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有著最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項收藏,它的文化背景也最為奧妙。要了解陶瓷,首先要了解我們的曆史有多長。


    我今年53歲,以我這樣的年紀,兩個人首尾相接就進清朝了,五個人就可以看到乾隆了。乾隆當時還是盛世,是他年輕的時候,大概有33歲;十七個人首尾相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了;二十六個人就可以看到唐太宗。一百個人首尾相接的曆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五千年,從甲骨文出現到現在。以此看,曆史沒有多長,對吧?我們一旦把它量化,就會感到它沒有想象的那麽長。我們有文字的曆史,從甲骨文到現在,不足五千年,就用剛才這樣的計算方法,就是我這樣年紀的一百個人首尾相接,大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


    陶器發明


    甲骨文從誕生到現在,不足五千年。我們常說"五千年文明古國,億萬裏美好河山",說的就是我國的曆史和疆域。再往前追溯,就是我們用火的曆史。用火,是野蠻到文明的一個過渡。我們怎麽開始用火的?最早的用火就是兩個目的:一個取暖,一個熟製。人的進化跟吃熟食有很大的關係。那麽,用火的第一個成就,當它開始燒製陶器的時候,距離現在大約隻有不到一萬年的時間。陶器是偶然燒成的。燒造陶器是新、舊石器時代分界的一個特征。能夠用火燒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開端。


    怎麽燒造一個陶器呢?我們的祖先燒造陶器時,僅是一個偶然的發現,而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們今天講那是人類一個偉大的發明,但這個發明最早就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比如,用火的時候,火旁邊的黏土成為板結狀,變得非常硬,這個特征被古人發現了,所以他就有意識地把這個黏土提煉出來,把它做成一個造型,擱在火裏燒,越燒溫度越高,越燒東西就越完美。這就是陶器的發明,距今不足一萬年。


    正是這個發明,開創了中國陶瓷史的一個先端。因為有了陶器的發明,才有了後麵瓷器的發明。我們常說陶瓷陶瓷,陶瓷從科學意義上講,是兩種東西,一種是陶,一種是瓷。我們先建立兩個完整的概念,這樣對後麵的若幹課才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


    那麽,我們一開始燒造陶器要幹什麽?首先是製造一個容器。


    容器是什麽?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碗,一個杯子,要用它盛飯、盛水。容器的革命,是人類文明坐標中非常重要的革命。容器的每一次發展,都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文明可以以容器為坐標。我們今天不要狹隘地把容器理解為就是杯、碗,容器包括很多,比如住房,就是一個容器;比如洗澡用的澡盆,就是一個容器;小汽車也是;再比如現在儲存信息用的移動硬盤,也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海量的知識在裏麵。所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跟容器有關。


    陶器是人類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第一次使泥土改變特征,成為了一個人類的用具,這個偉大的發明載入了文明的史冊。


    陶器的好處是什麽呢?就是它能就地取材,隨心所欲。我想捏個碗就捏個碗,我想捏個罐就捏個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陶器是人類早期最依賴的一種用器。我們早期的用器,都是用物理方法采集到的,比如掰下一根樹枝、砍砸一塊石頭,用來擊打野獸,這都是最早期用物理方法去製造的一種工具。那麽陶器是第一次使用化學方法,就是高溫下改變物質的形態。


    那麽,陶器有沒有缺點呢?肯定有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它易碎,費勁兒巴拉把這個碗做成了,稍一不小心就打碎了。每個人都有失手打碎瓷器和陶器的經曆。陶器的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它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這個缺點帶給我們的困惑,而古人則是長時間為這件事困惑。比如說過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時候用什麽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實,比如用一個匏器,就是我們所說的葫蘆,一剖兩半兒,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塊獸皮,兜起來喝,非常不方便。自從陶器出現,他開始用陶器盛粥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陶器吸水。比如母親盛了一碗粥,出門就叫:"小二,趕快回來喝粥吧!"再回頭一看,粥成幹飯了,是吧?陶器把水給吸掉了。


    所以,古人在長時間摸索陶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嚐試改變它的吸水率,不能讓它太吸水。今天能夠殘留的陶器痕跡,就剩下一個花盆了。我們買的陶花盆是吸水的,而且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氣性,保證花能茁壯生長,瓷器的花盆養花反而不好。依賴於這點,我們才能到今天還保留有一種陶器,跟我們的生活相關;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幾乎就完全擺脫了陶器。


    陶器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燒磚。紅磚、灰磚都是陶器。今天提倡環保,國家已經下令不許挖黏土燒磚,但是我們還能看到被保留下來的用紅磚、灰磚蓋的房子,它們都是這個遠古發明曾被廣泛利用的一個證據。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燒陶的溫度要有控製。曆史上的燒陶,一般情況下都會低於1000度,瓷器一般要燒到1200度以上。所以說,一開始溫度也限製了瓷器的產生。陶和瓷在科學上是兩個概念。這一講隻講陶,下一講再講瓷。那麽,對陶的理解呢,首先要看它產生的背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未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未都並收藏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