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寄給龍應台的信——讓我自由吧……


    mm:


    記得兩年前,我和朋友擠在法蘭克福的羅馬廣場上——起碼有五千人在那個小廣場上。我們用力揮舞手裏一支巨大的國旗,五千人在等候從韓國和日本參加世界杯足球賽回國的德國國家隊。人們唱歌、鼓掌、有人流下眼淚。


    在那之前一個禮拜,我們守在廣場上,大概也有一千多人,守在廣場上一個超大屏幕前,看決賽。所有的人都在喊,在唱,在哭,在笑。


    好奇怪——好像突然之間,作為“德國人”是一件被容許的事。更奇怪的,你竟然還可以流露出你的身份和你的感情來。


    從哪說起呢?mm,你知道爸爸是挺“愛國”的——你曾經不以為然;而他的愛國,我想和爺爺有關。爺爺,他的父親,在蘇聯戰場打過仗。他的叔叔,在從列寧格勒撤退的大雪地失蹤。所以我其實受到爸爸某個程度的影響,可以說是以德國為榮的,但是因為納粹的曆史,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種“榮”的情感不可以流露出來,是“錯誤”的。你記不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就很喜歡看各種統計指針,每次看到在什麽指針上德國被列入世界前十名,就很高興,甚至還包括甚麽“欠債最多”前十名。好像也很光榮,反正不懂。


    所以從小,一方麵在關心自己的國家,以它為榮,另一方麵又要表現得很冷淡,很壓抑,像拔河一樣,有一種緊張,要小心翼翼才能不說錯話。覺得德國是個不錯的國家這種感覺是沒有人敢顯露,大家都要藏起來的。在別的國家你常看到國旗,德國很少;國歌也很難聽得見。我記得,mm,當你發現我們小學的開學典禮在教堂舉行,你大吃一驚。意思是說,不是政教分離嗎,怎麽在學校有宗教影響?


    你有沒有想過,mm,那是因為,德國人逃避“國家”這個東西,以至於宗教都顯得比較“安全”。逃避“政”,所以“教”就凸顯了。


    在這種與“國家”保持距離的文化和教育中長大,我看見它的優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很少愛國宣傳的影響;當你對“國家”抱一種不信任的時候,你比較能夠冷靜地去分析它的問題所在。


    可是最近幾年,年輕人,我這一代人,對這種老是小心翼翼、老是怕做錯事說錯話,老是要保持“政治正確”的行為和思維模式,開始覺得煩了。很多年輕人開始說,我要做我自己想做的,說我自己想說的,讓我自由吧,我受夠了。


    我不是社會學家,但是我覺得,世界杯足球賽對德國的集體意識有巨大影響。譬如說,在一九五四年的世界杯比賽,德國出乎意料地贏了當時一直稱霸的瑞士隊。你想想一九五四年的德國人自信心多麽低落,自我感覺多麽壞,二戰才結束沒多久。這場比賽使德國人重新發覺,咦,我沒那麽糟,我還行啊。


    這一兩年來,我有個感覺,好像德國文化像浪頭一樣起來——我說的當然是流行音樂、時尚、電影等等通俗文化。好萊塢文化本來也籠罩一切的,但是最近,突然有好多德國電影,譬如“再見列寧”,還有“曼尼圖的鞋子”,大大走紅。一群很年輕很傑出的德國演員,突然出現。還有流行音樂,本來隻聽美國音樂的我們,也開始聽起德國的創作了——


    我得走了,因為練球的時間到了。不是我自己踢,每個星期六是我當教練。你不要笑,mm,這群孩子足球員,我從他們四歲開始教,現在他們六歲了,非常可愛,教他們踢球能讓我自己放鬆,忘記功課的壓力和任何不愉快的事。跟他們一起使我很快樂,更何況,我覺得我對他們有責任呢。


    給你“偷窺”一下我和一個美國朋友昨晚的msn交談,你可能覺得有一點意思。路易斯跟我同年,在波士頓讀大一。


    安德烈網上與友人的交談


    路:昨晚,一個朋友還在跟我談,說我們這一代好像很失落,怎麽定義自己都不知道。二三十年代是“失落的一代”,四十年代是戰爭的一代,五十年代是beatniks(垮掉的一代),六十年代是嬉皮,七十年代是funkies(玩世不恭),八十年代是punk(反叛),還有嘻哈,九十年代是rap(講唱形式的音樂),而我們是什麽?


    安:我覺得自己是不可能給自己下定義的。但是我們這一代缺乏叛逆,缺乏冒險,倒是真的。我們大多在舒適、有教養的家庭長大,沒有什麽真正的痛苦,也沒有真正的災難……生活太安逸了,使我們找不到需要叛逆、可以冒險的東西——


    路:我們怎麽看自己——還是媒體在塑造我們怎麽看自己?缺叛逆、缺冒險,會不會也是因為主流媒體隻會報道不叛逆、不冒險的主流價值?美國媒體都是大財團控製的。


    安:但是我們究竟能對什麽叛逆或反抗呢?你們美國人可能有對象——你們有布什,我們這邊不太有。


    路:可是我們得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啊。沒有衝突,就找不到認同。


    安:需要認同嗎?


    路:當然。


    安:為什麽?


    路:因為……心理學家是這麽說的。


    安:我要知道你怎麽說。


    路:我覺得很重要。


    安:為什麽?


    路:譬如說,我認識一個黑白混血兒,她卡在兩個種族和文化之間,就很茫然。很多年輕人,為了要有歸屬感,就加入犯罪團體;即使是個犯罪團體,他也要有歸屬。


    安:很糟的是,這個社會常常強迫你選邊。


    路:對。我問你,做德國人是不是比較累?


    安:不久前我去看一場國際足球賽。德國隊踢進一球,群眾跳起來,又唱又喊,我聽見他們混聲唱的是,“德國人,站起來!德國人,站起來!”我嚇一大跳。太陌生了。其實他們唱的完全是一般比賽時加油的歌,譬如柏林跟法蘭克福對決的時候,你可能唱“柏林人,站起來!”在國際比賽,自然就變成“德國人,站起來”,可是我當下卻覺得,哇,很不習慣,渾身不自在。好奇怪。


    路:你馬上想到納粹?


    安:正是。


    路:你們在學校教很多納粹那段曆史?


    安:從小學就教,教了又教。我問你,球賽散後,馬路上晃過來五十個美國人,大叫大唱“美國第一”,“美國萬歲”的時候,你會想什麽?


    路:我會想,哼,典型美國人。不過,英國人也會這樣。


    安:對。如果這樣晃過來的是德國人呢?


    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安:如果是五十個德國人大唱“德國第一”,“德國萬歲”,會把人給嚇死。


    路:明白。


    安:是什麽,使你成為“美國人”?


    路:這太難答了。其實,我不喜歡美國人。


    安:那麽你認同什麽?


    路:我認同我的同代人。


    安:那麽是什麽,使你的這一代人是“美國人”?世界第一強國的年輕人,怎麽理解他自己,還有他跟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


    路:我其實跟美國文化很疏離。很少同齡人關心政治。他們說他們反對布什,事實上那樣說隻是為了表現自己“酷”。反布什是流行的。年輕人每個都反,除非你是個基督徒或是好戰主義者。


    安:你是說,年輕人不知道要跟什麽價值去認同?


    路:我們在一個富強的國家,富強的意思就是,年輕人可以對政治經濟國際情勢一概幼稚無知,他反正承受得起,讓別人來為他思考。美國青年的悲哀就是這個,我們對世界完全淡漠,隻關心自己的小圈。


    安:這大概是所有富有國家的共同特征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親愛的安德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應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應台並收藏親愛的安德烈最新章節