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載的是趙進斌老師,發自眾號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趙禎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裏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在哀悼皇帝的駕崩,整個北宋國內子民無比哀痛!


    豈止是國內,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上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多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托哀思。史載遼國皇上,“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禦容如祖宗”。


    一個國家的皇帝死了,讓本國黎民百姓哭得涕淚橫流的事,屢見不鮮,但讓鄰國敵國的百姓和皇帝痛哭,並且表達出由衷的尊敬與哀悼。這樣的君主,曆史上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事實上,趙禎既沒有太祖趙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樣多才多藝,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論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趙禎廟號“仁宗”,“仁”就是對他的蓋棺論定。所謂“為人君,止於仁”,這是對君主的最高評價了。宋仁宗的過人之處,即“仁”。宋仁宗親政後對臣僚、對百姓比較寬容、寬仁,正史及宋人筆記都多有記述。仁宗在位41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他在位幾十年裏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大家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他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修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科學文化文明發展的頂峰。


    應該說,趙禎不是一個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在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但他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使得北宋“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於戈”(兵器),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他在位期間雖然發生了和西夏國之戰,但因策略應對大致得當,雙方互有勝負,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由此,大宋又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盡管有種種外患內政上的問題,但仁宗一朝無論如何還是宋朝的治世,除卻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頗有些盛世氣象。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趙匡胤統一中國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製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狼生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之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之俊並收藏狼生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