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涼關外有那馬蹄聲,仿佛老雛之聲,綿延不絕,已經響徹二十年。


    關內有些讀書聲,好似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些讀書聲,來自一座座嶄新書院。


    涼州城內又新創白馬書院,不同於之前青鹿洞書院皆位於山林勝地,這座書院建於涼州城鬧市,剛剛從京城致仕還鄉的理學宗師姚白峰擔任首任院主,不但清涼山王府賜書六千卷,北涼王徐鳳年更是親自賜匾,北涼道經略使李功德、新任涼州刺史陸東疆、幽州刺史黃岩皆有私人贈書之舉,一時間北涼達官顯貴和豪閥士族紛紛跟隨,無不以捐贈珍本給予白馬書院為榮。


    這讓白馬書院也完成一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就是在書院創建首日,藏書樓便達到萬卷之多,因此書院藏書樓也以萬卷命名。與此同時,姚白峰開創先河,在書院中增設聖賢堂,塑儒家張家聖人以及十哲三十六賢之像,同時姚白峰立碑撰文開宗明義,強調白馬書院入學士子當以傳道求仁為重,故而並不傳授一般府學書院引以為立身之本的科舉“製藝”之術,這與科舉利祿之學顯然背道而馳。除了姚白峰擔任院主之外,享譽江南的龍虎山白蓮先生白煜與舊任陵州刺史徐北枳同時出任副院主,青鹿洞書院山主黃裳等趕赴北涼紮根的中原大儒,也允諾會按時蒞臨白馬書院講學,甚至傳言那位當年率領數千士子赴涼的王祭酒,也答應會與上陰學宮聯係,保證每年都會從號稱“天下讀書種子出處”的上陰學宮,引薦一位稷上先生入涼授業,一年為期,年年不同。u


    如此一來,原本隻接受八十人的白馬書院便被踏破門檻,不得不破格招收兩百餘人年輕士子,北涼本地和外鄉士子人數大致相當。本就是清流名士的涼州父母官陸東疆更是無比熱絡,將扶持白馬書院作為上任之後的第一把火,對書院一切事宜大開方便之門,一副恨不得把書院講堂當做刺史府邸的架勢,三天兩頭就往白馬書院跑,更從陸家名下劃出六百畝良田以涼州官方名義賜予書院,這讓原本對陸氏一族頗有怨言的北涼官場頓時刮目相看,就連原本與陸家關係趨於疏離的副經略使宋洞明,也再次私下宴請這位曾經以書法直達天聽的陸擘窠。


    初秋時分,涼州城內一駕馬車緩緩駛向鬧市,馬車很普通,也無扈騎跟隨,馬夫倒是個不像馬夫的中年男子,車簾子一直掀起一角,車廂內那人就那麽安靜望著著街上的畫麵,走馬觀花一般。


    有些店鋪換了招牌,有些攤子已經不見,有些酒樓還在賣那綠蟻酒,有些客棧子承父業了。


    路經一間新開業大吉鋪子的時候,馬車緩緩停下,馬夫安靜等待主人的吩咐,不敢擅自開口,提醒那座書院眾人正在耐心等待他的到來。


    提著簾子一角的年輕人看著那間店麵,記得以前每次鮮衣怒馬返程的時候,都會去那裏買一大油紙包的醬牛肉,他也正是在那裏認識的嗬嗬姑娘,當時從未想過那間鋪子的舊主人便是黃三甲。


    那時候嗬嗬姑娘的那隻古怪大貓,還活著。


    記得當年也是在這附近,與東西姑娘久別重逢,也初次見到了那個一心想著要成佛燒出舍利子的南北小和尚,更有個爛陀山僧人非要他去西域,讓他與那位日後在襄樊城門口驚為天人的白衣菩薩雙修,那會兒他還覺得是她老牛吃嫩草來著,她太不要臉,他也太吃虧,所以沒答應。後麵有段時間隻差沒有悔青腸子捶足頓胸來著了,不過如今想起這樁事,也無非是一笑而過了。不知為何生出滿頭青絲的女菩薩,和當年遊曆江湖在水畔初見誤以為是謫仙人的她,這些動人女子,等到真有近水樓台的機會,反而沒了那份情愛心思,見時仍覺得好看,但卻不必擁有,不見時更不會掛念。


    他放下簾子,輕聲道:“宋管事,去白馬書院。”


    宋管事,北涼清涼山王府大管家宋漁。在北涼道可謂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馬車在白馬書院門口停下,徐鳳年走下馬車的時候,突然問道:“這幾年是不是闖入清涼山的刺客不多了?”


    宋漁畢恭畢敬站在年輕藩王身邊,微微躬身,平聲靜氣道:“王爺,大概是那幫愚不可及的江湖草莽終於開竅了,今年的清涼山,還不曾有過一次刺殺,太平得很,府上很多人都有些不習慣了。”


    徐鳳年笑道:“的確少了很多釣魚的樂趣,對了,似乎拋頭露麵的遊俠兒也少了很多?”


    宋漁輕聲笑道:“如今江湖高手想要在王爺眼前抖摟本事,也太為難他們了些。”


    白馬書院這邊並無興師動眾的迎接陣仗,徐鳳年站在街邊,仰頭看著白馬書院的那塊匾額,感慨道:“不曾想咱們涼州也能有書院開張的一天。”


    宋漁說道:“都是王爺的功勞,天底下總不是人人都瞎了眼或是給豬油悶了心去,公道自在人心。”


    徐鳳年一本正經地點了點頭,“宋漁你這些年拍馬屁的功夫一點沒落下啊,別人當麵說好話,總是不如你返璞歸真。”


    徐鳳年當了多少年世子殿下便貼身跟隨多少年的宋漁笑臉燦爛,似乎想起了早年為世子殿下鞍前馬後欺男霸女的荒唐時光。


    宋漁溜須拍馬的本事沒減,最近幾年的養氣功夫則更是水漲船高,加上熟稔這位年輕藩王的脾性,對於白馬書院的毫無動靜,也沒有什麽不滿,自然不會做出那種興師問罪的無趣舉動。何況他比誰都清楚身邊這位北涼鐵騎共主,這幾年對讀書人一直極為厚待,否則這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白馬書院也辦不起來。離陽王朝有錢有勢的藩王不多,卻也不少,就像那位膽大包天的燕敕王趙炳,或是曾經如日中天的廣陵王趙毅,誰能讓那些飽學碩儒在轄境內聚集在一起傳道授業?靖安道在朝堂上還有個青黨,更是臨近上陰學宮的中原腹地,不一樣沒能辦出一座拿得出手的書院?


    宋漁不露痕跡地瞥了眼馬車附近的情景,其實除了他們這輛,還有四五輛馬車,一樣不顯權貴遮奢人的風貌,宋漁知道今日除了王爺大駕光臨,其實還有六七位將軍同時蒞臨書院,不是什麽巧合,而是白馬書院在副院主徐北枳的提議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邀請武將為讀書人說沙場事,莫說這在別處書院是從無有過的事情,恐怕在那座天下書院的老祖宗,上陰學宮,也從未有過這般咄咄怪事。讀書人眼中的一介莽夫,還能為讀書人說道理不成?這些馬車雖然貌不驚人,可是那些馬匹無一不是體型飽滿的名貴良駒,準確說來,放在北涼邊軍中,非甲即乙,因為本就是出自北涼纖離、天井兩處牧場,隻不過走了特殊渠道流入關內而沒有供給邊軍而已,對於這種事,老涼王徐驍也好,宋漁身邊這位新涼王也罷,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絕不追究。


    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將軍,一個個戎馬生涯了大半輩子,解甲歸田之後,家中擁有十數匹好馬,有何不妥?


    據說今日攜手造訪白馬書院的北涼功勳老人,便有前不久重返邊軍卻暫時沒有實際掌權的尉鐵山、劉元季兩位老資曆副帥。


    七八位無一不被春秋硝煙熏過的將軍,都是徐北枳盛情邀請到白馬書院的第一撥老行伍。


    還真別說,現在的北涼官場,尤其是文官,恐怕也就隻有徐北枳陳錫亮兩位年輕官員,才能請得動這些老家夥,哪怕經略使李功德都做不到,名義上的副經略使、事實上的北涼文官領袖宋洞明也做不


    到,身為“皇親國戚”的涼州刺史陸東疆更做不到。


    因為若是說句誅心之言,其實當今北涼文武,唯有這兩個年輕人才是真正的從龍之臣。


    鐵浮屠主將寧峨眉、幽州將軍皇甫枰、步軍副帥顧大祖之流,比這兩位,仍是要差上一籌。


    白馬書院的主心骨,其實不是離陽文壇宗師姚白峰,而是從陵州刺史位置上功成身退的徐北枳。


    宋漁作為曾經的梧桐院管事,如今更是整個清涼山的大管家,當然是這位年輕藩王當之無愧的體己人,最重要的是宋漁年紀還不算大,四十出頭的的歲數,如果不出意外,以後不說沒有機會做那北涼徐家的三朝元老,分量輕重,可想而知,這跟這個男人有沒有官身穿不穿黃紫公服沒有任何關係。宰相門房尚且三品官,何況是一座藩王府邸的頭號管家?所以宋漁很知足,更感恩徐家父子。


    宋漁稍稍放緩腳步,跟隨徐鳳年一起走向白馬書院。


    白馬書院大門匆匆走出一位年紀輕輕的青衫士子,四處張望,看到徐鳳年和宋漁後微微發愣,他是新近就讀於書院的一位淮南外鄉士子,還不是當年跟隨王祭酒一同毅然赴涼的一員,祖輩與姚白峰是同窗,曾經一同拜師於上洛郡的正緣先生,因為這份香火,他爺爺在聽說姚白峰主持白馬書院重新講學後,就讓這位嫡長孫趕來涼州,因為性格敦厚溫和,家學深厚,上了年紀的姚白峰就讓這個年輕人幫忙一些迎來送往的瑣事,今天那幫北涼軍界大佬的隆重登門,多是他帶人領入書院。白馬書院也是臨時得到清涼山那邊的消息,說是王爺要來,這在年輕士子看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隻不過姚白峰和徐北枳兩位先生的態度都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鹹不淡,隻說讓他見到人以後帶路就行,可年輕士子難免犯難,他又認不得那位年輕藩王,不過很快釋然,想必一位權柄滔天的離陽藩王出門,肯定會陣仗驚人。說實話,他對那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年輕藩王,十分好奇,也有幾分仰慕,中原盛傳“南宋北徐”一說,將西楚宋玉樹的華彩文章和北涼徐鳳年的風姿儀態,並稱當世雙絕,頗有當年春秋中“南謝北李”的韻味。


    年輕士子望向那名僅有一名扈從的白袍佩刀男子,直覺告訴他眼前男子極有可能就是徐鳳年,可是如此輕車簡從,又怎會是那位成功攪動天下大勢的北涼鐵騎之主?


    徐鳳年登上台階,看到門口擺放有一隻簡陋木架,橫欄上係有一串精致玉鉤,用以懸掛刀劍。


    徐鳳年曾經在青鹿洞書院創建初期,跟山主黃裳允諾以後無論是哪一位北涼武夫,無論官銜高低,想要進入北涼書院,一律要摘下佩刀。


    此時木架上便掛有七柄北涼刀。


    木架玉鉤懸戰刀。


    徐鳳年走在木架之前,看著那一柄柄戰刀,大多老舊,竟無一柄是最新的徐六刀,其中一柄刀鞘磨損嚴重的戰刀,甚至是也許能夠稱為孤品的初代徐家刀!


    要知道即便是在清涼山,也沒有一柄初代徐刀了,即便徐驍生前曾經派人在中原地帶重金收購此類戰刀,依然沒有結果,因為初代徐刀一來鑄造不多,總計不過七千把,二來當時條件惡劣,鑄造工藝十分粗陋,導致戰刀並不優良,在戰場上損毀極多,經不起幾場仗,而徐驍當時帶兵四處征戰,打了很多苦戰敗仗,比喪家犬還不如,說實話當時哪裏顧得上記得要留存幾把刀作為紀念?人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過慣了以戰養戰的生活,至於佩刀是不是自己鑄造,真無所謂,要知道那時候打仗,就連徐驍自己都做過在戰場上直接扒下敵人甲胄披掛在身的勾當。


    徐驍生前,隻喜歡跟徐鳳年吹噓他的豐功偉績,說他打了多少了不得的勝仗,打敗過多少春秋八國裏聲名赫赫的名將。


    卻從不跟徐鳳年說自己在那些歲月裏吃了多少苦頭,一句也不曾提過。


    很多事情,是徐鳳年很久以後,跟褚祿山、袁左宗這些人的閑談裏聽到。


    有些時候,徐鳳年也會想,如果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有機會等到他們慢慢長大,大概跟徐驍一樣,隻會跟他們說,爹這輩子打敗過一位位武道大宗師,而不會跟他們說那些生死一線的廝殺裏,受了多少傷,流了多少血。


    世間父子,大抵如此。


    不曾親為人父,不知我父之艱苦。


    徐鳳年在緩緩摘下腰間佩刀的時候,轉頭望向宋漁笑問道:“宋管事,你家那雙剛剛滿十歲的雙胞胎,會不會厭煩你的絮叨?”


    冷不丁聽到這麽個問題,機巧伶俐至極的宋漁仍是有些措手不及,不過很快會心笑道:“自然會的,每次跟那倆孩子說他們爹見識過多少大人物,總會被嗤之以鼻,恨不得捂上耳朵,倒是跟他們說起王爺的種種壯舉,孩子哪怕聽過太多遍也覺得津津有味。”


    徐鳳年在清涼山見過幾次那對粉雕玉琢的姐弟,不同於已經及冠為官的長兄和出嫁陵州的二姐,性情跳脫,調皮得很,喜歡在山上山下瘋跑,聽說如今跟陳錫亮從江南道帶來的那個小姐姐、呼延大觀的女兒還有於新郎留在王府的小綠袍兒,關係都不錯,經常一起玩耍嬉戲,有次徐鳳年在清晨獨自走在湖心長堤上,一幫孩子鬼鬼祟祟蹲在湖邊,用他們自製的粗糙魚竿在釣鯉魚,小木盆裏已經擁擠著四五條肥腴錦鯉。結果被他撞了個正著,故意遠遠咳嗽一聲,宋漁的幼子立即就掀翻木盆,讓所有人把魚竿往湖裏一丟,然後一溜煙跑路了。哭笑不得的徐鳳年隻好幫著這群搗蛋鬼從湖中收回魚竿和木盆,留在原地。


    聽潮湖的錦鯉來曆不俗,來自遼東一座巍峨大山頂部的天然大池,這種天池鯉在練氣士眼中不是俗物,天生金鱗,身負人間氣運。聽潮湖的錦鯉號稱一尾十金,這些年一直是北涼文官夢寐以求的珍稀玩意兒,早年跟隨徐驍的武將都是大老粗,對這些附庸風雅的東西不感興趣,當時尚未叛出北涼前往太安城的嚴傑溪之流,又不屑討要,隻有李功德當年厚著臉皮跟徐驍求了幾條,徐驍大手一揮,說自己抓去,能抓起多少就都拎回家去,當時已經官居豐州都督高位的李功德還真就親自跑去抓了,最後抓了七八條回去養在自家池塘,據說已經有一塘百鯉的氣象,當然,徐鳳年和李翰林都心知肚明,李功德每次對著池塘笑得合不攏嘴,不是有心底多喜歡那些天生異象的錦鯉,而是那些鯉魚,都是活銀子啊!


    那名年輕士子聽到這場對話後,震驚不已,他不敢相信眼前年輕人果真就是那位北涼王,正是那個率領北涼鐵騎擋住北莽百萬大軍的人。


    徐鳳年摘下腰間涼刀後,輕輕掛在架子上的左側最邊緣一隻玉鉤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如此一來,徐家六代戰刀,都湊齊了。


    年輕士子有些惶恐,趕緊作揖道:“風塘郡戴遠傑,參見王爺。”


    徐鳳年訝異道:“薊州風塘郡?蕉庵先生是你何人?你可是戴家遠字輩子孫?”


    戴遠傑更是驚訝,沒料到堂堂藩王會聽說他的爺爺,他們戴家曾是舊北漢世代簪纓的豪門,近三百年來家族子孫便以“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八字排輩,到了戴遠傑這一代,剛好輪到遠字,隻不過戴家與許多春秋豪門一樣,隨著成王敗寇的那場“不義”戰事落幕,戴家就此沉淪,家族子弟恪守蕉庵先生訂立下來的規矩,學而不仕。戴家的藏書樓“八百鐵劍樓”曾是春秋中的六大書樓之一,尤其珍藏有奉版善本百餘種,精刻本、抄本校本更是不計其數,舊北漢被徐驍帶兵滅國後,原本一向不介意外人登樓的戴家藏書樓便不再對外開放,便是家族子弟也不可輕易登樓看書。


    這位家學淵源的年輕士子抬頭正色道:“正是家祖!”


    徐鳳年臉色有些尷尬,“聽潮閣的奉版孤本珍本,有半數都是早年我們徐家從你們八百鐵劍樓勒索來的,你這趟如果來北涼是討要那些書籍,我回頭讓人整理一番,盡量原數奉還。”


    戴遠傑第一次聽到這樁秘聞,爺爺從未對他提及此事,一時間比徐鳳年還尷尬。


    他一介文弱書生,能有幾個膽子來北涼跟這位西北藩王秋後算賬?


    徐鳳年微笑道:“書擺在聽潮閣那裏也是吃灰塵,還不如還給你們戴家,但是事先說好,書可以還,但前提是你們戴家書樓不可敝帚自珍,需要對別姓子弟和外鄉士子開放。這件事情,你可以先跟蕉庵先生商量一下。當然,這是個不情之請,蕉庵先生未必會答應,但不會影響你在白馬書院的求學,你戴遠傑放寬心便是。實在不行的話,我就把那些奉版書籍以你戴家的名義贈送給白馬書院,你也可以在家書裏與蕉庵先生明言此事。”


    戴遠傑一番權衡之後,如釋重負,再次作揖,心悅誠服道:“王爺海量!”


    徐鳳年啞然失笑,有些到嘴邊的話還是被他忍住了,其實當年徐驍是靠著刀子“借”來的書,如今無非是因為他徐家的數十萬柄涼刀還在,還書一事才會變得“海量”,其實這件事歸根結底,徐家不占理。隻不過徐鳳年也不想跟一名戴家後人說這些。


    再好的書,無人翻閱的話,看上去很值錢,其實也最不值錢。


    但是徐鳳年也從嗬嗬姑娘那裏聽說許多黃龍士的怪話,這位黃三甲說過以後的讀書人,讀書一事太過輕鬆,對先賢心血,反而不重視了,所以才會有“古人已把道理說盡”的無奈感歎。


    徐鳳年跟著年輕士子走入白馬書院。


    年輕士子沒來由回望一眼,那座木架。


    春秋之後。


    徐家六刀。


    列陣於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雪中悍刀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烽火戲諸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烽火戲諸侯並收藏雪中悍刀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