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陳矩問起了《浣紗記》的由來,朱後山向他講解,說是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的興亡故事。
陳矩聽到“興亡”二字,不免感慨。
大明自嘉靖開始,社會危機四伏,險象叢生,有由盛轉衰的跡象。在南方的沿海有倭寇的騷擾,嘉靖三十二年,濱海千裏,同時告警,江蘇、浙江尤遭焚掠。嘉靖二十九年北方韃靼入侵,多次逼臨北京城下,縱兵燒掠;內部宦官與閣臣相互傾軋,吏治腐敗至極。勳戚豪強進行大量土地兼並,賦役奇重,民不聊生。雖有於隆慶元年入閣、萬曆元年任首輔的張居正竭力挽救,但改革的猛藥也不過維持了十年左右,它的痼疾就惡化得不可收拾了,就連張居正自己也在死後被抄了家。
而梁辰魚就生活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他仿佛聽見了時代的喪鍾,故而毅然敲起了警鍾,寫出了《浣紗記》。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試尋往古,傷心全寄詞鋒。”當然梁辰魚自己也完全清楚這是一部感時傷世之作。古往今來,因言獲罪的人腦袋串在一起都可以把大明的國境圈起來,為避免當政者的猜疑,他在全劇的結尾處特別為自己洗刷嫌疑:“盡道梁郎見識無,反編勾踐破姑蘇。大明今日歸一統,安問當年越與吳。”
《浣紗記》想告訴人們,在人治的環境下,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人物是集一切權力於一身的國君,興與衰要看他是昏君還是明主。他可以是昏庸、殘暴,也可以是聰睿、開明。他們的善與惡、明與暗,不僅顯現為國家興廢之因,而且往往成為王朝命運的吉凶征兆。《浣紗記》塑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國君形象——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在兩個榜樣的正反輝映中來顯示曆史的教訓。
陳矩問朱後山:“古語:‘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你覺得從世宗到如今,連著三位皇帝,他們都是明君嗎?”
“呃……”朱後山頓時感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竄上來,撲簌簌出了一陣冷汗,他身為錦衣衛千戶,專門替皇帝工作,哪裏敢說半句壞話,於是反問:“陳公公為什麽會問這樣的問題?”
陳矩笑笑道:“咱家也就是隨口說說,你不必回答,答案放在心裏就好。”
今天戲的最後一出是泛湖,範蠡與西施完成滅吳大計,攜手歸隱。
看到結尾,陳矩命人拿銀子打賞了戲班,尚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回頭又問朱後山:“你覺得美人是禍水嗎?”
本以為對方會給出一個客觀的答案,但沒想到朱後山不假思索地回答:“美人當然是禍水了。”陳矩先是一愣,而後啞然失笑道:“咱家算是問錯人了——這會兒時辰不早了,咱家明天回宮裏,今日就不留山爺用晚膳了。總之山爺切記凡是不忘權衡,懂得輕重緩急呀。”
朱後山道:“陳公公的話,我牢記在心裏了。”
陳矩欣慰道:“如此,咱家便放心了。”
朱後山和李密向陳矩告辭,正準備走的時候,卻被戲班裏人的談話吸引了注意力。
那個扮演勾踐的生角一邊卸妝一邊問那演西施的旦角:“你姐姐可說過幾時回來?”那旦角答道:“不知道呢,她也沒說具體多久。”
李密出於職業習慣,走過去問:“怎麽,你們戲班少人?”
生角走過來自我介紹道:“不才裴少亭,是本戲班的班主,這唱旦角的是我小徒弟寇小雯,還未出師,是臨時頂替的,功夫不到學藝不高,還望兩位大人原宥。”
“其實唱得挺不錯的,”李密客套了一句又問:“裴班主,你說她是頂替的,頂替的是誰?”
裴少亭道:“頂替的是她姐姐寇小羅。小羅前些日子說有事暫離了戲班,現在還沒回來。”
李密順口問道:“那她有沒有說是什麽事情?”
裴少亭答:“也沒具體說是什麽事情。但在申府唱戲的時候,王閣老家的小公子王初鳴曾經受邀來聽過戲,和小羅相處得不錯,似乎挺鍾意她的。王公子人品不錯,小人就沒阻攔小羅和他交往。估計小羅這些日子是陪王公子去了。”他口中的王閣老,指的是上個月剛剛被罷去首輔之位回到原籍山陰養老的王家屏。
“喔。”李密和朱後山二人隨便問了幾句,也沒放在心上,之後便離了陳公公家,打算趕緊尋個好地方下館子,把晚飯先給打發了,不然等天黑宵禁,店鋪全都關門,他倆就得餓著肚子忍到明天了。
二人在街上晃了晃,走到一處常來的小麵館,進去叫了兩碗中碗刀削麵,外加兩碟小菜,看起來很是寒酸。其實也沒有辦法,他們二人雖然是在北鎮撫司做事,如果都穿上官府走大街上能嚇走一大票的人,但能嚇走多少人和收入並沒有直接關聯,就算出門能直接淨了街,也並不會改變他們每月收入都花得精光的事實。朱後山和李密又不像熊廣泰那樣喜歡時不時找人敲詐勒索一番、甚至去勾欄院不給錢不算賣雲雲,下館子吃麵條,對他們兩人來說已經是奢侈行為了。
當然,朱後山也很奇怪:“我還真不明白,你一個能在京師買下一處小宅院的人,怎麽也和我一樣吃清湯麵就鹹菜?”
李密“嗐”了一聲道:“買完小宅院之後,我不就窮了嘛。加上前幾天還給二哥買了包呂宋煙,又花去不少銀子,所以這個月剩下來的日子隻能什麽便宜吃什麽了。”
二人正吃著麵,鄰桌忽然有人叫了一聲:“喲,這不是山爺嗎?”
兩人循聲一瞧,先沒看見人,到先嗅到了一股濃烈的羊湯鮮香。左邊那桌四個吃著大碗羊湯麵的人,都是同樣的打扮,穿著皂袍,帶著纏棕帽,每人的左手邊都有一把腰刀倚在桌沿。而打招呼的那人為了凸顯自己的格調,在右邊腰帶上掛了一枚羊脂玉牌,下麵串著十二粒砂糖大小的精磨瑪瑙珠子。
李密看清那副熟悉的末梢上揚的八字胡,就沒有答話。尋思道:成天把那十二顆眼屎掛著,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著實討厭。
而朱後山看見打招呼的那人,擺出笑臉道:“這不是孔兄弟嗎,定邦之餘也不忘吃麵啊。”
陳矩聽到“興亡”二字,不免感慨。
大明自嘉靖開始,社會危機四伏,險象叢生,有由盛轉衰的跡象。在南方的沿海有倭寇的騷擾,嘉靖三十二年,濱海千裏,同時告警,江蘇、浙江尤遭焚掠。嘉靖二十九年北方韃靼入侵,多次逼臨北京城下,縱兵燒掠;內部宦官與閣臣相互傾軋,吏治腐敗至極。勳戚豪強進行大量土地兼並,賦役奇重,民不聊生。雖有於隆慶元年入閣、萬曆元年任首輔的張居正竭力挽救,但改革的猛藥也不過維持了十年左右,它的痼疾就惡化得不可收拾了,就連張居正自己也在死後被抄了家。
而梁辰魚就生活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他仿佛聽見了時代的喪鍾,故而毅然敲起了警鍾,寫出了《浣紗記》。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試尋往古,傷心全寄詞鋒。”當然梁辰魚自己也完全清楚這是一部感時傷世之作。古往今來,因言獲罪的人腦袋串在一起都可以把大明的國境圈起來,為避免當政者的猜疑,他在全劇的結尾處特別為自己洗刷嫌疑:“盡道梁郎見識無,反編勾踐破姑蘇。大明今日歸一統,安問當年越與吳。”
《浣紗記》想告訴人們,在人治的環境下,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人物是集一切權力於一身的國君,興與衰要看他是昏君還是明主。他可以是昏庸、殘暴,也可以是聰睿、開明。他們的善與惡、明與暗,不僅顯現為國家興廢之因,而且往往成為王朝命運的吉凶征兆。《浣紗記》塑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國君形象——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在兩個榜樣的正反輝映中來顯示曆史的教訓。
陳矩問朱後山:“古語:‘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你覺得從世宗到如今,連著三位皇帝,他們都是明君嗎?”
“呃……”朱後山頓時感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竄上來,撲簌簌出了一陣冷汗,他身為錦衣衛千戶,專門替皇帝工作,哪裏敢說半句壞話,於是反問:“陳公公為什麽會問這樣的問題?”
陳矩笑笑道:“咱家也就是隨口說說,你不必回答,答案放在心裏就好。”
今天戲的最後一出是泛湖,範蠡與西施完成滅吳大計,攜手歸隱。
看到結尾,陳矩命人拿銀子打賞了戲班,尚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回頭又問朱後山:“你覺得美人是禍水嗎?”
本以為對方會給出一個客觀的答案,但沒想到朱後山不假思索地回答:“美人當然是禍水了。”陳矩先是一愣,而後啞然失笑道:“咱家算是問錯人了——這會兒時辰不早了,咱家明天回宮裏,今日就不留山爺用晚膳了。總之山爺切記凡是不忘權衡,懂得輕重緩急呀。”
朱後山道:“陳公公的話,我牢記在心裏了。”
陳矩欣慰道:“如此,咱家便放心了。”
朱後山和李密向陳矩告辭,正準備走的時候,卻被戲班裏人的談話吸引了注意力。
那個扮演勾踐的生角一邊卸妝一邊問那演西施的旦角:“你姐姐可說過幾時回來?”那旦角答道:“不知道呢,她也沒說具體多久。”
李密出於職業習慣,走過去問:“怎麽,你們戲班少人?”
生角走過來自我介紹道:“不才裴少亭,是本戲班的班主,這唱旦角的是我小徒弟寇小雯,還未出師,是臨時頂替的,功夫不到學藝不高,還望兩位大人原宥。”
“其實唱得挺不錯的,”李密客套了一句又問:“裴班主,你說她是頂替的,頂替的是誰?”
裴少亭道:“頂替的是她姐姐寇小羅。小羅前些日子說有事暫離了戲班,現在還沒回來。”
李密順口問道:“那她有沒有說是什麽事情?”
裴少亭答:“也沒具體說是什麽事情。但在申府唱戲的時候,王閣老家的小公子王初鳴曾經受邀來聽過戲,和小羅相處得不錯,似乎挺鍾意她的。王公子人品不錯,小人就沒阻攔小羅和他交往。估計小羅這些日子是陪王公子去了。”他口中的王閣老,指的是上個月剛剛被罷去首輔之位回到原籍山陰養老的王家屏。
“喔。”李密和朱後山二人隨便問了幾句,也沒放在心上,之後便離了陳公公家,打算趕緊尋個好地方下館子,把晚飯先給打發了,不然等天黑宵禁,店鋪全都關門,他倆就得餓著肚子忍到明天了。
二人在街上晃了晃,走到一處常來的小麵館,進去叫了兩碗中碗刀削麵,外加兩碟小菜,看起來很是寒酸。其實也沒有辦法,他們二人雖然是在北鎮撫司做事,如果都穿上官府走大街上能嚇走一大票的人,但能嚇走多少人和收入並沒有直接關聯,就算出門能直接淨了街,也並不會改變他們每月收入都花得精光的事實。朱後山和李密又不像熊廣泰那樣喜歡時不時找人敲詐勒索一番、甚至去勾欄院不給錢不算賣雲雲,下館子吃麵條,對他們兩人來說已經是奢侈行為了。
當然,朱後山也很奇怪:“我還真不明白,你一個能在京師買下一處小宅院的人,怎麽也和我一樣吃清湯麵就鹹菜?”
李密“嗐”了一聲道:“買完小宅院之後,我不就窮了嘛。加上前幾天還給二哥買了包呂宋煙,又花去不少銀子,所以這個月剩下來的日子隻能什麽便宜吃什麽了。”
二人正吃著麵,鄰桌忽然有人叫了一聲:“喲,這不是山爺嗎?”
兩人循聲一瞧,先沒看見人,到先嗅到了一股濃烈的羊湯鮮香。左邊那桌四個吃著大碗羊湯麵的人,都是同樣的打扮,穿著皂袍,帶著纏棕帽,每人的左手邊都有一把腰刀倚在桌沿。而打招呼的那人為了凸顯自己的格調,在右邊腰帶上掛了一枚羊脂玉牌,下麵串著十二粒砂糖大小的精磨瑪瑙珠子。
李密看清那副熟悉的末梢上揚的八字胡,就沒有答話。尋思道:成天把那十二顆眼屎掛著,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著實討厭。
而朱後山看見打招呼的那人,擺出笑臉道:“這不是孔兄弟嗎,定邦之餘也不忘吃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