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的隱士黃石公的《素書》共有六章。大多數人以為黃石公在圯橋傳授給張良的《素書》就是《三略》,這實在是以訛傳訛啊。
西晉時期,天下大亂。盜墓賊發掘了張良的墳墓,在頭底下的玉枕中發現了這本《素書》,共計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麵題有秘誡說:‘不允許將此書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遭禍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傳人而不傳授,也將遭殃。’可見像《素書》這樣一本關係到天下興亡、個人命運的‘天書’,是否要傳世,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情!
當年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傑,經過幾次無情的考較後,才慎重地傳給了他;張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隻好將它和自己一起帶進棺材。五百餘年後,因盜墓賊得到了它,才從而使這本‘奇書’得以在人間流傳,然而公之於世的,也隻不過是黃石公的極其簡略的言詞,至於其中的玄機深意,浮淺的言語怎麽能窮盡呢?
我與人議論到古人時曾經講過,天道和人道,何嚐不是相輔相成呢?對於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古代的聖人賢哲都能夠心領神會並盡心竭力地去順天而行。比如帝堯,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法則就像敬畏上帝一樣;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種治理國家的重大政治製度;禹依據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把天下劃為九州;傅說向殷商中期的繼承人武丁講述天道的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發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封建官吏組織,同時設立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負責調和平衡陰陽;孔子覺得天人之道太奧妙了,常常不願意輕易談論;老子卻用‘無’與‘有’來概括天道運行的規律。托名黃帝的《陰符經》中說:‘對於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了然於心之後,思想才會處於一種自由 狀態,於是就會感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我來主宰。’一個人的道行到了這種地步,神鬼變化都無法逃脫其謀術,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製度、相卜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
黃石公是一位秦時的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這本書,詞語雖然簡略,但含義卻很深邃,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過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漢朝即將興起,因此把《素書》傳給了張良,讓他替天行道,幫助劉邦滅秦興漢。張良雖然完成了這一曆史使命,但他又怎麽能完全精通這本書的奧妙呢?張良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芳的張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隻不過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罷了。
當年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很惱火,但又是用人之際,劉邦不能得罪韓信,張良正是運用《素書》上所說的‘陰計外泄者敗’這一謀略的基本法則,暗示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後打敗項羽。當天下初定,眾功臣因沒有得到封賞而策劃叛亂的時候,張良根據‘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勸漢高祖首先封賞了與他有隔閡的雍齒為什方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場爆廷內亂。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劉邦一籌莫展,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鎊國君臣百姓的擁戴,張良知道這一決策不是出於真正的仁愛之心,根據‘決策於不仁者險’的原則,說服了劉邦,把已經趕製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劉邦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素書》上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采用了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真神妙啊!
張良隻用了《素書》中一些殘渣餘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項羽,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如果能領會其中的精華奧義,進而有所發揮,靈活運用,那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呢?
自從漢劉氏一統天下、九合諸侯後,詩賦文章蔚然成風,蓬勃發展,但是真正認識、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卻寥寥無幾。諸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被世人稱作冠絕一時的賢相,但他們對於道為何物,連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並沒有領會多少,其原因就在於他們還算不上是通曉‘天道’的神異之才,造福蒼生的聖賢之士,所以沒有那個福氣得其真傳。
‘天道’的真諦可以這樣理解:‘道’的存在‘離有離無’;‘道’化為真氣後,就成了一種‘非有非無’的物質,可以將其叫做‘神’;如果誰能永遠持有這種‘神’的狀態又不顯露出來,就是‘聖人’;保持在這種無形無狀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人’。
西晉時期,天下大亂。盜墓賊發掘了張良的墳墓,在頭底下的玉枕中發現了這本《素書》,共計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麵題有秘誡說:‘不允許將此書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遭禍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傳人而不傳授,也將遭殃。’可見像《素書》這樣一本關係到天下興亡、個人命運的‘天書’,是否要傳世,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情!
當年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傑,經過幾次無情的考較後,才慎重地傳給了他;張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隻好將它和自己一起帶進棺材。五百餘年後,因盜墓賊得到了它,才從而使這本‘奇書’得以在人間流傳,然而公之於世的,也隻不過是黃石公的極其簡略的言詞,至於其中的玄機深意,浮淺的言語怎麽能窮盡呢?
我與人議論到古人時曾經講過,天道和人道,何嚐不是相輔相成呢?對於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古代的聖人賢哲都能夠心領神會並盡心竭力地去順天而行。比如帝堯,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法則就像敬畏上帝一樣;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種治理國家的重大政治製度;禹依據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把天下劃為九州;傅說向殷商中期的繼承人武丁講述天道的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發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封建官吏組織,同時設立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負責調和平衡陰陽;孔子覺得天人之道太奧妙了,常常不願意輕易談論;老子卻用‘無’與‘有’來概括天道運行的規律。托名黃帝的《陰符經》中說:‘對於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了然於心之後,思想才會處於一種自由 狀態,於是就會感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我來主宰。’一個人的道行到了這種地步,神鬼變化都無法逃脫其謀術,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製度、相卜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
黃石公是一位秦時的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這本書,詞語雖然簡略,但含義卻很深邃,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過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漢朝即將興起,因此把《素書》傳給了張良,讓他替天行道,幫助劉邦滅秦興漢。張良雖然完成了這一曆史使命,但他又怎麽能完全精通這本書的奧妙呢?張良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芳的張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隻不過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罷了。
當年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很惱火,但又是用人之際,劉邦不能得罪韓信,張良正是運用《素書》上所說的‘陰計外泄者敗’這一謀略的基本法則,暗示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後打敗項羽。當天下初定,眾功臣因沒有得到封賞而策劃叛亂的時候,張良根據‘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勸漢高祖首先封賞了與他有隔閡的雍齒為什方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場爆廷內亂。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劉邦一籌莫展,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鎊國君臣百姓的擁戴,張良知道這一決策不是出於真正的仁愛之心,根據‘決策於不仁者險’的原則,說服了劉邦,把已經趕製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劉邦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素書》上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采用了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真神妙啊!
張良隻用了《素書》中一些殘渣餘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項羽,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如果能領會其中的精華奧義,進而有所發揮,靈活運用,那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呢?
自從漢劉氏一統天下、九合諸侯後,詩賦文章蔚然成風,蓬勃發展,但是真正認識、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卻寥寥無幾。諸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被世人稱作冠絕一時的賢相,但他們對於道為何物,連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並沒有領會多少,其原因就在於他們還算不上是通曉‘天道’的神異之才,造福蒼生的聖賢之士,所以沒有那個福氣得其真傳。
‘天道’的真諦可以這樣理解:‘道’的存在‘離有離無’;‘道’化為真氣後,就成了一種‘非有非無’的物質,可以將其叫做‘神’;如果誰能永遠持有這種‘神’的狀態又不顯露出來,就是‘聖人’;保持在這種無形無狀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