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昭武皇帝入得京城之後,這天下就再也沒了安寧。
一場戰亂,波及大揚朝七省二十一州,流民遍野,餓殍滿地,百姓苦不堪言,這便也就罷了。
隻說昭武皇帝在位十三年,年年有天災,歲歲不安寧。逼的這位行伍出身,一手敗退瓦刺,千百年來唯一一位篡位成功的王爺每年祭天之時讀的都不是唱諾賀頌的祭文,而是——罪己詔。地動了是他不仁,大旱了是他不慈,洪澇了是他失德……這般種種,旁人隻管冷眼看著。
昭武皇帝坐上皇位時不過而立之年,等他死了。滿頭白發,皺紋橫生,活生生一個苟延殘喘的枯槁模樣。
說他不夠睿智嗎?可誰讓他是亂臣賊子。崇光皇帝病逝,他轉眼坐上皇位,滿以為天下盡握於手。卻沒成想第二天,京畿地區四大世家並十餘小世家舉族遷往北光城,留給他的是空蕩蕩的朝堂。這是當年眾人稱頌的“衣冠北渡”,更是昭武皇帝帝王生涯的浩劫伊始。他害死了徳懿太子,篡得了皇位,滿天下的讀書人就敢讓他無人可用。
說他不夠勤勉嗎?打從昭武元年開始,朝廷一改往日規製。巳時(九點起)上朝變更為卯時(五點起),坊間有言:朝臣代漏五更寒。若是官員住的遠的,往往半夜三更就要爬起來。到了冬日,漫天飛雪,霜寒冰凍,更是苦不堪言。
這還不止,若是以往,官員規製是五旬一休,到了昭武年間,除卻過年時的三日假期,幾乎是全年無休。昭武皇帝更是勤政,每日裏批閱奏折直至深夜,每天休息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時辰。可以說,他是被活生生地累死的。
可即便是這樣,到他死了,宏遠皇帝繼位,所有的天災*卻轉眼就消停了。就是這般的巧合,這樣的天意,使得昭武皇帝窮極一生也沒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留給他的,除了那十三道罪己詔還有舉世皆知的偽帝稱號。
兜兜轉轉又是二十餘年,宏遠皇帝戰戰兢兢,艱難維持著景家天下,二十年來克勤刻苦,總算使得這滿目蒼夷的九州大地恢複了一絲生機。誰能料想,一場天□□直帶走了他的性命。等到孝熙皇帝繼位,不過七歲幼齡。太後垂簾聽政,四位顧命大臣輔佐,好歹是穩住了這天下。
眼見著小皇帝長大,加冠,親政。他掀開了唯唯諾諾的麵具,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爪牙,鋒利而狠烈。不過半年之間,就在朝堂上掀起了幾次大地震。太後急了,秦王也急了。
當今朝堂,勢力一分為四,一則是以太後為首的新世家。
宏遠皇帝病逝之時,她不過是後宮之中上不得台麵的小小嬪妾。可誰讓她姓孔呢?宏遠皇帝為了拉攏以孔家為代表的儒生清流,硬生生地將元後之子,當朝天子過繼到了她的名下,還封了她做繼後。滿以為這是再妥當不過的安排,可誰能料想到當今繼位之後不到半年,這位太後就給先皇誕下了遺腹子,也就是秦王。這有了親生兒子,心就大了。太後垂簾聽政十幾年,到如今一手把持著朝堂近三分之一的勢力。
二則是以皇帝為首的帝黨,這些人都是孝熙皇帝這些年收攏的人手。根基雖淺,但也能掀起大風浪。
三是以鎮國公府為代表的老世家。他們根基深厚,是前朝堅定的擁護者。這些人位高權重,卻抱成一團,旁人輕易碰觸不得。說得好聽是敦實的中間派,其實就是萬金油一般的存在。他們什麽也不管,什麽也要插上一腳。屬於典型的坐山觀虎鬥。但要說到昭武,宏遠兩朝之所以能夠維持明麵上的平定,其中也少不了他們的功勞。
第四股勢力就屬宴氏這種,老世家出身卻投了昭武皇帝的貳臣。他們為老世家唾棄,又不被新世家接納。昭武年間險些因為昭武皇帝為討好天下士子而做了刀下亡魂。這種裏外不是人的,才最為尷尬。但好歹他們也算是勳貴世家,隻牢牢地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出格,不被抓住把柄,好歹也能維持體麵。
這四股勢力占據朝堂,雖有爭鬥,但這天下總算是安定的。
然而前些日子,天子不知道抽了哪門風,竟然當朝下令召北光城士子入京參加今科會試。
此舉一出,滿朝皆驚。
那北光城是什麽地方?那是前朝亂民的巢穴!北光城雖然名義上仍屬於朝廷,可是四十年來,朝廷往北光城派遣過去的幾十個布政使就沒有一個能全活著回來的。
偏偏朝廷動不得他們,一來這些人借著昭武一朝的動亂一時顧及不到他們,早早地把北光城打造成了銅牆鐵壁一般的存在。二來,朝中尚有鎮國公為首的老世家在,朝廷想要對北光城動手,也要看宋家手裏的兵同不同意。
而如今天子要召北光城士子入京,無疑是引狼入室,就如同往熱油裏澆上了一盆冷水——炸開了花。給這朝堂又增添了一份動蕩。
不過也正是如此,天子的提議反而被以宋家為首的老世家們所稱讚接受。
眼見著當今皇帝和老世家相處越發的融洽,太後唯恐帝黨占了上風,自然不甘落後。她將目光放在了以宴家為首的一眾勢力下。
於是太後一道懿旨,便把宴北惟的嫡孫女許給了秦王做王妃。其目的不言而喻。
逃過了昭武皇帝的刀鋒,宏遠皇帝又是個通讀禮義詩書的,最是不信任也不恥貮姓叛臣,對待宴氏這種名義上的功臣也不過是維持著表麵的厚待。等到好不容易熬到孝熙年間,皇帝的一時糊塗,就讓宴氏走到了台前。
既然皇帝不待見他們,太後手段驚人,秦王聰謹,若再加上他們手中的勢力,大業未必不可期!從龍之功也好,他宴氏便是拚上一把又何妨。
宴氏一門雙侯,在普通人眼中端的是貴不可言。可事實如何隻有宴家人自己知道。隻是如今,在宴北惟看來,他家的名聲算什麽?隻有濤天的權勢才能讓那些背地裏辱罵他家的聲音消失。史書工筆又如何,還不是當權者一句話的事情。
宴北惟也有自己的考量。因著兩侯府自個兒都活的戰戰兢兢,以往宴氏族親來投,宴北惟從來都是不予理會。一是因為時局不穩,他們哪裏有閑心顧及這些瑣事。二來兩侯府自個兒本就過得小心謹慎,難保哪一天,大難臨頭,便是兩侯府沒了,那些宴氏支脈好歹也不會受到牽連。
隻是現在,宴北惟不這麽想了。正是局勢越發混亂的時候,趁著這個機會,宴氏未必不能騰風而起。隻是兩侯府人丁不豐,又多是武人出身。宴北惟打的主意,是要讓宴家人在文臣之中也要占據強有力的分量。到時候文武聯手,哪怕是犯了忌諱,他謹慎了這麽多年,現在無論如何也要搏上一把。
便是這個時候,宴氏繁不甚數的眾支脈入了宴北惟的眼。以前是擔心侯府拖累他們,可是現在,萬一秦王成功登頂,憑借他家的從龍之功,保不定就是公侯萬代的大好事。
宴北惟沒了顧忌,當機立斷就派了人馬出去。一來為年末修訂族譜的事情做準備。二來是要讓他們順便將支脈之中的才俊接到侯府教養。如今開了族學,請的雖不是什麽名師大儒,但都是老翰林出身,總算是有了規製。兩侯府如今給了這些人足夠大的場子,日後就輪到他們給侯府添磚加瓦唱大戲了。
這一日,早早地下了朝,陳和帶著一溜仆從把宴北惟迎進了侯府,服侍著宴北惟換了一身簡便的常服。
塞了幾塊點心填了填肚子,宴北惟驀的一頓,端著茶盞,望向陳和,說道:“那些到京的眾支脈族人都安排妥當了嗎?”
“妥當了,按照侯爺的吩咐,小的將他們都安排在了褚玉院。隻等著侯爺召見他們。”陳和恭敬的說道。
“這個不急。等他們都到齊了再說。對了,陳景陽回來了嗎?”
陳和自然知道宴北惟指的是什麽?當即說道:“今早來的訊鴿,大概也就這幾日光景。”
宴北惟點了點頭,神色頗為滿意。眼下這種局麵,皇帝貌似是有意拉攏宋家。但宋從義老公爺哪裏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拉攏的。宋家勢大那是因為他家占著的是前朝大義。雖說有傳言德懿太子尚有子嗣逃脫,遺留在外,隻是這都四十年過去了,依舊毫無音訊可言,宋從義可以憑著一份念想堅持了這麽多年。可是宋從義如今都九十歲了,還有幾年活頭!雖說宋從義寵愛幼子,隻可惜幼子一脈庸碌無為,一事無成不說,這大揚朝向來都是嫡長子一脈襲爵。可以說等宋從義一死,鎮國公府一脈的勢力遲早會落到宋瑾手裏。
隻如今,宴家對那宋瑾好說歹說也算有了一份不大不小的恩情,若真如陳景陽在信中所說的那樣,將來未必不能把宋瑾拉進秦王一係。一來他家得以與宋家交好,二來他在太後眼裏也算是大功一件。
這宴氏的是越走越寬敞了。
“這一次,陳景陽做的不錯!等他回來老爺我少不了有厚賞!”宴北惟哈哈笑道。
陳陽心裏一動,不動聲色地說道:“都是侯爺鴻福廣大,我那不成器的兒子不過是沾了侯爺的福分,才能恰巧遇見那宋瑾罷了。”
“你這潑才,端的是會說話。不過侯爺我賞罰分明,該他的絕對少不了。”宴北惟隨意地說道。
“是是是……那小人先替我那不成器的兒子叩謝侯爺賞。”陳和喜笑顏開。
一場戰亂,波及大揚朝七省二十一州,流民遍野,餓殍滿地,百姓苦不堪言,這便也就罷了。
隻說昭武皇帝在位十三年,年年有天災,歲歲不安寧。逼的這位行伍出身,一手敗退瓦刺,千百年來唯一一位篡位成功的王爺每年祭天之時讀的都不是唱諾賀頌的祭文,而是——罪己詔。地動了是他不仁,大旱了是他不慈,洪澇了是他失德……這般種種,旁人隻管冷眼看著。
昭武皇帝坐上皇位時不過而立之年,等他死了。滿頭白發,皺紋橫生,活生生一個苟延殘喘的枯槁模樣。
說他不夠睿智嗎?可誰讓他是亂臣賊子。崇光皇帝病逝,他轉眼坐上皇位,滿以為天下盡握於手。卻沒成想第二天,京畿地區四大世家並十餘小世家舉族遷往北光城,留給他的是空蕩蕩的朝堂。這是當年眾人稱頌的“衣冠北渡”,更是昭武皇帝帝王生涯的浩劫伊始。他害死了徳懿太子,篡得了皇位,滿天下的讀書人就敢讓他無人可用。
說他不夠勤勉嗎?打從昭武元年開始,朝廷一改往日規製。巳時(九點起)上朝變更為卯時(五點起),坊間有言:朝臣代漏五更寒。若是官員住的遠的,往往半夜三更就要爬起來。到了冬日,漫天飛雪,霜寒冰凍,更是苦不堪言。
這還不止,若是以往,官員規製是五旬一休,到了昭武年間,除卻過年時的三日假期,幾乎是全年無休。昭武皇帝更是勤政,每日裏批閱奏折直至深夜,每天休息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時辰。可以說,他是被活生生地累死的。
可即便是這樣,到他死了,宏遠皇帝繼位,所有的天災*卻轉眼就消停了。就是這般的巧合,這樣的天意,使得昭武皇帝窮極一生也沒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留給他的,除了那十三道罪己詔還有舉世皆知的偽帝稱號。
兜兜轉轉又是二十餘年,宏遠皇帝戰戰兢兢,艱難維持著景家天下,二十年來克勤刻苦,總算使得這滿目蒼夷的九州大地恢複了一絲生機。誰能料想,一場天□□直帶走了他的性命。等到孝熙皇帝繼位,不過七歲幼齡。太後垂簾聽政,四位顧命大臣輔佐,好歹是穩住了這天下。
眼見著小皇帝長大,加冠,親政。他掀開了唯唯諾諾的麵具,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爪牙,鋒利而狠烈。不過半年之間,就在朝堂上掀起了幾次大地震。太後急了,秦王也急了。
當今朝堂,勢力一分為四,一則是以太後為首的新世家。
宏遠皇帝病逝之時,她不過是後宮之中上不得台麵的小小嬪妾。可誰讓她姓孔呢?宏遠皇帝為了拉攏以孔家為代表的儒生清流,硬生生地將元後之子,當朝天子過繼到了她的名下,還封了她做繼後。滿以為這是再妥當不過的安排,可誰能料想到當今繼位之後不到半年,這位太後就給先皇誕下了遺腹子,也就是秦王。這有了親生兒子,心就大了。太後垂簾聽政十幾年,到如今一手把持著朝堂近三分之一的勢力。
二則是以皇帝為首的帝黨,這些人都是孝熙皇帝這些年收攏的人手。根基雖淺,但也能掀起大風浪。
三是以鎮國公府為代表的老世家。他們根基深厚,是前朝堅定的擁護者。這些人位高權重,卻抱成一團,旁人輕易碰觸不得。說得好聽是敦實的中間派,其實就是萬金油一般的存在。他們什麽也不管,什麽也要插上一腳。屬於典型的坐山觀虎鬥。但要說到昭武,宏遠兩朝之所以能夠維持明麵上的平定,其中也少不了他們的功勞。
第四股勢力就屬宴氏這種,老世家出身卻投了昭武皇帝的貳臣。他們為老世家唾棄,又不被新世家接納。昭武年間險些因為昭武皇帝為討好天下士子而做了刀下亡魂。這種裏外不是人的,才最為尷尬。但好歹他們也算是勳貴世家,隻牢牢地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出格,不被抓住把柄,好歹也能維持體麵。
這四股勢力占據朝堂,雖有爭鬥,但這天下總算是安定的。
然而前些日子,天子不知道抽了哪門風,竟然當朝下令召北光城士子入京參加今科會試。
此舉一出,滿朝皆驚。
那北光城是什麽地方?那是前朝亂民的巢穴!北光城雖然名義上仍屬於朝廷,可是四十年來,朝廷往北光城派遣過去的幾十個布政使就沒有一個能全活著回來的。
偏偏朝廷動不得他們,一來這些人借著昭武一朝的動亂一時顧及不到他們,早早地把北光城打造成了銅牆鐵壁一般的存在。二來,朝中尚有鎮國公為首的老世家在,朝廷想要對北光城動手,也要看宋家手裏的兵同不同意。
而如今天子要召北光城士子入京,無疑是引狼入室,就如同往熱油裏澆上了一盆冷水——炸開了花。給這朝堂又增添了一份動蕩。
不過也正是如此,天子的提議反而被以宋家為首的老世家們所稱讚接受。
眼見著當今皇帝和老世家相處越發的融洽,太後唯恐帝黨占了上風,自然不甘落後。她將目光放在了以宴家為首的一眾勢力下。
於是太後一道懿旨,便把宴北惟的嫡孫女許給了秦王做王妃。其目的不言而喻。
逃過了昭武皇帝的刀鋒,宏遠皇帝又是個通讀禮義詩書的,最是不信任也不恥貮姓叛臣,對待宴氏這種名義上的功臣也不過是維持著表麵的厚待。等到好不容易熬到孝熙年間,皇帝的一時糊塗,就讓宴氏走到了台前。
既然皇帝不待見他們,太後手段驚人,秦王聰謹,若再加上他們手中的勢力,大業未必不可期!從龍之功也好,他宴氏便是拚上一把又何妨。
宴氏一門雙侯,在普通人眼中端的是貴不可言。可事實如何隻有宴家人自己知道。隻是如今,在宴北惟看來,他家的名聲算什麽?隻有濤天的權勢才能讓那些背地裏辱罵他家的聲音消失。史書工筆又如何,還不是當權者一句話的事情。
宴北惟也有自己的考量。因著兩侯府自個兒都活的戰戰兢兢,以往宴氏族親來投,宴北惟從來都是不予理會。一是因為時局不穩,他們哪裏有閑心顧及這些瑣事。二來兩侯府自個兒本就過得小心謹慎,難保哪一天,大難臨頭,便是兩侯府沒了,那些宴氏支脈好歹也不會受到牽連。
隻是現在,宴北惟不這麽想了。正是局勢越發混亂的時候,趁著這個機會,宴氏未必不能騰風而起。隻是兩侯府人丁不豐,又多是武人出身。宴北惟打的主意,是要讓宴家人在文臣之中也要占據強有力的分量。到時候文武聯手,哪怕是犯了忌諱,他謹慎了這麽多年,現在無論如何也要搏上一把。
便是這個時候,宴氏繁不甚數的眾支脈入了宴北惟的眼。以前是擔心侯府拖累他們,可是現在,萬一秦王成功登頂,憑借他家的從龍之功,保不定就是公侯萬代的大好事。
宴北惟沒了顧忌,當機立斷就派了人馬出去。一來為年末修訂族譜的事情做準備。二來是要讓他們順便將支脈之中的才俊接到侯府教養。如今開了族學,請的雖不是什麽名師大儒,但都是老翰林出身,總算是有了規製。兩侯府如今給了這些人足夠大的場子,日後就輪到他們給侯府添磚加瓦唱大戲了。
這一日,早早地下了朝,陳和帶著一溜仆從把宴北惟迎進了侯府,服侍著宴北惟換了一身簡便的常服。
塞了幾塊點心填了填肚子,宴北惟驀的一頓,端著茶盞,望向陳和,說道:“那些到京的眾支脈族人都安排妥當了嗎?”
“妥當了,按照侯爺的吩咐,小的將他們都安排在了褚玉院。隻等著侯爺召見他們。”陳和恭敬的說道。
“這個不急。等他們都到齊了再說。對了,陳景陽回來了嗎?”
陳和自然知道宴北惟指的是什麽?當即說道:“今早來的訊鴿,大概也就這幾日光景。”
宴北惟點了點頭,神色頗為滿意。眼下這種局麵,皇帝貌似是有意拉攏宋家。但宋從義老公爺哪裏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拉攏的。宋家勢大那是因為他家占著的是前朝大義。雖說有傳言德懿太子尚有子嗣逃脫,遺留在外,隻是這都四十年過去了,依舊毫無音訊可言,宋從義可以憑著一份念想堅持了這麽多年。可是宋從義如今都九十歲了,還有幾年活頭!雖說宋從義寵愛幼子,隻可惜幼子一脈庸碌無為,一事無成不說,這大揚朝向來都是嫡長子一脈襲爵。可以說等宋從義一死,鎮國公府一脈的勢力遲早會落到宋瑾手裏。
隻如今,宴家對那宋瑾好說歹說也算有了一份不大不小的恩情,若真如陳景陽在信中所說的那樣,將來未必不能把宋瑾拉進秦王一係。一來他家得以與宋家交好,二來他在太後眼裏也算是大功一件。
這宴氏的是越走越寬敞了。
“這一次,陳景陽做的不錯!等他回來老爺我少不了有厚賞!”宴北惟哈哈笑道。
陳陽心裏一動,不動聲色地說道:“都是侯爺鴻福廣大,我那不成器的兒子不過是沾了侯爺的福分,才能恰巧遇見那宋瑾罷了。”
“你這潑才,端的是會說話。不過侯爺我賞罰分明,該他的絕對少不了。”宴北惟隨意地說道。
“是是是……那小人先替我那不成器的兒子叩謝侯爺賞。”陳和喜笑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