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暫時平息了李月梅的怒火,王興海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陸安琪身上有自己年輕時代的影子,到城市生活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各地外省市年輕人來到b市安家,城市的豐富多彩離不開這些形色各異的年輕人。


    寒門子弟都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機遇獲得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們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作為70年代末期來到大城市的王興海,至今都忘不了第一次進城的景象。


    1978年是我國恢複高考的第二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滿地,沾著知識青年回城的光,聰明好學的王興海被村支書推薦跟著知情回城,同時獲得了進國有企業大型鋼廠的用工指標。


    全民所有製在那個年代是大家夢寐以求的身份,工農兵最紅的年代,全民職工是金飯碗的代名詞。


    村裏的b市知情很多,多數是廠區子弟,他們回城會多數被分配到父母工作的分廠工作,加入光榮的無產階級工人大家庭。


    王興海的父母多次在抗洪搶險工作中立功,他自己也勤奮好學,經常跟著城裏來的知青學習識字讀書,在同齡人都已經結婚生子的年代,王興海還十分向往參加高考,遺憾的是,他並未係統化的接受過高中教育,很多知識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惡補上來的。


    他很勤奮,除了上工、吃飯、睡覺,其他的時間都在積累知識。經常有人背地裏笑話他,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還不如多賺兩個工分來的實在。


    王興海不是沒有考過大學,他先後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上,最後隻好放棄,但並不意味著放棄學習。


    b市鋼廠知青回城政策放寬,為了感謝知青點多年的照顧,鋼廠也有用工需要,就有了這種搭鑲邊的機會。


    鑒於王興海父母和他自己的種種原因,村支書在徇私給了自己兒子一個指標的同時,給了王興海一個進廠指標。


    就這樣,年紀有些大了的王興海進城了。按道理,20多歲也不是愣頭青,但城市裏的風光著實震撼到了第一次進城的王興海,在老家從來沒有見過四個輪子會跑的怪物——公交車,也沒有見過裏麵有聲音傳來的東西——電話,沒有見過穿著布拉吉的年輕女孩滿大街都是的場景。


    他驚呆了。背著鋪蓋卷的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他實在是太土了,穿著打扮,開口說話就能聽出他與這座城市的差距。


    來到單位分的單身宿舍,舍友們也基本跟他的情況一樣。返程的知青多數都回父母家生活,不需要擠在人多嘴雜的單生宿舍。


    他放下鋪蓋卷,跟舍友們打著招呼,看得出大家進城都很緊張,也很激動。


    激動的是農轉非了,緊張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與這座城市兼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隻高校的青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潼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潼牛並收藏一隻高校的青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