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給安德烈的信:


    安德烈,


    住了兩年香港以後回到德國,還真不習慣。香港是超級大城市,皇冠堡是美麗小鎮,這當然差別夠大,可是我覺得最大的差別還是人的態度,文化差異,實在太大了。


    你說香港沒有咖啡館,沒有安靜逗留的地方,香港沒有文化。我覺得,安德烈你還不懂香港。香港確實很少咖啡館,尤其是那種很安靜的,可以讓人泡一整個下午的很有情調的咖啡館。可是,這樣就代表“香港沒有文化”嗎?


    回到德國以後,我周末的日子大概都是這樣過的:放了學先回家吃中飯,然後和兩三個同學約了在小鎮的咖啡館碰頭。在一個靜靜的咖啡館裏頭,你就會看見我們一堆十六歲的人聊天,聊生活。喝了幾杯café mhiatos以後,天大概也黑了,我們就轉移陣地到一個小酒吧去喝幾杯啤酒。德國的小鎮酒吧,你知道嘛,也是安安靜靜的,有家的溫馨感。


    我在香港的周末,放了學是絕對不會直接回家的,我們一黨大概十個人會先去一個鬧烘烘的點心店,吃燒賣蝦餃腸粉。粥粉麵線的小店是吵死了沒錯,所有的人都用吼的講話,可是你很愉快,而且,和你身邊的人,還是可以高高興興聊天。


    吃了點心和幾盤炒麵以後,我們就成群結隊地去市中心,逛街,看看櫥窗,更晚一點,就找一家酒吧闖進去。


    對,就是“闖進去”。在德國,十六歲喝啤酒是合法的,香港的規定卻是十八歲。所以我們覺得我們德國少年在香港進酒吧雖然不“合法”但是很“合理”。你說守在酒吧門口的人會不會擋我們?告訴你,我們假裝不看他,就這樣大搖大擺走進去,很少被擋過。我想,我們這些歐洲青少年在香港人眼裏,可能十六歲的都看起來像二十歲。常常有人問我讀哪間大學。mm在城市大學教書時我就說城大,mm到了港大我就說港大。


    我們點可樂,有些人會喝啤酒。我偶爾喝杯啤酒(你不必多嘴跟mm說喔!)


    (你去過深水灣嗎?那裏常有人烤肉,整個下午,整個晚上,香港人在那裏烤肉,談笑,笑得很開心。)


    mm說,她買了一堆書以後,到處找咖啡館,很難找到,跟台北或者歐洲城市差很多。我想反問:那在德國怎麽樣呢?你試試看下午四點去找餐廳吃飯。吃得到嗎?大多數德國餐廳在下午兩點到六點之間是不開火的──他們要休息!


    或者,在德國你三更半夜跟朋友出去找宵夜看看,包你自認倒楣,街上像死了一樣。


    所以,你隻要比一比我的德國周末和我的香港周末,兩邊的文化差異就很清楚了。老實說,我一點也不覺得香港沒有文化。


    總體來說,我喜歡香港勝於德國。香港是一個二十四小時有生命的城市,永遠有事在發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國人開朗。我在香港隻住了兩年,在德國十四年,但是我在香港的朋友遠遠多於德國。昨天剛好跟一個義大利人談天,她在德國住了好幾年了。她說,德國太靜了,靜得讓人受不了。德國人又那麽的自以為是的封閉,芝麻小事都看成天大的事。


    我跟她的感覺完全一樣,而且覺得,中國人跟意大利人實在很像:他們比德國人吵鬧喧嘩,是因為他們比德國人開朗開放。


    香港唯一讓我不喜歡的,是它的社會非常分化。譬如說,我的朋友圈裏,全部都是國際學校的人,也就是說,全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付得起嚇人的昂貴學費。半年來你的交往圈子隻限於港大的歐洲學生,幾乎沒有本地人,你說原因很可能是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隔閡,可是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是:有錢沒錢,才是真正的劃分線。


    譬如說,我在香港整整住了兩年,幾乎沒有認識一個住在公屋裏的人。而我們家,離“華富”公屋不過五分鍾。比較起來,德國的階級差異就不那麽的明顯,不同階級的人會混在一起。我的朋友裏頭,家境富有的和真正貧窮的,都有。


    我覺得你在香港再住久一點,那麽香港的好處和缺點你可能就看得更清楚了。


    菲利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親愛的安德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應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應台並收藏親愛的安德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