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後山感慨,皇帝才是這世上最聰明的人。
不過熊廣泰奉承比自己官銜高的人的習慣又出來了,當時就借著話茬道:“大哥,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世上最聰明的人應當是坐在這裏的季千戶才對。連皇帝的心思都能揣度出來,可不聰明嗎?季千戶,來,我再敬你一杯。”
但就在這其樂融融的時候,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
“案子就這麽莫名其妙地結束了?”李密如是問道。
驛館刺殺案,以一個充滿著陰謀的開頭為始,中經十餘天的多方對峙,卻最終以一個潦草的收尾作為結束。李密心思慎密,自然看著不舒服,而且:“涉案的王嫽和真正的刺客寇小羅,又當如何處置?”
季桓之得知了王嫽被擄走一事,稍作思考後道:“現在案子已經了結,王嫽應當不日便會被放回鳳鳴閣,不會有什麽大礙的。至於刺客……”他忽然不說話了。
如果王嫽會被東廠放回去,那麽講道理的話,鎮撫司也應該將“與案件無關的受冤屈”的申家班旦角寇小羅釋放。而這件事,其實已經在早些時候和釋放季桓之並升任千戶的同時由看管詔獄的錦衣衛們一起做了。
明明炎炎夏日,朱後山卻覺得背上一冷,心底打著顫想道:寇小羅此一去,猶如放虎歸山,往後不知要掀起多少血雨腥風。他憂心的是刺客組織暴雪坊,而李密則是在思考著關於湖廣商會和萬羽堂的事情。三兄弟裏,真正樂在其中的隻有那個什麽事都不愁的熊廣泰了。
季桓之注意到,李密光是盯著桌麵發呆,偶爾吃兩口酒菜,酒卻隻是開始抿了幾口,這會兒麵對著空杯子完全沒有續杯的意思,於是問他:“李總旗為什麽不喝?”
熊廣泰替他答道:“三弟前幾天受了點輕傷,得了胸痹,酒多了會咳嗽,連走快一點都難受,季千戶就別勸酒了。”
季桓之了然道:“原來如此。不瞞李總旗,我少年的時候也曾發過胸痹。當時給我醫病的郎中說過,得了胸痹,需要臥床靜養,輔以湯藥治療,運氣好的話一兩個月就可以恢複了。對了,他當時開的那副方子我還記得,待會兒寫下來給你。”
李密低眉致意:“多謝了。”
季桓之給的方子的確有奇效。李密照方去藥房抓藥服用後,很快就明顯感到胸肺不痛了,呼吸也順暢多了,加上他本來傷得就不嚴重,當月就恢複得差不多了。
與李密的舒暢形成明顯對比的,恰恰正是給他藥方的季桓之。卻說季桓之代替了高縉的職位,日子並不好過。首先原本高千戶的手下,是不認可這個空降下來的上司的,加上他們認為季桓之不過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麽從一介囚犯搖身一變就成了千戶?所以沒有人聽他指揮。其次,本來想借驛館案升官發財的孔定邦、鄧秉忠一幫人,自然懷恨在心,也看季桓之不順眼,又欺負他是光杆千戶,沒少挖苦諷刺他。同時,被皇帝借機擺了一道的左都督嶽希桐,正有一肚子火沒地方發泄呢,認為這個從囚犯變身為千戶的小子一定是東廠安排玩苦肉計的,也吩咐自己的人不時整他兩下。此外,季桓之原來的同鄉上司,南鎮撫司的總旗王德光認為他不地道,明明是自己幫他在京師找的活計,現在這小子自己一步登天卻不管這個老鄉了;所以在王德光沒少說季桓之的壞話,弄得他連同鄉的圈子都快進不去了。
因為以上四點原因,季桓之的日子過得是一天不如一天,還不如當初隻是個跑腿力士的時候呢,沒這麽多煩心事,倒也落得輕鬆。
這一日,季桓之仍像這個月已經過去的那些天一樣,來到北鎮撫司,被這幫人調侃幾句、又被那幫人消遣幾句,然後找到叼著煙袋打瞌睡的熊廣泰,坐下來聊上幾句。他們三兄弟中,朱後山是經常在各界走動,李密又在家裏養傷,所以最近時常在衙門裏的,也隻有老二熊廣泰了。
不過熊廣泰今天似乎也沒什麽聊天的興致,因為他親哥哥的兒子前幾天來了京師,說要見見世麵,借住在他家裏,攪和地他都沒時間去東城解寡婦家說一說風情。
季桓之知道熊廣泰侄子的這件事,因為對方每次見麵都要對此發一通牢騷。
“這渾小子,吃我的喝我的,還罵我沒文化。昨天又說什麽想出關去瞧瞧。媽的,這不是活膩歪了嗎?寧夏的韃靼蒙古人剛剛叛亂,土蠻部落也不怎麽老實,要我帶他去關外瞅瞅,老子還想多活幾年呢!”熊廣泰抽完了一袋煙,將煙鍋往桌沿敲了敲,一整塊白煙灰掉在地上。這令熊廣泰的心情改善了許多:“的確是好煙,煙灰都不帶碎的。”
季桓之隨口問道:“總聽熊百戶數落自己的侄子,不知他叫什麽,是個怎樣的人?”
熊廣泰一邊塞新煙絲一邊道:“我哥哥的這個兒子叫熊廷弼,今年二十三四歲。說句挺沒麵子的話,因為我們家裏窮,所以我才進京師當了錦衣衛,本來目的嘛也就是想多整點銀子,敲竹杠勒索什麽的,你懂的啦——而我大哥堅持讀書,到現在也沒見讀出什麽名堂來。不過他的這個兒子倒是靈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什麽的都說得頭頭是道。背後誇他兩句,我熊二覺得,這小子將來是個人才。就是脾氣太強,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一點也不像咱老湖廣人那般圓滑。”
不管湖廣人究竟圓不圓滑,反正熊廣泰的圓滑,季桓之已經是深切感受過了。
“說實話,我也有過去關外看看的想法。”季桓之說。
熊廣泰好像這才記起來對方還不到弱冠年紀,比自己的侄子還要小。於是他說道:“年輕人嘛,有出去闖闖的想法很正常。正好,三弟最近一直在查自己失蹤父親的下落。據他自己回憶,他爹爹就是在關外不見的。依我看呐,幹脆不如你和咱們三個弟兄外加我侄子,找個閑暇的時候一塊兒去關外走走。當然,蒙古那邊盡量別去,咱們呐,出山海關,到遼東那邊走走。”
熊廣泰隻是隨口一說。但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他們真的要出關走動了。
不過熊廣泰奉承比自己官銜高的人的習慣又出來了,當時就借著話茬道:“大哥,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世上最聰明的人應當是坐在這裏的季千戶才對。連皇帝的心思都能揣度出來,可不聰明嗎?季千戶,來,我再敬你一杯。”
但就在這其樂融融的時候,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
“案子就這麽莫名其妙地結束了?”李密如是問道。
驛館刺殺案,以一個充滿著陰謀的開頭為始,中經十餘天的多方對峙,卻最終以一個潦草的收尾作為結束。李密心思慎密,自然看著不舒服,而且:“涉案的王嫽和真正的刺客寇小羅,又當如何處置?”
季桓之得知了王嫽被擄走一事,稍作思考後道:“現在案子已經了結,王嫽應當不日便會被放回鳳鳴閣,不會有什麽大礙的。至於刺客……”他忽然不說話了。
如果王嫽會被東廠放回去,那麽講道理的話,鎮撫司也應該將“與案件無關的受冤屈”的申家班旦角寇小羅釋放。而這件事,其實已經在早些時候和釋放季桓之並升任千戶的同時由看管詔獄的錦衣衛們一起做了。
明明炎炎夏日,朱後山卻覺得背上一冷,心底打著顫想道:寇小羅此一去,猶如放虎歸山,往後不知要掀起多少血雨腥風。他憂心的是刺客組織暴雪坊,而李密則是在思考著關於湖廣商會和萬羽堂的事情。三兄弟裏,真正樂在其中的隻有那個什麽事都不愁的熊廣泰了。
季桓之注意到,李密光是盯著桌麵發呆,偶爾吃兩口酒菜,酒卻隻是開始抿了幾口,這會兒麵對著空杯子完全沒有續杯的意思,於是問他:“李總旗為什麽不喝?”
熊廣泰替他答道:“三弟前幾天受了點輕傷,得了胸痹,酒多了會咳嗽,連走快一點都難受,季千戶就別勸酒了。”
季桓之了然道:“原來如此。不瞞李總旗,我少年的時候也曾發過胸痹。當時給我醫病的郎中說過,得了胸痹,需要臥床靜養,輔以湯藥治療,運氣好的話一兩個月就可以恢複了。對了,他當時開的那副方子我還記得,待會兒寫下來給你。”
李密低眉致意:“多謝了。”
季桓之給的方子的確有奇效。李密照方去藥房抓藥服用後,很快就明顯感到胸肺不痛了,呼吸也順暢多了,加上他本來傷得就不嚴重,當月就恢複得差不多了。
與李密的舒暢形成明顯對比的,恰恰正是給他藥方的季桓之。卻說季桓之代替了高縉的職位,日子並不好過。首先原本高千戶的手下,是不認可這個空降下來的上司的,加上他們認為季桓之不過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麽從一介囚犯搖身一變就成了千戶?所以沒有人聽他指揮。其次,本來想借驛館案升官發財的孔定邦、鄧秉忠一幫人,自然懷恨在心,也看季桓之不順眼,又欺負他是光杆千戶,沒少挖苦諷刺他。同時,被皇帝借機擺了一道的左都督嶽希桐,正有一肚子火沒地方發泄呢,認為這個從囚犯變身為千戶的小子一定是東廠安排玩苦肉計的,也吩咐自己的人不時整他兩下。此外,季桓之原來的同鄉上司,南鎮撫司的總旗王德光認為他不地道,明明是自己幫他在京師找的活計,現在這小子自己一步登天卻不管這個老鄉了;所以在王德光沒少說季桓之的壞話,弄得他連同鄉的圈子都快進不去了。
因為以上四點原因,季桓之的日子過得是一天不如一天,還不如當初隻是個跑腿力士的時候呢,沒這麽多煩心事,倒也落得輕鬆。
這一日,季桓之仍像這個月已經過去的那些天一樣,來到北鎮撫司,被這幫人調侃幾句、又被那幫人消遣幾句,然後找到叼著煙袋打瞌睡的熊廣泰,坐下來聊上幾句。他們三兄弟中,朱後山是經常在各界走動,李密又在家裏養傷,所以最近時常在衙門裏的,也隻有老二熊廣泰了。
不過熊廣泰今天似乎也沒什麽聊天的興致,因為他親哥哥的兒子前幾天來了京師,說要見見世麵,借住在他家裏,攪和地他都沒時間去東城解寡婦家說一說風情。
季桓之知道熊廣泰侄子的這件事,因為對方每次見麵都要對此發一通牢騷。
“這渾小子,吃我的喝我的,還罵我沒文化。昨天又說什麽想出關去瞧瞧。媽的,這不是活膩歪了嗎?寧夏的韃靼蒙古人剛剛叛亂,土蠻部落也不怎麽老實,要我帶他去關外瞅瞅,老子還想多活幾年呢!”熊廣泰抽完了一袋煙,將煙鍋往桌沿敲了敲,一整塊白煙灰掉在地上。這令熊廣泰的心情改善了許多:“的確是好煙,煙灰都不帶碎的。”
季桓之隨口問道:“總聽熊百戶數落自己的侄子,不知他叫什麽,是個怎樣的人?”
熊廣泰一邊塞新煙絲一邊道:“我哥哥的這個兒子叫熊廷弼,今年二十三四歲。說句挺沒麵子的話,因為我們家裏窮,所以我才進京師當了錦衣衛,本來目的嘛也就是想多整點銀子,敲竹杠勒索什麽的,你懂的啦——而我大哥堅持讀書,到現在也沒見讀出什麽名堂來。不過他的這個兒子倒是靈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什麽的都說得頭頭是道。背後誇他兩句,我熊二覺得,這小子將來是個人才。就是脾氣太強,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一點也不像咱老湖廣人那般圓滑。”
不管湖廣人究竟圓不圓滑,反正熊廣泰的圓滑,季桓之已經是深切感受過了。
“說實話,我也有過去關外看看的想法。”季桓之說。
熊廣泰好像這才記起來對方還不到弱冠年紀,比自己的侄子還要小。於是他說道:“年輕人嘛,有出去闖闖的想法很正常。正好,三弟最近一直在查自己失蹤父親的下落。據他自己回憶,他爹爹就是在關外不見的。依我看呐,幹脆不如你和咱們三個弟兄外加我侄子,找個閑暇的時候一塊兒去關外走走。當然,蒙古那邊盡量別去,咱們呐,出山海關,到遼東那邊走走。”
熊廣泰隻是隨口一說。但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他們真的要出關走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