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萬曆命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遣人員入朝赴日,搜羅情報。經過決議,駱思恭指派從三品指揮同知史世用領副千戶孔定邦、百戶鐵萬安、試百戶鄧秉忠、鄭士元、總旗汪德隆、靳友超及麾下人員由天津大沽坐船赴日本;千戶鄭聞韜、副千戶豫修楷入朝,並命他們經過遼東時聯係朱後山等人,命他們一並前往朝鮮。而指揮僉事苗禦鴻和鎮撫使陸軒則留在京師,畢竟不能把北鎮撫司的人搬空。除了北鎮撫司的人以外,駱思恭還調動了南鎮撫司的部分人,以及另外兩個所的錦衣衛,協助兩路人馬。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朱後山等人在遼東,十幾天的時間已經從寧遠轉到了遼陽,而他們尚不知道京師的大動作,同樣也不知道有位遼東的將軍也從休假的寧遠一路趕到了遼陽。不過他們很快就能見到這位將軍。
這一日,朱後山前往遼陽治所,拜訪當地知府,順便想問一下關於偽裝成漢人的女真商人的事情,遼東與內地不同,這裏近似於是李家自己的地盤,加上又是邊關,所以武將和文官時常照麵,辦公有時也在一塊兒。朱後山拜訪地方官,先沒見到知府,倒先見到了一個將軍。
這將軍看起來將近五十,個頭很高,一對虎目炯炯有神。他估計也是急忙趕到,不知道差人們的通報過,現在看見朱後山等人進來,從服飾上看不出來是何身份,於是質問道:“你們是幹啥的?”
朱後山一見這將軍,立刻俯身行禮道:“下官錦衣衛千戶朱後山,見過祖副總兵。”
“哎喲嗬,你怎麽認識我?”那將軍盯著朱後山的發髻,等對方稍稍將頭抬起來,看到麵容的時候,不免一驚:“原來是——”
將軍突然止住,換了副平和些的麵孔道:“原來是錦衣衛啊,你們來是要辦案子嗎?辦案子找巡撫大人,本將軍有軍務在身,暫時沒空幫你們。”
這將軍不是別人,正是遼東副總兵、李成梁的家將祖承訓。
對於怎麽認識祖承訓這一問題,朱後山回答道:“祖副總兵長年跟隨李將軍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邊庭第一勇將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
要換以往,麵對這種褒美之辭,祖承訓肯定就認了。但不知為何,今日在品級比自己低很多的朱後山麵前,他倒謙虛得很:“過獎了過獎了。我去請巡撫大人,有什麽要幫忙的就問他吧。”祖承訓說完,旋即疾步走出了門。
奇怪的是,朱後山也跟了出去,二人前後而行,繞過一個拐角,麵對麵交談起來。
“參——山爺,你怎麽來遼陽了?”祖承訓問。
“我是在追查兩件被女真人買走的寶物的下落,現在毫無頭緒,正不知如何交差啊。”
祖承訓失笑道:“六扇門的事情倒全讓你做了。這又不是什麽大案,隨便應付一下就拉倒了。”
朱後山輕歎道:“應付一下就不是我了——對了,你說有軍務在身,到底是什麽軍務?”
顯然祖承訓和朱後山也有不薄的交情,但此刻他堅守原則道:“軍機不可泄露。”
“是不是要援朝啊?”朱後山裝作隨口一問。
“你咋知道的?上頭派我先領三千遼東鐵騎入朝,援救朝鮮國王。”剛才還堅守原則的祖承訓,這會兒就把實情說出來了。
朱後山沉吟道:“三千人……那敵方有多少?”
祖承訓用輕鬆的語氣道:“聽說也就十幾萬吧。”
朱後山心裏咯噔一下子:十幾萬人?怕是就算十幾萬棵樹,你三千人也要砍個十天半個月。
祖承訓道:“兵部的人說了,寧夏未定,不宜兩線作戰,所以讓我先領少量兵馬援朝,保全住朝鮮王室再說,順便幹他媽的一仗,探探倭寇的底細。”朱後山道:“以往隻是聽說過戚將軍在東南抗倭,人數多不過兩三萬。如今十幾萬倭寇入侵,我朝開國一來還是首次遇上。”祖承訓含笑道:“區區海賊,不足為患。戚家軍幾千人打倭寇能屢戰屢勝,而且從未有過過大的傷亡。俺們遼東軍比他戚家軍還要強上幾分,一旦入朝,倭寇還不得望風披靡?”
朱後山考慮稍許道:“我一行當中,有個年輕的千戶,其父曾在戚家軍服役過。他從小耳濡目染,應當對倭人頗為了解,不妨讓他隨你的部隊——”
“不必了,”祖承訓明白朱後山的用意,擺手道,“都說了,區區海賊,不足為患。”他嘴上這麽說,或許本意其實是不想讓錦衣衛隨軍,畢竟沒人喜歡特務、還是不知道底細的特務跟在身邊。
不過很快,朱後山一行就不得不隨軍了,因為京師的人找到他們,命他們前往朝鮮,搜羅情報。既然都要去朝鮮,不如先結伴而行了。
六月下旬,祖承訓領三千騎兵,號稱五千,奔赴朝鮮,並於七月抵達義州。
此刻,翹首期盼天軍救援的思密達們都激動萬分,尤其是接待使柳成龍【*】,更是涕淚交加。但當他順便數了數天軍的隊伍後,覺得有點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啊,你說啥?”
朝鮮貴族會說漢語,但顯然發音還不是十分準確,祖承訓一時沒有聽懂。
等朝鮮方麵的譯官用紙筆寫下來後,祖承訓才明白柳成龍的意思。他表示:“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接著他又道:“量我五千鐵騎,收複平壤,綽綽有餘。”
【*】柳成龍(1542年-1607年6月7日,萬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字而見,號西厓,李氏朝鮮政治家。柳仲班的次子,曾於朝鮮宣祖時期擔任領議政一職。封號豐原府院君,死後諡號文忠。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三道都體察使、左議政、領議政(朝鮮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為人忠直,顧全大局,積極啟用李舜辰、權慄等名將,戰後寫有回憶筆記《懲毖錄》,被中朝日曆史學家公認為最權威的第一手戰爭史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朱後山等人在遼東,十幾天的時間已經從寧遠轉到了遼陽,而他們尚不知道京師的大動作,同樣也不知道有位遼東的將軍也從休假的寧遠一路趕到了遼陽。不過他們很快就能見到這位將軍。
這一日,朱後山前往遼陽治所,拜訪當地知府,順便想問一下關於偽裝成漢人的女真商人的事情,遼東與內地不同,這裏近似於是李家自己的地盤,加上又是邊關,所以武將和文官時常照麵,辦公有時也在一塊兒。朱後山拜訪地方官,先沒見到知府,倒先見到了一個將軍。
這將軍看起來將近五十,個頭很高,一對虎目炯炯有神。他估計也是急忙趕到,不知道差人們的通報過,現在看見朱後山等人進來,從服飾上看不出來是何身份,於是質問道:“你們是幹啥的?”
朱後山一見這將軍,立刻俯身行禮道:“下官錦衣衛千戶朱後山,見過祖副總兵。”
“哎喲嗬,你怎麽認識我?”那將軍盯著朱後山的發髻,等對方稍稍將頭抬起來,看到麵容的時候,不免一驚:“原來是——”
將軍突然止住,換了副平和些的麵孔道:“原來是錦衣衛啊,你們來是要辦案子嗎?辦案子找巡撫大人,本將軍有軍務在身,暫時沒空幫你們。”
這將軍不是別人,正是遼東副總兵、李成梁的家將祖承訓。
對於怎麽認識祖承訓這一問題,朱後山回答道:“祖副總兵長年跟隨李將軍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邊庭第一勇將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
要換以往,麵對這種褒美之辭,祖承訓肯定就認了。但不知為何,今日在品級比自己低很多的朱後山麵前,他倒謙虛得很:“過獎了過獎了。我去請巡撫大人,有什麽要幫忙的就問他吧。”祖承訓說完,旋即疾步走出了門。
奇怪的是,朱後山也跟了出去,二人前後而行,繞過一個拐角,麵對麵交談起來。
“參——山爺,你怎麽來遼陽了?”祖承訓問。
“我是在追查兩件被女真人買走的寶物的下落,現在毫無頭緒,正不知如何交差啊。”
祖承訓失笑道:“六扇門的事情倒全讓你做了。這又不是什麽大案,隨便應付一下就拉倒了。”
朱後山輕歎道:“應付一下就不是我了——對了,你說有軍務在身,到底是什麽軍務?”
顯然祖承訓和朱後山也有不薄的交情,但此刻他堅守原則道:“軍機不可泄露。”
“是不是要援朝啊?”朱後山裝作隨口一問。
“你咋知道的?上頭派我先領三千遼東鐵騎入朝,援救朝鮮國王。”剛才還堅守原則的祖承訓,這會兒就把實情說出來了。
朱後山沉吟道:“三千人……那敵方有多少?”
祖承訓用輕鬆的語氣道:“聽說也就十幾萬吧。”
朱後山心裏咯噔一下子:十幾萬人?怕是就算十幾萬棵樹,你三千人也要砍個十天半個月。
祖承訓道:“兵部的人說了,寧夏未定,不宜兩線作戰,所以讓我先領少量兵馬援朝,保全住朝鮮王室再說,順便幹他媽的一仗,探探倭寇的底細。”朱後山道:“以往隻是聽說過戚將軍在東南抗倭,人數多不過兩三萬。如今十幾萬倭寇入侵,我朝開國一來還是首次遇上。”祖承訓含笑道:“區區海賊,不足為患。戚家軍幾千人打倭寇能屢戰屢勝,而且從未有過過大的傷亡。俺們遼東軍比他戚家軍還要強上幾分,一旦入朝,倭寇還不得望風披靡?”
朱後山考慮稍許道:“我一行當中,有個年輕的千戶,其父曾在戚家軍服役過。他從小耳濡目染,應當對倭人頗為了解,不妨讓他隨你的部隊——”
“不必了,”祖承訓明白朱後山的用意,擺手道,“都說了,區區海賊,不足為患。”他嘴上這麽說,或許本意其實是不想讓錦衣衛隨軍,畢竟沒人喜歡特務、還是不知道底細的特務跟在身邊。
不過很快,朱後山一行就不得不隨軍了,因為京師的人找到他們,命他們前往朝鮮,搜羅情報。既然都要去朝鮮,不如先結伴而行了。
六月下旬,祖承訓領三千騎兵,號稱五千,奔赴朝鮮,並於七月抵達義州。
此刻,翹首期盼天軍救援的思密達們都激動萬分,尤其是接待使柳成龍【*】,更是涕淚交加。但當他順便數了數天軍的隊伍後,覺得有點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啊,你說啥?”
朝鮮貴族會說漢語,但顯然發音還不是十分準確,祖承訓一時沒有聽懂。
等朝鮮方麵的譯官用紙筆寫下來後,祖承訓才明白柳成龍的意思。他表示:“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接著他又道:“量我五千鐵騎,收複平壤,綽綽有餘。”
【*】柳成龍(1542年-1607年6月7日,萬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字而見,號西厓,李氏朝鮮政治家。柳仲班的次子,曾於朝鮮宣祖時期擔任領議政一職。封號豐原府院君,死後諡號文忠。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三道都體察使、左議政、領議政(朝鮮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為人忠直,顧全大局,積極啟用李舜辰、權慄等名將,戰後寫有回憶筆記《懲毖錄》,被中朝日曆史學家公認為最權威的第一手戰爭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