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濟南國與兗州的濟北國相連,而鮑信正是濟北相,因此曹操和鮑信的聯軍肯定也會從此向南進軍,濟南國各處城池也就成為了敵軍的首輪攻擊目標。
為了應對這場大戰,孫乾已經率先隨臧霸來到了東平陵,進到陳重大軍到達,他們立刻趕來迎接。
如今情勢緊急,陳重當即揮揮手道:“俗禮和其他麵子上的事情能免就免了,據說曹操和鮑信的大軍已經進入了青州地界,開始攻打前方的幾座城池,你們現在的任務很重啊。”
說到這裏,陳重衝著孫乾問道:“我讓你將所有濟南國的百姓都遷移走,並且要將房舍、農田和井水全部毀掉,這些事情都做好了麽?”
“大部分的百姓懼怕兵災,稍加勸說就已經離開了,可是還有一些故土難離,舍不得自己的財產和田地,所以……”
陳重事先就想到會有這種可能,畢竟對於這些百姓來說,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了,不過這場戰爭屬於消耗戰,持續的時間肯定不短,到時候敵軍必定會在城池周邊肆虐,而這些百姓的下場必定極慘。
“黃巾之亂持續數年,朝廷內部也久有禍患,估計兗州和濟北國的糧草也不會太過充裕。
這次曹操和鮑信帶來了十五萬大軍,如果久戰不下他們必定會就地覓食,所以我不管你們用什麽法子,都要打消這些百姓的僥幸心理,三日之內必須將所有人遷移走!”
將領難違,雖然孫乾感覺此事難辦,但也隻能領命應下。
注意到孫乾麵色不佳,陳重稍加思慮後,開口說道:“告訴這些百姓,我為他們選擇的東萊郡雖然田地不多,但隻要青州安定下來,那裏必定是富足之地,讓他們不必擔憂。”
事實上對於陳重下達的遷移命令,孫乾一直不解,甚至隨行的陳宮等人也不知道他為什麽讓濟南國的百姓遷到那裏居住。
既然說到此事,陳宮也就直接問道:“東萊郡三麵環海,將軍為何執意將百姓遷至此處?”
這件事是陳重為接下來的發展預先做出的準備,也算是一個秘密,不過身邊幾人都值得信任,他索性就將其中的奧秘說了出來。
三國時期製售鹽還是朝廷掌控的牟利手段,可是現在天下大亂,各地諸侯暗地裏都在占地發展,而青州除了種糧之外,三麵環海,正是建造鹽田的好地方。
如今百姓流離失所,軍食也嚴重不足,所以隻要開始大量製造海鹽,便可向內陸各州販售。
有了販賣海鹽的資財,這才可以勸耕積蓄,恢複農業、以及供給軍資軍備。
鹽鐵自古就被掌權者控製,不過現在天子被董卓控製,皇家權威喪失殆盡,雖然陳重此舉有違鹽法,但在如今的形勢下,這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了。
陳重趁著此次敵軍大舉入侵之際,將濟南國的百姓都遷至東萊郡,這就給建造鹽田,製造海鹽提供了大量的人手,而有了這項收入後,這些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無憂了。
得知了其中的原委後,孫乾心中那一絲抵觸心理也就消失了,當即帶人去驅離本地百姓去了。
二十萬大軍並不能全部進入城池,士卒們隻能在外安營紮寨,一切休整完畢天色已經暗了下來,由於最近每日都在趕路行軍,因此也沒有安排訓練,將士們吃過一頓晚飯後全部倒頭就睡。
經過這段時間的操練,這支軍隊總算有了一些模樣,基本上已經擺脫了當初黃巾軍的那些陋習。
軍中留下了巡邏的士卒,四周的箭樓上也有士兵進行警戒。
士卒們都疲倦的睡下了,可是身為一軍主將,也擔負著整個青州的安危,陳重此時此刻卻毫無睡意。
雖然陳重以前也進入過各種各樣的異世界,也經曆了不少生死之戰,但對於這種古代的大規模戰爭,他真的是沒有太多的經驗,心中也沒有多大的底氣。
雖說現在己方的兵力是曹操和鮑信聯軍的兩倍,還擁有城池地利的優勢,但想到曹軍的那些大將和謀臣,勝負到底如何,陳重真的一點信心也沒有。
如今敵軍剛剛進入青州,正是軍勢最猛之時,可以想象的到最初的戰況一定非常的激烈,而前方率兵抵擋的太史慈到底能否頂得住,也關係到後續的戰鬥。
臨到淩晨時分,陳重才算有了困意,正打算閉上眼睡上一會,沒想到卻聽到了急促的馬蹄聲傳來。
這種時候出現這種聲音,那必定是有騎兵從前線回來報訊,陳重連忙一躍而起。
果然,這隊騎兵正是從前方城池而來,他們帶來的也是一個壞消息。
“太史慈將軍率軍堅守三日,無奈敵軍有大量策士,他們合力施法破壞了城牆,將軍隻好下令撤退!”
“堅持了三天麽?”
聽到這個結果,陳重並不算意外,畢竟在這個謀士盡皆會使用法術的怪異三國世界中,太史慈能守禦了三天,已經很不容易了。
“雙方兵馬損失幾何?太史慈將軍安全撤離了麽?”
偵騎回道:“我軍戰死八千餘人,敵軍戰死一萬五千左右,傷者無數。”
聞聽此言,陳重暗自計算道:“八千換了一萬五,這還是有曹操麾下的大量謀士參戰,看來此戰還不算吃虧。”
如今太史慈已經率軍撤到後方城池,而敵軍也在步步緊逼,形勢依舊很是嚴峻。
按照事先定下的步步為營之策,太史慈率領軍隊節節敗退,不過每到一城都會消耗掉一定量的敵軍。
戰局像陳重等人預料的那樣發展,可是因為曹操麾下那些謀士的參戰,曹操和鮑信聯軍的推進速度卻比計劃中快了許多。
第一批城池堅持了三天左右,而第二批城池就僅僅堅持了兩天,兵鋒極盛的敵軍不斷突進,很快就來到了東平陵。
陳重沒有聽從麾下謀臣的話,離開濟南國這處險地,而是決定跟臧霸一起守在這裏。
對於陳重的這個決定,歐陽露露沒有任何異議,但宮菲和另外兩個冒險者卻有些不滿。
為了應對這場大戰,孫乾已經率先隨臧霸來到了東平陵,進到陳重大軍到達,他們立刻趕來迎接。
如今情勢緊急,陳重當即揮揮手道:“俗禮和其他麵子上的事情能免就免了,據說曹操和鮑信的大軍已經進入了青州地界,開始攻打前方的幾座城池,你們現在的任務很重啊。”
說到這裏,陳重衝著孫乾問道:“我讓你將所有濟南國的百姓都遷移走,並且要將房舍、農田和井水全部毀掉,這些事情都做好了麽?”
“大部分的百姓懼怕兵災,稍加勸說就已經離開了,可是還有一些故土難離,舍不得自己的財產和田地,所以……”
陳重事先就想到會有這種可能,畢竟對於這些百姓來說,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了,不過這場戰爭屬於消耗戰,持續的時間肯定不短,到時候敵軍必定會在城池周邊肆虐,而這些百姓的下場必定極慘。
“黃巾之亂持續數年,朝廷內部也久有禍患,估計兗州和濟北國的糧草也不會太過充裕。
這次曹操和鮑信帶來了十五萬大軍,如果久戰不下他們必定會就地覓食,所以我不管你們用什麽法子,都要打消這些百姓的僥幸心理,三日之內必須將所有人遷移走!”
將領難違,雖然孫乾感覺此事難辦,但也隻能領命應下。
注意到孫乾麵色不佳,陳重稍加思慮後,開口說道:“告訴這些百姓,我為他們選擇的東萊郡雖然田地不多,但隻要青州安定下來,那裏必定是富足之地,讓他們不必擔憂。”
事實上對於陳重下達的遷移命令,孫乾一直不解,甚至隨行的陳宮等人也不知道他為什麽讓濟南國的百姓遷到那裏居住。
既然說到此事,陳宮也就直接問道:“東萊郡三麵環海,將軍為何執意將百姓遷至此處?”
這件事是陳重為接下來的發展預先做出的準備,也算是一個秘密,不過身邊幾人都值得信任,他索性就將其中的奧秘說了出來。
三國時期製售鹽還是朝廷掌控的牟利手段,可是現在天下大亂,各地諸侯暗地裏都在占地發展,而青州除了種糧之外,三麵環海,正是建造鹽田的好地方。
如今百姓流離失所,軍食也嚴重不足,所以隻要開始大量製造海鹽,便可向內陸各州販售。
有了販賣海鹽的資財,這才可以勸耕積蓄,恢複農業、以及供給軍資軍備。
鹽鐵自古就被掌權者控製,不過現在天子被董卓控製,皇家權威喪失殆盡,雖然陳重此舉有違鹽法,但在如今的形勢下,這也算不得什麽大事了。
陳重趁著此次敵軍大舉入侵之際,將濟南國的百姓都遷至東萊郡,這就給建造鹽田,製造海鹽提供了大量的人手,而有了這項收入後,這些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無憂了。
得知了其中的原委後,孫乾心中那一絲抵觸心理也就消失了,當即帶人去驅離本地百姓去了。
二十萬大軍並不能全部進入城池,士卒們隻能在外安營紮寨,一切休整完畢天色已經暗了下來,由於最近每日都在趕路行軍,因此也沒有安排訓練,將士們吃過一頓晚飯後全部倒頭就睡。
經過這段時間的操練,這支軍隊總算有了一些模樣,基本上已經擺脫了當初黃巾軍的那些陋習。
軍中留下了巡邏的士卒,四周的箭樓上也有士兵進行警戒。
士卒們都疲倦的睡下了,可是身為一軍主將,也擔負著整個青州的安危,陳重此時此刻卻毫無睡意。
雖然陳重以前也進入過各種各樣的異世界,也經曆了不少生死之戰,但對於這種古代的大規模戰爭,他真的是沒有太多的經驗,心中也沒有多大的底氣。
雖說現在己方的兵力是曹操和鮑信聯軍的兩倍,還擁有城池地利的優勢,但想到曹軍的那些大將和謀臣,勝負到底如何,陳重真的一點信心也沒有。
如今敵軍剛剛進入青州,正是軍勢最猛之時,可以想象的到最初的戰況一定非常的激烈,而前方率兵抵擋的太史慈到底能否頂得住,也關係到後續的戰鬥。
臨到淩晨時分,陳重才算有了困意,正打算閉上眼睡上一會,沒想到卻聽到了急促的馬蹄聲傳來。
這種時候出現這種聲音,那必定是有騎兵從前線回來報訊,陳重連忙一躍而起。
果然,這隊騎兵正是從前方城池而來,他們帶來的也是一個壞消息。
“太史慈將軍率軍堅守三日,無奈敵軍有大量策士,他們合力施法破壞了城牆,將軍隻好下令撤退!”
“堅持了三天麽?”
聽到這個結果,陳重並不算意外,畢竟在這個謀士盡皆會使用法術的怪異三國世界中,太史慈能守禦了三天,已經很不容易了。
“雙方兵馬損失幾何?太史慈將軍安全撤離了麽?”
偵騎回道:“我軍戰死八千餘人,敵軍戰死一萬五千左右,傷者無數。”
聞聽此言,陳重暗自計算道:“八千換了一萬五,這還是有曹操麾下的大量謀士參戰,看來此戰還不算吃虧。”
如今太史慈已經率軍撤到後方城池,而敵軍也在步步緊逼,形勢依舊很是嚴峻。
按照事先定下的步步為營之策,太史慈率領軍隊節節敗退,不過每到一城都會消耗掉一定量的敵軍。
戰局像陳重等人預料的那樣發展,可是因為曹操麾下那些謀士的參戰,曹操和鮑信聯軍的推進速度卻比計劃中快了許多。
第一批城池堅持了三天左右,而第二批城池就僅僅堅持了兩天,兵鋒極盛的敵軍不斷突進,很快就來到了東平陵。
陳重沒有聽從麾下謀臣的話,離開濟南國這處險地,而是決定跟臧霸一起守在這裏。
對於陳重的這個決定,歐陽露露沒有任何異議,但宮菲和另外兩個冒險者卻有些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