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後是一個很大的石室,幾乎有一個籃球場那麽寬,嶙峋的山石隻生長在石石邊上,騰出了寬廣的空間。石室渾然天成,不需要畫蛇添足地雕琢,其中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整整齊齊。若非身處洞穴,四下漆黑無人,我會以為來到了圖書館。


    這種怪石洞裏擺了棺材都不奇怪,可擺了這麽多書架,那就顯得很不合格調了。現在已非古時,也非武俠時代,要看書大可以在家裏看,犯不著跋山涉水地來到這裏看書。我數了數書架,最少都有20個,真把書架都裝滿,沒有一萬本是辦不到的。倘若真要把書藏到這種隱蔽的洞穴裏,這些書肯定很珍貴,絕不會是那種隨便在地攤就能買到的。


    廖老二把老鬼綁好後,急急忙忙跑回來,看到我已把第二扇石門打開,嚇得在遠處就問我後麵是不是有更多的老鬼。當知道石門後是書架,廖老二才放心地走過來,臉上還笑嘻嘻的。我也沒料到石門後是藏書之地,雖然心裏很失望,但書總比老鬼容易對付,起碼不會被書殺死。


    我小心翼翼地站在石門邊,確定石室裏沒有埋伏,然後才和廖老二一起走進去。盡管我不是愛書之人,比不上孔乙己,但在此洞天裏遇到這些書架,又豈能錯過千古良機。廖老二也一肚子疑問,早就想歡呼雀越地跑到書架邊了,礙於要扶著腿瘸的我,所以才耐著性子陪我慢慢走過去。


    這些書架的書都還在,每一本都擺得很整齊,可黑木架子上已經滿是灰塵了,這說明很長時間沒人碰過這些書了。我隨便抽出一本書,廖老二也在旁邊隨便扯出一本冊子,倆人就各自大致地瀏覽。如我所料,這些書都是古書,而非現代印刷版本,都是用毛筆一個個字寫出來的。


    我們站在一排排書架的中間,翻開了塵封的冊子,裏麵記載的竟都與茶有關。僅僅粗略地瀏覽了一排書架的一層,我就大感自己知識貧乏,都快吸收不過來了。這些經書包羅萬象,不隻有名家典籍,還有民間無名之輩的手記。比較有名的就有:唐朝陸羽《茶經》、宋朝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佶《大觀茶論》、元朝王禎《農書·茶》、明朝李時珍《論茶品》、錢椿年《茶譜》、清朝震鈞《茶說》……簡直數之不盡,要全部看完都得花一輩子的時間。


    我拿起趙佶的《大觀茶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占有己有。《大觀茶論》是中國第一部由皇帝撰寫的茶書,我一直想看一看,可都沒時間。這本書在民間有全本,可石室裏的書都是由毛筆抄寫,並有很詳細的注解,非民間所能得見的版本。我翻看到最後,發現此書還有大部分全新的內容,想必民間流傳的版本已經缺失了,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全本”。


    廖老二找到了明朝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他比我還開心,那是一本品評天下泉水的茶書,絕對是茶人取水的權威之作。那本冊子很厚,我拿過來掃了幾眼,也比民間流傳的版本多了一半以上的內容。還有一些無名之輩的茶書,比起名家之作,他們也毫不遜色。也許生不逢時,或又淡薄名利,因此這些無名之輩留下的典籍就成了遺珠之憾,不為世人所得見。


    廖老二驚歎地望著眾多典籍,向我問:“小路,這些書都是林家收藏的嗎?”


    “這些書肯定不是林家收藏的,是洞府原主人留下的!”我哼了一聲,說道,“難怪他們一直把守茶場,禁止外人出入,原來岩壁裏藏了這麽一個洞天福地!”


    “原主人,難道是……”


    沒等廖老二把話說完,我立馬打斷道:“你別又跟我提什麽老仙翁,除了這些書,沒有一個地方像仙洞,全是嚇人的玩意兒!”


    “老仙翁都離開那麽多年了,妖物占據了洞府嘛!”廖老二不服輸地解釋。


    我合上一本書,一邊塞回去,一邊說:“妖怪還會看書?騙小孩呢?”


    廖老二爭不過我,投降道:“那你說說看,這些書都是誰留下來的?”


    我腦子空空蕩蕩,沒有一點兒想法,這些書絕對囊括了所有的茶書典籍,恐怕茶王見了都會汗顏。曆史上,除了偶爾露麵的茶王,沒有一個能夠融會貫通百家茶說。喜愛武夷岩茶的名人有很多個,包括歐陽修、蘇軾、陸遊、朱熹、以及乾隆。乾隆最愛岩茶,也很關注岩茶的生產,現存的有關清政府嚴禁官吏低價購茶的茶令摩崖都有七處之多。甚至在原崇安縣衙大門口,立有一塊乾隆禦筆親書的石碑:爾薪爾奉,民脂民膏。小民易欺,上蒼難瞞。


    廖老二聽我誇誇其談,震驚道:“你是說這個岩洞是乾隆他老人家下旨建造的嗎?”


    “我沒有這麽說,隻不過山洞裏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坦言道。


    在我從雲梯爬進來時,我就已經注意到山洞的規格了,再闊綽的茶商也無法做到這個程度。更何況,古時的門派典籍都秘不外傳,想要全部收集,難如登天,就連茶王也辦不到。可是,門派再大,也大不過朝廷,皇帝老子一道聖旨下來,你敢不交就滿門抄斬。皇帝老子自古以來沒為難過民間裏的派係,多半是那些皇帝不感興趣,但乾隆不同,他可是皇帝裏最愛喝茶的一位。


    乾隆“以茶治國”流傳下很多故事,諸如他剛登基,便在中堂大臣張廷玉家中品查,並親自動手泡茶分賜眾臣,同時說“治國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寬太猛都不宜。需剛柔並用,陰陽相濟,因時因地製宜。”當時,康熙晚年施政過寬,包庇了一批巨貪,而雍正又施政過嚴,大開殺戒,搞得人人自危。於是,乾隆才以茶明理,把他治國的方針講個透徹。


    還有一個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乾隆在立永琰為太子前,曾和以後成為嘉慶的永琰喝茶。喝茶前,乾隆介紹茶葉是新入貢的武夷山大紅袍,並叫永琰趁熱喝,否則岩韻稍縱即逝。永琰一喝就覺得不勝苦澀,也立刻知道喝的不是新茶,而是陳年大紅袍。原來,乾隆故意說反,是在用武夷陳茶提醒永琰,陳茶比新茶更有韻,登基後千萬不可忘乎所以。


    除了乾隆有這個能力,我真想不到還有誰能建造此地的洞天福地,可他建造這裏的原因我就想不到了。如果是為了收藏茶葉典籍,大可以把書都放在皇宮裏,總比放在山裏安全。這裏水氣那麽重,書很容易被侵蝕,我們拿在手上的古書很多都一觸即破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此處又與乾隆無關,但除了他又想不到別人了。


    廖老二將信將疑:“這些書如果真是乾隆那時留下的,那林家就太過分了,占著這麽好的東西不分享,還想讓這些書爛在這裏!”


    “林家人才輩出,盤踞一方,很可能就是依仗了這些珍貴的典籍。”我歎道,人果然自私,無時無刻不想著自己。


    “早聽說道教有72個洞天福地,武夷山是第16個,這裏真的是人傑地靈。”廖老二仍沉浸在喜悅中。


    我長歎一聲,點頭同意,殘經如果擺到這一處的洞天福地,也會黯然失色。我們倆人看書入迷,全然不記得林紅岩的事情了,如饑似渴地閱覽。我有一種丟西瓜揀芝麻的感覺,恨不得開輛卡車進來,把所有的書都打包帶走。我不知何時覺得這些書都成自己的了,已經在精挑細選,要選幾本最喜歡的經書做為私家珍藏。廖老二比我還貪心,一口氣抱了十幾本書,好幾本都掉在地上了。


    我見了就叫廖老二別亂來,趕緊把掉了的書撿起來,要知道這些書都是不複得見了,被毀壞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廖老二沒好氣地把懷裏的書堆在架子上,然後彎腰去撿,我則站著接過他遞上來的書,一本本地塞回原位。一連放了三本書,當我接過第四本書時,就被那書的標題吸引了《兵器·茶》


    我暗暗吃驚,莫非茶王隨身攜帶的大茶八卦針,就是從此書流傳出去的。書上沒寫作者名字,估計那個作者不想被人知道,又或者抄錄者粗心地遺漏了。我著急地叫廖老二先別撿書了,先幫我照明,我要馬上看看這本書。


    此書介紹了十種兵器,它們與尋常兵器不同,形狀各異,在普通人眼裏隻是一件沒用的物品。最奇特的地方在於十種兵器均與茶葉有關,大茶八卦針是第十種,書中除了介紹大茶八卦針的使用方法,吹奏茶歌音律的幾種要決,還有如何製造它的具體步驟。更甚,此書還給這十種兵器做了排名順序,大茶八卦針竟然墊底,是十種茶類兵器最差的一種。


    我目瞪口呆地翻閱,書裏提到大茶八卦針由一位姓陽的茶人持掌,其他九種兵器也另有歸屬,但十種茶類兵器均是同一位茶人製造出來的。此人情況不詳,隻知道是一位女人,她身處四川蒙山地區,深隱不現。我心中大駭,這個女人莫非與小姨有關,是她祖母,或者曾曾曾祖母?


    其他兵器嚴格來說都是茶器,其形狀都不出眾,就拿排名第一的醉神茶盞來說,它被描述成一隻普通的青色茶盞。醉神茶盞被列為第一,是因其與天下茶葉,以及蜜蜂息息相關,可惜沒說明白。不知是故弄玄虛,還是本書作者不了解,因此不便多言。而且,醉神茶盞是書裏唯一一種沒有記錄製造、使用方法的兵器,隻提及發明者是蒙山裏的那位神秘女人,茶盞還在不在那裏,書裏也沒說它的下落。


    廖老二麵帶驚恐,問道:“依你看,此書何人所作,又在何時而成?”


    我心裏也沒底,木清香都找不到小姨了,此處的洞天福地裏又為何有這麽多的線索。若非乾隆這般等級的人物所為,世界上又還會有會有這種能耐。我把《兵器·茶》收入懷裏,此時已不再想看其他書了,隻想從石室裏找出洞天福地裏隱藏的線索。廖老二扶著我走出那些書架,我們一步步走到書架的盡頭,那裏是個死角,沒有任何出口。我們又轉身往另個盡頭走,老鬼從這裏跑出來,這說明石洞裏別有洞天,不光珍藏了古書那麽簡單。


    當我們強壓興奮地走過去時,兩支手電同時照著前方,如同電影鏡頭慢慢拉近。在離盡頭約五米遠時,我吃驚地看著盡頭處的景象,幡然醒悟,終於摸清了石洞的來龍去脈。


    卷五《蒙頂神香》 11.飭江漢關稅務司


    書架的盡頭,有一個案台和一些桌椅,好似衙門裏的公堂,威風凜凜。案台和椅子比故宮裏的龍椅還大,誰看了都會想像,坐在那裏的人要麽是個大胖子,要麽是一頭豬。如果這裏是真的圖書館,那個案台就相當於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桌。


    我和廖老二嘀咕地走過去,桌子上擺了些冊子,但我們對那些提不起興趣,反而是案台後的一個石屏風。石屏風通體灰色,上麵沒有花紋,隻有密密麻麻的字。那些字與石門上的璿璣圖不一樣,它們是一篇敘事劄記。當走入這處洞天福地,我就理解璿璣圖的意思了,它代表了豐富的學識,象征了門後那些一輩子都看不完的茶書。


    灰色的石屏風上不僅刻了劄記,還有一個紅色方印,以及一個標題——“飭江漢關稅務司設立廠所整頓茶務劄”。廖老二嫌我走得慢,老遠就伸長了脖子,想要看清楚石屏風上的文字。我不看卻已知道上麵記載了何事,其實就是江漢關稅務司設立茶務廠所的原由。


    “飭江漢關稅務司設立廠所整頓茶務劄”又被世人簡稱為“飭江漢關稅務司”,這個機構由清末的張之洞建立。清末促進農業的組織,有“務農會”或“農學會”,可茶業沒有籌建這種全國或省際的學術團體。官辦的組織,見之於記載的,也隻有“江漢關稅務司”成立的整頓茶務廠所。


    清末,中國茶業由盛轉衰,印度、日本等地茶業崛起,甚至西方有學者認為茶葉的起源地是在印度。身為洋務派的張之洞為了扭轉局麵,整頓茶務,挽回茶利,於是就在產茶之地設立茶務廠所。這種茶務廠所到底成立了多少,後來情況如何,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隻能從流傳下來的“飭江漢關稅務司”的那份劄記裏找到一絲記錄。


    武夷山既然是茶鄉,張之洞肯定也設立了一個廠所才山中,而廠所的職能除了培養茶葉,還要收集茶書典籍。關於此事,我也曾聽過,當年有個官方機構,要編寫一部書,美其名曰《茶書總綱》。這份《茶書總綱》囊括天下各家大成,有的茶人不願意給,因此遭到了迫害,很多人都因此失蹤了。可惜這都是一個謠傳,沒有誰見過那份《茶書總綱》,但很多典籍丟失卻真實發生了。


    廖老二舌頭打結,許久說不出話來,我看了就說:“你應該知道吧,明朝是茶學的鼎盛時期,傳出了很多部茶書,到了清末才衰落。那時,失落了很多茶書,誰也沒想過這事有沒有問題。再加上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大家都沒心思關注。現在看來,莫非張之洞把書帶走,然後抄寫下來,藏在此處?”


    廖老二吞了吞口水,終於出聲了:“原來他們在這裏搞了個茶務廠所,林家人發現了,由此做大,難怪他們天天守著這裏!這就說得通了,好歹是個官辦組織,即使沒有乾隆地位高,他們也能仗勢欺人。”


    “從時間來看,應該就是這樣。隻有晚清留下的手抄本,才可能在這麽惡劣的環境下,完好地保存下來。換作明朝以前,這些書早就變成泥巴了。”我心疼道。


    廖老二頓時臉色刷白,忙問道:“那……那個老鬼是誰,難道是張之洞的鬼魂?或者他沒死?”


    “你別總拿那套迷信思想來嚇唬人,好不好?”我琢磨了一會兒,說道,“張之洞怎麽可能活到現在,他早死了,老鬼肯定和林家有關!”


    “難不成林茗那老頭兒沒被氣死,是詐死?”廖老二猜疑道。


    我搖頭否定道:“這絕不可能,如果是詐死,林家人沒必要費心思去找什麽茶壺。何況老鬼的年紀肯定比林茗還大,絕對接近或者超過一百歲了。”


    廖老二鬆開扶著我的手,撓了撓頭,不好意思道:“你說的也對,如果老鬼是林茗,林家人應該不會割掉他的舌頭,好象他已經住在這裏很久了,甚至比王橋道人還久。”


    我單腳往前跳了幾步,撞到了石質案台,廖老二見狀就緊張地跑過來扶我。我大手一揮,示意不需人扶,然後慢慢地轉到了石質案台的後麵。案台上的冊子淩亂不堪,還一支毛筆擱在一旁,似乎當時的人在寫什麽。我望著案台,又抬頭看了看幾十排書架,心裏有一種很不祥的預感。這裏的茶書既然如此珍貴,那為什麽茶務廠所的人沒有帶走,他們是遇到戰亂而被迫撤離,還是路上出事了沒能趕回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醉神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萬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萬藏並收藏醉神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