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在清朝的興盛與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關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喜歡鼻煙和鼻煙壺!當時史書上有大量這樣的記載,比如《熙朝定案》中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二十二年南巡,地方官進獻方物四種,上命留西臘。當時康熙看完四樣東西,隻留下西臘。”西臘“就是鼻煙,根據它的英文snuff音譯而來。


    飛鳴食宿鼻煙壺


    雍正皇帝酷愛吸食鼻煙,所以他在他的禦批當中,在他當時的造辦處的記載當中關於鼻煙壺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雍正八年就有這樣的記載:郎中海望持進,畫飛鳥食宿雁,琺琅鼻煙壺一對。呈進,奉旨!此鼻煙壺畫得甚好,燒造得亦甚好,畫此琺琅是何人,燒造是何人欽此!一對飛鳴食宿的琺琅鼻煙壺送給皇帝看的時候雍正非常高興,馬上就問誰燒造的琺琅,誰畫的琺琅,那麽這些工匠都是誰呢?海望遂奏稱:此鼻煙壺係譚榮畫的,煉琺琅料是鄧八格還有太監幾名,匠設幾名幫助辦理燒造等語奏聞。海望馬上就說了誰畫的?誰煉的琺琅料?還有多少個人?皇上馬上就下旨說:賞給鄧八格銀二十兩,譚榮二十了兩,其餘匠設等爾酌量沒人賞給銀十兩欽此!當天,記錄是這樣寫的:本日用本庫銀賞鄧八格二十兩,譚榮二十兩。首領太監吳書、太監張景貴、喬玉每人十兩。催總張自成、柏唐阿李六十,每人十兩,胡保佳、徐尚英、張進忠、王二格、陳德、鍍金人、王老格每人五兩,記此!賞賜銀兩全部記錄在案。


    我算了一下。賞二十兩的有兩個人,賞十兩的有五個人,賞五兩的有六個人,一共一百二十兩;這兩鼻煙壺光賞銀就賞了一百二十兩,這反映什麽呢?第一:皇帝的重視,皇帝的心情高興啊,一百二十兩不是小數目,製作的費用還沒有計算在內呢?光賞就賞了這麽多出去。可見到時的這個鼻煙壺在清代的工藝品中的一個地位。


    玻璃


    當今天的我們仔細端詳數百年前皇帝們當作寶貝的鼻煙壺的時候會驚奇的發現,在這些鼻煙壺中竟然有許多玻璃質地的鼻煙壺。眾所周知,在中國曆史上無論是考古發現還是那些傳世的文物都很少見到玻璃質地的器物;但為什麽皇帝的手中卻有這麽多的玻璃鼻煙壺呢?


    玻璃,古玩界稱"料器",我們過去都說那兒有一個料鼻煙壺不說玻璃鼻煙壺,說料,為什麽中國人古代不稱它為玻璃呢!我們有很多古代的稱呼,比如說管我們的玻璃叫"琉璃"對吧!但是到了清代以後為什麽稱為料呢?是因為當時清代北京不燒煉玻璃的原材料。博山顏神鎮由山東博山顏神鎮燒造煉原材料,煉好了原材料以後運解北京,北京的工匠再拿原材料來製作玻璃器皿以及鼻煙壺。這個原材料有點像什麽呢?有點像鋼錠,由煉鋼廠煉好了拿到軋鋼廠去軋製。軋鋼廠本身並不煉鋼,隻是你把鋼煉好了到我這兒紮成鋼板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原材料運到北京以後呢,好材料一定要先入宮廷;所以宮廷的玻璃器在舊古玩屆稱之為"官料"官方的材料。後來呢,就把這個用玻璃料做成的器皿都稱之為"料器",一直沿用到解放後。解放以後北京還有北京料器廠,這麽來的;它全稱應該叫北京玻璃料器廠才對,但是玻璃兩個字給省略了!就跟我們過去說瓷器說的"賞玉堂春瓶一對"就變成了賞瓶一對把中間的詞去掉了!


    人很多時候是偷懶的,康熙三十五年就是1696年,我們算一下距今三百年多了,奉康熙旨成立了玻璃廠。成立的這個玻璃廠隸屬養心殿造辦處。可見皇帝重視的程度,那麽雍正年間又在圓明園設立了新的玻璃廠。就是一個地不夠再辦一個地,一下辦兩廠。康熙的玻璃廠呢,當時我們的技術力量非常薄弱,我們得自己摸索,不會呀。西方的玻璃工藝是非常現成的,所以就從德國引進了一個人叫紀裏安,他來幫助清宮造辦處設置這個玻璃廠,康熙皇帝認為這個人功不可沒。所以他對紀裏安非常好,玻璃在清代的重要性我們今天感觸不到,我們今天隨處都可以見到玻璃,我們幾乎離開玻璃就不能生存;我們大家來設想一下,我們怎麽能離開玻璃生存:第一,你們家窗戶沒有玻璃這屋子全是穿堂風,受得了嗎?對不,眼鏡也沒有了。你那汽車都沒有玻璃,出門全迎著風,眼睛流淚。所以今天沒有玻璃你幾乎不能生存,但清代以前的人幾乎不使玻璃,所以清代人對玻璃的感受是非常非常強烈的;


    平板玻璃


    玻璃在中國曆史上很早就有燒造,戰國、漢唐時期的玻璃都做得非常精美。由於瓷器在宋代的異軍突起斷送了中國玻璃的前程,所以中國的玻璃在宋元明三朝出土的非常少,我們不能說沒有,非常少,它就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清代以後,玻璃由西方人大量地帶入,變成名貴的物品。《紅樓夢》第三十一回裏晴雯不是說了麽,”先時候兒什麽玻璃缸、瑪瑙碗,不知弄壞了多少,也沒見個大氣兒。“她把玻璃缸和瑪瑙碗並列,表明了這兩種東西都屬於貴重物品。


    除了彩色的藝術玻璃以外,西方人帶入更多是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用玻璃,首推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就是今天每家窗戶上要安的這個普通的最普通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玻璃。我們可以設想,我們在沒有見過透明玻璃之前,對玻璃是什麽感受。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北京的東安市場,一百年前剛建成的時候櫃台是帶玻璃的。有個蒙古王爺進北京,逛東安市場。那時候玻璃已經進入宮廷二百多年了,但是隻限於王公貴族使用,一般人沒有見過。尤其是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蒙古王爺從沒有見過玻璃,隔著玻璃就看上一個物件,想拿出來看看。一拿,拿不著,心裏就急了!我們今天知道這樣拿不著是正常的,可當時沒有玻璃概念的人拿不著心裏就急得不行,說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東西,隔著看得清清楚楚我就是拿不著它,就一拳把玻璃砸了!然後隨從就跟上來說我們老爺有錢,砸了全賠你,您別給我們老爺犯渾。


    在康雍乾三朝,西方人把這平板玻璃運入宮廷的時候,價格昂貴。貴到什麽程度呢?我們今天人都不能想象,當時有這樣的記載:就是大概三尺見方的一塊玻璃是兩間房子的造價。你們家蓋一間房子按上這麽大的兩塊玻璃,相當於蓋五間房子的價錢。


    皇上家的玻璃


    玻璃引入之前,中國人室內的采光非常弱,糊上窗戶紙,屋裏能進來的光線有限,所以當時宮廷對這個玻璃的要求非常強烈。到了冬天,玻璃可以讓陽光直接射入屋裏,非常暖和。


    雍正三年九月十六日郎中保德交代手下說:”造辦處庫內有殘碎玻璃,可以做得窗戶眼,送些來。“第二天,手下就送來碎玻璃20塊。什麽叫窗戶眼?我們過去我記得門上留一個眼,是為了走貓;窗戶上留一個眼,是為什麽?當時的窗戶都有窗格,在中間留下一個小窗格,鑲一塊玻璃,這叫窗戶眼。今天誰家的玻璃一打碎了,嘩啦就倒垃圾箱裏了;過去玻璃打碎了根本舍不得扔,都在宮廷的庫裏擱著。用碎玻璃鑲一個窗戶眼,就已經非常高興了,院子裏誰來了,透過窗戶眼一看就看見了。要全是蒙著窗戶紙,你隻能捅破了看,晚上再糊上,多麻煩。這麽一塊小玻璃,在清代給人的感受不光是新奇,還有愉快。


    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據圓明園來帖稱:”本月十九日太監張玉柱交來紫檀木邊鑲玻璃心櫃一對,玻璃心長一尺八寸六分,寬一尺五寸三分,共十六塊,紫檀木架玻璃鏡,玻璃心;長二尺二寸八分,寬一尺五寸五分。“尺寸非常詳細,精確到分,一分就是三個毫米。傳旨:將櫃上玻璃拆下,收在造辦處,不可零用;若有一處合用此玻璃處再用,其紫檀木邊,亦不可拆動,將拆下玻璃空處;或用板,或用紗糊仍然補上以備使用。雍正皇帝為什麽說地這麽羅索呢?就是這兩個東西都非常珍貴,玻璃貴紫檀也貴,你把這玻璃從紫檀櫃子上拆下來,擱在那不能亂用非得找到最合適的,什麽叫最合適?就是可丁可卯,把這玻璃給用上;我們今天這玻璃來了不合適一刀裁下去;往上一弄就扔了!玻璃店你去看全是這樣,那時候舍不得!得合適,這提供什麽信息呢?玻璃和紫檀的貴重程度,都差不多。


    單色玻璃鼻煙壺


    玻璃鼻煙壺品種很多,可分為單色、套色、畫琺琅、金星和內畫等等。它的特點是密封效果特別好,不宜受潮,製作的時候隨心所欲。玻璃鼻煙壺的密封效果與其他鼻煙壺北京,跟瓷的類似,但跟金屬器完全不一樣。比如銅銅是有氣味的。我們都有這個經驗,你手摸完銅以後手上都會留有銅味,所以用有氣味的東西裝鼻煙是不好的;玻璃是什麽氣味都沒有的,所以它不串味,防潮。


    單色玻璃裏最常見的是仿白玉的,仿和田玉的,你有的你不注意看真的跟白玉一模一樣。我就碰過到有人拿過來給我看你說我這白玉多好,我買的怎麽;後來我說你這是玻璃的,一開始還不服氣,說它怎麽是玻璃的呢,說這明明是白玉的嘛!我說你在高倍放大鏡中一定能找到氣泡,找到氣泡那就肯定是玻璃的;你要不服氣你就往地上一扔,你就徹底服氣了!它就肯定是玻璃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未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未都並收藏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