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詹姆斯喜歡他在“山宅”度過的那些日子,就像喜歡與美國風情有關的任何事物一樣;證據就是他來的次數多,每次呆的時間又長。可是有一次,他跟我們相處時正好碰上一股持久的熱浪,這股熱浪真是熱得不同尋常,在“山宅”裏,通常是涼風習習的夜晚也像白天一樣悶熱難當。我自己就怕熱,因此對詹姆斯充滿了同情,他覺得痛苦難熬。像許多天才人物一樣,他不善於處理日常瑣事,如使喚仆人呀,決定穿什麽衣服呀,買火車票呀,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呀等等,寫巨變小品的作者在他著名的“假如——”係列小品中如果寫一篇“假如亨利-詹姆斯寫了布拉德肖1”,他寫的真實性也要比詹姆斯可能知道的多得多。想到這裏,我常常忍俊不禁。


    1《布拉德肖鐵路指南》,最初於1839年由喬治-布拉德肖(1801-1853)以《鐵路時刻表》的形式出版,1841年發展成《布拉德肖每月鐵路指南》一直出版到1961高興極了。


    對環境這樣難以適應,再碰上一次熱浪,那就十分可悲了。他的身體已經相當胖了,似乎還在擴展以迎接這次熱浪,而他的想像力仿佛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這樣,一方流露出一些喪氣活,另一方則流露出一些水汽來。他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一遇上炎熱的天氣,就更加擔心了。他的擔憂大大增強了他的痛苦,於是他的景況就顯得十分可憐。電風扇、冰鎮飲料、冷水浴似乎都不能給他什麽寬慰;後來我們終於發現唯一的靈丹妙方就是不停地驅車旅行。幸好,那時候我們有了一輛會跑的汽車,於是我們每天不斷地跑,光彩奪目的風景一動不動地躺在果果的熱光下,我們一裏又一裏地驅車而過。我們在運動時,他變得興致勃勃,神采又回到嘴唇上,眼睛上;我們從不停車,除非在高高的山坡上要喝茶,或在村邊的藥鋪裏喝杯“冷飲”——有一次他叫我們中的一個人給他拿點“不像阿波裏奈裏斯礦泉水那樣無害的東西”,當這句話被解釋成“桔子酸”——一種當時最高級的飲料時,他


    有一天下午,我們在大樹蔭下的一塊長滿青苔的高地上紮營喝茶,他似乎比平常舒暢一些,於是有人抽出一本文選來,我請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朗讀史文明1的《時間的勝利》,我知道詹姆斯很喜歡這首詩;然而,讀了一兩節之後,我看到他那種神采消失了,一隻極端痛苦的手舉了起來,也許考慮到不正常的天氣狀況,我們年輕的朋友最好能選一首長度適中的詩來——這樣,大家急忙鑽進汽車,又開始不停地追尋涼氣了。


    1史文明(algernoncharlesswinburne,1837-1909),英國詩人。


    詹姆斯大約半個月後要啟程到英國去;他的痛苦使我憂心忡忡,所以這次遠征後的第二天,我覺得如果他執意要走,就毫無辦法把他挽留在美國了。於是我請正住在我們家的一位朋友向詹姆斯建議:由我來打電話訂購兩天後啟航的一艘波士頓輪船的船票。我的使節完成了使命,趕回來匯報說,隻是暗示一下這樣的計劃,就已經使詹姆斯狼狽透頂了。通知他兩天之內改變啟航日期——兩天之內,“山宅”到波士頓(坐火車要四小時)——我怎麽能輕率地提出如此不切合實際的建議呢?他沉重的行李還在新罕布什爾他哥哥威廉家裏,這該怎麽辦呢?還有他要洗的衣服,前一天才送到洗衣店去,那又該怎麽辦呢?電扇捏在手裏,一堆咂幹了的桔子放在肘邊,他蜷縮在那裏,痛苦不堪,一個勁兒失望地念叨著:“天啊,多厲害的女人——多厲害的女人啊!她什麽事都能狠心幹出來的!她連叫我淬不及防地橫渡大西洋也在所不惜……”酷熱造成的身體衰竭比起我魯莽的建議把他拋進的深淵來,算不了什麽。我花了幾小時才使他平靜下來,並且說服了他,如果他寧肯呆在這裏受酷暑的熬煎,能把他留在“山宅”那我們就太高興了。


    如果要他解釋他的書裏似乎不太清楚的語句,或者要他說明主題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景,也會產生類似的狼狽局麵(這是我後來吃了苦頭以後才知道的);但更加悲慘的是讓他知道他的作品遭到戲弄後產生的效果。我總以為誰的作品被戲弄,就證明誰的聲譽高。有一次他跟我們呆在紐約,我興衝衝地帶給他一篇評論他的小說的離奇有趣的文章,是《想象的義務》的作者弗蘭克-科爾比1寫的。這次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痛苦,甚至屈辱,這種情緒還力圖隱藏在一種被冒犯的尊嚴的神氣後麵。在那種場合,他那永遠冒泡的詼諧感完全不頂用;如果有人用一種非常含蓄的批評方式問及他小說中的某個地方,結果也是如此(這是我後來才發現的)。我想;那是在英國——他和我,還有一幫親密的朋友,一起呆在霍華德-斯特吉斯2家——我天真地把他書中的一段話指給他看,因為我讀之再三,仍不解其義。他把書從我手中接過去,把這段話讀了一遍,然後把書還給我,我笨拙地想說句笑話,然而我看到——我們大家都看到——即便這種輕微而十分無意的批評,已經傷害了他敏銳得有些病態的感情。


    1弗蘭克-科爾比(frankmoorecolby。1865-1925),美國曆史、政治和經濟學教授。他寫過許多精彩的論文。


    2霍華德-斯特吉斯(howardsturgis,1855-1920),美國人,生於倫敦,父母是美國馬薩諸塞的富豪,他大半生住在國外,跟詹姆斯、華頓夫人、桑塔亞納等文學名流過往甚密,並著有小說數種,都以英國為背景。


    還有一次——而且還是無意的——我為一個類似的錯誤感到內疚。我對詹姆斯有關技巧的理論與實驗自然很感興趣,不過我過去認為,現在仍然認為,他有追求技巧而犧牲天然的傾向,而天然才是小說的生命。在近期的小說中一切都得服從預先設計好的結構,而他嚴格的幾何意義上的結構,在我看來則是小說中最次要的東西之一。因此,雖然我對他製定的某些原則推崇備至,如在故事展開時,總讓故事通過最能看到故事邊緣的心眼來觀察這一條原則——然而,要把生活中不正常、不相幹的活動都服從這一原則,即便對這種原則來講,代價也未免太高了。運用他的理論的結果使我感到迷惘。他最近的小說,盡管有深邃的道德美,但在我看來,卻越來越缺乏意境,越來越缺乏我們大家賴以生活、運動的滋補性的、濃厚的人間氣息。《鴿翼》和《金碗》中的人物似乎隔離在一個陰極射線管裏讓我們檢驗:他的舞台清理得像昔日“法蘭西劇院”的舞台一樣,那時候,與動作無關的桌椅都不能上台(對舞台來說,這是個好規則,但對小說卻引起不必要的尷尬局麵)。我對這一點耿耿於懷。有一天我問他:“你在《金碗》裏把四個主要人物都懸在虛空裏,你是怎樣想的?他們在彼此不防範、不戒備的情況下,過的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你為什麽把他們所有的人的毛邊都剝掉呢?而這正是我們一生中必須拖在身後的東西。”


    他驚訝地望著我,我馬上發現這種驚訝是痛苦的,所以真後悔不該說這樣的話。我本來以為他的體係是有意而為的,深思熟慮出來的,因此誠心想聽他講講理由。然而,他沉吟半晌後,用一種煩亂的聲調回答道:“親愛的,——我不知道我這麽做了!”我發現我的問題非但沒有引起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學討論,反而把他受驚的注意力引向他完全沒有意識到的特殊方麵去了。


    對任何批評或評論都十分敏感,這與虛榮毫無關係;這是偉大藝術家對自己才能的深刻意識所造成的,這種自覺含有痛苦,含有一生對缺乏大眾承認所表現的失望。我不能肯定詹姆斯暗暗地夢想著要在那種離奇的文學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當一名“暢銷書作者”,但不管怎麽樣,他肯定終生感到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痛苦——因為最喜歡他早期作品的讀者對他缺乏承認。他不理解為什麽《黛西-密勒》和《一位女士的畫像》所取得的成功在他成熟期寫的最偉大的小說裏反而得不到。那種天長日久的失意感使他對一點點批評的暗示都極為敏感。哪怕對完全理解、完全同情他後來在技巧和文體上進行的實驗的人提出的批評也是如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亨利·詹姆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伊迪絲·華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伊迪絲·華頓並收藏亨利·詹姆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