇軍,抗戰後期曾作為遠征軍赴緬作戰,在5個整編師中,它武器最好,戰鬥力也最強。
“先打弱兵”曾是粟裕固守的一個基本用兵準則,那為什麽如今要反過來,先打“強兵”呢?
答案還是那句話,“兵無常形,亦無常理。”
整八十三師最強不差,但也最驕,在軍事要點宣家堡、泰興,李天霞真的隻各駐了一個團,而這兩個地方正是粟裕要攻襲的首取之地。
宣家堡的那個團比他們師長還狂,說:“如果共產黨打下宣家堡,那麽他們(指華野)可以倒扛著槍,一彈不發進南京了。”
如此入口的一道菜,不打它打誰?
李默庵有12萬人,粟裕隻有3萬,4打1,粟裕出其不意,各用6個團來打宣家堡、泰興(宣泰),就形成了6∶1的優勢,而且這6個團皆為華野主力,豈有不勝之理。
長途奔襲是粟裕的拿手好戲,當華野到達宣泰城下時,城內守敵還一無所知。
李默庵並非沒腦子,在黃埔一期生中,曾流傳一個說法,叫作“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因此也有人把李默庵列入國民黨黃埔三傑之一。
可是聰明的頭腦,恰恰在關鍵時候讓李默庵上了當。蘇中戰役打響時,他本應調駐南通的王鐵漢整編第四十九師北上增援,但因為不知華野虛實,又素知粟裕喜用聲東擊西之計,他怕粟裕乘機攻擊南通,就把王鐵漢縮了回來,後來發現粟裕的真實意圖時,時機已經錯過。
1946年7月15日,這是李默庵敲定的再次向蘇中進攻的時間,但就在這一天,華野攻下了宣家堡,整八十三師被打掉2個團加2個營。
這是蘇中戰役的首戰,也是首次殲滅國民黨美械部隊。
此前對能不能和美械軍一較高下,大家心裏都沒底,延安總部的原定方略,是依照過去在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跳出內線,到外線作戰”的經驗,讓華中野戰軍(華野)、山東野戰軍(山野)避開強敵,轉移到淮南作戰。
粟裕堅持在內線殲敵,而且殲滅的還是國民黨美械軍,讓很多人都想不到。此戰剛結束,毛澤東即親自來電向粟裕詢問:“打的是否是整編第八十三師?消滅了多少?尚存多少?”
李默庵吃了苦頭,但他經曆過風雨,這點苦頭還受得住。
抗戰中,李默庵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忻口戰役,在正麵戰場上與板垣師團一對一地格鬥,後來又在中條山打遊擊戰,在國民黨將領中,這樣正規戰能打、遊擊戰也會的人並不多見。
見粟裕先聲奪人,自己兵馬未動,卻已遭挫傷,李默庵急忙調整部署,他派李天霞整八十三師進攻華野主力,王鐵漢整四十九師攻向如皋。
李默庵的這一戰術非常刁鑽。李天霞看似是主打,其實是配角,僅僅起一個策應作用,王鐵漢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皋在宣泰以東,隻要華野仍在宣泰,王鐵漢一旦占領如皋,就等於截斷了華野東去之路。
這是李默庵借以翻盤的大好機會。 <h2>沒有秘密</h2>
王鐵漢率整四十九師晝夜疾進,向如皋開去,可是中途,意外發生了。
1946年7月18日,華野主力突然出現在整四十九師側後。
要知道原因嗎,當然是又泄密了。
得知李默庵的最新部署後,粟裕當即以變應變,除留下部分兵力,以造成主力仍在宣泰的假象外,其餘部隊全部掉轉方向,向如皋方向長途奔襲。
王鐵漢要斷華野的後路,他自己的後路反而被華野給切斷了。
粟裕要圍殲整四十九師。經過兩天兩夜的攻擊,該師所屬的一個旅防線遭突破,僅師長王鐵漢率少數直屬隊突出包圍。
可是在打另外一個旅時遇到了麻煩,對方隻剩一個團扼守,然而負責進攻的第六師怎麽攻都攻不過去。
這時李默庵已把李天霞等部調過來增援,整49師的後續部隊也接近如皋,粟裕覺得不能再僵持下去了,當天深夜,他悄然趕到了一線戰場。
仗沒打好,第六師的副師長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的臉都陰沉沉的,粟裕看在眼裏,但臉上仍然是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進入指揮所後,過了一會兒他才問:“對麵敵人是一個團?”
“一個加強團。”
粟裕點點頭:“打不下,就不要打了。”
一聽這話,王必成急了:“那怎麽行,可以打下來。”江渭清也說:“我們打算在拂曉前再組織一次攻勢。”
第六師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戰機一旦失去,就不能勉強,否則隻會打得更糟更壞。
粟裕輕輕地擺擺手:“你們怕是打紅眼了,通知陣地,停止攻擊。”
1946年7月23日拂曉,華野放棄攻擊,向如皋以北方向撤離,而整四十九師則乘勢進入如皋。
蘇中戰役的第二戰,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據華野統計,殲敵1萬餘人,中央軍委專門發來賀電:“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對李默庵來說,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他按計劃占領了如皋,就戰略角度而言,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
占據如皋後,李默庵即在城裏建立前沿指揮所,同時囤積糧食彈藥,以利再戰。
李默庵的下一個目標是如皋北麵的海安。
海安在曆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來北往的糧道都須在此通過,元末朱元璋與張士誠爭天下,張士誠守泰州,朱元璋便派常遇春在海安築城,絕其糧道,結果泰州成為孤城,不攻自破。
李默庵此舉,正是要進一步對泰州等地形成封鎖,以鞏固蘇中南部占領區,毫無疑問,這是一步好棋。
為攻下海安,李默庵集中了6個旅,計劃分兩路夾攻。
李默庵沒有秘密可言,因為都被粟裕掌握著。粟裕左想右想,覺得不能硬來,還是以主動撤出海安為妙。
一說這話,許多人都想不通:“敵人沒有什麽了不起,我們已經打了兩個勝仗,為什麽不敢在海安同敵人決戰?打了兩個勝仗還要放棄海安,那兩個勝仗不是白打了嗎?”
有時候真理隻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粟裕堅信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獨自做這麽重大的決定。當時華中局總部在淮安,隻有粟裕一個人在前線,電報上也講不清楚,他決定立即去一趟淮安。
粟裕喜歡掌握新技能,他不僅會騎馬,還會開汽車、摩托車、騎自行車、劃船,可以說那時候能接觸到的最新交通工具,他幾乎都學了個遍。
海安距淮安有300裏路程,粟裕帶著一名警衛員,輪番使用摩托車、自行車、船隻等交通工具,一天一夜趕到淮安,最終取得了上級的支持。
華野主力撤出海安後,粟裕依靠一個從地方上升為主力的第七縱隊,以海安為軸,實行運動防禦戰。
圍繞海安的戰鬥,雙方的統計口徑有很大差異,華野方麵認為重創敵軍,因此把這一戰列為蘇中戰役的第三捷,但據李默庵回憶:“似乎沒有花費什麽力氣,經過兩天時間,打了幾下,便占了海安和李堡。”
不管怎樣,李默庵起碼在戰略上又一次達到了目的。
自蘇中戰役開始以來,應該說,李默庵在大的計算上基本沒有什麽明顯漏洞,但他有一個環節一直非常糟糕,而正是這個環節著實害他不淺。 <h2>老馬熟路</h2>
這個環節是:信息。
粟裕有“四中隊”,有地下組織,有千裏眼,有順風耳,李默庵隻有泄密,不斷地泄密。
情報係統的不得力,與國民黨軍隊臃腫低效的體製也大有關聯。李默庵統領12萬人,但這些部隊沒有幾個是他帶出來的基本部隊,作為李默庵這樣級別的高級將領,他也很難做到親臨第一線。
蘇中戰役從始至終,李默庵一直在常州隔江遙控指揮,有什麽情況,隻能等下麵往上報。像粟裕那樣親自騎車趕300餘裏的事情,在國民黨將領中是不可能見到的。
信息已經極度不對稱了,李默庵的部下還接二連三地給他發來各種錯誤的信息。
華野主動撤出海安,基本沒有受到什麽損失,可是國民黨各部在所謂“捷報”上都無不大吹特吹,到李默庵統計時,殲滅華野總數竟然已達到兩三萬。
華野一共才3萬人,前麵又連打兩仗,還能剩下幾多?
李默庵由此做出了一個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裏的判斷:“蘇北共軍已經一敗塗地,主力第一師、第六師下海北逃。”
就算是粟裕緩過勁來,也不可能是一時半會的事吧,沿著泰州、海安、李堡,一直到海邊,李默庵安安心心地建起了防線。
他不知道,華野主力沒有下海,第一、第六師正在海安東北休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補給,有的部隊距海安僅一二十裏。
不知道也情有可原,蘇中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當地民兵可以嚴密封鎖消息,國民黨的諜報、特工人員根本滲透不進去,李默庵隻能可悲地淪為聾子和瞎子。
對李默庵來說,這當然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
1946年8月6日,李默庵電令新七旅從海安東進,以接替第一〇五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電報當即被“四中隊”所破譯。
拿到情報,粟裕十分興奮,幾天來,他一直在等著這樣一個戰機出現。
大兵團作戰必須掌握足夠兵力,華中三戰之後,粟裕已明顯感到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曾向山野司令員陳毅發出電報,提出將山野的第五旅調至蘇中參戰。
陳毅已執行中央關於“外線出擊”的計劃,率山野主力到達淮北,他回複粟裕,說山野兵力也不足,所以不能將第五旅調出,同時他讓粟裕也盡快向淮南轉移。
收到陳毅的回電,粟裕索性直陳中央,還是堅持要調第五旅。
戰爭年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下級向上級提建議,同樣的內容,隻準提3次。粟裕連續3次上書,最後一次,甚至用了“鬥膽直陳”的措辭。
現在戰機果然出現了,粟裕急電報告:“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
毛澤東隨即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指蘇中戰場)。”
陳毅複電同意,五旅由此東移,並暫歸粟裕指揮。
1946年8月10日,國民黨兩旅在李堡交防。經過充分休整,並增添了新生力量的華野如虎下山,突然向李堡發起猛襲。
敵軍猝不及防,一片混亂。新七旅是拚湊出來的地方部隊,不同於整八十三師那樣的精銳主力,本身就很不經打,而當時交防的電台、電話剛剛拆除,接防的電台、電話又沒架好,所以也沒法向李默庵告急求救。
奇襲李堡,是蘇中戰役的第四戰,在短短20小時之內,華野便取得殲敵一個半旅的戰績。中央軍委專門發來賀電:“慶祝你們第二次大勝利(第一次大勝利指的是在如皋發生的戰鬥)。”
有關華野西移的爭論,隨著這場戰鬥的結束暫告一段落,中央軍委決定讓華野繼續留在蘇中作戰。
李堡一戰,損耗了李默庵的機動兵力,也使他不得不暫時放棄在李堡一帶建立封鎖線的打算。李默庵重新調整兵力部署,退後一步,加強了對海安、泰州以南占領區的“清剿”和防禦。
這是一個新的封鎖圈,正麵兵力很強,弱點在其側翼,即南通和如皋,那裏兵力相對單薄。
這樣的弱點,當然逃不過粟裕的眼睛。李堡戰鬥時,第五旅和蘇中軍區特務團已經到達,華野兵力增強,完全可以再打一仗,正是見縫就鑽的時候。
1946年8月20日晚,粟裕率華野主力由北向南,悄悄向兩翼深入。
參與此次行動的計16個團,3萬多人,他們進入的雖是敵軍薄弱區域,但同時也是封鎖圈腹地,倘若稍有不慎,走漏風聲,以李默庵的精明,必然會立即抽調重兵包圍,到時就有可能是自投羅網了。
粟裕承認他走了一著險棋,說:“這個行動好比‘孫行者打鐵扇公主’的辦法,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帶有危險性。”
粟裕一向思維縝密,計算精準,如果他走的是險棋,恰恰說明很有把握。
所謂封鎖圈腹地,李默庵其實毫無根基,有根基的是粟裕和華野,經過長達6年的抗戰,這一帶早就成了華野的老根據地,不管去哪裏,都跟行走在自家院子裏一樣。
3萬多人夜間行軍,老馬熟路,沿途連犬吠之聲都聽不到,整個把國民黨軍隊當成了二傻子。
1946年8月21日晚,粟裕動用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三支主力,向丁堰、林梓殺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兩座集鎮,駐紮著交通警察總隊,正在公路沿線進行“清剿”,以“恢複交通”。
交通警察總隊由抗戰時期的忠救軍和上海稅警團改編而成,名義上歸屬交通部,裝備有卡賓槍等美械自動武器,號稱是“袖珍王牌軍”。
丁堰、林梓都各有一個總隊據守,當受到攻擊時,他們還依仗火力強,又有堅固工事,在電話中滿不在乎地對李默庵說:“不要緊,可能打上一兩個鍾頭就沒事了。”
“一兩個鍾頭”一直拖到第二天下午,陣地被突破了。
粟裕與忠救軍打交道不止一次,深知這種部隊的優劣所在。簡單來說,你讓他們去“清剿”或搞突襲,甚至打遊擊戰,都是再合適不過的,但他們沒有什麽重裝備,也缺乏正規作戰的經驗,碰上以打運動戰和陣地戰見長的野戰軍主力,就該吃不了兜著走了。
李默庵再打電話,電話不通,無線電呼叫,呼叫不靈。其實那時候兩個總隊都已被打垮,餘部正在敗退之中。
蘇中戰役第五戰收官,華野殲滅交通警察總隊5個大隊,部隊繳獲了卡賓槍等最新的美械裝備,自此以後蔣介石便被封為了“運輸大隊長”。
華野士氣高漲。粟裕問獲勝後的部下:“部隊情緒怎樣?”
回答是:“從幹部到戰士情緒好得很。”
粟裕的神情卻一點都不輕鬆:“我現在可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粟裕心事重重,是因為他知道李默庵絕不是一個低段棋手,並且一定能猜到自己下一步會在哪裏做局。 <h2>雷公打豆腐</h2>
粟裕和李默庵所追求的目標不同,戰略打法也相異,粟裕要的是殲敵,多吃掉對方一些棋子,以改變當時敵攻我守的整體格局,李默庵要的卻是占地,將華野從蘇中完全驅走,從而解除對南京政府的威脅,實際上,他就職時的主要使命就是這個。
兩人都堅定不移地奔著各自目標而去。交通警察總隊被粟裕橫掃一棍,李默庵不心疼嗎?當然心疼,但他更在意的是如皋。
丁堰、林梓一戰打斷了南通至如皋的交通線,使如皋處於三麵被圍之勢。駐守如皋的是王鐵漢整四十九師,該師在蘇中第二戰中已遭重創,兵力較弱,如果粟裕乘勝進攻,城池必定難守。
李默庵一邊讓王鐵漢加強城防,一邊急調駐黃橋的整編第九十九旅東進如皋。
整九十九旅是一支比較能打的部隊,為保萬無一失,李默庵又下令王鐵漢出兵三路前去接應。
在李默庵看來,這種部署真是穩得不能再穩,妥得不能再妥了,要是這樣還不行,難道他李默庵親自出馬,用八抬大轎把援兵抬到如皋去?
在增援如皋的同時,李默庵還布了另外一步棋,他把駐揚州的黃百韜整編第二十五師派出,沿運河北上,準備攻占邵伯。
這步棋有兩手妙用,攻占邵伯是第一手,第二手就是用“圍魏救趙”的辦法,間接為如皋解圍。
李默庵的設想是,黃百韜若攻占邵伯,將會威脅蘇中側翼和兩淮(淮安、淮陰),粟裕不能置之不顧,集結於如皋東南的華野主力隻能走人,於是如皋得救。
華野盡速西進,就一定能救得了邵伯嗎?也未必。
李默庵判斷華野不可能從兵力集中的正麵核心區走,隻能從北麵繞,而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有這些時間,黃百韜應該能攻下邵伯了。
可是他忘了,以粟裕所處段位,絕不可能被對手的思維軌跡所左右。
李默庵要救如皋,粟裕也要救邵伯,李默庵用“圍魏救趙”,粟裕的對策隻差一字:攻魏救趙。
具體來說,就是攻黃橋,救邵伯,兼打援,一舉三得。
打黃橋,其實為的是打黃橋後麵的泰州。泰州是整二十五師的後方,黃百韜傾巢去攻邵伯,泰州必定空虛,隻要一攻泰州,黃百韜前後受敵,就隻能回兵援救。
在黃百韜撤回泰州的路上,還可以再打援。
粟裕沒有繞路,而是直接插入了正麵核心區。
1946年8月23日夜,華野主力穿過如皋至黃橋的公路(即如黃路),正要向黃橋開去,粟裕突然下令停止前進。
李默庵增援如皋的電文被“四中隊”截獲了。
粟裕按照電文一算時間,華野與從黃橋出來的整九十九旅正好可以撞個滿懷。
打的就是你,你還出來了,不打何待?
1946年8月25日,整九十九旅剛剛進至黃橋東北的分界,就被華野第六師團團包圍,而王鐵漢從如皋派出的三路接應部隊,也在一個叫加力的地方,被華野第一師、第五旅堵截,相互聯絡因此中斷。
不過整九十九旅確實很能打,他們采取集團固守的戰法,使得第六師始終無法畢其功於一役。
同一時間,邵伯保衛戰也在激烈進行當中,黃百韜已突破外圍陣地,令粟裕備感焦灼。
假如還是不能在如黃路戰鬥中奠定勝局,邵伯守軍將繼續承擔壓力,而邵伯一旦失守,整個戰局就不一樣了。
大兵團作戰,勝算與否直接取決於集中兵力的多寡,但粟裕手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又無預備隊可用,這時他想到了唯一的辦法:轉用兵力。
粟裕從加力方向抽出一個旅給第六師,使分界方向的兵力形成了5∶1的絕對優勢,雷公打豆腐,兩個小時之內便打掉了整九十九旅。
分界戰鬥結束,粟裕馬上又把兵力全部調到加力方向,造成15∶1的更大優勢,加力之敵又被殲滅。
戰事進行過程中,李默庵曾令王鐵漢親自率部前去救援,但王鐵漢走到半途也被華野給堵住了,不僅無法幫別人,自己都成了下水的泥菩薩,李默庵深感不妙,急得直跺腳。
無奈之下,李默庵隻得讓黃百韜派一個旅乘汽車南下增援,未等援軍趕到,如黃路戰鬥已經收場。
得悉整九十九旅等部被殲,黃百韜部深受震動,軍心不安,李默庵見側背受到威脅,被迫下令黃百韜收兵撤回揚州。
蘇中戰役的第六、第七戰分別是指邵伯戰鬥和如黃路戰鬥。據華野方麵統計,其中僅如黃路戰鬥即消滅國民黨部隊兩個半旅,創下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性殲敵的紀錄。
蘇中戰役由此取得了著名的“七戰七捷”,不過也有人認為,其中的第三戰“海安防禦戰”、第六戰“邵伯保衛戰”都屬於防禦戰,並非殲滅戰,很難稱為勝仗,因此確切地說應該是“七戰五捷”。
七捷也好,五捷也罷,在國民黨軍隊尚處於進攻態勢的情況下,能有如此高的勝率,粟裕已足以當得起常勝將軍的名號,蘇中民間盛傳:“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消息傳到延安,朱德說了一句話:“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